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节 师幼关系

第三节 师幼关系

第三节  师幼关系
第三节  师幼关系

第三节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是幼儿园人际相互作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幼儿园中幼儿的主要的人际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教师

↗↖

↙↘

家长←→幼儿←→幼儿

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是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的考察来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

一、幼儿园教育中的“教”和“学”

幼儿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使之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这种看法有合理的一面,它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教师的“教”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一角度的话,容易忽视幼儿在教育中的作用,造成“教育中无幼儿”的怪现象。因此,有必要再从被教育者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如果以幼儿为原点的话,则视其为幼儿在幼儿园教育这一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自身的发展的活动。后者强调了幼儿的“学”的活动,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不难看到,二者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并存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教”和“学”两者是既密不可分又不同性质、不能相互代替的活动。换句话说,幼儿园教育是由“教”和“学”这两类活动同时交互进行而构成的双边活动。显然,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既要重视教师“教”的作用,又必须看到教育影响归根到底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学”才能实现;既重视幼儿的需要、兴趣、主体性,又不能将幼儿园教育简化为幼儿个体的自发学习活动,等同于幼儿的个体自然的发展过程。

不难看到,正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在教育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才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二类同时并存的活动,成为教师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载体。

而实际的相互作用是在教师与幼儿两个人际因素之间进行。这一相互作用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教育是否能达到目的,取决于这一相互作用的质量。

二、教师与幼儿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相互作用

(一)教师作用于幼儿的方式

教师作用于幼儿,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直接控制方式,二是间接控制方式。

1.直接控制方式

所谓直接控制方式表现为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一方式是教师作用于幼儿的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方式。特别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多为教师采用:(1)对于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

(2)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教授,让幼儿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3)必需的生活知识或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的有关信息的传递等,不仅使幼儿能高效地获得比较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不必事事都由自己去亲自尝试,而且还免遭尝试可能带来的危险。

但是,这一控制方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对言语传授的偏重;对幼儿经验、情感发展,物理知识、数据逻辑知识(皮亚杰语)的获得等效果不佳。因此,它必须与间接控制方式配合使用,才能发挥良好效益。

2.间接控制方式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除了直接地“教”之外,更多的是以间接控制方式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

所谓间接控制是指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它与教师直接控制的不同之处是:从“教”来看,就是改变角色,改变方式,将教育蕴含在环境中。作为教育者、指导者的教师“退居二线”,变成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游戏伙伴、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等等,教育影响力不直接由教师而是通过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幼儿。这种方式使教育十分接近幼儿的生活,甚至与幼儿的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显得特别自然。从“学”来看,幼儿如入“无”师之境,在活动、游戏中主动尝试、体验,不知不觉地认同社会的要求,接受教育的影响,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向着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在间接控制中,教师常以物质环境或人际环境为中介与幼儿互动。

(1)以物质环境为中介

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以物质环境为中介,就是教师将教育意图客体化,教育目标贯穿、融合到为幼儿准备的物质环境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环境中的物、与环境中的人交往等相互作用活动而得以实现。比如,布置活动角,目标是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那么教师就投放一个幼儿玩不起来、而要几个幼儿一起合作才玩得有趣、玩得开心,幼儿一起合作才能操作成功的玩具和材料,通过游戏和操作亲自体验团结的力量、合作的欢乐,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再如教师通过提供适宜的丰富材料,让幼儿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从物体的反馈中去探索、发现、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形成与思维关系密切的动作表象,进而学习如何思维,获得在老师讲授时不易掌握的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和大量直接经验,并充分体现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成功感等。

(2)以人际环境为中介

幼儿、教师和其他成人构成了幼儿园丰富的人际环境。教师是这一环境的轴心、幼儿与幼儿或与其他成人的互动都需要教师去促进和调节。幼儿园教育较之于家庭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一个家庭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就在于教师指导下的集体生活的教育力。它使每个幼儿在集体中,既是主体又是被他人认识、交往的客体,幼儿既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同时又能体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对待方式,从而通过人际反馈进行有效的社会性学习。

其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练习、实践在“接受学习”中获得的各种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并用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交往中发现并获得待人接物的新的知识、技能,学习对人、对事、对己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习实际地扮演社会角色,社会的责任、感情、行为规则等。比如玩角色游戏、学做值日生等。

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协调、组织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间接地调控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向。比如利用幼儿群体,特别是幼儿自由结成的而非教师划分的小组的影响力,利用游戏中幼儿的相互作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礼貌待人、合作分享的习惯,学会解决冲突的办法,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改变不当的反应模式等等。因为每个幼儿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被同伴承认、接纳的需要,都害怕其他幼儿不和自己玩,所以他们会尽全力去学习如何加入同伴的圈子,学习公平友好交往的规则等,而仅由教师直接教幼儿是很难掌握或者改善这些行为习惯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在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上,有成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比如,幼儿好模仿,教师总是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的主要对象。幼儿之间也常常互相模仿,幼儿园的其他成员也常令幼儿关注、仿效。因此,教师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态度等,做出榜样示范、或通过控制幼儿和群体的行为趋势、情绪指向,诱导幼儿的注

意方向以及和其他成员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等,都能使幼儿潜移默化,从而间接塑造幼儿的目标行为和习惯。

应当注意,上述的以物质环境和以人际环境为中介的手段绝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幼儿园教育中,他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并相得益彰,创造出1+1>2的效果。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利西娜的研究表明, “与成人的交往经验是儿童组织个人经验的工具和手段,它执行三种功能:使儿童意识到并说出自己的个人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向儿童提示如何利用个人经验解决各种问题;促使个人经验系统化、概括化。”另外,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幼儿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能提高其智力操作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模仿理论,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幼儿从相互模仿,特别是对能力强的幼儿的模仿中获益;二是根据认知冲突理论,幼儿间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即不同意见、不同方法的相互作用所激起的“认知冲突”,使幼儿思维活跃,认识能力提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效果比不上几个幼儿共同尝试的原因所在。当然,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和学习的性质,物质中介和人际中介可以侧重一方。比如玩娃娃家游戏时,幼儿主要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那么人际关系上的互动比操作道具更重要。不过要注意到道具的数量和质量对游戏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越是年龄小的幼儿这一影响越明显。

间接控制方式虽然有许多长处,但是必须看到,幼儿通过这一途径获得的知识、经验容易陷入零散、琐碎、表面、缺乏系统,有时甚至会获得错误的结论。由于幼儿自己是不可能将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一番提炼和统合的,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是间接控制方式的指导比直接控制困难得多,对教师水平、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教育实践中不大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常常在幼儿园中难以推广。

(二)幼儿的学习方式

在上述两种控制方式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1.幼儿的“接受学习”

在教师使用直接控制方式时,与直接的“教”相应的幼儿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接受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今后学校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只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而掌握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式并不与被动、机械的学习划等号,它可以是主动、有意义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发挥主动性,是否能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鹦鹉学舌。那种把“老师教、幼儿听”都笼统地斥为机械灌输的说法是不对的。

2.幼儿的“发现学习”

在间接控制方式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关于物质世界和人际社会的各种实践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式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等方面。这些对于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师象传授知识那样“教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会”。但是正如“接受学习”不一定是被动的一样, “发现学习”也不一定就是有意义的,它也可能是机械的。那种类似小白鼠走迷宫般的“发现学习”只能是机械学习,因为学习过程中只有盲目的试误,而没有主体积极的思维分析活动。

综上所述,不应认为只要是教师教,幼儿就一定是机械的,只要幼儿自己操作就一定体现幼儿是有意义地学习。而应根据需要,该直接教的就直接教,该让幼儿自己探索的就让幼儿去探索。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而不在于是哪种学习方式。在强制灌输下的接受学习和放任自由下的发现学习,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三)教师与幼儿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互为主客体

在教育过程中, “教”和“学”不是彼此割裂而是交织在一起进行,因此,两类活动具有同时性。又由于教师“教”、幼儿“学”,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分别属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不同地位,因此,这两类活动又具有异质性。正是这一同时性、异质性,使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互为主客体。在“教”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教师向幼儿施教,教师是“教”的活动主体,幼儿则是被教育的客体;而与此同时发生的“学”的活动中,幼儿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的客体,而且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教师发出反馈,影响教师,教师变为幼儿作用的客体。因此,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幼儿的相互作用,双方呈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复合状态。由于“教”和“学”两种活动的同时、交织状态,教师和幼儿任何时候都互为主客体,而不是教师“教”时,幼儿为只是客体,要等幼儿游戏时才成为主体。在旧的教育观念中,曾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幼儿当成被动的受教育客体。后来,反过来强调幼儿是“学”的主体时,又忽视教师是“教”的主体,似乎一提教师是主体就意味着反对幼儿是主体了。这种看法显然不符合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幼儿教育界比较流行“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提法,回避了教师是“教”的主体,也回避了教师是受幼儿影响的客体,这不利于教师全面地认识和改善教育过程。明确教师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地位,对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教师的显性和隐性主体状态

在直接控制方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显性状态,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调控者。教师处于执教的地位,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的走向。在备课和活动准备过程阶段,教师以幼儿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经验等来计划活动,制定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并根据幼儿的反馈主动调整“教”的内容、方式,控制活动的进程,引导幼儿向着目标的方向发展。与教师的显性主体相对,幼儿的客体地位处于显性状态,即作为受教育者,是教师教育和领导的对象。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的客体和幼儿的主体地位都是不明显的,很容易被教师忽视。

在间接控制方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隐性状态。教师将自己教育者的一面隐匿起来,把教育意图客体化为一个富有教育性的环境,通过人或物的中介间接地调控教育过程。和教师隐性主体地位相对,幼儿的主体地位变为显性状态。幼儿能有很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无拘无束地去探索尝试、确立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去体验各种情感等。在这种环境中,幼儿不感到教师的存在,但却在教师为其铺设的道路上,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向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教师的客体地位,和直接控制方式下一样,是不明显的。

3.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

(1)幼儿主体性的表现

无论在教师直接还是间接控制的教育活动中,幼儿都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主体地位在与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为幼儿的主体性,即一种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如:

对教师所教的内容表现出倾向性、选择性,来自外部的信息需经过幼儿自身内部结构的过滤。正因如此,并非教师要教的,就一定是有幼儿想学的;教师所教的,也未必是幼儿所学的。幼儿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接受到什么程度,主要依赖于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经验、认识能力、情感、个性特征等所作出的选择,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意志。

在教师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活动中,幼儿所接受的却可能是教师控制之外的、甚至教师没有意识到的隐性教育影响。教师按某个目的准备的环境,幼儿却可能用于别的目的或产生意外的后果。

幼儿接受那些适合自己的东西后,将之作为认识、处理的客体,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加以

理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自己的、富有特色的发展。而这一发展未必是教师能预见的,也未必与教师的期望完全一致。

每个幼儿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教师的行为情感、教师的反应格调,一定程度地调节教师的“教”。他们对教师所提供的适合自己的东西给予积极的响应和配合,而对不相协调的东西则拒绝,甚至反抗, “捣蛋”、“调皮”、“不专心”都是他们常用的暗示方式。这种独特的方式无声地要求教师作出适当的应对。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相互作用,更确切地说,教师通过作为显性主体直接地“教”和作为隐性主体间接地“教”两个途径,向幼儿施加强大的教育影响。幼儿则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的同时也是幼儿作用、影响的客体;幼儿作为受教育客体的同时又是自身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影响幼儿的同时,幼儿也影响教师。幼儿园教育是教师与幼儿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2)幼儿主体性的启示

从幼儿的主体性角度可以看到,教育效果的大小与幼儿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或者更确切地说,与幼儿的主体性是否指向教育目标的方向密切相关。如果幼儿主体性的指向与教师的教育目标、计划不一致,那么教育将是无效的、如果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能与教师形成相同方向的合力,那么教师的“教”就能有效地转化为幼儿的“学”,教育影响就可能转化为幼儿的真实的发展。因此,高度重视并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并将之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是教师“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决定相互作用质量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如何保证幼儿接受教师的影响,也就是说,重视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强调教师也在有意无意地受着来自幼儿的影响,更没有重视幼儿的影响对教育过程、教师行为等所造成的效应。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都能够的清醒地意识到,而忽视甚至意识不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自己也是幼儿作用的客体。而幼儿与教师正好相反,对于自身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凭幼儿自我意识的水平是难以意识到的,而自己是受教育对象这一点倒是比较清楚的。因此,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有力地保护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幼儿脆弱的主体地位就会消失殆尽。这样一来,相互作用便会成为一句空话,教育的发展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个问题应当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教师客体性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开辟一条途径——教师在研究如何教育幼儿的同时,也应当研究如何接受来自幼儿的影响和作用,以便对教育过程的调控更自觉、更有效;使教育行为更规范、更理智。如同幼儿在被“教”时表现出主体的能动性一样,教师在受幼儿的影响时也因个人观念、态度、经验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现。有的教师积极地与幼儿相互作用,有意识地接受来自幼儿的信息,调节教育环境,在幼儿的“启发”下,以不同的方式、态度、行为去和不同的幼儿互动;而有的教师则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产生消极的反应和教育行为,削弱教育的效果,损害教师的形象。因此,提高教师对教育过程中自身客体地位的认识是必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对来自幼儿的影响力的敏感程度、处理水平对教育是否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互为主客体,那么教师是否一直起主导作用呢?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时其主导作用不难理解,而作为客体时,是否也起主导作用,又怎么起主导作用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教师是主客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两码事,前者是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而言,后者是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作用而言。因此,教师的主客体地位不会影响教师

的主导作用。

其次应当看到,在教育过程中,尽管教师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都具有主体地位,两者的主体性对相互作用的质量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但这不等于说教师与幼儿在决定教育的作用上是不分主次的。应当看到,教师是决定相互作用质量的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始终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着教育过程的方向,引导幼儿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否认教育本身。

再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是学习主体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引发和促进幼儿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幼儿主体性调动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教师主导作用质量的指标。由此也可以看到,教师必须随时敏锐地接受来自幼儿的反馈和各种信息,才可能深入地了解幼儿,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使主导作用得以实现,对来自幼儿的影响力麻木不仁、熟视无睹的态度,既是无视幼儿主体性的表现,也截断了主导作用发挥的通道。

教师的客体地位丝毫不损害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客体地位,越准确地获取幼儿的反应,越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歌德曾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教育是相互的。孩子的行为表现会“告诉”成人他们对他的教育什么地方有疏忽。当教师教育孩子时,孩子同时在“告诉”教师,他什么地方有疏忽。教师能否做个敏感的“听者”,获得孩子“告诉”的信息,对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幼儿的“学”

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不等于幼儿的“学”。但幼儿的“学”是否是教育不可影响的呢?换句话说,教师能否影响幼儿的主体性学习呢?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教师不可替代、不能直接控制的,而且是要给以尊重和保护的。但这绝不是说,这是教师不能施加影响、不能间接控制的禁区,相反,教育的介入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对于幼儿主体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幼儿的动机系统(兴趣、需要、情绪情感等)、认知结构(适应幼儿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其中主要是与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与动机、与认知结构发展是典型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就是说,教师只要以适当的、有效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就能获得新的兴趣、经验,就能把教育影响转化为自身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既成发展结果再运用到对以后教育影响的选择、处理、吸收中去。如此一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便成为教师可以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的东西。幼儿阶段的极大可塑性使这一可控度比以后各阶段都大,因此,教师的“教”能够有力地介入到幼儿的“学”的活动中去,让所“教”转化为所“学”。这一介入和转化是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中最重要、最富有实际意义的环节,也是幼儿园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要实现对幼儿主体性的积极影响,让教育转化为幼儿的真实的发展,可以有很多途径。最基本的就是如《规程》所指出的,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在与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幼儿将向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主体性代替、甚至压制幼儿主体性的做法是不可能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大发展的。

(四)教育实践中使用直接控制方式的问题和策略

应当注意到,以教师为显性主体、通过直接控制方式向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时,潜伏着两种危险趋向。一是教师在“教”的活动中对教育过程方向的支配、控制地位误认为是可以代替幼儿在其“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和“学”二类活动混为一谈;二是降低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使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大大削弱。其实这二种危险性是一回事,前者可以说是造成后者的原因,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之所以分开来谈,是因为前者相对表现为观念方面的问题,而后者则多表现在教师行为方面。正是由于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使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显性主体的相互作用方式经常存在单向、单一、量小、质差等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与幼儿互动的质量。下面谈谈这些问题及其相适应的解决策略。

所谓的单向,即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常常成教师一方对幼儿的强制性灌输,幼儿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实际上只有教师主动地“教”,而没有幼儿主动地“学”,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便成了主要由教师向幼儿发号施令,幼儿只是被动地执行和服从。在某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全国幼儿园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接触绝大多数(74.3%)由教师发起,而且绝大多数是在班级集体活动时(66.5%)对幼儿单向作用,而非双向互动。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视“教”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而非教师仅凭主观意志、单方面主宰活动。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被动的接受灌输的容器。如制定教案时不应只考虑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且还必须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并高度重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应随时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计划或教案以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响应等。教育过程中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发表意见、积极参与并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所谓单一,是指相互作用的手段仅限于言语传授;相互作用对象仅限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背景仅限于班级集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途径仅限于作业课或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中等等。有效的相互作用应当有多样化的形式。除言语讲授以外,教师非言语的身体动作、表情等运用得当也会有很好的影响效果,如对幼儿点点头肯定、拍拍肩鼓励、一个微笑表示赞赏等。更重要的是减少直接地教授,更多地使用间接方式;教师引导幼儿与其他成人、与幼儿同伴相互作用,可能比教师单枪匹马更有效。如让食堂的炊事员来告诉幼儿食品的营养也许比老师自己出马更让幼儿信服;让幼儿模仿同伴来学习怎样系鞋带、往往比教师亲自教更有兴趣、学得更快等。与此相应,相互作用的背景不仅在集体、特别应在小组、个别等多种背景上展开,因为仅在教师为中心的人际结构活动中,将导致幼儿的满足度非常低(Bavelas,A.1968)幼儿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必须要多样化的、具有各种发展价值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各种游戏活动才能满足,仅仅重视作业课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量少,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机会很少。如上所述,教师和幼儿交往接触的背景最多是在集体活动的作业课上,教师同时与几十个幼儿打交道,难以与每个幼儿交流。比如常常看到很多幼儿争相举手想回答教师的问题,大多数都得不到满足,结果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受挫折。过多的集体活动使幼儿难得有机会与教师谈话,有的幼儿在众人面前不喜欢讲话,使得谈话这一非常有用的相互作用方式不能让幼儿受益。研究表明(布鲁纳,1982),当幼儿在3~4个人时,谈话最可能出现。特别当谈话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时,幼儿最可能加入到谈话中去。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如游戏、进餐、个别活动中存在着大量幼儿相互作用、一对一交往的机会,却常常被教师不经意地放掉了,极大的减少了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利用多种组织形式,特别是小组和个人活动,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增加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数量是教师应当重视问题。

所谓质差,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背离教育目标,出现负面效应。

其原因之一是教师消极的情感、态度所致。在幼儿“学”的活动中,教师与其教授的内容对幼儿来说是个不可分的整体,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是幼儿的情绪、情感,幼儿不可能象成人那样厌其人而学其道,这是幼儿的特点。而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教师与幼儿的接触绝大多数(53.17%)是中性接触(告知规则、叫幼儿做什么事等)之外,其余则多是否定性接触(25.59%),其数量远远多于肯定接触(15.56%)。即是说,幼儿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表扬,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损害了幼儿的学习情绪、自尊和自信。从调查结果中还看到,由于教师经常大声嚷嚷,甚至搞体罚,幼儿因为害怕而憋大小便、不敢喝水,影响了身体健康。这种教育破坏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而“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赞可夫)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与幼儿的交往态度、言行举止等“潜在课程”的教育效果是毫不亚于教师精心准备的“显性课程”。高质量的互动要求

“教”的心理氛围是亲切、宽松的;教师态度是亲切、平等的;“教”的方法多启发、非命令,多鼓励、非压制,多诱导、非强迫;幼儿不在受控、被迫的感觉中而在受到尊重、安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而非站在幼儿的对立面的主宰者、强制者、命令者。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教师对来自幼儿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控制的话,就可能引发教师无意识地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态度或者行为,从而给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使相互作用偏离正确的方向。要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的自觉性,克服情绪性,发展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行为、情感及其教育效应的反省能力,让教育工作在理制的轨道上进行。

其原因之二是大一统的“教”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尚停留在观念水平上,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幼儿极大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与每个幼儿个体有特殊的不同于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方式,如允许能力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同一学习任务,或给他们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针对幼儿的不同认知特点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体现幼儿个性的多样性发展等等。但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是,因人施教、关注幼儿个体的行为数量,在教师行为总数中占的比例还不超过10%(IEA调查)。

其原因之三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作用方式,对于言语理解能力差、直接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效果是非常有限的。IEA调查表明,教师每天花不少精力教授的语言、数学、科学、常识等,其所花的时间量在一日生活中(除餐点时间外)所占的比重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基本无相关。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来说,课上得多的与上得少的没什么区别;在农村幼儿园,上课的时间比重甚至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呈负相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这种教师为主的直接言语讲授方式的低效率是肯定的。因此,应当借助于其它教育方式的帮助,如与直观教具、示范演示、动作表情等配合使用;多为幼儿提供操作、练习、模仿、实践的机会,以帮助他们消化、理解所学的间接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等。

其原因之四是这种直接控制方式的“上课”非常缺乏幼儿的自主选择、自由交往,纪律约束太多等等,从而使幼儿活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受到压抑,降低了相互作用的质量。上述直接控制方式的种种问题需要通过教师转变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才能得到纠正。另外必须看到,改善直接控制方式只是提高这一类型相互作用质量的一个方面,由于幼儿的特点和直接控制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这一方式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的圆满成功的。实践证明,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方式才能实现,除直接控制方式之外,间接控制方式在教育中常常更有效。

(五)教育实践中使用间接控制方式的问题和策略

在幼儿园中,使用间接控制方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的创设和调控上。如环境不符合幼儿特点、缺少变化、材料不足;教师指导和参与的方式、时机不恰当;教师的角色意识差,角色转换缺乏灵活性;对环境的管理不当,或过紧或放羊等。使用间接控制方式时,教师的隐性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是间接控制和放任自流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幼儿通过这种途径是否能取得应有的、实质性的发展的关键。幼儿能否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自由选择内容、方式、同伴以及材料、玩具等,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使用材料进行活动,主动积极地交往,是衡量教师间接控制水平的最基本的尺度。

教师在间接控制中的策略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与直接控制方式相结合并灵活地相互转换

鉴于间接控制方式的弱点,教师仅仅局限于这一方式与幼儿相互作用是不行的。直接控制方式因是教师精心组织的传授方式,所以在帮助幼儿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明确性、概括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两者结合,效益互补,可使教育效果显著提高。直接传授可在幼儿实践活动之前、之中、之后进行。幼儿实践活动之前给以相应的知识、技能的直接教授能提高

幼儿活动的质量。真正有质量的“发现学习”是幼儿把教师传递的知识、技能、方法加以实际运用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小白鼠般的瞎碰瞎撞、盲目机械地试误型的“发现学习”。幼儿在操作、交往活动中,重复、练习和运用学到的东西,领悟其中的原理和要领,使教师所“教”真正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而不再是头脑里死板的记忆内容。在幼儿实践活动中,教师如果发现幼儿需要帮助,如面对陌生的物质或者材料,不知如何下手时,教师可以直接告之使用注意事项,或者启发他们探索事物的方法: “敲敲看,它会发出什么声音?”、“与木头比比看,哪个轻哪个重?”引导幼儿通过正确的操作、实践来认识事物。当活动有停顿的危险时,教师的分析指导对活动的继续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当然,指导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幼儿的需要,并及时地引导他们的需要,而又毫不妨碍他们去运用自己的经验。在幼儿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或者其实践活动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和评价对幼儿直接经验的整理,使之条理化、意识化、概括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取得质的飞跃的重要条件。但是这种总结必须是基于对活动过程的关注,基于对每个幼儿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关注,而不是对活动结果的统一“验收”或评价。衡量这一指导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就是幼儿是否对下次的活动更有信心,是否想继续下去,并能在类似的活动中玩得更好。

2.必须根据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灵活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不断地交替出现,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由于这两种学习的性质不同,要求教师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在上述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结合的必要性中,实际上已隐含了教师角色变化的必要性。比如在绘画活动时,教师首先是环境的创设者,不仅要为幼儿准备必要的材料,更要营造画画的气氛、环境的氛围,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展画画。在幼儿绘画时,幼儿是绘画活动的主体。

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手操作纸和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事物的印象或感受, “发现”如何用动作和材料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于外。通过这一“发现学习”,每个幼儿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一过程是教师不应当直接干涉的。这时教师的角色不是居于教授者位置的权威,要幼儿这样画、那样改,或指责幼儿这儿画错了,那儿画得不象等等,而是一个不干扰幼儿活动的观察着。但观察者不是消极的旁观者,观察是为了更准确地指导。当观察到幼儿需要帮助时,如表现技巧有了困难和问题,处理颜料或材料上遇到麻烦等,教师马上转变指导者的角色,积极地应答和满足幼儿的需要,直接地教给他们必要的技能技巧。而一当幼儿接受了教师的指导并开始实践练习时,教师又应转变为观察者,让幼儿按他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去领悟和消化这些间接经验。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是固守在一个角色上,而是不失时机地通过一系列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幼儿的指导,既保证“教”的效果,也充分保护幼儿“学”的主动性。

另外,教师始终要胸有全局,在“参与”的处理上得当。有的教师注意了做幼儿游戏的伙伴,却一头栽在某一组或某几个幼儿的活动中,忘记了应担负的调控环境的作用。这种现象也是角色意识不强的表现。

3.注意环境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

间接控制方式是通过环境来实现教育功能,如果环境不适合幼儿需要的话,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从幼儿园现状来看,环境创设的年龄特征尚注意得不够。如活动角的设置缺乏发展性,大、中、小班“娃娃家”角常常没有什么差别,一式的小床、小桌子,一式地扮家家;因此,根本吸引不了大中班的幼儿,使“娃娃家”角失去了作为幼儿社会性学习场所的功能。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从活动内容上开拓,引入多样化的幼儿喜欢的题材,如不同文化背景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民俗节日等等,大大扩展了幼儿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使“娃娃家”角深为大班幼儿喜欢,显示它独特的教育效果。

还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自由选择度和自主活动是幼儿的重要需要,间接控制的个性化

指导主要也是通过幼儿这一需要的满足而得到实现。教师作为隐性主体自然地控制整个环境时,不能剥夺幼儿对活动的选择权、决定权,否则不仅不能照顾到个别差异,连这一控制方式的基本特征也消失了。研究证明,这一自主的选择,对其活动积极性和发展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的自选程度、自主程度可以作为间接控制方式的发展性标志。

关于环境创设方面的问题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会进一步阐述,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2.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3.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主要有哪些观点?

4.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你有什么打算?

5.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课程设计作业 题目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系(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五日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摘要: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个幼儿,对幼儿的发现、失败和冲突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给幼儿一种支持感。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延迟反应,给他们独立面对问题的时间,同时观察他们是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的。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幼儿为自己的发现和成功而喜悦,还是因遭遇困难和失败而沮丧,教师的支持都将是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支持,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师幼互动的状况对教育效果具有直接的甚至决定的作用。因此,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对此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积极寻找建立新型师幼关系的对策,尤其是建立支持型师幼关系。 关键词:师幼关系;对策;支持型;教师;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是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而“师幼互动”则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元素。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它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以师幼互动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可以本质的、准确的分析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和弊端,进一步探索幼教改革的基本思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一)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幼儿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研究者发现,师幼关系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业成绩的期待有密切关系,幼儿学业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与自信,而这两方面与师幼间的互动、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对自身与幼儿关系的洞察力密切相关。 (二)师幼互动的状况对教育效果具有直接的甚至决定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是是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它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师幼互动的性质、互动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等都直接影响师幼双方的情感、态度和教育的成效。同时,由于师幼互动还具有网络性和扩

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之我见

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之我见 内容摘要: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幼儿的关系问题愈发被重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联系,在这密切的联系中,幼儿对老师不但有尊重、信赖、崇拜,更有像对母亲般的依恋。反过来老师对幼儿不仅有师道、尊严,而且更多是母性的温柔,更有不可或缺的童心、童趣。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活动和游戏中,还体现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十分重视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幼儿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个幼儿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倾注着我们教师的心血,同时我们自己也获益匪浅。因为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幼儿和自己,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 关键词:主导主体主动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正在落实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因此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积极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以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重新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幼儿主体地位的关系,发展幼儿的主体 性。 拉夫尔.泰勒曾经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的这一说法说明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有机会去学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幼儿主动的加工消化,没有幼儿的同化,顺应过量,单凭教师的灌注,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的。 1、建立平等互动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幼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证。从教育本质上说:幼儿园教育是通过师幼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新课改中要求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组织者。既然是合作者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关系去引导幼儿。教学中,我经常会碰到孩子有自己奇特的想法。例如:有一次教学活动,我让幼儿帮助小动物分水果,刚开始几个孩子分得都很有条理,小动物分到的水果是一样多的,我以为孩子们都已经认同了那样的分法。没想到班里一个小男孩举手告诉我他还有其他的分法,我让他上来分,他分的不均匀,一边多一边少,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说不知道,这是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平时不爱举手,我本可以直截了当地否定他的,但一想到这样会让他疏远我,于是我站在他的一边对孩子们说:“我也曾经和他一样分过,可是我也说不出理由,小朋友们谁能帮我们这个忙啊?孩子们一听老师会和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要想做好幼教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更要重视与幼儿关系的培养与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使幼教工作顺利展开,使幼儿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幼儿教师要用纯真、无私的爱心,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和恐慌,情绪不稳定,能否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对其能否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对幼儿多一些爱心,多一分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可亲地与幼儿说话。要用无私的爱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使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做到:(1)每天笑脸迎送每个幼儿,因为老师的微笑中蕴含的赞扬、鼓励、肯定可以使孩子整天保持愉悦的情绪。(2)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幼儿的情况。如:幼儿的姓名、兴趣爱好,有哪些优缺点,等等。如果幼儿刚到园,老师就能喊出他的名字,这样肯定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3)懂得童趣,保持童心。这样才能了解幼儿,及时做好幼儿的交流沟通工作,获得幼儿的信任。一些哭闹不让家长离开的幼儿,待家长离去时,他们只跟着一个教师,这种“追人现象”说明幼儿

在新环境中会把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很自然地转移到教师身上,从而反映出幼儿对爱的迫切要求。可见,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中,情感的影响作用有多大。 二、教师要尊重幼儿,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用爱和认可成就孩子的自信。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性格、言语、表现各有不同,他们或聪明、或愚笨,或调皮、或沉闷,或健康、或残疾,他们都十分渴望与老师接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当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会更加爱老师、信赖老师、依恋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对待每一个孩子,教师的爱和尊重都应该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爱与交流的方式:对于聪明伶俐、发展快的孩子,肯定与表扬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发展一般的孩子,注意加大激励的力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问题”多,发展慢的孩子,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都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成天总是问东问西,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老师要通过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善于与幼儿沟通,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做幼儿的“大朋友”。 在幼儿园,孩子们需要懂得爱护、引导他们的老师,也需要懂得童趣、保持童心的老师。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在照顾幼儿的同时,教师更应尊重他们。在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摘要]: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而“师幼互动”则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元素。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它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以师幼互动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可以本质的、准确的分析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和弊端,进一步探索幼教改革的基本思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良好师幼关系对策 正文: 一、师幼关系的内涵 师幼关系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上的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健康和幸福生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二、师幼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师幼缺少沟通 今天虽然我们提倡教师应当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但还有一些教师扮演着传统的角色: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所以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教师教,幼儿被教;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布置任务幼儿执行等,缺少交流和沟通。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师幼关系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他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教师有失公平 1.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有失公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待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他们会给幼儿贴上“好”“差”的标签。这就使得“六一”节时一些孩子永远是主角,一些孩子永远是配角;上课时,一些幼儿总能得到老师的提问,而另一些幼儿即使把手举得高高的,也得不到老师的提问。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选择幼儿园的十个班级,分别询问孩子们:“你们的老师喜欢谁?”十个班级中起码有七八个班级的孩子会脱口而出一串孩子的名字,他们都是教师经常表扬的、教师眼中的好孩子。 2.生活上有失公平 老师对于自己偏爱的孩子会格外关注和照顾。部分幼儿教师由于职业道德品质方面存在欠缺,对有钱家长的学生另眼相看,倍加关爱。比如,吃饭的时候会询问“吃饱了没有”、“还要不要”,玩玩具的时候优先等等。 (三)教师不爱孩子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琐碎的,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一些教师失去刚进入岗位时的热情,幼儿对她们来说只是工作对象而已。还有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她们对孩子缺乏爱心,对工作也没有激情。心情好的时候抱抱孩子,心情不好了就拿孩子当出气筒。还有的教师很虚伪当着孩子家长的面对孩子热情

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幼儿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研究者发现,师幼关系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业成绩的期待有密切关系,幼儿学业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与自信,而这两方面与师幼间的互动、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对自身与幼儿关系的洞察力密切相关。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信任幼儿。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常规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表现对孩子的信任,要相信孩子能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感受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当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我会在活动前就提要求:请小朋友在活动后主动自觉整理用具,谁能不需要老师提醒主动整理的,就可以去玩滑梯。在孩子整理过程中老师不再给予提醒,只是在观察有哪些孩子在做,之后我就请这些小朋友自己到操场去玩滑梯,当然我也估计过这样是否安全,那时我们的教室在靠操场的二楼,能看到孩子玩滑梯,但我不会一直看着他们,主要是管好留在教室里的其他孩子。当我把自己对他们的信任放在孩子面前时,就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也觉得一定要管好自

己,我对他们说:“你们整理得特别棒,奖励你们自己下去玩。”哈,那时他们的样子在其他孩子看来真是神气极了!我请他们一个个排好队伍,并请一位小朋友当组长,有监督和上报的权限,要求轻轻走下楼,不能奔跑,在看到我发出的信号后就要马上回来。这样充分信任孩子的方法非常有效。我在楼上看,孩子们真的整齐而安静地排队下楼。听到指令后马上回来。但这样没有老师带领下的活动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10分钟之内。第二,这样的奖励方式应该是奖励少数人,让这些少数者成为多数者的榜样,激发多数人去努力争取这样的机会。 在中大班幼儿常规的培养中,老师还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老师来规定。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幼中、幼大班,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把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强加给他们,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孩子常规上,对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教师可以发挥孩子的自主权,由他们来制定一些班里的常规要求。如,在玩具区游戏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商讨出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玩完玩具时该怎样收玩具等等,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师生共同讨论,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人,对于和老师共同商定的常规要求会很重视,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在外出时我会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出去排队伍的方式,是喜欢一个跟着一个走,两个跟着两个走,还是自由走,但不管是选择那种方式都要求能安静有次序走,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决定其中的一种,孩子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后,遵守规则时的情绪就愉快多了。 二、要支持幼儿。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摘要】幼儿教师是孩子除家人外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传授知识,带领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是帮助幼儿建立社会关系的向导。师幼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本篇文章将围绕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展开讨论。 【关键词】师幼关系;关系建立;关系重要性 一、师幼关系的内涵 师幼关系即教师和幼儿之间通过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从某种层面而言,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最重要部分,该种关系是贯穿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保障教学活动可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师幼关系包括以下几种内涵: 第一,师幼儿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除了家长以外,教师就是幼儿最依赖的人,教学必须要关心每一个幼儿,同他们建立好亲密的情感关系; 第二,师幼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幼儿; 第三,师幼关系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分,教师与幼儿分别充当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对幼儿进行指导,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师幼关系的重要性 1.师幼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则是奠定青少年成长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培养出幼儿良好的性格,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青少年的竞争。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师幼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研究表明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十八岁孩子来说,百分之五十的智力是四岁以前获得的。由此可见师幼关系的重要性。幼儿时期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己还不具备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全部以家长和老师的评价为准。所以在这个时期积极良好的引导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3.师幼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师生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教育都将无法进行。只有教师保持高度的耐心与工作热情,幼儿喜爱教师,对学习活动内容充满兴趣才能保证教育的正常进行。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1.做孩子的另一个妈妈 幼儿刚刚上学,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会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就要求幼师拿出自己的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做孩子的另一个妈妈。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亲和力,消除幼儿对新环境的胆怯。多与幼

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意义

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意义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谐的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呼唤着一种成功的教育,也就是需要一种和谐的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和谐教育的关键是和谐的师幼关系。和谐的师幼关系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1.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与尊重幼儿 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盲目的。只有了解幼儿,我们才能有可能帮助幼儿实现最优化的发展,使幼儿在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提升。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源之水,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工作失误,影响师幼关系。教师要深入了解了幼儿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我们才有与幼儿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幼儿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幼儿。老师应该这样关爱孩子,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像妈妈一样的爱孩子! 要想建立和谐的在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光有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重要的是懂得去尊重幼儿,并要懂得怎样去尊重。无论是新时代还是以往的幼儿,他们的独立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有了师幼间的相互尊重,师幼间才会产生和谐的气氛。也就是说相互尊重是师幼关系走向和谐的第一步,不仅要尊重幼儿,而且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在平等的教育和关爱下尊重幼儿更能产生和谐。如果幼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师幼关系很难走向和谐。尊重幼儿要做到坚持倾听幼儿的心声,悦纳幼儿正确的或创造想法,避免语罚与体罚。 2.有利于更好的关爱幼儿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被人引用无数次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要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严中有爱,要爱每一位幼儿。只有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真爱的种子就是真爱的教育,正如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桥梁,只有师幼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幼儿才能亲近老师,大胆地、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游戏之中。我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教师

师幼关系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师幼关系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摘要:幼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难点之一。传统师幼关系相对落后,不能够充分发挥幼师对于幼儿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因此在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问题。因此通过构建新型师幼关系,推动幼儿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对师幼关系的作用进行阐述,强调良好的师幼关系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找出现阶段师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新型师幼关系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建立新型师幼关系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新型师幼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师幼关系;幼儿发展;新型师幼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的教育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的未来,影响到幼儿自身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幼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幼儿,幼儿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与幼师的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使幼儿最大程度的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教育。在幼儿园关系中最重要的便是师幼关系,而幼儿的发展,与师幼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促进其进行社会性和交往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现阶段师幼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充分认清这些问题的本质,构建新型师幼关系,更好的推动幼儿发展。 一、师幼关系的作用 (一)影响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幼师自身而言,一个合格的优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幼儿所体会到的来自幼师的关心和爱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师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是幼儿产生活力的动力,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进而促进幼儿更加自信、从容、积极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幼师对于幼儿一个眼神的鼓励,一个关心的微笑,都能够使幼儿得到一定的精神满足,影响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二)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不同的环境能够对幼儿造成不同的影响,轻松快乐的氛围,能够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区学习和探索,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性格。反之,害怕紧张的情绪都会使幼儿形成不好的性格,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身处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幼儿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不仅会出现抵触学习的心理,甚至会出现消极的心理,变得低落沮丧,甚至不能正常进行学习和生活,所以,和谐的师幼关系对于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十分重大的。 (三)影响幼儿社会性和交往性发展 幼师是幼儿教育的指导者和传授者,通过幼师的示范以及幼儿的观察,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同时,由于幼教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情绪感情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让幼儿在与其他人交往时积极主动。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而“师幼互动”则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元素。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它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以师幼互动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可以本质的、准确的分析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和弊端,进一步探索幼教改革的基本思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一)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幼儿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研究者发现,师幼关系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业成绩的期待有密切关系,幼儿学业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与自信,而这两方面与师幼间的互动、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对自身与幼儿关系的洞察力密切相关。 (二)师幼互动的状况对教育效果具有直接的甚至决定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是是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它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师幼互动的性质、互动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等都直接影响师幼双方的情感、态度和教育的成效。同时,由于师幼互动还具有网络性和扩散性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互动中的教师和幼儿,也会影响到其他在场的幼儿,产生场效应。 (三)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对此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以来, 如果不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就很难找准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措施也容易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抓住了师幼互动这一关键点,从分析目前师幼互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认真开展了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研究。 二、师幼互动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在角色定位上,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策略-陈玲

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策略 摘要 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属于基础教育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让幼儿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而在幼儿教育中涉及到教师和幼儿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教师和教育机构关系,其中师幼关系一直是最重要的且也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它是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最直接关系。所以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教育职业发展。本文从世纪出发,剖析现在师幼关系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在问题中寻找答案,从教师的榜样力量、关心方式示范、参与构建能力、教师家长幼儿共同体等角度出现,浅谈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策略。 关键字师幼关系,和谐,平等

目录 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策略 --------------------------------------------------------------------------------- 1摘要 ------------------------------------------------------------------------------------------------------------- 1关键字师幼关系,和谐,平等 -------------------------------------------------------------------------- 1目录 ------------------------------------------------------------------------------------------------------------------ 2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意义 -------------------------------------------------------------- 3 ⑴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3 ⑵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内在要求 --------------------------------------- 3二、当前师幼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 ⑴幼儿园发展环境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因素----------------------------------------------------------- 4 ⑵教师自身的因素 ------------------------------------------------------------------------------------- 4 ⑶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5三、良好的师幼关系建立的方式 --------------------------------------------------------------------------- 6⑴从教师的关心示范与榜样力量出发 ----------------------------------------------------------- 6 ①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情感去对待幼儿--------------------------- 6 ②教师的关心方式示范,让幼儿感受到温暖 ---------------------------------------------- 6⑵加强构建教师、家长和幼儿的生态共同体 ------------------------------------------------- 7 ①教师的参与构建能力---------------------------------------------------------------------------- 7 ②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体 --------------------------------------------------------------------- 7⑶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教育技能与教育技能 ------------------------------------------------- 8 ①培养教师良好的教育技能 --------------------------------------------------------------------- 8 ②教学组织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升 ----------------------------------------------------------- 8参考文献---------------------------------------------------------------------------------------------------------- 10

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幼儿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研究者发现,师幼关系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业成绩的期待有密切关系,幼儿学业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与自信,而这两方面与师幼间的互动、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对自身与幼儿关系的洞察力密切相关。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信任幼儿。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常规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表现对孩子的信任,要相信孩子能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感受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当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我会在活动前就提要求:请小朋友在活动后主动自觉整理用具,谁能不需要老师提醒主动整理的,就可以去玩滑梯。在孩子整理过程中老师不再给予提醒,只是在观察有哪些孩子在做,之后我就请这些小朋友自己到操场去玩滑梯,当然我也估计过这样是否安全,那时我们的教室在靠操场的二楼,能看到孩子玩滑梯,但我不会一直看着他们,主要是管好留在教室里的其他孩子。当我把自己对他们的信任放在孩子面前时,就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也觉得一定要管好自己,我对他们说:“你们整理得特别棒,奖励你们自己下去玩。”哈,那时他们的样子在其他孩子看来真是神气极了!我请他们一个个排好队伍,并请一位小朋友当组长,有监督和上报的权限,要求轻轻走下楼,不能奔跑,在看到我发出的信号后就要马上回来。这

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平等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果师幼关系紧张、感情冷漠、互不关心,那么孩子就会对老师的教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创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认为大家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用无私的爱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能否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刚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恐慌。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教师要对幼儿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可亲地与幼儿说话。对幼儿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大声训斥。如入园不久的幼儿,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会哭闹好长时间。此时,教师应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他(她)擦擦眼泪,甚至将他们抱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慢慢的幼儿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他们会很自然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 二、尊重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孩子的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孩子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总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思想、知识、经验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摘要:师幼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平等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人际交往关系师幼关系的影响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瑞吉欧·艾米利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这里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教育体系,它就是瑞吉欧体系,它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在瑞吉欧体系当中,体现了一种重要的关系,它就是师幼关系。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师幼关系在教师与幼儿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师幼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 以交往的观点来看待教学过程,看待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许多学者所坚信的理念和主张。教育首先是一种交流,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传递知识经验,相互领悟,相互分享,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经验、情感、技能行为发生不断变化,教育作为人对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儿童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 那么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呢? 一、积极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所产生的的相互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与他 人的机会。 这种关系是以温馨、保护儿童尊严、积极鼓励儿童及对儿童的各种需求做出积极反应为基本特征的。 二、积极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所产生的相互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发展社会技能,健康情感及 智力的机会。 早期教育追求儿童所有方面的最佳发展是这样实现的:去与成人积极的不断受到鼓励的个别交往中获得的。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 一、良性互动 要经常拥抱孩子,每日两次,入园和离园,拥抱时要叫孩子名字、对孩子微笑并且蹲下来拥抱。 要经常抚摸孩子的头部与后背,与孩子有温柔的眼神交流。在入园、离园、换尿布、入厕、整理衣服、睡觉、喂饭期间儿童间有相互冲突的时候,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要拿稳拿准。在两个孩子吵架时,教师可让其自己解决,但如果出现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纠正。 二、时时关注 保教人员必须时时处在儿童关注范围内,并且对儿童需求及时做出反应。 如:上课时,有人尿裤子了,应该继续上课,还是给他换裤子? 当然是立即为他换裤子。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生理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所以应当立即为幼儿换裤子。 三、开放性沟通 要注意与儿童的谈话方式,应该用友好、积极礼貌的态度,并经常提一些开放性的要求和问题,同时注意尽可能寻求与儿童个别交谈的机会。 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开放性要求和关闭性要求。关闭性的要求如:妞妞,快过来吃饭,再不过来吃饭,我就3天不让你玩积木。而开放性的要求则是:妞妞,一会要吃饭了,我知道你玩得很高兴,但是3分钟以后要吃饭了,你收拾一下,快点过来。好吗,宝贝儿?开放性的要求更有利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但是有一些原则性要求,如何时刷牙、上床睡觉等,教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放任、骄纵孩子。 四、无条件关爱 要平等无条件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儿童,并为不同性别儿童提供所有活动的平等机会。 不要给任何一个孩子贴上正标签或负标签。让一个孩子知道你是最喜欢他的,这是一种正标签。 这会让孩子有恃无恐、目中无人,在新环境中如果不受宠,会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让一个孩子感

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幼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同时,对师幼互动的深入研究也发现,目前在师幼互动方面,特别是在互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育观念;师幼关系;师幼互动 一.定义(什么定义?) 师幼关系是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幼儿的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师幼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蕴涵着教育的因素,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关系"。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师幼关系仍是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人际关系。因此,师幼关系不但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对幼儿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造成影响,而且会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师幼互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现状 闻霞在《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2005)中提出幼儿园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的过程,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能够使孩子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学习,游戏和生活,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田崔帝和张世峰在《浅谈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要素》(2009)中指出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幼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幼儿的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常畅也在《论幼儿教育中平等的师幼关系》(2006)中指出幼儿从家庭进入教育机构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同时,由于教师对幼儿的特殊影响力,幼儿与教师结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幼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同时,对师幼互动的深入研究也发现,目前在师幼互动方面,特别是在互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明显处于主动地位。 从表面上看活动气氛热烈,其实唱主角的还是教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 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部分师幼互动主要是由教师发起的,只有少部分的师幼互动是由幼儿主动发起的。而在某些具体的实际互动过程中即使是幼儿主动发起了互动,其主动地位和作用也不一定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在观察活动时,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发起的各种互动信号相当迟钝,对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注意不到(如,没有听见)和没有反应(如,听见幼儿叫自己但像没有听见一样)的比例较高,甚至一些教师尽管注意到了幼儿发起的互动信号但故意不反应(如,教师听见幼儿在叫自己,但自己手中有事或正在进行集体的教育活动,所以不理会或冷淡幼儿),教师对幼儿发起互动的这种经常的低敏感性反应无疑会抑制幼儿

如何正确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如何正确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很容易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幼儿教学中,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会让幼儿感到温暖、愉快,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爱是核心、尊重是基础、平等是关键。只有用真心、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对待孩子,在教师、父母和幼儿三方配合下,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在教师与孩子之间架起心灵的彩虹。 真心爱护孩子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核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每个孩子或聪明、或愚笨,或调皮、或沉闷;或富裕、或贫穷;或健康、或残疾,各有不同。但在幼儿教师眼中,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关爱、照顾、培育他们,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是无私的。爱,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有的孩子,为他们创造美好环境,让他们幸福快乐。幼儿刚入园时,绝大多数孩子在亲人离开时隋绪极其焦虑,哭闹不止。老师就会象疼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抱着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唱儿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两三天之后,才会将幼儿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对家庭的喜爱转移到幼儿园。 尊重孩子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如果说爱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的核心,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基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幼儿当作有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到孩子中去和孩子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注意倾听,多做分析,与学生沟通心灵,分享快乐,解除烦恼。 尊重儿童的差异性是尊重儿童的重要内涵之一。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过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幼儿教师,就不能随便评价和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要走进孩子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力。 平等对待孩子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关键平等对待孩子,重点在于公平、公正和公开。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特别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采取动辄批评、斥骂,也不能采取不理睬、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博爱积极的心胸,利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去和幼儿交流。有些人只喜欢听话的或者聪明的“乖宝宝”,平时对他们是爱护有加,而对那些调皮的或者愚笨的孩子,显得不耐烦,表扬鼓励的话很少,批评斥责的话很多,久而久之,就会在这一部分孩子内心中埋下不满的种子,就会让其对老师很失望,不再信任老师,造成幼儿教育的失败。可以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参与表现。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充分被重视和接纳的感觉。

幼儿论文《幼儿园良好的师幼互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论文《幼儿园良好的师幼互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片段一: 早晨,老师刚来到教室,就有一位家长领着一个男孩走进了班级,“老师好”孩子一声清脆的问候打破教师里的寂静,而老师似乎在低头忙着今天的教学准备吧,“恩,好!”头也没抬,孩子扫兴的自己玩去了,家长也败兴离去。 片段二: 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户外散步,突然一个孩子大叫“花大姐,花大姐,啊……”随着惊叫声望去,一只“花大姐”随从孩子身上飞走了,另有几个孩子一起尖叫着,还有的孩子说“有啥可怕的”,可是遗憾的是孩子刚才发生的一幕并没有引起老师太多的关注。 分析与反思: 在以上两个片段中,老师都没有对孩子的言行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冷漠的态度和对孩子言行的忽视绝对与我们所倡导的“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是背道而驰的。往小处说老师可能偶而没有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错过了一个教育契机;往大处说就是老师不懂教育艺术,没有教育机智,冷漠的态度显现出师德的严重缺陷。那么在一日活动中如果教师常常以此态度来对待孩子必然会导致孩子丧失了主动活动,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细细回味我们过去的工作,有哪个老师敢说自己身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片段呢?我们每天对孩子的活动都能做到全程关注吗?我们每天都能把目光无时无刻不投入到孩子身上吗?我们

总是能够做到把孩子放到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跟他聊天、跟他游戏、跟他学习、跟她一起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吗?我想,当然很多老师是做不到的。因此,我们提倡:优秀的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平等互动是真诚地爱孩子,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表现。建立平等互动的师幼关系,既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又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证。那么如果对于以上两个片段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做: 片段一: 看到有小朋友来到班级立刻放下手中一切事物,走到门口来蹲下身子迎接孩子和家长的到来,首先热情的回应孩子“早晨好啊,***”,再转向家长问候一句或送上一个微笑,请孩子跟家长说“拜拜”,然后跟宝宝聊聊“早晨吃饭了吗?”(因为该幼儿是第一个来园的,起床一定很早,可能没吃早饭)“昨晚看了什么动画片或图书啊?”(因为这可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等等问题,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感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老师像朋友。 片段二: 听到惊叫声,立刻跑过去,把孩子搂在怀里,安慰她别怕,“花大姐”并不可怕,然后可以到周围看看还有没有,老师来抓一个,再问问其他小朋友谁能抓住它,也来试着抓一抓,然后就地组织观察(或带回活动室),讨论关于“花大姐”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孩子简单介绍:“花大姐”是瓢虫的“小名”,是一种身披“盔甲”的半球形小动物,大多是红黄色、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