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路,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97%、通畅率达99.6%。

(3)水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开工建设了芜申运河安徽段、蚌埠复线船闸、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等一批重点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省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084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19.4%。累计维护通航航道2955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52.8%。共有生产型泊位1351个,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389个,比2005年增加148个。千吨级及以上泊位占总泊位的比例达28.8%,比2005年增加11.8个百分点。港口吞吐能力达3.9亿吨,位居全国内河水运第3位、中部六省第1位,比2005年增长171%。

(4)场站枢纽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将合肥、芜湖、蚌埠、安庆、阜阳、六安、黄山7个城市列为国家级枢纽城市,纳入建设计划。截至2010年,全省共有公路客运站6448个,比2005年增加7.6倍,四级以上公路货运站场86个。农村客运站数量达1002个,比2005年增加773个。

(5)民用机场建设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民用航线已达40多条,航线总里程3万余公里。以合肥骆岗机场为中心,以黄山屯溪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和阜阳机场为支撑的民用机场体系加快建立。合肥、黄山已成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2.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1)客货运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全社会完成公路、—4 —

水路客运量15.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10.5亿人公里,比2005年分别增长122%、110%,年均分别增长17.3%、16%;完成公路、水路货运量21.6亿吨,货物周转量6136.9亿吨公里,比2005年分别增长281%、800%,年均分别增长30.7%、55.2%;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19万标箱,比2005年分别增长89.5%、97.1%,年均分别增长13.6%、14.5%;完成航空旅客吞吐量434.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34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28%、19%。

(2)运力结构逐步优化。省市际客运班车中,高级车比例保持较快增长幅度,高级车已占86.6%;货运车型正在向适合大宗货物运输的大型化、重型化和适合城市物流配送等便捷运输的小型化方向发展。货运车辆拥有量年均增长13.5%,但货运总吨位年均增长23.1%。营运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船舶平均吨位达711吨,比2005年增长67.7%。

(3)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道路班线客运和旅游客运公司化经营比例达56.4%、90%,公路集装箱运输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营业性货运经营业户平均货车数量达2.97辆,比中部省份平均水平高出88%。拥有15万载重吨以上运力的水运企业有7家,5万载重吨以上的达56家。初步形成皖江、皖北、皖中各具特色的水泥、矿石、钢铁、石化等大宗货物运输系统,集装箱专业化运输初具规模,皖江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集装箱喂给港。

—5 —

(4)城乡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全省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12329标台,线路总长度12242公里,公共交通客运量20.2亿人次,比2005年分别增长49%、443%、46%。出租汽车营运车辆数达50068辆。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起步。全省乡镇班车通达率100%,全省通公路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98%,农村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3.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有所加强。

(1)安全形势稳中趋好。公路、水运、民航安全形势稳定,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2)治超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启动源头治超和信息化治理。规划布局全省治超站点,加快固定治超站点建设,增设了59个II类治超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了省级和17个市级治超监控中心,实现全省治超数据和监控视频联网。

(3)应急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制定了《公路交通中断疏通应急预案》、《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建立了安徽省公路应急指挥中心,构建了全省统一的公路视频监控系统;各设区市建立了全市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监控平台,全省一、二级客运站实现监控视频联网;部分设区市建设了出租车GPS监控中心;建立了高速公路交警路政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了“12395”水上救援值班电话系统,形成水上应急值班、接警、处置及事故信息报送制度。

—6 —

2007年,安徽遭遇罕见洪涝灾害,交通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水退路通;2008年,面对雨雪冰冻灾害,交通系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应急设备,保障了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的基本畅通。同时,积极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出色完成奥运火炬在皖传递和奥运服务保障、2010年世博会安全运输保障任务。

4.行业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出台了《安徽省交通行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安徽省水路运输节能减排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了行业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和统计报表。通过采取低路基设计、废旧材料利用、节能照明等多种措施,一批重点公路建设工程节约了大量资源、能源,生态效益显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运输企业节能监督管理,积极引导企业选用环保节能型车辆、船舶。干线航道淘汰挂桨机船舶达90%以上。天然气燃料公共汽车达1563辆,占公共汽车保有量的13.2%,高于中部其他省份。推广节能装备和技术,合肥市客运总公司的“节能驾驶操作”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节能示范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公路水路行业累计科技投入超过3亿元,其中省交通运输厅直接科研经费投入达5430万元,直接或配套支持科研项目262个。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和安全、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7 —

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有2项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2)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组建了安徽省交通信息中心,初步理顺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组织编写了《安徽省交通信息化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形成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框架。行业网络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建设了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海事管理等行业网络,覆盖省、市、县三级行业管理部门和主要企事业单位。完成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联网,并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联网运营。建立了省公路基础数据库、路政管理综合平台、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渡口信息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安徽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建立了交通信息服务网,开通了运政服务热线96333、高速公路服务热线96566和交通服务热线96369。省内各市基本实现了同城一、二级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启动全省汽车客运站与邮政联网售票推广项目,部分市县已实现邮政联网售票。建立了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安徽交通物流网,提供货源、车源、专线等信息服务。

6.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1)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首批一次性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截至2010年底涉改人员全部得到分流安置,分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改革的平稳过渡;水运管—8 —

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9年完成船检体制改革;开展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省客运出租车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全省出租车行业。探索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中心,组建了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在全国率先申请使用世行、亚行贷款用于国省道路网改造、内河航运建设。

(2)行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加强法制建设,出台了《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等法规制度。加强规划引领,印发《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一批行业发展规划。强化市场管理。深化运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展了跨区域联合稽查活动,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强化客运站监管,全省一、二级客运站基本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监管,从各个环节规范新改建工程及监理的招标行为,初步建立了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推行查处分离,基层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启动了创建“微笑服务、温馨交通”主题实践活动,受到交通运输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推出“瑞青快线”等一大批运输服务品牌,打造了五溪至九华山文明样板路、新安江深渡文明航道等特色交通品牌。在全行业深入开展作风整顿暨效能建设专项活动,行业政风、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交通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扎实

—9 —

推进,六安裕安区交通局、芜湖港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12个交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

(二)存在问题。

1.交通总量供给相对不足。与刚性上扬的交通运输需求相比,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干线公路总量偏少,高速公路网络不够完善,农村公路网化不足;水运发展、长江沿岸港口和重点港区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性客、货运枢纽数量偏少,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民用机场总体数量偏少。

2.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不尽合理。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不够合理,干线公路一级公路占比过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水平较低;高等级航道仅占通航总里程的20%,千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数量偏少,不足总泊位数的30%;机场分布不够均衡。

运力结构不尽合理,高等级道路旅客运输车辆、厢式车、罐车等专业化运输车辆所占比例较低;运输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运输企业还存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运输经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货运站场服务功能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

3.安全应急保障仍需加强。运输生产安全监管基础薄弱。道路货物运输超限超载现象仍较普遍,治超形势依然严峻。农—10 —

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不够完善。水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监管设施和装备相对落后,水上搜救站点布局不够合理,支持保障系统不能满足未来水运安全快速发展的要求。

交通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各级应急预案缺乏有效衔接。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省、市级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尚未建立,缺少公路网、水运网运行监测平台,难以实现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正确处置。缺少专业的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总量相对不足,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运输增长方式还不够集约化,低能耗、高效环保的运输装备的应用不够广泛,节能技术、材料、新能源等还需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5.科技进步支撑能力不足。科研项目层次不高,重大项目偏少,缺乏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交通科技成果推广滞后,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基地缺乏统一规划,整体竞争力不强。

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系统内子行业信息系统分割封闭,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政府网站等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信息化发展不够均衡,水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县级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相对缓慢。

总的来看,交通运输整体发展仍具有“量”不能满足、“质”

—11 —

难以适应的明显特征。主要制约因素有:观念意识转变不够到位,“重建设、轻管养、轻科技”等观念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然存在;公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水运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等尚未理顺;法规、制度、标准建设相对滞后等。

二、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抢抓机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好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系。

(一)形势要求。

1.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要求交通运输扩大供给规模。据预测,2015年全省GDP将超过2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呈现消费、投资共同推动的格局,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十二五”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和客货周转量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年均增长可达9%-13%左右。民航旅客吞吐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可达20%左右。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快速发展,要求扩大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规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和衔接,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要求交通运输提供支持保障。—12 —

产业调整和升级,要求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建立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产业转移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加快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的低成本、高效流动;切实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

3.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求交通运输强化均等服务。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公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村客货运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良性互动。

4.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要求交通运输行业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和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优化交通运能结构,提升交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交通运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需求预测。

1.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

(1)公路运输。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公路客运量2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510亿人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50%、50%,年均分别增长8.45%、8.45%;公路货运量29亿吨,货物

—13 —

周转量713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58%、42%,年均分别增长9.6%、7.3%。

(2)水路运输。根据安徽省主要航道的运量分布及港口吞吐量发展趋势,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水路货运量达4亿吨,水路货运周转量达165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24%、46%,年均分别增长4.4%、7.9%;水路客运量达2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44%,年均增长7.6%。

2.主要公路交通通道。

根据对全省国省干线公路(含高速公路)网络交通量的预测结果(见附件2),未来安徽省主要公路交通通道有:合肥—南京通道、合肥—六安通道、合肥—巢湖—芜湖—宣城通道、合肥—蚌埠—徐州通道、合肥—铜陵—黄山通道、合肥—安庆—景德镇通道、滁州—淮南—阜阳通道、北沿江通道、南沿江通道、亳州—阜阳—六安—安庆通道、陇海通道和淮北(宿州)—阜阳通道等。

3.港口吞吐量。据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90万标箱,比2010年分别增长38.5%、305.6%,年均分别增长6.73%、32.3%。

预测到2015年,芜湖、马鞍山、巢湖、安庆、铜陵、池州、滁州、合肥、淮南9个主要港口吞吐量都将超过1000万吨,其中芜湖港9300万吨、马鞍山港7000万吨、巢湖港6100万吨、安庆港4600万吨、铜陵港4500万吨、池州港4000万吨、滁州—14 —

港2200万吨、合肥港1900万吨、淮南港1700万吨。

4.民航机场吞吐量。预测2015年安徽省航空旅客吞吐量将达125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10万吨,分别为2010年的2.9倍、3.0倍,年均分别增长24%、25%。

(三)阶段特征。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有利于改善安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宏观环境;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区域性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拓展安徽交通运输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安徽交通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战略决策,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结构。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将是安徽省交通运输业加快建设的关键期、全面提升的机遇期、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三、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全省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宗旨,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结构,

—15 —

努力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使安徽交通运输业发展跨入中部地区领先行列,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按照适度超前的理念,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优化结构、高效发展。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着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结构。坚持建、管、养、运并重,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3.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拓展基础设施通达深度和运输服务覆盖面,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区域、城乡一体化,让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依靠理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应急保障、安全发展。按照提升公共服务的要求,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管理。

(三)发展目标。

—16 —

“十二五”安徽交通运输重点实施“11611”发展战略,即:“1个体系”:初步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600亿投资”: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

“10大工程”:着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化、干线公路升级、农村公路完善、内河水运跨越、民航机场辐射、运输场站枢纽、城乡运输便捷、节能环保绿色、安全应急保障、科技信息创新等十大工程建设;

“1个品牌”:深入推进“微笑服务、温馨交通”行业文明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

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干线航道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运输枢纽港站为节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与铁路、民航有效衔接,运输能力、服务质量、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十二五”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目标表

—17 —

—18 —

—19 —

—20 —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各级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9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见专栏1备注②)。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第二章基础教育 (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第三章职业教育 (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四章高等教育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

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 (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 (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 (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 (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 (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 (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 (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第十章教育信息化 (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 (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依法治教 (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 (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 (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 (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 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 (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 序言

合肥市十二五家电产业研究

合肥市家用电器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我国家电业基本情况 家用电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约9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成熟产业,冰箱、冰柜的规模超过6000万台,洗衣机的规模超过5000万台,空调器的规模超过4500万台,彩电的规模超过9500万台,主要产地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产区、长江三角洲产区、环渤海产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中西部产区。 2、我市家电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向合肥聚集,合肥的家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家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生产企业超过120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20%. 全市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0.02亿元,工业增加值193.85亿元,同比增长29.7%。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海尔、格力、三洋),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华

凌),已经形成了以家电产品制造为核心,集家电科研、商贸和配套件生产等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产品覆盖白色和黑色系列家电,主要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电等大家电产品和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吸尘器、太阳能产品等小家电以及电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电机、平板显示器等配套产品。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家电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家电产业还表现以下特点和优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合肥家电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18年家电产业生产电冰箱1805.73万台,洗衣机1251.98万台,空调器861.3万台,彩电305.17万台,家用冷柜105.21万台,微波炉31.6万台。“四大件”产量超过了国内另外两个家电城市顺德和青岛,合肥家电在全行业的龙头地位不断增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2)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合肥除了本土的美菱、荣事达等知名品牌企业外,又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品牌集中度高,产品品种之多在国内罕见。随着合肥家电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为之配套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2204043.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草案)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xx年01月目录I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 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 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 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 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 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 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 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 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 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 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 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 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 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 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 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 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 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 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 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 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 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 第二节政策分区41 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 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 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 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 第一节区域协调54 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 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 品资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煤炭物流作为整合煤炭运输、仓储、交易、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 对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国家《物流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壮大煤炭物流产业,规范煤炭物流市场秩序,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煤炭物流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河北省既是煤炭生产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和转运大省,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 和消费总量的85%和90.3%。2009年,全省原煤产量达8495万吨,每年通过与陕晋蒙 等地能源合作新增供给近3000万吨。全省全年煤炭需求量达2.35亿吨,煤炭自给量 占1/3左右。经我省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转运下水的煤炭占全国主要港口煤炭 转运总量的70%以上,这一比重还将随着我省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 煤炭产需的快速增长为煤炭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煤炭物流运作能力逐步增强 我省是陕晋蒙等主要煤炭调出地煤炭东运和南下的必经之地,大秦、朔黄两大铁 路运煤通道横贯全省,承担着全国65%的煤炭物流陆路运输任务。2009年,秦皇岛、 唐山、黄骅三大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16个,煤炭吞吐量达3.6亿吨,初步形成连接 煤炭资源产地和销地,以铁路、高速公路、沿海专用码头等基础设施为骨架,海运、 陆运衔接的煤炭运输网络。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开滦物流、 冀中能源鼎峰物流等煤炭物流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煤炭物流 经验和技术,创新了煤炭物流发展模式。 3.煤炭物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幼儿园教师,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纲要心得体会 篇一:幼儿园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一)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即将颁布的《教师教育法》让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它让我们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育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要素,对和谐社会发展起到动力源的作用。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由创新力、均衡协调力和整合力构成的,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创新动力、可持续发展动力、整合力的基础。 二、教育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对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促进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具有起始调节、持续调节作用,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在教育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什么。我们不光要培养出知识能力优秀的人才,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还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他们,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过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决不能像以前那样,单从学习出发去评价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爱备至,对学习差的孩子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谩骂打击。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都能成为社会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让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仅为了那几个优秀生。应该把教育办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不是淘汰人才的地方!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