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对外贸易政策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定义、目的与构成

(一)贸易政策的定义: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政策主体: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2.政策客体: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

业、机构和个人。

3.政策目标

4.政策内容:贸易政策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5.政策手段:实施政策内容时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

(二)目的

1.市场目标:保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2.产业目标: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3资金目标:外贸活动应有助于为本国经济建设积累资本或资金;

4.整体目标: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和利益。

5.其他目的

(三)贸易政策的构成

1.总贸易政策:它是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比如中国1949-1978年之间实施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保护贸易政策;1978中国提出改革开放,其贸易政策:开放型的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比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后有提出科技立国等

2.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根据总贸易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与市场供求状况针对不同商品和服务分别制定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如过去西方国家制定的限制或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与军事有关的科技产品就是这种国别政策的体现。我国过去首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已经成功入世,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国外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的限制等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就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这两种政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由贸易程度与保护贸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纯粹的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1.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等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的制定与执行

对外贸易政策和执行要考虑本国的经济力量的强弱;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利益集团的影响等

(一)制定:是由一个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的。比如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由其议会直接通过贸易法案或由议会授权总统或政府制定颁布的。

(二)执行:

1.海关:国家的大门,是国家设在口岸的进出口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是一

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其主要任务:对进出口关境

的货物及运输工具进行实际的监督管理,稽征关税和代征其它税款、

查禁走私以及编制海关统计业务报表等。

2.由一个国家广泛设立的其他机构

(1)商检局:非常重要的机构、出口是否符合进口国的条件,进口是否符合本国条件。

(2)贸促会:对一个国家扩大对外贸易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比如:博览会和展览会由贸促会负责。

(3)进出口银行。从金融上支持商品进出口、发放出口信贷,办理国际支付等

3.由国家出面参与贸易谈判、签订各种贸易协定或条约,或加入某一个贸易组织,都属于执行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部门。

第二节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

(15世纪-18世纪)

(一)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15世纪-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基础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不断发展,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手段,一国金银货币的拥有量的多少,反映了该国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如何才能获取金银货币呢?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发展对外贸易,且贸易必须保持顺差。

1.早期的重商主义又称“货币差额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主张采取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出口以防止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上反对进口、鼓励出口,最好是只出口不进口,以便既保有国内原有的货币存量,又增加了从国外输入的货币。但货币是国际间商品流通的手段,如果各国都限制货币外流其结果是窒息了贸易,阻碍了金银的流入等。在贸易实践中重商主义认识到货币只有在运动中,在流通中才能增值,这就产生了晚期的重商主义。

2.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其思想观点反映在1644年出版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托马斯.孟把对外贸易作为增加英国财富的重要手段,主张增加商品的进出口,以扩大对外贸易,但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必须谨守这一原则:不要求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有顺差,每一笔交易都有金银货币的流入,而只要求每年的出口的总值大于进口总值,用保持贸易顺差办法来增加货币的收入。

(二)贸易保护政策

重商主义根据自己对财富和贸易的限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政策方面的主张,其特点:“奖出陷入”,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重商主义的措施

(1)禁止金银货币的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

(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2.晚期的重商主义的措施-----奖出限入

奖励出口:(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贸易公司,实行独占性的殖民地贸易政策;(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限制进口:(1)直接禁止若干外国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进口;(2)课征保护关税

3.英国鼓励措施除了上面的外,还有(1)颁布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2)颁布职工法,禁止技术工人离境,鼓励外国技工移入;(3)颁布航海法;(4)鼓励人口繁殖,以扩大劳工来源,降低劳工成本.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的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

(一)自由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理论依据及主要论点。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重商主义学说已经不能适应工业资产阶级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探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政府实施自由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在国际贸易学史上,被马克思称为最著名的理论经济学家之一“诺思”,在1691年出版的《贸易论》,一书中,第一次详细地阐述了自由贸易思想。

(2)法国重农主义的代表魁奈是另一位提倡自由贸易先驱。法国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基础,交换不能产生新财富,并要求国家放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反对保护贸易政策

(3)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以绝对成本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学说,系统论证了自由贸易理论。

(4)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出版了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建立了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的自由贸易理论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学说体系。

其主要理论要点:(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有利的国际分工;(2)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3)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4)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等。

2.自由贸易政策措施

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经济产业革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最强,因而要求自由贸易,以便自由地侵入别国的市场,同时大机器工业又要求从国外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料,因此,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重商主义时代所制定的各种外贸政策,这一时期,以英国为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废除谷物法。

(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废除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对殖民地贸易逐步采取自由经济政策

(6)英国与其它国家逐步签订了一些促进贸易发展,降低关税的贸易条约。(二)保护贸易政策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由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晚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先后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1.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

汉密尔顿(1757—1804)是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当时美国虽然获取独立,但经济上仍属于殖民地经济形态,国内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方面仅限于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制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独立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南部种植园主则仍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继续向德国、荷兰等国出售小麦、棉花、烟草。用以交换这些国家的工业品。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于1791年12月份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报告》,明确提出了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他在报告中系统地论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真正独立。如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能使美国产业限制在农业范畴,而不能发展制造业,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使处于萌芽阶段阶级或新建立的幼稚工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汉密尔顿主张用征收保护关税的办法鼓励幼稚工业的发展,但并不主张对一切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或禁止进口,而只是对本国能够生产的,但竞争力偌的进口商品实施严厉的限制进口的措施,为此他提出了许多措施:

(1)提高进口商品关税,避免外国工业品的竞争。

比如1816年美国提高了工业品进口关税;1824年平均税率提高到40%;1828年再度提高了工业品进口关税为45%;使美国避免了外国竞争而顺利发展。

(2)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放资金。

(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重要国内急需的原材料。

(4)限制机器设备的出口,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

2.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工业虽然已有发展,但和英国还无法相比,以李斯特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从德国当时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李斯特(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早年提倡自由贸易,1825年出使美国以后,深受汉密尔顿思想的影响,并亲眼目睹了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效,乃转而提倡保护贸易理论,他在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发展了汉密尔顿保护贸易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保护幼稚工业学说。李斯特所主张的保护贸易理论,并不是无条件的保护,而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才会给予保护。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第一:指出了比较成本说忽视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重视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等.

第二: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上和经济的特点,认为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李斯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并认为农业时期应实行自由贸易,农工业时期应实行保护贸易,而农工商时期应实行自由贸易时期。

同时还认为:英国就处于农工商时期,而美国和德国处于农工业时期等。

第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2)保护对象的条件是:

第一:农业不需要保护

第二: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第三: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时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但保护的期限为30年。

李斯特只把保护政策看作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保护是为了将来不保护,一旦时机成熟,幼稚产业成长起来之后,就撤消这种保护。

(3)保护的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的进口。

3、理论政策评价

既有积极意义,也有缺陷。积极意义表现在:本理论强调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了保护的过渡性和选择性等,缺陷体现在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等,另外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标准等。

三、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即超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一)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了垄断资产阶级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1.1873年开始了严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以后的长期萧条,使许多国家的产品销路发生了困难,大多数西欧国家纷纷走上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道路,采用提高关税等方法,保护本国的市场。

2.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市场问题趋于尖锐,各国争夺市场斗争加剧,许多国家进一步提高关税。

3.1929年-1933年爆发的空前的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许多国家再一次提高关税。

比如;1930年美国实施“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将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9%以上的水平,而且开始实施非关税壁垒,又一次掀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英国在1931年也不得不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其余国家也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垄断时期的保护政策不是保护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展的垄断工业,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也不是消极的御防,而是采取种种奖出限入的垄断措施,加紧对外扩张,它也不是保护一般阶级的利益,而是保护大垄断阶级的利益,可见,垄断时期保护贸易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二)超保护贸易的特点

1.保护对象扩大了。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更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企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保护转入进攻性。不是防御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

4.保护的阶级利益变了。由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阶级

5.保护措施多样化。不仅采取关税壁垒,而且采取非关税壁垒和其它奖出陷

入的措施。

(三)超保护贸易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保护就业论”

凯恩斯主义产生于1929年-1933年大危机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重,世界市场争夺空前激烈。凯恩斯从理论上抨击了古典经济学家的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在批判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灵活偏好三个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为政策为基点。把对外贸易和国内就业结合起来,创立了保护就业理论。后其追随者又从宏观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差额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张国家干预,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

1.凯恩斯本人观点

(1)就业理论:一国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不仅存在摩擦失业、自愿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正是有效需求不足才导致了失业的存在。而有效需求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在短时期内比较稳定,而投资需求则取决于利息率和贸易收支状况,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从增加投资需求入手,为保护国内就业,就要增加公共投资和政府开支,保护贸易顺差,以促进就业和产出增加。

(2)乘数效应。投资的变动就会使收入和产出变动产生一种“倍数”的效应。新增加投资—生产资料需求增加——提高生产资料拥有者的收入——该产业工业需求增加——消费品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进一步增加——生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产业收入增加,因此投资带来了若干倍收入的增加。

2.后凯恩斯主义观点

主要是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的观点。

(1)对外贸易乘数:一国出口和进口的波动对国民收入产生倍数效应,在对外贸易上更强调顺差

(2)贸易顺差——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息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因此顺差可以不断地扩大国内投资,增加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

四、战后贸易自由化

战后(50年代—70年代),号称世界经济的黄金时期。

(一)背景。战后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发展速度之快和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罕见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世界经济:历史展望》一书估计,战后1948年-1971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6%,相当于近200年来年平均增长率2.8%的两倍。

1951——196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8%;日本为14.6%;联邦德国为12.9%

1960年—197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6.9%;日本为16.4%;联邦德国为8.4%,发展的原因:

1.战后各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

2.战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3.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作用的加强是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表

现在(1)西方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不断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调整和维护。比如制定了《反垄断法》和《公平贸易

法》。(2)强化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加强了国内银行之间的合作,防止货币过量发行;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减少失业和避免危机,控制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如有效需求不足,就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进行刺激,如需求过旺,则采取紧缩性措施。

4.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是战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后一系

列世界经济组织诞生:IMF、WB、GATT、经合组织(OECD)等,它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和协调作用。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1948年-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7.8%,在此期间国际贸易政策主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倾向

(二)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标志

1.大幅度地降低关税

(1)在GATT成员国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自GATT生效以来,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宗旨就是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所以,GATT生效以来,一直以降低关税为主要谈判内容,从1948年—1995年期间GATT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谈判,使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发达国家降低到3.6%,发展中国家降低到10%左右。

(2)欧洲经济共同体(现在的欧盟)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使关税大幅度降低

(3)通过协商,一些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4)西方国家通过普遍优惠制(GSP)的实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待遇。这一制度是在第二界联合国贸发会议上通过的。

2.减少或取消非关税壁垒

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对许多进口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外汇管制等,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放松了管制等。

(三)贸易自由化的特征

1.战后美国是贸易自由化的倡议者和推动者。

2.战后贸易自由化席卷了全球

3.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二战后是贸易自由化的物质基础

4.战后贸易自由化是通过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

5.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程度;区域集团内的自由化程度超过了集团对外的自由化程度;工业制成的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农产品的自由化程度,机械设备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的程度。

6.二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掀起(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一)背景

1.1973年—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涨”的泥潭,即在同一个时期,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物价暴涨并存的怪现象。经济发展停滞,国内外市场委缩,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涉及两个最重要的领域一是纺织品领域,二是钢铁领域。美国从1978年开始对钢铁实施“起动价格机制”,即在进口限价以下时,征收反倾销税;1982年又实施“自动出口限制”措

施。1977年欧共体开始对钢铁进口实行限额。

2.1980-1982年西方国家经济“滞涨”局面进一步加深,经济大滑坡,特别是美国贸易大量逆差。

3.政治上考虑。主要是考虑国内竞选和国内利益集团的需要

4.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自1971年美国贸易出现首次逆差以来,贸易逆差不断加大,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以限制进口,调节贸易失衡。为此,其它国家随之效仿,整个世界掀起了新的保护贸易浪潮。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从传统商品、农产品转向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部门。

2.贸易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主要由以前的关税转向非关税壁垒。

(1)非关税措施的项目日益繁杂

(2)非关税措施的利用范围日益扩大

(3)非关税措施的歧视性增长

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强贸易立法;二是对外贸易单边管理、双边与多边协调并存。比如:美国1974年《美国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授权总统对给予美国出口实施不公平待遇的国家进行贸易报复;1984年《贸易和竞争综合法案》中“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是针对实施公平贸易不得力、知识产权保护不善的国家进行报复。

(三)理论依据

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以保护国内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的理论,代表人物为英国的高莱德。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忽视了对外贸易与一国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和变量的关系。因为出口扩大——顺差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进口限制——国内私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财政收入增加——公共投资增加等

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协调管理贸易

(一)含义

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它是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体制。

(二)产生的背景

1.国际政治关系的深刻变化

2.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

3.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不平衡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

5.跨国公司的发展

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博弈论

?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自博弈论产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其本身获得了重大突破,对其它学科也产生了强

有力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人们分析、认识、解决许多领域决策问题的方法。

博弈论是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一种方法,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方法,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最优的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这是一种互动关系的方法。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四)协调管理贸易产生的原因

1.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2.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

3.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发展不平衡

4.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

5.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要求、

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实践

第三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