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其仁先生教你——从铅笔入手学经济

周其仁先生教你——从铅笔入手学经济

周其仁先生教你——从铅笔入手学经济
周其仁先生教你——从铅笔入手学经济

阅读资料二:

周其仁:从铅笔入手学经济

暑期的时候,克成来信,说他和几位年轻同道,以铅笔之名结社研究经济。铅笔不过是平常之物,远离经世济民之道,从来不是热门话题。研究经济,为什么要从铅笔入手?他们的《成立辞》说,“从真实世界的一支铅笔出发,解释经济,这是源自亚当·斯密的传统”,“我们谨以铅笔为名,成立经济研究社,来表示对这种伟大传统的致意和学习”。实在说得好,忍不住要谈谈我的感受。

不记得斯密研究过铅笔。不过从真实世界里最平常的现象出发,却的确是源自斯密的伟大传统。翻开《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开首就是一家英国扣针制造业的小工厂。斯密的实地观察入细入微:10个工人,稍加分工,配以简陋的设备,日产扣针48000枚;要是不分工,“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就是说,生产率因简单的分工而上升了240倍甚至4800倍!

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就是这样开篇的。不是概念,不是思辨,也不是真假难辨的奇闻,而是任何人都不难观察到的普通现象。没有深奥的术语,更没有花拳绣腿,就是用明晰优雅的英语——而不是当时英国的饱学之士喜欢的拉丁语言——娓娓道来。斯密抓住的现象是如此平实,以至于根本无须交代“我见过的这样一个小工厂”的种种细节,而是单刀直入,直面真实而又高度简化的分工现象。是的,只有最普遍的现象才可以这样处理,在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的英国,这样的小工厂随处可见。

然后才开始阐释。为什么分工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升生产率?为什么妙不可言的分工本身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究竟是怎样运转的?为什么要货币?商品到底是怎样成交的?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市场之价如何形成,又如何分配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然后是资本与资本的积累,然后才是……

不容易相信,如此洋洋大观、被称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心灵,同时也是整个时代的一部呕心之作”的划时代经济学著作,就是从一个简单现象出发的。后人讲到斯密,不是“看不见的手”,就是“自利和理性”。对吗?不好说错——斯密理论的核心正在于此。但是少有人问:斯密的理论到底是解释什么的?更少有人想:离开了那可观察的现象,理论犹如脱离身躯之魂,还那样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吗?

第一次读斯密这本巨著,是1973年在黑龙江完达山。那是郭大力和王亚南的早年译本重新校订后的新版。家父从上海买到后邮寄到我那个没有电灯的山中窝棚。翻开来,卷首照例是批判性说明,可以不理会的。毕竟公开出版了,也许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启发过马克思的,当局再“左”也不好意思禁止吧?一页一页读下去,仅有初中程度的我也被这本书吸引。不可能完全懂——我读书的时候,和师父两人在山中狩猎为生,差不多样样自给自足,远离分工协作的工业文明。

不过正是现象的反差给我问题:师父样样能干,连肥皂和猎枪子弹都可以做出来,为什么还是穷到每件衣服都打上了补丁、过着远比我远在城市的父母——他们只懂一点专业工作——还要贫穷的生活?更要紧的是,师父告诉我说,几十年前,当地人可以赶马爬犁到俄罗斯以货换货的时候,诸多营生倒是无须亲力亲为的。这难道不是说,斯密关于“市场扩大引发分工深化”的发现,也可以反过来用——狭窄的市场容不得分工,再“大干苦干”,也无从提升生产率并摆脱令人绝望的贫困?

是的,理论可以翻来覆去地用。可是,怎样用也要面对现象。从这一点看,斯密传统的第一要义还不是“看不见的手”,而是永远把“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也——作为对“看得见的现象”的阐释。思维注定要受到现象的约束,后者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阐释现象的理论,即使达到了“终于被发现的规律”的至高境界,也一定源于观察、并始终要受可观察现象的检验。

历史说,坚持斯密的传统不容易。学术潮流转来转去,有偏离,有背弃,也就有人要求“复古”——回到斯密的伟大传统。1958年,美国人里德(L. E. Read)发表了题为《我,铅笔(I, Pencil)》的文章。这篇优美的经济散文,以一支铅笔的名义,引人入胜地自述了来历和家谱,告诉读者正是自发的市场过程,才自如地协调了成千上万互不相识的人,以难以想象的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把铅笔生产出来。

很明白,《我,铅笔》高举的是斯密的旗帜。正是因为这一点,弗里德曼赞扬这篇文章说,“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也阐明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强调分立的知识和价格体系在传播某些信息方面的重要性的含义,而这些信息“将使个人毋须他人告诉他们做这做那而自行决定做可欲的事情”。

不少人像我一样,是通过弗里德曼的评价才知道铅笔妙文的。可是,我一直没有读过原文。直到2001年的一天,我在薛兆丰的网页上看到秋风先生翻译的原作,才知道它比弗里德曼高度评价的还要好很多!征得译者的同意以后,我把这篇文章放到自己在北大开设课程的阅读文献的单子里,从此每学期第一堂课必讲铅笔,也一定要求同学读铅笔文。

我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坚持了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立场——这一点重要——而且坚持了斯密研究方法的伟大传统,这就是任何理论一定要从普通、平常的现象里求。其实,无论是斯密的制钉小工厂,还是里德的铅笔,都是“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小现象。无须隆重其事,也不要大笔研究基金,只要愿意睁开天生的肉眼,观察一番、打量一番我们的周遭,就有多少学习经济的好题材,又有多少研究经济的好题目!

出发点重要。很喜欢《经济解释》里的一句话,“科斯和我都认为,最蠢的就是试图解释不存在的现象”,只有张五常才讲得出这样透彻的话,差不多点到形形色色时髦潮流的共同病根。试试找一支铅笔来免疫吧!要自己的铅笔喔——亲力亲为、直接观察、亲自调查、不假手于人而得到的一个实例。不是说二手材料不重要,理论不重要,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不重要。统统重要。问题是,没有一个可靠的出

发点,什么也谈不到。

最后向读者介绍谁是克成。他姓周,1981年生于云南,念到中学就去广州打工。后来有心学经济,2003年到北京,在北大西门外餐馆刷碗,工余时间旁听北大的课程。他终于自学成才,今天是搜狐网的经济编辑。

新制度经济阅读书目

制度经济学读书会书目 制度经济学: 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中译本。 新制度经济学: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F091.349 bnu24) 4、科斯:《新制度经济学》,载(美)科斯、诺思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 5、(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7、艾瑞克G非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8、威廉姆森:《阿洛和新制度经济学》,收于《阿罗与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麦克米伦出版社,1975年。 9、(美)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

制度与制度变迁: 10、潘伟杰:《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1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改革》,1995年。 1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译本。 13、(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4、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管理经济学详细复习资料

绪论 1、管理经济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管理经济学从微观经济理论中吸取概念和方法,运用经济分析工具和技术来解决管理的问题,使决策者高效率地配置组织资源。 2、管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选择/判断)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它们都是以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及其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管理经济学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诸多假设和前提。 2、区别 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的是现实的企业。 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微观经济学的是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是短期目标多样化,长期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企业环境的假设: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外部环境消息已知,管理经济学假设企业消息,特别是环境消息不确定。 研究目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目的是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企业决策。 3、边际思想、“无约束最优化的决策准则”以及“有约束最优化的决策准则”,请结合后面的章节学习(计算) 用边际分析法来衡量一个方案或一个项目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比较。 借助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存在的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研究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 边际产量=总产量变化量/某投入要素变化量 ? 边际收入=总收入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 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 边际利润=总利润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 解决无约束最优行动决策准则是: 边际利润﹦0 或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MRA=MCA, MRB=MCB, MRC=MCC, … 对于有约束情形可以获得如下最优化法则 法则1:边际效益相等 (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一单位业务量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使总效益最大) ( ) ( ) ( ) 边际成本 边际收入 产量变化量 总利润变化量 边际利润 - = ? ? = Q TR TR ()()()X TP MP ??=某投入要素变化量总产量变化量边际产量()()() Q TR MR ??=产量变化量总收入变化量边际收入()()() Q TC MC ??=产量变化量总成本变化量边际成本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董明珠VS雷军:10亿元商业对赌的深度解析 材料一: 2013年对于这两位企业家来讲,都是“春风得意扩张疾”的一年,都是把钱赚疯了的一年。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电器,年度总收入有望突破1200亿大关,营业利润也可能达到120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按其2013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推算)。而作为中国IT领域典型的婴儿巨人(Baby Giant) 小米公司,在雷军的领导下,更是“见风就长”,全年销售手机可能达到1800万台,年度总收入或有300亿元。再说一组有意思的对比小数据。格力电器仅2013前三季度的利息收入就有近10亿元,而小米公司2013年仅配件收入也可能超过10亿元。所以,在同样一个舞台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这两位光灿灿的“土豪”才敢“豪气压群雄”,并有着足够的实力和自信,“使马云拍马,健林捧场”,悍然抛出10亿元的商业对赌。 这场钛金版的商业对赌,不但使去年马云和王健林的1亿元对赌黯然失色,同时也激起更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舆论风暴。就“商业观察”层面而言,太过武断地批判,或过于乐观地力挺,无论对哪一方都有失公允,当然也毫无意义。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以商业逻辑和行业规律为依据,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地探究这场赌局背后的真正意蕴,以及预判、推演未来的N种可能。 材料二: 先说格力。自2012年营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之后,新升为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董明珠便提出了未来五年内,“以每年增长200亿元的速度,再造一个格力,实现营收突破2000亿元”的新目标。再说小米。据雷军在今年8月份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透露的信息,2014年营收预计500—600亿元,2015-2016年营收目标超过1000亿元。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 1、周其仁给学生开列的书单 必读教材 Furubotn G. Eirik and Rudolf Richter.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读物 Pranab Bardhan, 1991.”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 Brief Critical Assessment.” J of World Development.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 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张五常,1990。“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见科斯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3章。 Coase, .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of Law and Economics, , N. 2(Oct. 1974). 周其仁,1996.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Property Rights Alchian, . “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 张五常:《卖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1997年版。 Macfarlane, Alan. 1978.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 Oxford: Blackwell Press.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Exchange and Market 张五常:“失传的价格理论”,复印资料。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和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1页。Greif, A. 1993. "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 克莱因和莱弗勒:“市场力量在确保契约绩效中的作用”,见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205。 巴泽尔:“考核费用和市场组织”,见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39页。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1988. Law and Economic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Chapter 6-7. (考特和尤伦着, 张军等译. 《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The Firm and the Entrepreneur Knight, .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Coase, .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oase,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Meaning”, in O. E. Willianmson and . Winter(ed.) pp48-60. Demsetz, R. 1995.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Fi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企业经济学》,2000版)。 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卢现祥 摘要: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塞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它们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如理性选择模型。同为制度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点。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近代制度学派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中,基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同为制度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J点。 一、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什么是新古典经济学?有趣的是近代制度经济学的代 表人物之一凡勃伦最先使用新古典这个词,他用这个词刻画 马歇尔和马歇尔经济学的特点。凡勃伦发现,在一般功利研 究和享乐主义的心理假设的基础上,马歇尔的剑桥学派与古 典经济学具有连续性。但是多布认为,新古典这个词并不是 描绘马歇尔经济学的最合适的词汇,因为剑桥学派所做的是 脱去古典政治经济学粗糙的外衣,割断其与自然规律哲学的 联系,并用微分学将其重新陈述。新古典经济学一方面继承 了古典经济学的许多经济思想,另一方面又加进了边际理 论。边际理论的核心,一方面是方法上的个人主义,一方面 是源于主观价值论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新古典主义理论 的一切基本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都包括在最初由瓦尔拉斯 提出的、至今发展为“阿罗一德布鲁模型”的市场一般均衡体 系当中。 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种理论成熟之时也就是其僵化之 日。目前,新古典模型已日趋僵化,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修 正,很难用于各类重要的问题的分析。这一模型的僵化主要 体现在它限制了对许多特定的很有意义的方向作进一步探 索。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了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三 个研究领域:(1)各种可供选用的社会法规(产权)和经济组 织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均衡结果?(2)在同样的、 法律制度下,经济组织的形式为什么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 化?概括而言,像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契约的经济逻辑是 什么?(3)控制生产与交换的基本社会与政治规则背后的经 济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大批新古典经济学家开 始对经济组织的结构产生了兴趣。一项新的研究规划开始 试图将微观经济理论更一般化,当然这一研究仍保留传统价

管理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 正常货的收入弹性大于D. .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大于1 .低档货的收入弹性为负值.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要大于低档货的收入弹性)2、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需求量会(.减少 .增加.呈现波动状态.不变 )、企业投资量水平最优化的条件是3( .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 .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边际产量是指:4 .总产量的变化除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C. .总产量的变化除以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变化 .总产量的变化除以总产量.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变化除以总产量的变化 ) 5、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MR-MC等于最小值.MR-MC等于最大值.MR-MC=0 .MR-MC等于边际利润、可以互相替代的物品的交叉弹性:6.0 小于.0 等于. 0 大于.1 小于、如果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减少产量就会:7. B. 使总利润减少.对利润无影响 F. .使总利润增加.使单位利润减少、下列产品中,价格弹性最大的是:8 .高级轿车.盐 .香烟 .普通轿车 )、在长期成本中,所有投入要素(9 .是部分可变的 .是有约束条件可变的 .都是不变的 .都是可变的

)如果工资率为每小时40 元,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收入为每小时25元,理性的生产者就会 (、10 .在生产中增加使用劳动力 .提高工资率 .在生产中劳动力投入量不变.在生产中减少使用劳动力)的情况出现在:、边际产量(11MP)等于平均产量(AP.)最大时总产量(TP E. .最大时AP.总产量为零时.MP最大时 12、所有产品的收入弹性.1 绝对值总大于 .都是负值 .都是正值 .不一定 倍后,对需求量不会有很大影响的商品是()113、提价.高级服装 .自行车.彩电 .食盐 ) 14、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呈( .上升趋势.水平趋势 .下降趋势.不一定、经济利润等于15.会计利润加内涵成本

第一章新制度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导论 ●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过程 ●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基本假设 ●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地位、框架内容及学习意义 课程介绍 ?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才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经济学科。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用科斯的话说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经济制度当中。人类自身的福利依赖于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劳务,而后者又取决于经济制度的运作效率。斯密说,经济制度的运作效率由分工决定。但只有存在交易时,专业分工才有可能;交易成本越低,制度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交易成本依赖于一国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教育文化等诸方面的制度。制度决定着经济绩效,这正是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家所给出的重要结论。”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时间不长,影响却越来越大。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和主要代表人物诺思先后于1991年和1993年被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证明。 ?新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当代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以其对现实的较强的解释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斯蒂格利茨说: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察它的结果,21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达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引导经

济事务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为改变这些安排以增强经济效率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三、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四、与新制度经济学并存的当代制度研究流派与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科斯 简介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10年生于英格兰,1929至1932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在大学任教。1951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1951-1964年,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任教。1964年到芝加哥大学执教直到1979年退休。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经济学教授,高级法学与经济学研究员。科斯出版过一本名为《英国的广播事业:垄断研究》的著作,此外还发表了18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 诺思论交易费用范畴对新制度的意义“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最大不同就是我们发展出了 一个关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而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教授提出的交易成本。有了交

产业融合_横向产业研究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林民盾(1954—),男,中国香港人,香港万城集团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杜曙光(197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 林民盾,杜曙光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现代产业横向上的相互交融,使得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企业在传统产业结构里 的具体位置。同样,发展什么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现代经济以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有形低级生产要素,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趋势。在这个条件下,本文将传统产业结构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分析商品的形成过程及相 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归纳出包括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核心元素的横向产业模式。警示企业或区域寻找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横向产业,是更切合现代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横向产业;空间;高级生产要素;无边界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2-0030-07 【产业经济】 2006年2月 第2期(总215期)Feb.,2006No.2 ChinaIndustrialEconomy观察现代产业,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纵向结构由于其横向的相互交融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有时很难确定某个行业或产业在纵向的具体位置。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已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创新与科学技术已经贯穿在所有的产业内,各行各业都将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于创新产品或是提升产业能力,知识对所有产业的渗透、融合及生产方式的模块化分工,迫使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应该淘汰,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或动力。 一、横向产业的提出 现在我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即是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经过初步加工的资源)。以此来划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并将剩余部分归为第三产业。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从其分类的立论基础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分类法主要是揭示了以非自然物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工业发展,是以当时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 1.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 经济学的研究源于对商品的研究,任何产业的具体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生产过程,其过程就是对预期商品的规划、研发、制造和销售,最终目的都是生产商品并把商品转移至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工业经济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发言稿

我的发言题目是“经济下行的风险当中可能会给中国的产业界增加新的动力”。因为经济形势很好的时候,变革的动力通常不够强,但是如果经济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困难,就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动力来推动新的技术,我就这个题目讲一个看法。首先讲讲经济形势,今天为大家讲一个框架,全球化的形势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12亿人组成的发达国家,大概人均3-4万美元的GPD,高度的发达;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较低的世界,二三十亿人口,中国、印度、前苏东发展中国家,人均GPD在3000-5000美元之间,这两个世界在冷战之后长期不怎么来往,过去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中国的开放带了一个头,邓小平的开放实际就是把这两者打通。中国是80年开放,印度是90年,91年前苏联垮台,一垮台苏东体系就出来了,这个模型很简单,如果两个经济发达水平差别特别大的两个主体不来往就很难发生对流,一来往一交流,全球经济就和过去完全不同了,发达国家优质的资源、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商业模式、人才,边际效益高,大量外资进入,这是开放的一个结果。还有一个结果没想到,就是地海平面也会产品输出,因为他的用户低,土地低电费低,人也便宜。过去人也不会做,之后开放之后用了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结合,变成大输出国。产品FU。但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迎来的高增长,不管是发展国家的高增长,欧美国家特被像美国也超出了长期的平均增长空间,等到中国开放之后,美国的资本获得了新的用武之地。投资在全球布局得到了回报,这些都是不管对于中国,对发达国家也有好处。我的看法全球就是世界两个海平面,从不打通变成打通,打通的结果就是两岸的差距变小。邓小平当初说的翻两番,翻两番的目标是2000年达到800美元人均,那么可见之前只有人均200美元。200美元和但是美国的发达国家比差了100倍,现在5500对40000已经是10倍以内的概念,今天在座各位都见证了这个过程,今天中国的人工、土地、房子,有些产品比国际市场还贵,这些问题就是对流带来的。这也是今天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通虽通了,但是没有变平,因为还有设备的差,设备的差距显得很难熬。差100倍的时候,中国这个产业格局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十分有限,过去上一波压着四小龙起来,很多劳动产品在台湾、香港、韩国生产,美国欧洲不参与生产这写东西,厂逐渐移到大陆对于欧美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大陆的经济不光是劳动密集型,随着经验积累,企业家精神的焕发,它的产业开始往上走,从自行车到汽车到飞机制造。这些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这其中就带来了所谓“偷还是带来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但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还是值得注意,危机包括后危机时代的麻烦,就是桑德尔逊在去世之前的论文写到的“比较优势是好东西,但是比较优势是动态的话里头就会有麻烦,因为一侧的进步会比另外一侧进步的快”比如学习,后发国家可以学习,拿来就可以做,可是发达国家在前头创新,这两个进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可以出来,但是人力非常贵,工资福利又是很难向下调的,工资福利是刚性的,往下降非常困难。可是中国印度竞争力起来之后,不降又不行。这就形成了摩擦并且有加速的趋势。这个东西就会带来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这种“通,但是会带来不平,成功高速增长”它也会让我们经济的很多参数发生变化。我们来看这张图,由于刚才讲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开始创造了越来越大的顺差,93年中国的外汇存底大概是180亿美元,后来可以到两万亿三万亿3.6万亿美元,这是以前从来没敢想的事情。这就是在座企业家生产的东西。运到发达国家去,赚来了钱,这是好事情。但是这个好事情带来很多参数变化,因为美元进了1块就相应的应该有7,8块的人民币要出去,美元需要结汇,更商业银行结,商业银行大量外汇投存跟

产业经济起源、融合发展以及趋势综述

产业经济起源、融合发展以及趋势综述 摘要:产业经济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理论系列。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但各产业的发展不足以支撑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由此进入人们视野。全球化趋势也促使了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价值链活动,由此开启了产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关键字:产业融合;全球化;价值链 在现代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密切相关,从粗放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发展,产业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产业经济政策能够引导国民经济向良好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产业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然而产业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西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产业经济思想的发展可追溯到自亚当·斯密这段时期(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斯密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重商主义学说和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思想。在斯密看来,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错误的,而自由竞争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反面,能够实现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最大。而且,斯密在对贸易方面也突破了重商主义的“贸易只能使一方受益”的观点,创立了自己的“绝对成本”学说,首次提出贸易可使贸易双方都受益,认为各国应该发展本国的绝对优势产业,从而为各国的产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基础。这样,产业经济研究的起源应当向前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那里了。除了关注产业经济问题,斯密还第一次对自由竞争市场结构的绩效进行了分析。 有不少经济学家,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甚至有部分经济学家还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垄断市场,研究垄断市场中企业的行为等问题。但是,这些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产业经济”或是“产业组织”问题,只是将这些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归入经济学的研究体系,未曾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直至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中第一次将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并提出了“马歇尔冲突”。自此,产业经济学有了自己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全球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主体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随着经济资源配置范围的全球化拓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与制度的不断创新,产业经济的

论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卢现祥(1960- ),男,江西宜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和中国转型经济问题研究。 论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卢现祥 王 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 30073) [摘 要]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问题,国际社会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进行了理性权衡, 并围绕如何行之有效地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展开了积极探索。政府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财税政策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低碳经济产业链具有循环特征,政府在使用财税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时要根据作用环节对政策对象进行调整。在产业链基础上对世界各国采用的低碳经济财税政策及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低碳财税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产业链;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410(2012)02-0013-09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理性认知,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和不合理利用。这一认知上的缺失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资源能源问题日益显著,进而逐渐成为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问题,国际社会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进行了理性权衡,并围绕如何行之有效地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展开了积极探索。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1] 到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呼吁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2] 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对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摸索已经从理念探讨层面逐步延伸到实际行动层面,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目前,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低碳经济的全面 构建是一个极其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必须对其建构因素和实施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低碳经济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否顺利实现由传统高碳排放经济形态向低碳经济形态的转变,事关每一个社会主体的福祉。政府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者作用。[3] 财税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被各国政府采纳,广泛运用于节能减排的实践上,收效显著。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在财税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套使用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借鉴国外经济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撑体系,对我国加快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构建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撑体系 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排放较少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庄贵阳,2005)。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 在上述概念表述 · 31·

《管理经济学》(一)-机会成本与决策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机会成本与决策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定义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time)或资源(resources)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substitute)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老制度主义 :(对他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看张宇燕1993的论文、Ekelund and Hebert1997的第16章以及贾根良1999的论文) 凡勃伦(老制度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必读!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 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19l4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by Business Men, New York, B. W. Huebsch, l918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l9l9),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990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B. W. Huebsch, 19l9 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 (192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1ishers, 1983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New York, B. W. Huebsch, l923 A Veblen Treasury: From Leisure Class to War, Peace and Capitalism,ed. Rick Tilma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新制度主义 : 要想对新制度主义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把握,可以参看 埃格特森的“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新制度经济学>>; 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霍奇逊的《现代制度经济学宣言》; 青目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 Furubon and Richter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载于他们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 对新制度经济学一些很重要的评介性文章:陈郁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企业制度与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目录(13题):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第四章我国纺织业退出援助政策 P131 第五章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P157 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P175 第七章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 P208 第八章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P233 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P261 第十章日本产业政策 P281 第十一章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P317 第十二章让人头疼的成品油价格 P351 第十三章英国广告行业与自律管理 P363 第十四章浏阳花炮产业集聚 P387 第十五章中国手机业的产业生命周期P407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1、你认为我国公用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本身特殊性,公用事业改革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公用企业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在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公用企业垄断经营体制,加快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公用企业活力,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2、国外公用企业改革进程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方面有重大成就,为此,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来说: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作用; (2)在保证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前提下,打破公用企业独家垄断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5)转变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功能。 3、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必读书目

博士生必读书目 一、经济学经典著作及宏微观理论基础 经济学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凯恩斯的《通论》。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微观经济学进阶: 初级: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经济学教材;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 中级:平狄克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 宏观经济学进阶: 初级: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经济学教材;国内的看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中级:多恩布什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 二、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 制度经济学: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出版社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册)商务出版社 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道格拉斯·C.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华夏出版社 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约翰.德勒巴克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 奥斯特洛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出版社 青目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阿兰.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埃瑞克.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艾德克.拉丝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公共经济学(公共治理)与发展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公共治理理论):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 [美] 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著:《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 盖瑞·J.米勒著:《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美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乔·B.史蒂文斯著:《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