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攻防原理 教案2

信息攻防原理 教案2

信息攻防原理 教案2
信息攻防原理 教案2

教案首页第( 2 )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基本内容备注1.3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网络安全的一个通用定义指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

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破坏、更改、

泄露,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简单的说是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识别和消除不安全

因素的能力。

网络安全在不同的环境和应用中有不同的解释

运行系统安全。包括计算机系统机房环境的保护,法律政策

的保护,计算机结构设计安全性考虑,硬件系统的可靠安全

运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安

全,电磁信息泄露的防护等。本质上是保护系统的合法操作

和正常运行。

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

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踪、

计算机病毒防治和数据加密等。

网络上信息传播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保护信

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进行有损于合法

用户的行为。本质上是保护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网络安全的基本需求包括以下方面:

可靠性

可用性

保密性

完整性

不可抵赖性

可控性

可审查性

真实性

从内容上讲,网络安全主要指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密码

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保护在公有通信网络中传输、交换和

存储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对信息的传播及内

容具有控制能力,不涉及网络可靠性、信息可控性、可用性

和互操作性等领域。

网络安全的主体是保护网络上的数据和通信的安全。

数据安全性是一组程序和功能,用来阻止对数据进行非授权

的泄漏、转移、修改和破坏。

通信安全性是一些保护措施,要求在电信中采用保密安全

性、传输安全性、辐射安全性的措施,并依要求对具备通信

安全性的信息采取物理安全性措施。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系统自身安全的脆弱性

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漏洞

安全管理问题

黑客攻击

网络犯罪

信息系统脆弱性,指信息系统的硬件资源、通信资源、软件及信息资源等,因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甚至恶意的原因而可能导致系统受到破坏、更改、泄露和功能失效,从而使系统处于异常状态,甚至崩溃瘫痪等的根源和起因。

这里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分别进行分析:

硬件组件

软件组件

网络和通信协议

信息系统硬件组件安全隐患多源于设计,主要表现为物理安全方面的问题。

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除在管理上强化人工弥补措施外,采用软件程序的方法见效不大。

——在设计、选购硬件时,应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

软件组件的安全隐患来源于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中遗留问题:

软件设计中的疏忽

软件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冗余、软件过长过大

软件设计部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

软件工程实现中造成的软件系统内部逻辑混乱

协议:指计算机通信的共同语言,是通信双方约定好的彼此遵循的一定规则。

TCP/IP协议簇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但其已经暴露出许多安全问题。

TCP序列列猜测

路由协议缺陷

数据传输加密问题

其它应用层协议问题

支持Internet运行的TCP/IP协议栈最初设计的应用环境是相互信任的,其设计原则是简单、可扩展、尽力而为,只考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问题,并未考虑也无法兼顾解决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基于TCP/IP的Internet是在可信任网络环境中开发出来的成果,体现在TCP/IP协议上的总体构想和设计本身,基本未考虑安全问题,并不提供人们所需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操作系统是用户和硬件设备的中间层,操作系统一般都自带一些应用程序或者安装一些其它厂商的软件工具。

应用软件在程序实现时的错误,往往就会给系统带来漏洞。漏洞也叫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漏洞一旦被发现,就可以被攻击者用来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从而导致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行为。

漏洞数量急剧增长

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现的漏洞数量都在千数量级,并且不断增长,仅2009年一年就报告了6601个新漏洞。

系统安全漏洞

微软每周都有数个修正档需要更新

2008年微软公布了78个漏洞补丁

微软MS08-067漏洞引发“扫荡波”

困境

无法知道哪些机器没有安装漏洞补丁

知道哪些机器但是找不到机器在哪里

机器太多不知如何做起

安全漏洞数量增长较快,0 day攻击频繁

常用系统的安全漏洞保持递增趋势;

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硬件设备的严重级别漏洞增多;

针对漏洞的攻击程序呈现出目的性强、时效性高的趋势,0 day攻击现象严重。

各类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国家安全漏洞库防范中会心每年公布漏洞情况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基本威胁

威胁信息系统的主要方法

威胁和攻击的来源

安全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对信息系统这3个基本目标的威胁即是基本威胁。

信息泄漏

完整性破坏

拒绝服务

未授权访问

基本威胁1-信息泄露

信息泄漏指敏感数据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泄漏、丢失或透露给某个未授权的实体。

信息泄漏包括:信息在传输中被丢失或泄漏;通过信息流向、流量、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等分析,推测出有用信息。

基本威胁2-完整性破坏

以非法手段取得对信息的管理权,通过未授权的创建、修改、删除和重放等操作而使数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基本威胁3-拒绝服务攻击

信息或信息系统资源等被利用价值或服务能力下降或丧失。产生服务拒绝的原因:

受到攻击所致。攻击者通过对系统进行非法的、根本无法成功的访问尝试而产生过量的系统负载,从而导致系统的资源对合法用户的服务能力下降或丧失。

信息系统或组件在物理上或逻辑上受到破坏而中断服务。

基本威胁4-未授权访问

未授权实体非法访问信息系统资源,或授权实体超越权限访问信息系统资源。

非法访问主要有:假冒和盗用合法用户身份攻击、非法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法操作,合法用户以未授权的方式进行操作等形式。

威胁信息系统的主要方法:

冒充

旁路控制

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破坏系统的可用性

重放

截收和辐射侦测

陷门

特洛伊木马

抵赖

威胁方法1-冒充

某个未授权的实体假装成另一个不同的实体,进而非法获取系统的访问权利或得到额外特权

攻击者可以进行下列假冒:

假冒管理者发布命令和调阅密件;

假冒主机欺骗合法主机及合法用户

假冒网络控制程序套取或修改使用权限、口令、密钥等信息,越权使用网络设备和资源

接管合法用户欺骗系统,占用合法用户资源

威胁方法2-旁路控制

攻击者为信息系统等鉴别或者访问控制机制设置旁路。

为了获取未授权的权利,攻击者会发掘系统的缺陷或安全上的某些脆弱点,并加以利用,以绕过系统访问控制而渗入到系统内部。

威胁方法3-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攻击者可从三个方面破坏信息到完整性:

篡改:改变信息流的次序、时序、流向、内容和形式;

删除:删除消息全部和一部分;

插入:在消息中插入一些无意义或有害信息。

威胁方法4-破坏系统的可用性

攻击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破坏系统可用性:

使合法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资源;

使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不能即时得到响应;

摧毁系统。如,物理破坏网络系统和设备组件使网络不可用,或破坏网络结构。

威胁方法5-重放

攻击者截收有效信息甚至是密文,在后续攻击时重放所截收的消息。

起源地:

美国

精神支柱:

对技术的渴求

对自由的渴求

中国黑客发展历史

1998年印尼事件

1999年南联盟事件

绿色兵团南北分拆事件

中美五一黑客大战事件

教案尾頁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的萌芽:自动化技术学科萌芽于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进一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被提到了议程。 特点:简单的单一对象控制。 1. 经典控制理论分类 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 2. 现代控制理论 3. 大系统理论 4. 智能控制理论 发展历程: 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 研究单变量的系统,如: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的速度;调整方向盘改变汽车的运动轨迹等。 ?1945年美国人Bode出版了《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 基础; ?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 ?1948年伊万恩提出了根轨迹法; ?1949年维纳关于经典控制的专著。 特点: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率域法,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而对复杂多变量系统、时变和非线性系统无能为力。 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研究多变量的系统,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性指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并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 ?Kalman的能控性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 ?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 ?贝尔曼的动态规划。 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研究“对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等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控制问题。 3. 大系统控制时期(1970s-) 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如:人体,我们就可以看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体温的控制、情感的控制、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安排的综合应用专题实践活动,意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渗透一些简单的函数思想,学会一些数学思考的方式、方法。 二、教材分析 “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直观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根数之间的关系,从多种角度寻找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小棒相应增加的根数,讨论有什么发现,探索其中规律,通过摆的操作活动去数,当没有办法摆时用算式进行表示,当数不完、写不完时尝试用字母表示规律。在摆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出探索摆正方形的规律,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三根小棒,用算式表示所需小棒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并安排实践活动用小棒摆图形尝试寻找所摆图形与小棒根数的规律作以拓展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2、学生经历直观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演示课件、打印表格(每小组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 六、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必须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它应恰到好处地体现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索”的过程模式。本节课主要安排四个教学模块。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找规律、填一填 3、5、7、9、()… 3、6、9、12、()… 4、8、12、16、()… (设计找规律,填一填呈现数的排列规律,从数的角度为新知作以铺垫。) 2、提问过渡: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 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一摆(学生各自操作) 2个、3个呢?算式如何表示?10个呢?n个呢? (个别汇报) 有没有简洁一点的摆法?(生:可以独立摆,也可以连起来摆,学生示范摆。) 你们能用第二种摆法继续摆吗?摆成一排这样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来探究图形排列中的一些规律。

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高陵县泾渭镇西营中心小学郝高峰【教材分析】《图形中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四年级下册 P 100 P 101 的一节实践课。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做数学,从多种角度寻找关系,逐步解决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的?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三个问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操作、思考),课堂交流,尝试找出用小棒摆一排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找出的规律。 2、通过探究图形中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帮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寻找图形中规律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习准备】课前预习,动手摆一摆,多媒体课件、练习设计等。 1 / 4

【学习过程】(课前学生已预习(自学)完教材,如果需要课前可通过找茬游戏组织课堂)一、谈话,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生: 图形中的规律。 (适时板书课题: 《图形中的规律》)二、预习成果展示 1.学生再次看书,并与同桌(组员)交流。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次阅读教材 3 分钟,想一想预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并于同桌交流讨论,一会儿请同学们汇报你们的预习成果。 (学生看书、交流,教师参与学习活动,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同学的意见) 2.成果展示(多媒体出示表格,根据学生课堂生成情况,适时播放课件)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注意先填完表格,重点说清楚三个问题: 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的?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1)3+2(n-1) (2) 2n+1 (3) 3n-(n-1)(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解释每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如 2n+1,从图形的角度看,如果第一个三角形去掉一根小棒,这时每个三角形都转化成 2根小棒围成,那么 n 个三角形就有 2n 根

机械原理习题-(附答案)整理电子教案

第二章 4.在平面机构中,具有两个约束的运动副是移动副或转动副;具有一个约束的运动副是高副。5.组成机构的要素是构件和转动副;构件是机构中的_运动_单元体。 6.在平面机构中,一个运动副引入的约束数的变化范围是1-2。 7.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_(机构的原动件数目等于机构的自由度)。 8.零件与构件的区别在于构件是运动的单元体,而零件是制造的单元体。 9.由M个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应包括m-1个转动副。 10.机构中的运动副是指两构件直接接触所组成的可动联接。 1.三个彼此作平面平行运动的构件共有3个速度瞬心,这几个瞬心必定位于同一直线上。2.含有六个构件的平面机构,其速度瞬心共有15个,其中有5个是绝对瞬心,有10个是相对瞬心。 3.相对瞬心和绝对瞬心的相同点是两构件相对速度为零的点,即绝对速度相等的点, 不同点是绝对瞬心点两构件的绝对速度为零,相对瞬心点两构件的绝对速度不为零。 4.在由N个构件所组成的机构中,有(N-1)(N/2-1)个相对瞬心,有N-1个绝对瞬心。 5.速度影像的相似原理只能应用于同一构件上_的各点,而不能应用于机构的不同构件上的各点。 6.当两构件组成转动副时,其瞬心在转动副中心处;组成移动副时,其瞬心在移动方向的垂直无穷远处处;组成纯滚动的高副时,其瞬心在高副接触点处。 7.一个运动矢量方程只能求解____2____个未知量。 8.平面四杆机构的瞬心总数为_6__。 9.当两构件不直接组成运动副时,瞬心位置用三心定理确定。 10.当两构件的相对运动为移动,牵连运动为转动动时,两构件的重合点之间将有哥氏加速度。哥氏加速度的大小为a*kc2c3,方向与将vc2c3沿ω2转90度的方向一致。 1.从受力观点分析,移动副的自锁条件是驱动力位于摩擦锥之内, 转动副的自锁条件是驱动力位于摩擦圆之内。 2.从效率的观点来看,机械的自锁条件是η<0。 3.三角形螺纹的摩擦力矩在同样条件下大于矩形螺纹的摩擦力矩,因此它多用于联接。 4.机械发生自锁的实质是无论驱动力多大,机械都无法运动。 F方向的方法是与2构件相5.在构件1、2组成的移动副中,确定构件1对构件2的总反力 12 R 对于1构件的相对速度V12成90度+fai。 6.槽面摩擦力比平面摩擦力大是因为槽面的法向反力大于平面的法向反力。 7.矩形螺纹和梯形螺纹用于传动,而三角形(普通)螺纹用于联接。 8.机械效率等于输出功与输入功之比,它反映了输入功在机械中的有效利用程度。 9.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有尽量简化机械传动系统,选择合适的运动副形式, 尽量减少构件尺寸,减少摩擦。 1.机械平衡的方法包括、平面设计和平衡试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在设计阶段,从结构上保证其产生的惯性力最小,后者的目的是为了用试验方法消除或减少平衡设计后生产出的转子所存在的不平衡量_。 2.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静平衡设计,其质量分布特点是可近似地看做在同一回转平面内,平衡条件是。∑F=0即总惯性力为零;另一类是动平衡设计,其质量分布特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好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规律的一般方法,由单一的到众多的,由个别到普遍的发展中找出规律所在。 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产生寻找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倾听同学意见、交流各人想法的好处,从而更重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在众多的算式中找出规律所在,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教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像老师一样再鼓一次,发现了什么? 二. 探索摆三角形的规律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2、摆3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大部分学生可能说9根,可能有个别学生说7根)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用9根、7根小棒摆出3个三角形。 仔细观察,说一说他们的摆法有什么不同? 3、照这样摆下去,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2)写出算式。 (3)汇报不同的方法。 1、照这样摆下去,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写算式,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5、找规律。 (1)照这样摆下去,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写出算式。(板书规律) (2) 找出最好的规律。 (3)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相互说说。 三.课堂练习。 1.像这样摆,一共用了37根小棒,可以摆多少个三角形? 2.照图中的方法,用小棒摆1个,2个,3个,4个正方形,数一数各用几根小棒。 你有什么发现? 摆2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作用 *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学习要求 *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其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本章介绍了机器、机构、机械等名词,并通过实例说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机构,从而明确了机构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对 象。当然,由于此时尚未具体学习这些内容,故只能是一个概括的了解。 学习安排 学习方法 如何学好本课程。 要学好本课程,首先必须对机械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机械现在是、将来仍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直接执行工具,没有机械的支持, 一切现代工程(宇航工程、深海工程、生物工程、通信工程、跨江大桥、过海隧道、摩天大楼、……)都将无法实现。 了解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既有助于对机械原理课程的深入学习,也有助于让我们深信机械工业将永不停歇地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学习内容 *机构的组成(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 *机构运动简图及其绘制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的合理设计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副 学习要求 *搞清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运动链及机构等重要概念。 *能绘制比较简单的机械机构运动简图。 *能正确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并能判断其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对空间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有所了解。 *对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合理设计问题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 1.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1.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 1.1.1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科研开 发、军事领域、特别是空间技术和核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在人类不能直接参与工作的场合,就更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了。自动控制技术还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提供了可能和帮助。 1.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1945年之前,属于控制理论的萌芽期。 ?1945年,美国人伯德(Bode)的“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 至此进入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此时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用于导弹、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控制系统的一般理论”(卡 尔曼Kalman)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多参数系统,高精度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提出了最优控制等问题。 ?七十年代以后,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自动控制 理论继续发展,进入了大系统和智能控制时期。例如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信息论、仿生学等为基础的自动控制取得的很大进展。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2.1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反馈控制理论 ?图中为放水阀,为进水阀,水箱希望的液位高度为。当放水使得水箱液位降低而被 人眼看到,人就会打开进水阀,随着液位的上升,人用大脑比较并判断水箱液位达到时,就会关掉。若判断进水使得实际液位略高于,则需要打开放水而保证液位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人参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定稿) 执教范淑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学好玩》中的《图形中的规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图形,多种角度观察和寻找关系, 尝试找出图形中规律。 2、通过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 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拼摆规律,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寻找图形中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磁性小棒(教师),小棒(学生),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摆3个三角形呢(9根、7根)请你俩上来摆一摆。不一样的摆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摆法,照这样摆,摆4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怎么计算摆20个三角形呢这种摆法我们以前就已经研究过,大家对它已经很熟悉,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摆法,这种摆法以前有研究过吗(没有)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像这种摆法的图形中的规律。引出课题:图形中的规律 二、组织探究,构建认识

1、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用7根小棒摆的三角形有什么规律(生:我发现,第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第二个、第三个三角形只用 2根小棒)(评价) (2)问:照这样的摆法,摆第4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生答 教师操作),摆第五个三角形呢(指名学生上来摆) 2、共同发现计算方法一 问:照这样摆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生答,教师板书:3+2×4=11根)(评价) 如果摆10个三角形又需要几根小棒呢怎么计算100个n个呢(生回答,教师板书) 3、合作学习,发现第二种、第三种计算方法 要求一共有几根小棒除了这种计算方法外,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两人合作,通过摆小棒、看书自学、讨论交流等方法找出别的计算方法,并把你的计算方法写在记录表里(课件),自主学习时间为3分钟,到音乐停止我们就收好小棒进行分享,好吧。 (1)学生领取小棒和记录表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4)整理,板书 如果学生对第二、三种算法不理解时,用课件演示一次,并整理板书:第二种方法摆10个三角形要小棒1+2×10=21根摆100个要1+2×100=201根摆n个三角形要1+2n根 第三种方法:摆10个三角形要小棒3×10-9=21根摆100个要3×100-99=201根摆n个三角形要3n-(n-1)根 4、小结并练习:同样一个问题,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就能找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祝贺同学们想出来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三种计算方法,你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教案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本章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 2)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3)使学生学会利用代数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 4)掌握稳态误差计算; 5)掌握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单位脉冲响应的分析方法; 6)掌握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的分析方法; 7)掌握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性能指标计算; 2.本章讲授的重点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应用代数稳定性判据、稳态误差计算、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性能指标计算。 3.本章的教学安排 本章讲授10个学时,安排了5个教案,实验学时2学时。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性能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教案3-1] 1.主要内容: 1)时域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时间响应概念及其组成 2)典型输入信号 1)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2)控制系统稳定的条件;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 本讲首先介绍时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通过二阶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过程曲线来介绍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概念,从而使学生了解时间响应的含义。重点介绍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包括脉冲信号、阶跃信号、斜坡信号和抛物线信号,说明信号的特点、在实际中选用典型输入信号的方法。 强调控制系统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然后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稳定的条件及判定方法。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稳定的条件并做简单的推导,得出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系统特征方程无正实根的结论。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各种形式的例题,使学生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3.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 4.注意事项: 在讲授本讲时,注意讲清楚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的推导; 5.课时安排:2学时。 6.作业: 书后p88 习题3-1,3-2。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经典控制部分)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经典控制部分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2)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 (6)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io学时 (15) 第五章频率特性12学时 (26)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8学时 (36) 第七章非线性系统8学时 (40) 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45)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 学时 1.本章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认识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学会利用所学控制原理分析控制系统。 3)使学生学会控制系统的基本分类方法, 4)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本章讲授的重点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本章的教学安排 本课程讲授3 个学时,复习学时3 个。 演示《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进步》及《自动化的应用举例》幻灯片,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反馈控制原理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解。

1.教学主要内容 :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 本讲首先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离心调速器为例, 说明需要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系 统的稳定、 准确、快速等问题。 其次,在讲授控制理论的发展时, 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重点说明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 研究的手段, 强调本课程重 点介绍经典控制理论。 另外,在介绍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时, 应举出控制理论在军事、 数控机 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测试、机械动力系统性能分析、 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与后续课的关系, 激发 同学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时,先说明本门课的特点,起点高、比较 抽象、系统性强, 然后强调学习本门课程应以新的视角分析和考虑问题, 以系统 的而不是孤立的、 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掌握控制 理论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结合实际, 为解决工程中的控制问 题打下基础。 3.注意事项: 介绍本门课的参考书及课程总体安排。 4.课时安排: 1 学时。 5.教学手段: Powerpoint 课件。 6.作业及思考题: 借参考书,查阅与本门课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控制理论的 应用及最新发展动态。 [教案 1-2]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 闭环控 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 [教案 1-1] 第一节 概述 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理论在工程 给出定义,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 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用小棒摆三角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图形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图形中隐藏的规律,将“图的规律”转化成“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 小棒、学习卡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课前谈活;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猜数游戏,看看谁是火眼金星 师:怎么这么快就猜出后面的数字了?为什么? 生: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都是单数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如下情境图 〇〇●●〇〇●●〇〇●●……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图,你能猜出后面的图是什么吗? 生:这些图的排列规律是:“两白两黑,两白两黑……” 小结: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数字,图形存在着许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中的规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初步感右,摆三角形 师: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2个等边三角形给老师看看好吗?

我们来比较一个这两位同学的摆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摆法1摆法2 师:摆法1用了几根木棒? 摆法2用了几根木棒?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 师:那么我们就按照摆法2,用小棒玩个游戏,好吗?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①同桌2个为一组,一人负责摆三角形,另一个负责记录; ②把三角形的个数与对应所反对应所需的小棒根数填入表中; ③仔细观察,看看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完成最后一行,几个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根数。 学生摆,并记录。师指导。 师现在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所摆的图形的个数,和所需小棒的根数。 组一汇报: 学生演示摆三角形小棒的摆法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3

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电子教案

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对者画√,错者画×) 1.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条件为自由度大于0。(错) 2.若干个构件由若干运动副连接之后,构件之间总是可以做相对运动的。(错) 3.在运动副中,高副对构件运动的约束限制要少于低副。(对) 4.限制两个构件之间相同运动方式的运动副属于虚约束。(错) 5.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应按照位置分析、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的步骤依次进行。 (对) 6.偏置的摆动导杆机构,曲柄作主动件,其压力角也是恒等于零的。(错) 7.无偏置的导杆机构,以导杆为被动件时,压力角恒等于零。(对) 8.偏置的曲柄滑块机构有急回特性。(对) 9.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滑块机构,滑块的极限位置在曲柄与连杆共线位置。(对) 10.一般机构的传动角越接近于0 ,对传动的受力越有利。(错) 11.对于曲柄摇杆机构,当摇杆达到极限位置时,曲柄与机架共线。(错) 12.被动件为整周旋转的构件机构,一定没有急回特性。(对) 13.平底接触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压力角一直保持不变。(对) 14.普通平底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压力角恒为零,所以永远不会发生自锁。 (错) 15.凸轮机构中当从动件的速度存在有限的突变时,称为柔性冲击。(错) 16.凸轮机构中,从动件的运动加速度存在有限突变时,称其为柔性冲击。(对) 17.插齿机加工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也等于17。(对) 18.用滚齿机加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时,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为17。(对) 19.用插齿机加工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时,刀具的分度圆与齿轮的分度园相切。(对) 20.即便是齿数和模数相同,变位齿轮的基圆也不同于标准齿轮。(错)

中南大学《机械原理授课教案》教材

机械原理 绪论 机械-人造的用来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斜面→杠杆→起重轱辘→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现代起重机(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机构-能够用来传递运动和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如:连杆机构、机械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机器-根据某种具体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 如: 缝纫机、洗衣机、各类机床、运输车辆、农用机器、起重机等。 一、典型机器的分析: 机器的种类繁多,结构、性能和用途等各不相同,但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1.内燃机 内燃机 工作原理: 1.活塞下行,进气阀开启,混合气体进入汽缸; 2.活塞上行,气阀关闭,混合气体被压缩,在顶部点火燃烧; 3.高压燃烧气体推动活塞下行,两气阀关闭; 4.活塞上行,排气阀开启,废气体被排出汽缸。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进气压缩爆炸排气

内燃机各部分的作用: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转变为曲轴的连续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间形成协调动作,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化学能机械能 二、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②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③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完成有用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 三、机器的分类: 原动机-实现能量转换(如内燃机、蒸汽机、电动机) 工作机-完成有用功(如机床等) 机构 机械原动机 机器 工作机 四、机器的组成: 原动部分-是工作机动力的来源,最常见的是电动机和内燃机。 工作部分-完成预定的动作,位于传动路线的终点。 传动部分-联接原动机和工作部分的中间部分。 控制部分-保证机器的启动、停止和正常协调动作。 原动机传动工作 控制 §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 二、作用:承前启后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今后学习诸如自动武器原理、机床夹具设计、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可以培养同学们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装备的能力,为今后操作、维护、管理、革新武器装备创造条件。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1.1 引言 控制观念 生产和科学实践中,要求设备或装置或生产过程按照人们所期望的规律运行或工作。 同时,干扰使实际工作状态偏离所期望的状态。 例如:卫星运行轨道,导弹飞行轨道,加热炉出口温度,电机转速等控制 控制:为了满足预期要求所进行的操作或调整的过程。 控制任务可由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来完成。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2.1 自动控制问题的提出 一个简单的水箱液面,因生产和生活需要,希望液面高度h维持恒定。当水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平衡时,水箱的液面高度维持在预定的高度上。 当水的流出量增大或流入量减小,平衡则被破坏,液面的高度不能自然地维持恒定。

所谓控制就是强制性地改变某些物理量(如上例中的进水量),而使另外某些特定的物理量(如液面高度h)维持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上。人工控制的例子。 这种人为地强制性地改变进水量,而使液面高度维持恒定的过程,即是人工控制过程。 1.2.2 自动控制的定义及基本职能元件 1. 自动控制的定义 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或状态)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当出水与进水的平衡被破坏时,水箱水位下降(或上升),出现偏差。这偏差由浮子检测出来,自动控制器在偏差的作用下,控制阀门开大(或关小),对偏差进行修正,从而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2. 自动控制的基本职能元件 自动控制的实现,实际上是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人的基本功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的。画出以上人工控制与动控制的功能方框图进行对照。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实现人工控制的功能,存在必不可少的三种代替人的职能的基本元件: 测量元件与变送器(代替眼睛) 自动控制器(代替大脑) 执行元件(代替肌肉、手)

五年级《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资料

五年级《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学好玩》中的《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课题】 图形中的规律 【教材分析】 《图形中的规律》作为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活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本节活动设计中,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操作、列表、观察与发现、交流与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图形规律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方式和方法,积累探究的经验与感受,享受数学活动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教学方法】 引导学进行观察总结,知识的迁移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分析证明规律;讨论概括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图形,多种角度观察和寻找关系,尝试找出图形中规律。 2、通过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拼摆规律,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寻找图形中规律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 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习准备】 课前预习,动手摆一摆,多媒体课件、练习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找一找两组图形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出课题:图形中的规律 二、组织探究,构建认识 (一)初识分开摆三角形的规律 看大屏幕上的三角形抢答: 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两个呢?三个呢?10个呢?n个呢? 理解“3n”的意义。 小结:三角形个数在增加,所用小棒的根数也跟着相应的增加。 认识新的摆法:除了这样独立摆三角形外,还可以这样摆三角形:课件出示连续摆的三角形。 质疑:这样和前面的摆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导入新课:小棒的根数是不是真的少了呢?像这样连续摆的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做一次探究活动,探究图形中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连着摆三角形的规律 1、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规律? 小结研究规律的方法

图形中的规律

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出示图形。 二、探索规律 (一)摆三角形中的规律 1.像笑笑这样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引导同学们看图填表 分组讨论: 三角形个数1 2 3 4 … 小棒根数3 5 7 9 … 三角形个数小棒根数 1 3=1+2

2 5=1+2+2 …… n( ) 同学们观察图和表格: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1)摆26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想呢? (2)现在有37根小棒,能摆多少个三角形?应该怎么想呢?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二)点阵中的规律 (1)观察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每一个点阵,(一分钟)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底悄悄的想象一下第五个点阵的样子?你能画出第五个图形来吗?试一试。 指名摆,为什么要这样画?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接着画一画,说一说。 原来你是发现了这组点阵的规律,谁来描述一下第6个点阵的样子?第7个呢?你觉得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点阵? 学生自由汇报。

小结:看来我们研究点阵中的规律可以从形状和点数这两方面进行。 三、总结全课 本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经典控制部分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2)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 (6)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0学时 (15) 第五章频率特性12学时 (26)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8学时 (36) 第七章非线性系统8学时 (40) 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45)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1.本章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认识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学会利用所学控制原理分析控制系统。 3)使学生学会控制系统的基本分类方法, 4)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本章讲授的重点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本章的教学安排 本课程讲授3个学时,复习学时3个。 演示《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进步》及《自动化的应用举例》幻灯片,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反馈控制原理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解。

[教案1-1] 第一节概述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 本讲首先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给出定义,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离心调速器为例,说明需要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系统的稳定、准确、快速等问题。 其次,在讲授控制理论的发展时,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重点说明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手段,强调本课程重点介绍经典控制理论。 另外,在介绍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时,应举出控制理论在军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测试、机械动力系统性能分析、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与后续课的关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时,先说明本门课的特点,起点高、比较抽象、系统性强,然后强调学习本门课程应以新的视角分析和考虑问题,以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结合实际,为解决工程中的控制问题打下基础。 3.注意事项:介绍本门课的参考书及课程总体安排。 4.课时安排:1学时。 5.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 6.作业及思考题:借参考书,查阅与本门课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控制理论的应用及最新发展动态。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中的规律》。 2.教材编写特点: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合作和交流。 3.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图形、数学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小棒相应增加的根数,并说说是怎么发现的。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这个专题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探索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验证、概括的数学活动中探索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知识,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对摆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摆两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会产生不同意见,有的认为5根,有的则认为是6根,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来验证,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用了5根就可以摆两个三角形,引出有一条边是公共边。 (一)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很多同样长的小棒,如果要摆一个三角形,你至少需

要几根小棒呢?(生:3根) 2、师:这是个什么三角形?(生:等边三角形)那摆两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生1:6根,生2:5根)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3、交流 师:摆两个三角形你需要几根小棒?(6根),请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6根) 生1:先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再摆第二个三角形,也用了3根。所以是6) 生2:板演:先摆一个三角形,再这样摆第二个()摆第一个用了3根,摆第二个只用了2根,有一条公用,所以是5根。 师:我们摆三角形除了一个个摆,也可以像这样连着摆,摆的方法不一样,摆的小棒根数也不一样。 师:如果按这样的摆法,摆3个需要几根小棒呢?(生:7根) 师:如果按这样的摆法,摆10个三角形又需要几根小棒呢?你愿意选择继续摆下去吗?(生:不愿意……) 师:你有好的方法吗?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中的规律。(板书:图形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一上课就从谈话引入摆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再让学生思考摆两个三 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验证,并引出图形像 是有规律的,教师一连串的设疑:摆3个……摆10个需要几根小棒,突出探索规律的必要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比较肤浅地感觉到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有规律,但是说不出规律是什么。如果这样,教师就捕捉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可能会继续摆小棒直至摆满十个为止,也可能通过画图的方法数出小棒根数,还可能会用10×2+1=21、9×2+3=21或10×3-9=21等方法计算出小棒根数。学生也可能学生敏锐地发现了规律,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这样,教师则用课件验证,通过直观演示使全班同学都能理解、掌握。 1、师:为了方便找出规律,通常我们可以借助表格表示(电脑演示)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李洪波

一、课题:&1.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及内容 二、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什么是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控制原理的发展史和主要内容 技能:通过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发展进程了解本课程主要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本课程的任务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具教案、粉笔等 七、时间分配课题引入 10分钟讲授 85分钟作业布置 5分钟 八、作业布置 九、审批 十、教学内容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疑点讲解 &1.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及内容 一提到自动化很多人就会问自动化是什么?所谓自动化就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的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自能活动。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新的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许多原始的自动装置,以满足生产、生活和作战的需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几种: (1)指南车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系装置的车辆。指南车是

一种马拉的双轮独辕车,车箱上立一个伸臂的木人。《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构造和各齿轮大小和齿轮数都有详细的记载。 (2)铜壶滴漏 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记》。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壶上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 (3)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宋朝仇士良著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蹭记载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部落村民的一种习俗,就是常用长0.6米以上的饮酒管饮酒。在这种竹制饮酒管中有一条银制小鱼,作为可动的开关(即浮子式阀门)。这种阀门可用来保持均匀的饮酒速度。 (4)记里鼓车 中国古代有能自报行车里程的车制,是东汉以后出现的,由汉代改装而成,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构。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表示车的里程。 (5)漏水转浑天仪 公元2世纪,中国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一种天文表演仪器。它是一种用漏水推动的水运浑象,和现在的天球仪相似,可以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自动仿真。 (6)候风地动仪 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的一种观察地震的自动检测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检测地震信号的大小和方向。 (7)水运仪象台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力天文装置。它既能演示或能观测天象,又能计时及报时。 中国古代人民在原始的自动装置的创造和发明上作出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后来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动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一世纪古埃及和希腊的发明家页创造了教堂庙门自动开启、铜祭司自动洒圣水、投币式圣水箱等自动装置。17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法国物理学家B.帕斯卡在公元1642年发明的加法器;荷兰机械师C.惠更斯于公元1657年发明的钟表;英国机械师E.李在公元1745年发明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俄国机械师H.波尔祖诺夫于公元1765年发明了蒸气锅炉水位保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