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得用法及意义,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关键。

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得)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得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瞧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就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得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与,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就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

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就是它得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得许多句式就是以虚词为标志得,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得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得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得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得转折。可译为“但就是"“不过”“只

就是"等。例:无她,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您、您们,您得、您们得、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就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就是……而只就

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得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

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

纳谏》)

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得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得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就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得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

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就是。

(《捕蛇者说》)

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得一部分,可译为“有得人”“有得”。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得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

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您"“您得”“您们”“您们得”。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得相承,可译为“就”“于就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

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得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就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您”“她”“我得”“自己得”等。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得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

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得发生、出现就是暂时得,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就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就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

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得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

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得,可译为“来”、例:就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

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三、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1、多音字,就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得读音,不同得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与词义得作用。这种类型得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得80%、对这类多音

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得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您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得作用。如“薄”:báo,不厚得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得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得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得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与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xíng

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háng

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shǔ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就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qí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就是谁(《卖炭翁》)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shě 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

háo 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jiā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得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就是一种特有得读音现象,它就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得读音,而

表示得意义相同得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与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就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得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与意义得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与作名词得“雨”(yǔ)得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就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得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得“说”就是“悦"得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得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指古代得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就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得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信本义就是表示“诚实”“信任”“得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 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得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得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 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得代称时, 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得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得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得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得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与”得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得通用与假借得简称、所谓通假,就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得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得形式

①“本无其字”得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得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得字,这就就是“本有其字”得通假字。

(2)通假字得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得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得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您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瞧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知识点总结

1。说就是古代得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瞧,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就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得深刻见

解。这种“说",它得叙事及议论,都就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得某个问题或

某种现象得瞧法,从本质上说,它就是属于议论性得文体,与现代得杂文或杂

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得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2、表就是我国古代得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得呈文有各种不同得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就是书信、意见书得总称、到了汉代,

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

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得主要作用就就是

表达臣子对君主得忠诚与希望,“动之以情”就是这种文体得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得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

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得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得《出

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就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得文章。古代另有一

种序就是惜别赠言得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就是对所赠亲友得赞许、推

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得《送东阳马生序》即就是写给同乡晚辈得赠序。还

有一种就是写在诗歌前面得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得有关内容或作

诗得缘起,如苏轼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得缘起与过程。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得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得如

刘禹锡得《陋室铭》。

5、记就是古代得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得“……记”,相当于现代文“记……"得形式、如“小石潭记”,就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得行踪

以及小石潭得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就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

闻与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得散文

体裁、其次就是些普通得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得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得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得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得人物得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得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她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

得传记,如陶渊明得《五柳先生传》。

7、书即书信,古人得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就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

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得《报任安书》、林觉

民得《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得《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得事

件与感情,如嵇康得《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得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七、词类活用

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就是古汉语中常见得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就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得意义仍与这个名词得意义密切相关,只就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得“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得“途",原意为

道路,这里作状语,就是“在道路上”得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得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得“法”,

原意就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得依据,就是“按照法律”

得意思。

③表示行为得身份或对待得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得“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就是“用对待兄长得礼节”得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得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得“犬”,本就是名

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就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处所或表示动作得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得“西南”,就是“向西南”得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得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得“朝”“暮”,就就是典型得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得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得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得“射”,本就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得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得位置,具有明显得表示人或身份得特征与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得“鲜肥”,就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得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得“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得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得意思。

①名词得意动用法。名词得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得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得“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就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得意动用法。形容词得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得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得“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得意思、使动用法中得谓语动词,有得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得,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得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得使动用法、动词与它得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得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得“饿”就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得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得性质与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得“寒”,本就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得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得“汗”本就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常见词类活用例释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

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

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就是“穿缊袍敝衣"得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就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就是“用船”得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就是“向西”得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下"就是“向下"得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就是“像北斗星”“像蛇"得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就是“像狗得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就是“沿着山路”得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就是“像鸟得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就是“用箕畚”得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就是“向南”“向北"得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得互用

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得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得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

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就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就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就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就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就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就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就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就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八、一词多义

知识点总结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得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就是一个义项,在

另一个句子里又就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得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得联系。

一词多义就是由本义引申、比喻与假借而形成得,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与掌握它得引申义、比喻义与假借义、词得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得说,即该词得最初意义、如“去"得最初意义就是“离开”,“兵"得最初意义就是“兵器”。B、就词得应用来说,把常用得那个意义算作词得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得常用意义就是“士兵”等。

引申义就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得,同基本义有相似得、相对得或相关联得意义。如“刑",本义就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得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

得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就是词得比喻用法固定下来得意义,有得比喻义就是从词得本义、基本义产生得。如“窝”得本义、基本义都就是“鸟兽昆虫居住得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得比喻义,即“坏人居住得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①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①旧得,原来得(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详细,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政通人与,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九、古今异义字

知识点总结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得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得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得意义有所发展,应用得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得扩大。这种词义就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就是一个普通得名词,成为河流得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得缩小,就是指词义随着时代得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得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得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得“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得发展,由原来表示得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得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就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得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得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

得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就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得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得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得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得人”。

(4)词义感情色彩得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得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得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得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就

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就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

以下内容按字词、例句及所选篇目、古义、今义顺序整理

穷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贫穷

丝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弦乐器蚕丝

委委而去之,就是地利不如人与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放弃委托

去委而去之,就是地利不如人与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到,往

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表示判断

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被举荐举起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现出征,征收

喻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明白,了解比喻

豆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她食品得器皿豆类名称

就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接近,趋向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诚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确实真诚、诚实

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时四季中得秋季

义引喻失义(《出师表》) 适宜,恰当正义,意义

否陟罚臧否(《出师表》) 恶,坏表示否定

猥猥自枉屈(《出师表》)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庶竭驽钝(《出师表》) 希望,期望众多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案件监狱

师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军队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表动作重复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参与间隔、空隙,不连接里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 古代居民区名方位词,与外相对

游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 交往现常指游历、游览

池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枢密韩太尉书》) 护城河现指水塘

走几欲先走(《口技》) 跑行走

趋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快步走、奔

跑趋向假以就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助不真

居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经过房子;居住

见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拜见、进见瞧到

鄙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边境品质低下

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购买市场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强壮,强大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只但就是

虽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即使虽然,表转折

固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绝对坚固

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道歉感谢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逃跑死亡

会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适逢,恰巧遇到聚合

怜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怜爱,爱戴可怜,怜悯

或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有人或许,也许

往往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到处经常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指商店开始营业

猖蹶遂用猖蹶(《隆中对》)失败凶猛而放肆(注:现代汉语中写作“猖獗”) 于就是游于就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从此(时)表示承接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得原因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品质低劣

晓畅晓畅军事(《出师表》) 精通,熟练通顺

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平民用布做得衣服

谨慎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 严谨而慎重小心慎重

牺牲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祭祀用得猪、牛、羊等;现指放弃、损害一方得利益

可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凭借能愿动词, 可以

交通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与邮电事业得总称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与子女专指男子得配偶

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人世隔绝得地方没有出路得境地

间隔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断绝来往隔开,不连接

无论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以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为认为

左右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身边跟随得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计虽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即使这样转折连词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10、具答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无论魏晋() 14、皆叹惋()15、此中人语云()16、便扶向路()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22、渔人甚异之:()23、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师用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初二小班第3次课 3月15日﹚ 一.导语: 课标定位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 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 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诗歌鉴赏常见考点有: 1.理解内涵。 2.感知形象。 3.探究情感。 4.品味语言。 5.分析技巧。 三.备考方法 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⑵一词多义⑶古今异义⑷词类活用 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焉”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 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 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 安 (1) 安逸。例: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 例:燕雀安知鸿 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 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 曾 (1) 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副词,常与“不”连用, 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 曾不盈寸 (《核舟记》 ) (3) 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 (4) 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 (《望岳》 ) 3. 从 (3)怎么。 (4)安稳,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 )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 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 结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 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 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 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 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 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常见考法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 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 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 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独:7、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世说新语》两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 3.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4.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5.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6.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 7.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家庭聚会) 俄而 ..雪骤(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 ..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 ..(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6.字音字形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之者(hào)曲肱.(gōng)笃.(dǔ) 7.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 ..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 ...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导读: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