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witch模型的研究

对witch模型的研究

对witch模型的研究
对witch模型的研究

对WITCH模型的研究

作者兰星天

摘要:本文在对WTICH模型的开发及特点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总结了WITCH模型的框架结构和作用方法,并提出WITCH模型将有助于各国制定未来的气候政策和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

关键词:WITCH模型;气候政策;碳排放

0 引言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全球现象,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给不同地域带来不利影响,对目前和未来几代人的福利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气候变化是一种不确定的现象,因此对气候的控制将是一项十分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工程。因此,目前人们普遍还不希望或不相信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将可能会减少经济增长的步伐。而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也往往只侧重于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物的产生相耦合的技术变革。目前人们确实已深刻地认识到没有重大的技术变革,特别是能源技术的变革,将会很难控制气候变化的动态性,以及预测其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影响。

因此,用于气候政策分析的模型应该能够反映技术变化及技术变化的动态性和主要经济政策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一个技术开发、采用和扩散模型还应涉及到气候变化问题的长期性、目前和未来几代人需求间的相互依赖性、不同地域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外部经济效果、投资和人口动态性,以及气候变化现象和气产生效果的不确定性。因此,构建一个用于气候政策分析的完美模型是应该能够反映上述所有方面,并且是易于计算和控制的。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用于气候政策分析的WITCH模型是在结合自上而下 (TD) 模型和自底向上 (BU) 模型两模型的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得到的,已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能源的使用,技术的变化,资金的投入等多因素对未来气候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但也仍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就对WITCH模型作以简单介绍。

1 WITCH模型的开发及其特点

1.1 WITCH模型的开发

WITCH (World Induced Technical Change Hybrid model),即世界诱导技术变更混合模型,是从FEEM*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中发展出来的,旨在协助在社会经济方面的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主要建模工具之一。基于研究缓解和适应气候

*FEEM(埃尼恩里科马泰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全球治理的非盈利和无党派研究机构,

在1989年得到意大利官方认可。目前该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提供广泛的环境、能源和全球经济问题的及时和客观的分析的一个领先的研究中心。

政策变化控制的目的,该模型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为各类国际宏观区域创建污染物排放脚本,评估国内和国际间的气候协定的经济指标,如《京都条约》。模型结果在由国际组织,以及政府机构和私营机构资助的各种项目中得到使用。

1.2 WITCH模型的特点

WITCH模型是一个包含有能源输入规范的自上而下的新古典最优增长模型,并以自下而上模型的方式运作,在博弈理论的框架内,通过充分的细节描绘能源技术进步和允许内生性技术进步来分析最优气候缓解战略。从能源部门内部经济的意义上说,WITCH模型是一个区域的综合评估硬链接混合模型。世界上的国家在博弈模型的框架内根据战略需要一共可以划分为12个区域联盟(每个区域联盟包含国家见表1和图1)。每一个区域的中心决策者都可以通过模型选择控制变量(包括对不同的股票,研发项目,能源技术和石化能源的消费等的投资)的最优路径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WITCH模型是一个完全动态模型,因为决策者的每次决策都可以在战略上和其他决策制定者同步实现福利最大化。并通过同时考虑到经济和环境的外部经济效果使得这些投资策略总是最优。因此,能够对不同技术的投资作出动态决策方案是WITCH模型的一大优点。每项技术的投资方案是12个区域内部短期博弈的结果。而且,这12个区域在战略选择上是考虑了通过开放的纳什博弈确定的所有决策变量。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这能够让我们分析制定不同地域维度(如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比较)和不同时间维度(如当代人和未来几代人的比较)的气候政策。所有地区依据气候恶化程度来决定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战略。

表1 12个区域联盟

名称包含国家

CAJANZ 加拿大,日本,新西兰

USA 美国

LACA 拉丁美洲,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

OLDUERO 老欧洲

NEWEURO 新欧洲

MENA 中东和北非

SSA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TE 转型经济体

SASIA 南亚

CHINA 中国

EASIA 东南亚

KOSAU 韩国,南非和澳大利亚

最优增长模型通常因为无法具体到各项技术而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到对气候变化的分析。而WITCH 模型对技术的考虑要远远优于最优增长模型。它把电能和非电能区别开来,指出了七种能量生产技术,而且包含了符合燃料(石油,天然气,煤,铀,传统生物质能燃料和新生物能源)的使用。对能源的详细分类让我们能够合理的描绘未来的能源、技术脚本和以稳定温室气体浓缩物为目标来推断他们的一致性。同时,通过模型内生燃料价格和减排二氧化碳的成本,我们能够估计对能源系统内部所有组成部分制定的缓解政策的指标。

总而言之,WITCH 模型有两大特点:首先,它是一个综合评估模型 (IAMs),通过运用区域损害函数(反映气候变化对经济状况的影响)明确地推断出以阻止气候变化为目的而减排得到的收益。其次,WITCH 模型有一个博弈理论的架构。12区域联盟通过考虑所有经济决策变量,进行非合作纳什博弈之后来制定自己的战略,而不是依靠最低排放标准来制定。因此,各个国家在决定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合作时,会去考虑本国的决策对其他国的影响,以及其他国家是否会采取合作行为。

2 模型结构

WITCH 模型中的最终产出是由各项因素依据不变替代弹性综合计算得到的(产出结构见图2)。模型如下:

()11()()(,)()(,)(,)(1())(,)(,)(,)n n C TFP n t a n K n t L n t a n ES n t Y n t n t ρρββρ-???+-?????=Ω

其中,Y 是指区域n 在时间t 内时的产出;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是指全要素生产效率,K 、L 和ES (energy services )分别是指资本,劳动力和能源部门; Ω是指因温度上升给产出带来的损失。C 是指某种产品,其消耗由经济预算限制得到,消耗产品C 的成本C(n,t)计算方法如下:

()&D,j j int

,(,),(,)(,)(,)(,)(,)&M (,)(,)()(,)(,)(,)C R j j j j f f extr n t f f netimp CCS f C n t Y n t I n t I n t I n t O n t P n t X P t X n t P n t CCS n t =-----+-∑∑∑∑

其中,(,)Y n t 是指总产出,(,)C I n t 是指对产品C 的资金投入,&D,j (,)R I n t 和(,)j I n t 是指产品j 的研发投入和一般投入,j &M (,)O n t 是指产品j 的运营和维修费用,,(,)f extr n t X 是指得到燃料f 的额外成本,,(,)f netimp X n t 是指一国净进出口燃料f 的花费,CCS 是指碳捕获和储存量。

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某种特定的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则可以通过该燃料的化学计量系数来计算出来。其中,通过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捕获的二氧化碳要从整个碳平衡中排除。再通过运用程式化的气候动态模型,

计算出t 时期碳排放量带来的相对前一个工业时期温度上升的程度。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温度上升程度通过区域损害模型计算出由于某种化石燃料的使用长生的二氧化碳造成气温上升带来的损失Ω。

气候变化损失函数反映了温度和世界总产值之间的关系,由于气候变化在总产值和净产值之间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即为损失Ω。世界净产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2121(,)(,)1n t n t

YN n t YG n t T T θθ=?+?+? 其中YN 、YG 和T 分别指净产出、总产出和上升温度。

3 非合作博弈模型

在WITCH 模型中,12个区域联盟中其中一个区域采取的政策决策将会影响到其他区域。这就意味着模型将保持均衡,如最优短期投资方案,研发战略和自然资源的直接消费都可以通过动态博弈模型来计算得到。各区域联盟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渠道。

(1)在每一个时期,石油,煤,气和铀的价格取决于全世界各区域的总消费量。因此,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内在燃料上的投资决策,消费选择和研发投资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选择。例如,如果美国和欧盟由于政策刺激,提高对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大量减少对石油的消费,结果就会造成石油价格的降低。但较低的石油价格则会刺激世界上其他国家对石油的过多的消费而提高碳排放量,同时也会影响美国和欧盟对新能源的创新。因此,各个区域和国家的在燃料上的选择将会通过多次的动态博弈达到平衡。

(2)在任何时期内,某一区域内的碳排放结果是导致全球温度的提高,这就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碳排放的影子价值。

(3)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内对生产电能技术的投资决策,会通过改变全世界的设备容量而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经过学习会大大降低投资成本。

(4)由于国际研发溢出效应将会大大减少新型生物能源开发的成本,这将会促使各个区域之间的积极合作。

(5)在现实当中,可以通过模型分析出碳排放交易的影响,从而,建立一个有效地碳排放交易市场,增强区域间的合作互动。通过各种显而易见的研发和投资选择最终会使得所有区域间的边际减排成本趋于相等。

WITCH 模型综合以上五种互动方式来描述所有国家在气候、能源和技术政策上的相互依赖性。世界各界区域间的这种互动可以形成一个非合作的纳什博弈,并且最终回归变形为一个开路的纳什均衡。解决方案的获得过程为:在每一新的声明中,每一个区域的策划者都会根据给定的前一个声明中其他区域的行为

来制定所有变量的最优选择;这个最新计算出来的变量选择又将会储存下来并作为下一轮的最优决策的依据。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直至所有区域的行为都趋同,也即任何一个区域的选择都会是其他任何区域对它的选择的最优回应。这种运算法则的建立将会使区域间的不同调整方案不在发生变化。

4 总结

总之,WITCH模型较之前的气候政策预测模型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对影响气候变化的能源的详细分类,合理地预计各种燃料的使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世界进行气候战略区域划分,并运用博弈模型来确定各个区域和国家对各种燃料研发、投资和使用的最优方案,为各个区域和国家制定本国的气候政策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也可根据模型来估计本国的最优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量,从而也将有助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Bosetti, V., C. Carraro, M. Galeotti, E. Massetti and M. Tavoni, “WITCH:

A World Induced Technical Change Hybrid Model”, The Energy Journal(2006),

Special Issue“Hybrid Modelling of Energy Environment Policies:Reconciling

Bottom-up and Top-down”, 13-38.

[2] Bosetti, V., C. Carraro, M. Galeotti, E. Massetti and M. Tavoni. TheWITCH

model: Structure, Baseline and Solution, FEEM Working Paper N.0.2007,Milan.

[3] Valentina Bosetti, Carlo Carraro, Romain Duval, Alessandra Sgobbi, Massimo

Tavoni. The Role of R&D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New Perspectives Using the Witch Model. Working Papers. 2009.14.

[4]Nordhaus, W.D. and J. Boyer, Warming the World, Cambridge: MIT Press,2000.

[5] Valentina Bosetti and Massimo Tavoni,Enrica De Cian, Alessandra Sgobbi. The

2008 WITCH Model: New Model Features and Baseline, Working Papers,2009,85.

图1 WITCH模型中的12个区域划分图

图2产出影响因素组合图

注:KL:资本和劳动力投入;K:最终产品资本投入;L:劳动力投入;ES:能源部门;HE:能源研发资本;EN:能源费用;EL:电能;NEL:非电能;OGB:石油,气和生物燃;ELFF:发电化石燃料;W&S:风能和太阳能;ELj:应用技术j发电;TradBiom:传统生物能源;Kj:开发发电技术j的资本投入;O&Mj:发电技术j的运转和维修费用;‘FUELj’el:应用发电技术j使用的燃料;‘FUELj’nel:非电能直接使用燃料。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流程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流程 一个相对完整的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职系与序列划分、能力素质要素提炼和能力素质要素评级。 首先是要进行职系与序列的划分。胜任力模型是建立在明确的职系和序列划分基础之上的。 “职系”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简言之,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管理职系、操作职系等)。“序列”是指将现有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资质要求的职位归并成一类职位群组。每个序列具有其独特的能力素质结构组合和描述,一个职系包含一个或多个序列,一个序列只能在一个职系当中。划分职系和序列的目的是通过设立不同的职业通道,为员工指明职业发展的方向。 在具体进行职系划分时,可以工作性质相似为原则,通过企业价值链分析来确定职系的划分。例如,通过对某石油炼化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将企业的所有职位划分为管理职系、技术职系和操作服务职系。序列的划分以能力素质要求相近为标准,可以通过业务类别和职责对比归类两种方法确定序列划分。例如,根据岗位说明书在对岗位能力素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将某企业管理职系下面的所有职位划分为中层管理序列、财务管理序列、综合管理序列和生产管理序列等。 职系和序列的划分是公司进行职位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也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通过职系分类,可以为员工设立多条职业发展通道,同时,通过序列划分,可以明确不同职位能力素质的差异,实现对员工的区别管理。 第二步是在职系和序列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素质要素的提炼。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由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三部分组成。因此,能力素质要素的提炼也将围绕这三部分能力素质进行。首先是核心能力素质要素的提炼,“核心能力素质”是基于公司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与战略愿景,要求全体员工都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核心能力素质要素提炼可以采取行业共性分析、企业资料分析和企业调研等方式进行。例如行业共性分析,可以采取行业共性分析、优秀标杆企业借鉴等方法,通过对行业的共性分析以及标杆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分析,获取行业或标杆企业在核心能力素质方面的共性需求,得出可供备选的核心能力素质要素。最终经过分析和研讨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素质;接下来是进行序列通用能力素质要素的提炼。“序列通用能力素质”是每个岗位序列所要求的能力素质,但不同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通用能力素质要素提炼可分为以下三

malthus人口模型

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这里介绍几个典型的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的例子. 一、人口预测模型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当今世界各国都注意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得到人口预测模型,必须首先搞清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而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很多,如人口的自然出生率、人口的自然死亡率、人口的迁移、自然灾害、战争等诸多因素,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则无从下手.因此,先把问题简化,建立比较粗糙的模型,再逐步修改,得到较完善的模型. 例1( 马尔萨斯 (Malthus ) 模型)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在担任牧师期间,查看了教堂100多年人口出生统计资料,发现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常数,于1789年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他的基本假设是:在人口自然增长过程中,净相对增长(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是常数,即单位时间内人口的增长量与人口成正比,比例系数设为r ,在此假设下,推导并求解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解 设时刻t 的人口为)(t N ,把)(t N 当作连续、可微函数处理(因人口总数很大,可近似地这样处理,此乃离散变量连续化处理),据马尔萨斯的假设,在t 到t t ?+时间段内,人口的增长量为 t t rN t N t t N ?=-?+)()()(, 并设0t t =时刻的人口为0N ,于是 ?????==. , 00)(d d N t N rN t N 这就是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用分离变量法易求出其解为 )(00e )(t t r N t N -=, 此式表明人口以指数规律随时间无限增长. 模型检验:据估计1961年地球上的人口总数为9 1006.3?,而在以后7年中,人口总数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这样19610=t ,901006.3?=N ,02.0=r ,于是 ) 1961(02.09 e 1006.3)(-?=t t N . 这个公式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在1700—1961年间世界人口总数.因为,这期间地球上的人 口大约每35年翻一番,而上式断定34.6年增加一倍(请读者证明这一点). 但是,后来人们以美国人口为例,用马尔萨斯模型计算结果与人口资料比较,却发现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用此模型预测较遥远的未来地球人口总数时,发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按此模型计算,到2670年,地球上将有36 000亿人口.如果地球表面全是陆地(事实上,地球表面还有80%被水覆盖),我们也只得互相踩着肩膀站成两层了,这是非常荒谬的,因此,这一模型应该修改. 例2(逻辑Logistic 模型) 马尔萨斯模型为什么不能预测未来的人口呢?这主要是地

人口预测模型经典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对人口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一次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考虑到三种模型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又用加权法建立了熵权组合模型,并给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的三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用该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 其次,建立Leslie人口模型,充分反映了生育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利用以1年为分组长度方式和以5年为 负指数函数,并给出了反映城乡人口迁移的人口转移向量。 最后我们BP神经网络模型检验以上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字:一次线性回归灰色序列预测逻辑斯蒂模型Leslie人口模型BP神经网络

一、问题重述 1. 背景 人口增长预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人口变动和增长也不明显,生产自给自足或进行简单的以货易货,因而对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研究并不重要,根本不用进行人口增长预测。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这时的生产不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还要面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而人口增长预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2. 问题 人口增长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而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口预测。例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为70岁左右,因此,长期人口预测最好预测到70年以后,中期40—50年,短期可以是5年、10年或20年。根据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一)及《中国人口年鉴》收集的数据(附录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性别比升高,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同时指出此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问题的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问题假设 1. 假设本问题所使用的数据均真实有效,具有统计分析价值。 2. 假设本问题所研究的是一个封闭系统,也就是说不考虑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人口迁移问题。 3. 不考虑战争 瘟疫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4. 在对人口进行分段处理时,假设同一年龄段的人死亡率相同,同一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相同。 5. 假设各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呈正态分布 6.人类的生育观念不发生太大改变,如没有集体不愿生小孩的想法。 7.中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政策相同。 符号说明 ()i a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人口总数 ()i c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k i c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中第k 年龄值人口总数占总人口 的比例 ()A t --------------------第t 时间区间内各年龄段人口总数的向量 ()P t --------------------第t 时间区间各年龄段人口总数向量转移矩阵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4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营风险及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 多元化经营是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和发展的普遍现象,那么多元化究竟会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还是价值折扣,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心的话题。本章在前述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风险和价值问题。 4.1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4.1.1研究假设 (一)多元化经营对经营风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现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①多元化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②多元化会加大经营风险,损害企业价值;③多元化与经营风险和企业价值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 现有的研究结论多是基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样本,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制度环境。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现状调查,我们发现我国企业绝大部分(75%左右)热衷于多元化经营。从多元化的风险、动因和理论基础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多元化可能带来行业进出、投资过度等经营风险,但是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成长机会却远远大的多,这也是大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的真正动机所在。 具体而言,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的不健全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外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很高,多元化有助于建立内部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节约大量交易成本;(2)企业利用多元化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不同业务之间共享资源和服务、并分摊成本,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提升边际利润;(3)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快速积累资金,进入比现有业务收益更高的其它行业,减少单一经营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价值。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多元化企业比单一经营企业具有更小的收益波动率。 假设2:多元化提升企业价值,多元化企业比单一经营企业具有更高的企业价值。 (二)多元化程度对经营风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涉足的行业数目的普遍较多,但在各行业中的销售收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10%(财政部要求确认业务分部的标准)的并不多,因此在统计中未能确认为业务分部或行业分部,这样以来,涉足5个及以上业务分部的上市公司为数不多,大多都是在2或3个行业内经营。这是不是说,多元化经营的项目越多,具有越高的经营风险,越折损企业价值呢,我想未必如此,试想全球500强企业有哪家是在两三个业务范围内生产经营呢? 从理论上讲,在一定范围(企业资源能力限度)内,多元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一方面企业内部建立的资本市场更加宽泛和有效,可以在更多的产品市场市场上积累资金、挖掘市场机会和投资机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另一方面,企业在更为广泛的业务范围中产生协同作用、分享资源和分摊损失,因此企业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以及更稳定的现金流。另外,企业的高度多元化经营也可能是企业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绩效良好的结果(这时企业多元化是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多元化程度与经营风险负相关,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假设4:多元化程度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多元化程度越高带来越高的企业价值。 (三)多元化程度对经营风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类型的调查,我们发现有近三成(33%左右)的企业是以一业为主,多业务共同发展的主导业务经营方式,与相关业务经营的企业家数相比,非相关业务经营的企业占多数。事实上,主导业务经营企业的主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在70%以上,

胜任力模型构建三部曲

胜任力模型构建三步曲 2008-3-22 13:53:41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胜任力模型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和建立,可以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招聘任用、培训、职业发展、薪酬、晋升、绩效评估等等。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作,一般来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分为构建胜任特征辞典、构建胜任力模型、人力素质测评与胜任力模型的检验修正等几个模块。以下将针对这三大步骤对胜任力模型构建逐一展开介绍。 一、构建胜任特征辞典 胜任特征辞典是提炼出的胜任特征的集合和胜任特征的分级描述记录,这些胜任特征对胜任力模型起到原料供应与测量尺度的作用;它可以看作为搭建胜任力模型的砖瓦以及测量胜任力模型的尺子。有了原材料和尺子,就可以对不同岗位进行胜任特征的提取组合,并对各岗位的胜任特征要求进行级别评价。 举例来说,假如某一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中要求具备“客户服务导向”胜任特征,那么如何才算具备了“客户服务导向”特征呢?胜任特征辞典会把客户服务导向分为若干级,举例其中的两级:“能够对客户的问题给予基本的答复,但不刻意探究客户的根本需求或问题的原因”:“建立起客户足以信赖的顾问角色,热情、周到、想客户所想,深入了解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发掘客户深层次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客户服务导向”所表述的分级的意义了。有些岗位较低级别的“客户服务导向”就足够满足工作需要了,比如前台;但有些岗位就需要较高级别的“客户服务导向”才能够满足工作要求,比如售后服务。 构建胜任特征辞典就是对胜任特征进行归纳甄选并对胜任特征进行分级的一个过程。 二、构建胜任力模型 有了胜任特征词典,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就有了标准化的素材来源。不同的岗位对胜任特征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但大多数特征都包含在了胜任特征词典中。 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岗位,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或者通过对熟悉该岗位的专家、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绩效突出的员工、外部咨询顾问等的综合研讨和评定,就可以提炼出胜任该岗位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从而确定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结构。 确定胜任力模型结构后,需要确定胜任程度。胜任程度一般按照基本满足岗位胜任要求、满足岗位胜任要求、高度满足岗位要求等三个层级确定胜任力模型中各个胜任特征级别的组合。举例来说,假如市场营销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由:成就意愿、主动性、信息获取能力、人力理解力、客户服务导向、团队合作、自信、专业知识技能八项胜任特征组成,那么对于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可能如下表所示:

马尔萨斯定律与人口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定律与人口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t N 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其数学模型为 ?????==0 0)()()(N t N t rN dt t dN (1) 其中r 为常数. 方程(1)的解为 )(00)(t t r e N t N -=(2) 因此,遵循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得任何生物都是随时间按指数方式增长,在此意义下,马尔萨斯方程(1)又称指数增长模型。人作为特殊的生物总群,人口的增长也应满足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此时的(1)式称为马尔萨斯人口方程。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根据百余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于1798年提出了人口指数增长模型。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发布的公告,1990年7月1日我国人口总数为11.3368亿,今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4.8‰. 假设人口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200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3.45亿。 事实上,将 0148.0,2000,19900===r t t 代入到(2)式得 45.133368.11)()19902000(0148.0==-e t N (亿) 显然根据马尔萨斯人口方程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的12.9533亿,相差较大。造成误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率r 不是常数,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很多试验和事实也证明r 是时变的。为此修改马尔萨斯人口方程为 ?????=--=0 00)()())(()(N t N t N t t B A dt t dN (3) 其中)()(0t t B A t r r --==为时变人口增长率,B A ,为定常参数。求解微分方程 (3),得其特解为 2 00)(21)(0)(t t B t t A e N t N ---=(4)

数学建模人口模型

摘要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而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中国的人口存在着最为明显的三大特点:(1)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的控制难度仍很大。(2)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县域及以下农村人口素质普遍偏低。(3)人口结构不合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人口素质差别很大。 人口数量、质量和年龄分布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活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对此,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如已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不能体现人口规划的科学性。政府部门需要更详细、更系统的人口分析技术,为人口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球上每九个人中就有二个中国人,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如下表: 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不仅是使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而且对于全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来说,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仅限于粗线条的定性分析,只能预测年龄结构分布的大致范围,无法用于分析年龄结构的具体形态。随着对人口规划精准度要求的提高,通过数学方法来定量计算各种人口指数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这就是人口控制和预测。 我国人口问题已积重难返,对我国人口进行准确的预测是制定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010年12月25日13:36 来源: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谭力文 【内容提要】在回顾人类管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基础上,梳理了人们对管理活动描述、分析以及由此而提出的定义和基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视同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构建它的基本条件有二:①充分注意管理理论的社会科学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了解人类群聚建立组织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②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了解管理学经典专著中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描述、抽象、总结以及分析和论证过程。 【关键词】管理学/普适性/构建 2008年暑期在杭州与同行一起探讨管理学课程的相关问题时,再次发现有关管理学课程的理解可谓多多,有关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此时不禁想起《管理学报》在2007年发起的《试问管理学》[1](简称《试问》)的学术探讨活动,再一次感受到《管理学报》在全国学术界发起研究和讨论有关如何界定管理学,如何开展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笔者谈谈自己对如何界定管理学问题的一些看法,并试图回答《试问》一文中的主要命题“究竟有没有普适性的管理学”及文中的部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提出“构建普适性管理学”的问题一定会引起许多的歧义和争辩,因为“普适”二字就往往会被人们理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甚至“一成不变”。相比之下,用“一般”对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论进行描述可能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考虑到《管理学报》的设问,考虑到中国管理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笔者认为,经过人们一个

世纪以来的探索,在管理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用来科学地阐释管理活动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的理论已经形成,所以用“普适”来进行描述并无大错,也体现出对问题本源进行探索的渴望和勇气。 1 有关管理学的歧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正如《试问》一文所提出的诸多表象显示出管理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颇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这些问题使得管理学很难按照一般学科的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界定和科学的梳理,也让管理学既像一门科学(学科),又似乎游离在科学大门之外,形成科学、艺术和实践混杂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笔者认为,问起究竟,管理学科复杂与混沌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者(也应包括一些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多角度、多视野的问题,甚至不乏一些随意,从而造成了这种其他学科不多见的自乱阵脚现象。具体而言,源自4个方面: (1)来自于对其核心概念“管理”理解的诸多歧义何谓管理,这本应该是管理学研究者必须首先进行科学界定和回答的问题,但是,由于对管理这一关键概念定义的多样、混乱和随意,几乎任何编写管理学教材的作者都有自我的定义。权威人士的定义也多种多样。试举几例如下: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或与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孔茨);管理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来衡量的,而不是学术奖励(德鲁克);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罗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LOGIT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金安 摘 要 离散选择模型,特别是LOGIT模型在交通需求模型建立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许多实际的交通政策问题都涉及到方式选择,然而LOGIT模型的建立非常困难,尤其是效用函数及参数估计。本文重点就LOGIT模型参数估计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运用统计方法如何对效用函数的变量进行选取及比较不同形式效用函数。 关键词 LOGIT模型 参数估计 t检验 似然率检验 1、引言 实践过程中,LOGIT模型效用函数不可能预先知道,模型师在建立LOGIT模型最初阶段几乎没有效用函数任何信息,最多认为在效用函数中会有哪些可能的变量,但也不能确定所有的变量是否都需要,更不可能知道哪些变量需要进行函数变换或效用函数参数的具体数值是多少。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拟合合适的观测数据,并检验这些模型来确定哪一个最能够描述观测数据。本文主要介绍拟合和测试LOGIT模型方法。 2、 数据的要求 估计和检验过程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观测数据,用于建立LOGIT方式选择模型的所需的数据有: 1)对个体实际方式选择行为的观测。例如,要建立工作出行方式选择模型,需要对上班出行者方式选择进行观测的数据。 2)所有被选择和没有被选择方式的相关属性值。这些属性可能作为模型中的变量。例如,假设总出行时间被认为是模型中的一个变量,则对于样本中每一个个体而言,所需数据包括每一种可能方式的总出行时间。如果属性数据仅包含被选择方式,LOGIT模型就不能建立。 3)任何可能作为变量的个体属性值。例如,汽车拥有水平,则需要样本中每个个体家庭汽车拥有水平数。 3、 模型的设定 所需数据收集后,下一步工作是设定一种或多种效用函数形式。设定步骤包括确定效用函数中变量、属性的函数变换以及效用函数的形式。这个步骤通常不确定效用函数参数值。例如,建立LOGIT方式选择模型,可以设定如下两种比选效用函数形式:形式1: V DA= a1T DA+ a2 A + a3(1a) V CP = a1T CP + a4 A + a5(1b) V B = a1T B(1c) 形式2: V DA= b1 log(T DA) + b2 A + b3(2a) V CP = b1 log(T CP) + b4 A + b5(2b) V B = b1 log(T B). (2c) 在这些等式中,T表示出行时间(分),A表示出行者家庭汽车拥有,a1 - a5和b1 - b5是参数。这个阶段设定的形式(1)和(2)并不意味着模型师必然相信其中一个是正确的,而是(1)和(2)都是模型师认为值得去估计和检验的效用函数形式。在估计和检验过程中,

胜任力模型快速建立的步骤详解完整版

胜任力模型快速建立的 步骤详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胜任力模型快速建立的步骤详解 1、明确管理职责,找到难点、痛点 想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先要明确我们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首先,明确L2(一线主管)的上下级:从L1到L2是我干事到我们干事,要允许下属犯错,并勇于承担责任;从L2到L3,需关注不要越级管理并制订最佳战术,从L3到L4更应该关注战略的制订。 其次,明确L2的管理职责:4个小组得出了应具备的12条管理职责,根据管理的类型,被划分为三大类:管事、管人、管自己。 有了管理职责,那平时我们都是怎样做的呢?实现这样的职责,都用了哪些方法? 找到实现工作的职责和方法后,新晋管理人员们顿悟,原来平时做了很多无用功,要抓工作中的重点才能创造价值。通过投票,找出公认的难题。 重回难点痛点产生的情境,通过STAR的正反面案例对比,4个小组对认领的话题展开了研讨和情景案例的模拟,提炼知识,共创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L2(一线主管)胜任力建模 接下来就进入关键环节——通过北森GENE Card建立出大家认可的L2层级胜任力模型。 沈莉老师带着新晋管理人员们学习了目前几家企业在用的经典能力模型及北森的GENE Card。几家知名企业的能力模型,分别通过有递进关系的层级法和无递进关系的关键行为法展现。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有:在线测评、访谈、情景文件筐、轮岗、项目实践等。建立出的能力模型基本分为三大类:通用型、管理(层级)型、职类(专业)型。 几家企业在用的经典能力模型 北森GENE Card GENE Card通过将管理人员进行五个层级的分类,梳理出不同层级需要的通用能力要求,五个层级分别是:一般员工、一线主管、部门经理/总监、集团职能负责人/事业部总经理、集团高管: GENE Card的建模逻辑是岗位——挑战——胜任力。挖掘每个层级的挑战,根据挑战梳理出其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就是岗位素质模型。

数据库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特点的是( C )。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很高 D.数据独立性高 2.下列四项中,不属于SQL2000实用程序的是( D )。 A.企业管理器 B.查询分析器 C.服务管理器 D.媒体播放器 Server安装程序创建4个系统数据库,下列哪个不是( C )系统数据库。 4.( A )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属于系统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数据库在建立、使用和维护时由其统一管理、统一控制。

A.DBMS B.DB C.DBS D .DBA 5. 在SQL中,建立表用的命令是 ( B )。 SCHEMA TABLE VIEW INDEX 语言中,条件年龄 BETWEEN 15 AND 35表示年龄在15至35之间,且( A )。 A.包括15岁和35岁 B.不包括15岁和35岁 C.包括15岁但不包括35岁 D.包括35岁但不包括15岁 7.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提法是( C )。 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国际标准语言 语言具有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和控制功能 语言可以自动实现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

语言称为结构查询语言 8.在MS SQL Server中,用来显示数据库信息的系统存储过程是( D )。 A. sp_dbhelp B. sp_db C. sp_help D. sp_helpdb 语言中,删除表中数据的命令是( A )。 A. DELETE B. DROP C. CLEAR D. REMOVE 的视图是从( C )中导出的。 A. 基本表 B. 视图 C. 基本表或视图 D. 数据库 11. 下列哪个不是sql 数据库文件的后缀。C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利与弊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利与弊 【摘要】教育是人类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理论或思想,从古至今,这种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未发生改变。教育就与人文性、个性紧密相连,教育就是为了关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促使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教育知识具有个性、人文性、特殊性等特性。然而,在教育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免会有其他知识同样的遭遇——普适性。虽然普适性代表了一类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知识的总和,但是普适性不可避开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特征,进而使大众对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本文就教育知识普适性入手,着重阐述清楚教育知识普适化带来的弊端,趋利避害。 【关键词】教育知识;普适性;利;弊 1 概念的界定 普适性,它是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 事物普适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普适性与针对性相对应。知识的普适性也是公共知识的基本性质。教育知识中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主要指那些被选进教育知识教材的那些教育知识,这样的教育知识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对正确和可被接受的。 2 问题提出的背景 公共教育知识具有普适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个人的痕迹得到了过滤,一些不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中的理论被删除,剩下的知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公认为正确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可以被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说教育知识的普适性是有好处的,至少学习者可以学习到固定且有用的知识。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教育知识的普适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3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优势 3.1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教育知识具有公理性质 教育知识的普适性和普适化使得教科书、百科全书、专著、指导手册、说明书、论文、图表、语录等广义的教育知识蒙上了一层公理性的色彩。公理,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人们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出来,但它在实践中被人们检验出来并作为人们生活、学习中普遍赞同的观点一代代流传和使用。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三角形最具稳定性”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3.2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教育知识成为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教育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普适化使得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得以用人们所普遍理解和适用的方式永久的保留下来,并一代代地改进和完善,而其中改进的方式就是依照知识的普适性来进行的。这样的教育知识必然超过个人的教育知识适用于任何人。 3.3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普适性的知识有普遍通用性 公共教育知识是普适性知识的典范。公共教育知识是公共的,只要掌握了认识领域的通用概念、术语和规则,那这样的知识就适用于任何个人。在普适性的知识中,我们看不到个人创作的痕迹,得到的只是知识本身。“越是教育学的知识,就越是人类一般的知识”,这是对教育学性质的极好概括。教育知识越来越普适化,也使教育知识普遍通用性日趋明显。人类一般的知识作为教育学的知识是不起眼的,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知识才最符合大众眼光,才最能体现人类共同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2003年7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3第19卷 第3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 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V ol.19 N o.3 [收稿日期]2003-05-08;[修订日期]2003-06-11 [作者简介]谢勇(1975-)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①引自参考文献[1]李宗正“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一版”一文。 人口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谢 勇,徐 倩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始终伴随着争议,我国学术界对其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而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推崇;否定;重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 (2003)03-0022-04 Abstract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always comes with disputes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m ore than 100years ag o.China ’s academic circle has als o experienced from excessive encomium in the early stage ,via full denial in 1950’s ,to partial accepta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T oday ,however ,with greater im portance attached to sus 2tainable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reached a comm on understanding to study and evaluate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K ey Words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Encomium ;Deny ;Reappraise 一、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1798年他 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 (第一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在马尔萨斯生前共出过6版,并对后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条公理出发,即“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同时根据“土地肥力递减法则”引申出食物增长和人口增长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由此,马尔萨斯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这一命题是极其明了的,无需再加以任何说明。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所有民族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最后,马尔萨斯得出了他的结论, “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 生活资料保持平衡”[1] 。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 广泛的争议,《人口原理》甚至被认为是200多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在我国,对它的评价也一直是毁誉参半,众说纷纭。本文将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遭遇做简要的回顾与述评。 二、解放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倍受推崇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翻译成中文的时间较晚,直到1933年世界书局才出版了郭大力同志译的 《人口论》,而且印数很少。①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国学者对这一人口思想的研究。1906年《独立评论》发表的章宗元的文章《论古今生计界之竞争》,就主要宣传了马尔萨斯的生存竞争思想。 虽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也曾经遭到过批评,例如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学者和政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过批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李大钊和陈独秀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但是总体来说,当时社会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还是推崇备至的。这与旧中国现实的人口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三座 2 2

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

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的作用和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答案: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数据库技术中,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管理的教学形式框架,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概念和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1、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这是面向数据库用户的实现世界的数据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结构,它使数据库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摆脱计算机系统及DBMS的具体技术问题,集中精力分析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等,与具体的DBMS 无关。概念数据模型必须换成逻辑数据模型,才能在DBMS中实现。 2、逻辑数据模型(Logixal Data Model):这是用户从数据库所看到的数据模型,是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网状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等等。此模型既要面向拥护,又要面向系统。 3、物理数据模型(Physical Data Model):这是描述数据在储存介质上的组织结构的数据模型,它不但与具体的DBMS有关,而且还与操作系统和硬件有关。每一种逻辑数据模型在实现时都有起对应的物理数据模型。DBMS为了保证其独立性与可移植性,大部分物理数据模型的实现工作又系统自动完成,而设计者只设计索引、聚集等特殊结构。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一般而言,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一组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精确地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数据结构)、动态特征(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条件,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1。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数据结构指对象和对象间联系的表达和实现,是对系统静态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 (1)数据本身:类型、内容、性质。例如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关系等。 (2)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例如关系模型中的主码、外码联系等。 2 。数据操作 对数据库中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集合,主要指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两类操作。数据模型必须定义这些操作的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如优先级)以及实现操作的语言。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3 。数据完整性约束 数据完整性约束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规定数据库状态及状态变化所应满足的条件,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从企业看管理学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从企业看管理学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1对于管理学普适性的文献综述 “管理学的普适性”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产生的,2007年《管理学报》在一篇题为“试问管理学”的文章中,以探讨“管理学”同“管理科学”,“管理现象”同“管理活动”以及“管理哲学”同“一般管理学”等管理学名词的内涵为起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怎样界定管理学,怎样在研究中国式管理学的讨论;2009年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谭力文教授在其“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一文中,通过梳理管理学的基本定义及基本理论,回答了“究竟有没有普适性的管理学”这个问题,他认为社会科学领域内存有“能够视同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 (1)对管理学普适性的研究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不同的视角,论证管理学普适性的存有。例如,以历史和哲学的视角,认为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在持续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完善并形成的,反映着特定文化的,关于特定的人性条件、组织条件及环境条件下实行管理的观点,这些管理观以文化演进规律为基础,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依然存有着产生这些管理观的条件,所以从过去的管理观那里仍然能够找到处理现代管理问题的启发和演进力量,因而认为管理学的本质是普适性的。 (2)通过研究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进而研究管理学的普适性。文化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对文化的定义不同,则对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也不同。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对管理有决定作用;另一种是“文化推动论”,认为文化对管理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包括:价值定位、优先选择、惯习支配、思维方式等,而管理学研究应该形成超越特殊性的常说。管理学中的文化研究需要回归管理的普适性。 (3)在管理实践中,不同管理的思想通过形形色色的管理模式表达出来,其中,丰田模式就是现代管理模式的代表之一,多年来,这种

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主要步骤

1.试述模型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某些属性的抽象 特征:(1)模型是现实世界一部分的抽象或模仿; (2)模型是由那些与问题有关的因素组成; (3)模型表明了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分类:图形与实物模型;分析模型;仿真模型;博弈模型;判断模型2.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主要步骤是什么? 原则:(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 (3)考虑信息准确性;(4)考虑信息结集性 步骤:(1)形成问题;(2)确定系统的特征因素;(3)确定模型的结构; (4)构建模型;(5)模型真实性检验 3.建立模型必须有赖于反映系统特征的各种因素,根据因素在模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因素划分为哪3类? (1)可忽略其影响的因素;(2)对模型起作用但不属于模型描述范围的因素;(3)模型所需研究的因素 4.试说明结构模型具有什么样的基本性质。 (1)结构模型是一种图形模型 (2)结构模型是一种定性分析为主的模型 (3)结构模型可以用矩阵形式来描述,从而使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到有效结合 (4)结构模型作为对系统进行描述的一种形式,正好处在自然科学领域用的数学模型形式和社会科学领域用的以文字表现的逻辑分析形式之间5.试分析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各自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区别。 邻接矩阵的特点:(1)矩阵中元素全为零的行对应的节点称作汇点,即只有有向边进入而没有有向边离开该节点;(2)矩阵中元素全为零的列对应的节点称作源点,即只有有向边离开而没有有向边进入该节点;(3)对应每一节点的行中,其元素值为1的数量,就是离开该节点的有向边数;(4)对应每一节点的列中,其元素值为1的数量,就是进入该节点的有向边数。

1.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步骤

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流程 2020-6-30ALEN

主要内容 一、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步骤 二、胜任力模型建立流程图 详细内容 一、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步骤 1.明确战略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立胜任能力模型的总指导方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首先分析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研究企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提炼出企业要求员工应具备的胜任能力,最终建立出符合企业文化及环境的胜任能力模型。 2.确定目标岗位 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往往与组织中的关键岗位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建立胜任能力模型时应首先选择那些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岗位作为目标岗位,然后分析目标岗位要求员工所应具备的胜任能力特征,最终建立出符合岗位特征的胜任能力模型。 3.界定绩优标准 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界定绩优标准的基础。通过对目标岗位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全面评估,区分员工在目标岗位绩效优秀、一般和较差的行为表现,从而界定绩优标准,然后再将其分解细化到各项具体任务中去,最终识别任职者产生优秀绩效的行为特征。

4.选取样本组 根据目标岗位的胜任特征,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随机抽取绩效优秀员工(3~6名)和绩效一般员工(2~4名)作为样本组。 5.收集、整理数据信息 收集、整理数据信息是建立胜任能力模型的核心工作,一般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数据库、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来获取样本组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并将获得的信息与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 6.定义岗位胜任能力 根据归纳整理的目标岗位数据资料,对实际工作中员工的关键行为、特征、思想和感受有显著影响的行为过程或片断进行重点分析,发掘绩效优秀员工与绩效一般员工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反应及行为表现之间的差异,识别导致关键行为及其结果的具有显著区分性的能力能力,并对识别出的胜任能力作出规范定义。 7.划分胜任能力等级 定义了目标岗位胜任能力的所有项目后,应对各个能力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并对不同的能力等级作出行为描述,初步建立胜任能力模型。 8.建立胜任能力模型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环境及目标岗位在企业中的地位,将初步建立的胜任能力模型与企业、岗位、员工三者进行匹配与平衡,建立并不断完善胜任能力模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