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问题二卷练习

环境问题二卷练习

环境问题二卷练习
环境问题二卷练习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 第 1 页

图11

环境保护二卷练习

【考点1】环境与环境问题(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的特点、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2011年新课标卷)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考点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包括:主要资源问题、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可再生资源) 2、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 为水库,是B 城市的唯一水源,C

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 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 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3.读图1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16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4.(10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右图是我国2012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

(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4分)

(2)试分析天然气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势条件。(6分) 【考点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5、(2011年福建卷)图21 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大草原面积35 600多平方千米.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地。草原海拔3500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12.7℃。

材料二若尔盖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长江、黄河两大

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黄河30%的水来自若尔盖湿地。第四纪末期的地质变动,把若尔盖草原变成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同时也使之成为世界最大的、我国特有的高原高寒沼泽地,四川盆地湿润的气候就直接受益于这片湿地。

材料三目前,景色迷人的草原正在遭受无情地吞噬。目前若尔盖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6.19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

7.6%,扩展速度十分惊人。另外,受沙化

威胁的草原面积逾13.5万公顷,占可利用

草原面积的20.8%。沙漠化侵吞了若尔盖草

原上大量的草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

展。(2)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体现在哪些方面?(9分)

(3)试分析若尔盖草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2分)

7.(2012广东卷)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图8),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题。

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卡早,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

(2014新课标I卷)8.(10分)[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10

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止措施。

9.(2012山东卷文综)(10分)【环境保护】下表

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

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km2)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

第2 页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 第 3 页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分)

(2014新课标II 卷)10.(10分)[环境保护]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考点4】环境污染与防治(包括: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事件、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11.(2012上海卷地理)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污染

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⑶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⑷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

12、(2010·黑龙江二模)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 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酸雨较严重地区之一;德国的能源消耗量大于瑞典和波兰,但却

比两个国家的酸雨轻。分析上述各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2)说出酸雨的主要危害。(至少四点)(4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材料二 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很小。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说出西藏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14.(2013.3潍坊一模)2.(10分)读下面雾霾产生和对人体危害示意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出我国北方冬季PM2.5的主要来源并分析雾霾的主要危害。(6分)

(2)面对雾霾,个人和政府应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4分)

(2014年北京卷)15、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工业革命在给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震惊世界。

(1)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10分) (2014福建卷)16.【选修6—环境保护】图16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第4 页

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图16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9分)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014江苏卷地理)17.[环境保护]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图23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l)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2分)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2分)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其原因是▲。(2分)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4分)

18.(13年唐山一模)下图是我国某沿海大城市1921年至2011年地面沉降变化示意图。(1)简要说明导致该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6分)

(2)列举该城市地面沉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4分)

19. 2010年4月24日下午甘肃省民勤县发生大风沙尘暴天气,最大风速达8级,瞬间极大风速达10级,最小能见度0米。2012年春季,

甘肃共出现2次区域性沙尘暴,比常年同期偏少5

次,也是近15年来最少的一次。“今年没有造成人

员伤亡,相对往年造成的损失较少”。读民勤地区示

意图(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民勤地区沙尘暴强烈的主要自然原

因。(4分)

(2)为保护民勤绿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

分)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河流水质状况可以把水质分饮用水(I类、Ⅱ类、Ⅲ类)、污水(IV 类、V类)、无用脏水类(劣V类),读我国十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图11),回答问题。

(l)分析我国河流污染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试分析海河比珠江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第5 页

21.(2012福建卷文综)【环境保护】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分)

22图14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1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取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2014山东卷)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图7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

图。⑴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⑵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⑶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考点5】环境管理(包括: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行动、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24.(2012海南卷地理)(10分)【环境保护】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2014山东卷)25.(10分)[地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图12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3分)

(2)破坏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2分)

3.(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4.(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5

6.(2)稳定区域气候、减轻旱涝灾害、降解毒害物质、保障地下水供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任答三点,共计9分)

(3)自然然因:①气候不断变暖,必使地表水蒸发加速;②若尔盖草原鼠虫的危害严重;③高寒草原,生态环境脆弱。(任答两点,每点3分,共6分)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3分);②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3分)。7.(2)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合理放牧,种植人工草场;防治土地退化;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实行轮牧、舍饲养殖,限制载畜量,种植人口草场;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草场退化,恢复植被等。

8.【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破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课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

修建引水排水措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9.(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

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10【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祸动物猎杀。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11:⑴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⑵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⑶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

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⑷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

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12、(1)(6分)欧洲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产生的酸性气体多;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该地区常年盛行西风,德国产生的酸性气体被西风吹到瑞典和波兰。

(2)(4分)使水体酸化,导致鱼类死亡;使土壤酸化;影响植物的生长,使农业减产;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

第6 页

腐蚀建筑物;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等。

13(1)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冻土北移或冻土层变薄;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4分)

14.(1)燃烧取暖产生的废气,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危害人体健康。

(2)个人: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暂缓户外锻炼;关闭门窗;户外活动戴口罩;饮食清淡多喝水。政府: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搬迁(关停)重度污染企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城镇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5[答案]英国地处欧洲西部,迎着盛行西风,污染物容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利于污染物沉降;冬季多雾,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6【答案】:

(1)污染总体呈“W冶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17 (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十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建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十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18.(1)土层土质松软,市政设施与建筑规模加大,过量开采地下水等(6分)

(2)造成潮灾与洪涝加重,建筑物地基下沉,道路与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一系列问题(4分)

19.(1)①地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②靠近沙漠,沙源丰富;③风力较大;④植被覆盖率低。(每点1分,共4分)

(2)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②关闭高耗水工业部门;③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④兴修水利工程,保护水源地;⑤加强节水和环保宣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答对一点得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0.(1)总体南北方差异大,北方比南方污染重,淮河、海河污染最重,内陆地区和西南地区污染最轻。(北方地区污染程度最严重,西南地区和内陆地区河流污染程度较低。)(每点2分,共4分)

(2)海河流域重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多;黄淮海地区为我国粮棉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海河水量比珠江小得多,同样排污量,污染更严重。(合理即可,每点2分,不超过6分)。

21.【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22【答案】环境问题:(该地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2分)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2分)(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2分)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23【答案】:(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24.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5【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环境问题二卷训练

第7 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 B.农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6、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 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检验测试题单选题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单选题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A、全面 B、可持续 C、又快又好 D、协调 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轨道。 A、民主化 B、规范化 C、法制化 D、有序化 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C )。 A、能量梯次使用 B、物质闭路循环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 B、绿色发展 C、循环发展 D、生态发展 5、(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 B、生态文化 C、生态和谐 D、生态精神 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 B、价值论视角 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D、文化形态的视角 7、在党在十八届( D )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A、二

B、三 C、四 D、五 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 A、艰巨性 B、人文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 A、两者都不是 B、两者都是 C、经济结构 D、能源结构 10、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是(D) A、生物修复 B、植物修复 C、物理与化学修复 D、以上都是 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山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红壤水土流失B.紫色土石漠化 C.黑土土壤酸化D.水稻土盐碱化 4.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 A.紫檀B.柳树 C.红松D.杉树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7.在所列的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是()A.新年祭祀树神B.长街酒宴庆新年 C.稻田养鱼D.土司制度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9.图示区域降水变率较大,主要原因是() A.离海较近,降水较多 B.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C.受地形的阻挡作用 D.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而季风具有不稳定性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一、生态破坏问题 1.(2008年江苏卷)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总结反思: ①沙尘暴的分布: ②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③沙尘暴的影响: 2.(2009年海南卷,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总结思考:干旱、半干旱地区内流河沿岸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基 沙 聚 图10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①不合理用水地区: ②河流下游地区: 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km2) 总结反思:土壤次生盐碱(渍)化的问题总结: ①形成原因: ②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分布地区: ③治理措施:

4.(2009年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总结反思: ①湖泊萎缩的类型和原因分别为: ②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卷

第一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1~3、【解析】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答案】1、B 2、D 3、D 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7.近年,“PM2.5”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读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们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 B.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而产生的 C.是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造成环境的破坏和退化造成的D.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形成的危害人类与其它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解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答案:CD 2.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矿产资源的减少 解析:环境问题的种类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是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的减少是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全球变暖则是由于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答案:B 3.以下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A.土壤污染 B.酸雨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资源的减少 解析:生态破坏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的一种。 答案:C 4.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 B.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但全球人均资源拥有量不断增加 C.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D.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解析:人类面临是环境问题主要有: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在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答案:CD 5.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B.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C.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D.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解析: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并不是说地球物种的灭绝完全是有人类活动造成的。 答案:BC 二、综合题 6.读下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练习题 最新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每课一练(人教 版选修6) 一、选择题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1~2题。 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A.0.4 B.-0.4 C.2.0 D.-2.0 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亦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所造成;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请仔细阅读文字,回答3~4题。 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4.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是由于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基地推进的结果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 6.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压缩农业用地③轮作套种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7.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

环境练习题

《环境资源保护法》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就是环境?环境资源保护法与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有何关系? 2、当今世界存在的两类环境问题就是什么? 3、什么就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说环境保护就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环境保护有哪些基本手段?为什么说环境资源保护法就是环境保护中较有效的手段? 5、什么就是环境资源保护法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哪些?环境资源保护法的研究状况如何?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 1、什么就是环境资源保护法?它与经济法、劳动法、民法、刑法与行政法有何区别? 2、环境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就是什么?其“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利弊就是什么? 3、什么就是环境资源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就是什么?“域外效力”有何意义?对人的适用范围应遵循哪种原则为好? 4、为什么说环境资源保护法就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何意义? 5、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体系的现状如何?试论述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完善。 6、环境资源保护法体系与环境资源保护法学体系的关系如何?弄清其关系有何意义?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什么就是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特点?您认为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并简述其理由。 2. 什么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为什么要实现这项原则?它与可持续发展有何关系? 3.什么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有何意义? 4.什么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有何意义? 第四章环境资源法基本法律制度 1.什么就是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它与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何关系? 2.什么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何意义?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程序? 3.什么就是“三同时”制度?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何关系? 4.什么就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有哪些特点?谈谈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 5.什么就是许可证制度与限期治理制度?有何作用? 第五章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1.简述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1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不属于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所起作用的是() .提供大量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森林作为一种环境资源,它具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也有重要作用。 答案: .露天采矿或其他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是() .浪费资源 .增加开采难度 .污染环境 .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解析:露天采矿和其他工程建设,将使地表变得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 .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西部地区黄土分布广泛 解析:西部地区因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 .物种数量如此巨大,约为万~万种,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答案:

.下图主要说明了() .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会造成物种灭绝;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栖息地的丧失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注意保护生物生存环境。 答案: .中广网北京年月日消息,今春以来,因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草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已达万亩。导致我国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载畜量过大②乱采滥挖③工业污染④围栏放牧⑤鼠害虫害 .①②③④.②③④⑤ .①③④⑤.①②③⑤ 解析:围栏放牧能提高载畜量,改善草场质量,是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答案: 二、综合题 .读我国北方地区荒漠化严重区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三个地区是、、。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发展强烈的三个地区是、、。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周围荒漠化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中国部分地区轮廓图,熟悉该区域的位置;其次,要结合图例答出荒漠化严重的三个地区及荒漠化发展强烈的三个地区;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部分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答案:()科尔沁沙地西部毛乌素沙地周边地区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边缘的绿洲周围()科尔沁沙地东部锡林郭勒草原河套平原库布齐沙漠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 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案 马绍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 2、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3、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2、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4、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课教学] 板书: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 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 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讨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选修6环境保护 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选修六环境保护 夯实基础 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 1.有关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就是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B.若以人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C.这里所说的环境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D.环境就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4.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将①②③④⑤⑥(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 统一;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对立;⑤物 质资料生产;⑥统一)的序号填入人类与环境关系的 知识结构图,选项与序号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a—⑥b—④c—⑤d—③e—①f—② B.a—④b—⑥c—⑤d—③e—①f—② C.a—④b—⑥c—①d—③e—⑤f—② D.a—④b—②c—⑤d—③e—①f—⑥ 6.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全球变暖 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 7.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有 A.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B.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D.禁止捕捞鱼虾 8.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9.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文字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 ①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③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④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地理】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1.B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因此,选B项。 2.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答案:2.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答案:3.A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答案:4.A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5.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 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 D.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 答案:5.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因此答案选A项。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7.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