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一、联防联控重大传染病。

1.加强重大传染病监测处置。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应急能力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积极防范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疫情输入,有效应对流感、布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巩固疟疾消除成果。强化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

2.强化预防接种服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接种服务,逐步推行“二级接种为主、三级接种补充”的预防接种模式,逐步减少入户接种服务。实施预防接种服务网格化管理,结合医疗建设,合理设置接种单位,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规范性、可及性,确保全省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努力达到95%,以医疗为单位达到95%。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认证制度,严格规范疫苗使用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行为,保障疫苗使用安全。扎实做好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机制,推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商业保险补偿工作。

3.强化结核病防治。全面贯彻我省结核病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结核病防治重点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强化学校结核病防控,全面落实新生入学体检、因病缺课登记、病因追踪、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防治服务模式,将“防、治、管、保”落到实处。重点加大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的救治救助力度。

4.强化艾滋病综合防治。落实山西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实施目标管理,确保措施到位。以公益宣传

为重点,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全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注重综合干预实效,推广安全套使用,着力控制性传播;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有效预防吸毒传播。健全检测网络,扩大检测范围,创新检测方式,提高全人群检测率,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科学合理设置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感染者和病人治疗随访可及性和及时性,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加强预防母婴传播和临床用血核酸检测,持续减少经母婴、经血液传播。强化救助政策落实,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感染儿童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落实培育引导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二、明确防病职责。

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医疗要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室,按要求配备人员。要健全内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以医疗为中心、县乡村三级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对所承担的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职业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与处理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工作下沉,建立包片帮扶、蹲点帮扶等协作机制,深入医疗,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督导评估,提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质量。

三、完善工作机制。

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着眼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优势,及时研究分析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细化、深化、实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的日常考核结果作为医疗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费拨付、人员绩效工资挂钩。要健全完善医疗薪

酬分配制度,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

四、积极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传播和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理念和科学知识,传递健康信息,倡导文明习惯,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防病意识,引导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增强群众的感受度和获得感,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主动防病、维护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省、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政府举办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开展正常业务所需经费和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条按照行政区划,原则上只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第五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规划、行业规范和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

防与控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 (三)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开展疾病监测,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 (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职业性、放射性、环境性等疾病的监测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 (五)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评价;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 (七)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职责分工依照《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执行。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规范使用国家统一标识。赴现场工作时应统一规范着装。 第二章内设机构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根据职责,结合职能分工和业务工作设置业务机构与综合管理机构。业务机构不得低于总数的70%,综合管理机构要从严控制,不得高于总数的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doc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2.根据传染病疫情,适时开展传染病防控救治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传染病的能力。 3.在病人来院进行保健、诊疗、康复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开展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4.通过专家讲座、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橱窗、版报、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以多种途径对病人及公众开展健康教育。 三、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四、实行国家免疫规划制度,按规定开展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五、对传染病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实行首诊负责制。 六、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报告。 七、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原则,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 八、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防止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九、诊疗过程中传染病的防控。 1.按国家要求设置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医院指定的科室进行诊治。不得歧视、推诿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2.对患有甲类传染病以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必须安置到医院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根据需要按规定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 3.按国家规定对特定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转诊、追踪随访。 4.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处理。 5.根据需要,按国家规定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查验。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科室的合理设置是保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与义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服务和应变、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现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提出如下意见一、科室设置原则 (一)管理规范,精简高效 以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为出发点,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机构内部中心领导层与科室二级管理效能,避免出现职能空白和工作盲区。 (二)功能一致,职责明确 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为辖区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服务、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考核评价,同

时兼顾辖区主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有利于防病、应急反应和技术储备等能力提高,避免出现科室间职能和工作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三)结构合理,资源共享 根据机构现有人员条件,使不同业务水平人员合理调配,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科室职责和岗位工作任务,以发挥组织的整体合力,完善团队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节约运行成本。 二、科室设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管理实施中心主任、科室科长二级管理。全国统一基本科室设置,各省可根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与卫生防病需要设置其它相关的业务科室。 (一)基本科室(必设科室) 综合防治管理科、传染病防治科、免疫规划管理科、健康教育与促进科、卫生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 (二)增设科室(选设科室)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慢性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为加强全省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按照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开展工作,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内设机构,配备相应人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公共卫生科(疾病控制科),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管理。其他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等。具体承担以下职责任务: (一)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本单位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进行考核。 (二)做好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 2、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 3、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四)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筛查、监测、防治、管理等工作。

浅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

浅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 【摘要】SARS疫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致命弱点,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本文通过对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问题;对策Discussingtheproblemandcountermeasureininstitutionfor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 【Abstract】EpidemicsituationofSARShadbroughtcalamitythatwasneverexistedbeforesufferingtoournation,an dalsorangthealarmbelltous,meanwhileitalsoexposedthefatalweaknessinthesystemfordiseaseprev entionandcontrol.Thereforethemostpressingmatterofthemomentisbuildingthesystemfordiseasepr eventionandcontrolthataccordancewiththesituationofourcountry.Thearticleanalysespresentsituati onandmajorproblemininstitutionfor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atpresent,anddicussesreasonoft heproblemandcountermeasure. 【Keywords】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problem;countermeasure 2003年春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SARS)疫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我国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通过“群防群控、专业防控、个人自控”等强有力的措施,筑就了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被推向了前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非典”虽然被击退了,但我们不应忘记这场疫情产生的背景与教训。作为“抗非”战斗中的主力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今后如何开展日常公共卫生服务、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仅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讨。1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经费严重不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负重运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般而言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际上财政拨款经费严重不足,多数达不到其必须开支的30%,这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据报道〔1〕,2001年全国卫生总经费为5150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分别为15.5%、24.0%和60.5%,占GDP的比重约为5.3%,而同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投入分别占GDP的10%~15%以上;特别是县级、乡镇级政府经费投入微乎其微,不到GDP的1%。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而防疫经费占卫生经费的比例更低。大多数单位要靠自我创收去解决人员经费开支,如果没有创收的基础和条件,单位则难以为继,人心不稳,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的中心工作,也弱化了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能作用。 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陈旧与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存在50多年的卫生防疫站或新成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省级以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仍然是设备破旧不堪,已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2〕。反观成立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的质检、药监、环保等部门,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人才建设发展都是十分快速的,已成为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就是同一系统、同一级别的医院大多数都已与时俱进,不论是工作条件还是实力水平都不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能比较的。 1.3专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编制、经费及社会重视程度等原因,一方面是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即使引进也难以留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阻挡和控制的低水平人员甚至是非卫技人员的涌入,致使业务工作水平下降,长此下去势必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这种现状在部分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3,4〕。 1.4卫生防疫体制改革的结果与初衷相违背按照卫生部要求进行的两项体制改革,从实践的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和快速统计方法,实现大用户量并发网络应用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网络环境,提高了基层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与监测能力。 二、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三.传染病监测系统在某县麻疹暴发中的应用 如下图1、2所示,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此次麻疹暴发的具体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教学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2、继续推进盛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市(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完成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材料的编写,组织开展培训;继续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开展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执行效率,提高执行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

利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直报工作及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传染病防治协调,充分发动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4、加强全国鼠疫监测和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监测,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防止疫情的暴发。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及早发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___病例,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流感监测哨点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流感中心,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及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及以上,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并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制定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 5、做好《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xx—xx)年》发布后的贯彻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成立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xx年底,将全国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xx年完成详细工作方案的制订,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开展宣传,使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进一步完善监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科学管理,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履行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承担政府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技术支撑、保护公众生命健康等公共卫生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业务管理、技术支持中心。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制订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划、建设、行业规范和标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规划、准入、监管。 第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同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科学规范管理措施,认真履行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

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职责。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检验检测任务。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正确使用疾病预防控制标识,依法执业,规范管理,规范服务。 第七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二章机构建设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职责,结合职能分工和业务分类统一内部机构设置,内部机构设置分为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部门,省级以上称部(处、室),省级以下称科(室)。职能部门主要包括:综合业务质量管理、行政与党务管理、审计监督、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教与培训管理、后勤保障管理。 第十条综合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部门,省级以上称所(中心),省级以下称科(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机房精密空调原厂维保服务项目竞价要求 采购单位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精密空调设备原厂维保服务项目报价有效时间:3天 要求到货时间:2014年3月28 日 要求送货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院9号楼A座 项目联系人:聂妍 一、产品型号、技术参数 二、技术和售后服务要求 1.全包服务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简称“妇幼中心”)的机房专用空调进行包配件的服务方式。负责妇幼中心机房专用空调的正常使用,通过对妇幼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维修等服务手段,使妇幼中心设备正常、安全的运行。在合同期内,空调机所有零部件(如压缩机、电脑板、风机、膨胀阀、温度控制器、HP开关、LP开关、过流保护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继电器、接触器等)在使用中发生损坏,负责更换配件,并承担配件费用。 2.技术维护和保修内容 每月定期(一年 12 次)为妇幼中心提供全面的阶段性巡检,维护保养,内容包括:(1)控制系统:检查显示单元是否正常,各设置参数是否正确,查看报警记录对报警内容进行分析消除隐患。 (2)空气过滤器:检查空气过滤器洁净程度,及时清洗空气过滤器。 (3)室外机: 检查冷凝器是否清洁,如需清洁需用专用的清洗工具清洗室外冷凝器;

●风扇:检查风扇转动,有无异常噪声,运行电路是否正常; ●检查室外机的电源开关,工作是否正常,绝缘是否可靠,电气接点是否紧固; ●调速器:检查调速器的工作状态,控制是否灵敏。 (4)室内风机: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噪音,并且轴承发热情况。 (5)电路: ●检查主电源及各支路的各相电压,电流; ●检查所有的接触器,接触是否可靠、检测吸合的瞬间电流,对各接点进行紧固,确 保安全; ●对24V控制线路进行检测,确保控制的灵敏; ●对各种的系统保护功能进行检测,(例如高压保护,低压保护,过热保护,相续保 护等)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 (6)制冷系统: ●检查制冷系统运行压力(高压,低压)是否正常,并根据当时的室外环境对压力进 行适当的调节; ●检查压缩机的三相绕组是否平衡,绕组的绝缘是否可靠; ●进行过热度的测试,判断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指定的性能指标; ●压缩机工作时的声音是否异常,以判定系统的润滑程度。 (7)排水系统: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排水泵工作情况。 (8)每次巡检完毕后需填写巡检报告由双方工程师签字、备案(双方各执一份)。四、资质要求 1.提供对艾默生原厂服务承诺书(需加盖厂家公章),确保设备的原厂售后服务。 2.投标供应商须提供艾默生代理资质。 3.已通过2013年工商年检并能开具正规发票的单位。 4.为保证服务质量,供货商需具有中央政府采购网协议供货商资质。 5.需提供政府采购验收单。 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申请人投标。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慢性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为加强我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经院长办公会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紧密结合,并融入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维护的防治结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二、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地点 三、主要工作 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等。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并督促落实。 (二)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督导和考评。 (三)做好本院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

2、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 3、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承担院内死亡信息监测、报告与管理工作,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培训工作。 (五)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六)落实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和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七)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放射安全防护等措施。 (八)督促院内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发生院内感染事故时督导相关控制措施。 (九)组织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承担社会人群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十)配合疾控机构督促做好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和新生儿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 (十一)承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收集、审核、报告、转诊、汇总分析以及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等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本、采取控制措施等。 (十二)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按要求协助疾控机构做好调查、样本采集及转诊工作。 (十三)承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诊疗、监测等信息的收集、报告与管理工作。 (十四)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交办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3411233.html,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

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管理规定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管理规定 1 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2 适用围 适用于机关办公、生活场所和在建工程项目。 3 职责 3.1公司卫生科负责本规定的修订、完善。 3.2各级行政办公室负责机关办公、生活场所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管理。 3.3各级安全、行政、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文明施工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监督和检查。 3.4项目部确保该规定在本项目得到有效实施。 4 容 4.1 传染病分类 按《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常见传染病分为三类37种。 a)甲类:鼠疫、霍乱。 b)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疟疾、艾滋病和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此两种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24种。 c)丙类: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11种。 4.2 预防和控制 4.2.1企业应对员工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 4.2.2企业应提供符合有关部门要求的工作和办公场所。自行或配合当地有关部门消除鼠、蝇等病媒昆虫和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4.2.3员工如患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在治愈或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的易使该病传染扩散的工作。 4.2.4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进行项目施工,必须要求建设单位出具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对施工环境的卫生防疫意见。 4.2.5企业新招用员工应进行健康检查或由本人出具符合要求的健康证明。 4.2.6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4.2.7施工现场的预防和控制见公司施工现场卫生防疫管理规定。

4.2.8传染病经确诊后,应管理好传染源,按规定进行隔离与治疗,对其所住的房间、用过的器皿、被服、工作场所及时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对同宿舍或密切接触人员亦要按规定进行医学观察,确认无传染时,可工作。 4.2.9传染病的消毒法见下表: 各种物品常用消毒法一览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

附件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 一、实验室建设 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应建立下列功能实验室: (一)市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清学实验室,肠道菌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常见化学毒物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等。 (二)县级:血清学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室,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二、设备配置 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配置标准,按照卫生部《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执行。 三、人员配置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配置为:市级91-120人;县级61-100人。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配置结构比例为:行政管理和工

勤人员应占总人数的20%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应占人员总数的8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应占总人数75%,非卫生技术人员应控制在总人数的5%以内。 在核定的编制内配置一定比例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卫生技术人员:市级为30-40%、县级为40-50%。 四、基本功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一)市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见细菌、病毒、霉菌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初步分析等。 (二)县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常见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常见毒物和化学污染因素的初步分析等。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知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27——2009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0 年3月1 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27——2009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 (3) 第四章建设用地 (5) 第五章规划布局 (5) 第六章建筑标准 (5) 第七章仪器设备装备及其他相关指标 (6) 附录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7) 附录二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 (9) 附录三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2)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决策水平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他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功能用房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项目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实施的重要尺度。 第四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从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安全卫生。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避免重复建设。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应根据其基本功能定位、机构人员编制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由房屋建筑、配套设施和场地组成。 房屋建筑由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和行政用房等部分构成。 配套设施由供配电、弱电、空调、给排水、消防等各地区建筑基本要求且必须配备的设施,以及属于根据当地气等候条件特殊配置固体废弃物处理、采暖锅炉、蒸汽锅炉或热交换设施、废水处理、公共浴室等设施的,或根据城市规划、节能或环保要求而需要特殊配置的设施构成。 场地由道路、绿地、停车场等部分构成。 第九条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和行政用房建设规模应遵循满足基本功能、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确定。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应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另行设置。 第十条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按照节约、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