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研究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研究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研究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构筑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

构筑“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 运输通道的设想 朱晓磊1 (XX省交通厅规划研究中心,XX XX,210001) 摘要:依据运输通道的相关理论,从交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经济圈的辐射X围,参照我国运输通道布局方案,对该区域进行运输经济区和都市圈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一体化的运输通道设想。 关键词:“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运输通道设想 1 运输通道的相关理论及我国运输经济区划和运输通道布局 1.1运输通道的定义及特征 国外关于运输通道的较完整的定义主要有:“国际公共运输联盟”主编的《公共运输词典》解释为:“在某一区域内,连接主要交通流发源地,有共同流向,有几种运输方式线路可供选择的宽阔地带”;美国交通工程专家W illiam W Hay对交通运输通道的解释为:“在湖河流、溪谷、山脉等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活动模式、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客货密集地带,通常由多种运输方式提供服务”;美国加州大学教授W illiam L.Garrison对交通运输通道解释为:“在运输投资集中的延伸地带内,运输需求非常大,交通流非常密集,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在此地带内相互补充,提供服务”。 我国对运输通道的理论研究权威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X文尝研究员从运输联系和运输经济区划相结合的角度定义为:运输通道是联结不同区域重要和便捷的一种或多种运输干线的组合。本文便是按照这一定义进行论述。 1朱晓磊(1976— ),男,XX沛县人,经济学硕士,经济师,主要从事交通发展战略、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研究。

运输通道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网的骨干,承担着区际运输联系的大部分或全部运输任务,具有全局意义,运输通道是否畅通对于运输网整体的效益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运量大而集中,主要以区际交通运量为主;三是有一定的层次性,高层次的运输通道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通过能力大,能适应各种运输需求,低层次的则由单一方式组成或以某一运输方式为主;四是经济区域具有扩展性,除直接联系和经过的区域外,运输通道对运量的吸引还影响到非相邻区域。 1.2运输通道的分类与作用 根据运输通道的空间层次和交流性质可以分为:国际性运输通道,如陇海—兰新大陆桥;大经济区间的区际运输通道,如青藏公路就是西北区与西南区联系的重要通道;经济区内的省际运输通道;如沪宁高速公路;省内运输通道,如沈大高速公路。按构成运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综合型运输通道:由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干线串联或并联;单一运输方式的运输通道,单一方式运输通道多见于通道发展初期,当各种运输方式均有发展,单一通道逐渐发展为综合运输通道。按照运输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以客运为主的运输通道;以货运为主的运输通道;客货兼有的运输通道。 运输通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输通道是综合运输网的骨干,运量大而集中,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输通道是生产力布局的基础,是交通经济带形成的基本条件;运输通道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运输通道对于进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政治、经济交流,支援边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边防具有特殊意义。1.3我国运输经济区划和通道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发展和演化,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经济区域和九大都市区。九大经济区域分别是:华南地区,包括XX、澳门、XX、XX、XX、XX南部和XX西部;长江下游地区,以XX、XX、XX等城市为中心,包括XX、XX、XX,XX 和XX的部分地区;华北地区,以、XX为中心,包括、XX、XX、XX及内蒙的中西部;东北地区,以XX、XX、XX、XX为中心,包括XX、XX、XX和XX的呼伦贝尔、XX、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12497574.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城市功能的新提升(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城市功能的新提升(最新)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资源进一步融合。X在城市功能和首位度提升上,需要体现出反映国际城市发展趋势、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X 城市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内涵。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中,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行动的关键区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翼腹地,X正是北翼腹地的特大城市,应积极对接上海,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总格局中的北部支点,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北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X正在全面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在未来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厚植科技创新和文化软实力,提升X在X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首位度,更广泛地发挥作为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 第三,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在空间格局上,X以其独特的通江达

海的空间优势,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X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由于受到世界形势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整个长三角地区国际化发展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向东部推进,而更应沿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路,寻求更多方向上和更大格局中的开放空间。X作为特大城市,理应在强化与上海联系分工的基础上,提升在一些重要职能方面的首位度,作为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推动长三角国际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既构成X提升首位度的战略优势,也对X首位效应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时代与国家新战略赋予了X首位城市更重要的使命担当,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首位度,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开放、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担当自己的责任。 紧扣优势产业打造原始创新高峰,提升X创新质效。当前,X正处于“创新扩散阶段”向国际知名“创新中心阶段”跨越的门槛时期,创新高度需再提升,下一阶段的关键是紧扣产业规划打造原始创新高峰,不断提升创新名城建设质量和水平,把指标提升转化为发展质效。第一,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根基,提升高精尖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城市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化源头式创新,围绕基础科学研究的各环节进行全链条无缝式设计,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

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题目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课文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学生指图介绍)1、纬度位置:30°N——32.5°N 2、海陆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京杭

长三角交通体系一体化战略

长三角交通体系一体化战略 一、沿江开发、长三角联动呼唤一体化快速交通体系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我们正在更大范围、更深水准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目前,区域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国内的珠江三角洲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主体,正逐步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而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努力形成该地区综合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已迫在上眉睫。早在1957年,戈特曼就预言长江三角洲将形成世界级的大都市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长江三角洲,平均每30公里就有一座城市,大中小城市连成梯度发展的大都市绵延区,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宏伟战略。作为一名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工作者,我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也好,“沿江开发”也好,首当其冲的任务乃是尽快搭建区域共生共荣的基础设施平台--沿江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 依托这个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像珠链一样串起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以及沿线苏锡常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形成以三个大城市为中心的500公里内“半日到达圈”。除了以铁路为主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沪宁杭地区在高速公路、河海港水运、航空等方面的“联网”优势亦十分明显,共同为构筑长江三角洲现化交通网络奠定基础。 依托这个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可促进沿江和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集聚,带动区域内人才配置的整合与优化。随着城际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工作在上海,生活在苏州甚至南京、杭州等其他城市的人会愈来愈多,就像日本的"新干线",运送着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间每天往返的上班族。 依托这个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可实现长江三角洲商贸、信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融合与对接。沪宁杭地区市场发育水平较高,是国内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文/陆平贵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现状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有6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2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以及1396个小城镇。平均每 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 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 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 3条铁路线上,密集分布着 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的 37%,平均每 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郊区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本区城市化水平在 45%以上,但是本区城市的集中度还不高,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城市群职能结构。“长三角”区域内城市职能多样齐全,具有从国际到全国、区域、地方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历史性(五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性的城市,加上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具备了强劲的发展潜质。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科教与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舟山是港口旅游城市等等。 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以沪、宁、杭等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都市区。“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弱从中心区向四周降低,大致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但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层次分布则并非完全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因为上海外围地区还分布着一系列历史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二级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投资能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方面,超过了上海辖区内的一些卫星城镇,成为都市圈内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群经济规模结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处于龙头地位;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2002年,这5 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结构与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大致相当。 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崛起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发展模式日益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群或都市圈在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可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特征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没有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就没有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加快城市建设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器。脱离经济发展,就无法谈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建设更应突破自身地域的局限,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加以审视,必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相匹配。中国已加入WTO,“长三角”城市群既面临全球化竞争,也面临国内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的挑战。这一态势,决定了“长三角”区域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的需要,同时又将对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决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从“长三角”现状看,沪宁、沪杭“两条边”较强,两条城镇发展轴相对发达,就得益于沪宁、沪杭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发达:而宁杭“一条边”

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机遇_挑战及对策研究

聚焦长三角 摘要: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其交通运输发展带来各种机遇,但同时其运输需求的规模性和多样性对整个产业带来较高挑战。本文在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对策研究 Abstract:Transportation is the foundation indust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China,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owns serious opportunities,while the big and diverse needs also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industriy.This ar-ticle overviewd the transport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analyz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Key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Area;transport indus-try;countermeasures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它是继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乃至亚洲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浦东新区的开发为首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和“温州”模式的扩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21%以上,截止至2008年长三角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497.65亿元,相比于2000年的17330.47亿元增长了3.42倍,就其经济增长速度而言,平均为16%。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基础和服务性产业,是维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结构调整合理化,国民消费水平逐渐上升,客货运输需求逐渐旺盛,交通运输业成为连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重要纽带。 一、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状况分析 1.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 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思想知道下,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断加快。2008年,长三角地区公路总里程达26.0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6.97%,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343公里,占据全国总数的12.33%;内河航道总里程实现9667公里,占据全国的29.67%;长三角港口吞吐量为2.95万吨,实现国内港口吞吐总量的40.8%。 2.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在稳定中逐步提高 2008年长三角地区共完成客运周转量306.71亿人公里,占全国的15.86%,其中公路完成2269.15亿人公里,铁路完成662. 04亿人公里、水运完成14.73亿人公里、民航完成60.79亿人公里,分别占全国的17.96%、8.51%、19.69%和26.39%;完成会运周转量26123.8亿吨公里,占全国24.76%,其中公路完成148.31亿吨公里、铁路完成715.24亿吨公里、水运完成23414.73亿吨公里、分别占全国比例的2.85%、11.53%和35.9%。 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结构化日趋显著 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公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迅速和方便直达的特性成为客运的主导方式;在货运方面,由于水路运输投资相对较小、能耗低、运载能力较强成为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民航业则成为旅客出入境的主要交通工具。 二、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运输业发展机遇 ①较强的地理优势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这就为水路运输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地理条件,尤其是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势也为公路和铁路运输提供了重要地理环境,这就为交通运输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环境。长江三角洲汇集了金融、贸易、教育、科技和文化于一身,是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2008年,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国内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客货运流通的加速,经济的发展更为交通运输业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 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裴瑜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45 2011年4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057-长三角区域边缘城市湖州的对外交通规划

长三角区域边缘城市湖州的对外交通规划 祁玥 【摘要】区域边缘城市的对外交通系统优化和完善,是加强与区域互动、提升城市自身地位的重要抓手。首先,从经济和交通两方面梳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分析湖州在区域经济中所处的价值区段,指出区域交通网络的演变将为湖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分别从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市域空间三个角度,分析当前湖州的边缘化发展困境。最后,从区域和市域两个层面研究湖州对外交通发展策略:一方面,需要关注区域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战略优势、抓住有利发展机遇,重点打造区域通道和关键枢纽,重塑湖州的区域门户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城市自身特质,顺应空间聚散规律加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围绕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交通组织,打造多模式、一体化的交通系统,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边缘城市;长三角;湖州;对外交通规划一体化交通 “边缘城市”的概念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传统的边缘城市(edge city)[1],最早被提出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在城市郊区化发展背景下,市域内的新城将成为城市经济空间发展的增长极;第二类为区域边缘城市[2],是指在城市群或都市圈范围内,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带,偏离区域发展主通道,经济、政治、文化均趋于边缘地位的一类城市地区。本文重点分析的浙江省湖州市正是长三角地区一个较为典型的区域边缘城市。如何扭转边缘化发展困境,实现“去边缘化”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 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以上海为核心的省际、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持续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更加密切。在区域层面的产业转移与分工以及区域交通网络完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发展相对滞后的长三角区域边缘城市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1 区域层面的产业转移与分工 参考国际经验不难发现,在城市群地区随着各城市间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与深入,区域核心城市、二级城市以及边缘城市将逐步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城市分工,并且人口资源和主导产业将在区域内重新布局,长三角地区当然也不例外。 2005~2010年期间,上海及其毗邻地区的第二产业持续向外围转移,并成为高端服务业、创新产业等三产服务业的集聚地;而苏北、皖北、皖江、浙西南等长三角外围地区则成为传统制造业的主要转移地和增长点。有研究表明,就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的价值链分工而言,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 目录 前言 4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 (一)优势条件 4 (二)机遇和挑战 5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6 (二)战略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

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精)

立足长三角调整上海产业布局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的基本特点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一是上海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大约150公里半径的区域,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和湖州等市;二是南京经济圈,即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区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和泰州等市;三是杭甬经济圈,即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区域,包括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市。 三个经济圈中,上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圈。上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使上海的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处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前沿,至今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王贻志等,2001年)。根据1998年统计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9个行业1中,按各城市产值占全地区产值的比重,上海在除纺织业以外的8个行业中均居第一,苏州、无锡也都占据较大比重。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5个行业,沪、苏、锡居前三名,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中,沪、苏、锡居一、二、四位或一、三、四位,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上海居第一,无锡居第三,苏州则居第六,是仅有的一个例外(王贻志等,1999年)。上海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使其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但这种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中形成。随着以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随着上海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来上海寻找投资机会的国际工业资本,首先沿着沪宁高速公路向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扩散,使苏州的制造业构成迅速提升,工业发展超过了无锡。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构成的制造业在上海、苏州的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可以认 1系指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服装及吉他纤维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逐步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的行列,就必须加强同长江三角洲(下文简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并且在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同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的内涵与现实表现 “经济一体化”一词源于世界经济的范畴,以后被用于解释各不同地域的经济联合。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市按共同的目标协调其经济活动、促进其经济联合的过程。按协调与联合的程度,一体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面一体化。它是指区域内各省市经济达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充分融合。从区内看表现为经济融合程度更高;从区外看则表现为区内福利的增加高于区外福利的增加。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主体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追求特定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实现主要靠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互动。功能性一体化是由经济活动本身高度密切关系为基础而保证区域内省市经济整体性增加的过程。制度性一体化则是以一定的区域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的一体化。两者相辅相成,即以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进而也为制度性一体化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包括:市场的一体化,产业结构、布局的一体化,城市主要经济功能的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管理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有限一体化。它表示区域内各省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妥协和有限的经济联合。从整体看,区内的经济正趋于融合,但融合程度不高;区内福利有所增加,可是有不平衡现象,福利的整体水平未必高于区外;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仅初具雏型,但其中需要协调的问题不少;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刚刚起步,制度性一体化尚“待字闺中”,等等。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处于有限一体化的阶段。对照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有限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上完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但是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市场体系建设的宗旨首先是保护和发展本地经济。因此,各种市场都

长三角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三)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五)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4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论文 关键字:协调产业地区三角洲区域长江城市一体化发展经济 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客观上使长江三角洲区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在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面更要注意加强协调与交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长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它以只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6.2%的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城市都已取得长足发展,其经济基础和发展后劲都有相当实力,为海内外所瞩目。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它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就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中国加入WT0,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在一体化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 二、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在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发展自成体系,区域内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条件上较为相似,矿产资源和原材料都相对缺乏,因而该地区在工业发展方面,以外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普遍较为发达,这也是推动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和不同行政区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三地普遍存在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的问题。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沪、苏南、浙北三地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