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当代艺术

浅谈当代艺术

浅谈当代艺术
浅谈当代艺术

浅谈当代艺术

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关于当代艺术的问题一定是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身在一个艺术思维空前解放、并且人人都自称是艺术家的时代里,当代艺术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接近大众,博物馆、画廊、双年展、大街上……艺术随处可见,但它同样也比任何时代更容易受到非议和疑惑。那么、我想就这篇文章粗略地谈谈当代艺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关于“什么是艺术”“如何成为一名当代艺术家?”而我的初哀非常简单,我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自主地判断艺术、认识艺术、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代环境,并且享受艺术、追求自由的艺术。这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

标签:杜尚、新颖性、原创性、记忆、当代环境、自由

对于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艺术己然成了现在的主流。所以对于当代艺术的思考和理解,似乎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情。而当我们谈及当代艺术的时候,无疑要正面的回答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艺术?”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包含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希腊时期的人们并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美术”(绘画和雕塑)的概念。罗马人也非常势力地欣赏高尚的(自由主义的)艺术,比如修辞或音乐。而在18世纪,fine art的定义出现了,由此将绘画、雕塑、建筑等囊括在了艺术的范畴。而时至今日、“艺术”的定义仍然在不断的被拓宽和刷新。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们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我们正在不断的刷新着我们这个时代对艺术的新的理解。正如藝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以,艺术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什么东西。而艺术家就是制作这些东西的男男女女。

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认为,我们所理解的艺术概念始于1400年左右。该艺术理念被延续并被改善着,我们认为这理所当然——哦,是的,这就是艺术,那就是艺术——直到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现代主义。人们开始质疑什么是艺术、我们做的又是什么。经过这样漫长的过渡,在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人们、艺术家们开始询问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直到20世纪10年代杜尚出现了,他标新立异地主张: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而杜尚提出了这个想法后,人们理智上接受了它,但让人真正把它作为一个观点来看待却要花很长时间。20世纪上半叶,所有的学说——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整体而言,似乎都专注于外传统有形媒体中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立体主义者可能激发了表面空间的概念,但他们主要用油画来表现。50年后,抽象表现主义者依旧用画笔在画布上对艺术史进行勾勒。作为艺术家的艺术家当然进行了疯狂试验,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杜尚的想法才因波普艺术家而真正成形,那时,确实任何东西都被宣称为艺术品。

而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这一想法,也正是如今的21世纪的核心想法。我们的思考、感觉和生活方式意味着,如今的艺术无所不包,艺术的类型也在不断的被刷新。因为就像名声会随着时间变化一样,艺术的定义也是如此。那么“如

从白南准装置作品浅析艺术的跨界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6860518.html, 从白南准装置作品浅析艺术的跨界融合 作者:辛玥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 摘要:白南准(19 3 2一2 0 0 6),号称视频与媒体艺术的奠基人。与博伊斯,沃霍尔和杜尚并称为21 世纪现代艺术大师。在以西方白人为主导的艺术与社会氛围之下,白南准可以突出重围成为融入其中又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艺术大师,与他将多种艺术门类的创新融合创作分不开关系。多种门类艺术的跨界融合,在今日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依然是主要的创作方式。艺术的跨界融合可以带给白南准的装置艺术作品怎么样的语言与形式,观者在欣赏白南准的融合了多种跨界艺术的装置艺术作品时又可以获得怎样的特殊体验,将在文章中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白南准;跨界融合 白南准1932年出生于韩国,幼年时随父母避难到香港,后又作为难民流落于日本。1956年于东京大学毕业,完成了音乐、艺术史和哲学专业的学习,并撰写了关于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学士论文。由于受到日本的崇尚西方化的教育,白南准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十分迷恋,于是于同年来到德国慕尼黑进修音乐史学和音乐创作,并于1958年遇到了美国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相遇。这是白南准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约翰·凯奇于1951年创作的作品《想象的风景,第四号》应用了十二个“活的”无线电收音机,这种声音上的蒙太奇式的全新创作手法使当时崇拜传统古典音乐的白南准无比震惊,此次经历成为了白南准从一名单纯研究音乐的学生到多元艺术跨界融合的艺术大师。白南准的跨界融合使他成为了“激浪派”的先锋人物,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用“互动媒介”(Intermedia)一词为激浪艺术做出了解释,即:“那些结构上具有互动媒介性质的作品称为激浪:视觉的诗歌与诗化的图像,行动音乐与音乐的行动,同时也包括偶发艺术和活动,只要音乐、文学与美术是其构思的必要组成。” 艺术的跨界融合是指多种门类艺术,在同一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而融合为一个全新整体的新形式,这种艺术创作形式运用了更多种类的艺术元素,从多纬度多元化的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悟,同时又是从多角度的给予观者与感官刺激,从而达到更全方面的思维感受,更利于被大众欣赏接受,其艺术表现形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以及不同艺术类别和艺术表现方式的整合运用。由于艺术家的思维往往是深刻且多角度的,运用多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跨界融合更可以细腻而准确的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有利于表现其艺术作品中特殊艺术情感。 1995白南准的创作的装置作品《电子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这幅作品 由电视机、DVD播放器、电缆、霓虹灯管组成,可以说综合了声光电等多元华艺术感官,是将多纬度艺术跨界融合的典型之作。在这幅作品之中,白南准将电视机堆砌成美国的版图形状,并加有霓虹灯线和钢制脚手架制作而成,电视机屏幕里的图像不断变化闪烁,每一幅图片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doc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精神意义上说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又具有广阔的覆盖性,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方面的成就更影响持久,这些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迅速的发展和全球市场化的扩展,世界各地区包括中国的地域固有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而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积聚形成的特定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心理、创作内容、创作形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不管形式如何,材料为何,其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人文哲学思想,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及儒释道哲学。中国当代艺术是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去表现最为传统的哲学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当代艺术使中国传统哲学得以传承和延续,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地域性、民族性。 儒、释、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千百年正是来儒释道哲学滋养着中华民族,三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儒指的是孔子

开创的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根据《老子》《庄子》创立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揉和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我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也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元素 老庄哲学的精髓在于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这才是妙法。老庄的智慧在当代艺术家的很多作品中有极强的体现。比如徐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游戏感,显示了这位艺术家的机智、幽默,及超出常人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在他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老庄哲学的智慧。比如《地书》,全书的编著历时七年,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通篇没有一个文字,书中全是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描写,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这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其实书中的各种符号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然而徐冰能将这些最普通的符号连贯成一个情境,机智、幽默、准确。还有他的作品《凤凰》,是他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出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 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时我们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已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因而很难简单地用一种单一地域性来加以界定。当代社会由于交流与移民的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世界各国漫游,如著名当代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徐冰、谷文达等都先后在几个不同的国家长期居住和从事艺术创作。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 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也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似乎形成一种西方艺术也处于领导国际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亚洲、非洲、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 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今天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包括在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和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已逐渐分化和发展成为以大陆为基地的艺术家和居住在海外的艺术家,长期以来一部分海外中国艺术家已融入西方主流艺术的大军,他们无论在艺术语言上还是在主题上都出于西方主流的话语范畴,唯一保留的只是作为早期文化背景上中国的身份。如蔡国强、谷文达、徐冰和黄永砅等人。他们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关注对文化冲突和权力的思考,特别有关文化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发达,中国的大陆艺术家也分化成传统中国画型,学院架上油画型和新媒体和材料型(行为、观念、装置、多媒体等)等各种艺术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越来越多元化。从艺术生态和社会赞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由于艺术的展示方式、渠道、策划方式,赞助来源的多样化使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生态。海外中国艺术家由于所处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因此,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和思考更加广泛、深入的艺术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种族、历史和文化权利斗争的主题与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更大的国际性。 关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的当代艺术第一要强调中国的当代性,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冲突与交融的时代性之间。因此如何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合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问题与特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后现代文化)并不完全等同,当代中国同时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交织并存的状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形态不断变革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问题。如人性与价值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民族与地域问题、生存与权利问题等。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的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走向”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观念走向:传统的回归 艺术家从本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然后完成一系列的成长与蜕变,而所有的成就都需要文化之根做支撑。艺术家离不开母体的滋养,需要以传统文化作坚实依托,这不仅是艺术家生命的归宿,而且是文化的自觉回归。 艺术大师马蒂斯对东方文明充满了无限憧憬,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东方绘画的线条律动,他的率性与纯真,散发着浓厚的东方写意气息。但是马蒂斯的根在西方,他用色彩拓展了西方野性十足的装饰画风。画家张大千通过重彩的泼墨写意,创造了有别于传统画风的全新气象,两位大师不仅有相似的愿望,而且有相遇的机缘,但是两人最终还是选择以本土文化作为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归宿。虽然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但文化是有根的,艺术是在交融互通中得到发展的。但若是画家失去了本土文化的支撑,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与那些急功近利的艺术家相比,大师们少了些空想和浮躁,多了些沉潜与内涵,这也是为何他

们总能在变幻的精神空间中始终坚持自我。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要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在新旧的更迭与对接中,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实现艺术观念向传统的回归。 二、心灵走向:自然的回归 艺术作品要凭借内容的美来吸引和打动人心。没有好的内容,形式毫无意义,同样没有好的形式,内容之美也难以彰显。没有不同的形式就不可能有独特的、个性的艺术创造。好的内容源于艺术家丰富的心灵收藏。事实上,抽象艺术并非形式与内容的完全抽象,而是以形象元素为支撑的形式抽象。所以,艺术家不仅要向大师和传统学习,而且要丰富生活体验,让心灵回归自然。 许多艺术家之所以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心灵收藏匮乏,没有深入自然和生活中去挖掘艺术价值。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讲的,要“收尽奇峰打草稿”。万事万物都有其灵性所在,我们疏远自然,自会被自然抛弃,古今中外的伟大艺术家,无一不深深热爱着大自然,并将大自然作为最大的灵感源泉和素材宝库。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和对人性的思考,是源于生活却高

浅谈西方当代艺术

浅谈西方当代艺术 西方当代艺术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范畴,从现代艺术以来,包括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后现代艺术,达达艺术,观念艺术等等诸多艺术流派。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现状,对我们理解美术史,理解今天世界千变万化的当代艺术作品是必要的基础和逻辑训练。 从最初的历史起源来看,相对于古典艺术或传统艺术来说,现代艺术的起源就应该算当代艺术的萌芽阶段。我们所熟悉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表现主义的高更和梵高和毕加索等天才艺术大师是对传统艺术的变革起了转折性的关键作用,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开拓了艺术的边缘,启动了艺术革命。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的方法风格都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对于创造性的追求进入前台,对画面内容,技法和写实功底的追求退潮,独特风格和个性化语言成为了衡量艺术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就是现代主义的主要贡献和价值。当毕加索的艺术风靡世界时,欧洲的艺术发展也达到顶峰而进入瓶颈期。此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年轻国家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到文化艺术都充满了活力。商业的高度发展领先于世界。而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事其文化地位,作为排头兵的艺术自然是先锋前卫的代表。以商业为内核的波普艺术应运而生,通过夸张的表现商业消费主义对世界的控制和表现,波普艺术把低俗市井文化,流行商业符号创造性的引入艺术领域,从而诞生了贾思博琼斯,安迪沃霍尔,汉密尔顿,利希滕斯坦等波普艺术明星,为什么说他们是明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师呢,因为这正是波普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巨大差别,这些艺术明星创作的更像是艺术产品,

而他们也更像是消费明星。安迪沃霍尔更是宣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波普艺术对后来艺术的发展直到今天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方艺术哲学从此围绕着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史终结了吗这样的意义追问而不断辩证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米歇尔让巴奎斯特,基斯哈林在纯绘画的领域开拓了边际,坏画,行动绘画,观念抽象绘画,涂鸦的艺术创作表现方式使这些艺术家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风格,更是在艺术方法论上,在观念上推进了艺术史。这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都是起到了核心价值的作用。可以说,从本质上说,今天的世界当代艺术和他们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形式上变化多端,但从哲学和方法论上并没有走远。后现代艺术的概念也一直有争论,就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并没有区别,只是加入了各种主义和符号元素。比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达达主义等等,因此也有史学家把后现代主义称之为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尚,他的代表作“泉”(又称小便池)可以说推翻了艺术的传统概念,使得艺术从表面上越来越不像“艺术”。艺术的本质从传统的表现美和风格变成了推翻过去的风格和方法,创造或解构一个以前没有的东西。附加在艺术品之外的意义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意义。但是,这件小便池虽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却从本质上和汉密尔顿的“是什么让今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贾思博琼斯的“国旗”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没有区别,那就是挪用现成品,使用别人的或已有的图像和材料,加入自己的主观观念,

艺术与生活论文

艺术与生活论文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摘要:在当代城市面貌甘趋“同质化”的时代,一座城市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竟争力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来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视觉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城市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城市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己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因此,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从城市的视觉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展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当代城市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取得胜券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视觉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介入都市过程中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或文化现象是当代大众美学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延伸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藩篱将艺术的概念扩大化,正如刘茵茵提出的公共艺术即是“那些在传统的画廊或美术馆系以外发生的当代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或精神需求为主的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而扩展到了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和装置艺术等具有艺术性的视觉形态或艺术行为领域。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与多义性。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即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实用性,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完整的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四者相合才能称之谓真正的公共艺术。正如《周礼·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公共艺术精神的曲解。 品牌塑造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品牌的观念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品牌一词最早缘于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企业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竞争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大 众 文 艺 157 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元素;认知心理学;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1。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2。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袁 浪 (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50000) 设计与人文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2~2013(一)课程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欣赏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西藏组画辞职清华一个外行者的话(——艺术艺术创作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概述 一路轰动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 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 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 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她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之处。那么什么是艺术呢?我觉得没人可以给她一个定义,因为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艺术,无论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存在的、不存在的都可以是艺术的表现体。 既然艺术这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呢?美学和艺术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又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呢?艺术对我们这个社会又有多大的贡献呢?有人说“生活就是艺术”又是怎样的艺术呢?艺术和大自然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些问题来讨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 人类是大自然的艺术的结晶。人类的开始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她们的结合是多么的美妙、神奇,从而孕育出可爱的小生命,然而我们本身就是完美的一件艺术品、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所以我们最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也可以说就是在我们形成的那一瞬。 艺术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从娘胎的肚子里爬出来了。那哇哇坠地的哭声,不仅仅是向世界宣告你神奇般来临,也是演绎神奇艺术的开始。我们接触的艺术就是

从声音开始的。随后我们知道了颜色、语言、朋友、花草、冰雪、星河、分子、文章等等,这些所有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都是艺术的表现体。 然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艺术修养,所以对艺术的感知都不一样。<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写出的一部很好的艺术品,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品又不同的领悟和感受;同样地第一千零一个读者就可能与前一千个读者有相同的理解,虽然生活经历不同,但是还是可能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想法的。这就是艺术的诡异之处。 2.美学和艺术有什么联系呢? 美学和艺术在生活中很难分开,觉得二者在我们的表述中是同一类事物。实际上,美学是分支于哲学的发展,参照了心理学的内容,在艺术的伴随下成长起来。所以美学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美学。但由于艺术与美的关系最密切,所以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应是为艺术服务。 美是人的本质的能动表现和感应与自然和社会的艺术性和谐,美学是从审美感受中来认定事物艺术性发挥的效益性,思想意境的合理性,心理共鸣的可感性。一切都是联系到演绎者和欣赏者的和谐关系问题。如果美学脱离了艺术,就如花儿离开了树枝,不仅脱离了主体,缺少了滋润的源泉,也不能长久的绽放。

浅谈中国装置艺术

0814068 08美教吴蕊 浅谈中国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的含义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主要特征包括: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 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

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波普艺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高岭 2009年7月6日—8月9日我在去年底《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①]一文中,首次对近一年来国内艺术界一些学者在访谈或着述中每每提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观和内容上的特征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为此,我在该文中专门用一定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和一种艺术实践,在中国最近二十年来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境,指出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内容特征,不能不首先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事实和语境,任何艺术批评不能脱离艺术实践的历史语境,任何价值观的梳理不能不面对既有的事实实践。在最近完成的为2009年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图录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论文中[②],我又具体从话语叙事方式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抽象观念风格的形式主义叙事手法,都是艺术家主体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上建构自己与现实生存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努力。我特别在论文的结尾部分强调:“对艺术叙事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与这种工作在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被理解和

被使用的方式是存在着重要区别的,因为一旦我们从包括艺术叙事在内的艺术象征形式进入到它的社会运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面临它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被用于建立特定价值观和规范化的社会共识的复杂性。”[③] 现在,我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在进入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实和理论困惑与争议,做进一步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以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描述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全貌,从而表明任何学术命题的提出决非主观愿望和情绪所能左右,必须首先明确该命题的逻辑自恰性。 价值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正像上面提到的,价值观问题只有在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形式被带入到社会运用领域里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换句话说,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对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艺术象征形式之间或者不同社会的艺术象征形式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才会突现出来。单一的艺术象征形式,即单一的艺术作品的视觉符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尚未上升到思想观念和原则规范的层面。因此,价值观总是在具体社会这样的背景和语境的运用中形成的。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问题是如何被带入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中的呢? 一.现实背景分析 这首先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经济体有关。最近据预测,中国的经济今年年底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普通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就连一些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见得能很好的把握,也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通过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是以“民营非企业”,2002年由今日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创建并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张子康先生还兼任《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今日美术馆现有和正在筹建的下属企业有: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今日美术馆杂志、今日美术馆网站、中国当代美术家数字资料库、中国当代书法家数字资料库、今日美术馆拍卖公司、今日美术馆画廊以及今日美术馆画院、今日美术馆研究院、今日美术馆艺术产业联盟等综合艺术产业实体。今日美术馆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艺

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和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产业机构相适应的艺术运营模式,为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提供一个面向世界的全开放式平台。今日美术馆开馆的《彩墨江山展》、《流行书风展》,其鲜明的学术性以及在美术史、书法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及艺术机构的关注,也给中国美术界、书法界带来强烈震撼,促进了中国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今日美术馆展览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1000余延米,其全开放自由空间和活动展板、活动灯光不仅能适应所有二维平面作品展览,同时更能适应雕塑、装置等三维空间作品展览。)听了他的讲解以及他和设计系的老师的讨论,我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有点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即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辩证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纯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以形态思维为中心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引导形态思维的,如果和在一起,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冲突将是没完没了的。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问题。格罗佩斯在1919年建立学院时,根据魏玛共和国政府要求,把早就在

浅谈当代艺术

浅谈当代艺术 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关于当代艺术的问题一定是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身在一个艺术思维空前解放、并且人人都自称是艺术家的时代里,当代艺术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接近大众,博物馆、画廊、双年展、大街上……艺术随处可见,但它同样也比任何时代更容易受到非议和疑惑。那么、我想就这篇文章粗略地谈谈当代艺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关于“什么是艺术”“如何成为一名当代艺术家?”而我的初哀非常简单,我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自主地判断艺术、认识艺术、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代环境,并且享受艺术、追求自由的艺术。这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 标签:杜尚、新颖性、原创性、记忆、当代环境、自由 对于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艺术己然成了现在的主流。所以对于当代艺术的思考和理解,似乎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情。而当我们谈及当代艺术的时候,无疑要正面的回答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艺术?”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包含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希腊时期的人们并没有我们所理解的“美术”(绘画和雕塑)的概念。罗马人也非常势力地欣赏高尚的(自由主义的)艺术,比如修辞或音乐。而在18世纪,fine art的定义出现了,由此将绘画、雕塑、建筑等囊括在了艺术的范畴。而时至今日、“艺术”的定义仍然在不断的被拓宽和刷新。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们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我们正在不断的刷新着我们这个时代对艺术的新的理解。正如藝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以,艺术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什么东西。而艺术家就是制作这些东西的男男女女。 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认为,我们所理解的艺术概念始于1400年左右。该艺术理念被延续并被改善着,我们认为这理所当然——哦,是的,这就是艺术,那就是艺术——直到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现代主义。人们开始质疑什么是艺术、我们做的又是什么。经过这样漫长的过渡,在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人们、艺术家们开始询问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直到20世纪10年代杜尚出现了,他标新立异地主张: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而杜尚提出了这个想法后,人们理智上接受了它,但让人真正把它作为一个观点来看待却要花很长时间。20世纪上半叶,所有的学说——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整体而言,似乎都专注于外传统有形媒体中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立体主义者可能激发了表面空间的概念,但他们主要用油画来表现。50年后,抽象表现主义者依旧用画笔在画布上对艺术史进行勾勒。作为艺术家的艺术家当然进行了疯狂试验,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杜尚的想法才因波普艺术家而真正成形,那时,确实任何东西都被宣称为艺术品。 而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这一想法,也正是如今的21世纪的核心想法。我们的思考、感觉和生活方式意味着,如今的艺术无所不包,艺术的类型也在不断的被刷新。因为就像名声会随着时间变化一样,艺术的定义也是如此。那么“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