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头针

头针

头针
头针

前三次捻针,左手握力明显加大,但起针五小时后,左手握力又降为零(可能与刺激量不足有关)----下次针刺捻针三次后再过五小时再捻一次针,之后起针。此时左握力没有下降而且提高

治疗:双侧晕听区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 (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2)进插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在缓慢向外退回原处,以紧插慢提为主,是为补法。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技术 [诊疗技术名称] 头针技术 [简介] 头针疗法亦称头皮针,针刺疗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穴区内沿皮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方法。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适应症] 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后遗症、五迟、五软、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禁忌证] 1.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高度贫血患者禁针。2.患者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3.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 4.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针。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一般取坐位,根据病情亦可采用平卧或侧卧位。

3.刺激区定位:首先准确定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二条标准线,然后正确判定所需刺激区。 4.分开头发,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按常规消毒。选6-8c m的26-28号毫针,针与头皮约成30°角,沿所选头皮刺激区斜向捻转进针,沿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快速推进到该区相应长度后,快速持续捻转,不提插。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5.捻针时用示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示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min 左右,持续捻转2-3min,间隔5-10min,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也可用低频脉冲电密波刺激,每次通电15-20min。 6.出针时,捻转快速退出,用无菌干棉球揉压针眼 1-2min,以防出血。 7.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需要时,休息3-5天后继续第2疗程。 8.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简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寸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 (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2)进插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在缓慢向外退回原处,以紧插慢提为主,是为补法。

头针

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本书对头穴线标准线的名称和定位的编写,依据《方案》内容。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一)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二)额旁1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三)额旁2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四)额旁3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国际头针标准线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scalppoints”的缩写。 (一)MS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MS2额旁1线(胸腔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MS3额旁2线(胃区、肝胆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MS4额旁3线(生殖区、肠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五)MS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六)MS6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曲鬓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曲鬓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手法。 (七)MS7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头针

头针 本头针穴名体系,系山西省焦顺发于70年代提出,为目前临床所常见。该体系根据大脑功能定位原理,拟定头针刺激区14个,作为头针治疗的部位。 在临床取穴时,首先要设定二条标定线,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穴区 1、运动区 【定位】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处,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 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的连线为运动区。运动区可划分为五等分,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2/5为面部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图例) 2、感觉区

【定位】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处。在运动区后1.5厘米的平行线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及耳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疼、三叉神经痛、牙痛、颞下颌关节炎。 (图例) 3、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位于运动区前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 【主治】小儿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一侧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 (图例) 4、血管舒缩区 【定位】位于舞蹈震颤控制区前1.5厘米引一平行线即是。 【主治】治疗皮层性浮肿。上1/2治疗对侧上肢皮层性浮肿,下1/2治疗对侧下肢皮层性浮肿。(图例) 5、晕听区 【定位】位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即是。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70年代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成为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线的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头针已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定位分述如下: 额区(4条线) 1.额中线正 [定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 2.额旁1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3.额旁2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4.额旁3线 [定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 [定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 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 [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颞部胆经曲鬓穴(GB7)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定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 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头针疗法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头针疗法 - 概况 额旁3线 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2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

顶中线 [部位] 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颞前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顶颞后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旁1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顶颞后斜线 [主治] 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 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前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颞后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枕上正中线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前针灸学者在选用头针体系时非常混乱,通过对头针治疗疾病的147篇文章疗效进行分析,发现用头部腧穴统一头针体系符合中国特色,是头针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q 【关键词】头部腧穴;国际标准;焦氏头针 笔者对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发现针灸学者在选用头针体系进行治疗方面较为混乱。 1 头针体系评价内容、结果本研究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从1981年~ 2004年共147篇。选择的头针体系有3种,即《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文献有44篇;焦氏头针,文献有87篇,头部腧穴,文献有16篇。 本研究对147篇文献中采用不同头针体系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见下表: 表1 3种头针体系疗效比较注:国际标准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2 讨论

头针疗法治疗中风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篇》记载:“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随着针灸学术的繁荣发展,1971年山西的焦顺发(焦氏)头针问世,1976年方云鹏(方氏)头针问世,1979年朱龙玉(朱氏)头针也相继问世。为了固定头针针刺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需要,1983年在国际针灸学会的主持下,集诸家之长共同拟订了《头皮针针刺部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于1984年6月定名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于1991年公开颁布。头针体系的演化发展,不同的医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多种头穴定位方式的产生,使得诸医家在理论著作和临床实践中头针针刺部位存在分歧,头针取穴方面极为混乱。 笔者在评价头针体系过程中发现,在疗效比较中,从痊愈率来看,头部腧穴为43.9%,比其他两种取穴方法高,从总有效率来比较,焦氏头针总有效率为96.7%,比其他两种高。但无论是痊愈率还是总有效率比较三者差距并不大,由于样本量不统一,样本大小存在误差,所有病例纳入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有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疗效的比较。 目前来看,虽然制定了国际标准,但很多学者并未按照此标准取穴。笔者认为头针定位应该体现中国特色,体现它是源于中国,所以应该用头部腧穴统一头针取穴,这样会更具有中国特色。在未出现各种定位方法之前,古代医家使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等疾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甲乙经》:“热病汗不出,而呕苦,百会主之”;《千金方》:

焦顺发头针穴名体系

焦顺发头针穴名体系 本头针穴名体系,系山西省焦顺发于70年代提出,为目前临床所常见。该体系根据大脑功能定位原理,拟定头针刺激区14个,作为头针治疗的部位。在临床取穴时,首先要设定二条标定线,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穴区 1、运动区 【定位】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处,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 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的连线为运动区。运动区可划分为五等分,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2/5为面部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图例) 2、感觉区

【定位】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处。在运动区后1.5厘米的平行线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及耳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疼、三叉神经痛、牙痛、颞下颌关节炎。 (图例) 3、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位于运动区前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 【主治】小儿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一侧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 (图例) 4、血管舒缩区 【定位】位于舞蹈震颤控制区前1.5厘米引一平行线即是。

【主治】治疗皮层性浮肿。上1/2治疗对侧上肢皮层性浮肿,下1/2治疗对侧下肢皮层性浮肿。(图例) 5、晕听区 【定位】位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即是。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美尼尔氏综合征。 6、言语二区 (图例) 【定位】位于顶叶的角回部。以顶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为起点,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为该区。 【主治】命名性失语。 (图例) 7、言语三区 【定位】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为该区。 【主治】感觉性失语。(图例) 8、运用区 【定位】位于顶骨结节向乳突中部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夹角40度的前后两线,三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国际头针规范线

精心整理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 em”and“scalppoints”的缩写。 (一)MS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MS2额旁1线(胸腔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MS3额旁2线(胃区、肝胆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MS4额旁3线(生殖区、肠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五)MS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六)MS6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