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2.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绘画美。

3.品味语言,领会诗人对岁月的依恋和惜别的深情。

【自学自研】:

1、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徐志摩1921年在赴英国剑桥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再别康桥》一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其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

三美主义: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创作主体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xìng )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 )笙.箫(shēng)

3、熟悉文本,感知诗歌的节奏和形式特色。

(1)节奏(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2)形式(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互学互研】: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2、诗人设置这些意象有何效果?

(1)诗人把河畔的金柳喻为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温

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

................

起。

..

3、本诗的绘画美是如何体现的?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4、补全下列与离别主题相关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5、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上述离别诗词相比,主要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首先,营造的气氛不同。“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次,离别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深学深研】:

一、品味情感

1、第一节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1)连用三个“轻轻的”使诗歌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2)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2、诗人为何在第六段转而说自己“不能放歌”呢?

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3、诗人在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通过夸张手法,表露出自己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突出诗人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二、课外延伸

1、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体会该诗歌的艺术特点。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答】:“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看似矛盾的甜蜜和忧愁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重复手法增强了本诗的韵律美。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 榆荫.()浮藻.()沉淀.()斑斓.( )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本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再别康桥》 序 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第2-6节 第7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 ,向青草更青处 。我 衣袖,不带走 。 3.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 .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哀.怨(āi) C .寂.寥(jì) 彷.徨(páng) 河畔.(bàn) D .凄婉.(wǎn) 斑斓.(lǎn) 笙箫.(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 .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 .寻梦?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 .青荇:绿色的水草。 B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 .招摇: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 .柔波:水中平滑的水纹。

《再别康桥》导学.doc

再别康桥》导学 一、作家作品。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 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1 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志摩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韵律谐和,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华丽与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二、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以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三、课文阅读。(一)第一节:写诗人只身悄悄离开康桥。2、诗中连用三个" 轻轻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二)第二节:写岸边倒映在剑河里柳树。3、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这里通过" 金柳" 的意象表现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第三节:写剑河里的水草。4、"招摇" 一词表现是什么?5、"甘心" 一词表现是什么?(四)第四节:写康桥边的潭。6、" 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却说"不是清泉",是" 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当指什么?(五)第五节:写诗人驾船寻梦。7、这一节的驾船寻梦与第二、三、四节所写的"金柳"、"青荇"和"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其表现有所不同,请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简析。内容分析:形式分析:8、"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两个诗句从哪两个方面写寻梦,目的是表现什么?请简析。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六)第六节:写"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一节写诗人从梦幻中回到现实。9、"但我不能放 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有人这样解释这两个诗句: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3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徐志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4、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二、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2.、鉴赏诗歌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作用。 三、学习课时二课时 四、助学资料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资料2: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3: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资料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主张“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测 (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案 2011-08-01 16:15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学习《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品读感悟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 《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 (gā)

漫溯(sù)浮藻(z?o )斑斓(lán)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 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本文是韵脚有: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即荇菜 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漫:悠闲,不受约束 溯:逆水而上 斑斓:灿烂多彩 招摇: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 (2)多音字 qiǎo)悄然(zuò)作茧自缚(ní)泥泞 悄作泥 qiāo)静悄悄(zuō)作坊(nì)拘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再别康桥教学案

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 2 再别康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味诗歌语言,把握 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学习《雨巷》象征手 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品读感悟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 《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 )榆阴(yú)沉淀(diàn )长篙(gā )漫溯(sù)浮藻(z&259;o )斑斓(lán )笙萧(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 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 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再别康桥》学案 陈巧玲拟 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 dàng yàng( )( ) 青荇.()榆.阴() 浮藻.() chén diàn( )( ) 长gāo( ) 满载.( ) màn sù ( )( ) bān lán( )( ) shēng xiāo( )( ) 衣xiù() 二、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品读诗情 1、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

《再别康桥》教案完美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年仅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 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XX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

《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 陈巧玲拟 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àng yàng( )( ) 青荇.()榆.阴() 浮藻.()chén diàn( )( ) 长gāo( ) 满载.( ) màn sù( )( ) bān lán( )( ) shēng xiāo( )( ) 衣xiù()二、解释下列词语: 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