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生宿舍,老图书馆,老物理系楼,以及相隔一个操场的与之相对武汉大学行政楼,都是西洋建筑。

文化包含的范围有广有狭。上述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结构三层次说,是广义的理解,几乎把整个社会都包罗进来了。讨论文化产业时,广义的理解遇到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往往采用狭义的理解。狭义理解之一,将社会生活分成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经济相当于哲学上的经济基础,政治和文化相当于哲学上的上层建筑;狭义理解之二,将文化局限在意识文化范围。狭义理解之三,将文化局限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辖的范围内。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文化资源的作用有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和区域性。评价文化资源比评价自然资源复杂得多。

1、文化价值资源的潜在性。

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与文化的存在形式有关。计算价值的前提是对象化和具体化。物质产品,例如,一支笔,一斤粮,一匹布,可以对象化,有明确的单价,计算价值比较容易。在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对象化。意识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诗歌、小说,可以对象化。物质文化中的建筑、园林、服饰可以对象化。纯意识文化、理论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很难对象化。

无法对象化的文化资源很难度量,很难具体计算。然而它的巨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优秀的文化给人美感、激情和力量,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憾力和感召力,能够升华思想,激扬精神,醇化道德,陶冶灵魂。优秀的文化,“犹如天空中的氧气,自然界的春雨,不可或缺却视之无形,飘飘洒洒,润物无声”[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区别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有些残存的宫殿、庙宇,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和激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5]。圆明园遗址残缺的西洋楼石柱,交织着民族的荣辱与兴衰,发人深思,催人猛醒,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对香港同胞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对长城有自豪感的占被调查人的78. 8%[6]。长城绵延万里,气势磅礡,是展示华夏文明的载体,是团结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剂。登上长城的华夏子女,会增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登上长城的国际友人,会浮现对中华民族的钦佩感。

文化是各国人民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的媒介,是亲善大使。许多国际友人通过民乐、武术、中餐、园林、京剧,增进了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文化是美国向世界宣扬美国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主要手段。美国控制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文化产品75%来自美国。处在弱势地位的国家,不但在经济上面临挑战,在文化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法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制定法令、法规,防止美国文化在本国过度泛滥。

2.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

大多数文化产品的功能是在审美过程中释放的,是持久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可

以满足人们世世代代的需求,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历经千年的唐诗仍在焕发灿烂的光辉。文化产品功能的持久性是文化资源价值滞后性的基础。对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1)供需规律与古董效应

物以稀为贵。大部分文化产品,如绘画、雕塑、古建等,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文化产品是孤品,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化产品经历一定年代后称作古董,价值往往超常增加。少量错版邮票、错版纸币市价陡增,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2)认识过程

“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10]。不同文化素养的人群对同一个文化产品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对文化资源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如曹雪芹、梵高等,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价值连城。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1890年6月梵高创作《加歇医生像》时写道:“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们”。历史证明,梵高的预见是正确的。1990年5月《加歇医生像》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出8250万美元,创下单幅绘画天价。

(3)消费高层次化

对文化的需求程度是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高层次消费的需求增加,文化资源的价值逐渐释放出来。人们追求真、善、美。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真、善、美的基础是科学、道德和艺术,是文化。体验经济是对消费高层次化的注释。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马来西亚看到一栋房子外面有许多人排队,导游说是进去看雪景。托夫勒认为这就是体验经济,马来西亚在热带,人们没有见过雪,愿意花钱体验雪景。托夫勒用喝咖啡说明体验经济概念。同样一杯咖啡,在市场上买咖啡豆自己煮,每杯5美分。街头咖啡店每杯0. 5美元。五星级酒店每杯5美元。威尼斯圣马克广场弗里安咖啡店每杯15美元。因为那里可以体验文化古城的壮丽景色。体验经济要满足顾客感观的享受,要引起顾客惊喜。高品位的文化资源有独具性,有新鲜感,最值得回味,最值得体验。正如约瑟夫·派思所说,进入体验经济阶段,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充分展现。

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文化资源具有整体性,它的价值要通过整体反映。在规划和建设实践中,保护文化遗迹主体的意见比较容易统一,但保护文化遗迹周边环境,保护文化遗迹整体性,较难取得共识。原因是对文化资源价值整体性认识不足。文化资源整体性有三方面含意。

(1)建设风貌的整体性

城市的格局,街坊和居住区格局,都有整体性,不是单体建筑可以表达的。日内瓦市历史上最高建筑圣彼尔教堂的高度是37. 5米。为了保持城市风貌的整体和谐,日内瓦新建楼房的限高是37. 5米。

(2)自然背景的整体性

历史文化遗迹有特定的自然背景,有河、湖、山、丘的衬托,有古木花草的掩映(3)社会活动的整体性

传统的民俗、宗教活动,文艺歌舞演出,能够使文化资源熠熠生辉。像民俗文化村这样的资源,由建筑、服饰、习俗、歌舞、饮食等综合要素构成,破坏任何一个要素,都有损于民俗文化村的整体形象。

美学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调和原则,将相近的东西排列在一起,相近的色彩组

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协调中感受美。二是统一原则,将多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活泼,又有序,形成和谐的整体[12]。遵循这两个原则,文化资源的价值轨迹是1加1大于2。违反这两个原则,文化资源的价值轨迹是1加1小于2。红花虽美,要绿叶扶持。《淮南子》讲酒窝“在颊则好,在颡则丑”。同样一个酒窝长在脸上是美,长在脑门上是丑的。

靠近九华山,鸣凤山,古香古色的

违反整体性,损害文化资源的事件屡见不鲜。北京天宁寺塔的遭遇是文化资源整体性遭到破坏的实例。天宁寺塔位于广安门外,塔基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塔身建于辽代。塔的须弥座上是三层仰莲瓣。十三层密檐塔身高耸在莲瓣上,把佛学中莲座坐床和儒学中的莲出污泥而不染的思想完美融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塔后建180米高的热电厂烟囱,使57. 8米高的塔身显得又小又矬;塔前密密排列的5层、6层的板楼,挡住了人的视线。天宁寺塔处在这样的周边环境中,好像珍珠掉进了污泥里[13]。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为了继承古都风貌,要求在高楼上加盖亭子。“亭”与“停”同源,重要功能是供路途疲劳的行人休息。谁能到高楼顶上去休息呢?北京铁路西客站耗资8000万元加盖大亭,实际功能甚微。高楼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盖上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犹如西装革履的人戴上一顶古老的瓜皮帽,不伦不类。

4.文化资源价值的区域性

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情趣,有普遍性一面。凡是优秀的艺术品,不论在哪个地区,哪个时代,都能为人们所喜爱。然而,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情趣还有地区的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美有不同的追求。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百兽之首,是皇帝的象征,民族的象征。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都是褒词。基督文化中,《圣经》旧约第12章第9节中龙是魔鬼撒旦,象征邪恶和残暴。天使与龙激战,把龙打倒在地。对狼的认识在中西方也有分歧。中国人认为狼凶残。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都是贬词。老人讲狼外婆的故事吓唬幼儿。西方认为狼有团结精神,把狼作为城市的图腾和男人的名字。

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跨国集团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本地化的内容之一是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概括公司的经营思想是“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本土化行动就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地区差异,包括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差异、经济环境差异。

沃尔玛在走向海外时,遇到地域文化的困扰。1994年沃尔玛进军巴西,业绩不佳。巴西购物中心最主要的销售商品是食品类。食品类的主要进货渠道是当地。沃尔玛具有全球进货的优势,在食品类货物上不能明显反映出来。只有疏通当地进货渠道后,才能逐步站住脚。1999年沃尔玛开始进军日本,采取谨慎的态度,经过4年调查研究, 2003年12月从对日本西友集团控股入手,逐步进入日本市场。按照日本消费者对商品新鲜度的挑剔要求,商场员工现场为顾客切好鲜鱼。同时,沿袭在美国本土宽敞的通道和舒适的灯光,吸引日本消费者。

西方艺术讲美,着眼点是有限的对象,把一个有限对象刻划得十分完美,十分传神。中国传统审美观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儒家主张中和为美;释家主张空灵为美;道家推崇自然为美。中和、空灵、自然,相互融合,形成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核心观念———意境,追求象外的象,景外的景,突破有限,抒发对人生和宇宙的感受。

美国审美观的核心是标新猎奇,张扬个性。在美国私人墓地中,墓碑很少类同,一座墓穴一个形式。美国崇尚标新猎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追求刺激性,讲究场面和视觉感受。美国的影视作品以大场面取胜。这是《泰坦尼克号》等电影成功的秘诀。二,追求参与性和娱乐性,追求快节奏,轻松、活泼、诙谐、幽默。在美国,古典音乐听众只占音乐爱好者的五分之一。多数美国人喜爱爵士乐和摇滚乐。演出爵士乐和摇滚乐的酒吧、夜总会相当普及。西部片和百老汇歌剧经久不衰。三,追求科技含量,厚今薄古。美国影视作品以高科技含量取胜。《蜘蛛侠》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收入达到4亿美元。不少中国观众看不习惯穿着紧身衣的蜘蛛侠形象。

审美观的差异是园林建筑必须认真对待的。以主题公园为例,必须与游客的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1990年兴建的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取得喜人业绩,与适应游客审美需求有关。深圳位于开放前沿,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国际友人,从深圳进入祖国大陆,可以在园中饱览中华大好河山。广大内地居民,游览深圳,可以在世界之窗观望全球胜境。1993年锦绣中华建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紧挨迪斯尼、环球影视和海洋世界,占地30公顷,耗资1. 5亿美元。美国人喜欢新奇的、动感的、刺激性的、参与性的项目。在美国人看来,锦绣中华展示的长城、故宫、孔庙、石窟,只是不同形式的建筑,都是静态的,无法参与的,引不起游者兴趣。锦绣中华本想“借船出海”,从每年3000多万的迪斯尼游客中吸引一部分。实际上每年只有20万左右游客光顾,这一部分游客也是冲着惊险的杂技和可口的中餐来的。如果对中美文化差异有比较深刻的分析,集中力量办好杂技和中餐,不会出现最终歇业的结局。

2005-11-30 贾松青

一、文化资源内涵

二、文化资源禀赋

所谓禀赋原指人的体魄、智力等先天方面的素质。文化资源禀赋则用以指文化资源先天固有的潜力和素质。衡量文化资源禀赋一般从三个方面着眼:

文化资源的特点

如何认识文化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同时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科学划分,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发和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又必须基于对文化的认识。与文化认识多样性相对应,人们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同样千差万别。因为文化资源的构成要素十分宽泛,既包括科技、教育等因素,又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在内的种种因素,还包括整个社会文化网络,以及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因素。

我认为,文化资源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三个:

一是文化资源的动态性。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它是以哪一种符号或意象出现,均承载着一定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既有其相对稳定的特征,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人类的进步,不断得以衍生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一个文化系统自我禁锢,封闭自处,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就必然会因为生命力的丧失而逐渐弱化,直至消亡。因此,任何僵化地对待文化资源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二是文化资源的非独占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逐步完善,整个地球的地理空间已被大大压缩,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几乎变得易如反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文化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虽说也有较强的地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它一旦被创造出来,便成了一种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成了其他人进行文化再创造的资料。这就意味着,谁的借鉴、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利用异地文化资源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的例子,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比比皆是。

三是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多数自然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再生性,而且往往是使用价值越高,使用的次数越多,就越珍贵。即便是那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人们也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制,使其传播更加广泛,价值不断扩张。正因为文化资源具备了这一特点,才使文化产业成为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目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重点讲历史文化资源,其中也将谈老武汉,老汉口的文化资源,智能开发,三国杀汉口历史文化资源,晋商,汉口的文化资源,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1、分类

一般说来,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及其承载着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物件、事件乃至一些名人、名城等等,都是某种形式的文化资源。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把文化资源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如历史遗存遗址、特色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等)和无形文化资源(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绘画美术、音乐舞蹈、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族节庆等等)。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文化资源划分为可开发资源和不可开发资源等等。

按历时性标准,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与文化现实资源。

从评价体系来说的,是否能够评估的,分为可度量的与不可度量的。

从地域上看,分为城市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资源或乡村文化。

2、城市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

身边那些城市文化资源,哪些是乡村文化资源?目前举办的怎样?

木兰文化,石榴红村,

不过,划分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弄清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内容以及文化资源在当代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资源开发。

资源,原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指的是特定时代、地域人群的文化资料的天然来源,它包括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文化资源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存在于社会文化现状之中,弥漫在整个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创造过程之中,它既以一种可感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又以一种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它主要以人为载体。一种是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量其价值,如历史文物、工艺品等;一种是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不可用现实价值来估量其价值,如民俗、传说等。文化资源具体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符号化的文化知识。比如人们创造的图案、语言、绘画、音乐、造型、传说、方案等。这类资源可复制、加工,转换、融人文化产品之中。二是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即由人掌握的一种活的技能,包括写作、歌唱、舞蹈、绘画、演奏、编程、设计等各种程序和技巧,可用于文化生产过程。三是创新型的文化能力。指文化创造者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体现为构思、创意、主题、灵感、方案、决策的能力等。这是文化生产中的核心资源。它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独创性,既是最有价值和最稀缺的,也是不可穷尽、无限延伸的文化资源。

2、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典籍文化名人众多,为当代文化产生提供着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从横向讲,既有少数民族文化,又有各种外来文化,文化形态丰富,文化层次多样,为创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提供了绵延不断的文化养料。它包括:(1)人文历史资源:如先秦文化、唐宋文化,历代文化名人、红军文化、抗战文化、伟人文化等。(2)地域文化资源:如东北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盆地文化、中原文化、江河文化等。(3)民俗风情资源:少数民族文化、婚俗文化、都市文化等。(4)民间艺术资源:如木偶、地方戏曲、传说故事等。(5)如民间工艺资源:木石竹器、剪纸、糖人、绝活等。(6)竞技游艺资源:如跳房子、滚铁环、摔跤、上刀山等。(7)宗教仪式资源:如祭神、祭祖、求神拜佛、祈雨祈福等。(8)园林艺术资源:如民居风格、园林特色等。(9)娱乐休闲资源:如养生、康体、健身等。(10)文化信息资源:如学习培训、发明创新、信息网络等。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就文化资源的结构形态而言,中国文化资源可以划分为七大文化系列,即人文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

文化资源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从性质的角度,文化资源可划

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从统计评价的角度,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可度量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计和测量其瞬间价值的资源种类,如历史文物、建筑、工艺品等;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可用现实价值来衡量的资源类型,如民俗、戏曲等。按历时性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两大类。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前人创造的物的凝聚,文化现实资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的转化,其核心要素是知识和智力。

%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型

#"% 田园景观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人

们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田园景

观# 从南到北" 有热带$ 南亚热带田园景观$ 江南

水乡田园景观$ 旱作田园景观$ 畜牧草原景观等’

从东到西" 有沿海渔业$ 滩涂景观$ 平原田园景

观$ 丘陵盆地田园景观$ 高原山地田园景观等# 即

使在同一地区也可依作物的不同种类划分成不同的

田园景观" 如茶园景观$ 花卉园景观$ 竹园景观$

荔枝园景观$ 瓜园景观$ 枣园景观$ 桃园景观等#

#"! 居民建筑文化

由于地形$ 气候$ 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 中国的乡村民居千姿百态# 有华南沿海的骑

楼$ 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 黄土高原的窑洞$ 蒙古

高原的蒙古包$ 青藏高原的碉房等民间建筑文化#

并且已有部分古村落景观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

景点" 如江西乐安县的流坑古村$江苏的周庄$浙江

的诸葛村$福建的客家围屋$皖南的宏村等#

#"# 农耕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现在又正处

于改革时期" 因此" 农业中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高

科技耕作方式相混杂" 规模经营与农户经营相混

杂# 而不同的耕作方式使用的农具也各种各样" 不

同作物的耕种与收获也必须按照不同的时令" 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农事活动没有很强的组织

性和纪律性" 其中一部分农事活动非常悠闲" 如养

殖$ 放牧$ 挤奶$ 采茶$ 摘果$ 维护花园$ 菜园

等" 既是一种劳动又是一种娱乐" 既学到知识又加

深体验" 适合城里人放松休闲的需要#

#"$ 民俗风情文化

中国&" 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各有特点" 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 如盛行于中国的传统节

日有汉族的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

阳节等" 藏族有浴佛节$ 雪顿节等" 彝族的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伊斯兰的开斋节等" 并在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象踏青$ 龙舟竞赛$ 赛马$ 射箭$ 赶歌$ 登高等" 真可谓五彩纷呈" 形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民俗风情文化#

#"& 家庭生活文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如果社会文化是

%共性文化&" 那么家庭生活文化就是一种%个性文化&" 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劳作分工$ 一日三餐$ 家庭用语$ 婚丧嫁娶$ 生儿育女等等# 可想而知家庭生活文化的丰富多彩# 现代城市的生活文化是一种%快节奏文化&" 而农村家庭生活文化是一种%慢节奏文化&" 因此" 农村家庭生活文化具有休闲性# 游客在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 会受到浓厚的家庭亲情关系的熏陶" 可以增进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 乡村艺术文化

农村中有许多民间艺人" 如田园诗人$ 田园书

法家$ 田园画家$ 田园作家等" 其诗词歌赋具有独特意蕴" 游客既可以从中欣赏到%小桥$ 流水$ 人家& 那种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又可以体会到%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那种与世无争的心境" 陶冶自己的情操# 此外" 农村还流传着许多传统精湛的手第’" 卷!"

表! 乡村旅游的二元文化结构

"#$%! "&’ ()*$+’ ,*+-*.#+ /-.*,-*.’ )0 -&’ .*.#+ -)*.1/2

工艺制作! 如泥人工艺" 木版年画" 剪纸" 手编花篮" 手工刺绣等! 许多国外游客看后都如获至宝#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 卷及答案】 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2020年消费者行为学心得体会.pdf

本学期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深入学习了《》这门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门领域跨度大的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以及统计学等诸多学科。近年来,不仅成为我国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受到管理、传播、广告等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对于这门课的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说企业营销活动的目的就是刺激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反应;联结企业营销刺激与消费者反应的就是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和购买决策过程,而心理活动过程和购买决策过程又受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根据这些框架所展开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消费者环境。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动机过程、信息处理过程、记忆与知识、学习过程、情感过程、态度过程和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及其相关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问题、搜寻问题、方案评价、购买行为和购买后行为;消费者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家庭和信息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王老师带领我们研究了消费者个人或群体选择、购买、使用产品或服务、以及购买行为与购买后行为等等;讨论了影响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效用性需要和快乐性需要;分析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 选择判断的过程、消费者态度的改变、忠诚度和满意度等等,全面了解到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原理。更加系统的理解那些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工作,乃至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为消费者服务的市场营销新理念,提高营销活动的科学性、预见性。 学完这门课后,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要将学过的消费者行为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又或者走进一家餐厅吃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打量着那些店面的选址、装修、格局、客流量、以及消费者进去消费时的感受等等。我们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以专业的角度去研究消费者需要些什么,对于哪些产品和服务比较喜欢或者排斥,加深我们对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认识,对于我们以后踏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我们自己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点是什么,才能进行有效的销售,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每个人的想法和个性都不尽相同,因此产生的消费者行为也是千变万化。而我们要想完全去解读消费者的行为是很困难的,但是当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过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后,就能够真正的了解了消费者的行为,让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产生了信任和购买欲望。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一、社会热点的文化透视 2005年夏,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席卷全国,“------已被资讯泛滥时代的传媒翻了个“底朝天”,八卦当头、学术殿后、商业坐镇,中间还穿插上演了“低俗影射”与“民主预言”的猜想,------”。①大量的社会群体,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娱乐节目中,使其逐渐演变为一桩社会性事件。以粉丝为代表的普通观众以手机短信、论坛、博客等方式对参与了事件的进程。为捍卫自己的偶像,休闲、拉票,在网上摆开了“战场”,进行着云里雾里的斗架,说三道四,互相攻击,搞得热热闹闹。而另一方面,来自人文学术思想界众多名人围绕超女展开了激烈争论,一个娱乐话题就此上升为学术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因“超级女声”的选拔机制和极高的参与性,把“超女”和民主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超女对当代未成年人公民意识的催生和训练有相当正面的价值,超女正在成为一种对孩子们‘酸酸甜甜’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启蒙。”(徐贲:《娱乐文化消费和公共政治——“超级女生”的公众意义》,世纪中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6526095.html,/archiver/?tid-22368.html)另一方面,“与青少年的狂热、观众的热情参与相比,我们的主流文化却对‘超级女声’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愤怒’,‘叫停’的呼吁也由弱变强,以至于某些‘名嘴’在电视上公开斥责其‘低俗’,甚至频频出现‘封杀’的‘流言’。”②有趣的是,往往持支持立场的声音是大量的出现在大众文化的媒体上;而主流媒体不是刻意的保持沉默,就是大肆讨伐。不过无论是“贬”或是“赞”,双方对“超女”诉诸于快感的娱乐均表示了理解和认可。特别是其中的学者,面对超女的来临,不少人已放下了自恃清高的架子,认为“好的娱乐节目也并不总是容易得到的,而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快乐。”《“超级女声”会使我们“娱乐致死”吗?》何怀宏新京报2005-08-31)。从而表现出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事件中各取所需,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些共识,表现出一定相互宽容的倾向。 但是,随后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由“学术热点”演化为“文化事件”过程中。综合分析主流媒体的态度和大众消费类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对待“红楼超女”问题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其间缺少一个能起到缓冲功能的过渡地带。这种对峙几乎在开始就形成了,当《新京报》于2005年10月30日刊登出《胡文彬:刘心武应遵守学术规范》一文后,网络上迅速的掀起反对的浪潮。特别是各大主流媒体转载《艺术评论》10期“红学界集体反诘刘心武”一文后。支持刘心武的声音也日渐高涨,有网友指出“《红楼梦》不是某些人的‘独立王国’”;《北京娱乐信报》载文“万余网友力挺刘心武‘揭红’”,力挺的理由是“有意思”、“长知识”、“平民挑战权威”等;更有《华商报》载文“文化名家为刘心武撑腰”,矛头直指红学界拘于“门户之争”,把红学“做成了生计,当然流于庸俗”。这些反对的指向实际已经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因此有人提出“人文学术如何才能不被当代文化所稀释?这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事件给人文学术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问题。”(《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05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曾军) 我们无意于参与讨论,却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深感兴趣。我们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为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 一、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意识形态”多被当作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观念或倾向来使用,以至于不少人总是将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混为一谈,却很少关注这一概念所依附的哲学史框架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在今天更多地与贬义(如神秘化、虚幻或欺骗)相关联,但它最初是作为启蒙主义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理性概念被提出来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第一个把“意识形态”(ideologie)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即通过对观念进行唯物的、科学的精确描绘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拿破仑将托拉西们污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ideologue)”,才使这一概念蒙上了虚假、空洞的意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意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揭示出这些意识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对主体的虚伪教化,这对“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的费尔巴哈对宗教这种最具异化特征的意识形式进行的彻底批判,都为人们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自信心和思想条件。 真正对意识形态概念发生革命性影响的人是马克思。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昭示出马克思主义

探讨意识形态的两条理论途径。一条是通过理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展成《资本论》那样的经济学-哲学专著;另一条则是通过对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创立新的意识形态观,以指导无产者进行工人运动或暴动的政治行动实践;前者更重视意识形态的真假认识价值,后者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造效果。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紧密相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看成是某种社会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现象,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我们应该揭穿和批判的幻象。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具体化,指的是创建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上的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日益深入,马克思不再将意识形态简单看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虚假(歪曲)幻象,而更重视从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定位,更重视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或歪曲性的社会关系根源。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纠缠于对意识形态想象是否真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更加重视揭露和消灭造成意识形态虚伪性的真实(物质)条件。马克思不但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使自己的存在更具合法性而采用的种种话语策略和隐蔽手法。 马克思之后的革命哲学家列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也从不同程度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有别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观念),将意识形态看作配合阶级专政的附带内容,并将意识形态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社会制度的建设当中。而葛兰西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西欧社会远比列宁所

如何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作用

如何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作用 资源共享工程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的一项国家文化惠民工程。下文将对其县支中心作用进行分析。 标签:资源共享支中心问题 一、县级支中心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瓜州县支中心现有房屋面积210平方米,配备了30多台电脑、两台投影仪、一套卫星接收器、一个数据服务器等设备。其中:中控机房2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70平方米,多媒体培训室70平方米,综合采编室50平方米。现有编制2名,人员2名,与图书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支中心主任由馆长兼任,设一名副主任分管日常业务,政府财政预算运行经费5万元。支中心业务开展已经常化。 2.乡镇分中心。乡镇基层中心已陆续搬进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拥有独立、宽敞的场所,安装好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各乡镇都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 3.村级服务点。全县74个行政村都配置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配送的电脑,除了硬件有所提高外,各乡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显著位置都悬挂了文化共享工程标识牌,公告活动信息、服务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等。多数服务点配有兼职或专职人员管理。 二、支中心开展活动情况 1.在形式上。县支中心能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电子阅览室实现免费开放且明确开放时间,年开放时间达到310天,接待读者10000人次以上;寒暑假针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科普类影片展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同时建起了数据资源库。通过国家文化共享卫星同步接收系统整理保存文化信息资源51GB。其中:电子图书资源10GB,电子视频资源31GB,电子音频资源10GB,整理归纳惠民常用网站11个。 2.在内容上。既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戏曲、电影、音乐等文艺节目,也有贴近群众日常需求的种植、养殖等技术讲座。积极与学校联合,对参加高考、中考的学生免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查询服务,方便学生查询各种资料;在文化广场免费向群众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科普教育片;利用服务宣传周活动,将接收的科教影片和知识讲座等资源,免费向学生放映。 三、取得的效益

消费者行为学视角中的流行文化(一)

消费者行为学视角中的流行文化(一) 摘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可它一直鲜为学术界研究,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探讨了流行文化的含义,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等,希望借助利用流行文化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关键词:流行文化;消费者行为;高雅文化 现在,当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品随着全球化而充斥世界的时候,不仅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全球各个角落普遍存在并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东西,就是已经彻底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已经势在必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流行文化的界定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界定。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流行”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迅速传播或流行一时的规格或样式,也称作时尚、时兴、时髦等。流行是一种追求新颖而背离习惯的企图,但同时尚未超出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和行为范围。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流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的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范的行为模式。流行现象,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对特定观点、行为、言语、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流行,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从商业的角度看,流行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从接受的角度看,流行在面向市场和社会时,极易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进行界定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截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界定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界定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界定都将会把流行的不同意义与文化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二、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流行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代言人。在《消费矛盾:消费社会的概念、行为与政治》(ContradictionsofConsumption:Concepts,PracticesandPoliticsinConsumerSociety)一书中,爱德华(TimEdwards)主张,透过流行文化,我们能够对当代消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流行文化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体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从总体上看,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

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此时,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三、90年代: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

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工作

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工作文化信息资源的概念范围极其宽泛。就现阶段的实施情况来看,全国文化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应当将文化部所能控制的资源,以及设计方案之中所需要达成的资源建设目标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在工程建设时应当重点进行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为实现数字图书馆终极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资源共建模式及选题策划方面,也应当予以科学规划。本文主要就数字资源建设实际存在的问题情况予以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进而提出了调整整体思路、协调建设目标、加强技术支持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改进策略。 标签:文化信息资源贡献工程资源范围 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的核心与关键,关乎着其建设成效与价值。而在资源建设的过程当中,怎样能够促使资源建设定位、目标用户、共建模式以及网站策划如何能够引起读者更为浓厚的兴趣,则是开展这一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并且如何能够将共享工程与一般网站建设予以明确区分,也是广大系统研发人员所一直困惑的问题。对此,就一些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据此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从而促使相对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用,同时还可进一步提升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效率。 一、数字资源建设需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化信息资源范围界定 不论是在初级的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及后续的建设规划当中,或者是在共享工程项目小组对于资源建设的多次论证分析后,均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化信息资源所应涵括的范围”之上。虽然不断突出强调工程文化概念是相对狭义的,但即便如此却也依然涵括了大量的内容。为了符合每个人心目中文化概念,便需要其内涵范围持续扩大,相应的资源专题也要持续增多,后续发展也便愈发困难。至此,资源建设的范围便会广阔到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与既定的目标追求也渐行渐远。 2.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应用 共享工程将“试验数字化图书馆”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工作”在数字图书馆技术、资源建设等多个领域之中的发展成果作为主要基础,重点探讨了技术的差异性,在资源建设及服务之中,往往过度关注于采用资源来诠释数值图书馆概念,而针对社会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数字图书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此,在被人们所广泛定义的“数字化图书馆”所应对应的即为“传统图书馆”,主要的目标及着眼点即为针对各类原始对象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揭示并进而提供以相应的信息检索及查询服务,这也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职能;但被人们所普遍宣扬的“数字图书馆”所对应的却是传统的“情报研究中心”,主要目标及着眼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之《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设计

走进新词新语探究流行文化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积累·整合”、“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梳理探究”是新课改这种精神在教材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开展梳理探究活动,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出独立的见解,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严谨、求实学风的养成。 2.梳理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引导学生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让学生亲身探求,收获果实。梳理和探究得出一个结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梳理探究的过程,积累梳理探究方面的经验,为将来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靠课外,而不能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学生应花费一定的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主要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交流探究心得与活动体会。成果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交流,可以是笔头作文,可以是板报期刊,也可以在网上交流等。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我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课堂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学中我以秀自己导入新课,最后以学生秀自己结束,让师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使课堂氛围更为和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分析它们所反映流行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并能试着作出较深层次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对新产生的词语作出较为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授课类型】梳理探究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说实话,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分析它们所反映流行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并能试着作出较深层次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搜集整理一些新词新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对新产生的词语作出较为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创意 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三点“实施建议”: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是关注学生的积累及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整理新词新语,并要求他们理性思考这些词语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使课堂探究更有深度;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学中我以秀自己导入新课,最后以学生秀自己结束,让师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使课堂氛围更为和谐。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说实话,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out了,好多的新词新语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我的感受正如崔健的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经过一番恶补,我终于也掌握了一些。下面我就用新词新语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我自己,一来和大家交个朋友,二来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们也能踊跃展示自己,让我们更好的交流。(出示课件1) 秀秀我 姓名:庞俐敏 昵称:plmm 年龄:是奔奔族非新新人类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_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高等教育与政治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郑维东1,李晓男2 (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 【摘 要】大众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是分析政治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 和谐与冲突的两种可能,处理好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其尽可能保持一种 和谐的状况,对于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大众政治心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4)01-0050-04 Tw o dimension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1.ZHE N Wei -dong ; 2.LI X iao -nan (1.Management School ,Shenzhen Univer 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2.Department o f Public Management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China ) Abstract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to ana 2 lyze political culture.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s olidarity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 o dimensions.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for any political culture to cope sm oothly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nd keep them in a s olidarity relation. K ey w ords :political culture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ideology 收稿日期:2003-09-26 作者简介:郑维东(1968-),男,四川邻水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李晓男(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一、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特征和功能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相比,更像是流行音乐,体现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的初步认识和基本看法,通常体现为大众的政治观点、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这其中,如果说大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是对政治生活的粗浅认识,是一些没有经过加工的零散的“思想原材料”,那么,大众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则是一些较为固定和持久的心理活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一、时尚的蕴及历史演进 时尚作为一种普遍而特殊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而是与人类文明一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及至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尚的流行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可以说,时尚的气息无所不在。与前工业社会相较而言,现代社会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不仅表现在其传播速度的大大加快与传播围的拓宽,更体现在时尚概念本身的意义延伸。 对于时尚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其一为侧重时尚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其二为侧重时尚所富含的文化涵。前者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布尔·(J.Young)所述:“时尚可定义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语言、时兴式样、礼仪风格等行为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1]我国学者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时尚的概念涵:“所谓时尚即一时崇尚的式样。式样就是任何事物所表现的格式……只要社会上一时崇尚,任何有式样可讲的事物,都可称为时尚。”[2]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也侧重于把时尚看作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方式:“时尚是在大众

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3]后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H.Blumer)为代表,他认为,时尚是一种“流行的或被接受的风格”,常常“被认为是高等的做法”,以及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高等的价值。[4]日本学者藤竹晓把时尚理解为:“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5]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更是对时尚做出了经典的论述:“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将社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6] 尽管上述学者对于时尚的表述各异,但他们都把时尚看作是形态多样的、外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时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行为方面的时尚、物质方面的时尚以及观念方面的时尚。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和文化共享之星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办公共发[2012]29号 【发布部门】文化部 【发布日期】2012.12.18 【实施日期】2012.12.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和文化共享 之星名单的通知 (办公共发〔201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实施10年来,经过广大工程建设者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传播优秀文化、服务城乡基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文化部开展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和“文化共享之星”评选活动。经各地推荐和专家评审,决定命名文化共享工程北京市东城区支中心等200个单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张玉霞等32名个人为“文化共享之星”。 希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再接再厉,巩固建设成果,不断开拓创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希望“文化共享之星”继续发扬锐意进取、勤勉敬业的精神,取得新的成绩。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不断提高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水平。全国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以“文化共享之星”为榜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加快建成惠及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特此通知。 附件: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名单 2.“文化共享之星”名单 文化部 2012年12月18日附件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名单 (200个) 北京 东城区支中心 石景山区少儿支中心

电大政治学基本知识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自检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5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第三条道路 题目2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政治社会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个人主义 题目4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法律下的自由 题目5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经济自由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选择一项: A. 《政治社会学》 B. 《政治文化》 C. 《公民文化》 D. 《政治心理学》 反馈 正确答案是:《公民文化》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选择一项: A. 无政府主义 B. 社会主义 C. 自由主义 D. 保守主义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由主义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选择一项: A. 法西斯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由主义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学全部名词解释汇总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反映了消费者个人或群体获得、消费、放弃产品、服务、活动和观念的所有决策及历史发展。 2。消费者:广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狭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的住户。 3。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何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需要:人们在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欲望:人们想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需求:建立在购买力之上的对某个事物的具体欲望,需求= 欲望+ 购买力。动机:引导人们做出行为的过程,是刺激和促发行为反应并为这种反应指明具体方向的内在力量,是行为的原因 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自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愿望或意念。 双趋冲突:心理冲突的一种。当两个目标都是自己想实现的,但一个目标的实现会使另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就会产生双趋式的冲突。 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介入:人基于其内在需要、价值观和兴趣而感知到的与客体的关联性。 驱力:由个体生理或心理的匮乏状态所引起并促使个体有所行动的促动力量。激励:是一种内在觉醒状态,激发出能量来实现一个目标。受到激励的消费者有活力有准备和意愿卷入与目标有关的活动。 个人相关性:即某样东西对个人生活是否产生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包括:职业、大学活动、两性关系、汽车、公寓或住房、衣服和爱好等自我概念也影响着个人相关性。 价值观:如果信息与消费者价值观相关,他们更可能有激励给予处理和注意。如果你认为教育十分重要,你很可能有激励采取与此一致的行动,例如获得学位。 目标:是个人期望达到的一个具体的最终状态或结果。营销人员强有力的劝说如果与消费者自定的目标一致,也会激发更多的信息处理和更有力的态度。 需求:是由于理想和期望状态与当前不均衡所导致的内在紧张状态。 感受到的风险:是指消费者购买使用或放弃消费物时所感受到的个人结果的不确定程度。 态度的不一致:是新的信息与之前获得的知识或态度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能力:是指消费者拥有必要的、让结果发生所需要的资源。 能力包括:产品知识和经验、认知类型、信息的复杂性能力、教育和年龄、金钱 认知类型:是人们对信息呈现方式的偏好。 干扰:是指任何导致消费者注意力分散的情景。 感觉:是指我们的感受器(眼、耳、鼻、口、皮肤)对光线、色彩、声音、气味等刺激的直接反应。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服装流行趋势的演变

服装流行趋势的演变 姓名:王燕妮 学院:法学院 学号:128012010186 班级:星期三11.12节

个人对服装流行趋势演变的看法 【摘要】: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包括服饰的样式和服饰的观念。尽管服装的流行只是一种社会风尚一般的变化,但穿衣哲学文明,欣赏美,追求美与创造美,正是改造社会与改造自我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于服装流行趋势的演变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变化。 【关键词】: 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服装流行趋势的演变 一.服装流行美之物质源 人们对服装色与形的特殊偏爱与追求,是与其所处环境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成了一个民族服饰文化的整体,体现在一个民族服饰历史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着一个民族服饰观念与服饰形式。 生息繁衍与长江流域,黄河沿岸及黄土高原的中华民族,文化发源于自然地质上的黄土期。作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如大自然所赋予的辽阔疆土的绚丽色彩和丰富的造型一样,中华民族对于生活中服饰的色彩,式样的喜爱与追求,有着诸多的相似偏爱,于是便有了民族传统的审美形式。具有庄严,喜庆,幸福,幸运和吉祥的红色,同象征皇权的华丽的黄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色彩流行着。受民族传统生活习惯,自然地理特征影响而产生的性格气质,情趣爱好和审美观,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服饰独特的流行时俗:衣装追求服饰感,讲究以形造意,衣形注重秩序感,沉稳感和平衡美,服饰以“优雅“为重要的审美标准。。。。。。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华民族服饰的精华在逐步扬弃糟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开始感染流行与世界。 面对并不富庶的物质生活和丰繁无限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反差,欲摆脱现实生活局限的人们在探索中发现,要想在现实与想像的空间中构筑一座桥梁,追捧流行可以做到。因为流行能将现实,想像,感受,错觉等揉和交混在一起,使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不再是准确而切实的,而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眩晕。 二.服饰流行美之精神源 凡是流行的时装,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高雅的,艳俗的,都显示着一个时代人们精神的向往。而社会的审美观念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幻发展着的,时装的流行美,也会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 服装的流行趋势和流行色,是指有主题,有灵感,有寓意的一种服饰风格,艺术形态和造型走向,是指一种“色群”。作为服装发展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色和流行趋势会直接影响到面料,款式设计及一系列服装设计的核心问题,因而服装流行趋势和流行色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利用服装传递职业信号的功能,突现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一身作为社会职业符号的装束,既能反映出衣装者顺应社会着装的某些期望,也是衣装者从事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