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改变19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尊崇。如米列斯库在指出中国男人缺乏勇敢精神时,又赞扬中国人的聪明机智。他写道:“至于聪明才智,中国人远在欧洲之上,他们头脑敏锐,远非我们所能比”,这里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根据西方历史学家的记载,早在希腊、罗马时代,欧洲的贵族就开始热衷于穿中国的丝绸织品了,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把当时东方的中国称为“丝国”(Seres),即“生产丝绸的国家”,这个名字在欧洲经罗马人一直延用到中世纪。13世纪中国元朝时期,法国方济各会会士罗伯鲁克(G·de Rubrouck)受法王派遣出使蒙古,回去写了一本《东游录》,罗伯鲁克明确指出当时被西方人称做“契丹”的民族就是“古代丝国人”。他还指出契丹国内有许多省,大部分没有臣服于蒙古。它们和印度之间隔着海洋。契丹人身材矮小,语带鼻音,和其他东方人一样长着小眼睛。他们是各种工艺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医师很熟悉草药的性能,熟练地按脉诊断。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人面前具体描述了中国人的长相和风貌,这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浓烈兴趣。当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辟后,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探险家和旅行家纷纷来到中国,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用书信等形式介绍到西方,从而掀起了16—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热”,欧洲从此真正开始了解和认识中国了。

18世纪以前的欧洲思想家大都对中国持羡幕态度,认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独具特色的、其文明程度超过欧洲的东方帝国,企望从中国文明中吸取养料。由于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成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驰入了历史轨道,再加上中国国势日衰,两次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从而使中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逆转。自18世纪起就有一些著名思想家开始批判中国,至19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几乎一无例外地是欧洲中心主义者,黑格尔被认为是其精神代表。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黑格尔学派,因此他们的中国观和对中国人的看法明显受到黑格尔本人和黑格尔时代的影响。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由此而知,黑格尔眼中的中国人除皇帝外都是没有个性没有自由的,这种观点影响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

细究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中国人,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孔子、中国皇帝、中国官吏、中国战士、中国农民和中国苦力。

马恩提到过孔夫子,跟当时欧洲人的习惯一样,他们常直呼孔子为“中国人”。值得注意的是,马恩全集中每出现孔子时,总是跟哥达毕拉斯、琐罗亚斯德等古代东西方的大哲相提并论。如1842年马克思写道:“深刻理解统计的意义的《国家报》,不仅把自己同中国人(孔夫子)并列,不仅同宇宙的统计学家毕达哥拉斯并列,它并且表明,那位想用数字来表示动物界的一切异同的现代伟大的自然哲学家(罗仑兹·奥肯)对它也有影响。”他还提到了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如,“书报检查官涂改时画的叉叉杠杆之对出版物,正如中国人(孔夫子)的直线——八卦——之对思维。检查官的八卦是著作的各种范畴;而范畴,大家知道,这是多样的内容中本质的典型的东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引用了法国人卡贝的一句话:“请听!我不来对你们谈及许多实行财产共有制的古代民族!也不来谈及希伯来人……莱喀古士和毕达哥拉斯……孔夫子和琐罗斯德,最后两人之中,前者在中国宣布了这个原则(共产主义原则),后者在波斯宣布了这个原则。”马恩还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认为“完善的中国人才是共产主义者”的观点。马恩虽然缺少黑格尔那种明确贬低孔子的言论,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孔子显然是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代表。

马克思给予了中国皇帝以某种特殊的敬重,认为中国皇帝是天朝帝国“唯一的政治人物”,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是最“高贵的中国人”。他的大女儿小燕妮在家中有两个绰号,一曰“中国皇帝”,二曰“高贵的中国人”。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在家里也被戏称为“中国皇太子古古”。马克思为自己两个心爱的女儿都起了跟中国皇帝有关的绰号,这至少不应该从贬义上去理解。就像今天有的父亲为自己性格崛强的儿子起个“小布什”的绰号以做戏称,但绝对不会把他的儿子叫做“本·拉登”的。

马克思对中国皇帝的态度明显承袭了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中国皇帝一直受到尊崇般地评价,这跟清朝康熙皇帝在当时的欧洲受到广泛好评、中国被认为是“哲学家做王”的国度有关。黑格尔说:“天子应该享有最高度的崇敬。他因为地位的关系,不得不亲自处理政事;虽然有司法衙门的帮助,他必须亲自知道并且指导全国的立法事务。”“天子是一国之主,所以他们的行为举止都应该做老百姓的榜样……因此,中国能够得到最伟大、最优秀的执政者。…所罗门的智慧?这句话可以用在他们身上……关于君主和君主教育的理想不知有多少,这一切理想都在中国实现了。”“天子的行为举止,据说是最高度地简单、自然、高贵和近于人情的。他在言行上都没有一种骄傲的沉默或者可憎的自大,他在生活中,时刻意识到他自己的尊严,而对于他从小就经过训练必须遵守的皇帝义务,他随时要加以执行。除掉皇帝的尊严以外,中国臣民中可以说没有特殊阶级,没有贵族……其余的人都是人人一律平等,只有才能胜任的人得以做行政官吏,因此,国家公职都由有才智和学问的人充当。”“在中国,实际上是人人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一切差别,都和行政联带发生,任何人都能够在政府中取得高位,只要他具有才能。”在大加赞赏的同时,黑格尔又指出,正是由于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权利,权利就只能集中于皇帝一人——“中国人既然是一律平等,又没有任何自由,所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天子实在就是中心,各事都由他来决断,国家和人民的福利因此都听命于他。全部行政机构多少是按照公事成规来进行的,在升平时期,这种一定的公事手续成了一种便利的习惯。就像自然界的途径一样,这种机构始终不变地、有规则地进行着,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做皇帝的却必须担任那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和自然活泼的…灵魂?。”由此黑格尔认为中国社会“基于家长政治的原则,臣民都被看作还处于幼稚的状态里”,中国是个“大家长制的专制政体”。最早把中国政治定义为“专制政体”的人是法国人孟德斯鸠,黑格尔基本上接受了孟德斯鸠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又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证。

同样,马克思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家长制权力统治为特征的中央集权与皇帝专制相结合的政治结构。他指出,中国“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看做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样建立起“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形成一套完备的专制机制和庞大的官僚队伍,实行着“家长制的权力”的统治。“在那里,国王是唯一的政治人物。总之,一切制度都由一个人决定。”这几乎是不加引证地运用了黑格尔的话。

中国官吏在马克思眼中基本上是些“墨守成规”的人,他们虽然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可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昏聩的社会,而且“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了自己的权力”,]这些官吏大部分都变成了中国封建统治者这一腐烂尸体上的蛆虫,只不过起到了加速其解体的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在马恩的笔下竟然出现了四位值得称道的中国官吏,他们是嘉庆进士太常寺少卿许乃济、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道光进士户部右待郎王茂荫和两广总督叶名琛。关于许乃济,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介绍道:“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许乃济,曾提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从中取利;但是经过帝国全体高级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讨论,中国政府决定:…这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早在1830年,如果征收25%的关税,就会使国库得到385万美元的收入,而在1837年,会使收入增加一倍。可是,天朝的野人当时拒绝征收一项必定会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增大的税收。”[21]林则徐是鸦片

战争的中方代表性人物,马克思在其著作里为这位历史人物郑重地记载了一笔:“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最高潮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销毁走私鸦片——提供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借口,这次战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发生了起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注83中写到了安徽歙县人王茂荫:“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大胆地给天子上了一个奏折,暗示宜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钱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指责。他是否因此还受到笞刑,不得而知。”王茂荫的货币改革方案,体现了反对通货膨胀的精神,事实上,在清政府已经完全腐朽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不可能出现健全的财政状况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主持广州战事的两广总督叶铭琛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好评,他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中这样说道:“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海军上将态度专横,大肆恫吓,中国官吏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在《英中冲突》一文中马克思详细描述了叶铭琛同英国领事巴夏礼就“亚罗号”事件交涉的经过,称赞“这个中国人的雄辩把全部问题解决得实在彻底——显然无懈可击。”。

这四位有才能的中国官吏最终结局都非常悲惨,它从另一侧面反衬出中国社会的腐朽昏暗已到了沉疴难医的地步——“这个帝国是如此衰弱,如此摇摇欲坠,它甚至没有力量来度过人民革命的危机,因为连激烈爆发的起义也会在这个帝国内变成慢性而且显然是不治的病症;这个帝国是如此腐化,它已经既不能够驾驭自己的人民,也不能够抵抗外国的侵略。”

对于两次鸦片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谴责英国人的兽行,指出他们“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发动“极端不义的战争”,另一方面热情赞扬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跟米列斯库描写的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中国人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中国战士不仅勇敢,而且视死如归。如恩格斯写到了镇江保卫战,他说:“中国军队无论军事技术怎样差,却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中国人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爆发成了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能扑灭的愤怒烈火。”。恩格斯还指出中国的军人在抗英战争中不断积累经验,擅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写道:“那一次战争的经验,中国人是不会白白忘记的。不久以前在珠江的军事行动中,中国人在炮兵射击和防御方法上技术大有进步,以致使人怀疑在中国军队中是否有欧洲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而战争就是极其实际的——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人,因此毫无疑问,英国人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材生。”[31]

关于中国农民,马克思认为他们“是庄稼汉又兼工业生产者”,过着“闭关自守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的生活,他们是“性情柔弱的中国人”、“和平怕事”、“勤劳而节俭”。马克思在《对华贸易》一文中引用了米契尔先生的记载和额尔金勋爵的叙述来描述中国农民:“中国农民一般说来是过着丰衣足食和心满意足的生活的……他们大部分拥有极有限的从皇帝那里得来的完全私有的土地,每年须缴纳一定的不算过高的税金;这些有利情况,再加上他们特别刻苦耐劳,就能充分供应他们衣食方面的简单需要。”农民一方面耕种土地,收取粮食;另一方面“一年到头一有可利用的空余时间,这个家庭工业的典型代表就去干他的事,生产一些有用的东西”,如纺纱织布,等等。“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全都是农家生产出来的。”自给之余的东西便拿到附近城镇上去卖,以便买回自己不生产的其他生活资料。“每一个富裕的家庭都有织布机,世界各国也许只有中国有这个特点。”“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这样因循守旧,甚至他们的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一个靠劳动为生的中国人,一件新衣至少要穿上三年”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完全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中国广大农村的真实生活。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主体是租佃农和自耕农两类,粮食和纺织品的生产是支撑中国封建经济的两项大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得以世代延续的动力。马克思认为,正是这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像马铃薯一样分散的、互相独立的农村村社,靠着闭关自守的、一家一户的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构成了中国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始终不变的”经济基础,它也“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从而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纵然出现政权的更迭,农民依然进行着原始的生产方

式、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

关于中国的苦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其为“自由工人的奴隶”,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劳动力,三个中国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只抵得上一个美国工人的劳动力价格。所谓“中国苦力”实际上指的是海外华工,他们或因生活所迫或被拐卖到国外谋生,大都来自中国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这些苦工具有中国农民勤劳节俭的特性,特别能吃苦耐劳,又聪明灵巧,因此能胜任许多欧美工人难以胜任的工作,并且效率很高,这一点已被横贯美国东西大动脉的铁路铺设工程所证实。然而由于中国苦力的生活水平是世界上最低的,因此他们对欧美工人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恩格斯说:“对中国人感兴趣的只有大土地所有者和工厂主”,因为“在陆地和海上打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过剩人口将迅速、不断地增长——从土地上被赶走的农民奔向沿海到别的国家谋生。现在是成千上万地外流,到那时就会成百万地出走。那时,中国苦力将比皆是——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有。他们将试图把我们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降到中国的水平。”恩格斯1894年月11月12日给马克思的二女儿劳拉·法拉格的信中说:“中国人的竞争一旦成为群众性的,那末这种竞争无论在你们那里或在我们这里都会迅速地极端尖锐化,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就会对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主义的崩溃起推动作用。”他还在《反杜林论》中写道:“现代的大工业,一方面造成了无产阶级,这个阶级能够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要求废除某个特殊的阶级组织或某种特殊的阶级特权,而是要求根本废除阶级;这个阶级所处的地位,使他们不得不贯彻这一要求,否则就有沦为中国苦力的危险。”可见,中国苦力显然不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深切关注其命运的欧美无产阶级的范畴,甚至有可能成为影响欧美无产阶级生存的潜在威胁。恩格斯还预测到中国人将有一个向世界各地的移民浪潮,“其后果是,将出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移民,可恨的中国人将充斥美洲、亚洲和欧洲,并将在劳动市场上以中国的生活水准即世界上最低的生活水准,同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工人展开竞争。如果到那时欧洲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变革,那就无可避免地要发生变革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中国人为“宗法的骗子”,跟“文明的骗子”美国佬并列为世界上最会恶作剧的两个民族。由于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之上的,所以叫“宗法的骗子”;而美国则是现代文明的新楷模,因此称为“文明的骗子”。

马恩称中国人为“宗法的骗子”当然不是出于他们对中国人的直接观察,其定义的依据多半是通过他们所掌握的文献和新闻资料。另外也有其思想来源,主要来自于两人,其一是黑格尔,其二则是比黑格尔更早的孟德斯鸠。黑格尔对中国的宗法制度有着比较深刻的剖析,他在《历史哲学》中写道:“中国,这个国家就是以家族关系为基础的——一个父道的政府”,“皇帝站在政治机构的顶尖上,像严父一样行使他的权限。”“政令是出于皇帝一人,由他任命一批官吏来治理政事。”“在中国那个国家里,皇帝的道德意志便是法律。”“伦常、道德构成了法律的实体,并且包罗在外界的绝对肯定的关系之中;同时在一切臣属百姓头上,还有皇帝大家长的督察,他好像一位父亲,大公无私地留意着臣民的利益。”“政府官吏们的尽职,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良知或者自己的荣誉心,而是一种外界的命令和严厉的制裁,政府就靠这个来维持它自己。”在黑格尔看来,中国就是一个“宗法的大家庭”,除皇帝外所有的中国人不分等级都是皇帝的臣民,都是平等的,“一切政治都集中在中枢皇帝的身上,各个臣民无从取得独立和主观的自由。”“大家长的原则把整个民族统治在未成年的状态中,他们的道德的决心已经被规定了的一切法律和皇帝道德的监视所占据。”黑格尔认为中国人并没有一种道德和法律的理性的自觉,而是出于对威权和严刑峻罚的畏惧,因此中国人把个人和人权都看得非常轻微,并且没有荣誉心,缺少对他人的应有的尊重,这从中国的刑罚通常都是对肉体的鞭笞(孟德斯鸠称其为“打棍子的法律”)可以看出来。马克思也写道:“例如中国法里面一定有笞杖,和中世纪刑律的内容连在一起的诉讼形式一定是拷问,——以此类推,自由的公开审判程序,是那种本质上公开的、受

自由支配而不受私人利益支配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属性。”黑格尔说:“一顿笞打原是极易忘怀的,但是对于有荣誉感的人,这是最严厉的刑罚,这种人他不愿意他的身体可以随意受人侵犯。”“中国人就不一样,他们认不出一种荣誉的主观性,他们所受到的刑罚,就像我们的儿童所受到的教训。”由此黑格尔总结道:“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他们以撒谎著名,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可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诡谲巧妙到了极顶。欧洲人和他们打交道时,非得提心吊胆不可。”

我们从黑格尔这些话里找到了中国人被称为“宗法的骗子”理论依据和合理解释。马克思在写到“宗法的骗子中国人和文明的骗子美国佬”时,就直言不讳的承认这一说法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他说:“《历史哲学》第81页上的北美人和第130页上的中国人,都被作为骗子来归类的。”

如果仅从“骗子”来认识中国人,黑格尔并不是始作俑者。18世纪的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这样写道:“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孟德斯鸠这一对中国人道德的基本评价几乎被整个欧洲人全盘接受并一直流传到现在。孟德斯鸠的结论无疑是以偏概全,他的举证也只限于中国的奸商,如说:“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后来大哲学家康德的举例更为特殊,他说:“他们(中国商人)往鸡嗉囊里填沙子。……有些骗子把别人的猪毒死,当别人把死猪扔掉后,他再把它拣回来。”其实,早在17世纪,米列斯库在他的《中国漫记》里就记载过:“他们(中国)的商人十分奸诈,常常搞欺骗,……他们卖物一味骗人,总是缺斤少两。”“他们用树脂制造玛瑙,和天然玛瑙一模一样,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看来,中国人造假货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常把中国人不诚信的品格跟法国人相提并论,如1850年他们在一个书评中提到:“至于交易所的勾当和作为法国商业特点的中国式的敲诈,可以读一读傅立叶的…四种运动?、…虚假的行业?、…关于普遍统一的理论?以及他的遗著,里面有些关于这方面的引人入胜的东西。”查阅一下傅立叶的《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理论》,看到了这样的叙述:“在中国,所有商人都用假秤,都出售假货而不受惩罚。你会在广州买一只外形很美观的火腿,等它切开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一团用几片猪肉精心包裹起来的泥土。每个商人有三把秤,一把是用来欺骗买主的小秤,一把是用来欺骗卖主的大秤,一把是自己专用的标准秤。如果你受这些欺骗,官府和公众都会嘲笑你。他们会告诉你,在中国有商业自由,并且说,尽管有这种所谓恶习,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已经比欧洲任何帝国都更好地生存了四千年。”显然,傅立叶的部分材料袭用了孟德斯鸠。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再到傅立叶,这些都构成了马恩界定中国人为“宗法的骗子”的事实依据和说法来源。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和理解马恩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呢?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其对中华民族的同情、厚望和期待溢于言表,贯穿于字里行间。他们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立场鲜明地声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谴责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暴行,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我们不要像道貌岸然的英国报刊那样从道德方面指责中国人的可怕暴行,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场战争充满这个民族的目空一切的偏见、愚蠢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野蛮,但它终究是人民战争。”。他们还揭露沙俄对中国东北广大领土的侵吞,在道义上声援了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民。然而,鉴于当时欧洲的文化背景和欧洲中心主义占主流地位的时代特征,作为西方人他们不可能完全跳出其文化、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尽管他们的见解是那样的深邃、目光是那样的远大,却摆脱不了黑格尔式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

应该说,就“西方主义”情结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超越了他们的那个时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对东方社会长期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高度关注东方社会和中国的民族命运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预言上。他们断言中国闭关锁国、停滞不前的封建专制政体必将解体,中国的民主革命行将胜利,中国一定会对世界革命做出先导性的贡献,而到那个时候:“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的时候,他们说不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事实表明,中国历史的发展跟马克思的预言若合符节,在恩格斯逝世16年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又过了38年,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立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完整版)我心中的马克思

我心中的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谈及马克思,我们总能想起这样的一大串头衔,可是事实上我们对马克思其人又有多少的了解? 我想起我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应该是在小学课本上那篇关于他和恩格斯之间伟大友谊的文章。那时候的自己还很稚嫩,还很懵懂,对于马克思,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只知道中国能够解放,中国人民可以得到自由与他密切相关。慢慢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对马克思的人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这代人是看着马克思的头像长大的,都难以忘怀他的那把大胡子,可真正去了解马克思却是从大学才开始的,却是等到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才对马克思其人和他所马克思主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心中的马克思。 首先说说马克思的生平。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俄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综合型人才,从小他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大学时期的他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有了可以钻研的条件。在那个时期,工人阶级备受压迫,马克思对此时刻关注着。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受到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排挤,还有政府的威胁与压迫,但是他没有倒下,这些经历反而为他今后著作的诞生提供了原材料。接着他的著作不断诞生: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门课的开设,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关于马克思的课程,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我自己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 19 世纪,但是没有停留于 19 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从前只是知道马克思主义,却不知道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开始觉得摸不着头脑,在老师的指点下,我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存在着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应该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其中辩证唯物论并非马克思独创,而是马克思总结和综合了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而创建的。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的独创。马克思把辩证唯物论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发现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根据这一观察,马克思创建了历史唯物论。 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理论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所以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能够成立的。其实今天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提出质疑的人也并不是很多。 同辩证唯物论一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不是马克思凭空独创,仍是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但和历史唯物论一样,马克思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也有独到的发展,这就是马克

我所了解的卡尔马克思

我所了解的卡尔马克思 虽然作为理科生对历史政治了解的很少,但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政治课,就频频在书中看到“卡尔-马克思”这个名字,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了解。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眼中的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卡尔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确的哲学,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哲学,本身应具有不可被挑战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了有计划的劳动生产,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

了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无神论和唯物论。 卡尔马克思追求平等,并相信世界终有一天会平等,也因此发生过有趣的故事: 某次,有个绅士问马克思,在将来的国家里谁来擦皮鞋。马克思愤怒地回答他:“你来擦!”那位冒失的绅士困惑地哑口无言。这大概是马克思失去耐性的唯一的一次。那位绅士走后,我母亲直爽地说:“博士先生,我不想为那位提出愚蠢问题的先生辩护,但是,在您回答他的时候,我想,他默不作声还比较好,如果他说自己不适宜于擦皮鞋,那就更糟。”马克思也认为是这样,我母亲接着又说:“我不能想像您能在彻底平等的时代中生活,因为您完全具有贵族的情趣和习惯。”马克思回答说:“我也有同感,但这时代必将到来,不过那时我们肯定已不在人世了。”(摘自弗兰起契斯卡〃库格曼《伟大的马克思的二三事》。该文应苏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之约写于1928年。) 马克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

我眼中的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个学期,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门课,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我对马克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烙史册,他的学说永放光芒,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律师,犹太人。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是家庭妇女,荷兰人。1830年至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1835年10月,他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马克思起初研究法学,后来转向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他参加青年黑格尔派。1841年初,他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学说的差别》,简单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未经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起,他为《莱茵报》撰稿,后任主编,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1843年5月,马克思与童年时代女友燕妮结婚。《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与燕妮迁居巴黎,投身工人运动。1844年,马克思创办了《德法年鉴》,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社会的思想。他明确指出,必须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才能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马

克思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必须与科学的世界观结合;等等。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见面。两人共同写作了《神圣家族》,批判了黑格尔派主要代表鲍威尔登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使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后来,马克思又完成《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迁居布鲁塞尔,在此写出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布鲁塞尔和恩格斯会面,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青年黑格尔派进一步批判,并阐明了他们新的世界观理论,特别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至1847年,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马克思到伦敦,参加了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并接受大会委托,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从此,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纷纷以《共产党宣言》作为行动的指南和斗争纲领,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后人对马克思的评价中讲到马克思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理论家和思想家,正如达尔文发现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不止于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由他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圣经。马

马克思主义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之我见 (论文)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班级与班级代码 14级应用心理学1班142512181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张成诗 学号: 14251218122 姓名:麦艳婷 提交日期: 2015 年 4 月 23 日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 姓名麦艳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马克思主义之我见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中国化 1.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1.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马克思吧,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还会有不同的见解,不过普遍被大家接受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句话准确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揭示其本质属性,还冠之以后继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被完善、与时俱进、具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理论。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 马克思的产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必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对理论指导的现实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人类思想已有成果,特别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而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品格更高尚,知识理论修养更深厚,更注重实践,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必然,随着无产阶级力量的崛起,它必定带领无产阶级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X X X 我眼中的马克思是一位命运多舛的思想家,并且他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困境道路的。马克思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普通的律师家庭。作为地位最低的犹太人,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尽毕生的心血写成流传万古的惊天诗篇。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对于我们来说,马克思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熟悉于少年时代便耳熟明祥他的共产主义,陌生在他的品格人性和生平细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观点,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马克思不只有单调的只有冰冷的逻辑,他是多姿的,他是彩色的。他是热烈的红色,浪漫的紫色,纯洁的绿色,暗调的灰色。 马克思没有上过小学,他的小学功课完全是在家里完成的,老师就是他博学多闻的父亲。父亲除了教他学德语、算术、图画等小学课程外,还常带他去实地参观本城的文化古迹,给他讲历史故事、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最新的科学发明。马克思聚精会神地听讲,常常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日积月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知识水平已远远超过许多同龄的孩子。他家的近邻、父亲的朋友威斯特华伦,是一位有民主思想的政府官员.非常喜欢马克思,常给孩子们讲希腊神话故事,背诵莎士比亚的剧本。他的女儿燕妮、儿子埃德加尔同马克思结成了好朋友。马克思的童年生活是在紧张和愉快的学习中度过的。 少年的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从复杂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质属性,透过现象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马克思心领神会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写了:“今天早上我起来,看见我具体的妈妈,在烧具体的早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鲜空气……”这样,马克思长大后便发明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贡献巨多,他一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马克思在17岁时就确立了这一信念。在资本主义横行的19世纪,他为工人的被压迫而进行斗争、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所著做的《资本论》、《共产主义宣言》至今仍被众人广为传阅。英国广播公司曾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大家可能也都知道,马克思最后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发人深思。罗曼罗兰曾把人生比喻成那浩浩荡荡奔流着的大江,人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往往如那江心岛屿在晨雾和阳光中时隐时现。马克思于后世人的影响就像后来穿破最后雾霾普照大地的阳光,且不说是非功过,至少,它带给人是不曾看到的新的希望。这希望,如红色的波涛热烈、汹涌的冲击时代的思想。有人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你对马克思主义是信仰还是反对?----我的回答是:不信仰,也不反对! 理由是,我还没有取得信仰或是反对的资格。 马克思著作丰富,堪称等身;而我很惭愧,只读过很少的部分,特别是他的主要著作,如《资本论》等等,我压根儿没有读完;连浏览一遍都没有做到,根本谈不上精读和精研。充其量,只是读过一点,知道一点。有什么资格信仰,有什么资格反对!我的小小的长处是,还保留着一点知羞耻的道德情怀,万不敢大言不惭,摸到大象的尾巴,就声称已是深得“大象精髓”,可担当“大象学导师”了。就是这“读过一点,知道一点”的表白,我也深知并不完全靠谱,因为是否真知道了,还是个有待证实的问号。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 穷苦。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强地进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 薄的,但他有一位可以称之为亲人的革命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 寄给马克思。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 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做工去,自己和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 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又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 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 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人对你的感激之情。”当碰到恩格 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马克思知道了,连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到银 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就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铸造了一段不朽的友谊。君子坦荡荡,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坦荡的君子,这也为他赢得了友谊。 1880年,马克思斩钉截铁宣布:“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 不是说他没有自己的信念和理论,不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信念和理论为人所知并得到 认同,而是不愿意抬高为“主义”让他人盲目听从。 这一点在他的两个严格区别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武器的批判”与“批判 的武器”。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 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 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 而要使“批判的武器”不被“武器的批判”所替代,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 个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客观的条件,这就是制度化、法律化的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 的载体,马克思坚决反对书报检查制度。《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指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的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 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恶劣的,可是各种制度都比人更有力量。”“没有 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是泡影。”在马克思看来,没有这个条件,“批判的武器”,即论理和说服就没有存在的空间。所以,他的语气是斩钉截铁的。正因为马克思称自 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才能成为人类思想的航标,才能为全人类的自由不断拼搏。马克思不是一位以权势压人的权贵,他不在以“主义”包装的等级制的权力体制之中,他不需要一个神秘的光环来维持“永远正确”的权威;他以科学探求的精神寻找“解 放全人类”的道路;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断修正原有认识的开天辟地的过程。他和以他的名义追求权力的“革命家”们完全不同;对他和恩格斯来说,“修正”不是“背叛”,而恰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学者的人格的坚守。 我眼中的马克思,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坦荡,贵族,不断为全人类的自由奋斗的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没有富裕的生活环境,但是他受他父亲和他的师长的文化修养的熏陶确实让他有了以后成功的资本与基石。他父亲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优秀品质,极大地影响了少年时代马克思的思想意识倾向。之后他又认识了燕妮的父亲,这位伯爵与其父亲是好友,他尊敬这位伯爵,并且爱与他交流,使得他的思想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他说过他有一个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那就是燕妮的父亲,他的岳父大人。(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讲,这是不太可能的,也许是5000年的文化积淀及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从小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对长辈的敬意,在我看来是一种畏惧,我们害怕交流,或者是出于一种敬吧,这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的特点,我们没有西方那么重视自由平等,他们对于长辈师长直言不讳,他们认为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个体,他们交流,认可每个人的意见,想法。而在中国,我不认为是这样,传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我们总是在大人,师长的指导下成长,他们总是对我们说什么该做,什么是对的.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是害怕与老师与长辈交流,如果他们或者说我可以不看重我们之间的身份关系,我想我们可以成为好的朋友,无话不谈,从中受益匪浅,漫步林间如马克思和冯·威斯特华伦伯爵,忘年交总是让我羡慕不已.)马克思从小对于新思想,对于哲学,对于诗,都是有了较早的启蒙与热爱。学生时代的马克思智力虽然不是很突出,但也在一般以上。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最糟糕。保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资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和一篇德语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既规避权利与荣誉、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马克思是热情洋溢的,理想主义的,同时加上他是渊博的,造就了他在学术上的兢兢业业,严谨与不懈追求。 “《资本论》的稿酬甚至不够付我吸的雪茄烟钱。”这是马克思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大胡子老爹叼着一根雪茄烟,在书桌边看书的场景,很有魅力,他抬起头,用深邃地眼神注视你,我们肃然起敬。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为老百姓争取利益,而毫不在乎自己的利益的人,伟大的人。他年轻时大部分是靠家里的资助生活的。他一生有两个特点,他开始制定很多计划,但是没一个完成;花钱一直超支,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就这样一直故意玩世不恭。(牛逼的人往往都有常人无法理解的一面.我总觉得马克思生活在自己的一个理想的国度中.所以他有折腾不完的精力与热情去追求很多事物.)他有一个较大的社交圈,他花钱如流水,他不在乎,有钱就花,只为做他想做的事。(出版不成熟的诗集)其实我还是领悟蛮深的,不要在意花多少钱,但是像马克思这样还是非常像败家子的,但是不要受金钱的制约,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或者是破灭自己的理想。花钱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值得的,最不值得的是让钱呆在抽屉里成了废纸。我们学做设计的学生,真的不能局限在费用的问题,考虑多了,会限制自己的发展,更是没了机会。对于我所喜欢的摄影也一样,我的选修摄影老师说过他的一个朋友来自农村,没有高学历,没有丰厚的资金支持,但是他成功了,至少在中国他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在奋斗的时间里,他是穷的,但他又是富裕的。他把身上只要有的钱就全部花在摄影上,他一点都不吝啬,这是值得的。还有就是对于马克思一生的不富裕,能支持他更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作文大全5篇2020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作文大全5篇2020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作文1 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总感觉是高中学过的,我心中十分的不解。所以,仅仅是为了上课应付一下,我怀着极不情愿地心情走进了教室,开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 然而,经过几堂课的学习,我慢慢地了解到,原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也会穿插很多轻松的上课成分,比如把全班同学分成好多组进行题目回答抢答比赛等,那次我们是第一组,那节课过的真的很有意思,通过那次的课,我发现自己开始有点认真的对待马概这门课的学习了,也通过那些上课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我发现大学所上的哲学远远比高中的哲学更深入,更深远。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老师的讲课方法也不只是初中、高中时的讲解概念,老师通过基本概念形成的知识框架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侧重从整体上让我们掌握每一个概念。慢慢的我心底开始重新正视这门课,而经过了这么久的学习,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门课的内涵。 本书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由于这些基本原理高中的时候掌握的还不错,

所以本次的学习已经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些观点,并且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当中,而本书的后几章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详细分析,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以及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等,这几章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比较难,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深入感受,所以难度相对以前的几章会比较难,因此要认真去感受去专研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并且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有效的提高了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 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难度比较高的老师会更细致的讲解,更好的使大家完全掌握。 3.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在上课中间时时刻刻的加入很多例子以及很好玩的故事,很多故事都使同学感觉很好玩,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4.老师偶尔以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学习中我潜移默

我眼中的马克思

我眼中的马克思 08071515 王珊 马克思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到底伟大在哪里?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绕开的人物。德国人威廉?魏施德在《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一书中,曾就马克思的话题提出了一个极为有趣的问题。他说,假如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原来的抱负(理想)成为了一个诗人,而不是哲学家的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大家知道,马克思年轻的时候,曾认为自己是个天才的诗人,并常常沉迷于写诗(尤其是爱情诗)。以至于马克思的父亲,一个很有名望的律师,曾在一封写给马克思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对马克思说:“如果看到你将来成为了一个平庸的小诗人,我会非常痛心的。”尽管非常痛苦,马克思最终还是放弃了成为一名诗人的梦想。德国文学史上因此少了一个平庸的诗人(读一读马克思全集第一卷上马克思所写的诗就知道了),但世界上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1999年德国柏林墙倒塌十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在英国民众中作了一个民意测验,让民众选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英国民众选出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牛顿则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克思后来穷困潦倒,他所生的六个孩子也只有三个活下来了,大部分时间生活上都要靠恩格斯来帮助和接济,但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则出身贵族之家(她的父亲威斯特华伦是个男爵)。 政治家和革命家更多地从他的革命经历,来看待他。更多地从无产阶级的领袖,解放人类的旗手,这一角度来理解马克思。马克思同情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怜悯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马克思号召人民起来革命,马克思是正义的化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把一切人类最美好的词汇,道德的、伦理的都是用在马克思身上。却淡化了他作为学者、科学家的身份。马克思可以有很多地头衔,但是最本质的的头衔是科学家——是把社会当作学术对象的科学家,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的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把它们称作革命理论,不如把它们看作科学著作。 为什么人们给马克思许许多多的头衔以后,却忘了他的本质属性?这和几十年的宣传工作有关,这也是偏见。它的结果就是把它看作神,看作圣物! 马克思是神?应当归入,耶稣基督、释迦牟尼、真主…… 马克思是革命领袖?应当归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马克思是科学家?应当归入,牛顿、爱因斯坦、居里、达尔文…… 第一种归类是错误的,但却有人这样看;第二种归类尚可,不是最本质的;第三种归类是本质性的。 不能从第三个角度看待马克思,就不能正确地探讨马克思理论。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不能批判,而是怎样去批判;马克思本人就不主张不加批判地接受任何东西,总是应当经过批判,经得住批判的东西,才接受它。 应当看到,许多人批评马克思,具有相当的逆反心理,他要发泄对“神”和“经文”的不满;或者发泄对政治权威、对言论禁锢的不满。从粗糙的“理论”,从浮躁的言论中可以透射出这种不满的根源。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目录 前言 (3)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践行 (7)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建议 (8) 尾声 (10)

前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从此以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它的指导下,同资本主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其中不乏惨烈的巴黎公社运动,无疾而终的前苏联,但是,翻越千山万水,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几十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唱衰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活力。马克思究竟为何方神圣,他所创造的的理论为何能在并不符合假设条件的中国生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有何进一步的影响?这些问题组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尝试着去寻找答案,探寻我们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1818 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份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 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1836 年,在普鲁士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有15 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对这种相当严峻的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法案, 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马克思根据1841 年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于次年10 月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资产阶级立法偏袒机关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观。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莱茵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

qjlbeAAA我的马克思主义情怀

我的马克思主义情怀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电子版,不仅仅是因为电子版方便快捷高效,更是因为电子版节约纸张,保护环境。这也算是为祖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虽然纸质版可能显得更严肃庄重,但我们更注重的内容,不是吗。 其实,真的让现代社会中的人去阐述自己心中的马克思主义情怀挺难的。不敢说他们心中没有马克思主义情怀,而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社会中哪些事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里就不在长篇累牍地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反正网上也能搜到。重点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什么是卡尔·马克思产生了这样的思想,他的青年时代经历了哪些事情,这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哪些启示。 马克思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马克思深受进步思想熏陶,看到在资本的无情统治下,劳苦大众仍然忍受着剥削与压迫,他在少年时期就萌生了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情怀。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了特里尔中学,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逐步形成了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的信念。他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时的马克思才17岁,就已经树立了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的坚定信念,他所要追求的,不单单是自己的完美,而是把自己的完美放在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过程当中。这一情怀也成为他一生学习和奋斗的内在源泉和强大动力。正如马克思后来所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在那个充斥这战争,物资匮乏的时候,马克思看到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便定下了要为天下的贫困人民,要为全人类奋斗的目标。那么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们是否还有或者曾经有过类似的伟大目标呢。不是说现代人的目标就应该被嗤之以鼻,每个年代都有每代人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想被需要。可当我们在努力奋斗养家糊口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那些“伟大的事情”。可能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成为“另一个马克思”,都无法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时刻都在陆上行走,但我们也喜欢抬头仰望星空啊。 要实现目标,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认真学习的心。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他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