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公布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公布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公布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公布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附件

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名单

(同一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导向、人格塑造及文化激励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下面是有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欢迎参阅。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 ___、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___》(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

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 ___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 ___世界

修改-1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建设的基本基础是新世纪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几个层面明确而科学地回答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实践中文化建设的本质和本源性问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所在。[1]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从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就是建设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可以有效培养教师和学声的文化素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向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发展。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指导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加强文化思想建设,巩固学生价值导向 [1]卢景辉, 高云坚,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高教探索.2007(6): 92-93.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社会建设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指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指南可以反映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成效。当前校园文化中的盲目攀比、严重浪费、拜金过度等现象不利于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亟需加强文化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我国高校形成勤俭节约、相互有爱、相互帮助、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使得作为祖国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消除校园文化中的浪费、攀比、拜金等各种恶劣行径,促进校园文化朝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发展。 2、促进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具体表现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追求,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而如何建设和繁荣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为目标。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具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X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在大学校园,由于在校生基本是处于成年人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较定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大致轮廓。所以,在着力建设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的时候,应该以这个基本情况和实际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XX大学文学院的文演会,连续举办了7届,每一届都受到了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都有不断的惊喜呈现在众多同学面前,每一届都能使得参与进来的同学专业素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得到一个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平台。 XX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精品活动,一年一度的班级特色活动也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发展现象。全院各个专业班级,以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大胆去实践和创新,既锻炼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锻炼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类似这样的活动,诸如其他的高校也在持续、陆续开展着。 能吸引同学们的持续关注、能锻炼同学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高影响力就是本身这个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具有强悍生命力的集中表现。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了广大师生以外,还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这里涉及到一个校园软文化建设的课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概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所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总和。校园文化着重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表明了学校的独特风格。 在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竞争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尽快地成长成才。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高校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速度,校园文化有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表现为: 第一、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并不局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生文化活动,侧重于“第二课堂”是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没有大学文化明确和丰富,也不具备大学文化所体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底蕴。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校园文化得不到传承创新。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出现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为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则被排除在外,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活动。二是校园文化只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舞台,大部分学生没有參与的机会。三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传承者—教师,大多被排除在外;学校的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而教师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主体地位的缺失,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无法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短期内不大显效,而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因而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注重体现时代特色而忽

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高校的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毋庸置疑,特色的、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进而使之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高校方面应该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己任,弘扬高校办学理念,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新风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具备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内的师生、管理者以及基于校园环境而形成的具备特殊文化属性的活动方式;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团体的价值、思维、行为以及氛围等,是凝聚高校的精神力量。从全局角度看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于人本理念,能够营造出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教学工作,能够有意识地从德、智、体、美、劳等等方面发展学生,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影响下遵循学习规律,针对性地提高发展自身。第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性格,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逐步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理念,进而使之养成诚实守信、知法守法、勇于创新的优良品格。第三,能够提高高校的凝聚力,为高校发展夯实基础。校园文化是一种具备凝聚力的文化,能够基于一致追求将师生行为有机结合,一旦具备共同性的文化精神体系得以构建,那么高校的管理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各项制度能够得以落实、高校师生的交流得以强化、教育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都能夠大幅度提升。如此一来,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长久稳健的发展也能够得到保证。第四,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杂了社会环境,社会各界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民主、法制的问题解决办法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关系,进而促使校园安定、和谐。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不仅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精神面貌、校内师生的精神面貌,还能够集中地体现大学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基于高校教学目标形成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价值形态,是高校在落实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精神、物质财富总和。具体来说,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的硬件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设施、学校的教学环境等。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高校师生,提高师生素质,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第二,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精神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基于高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总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更是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政治信仰、求知风气、理想氛围、道德关系等无一不是校园的精神状态折射。虽然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范文一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 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 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顺利通过榆林市学校发展水平督导 评估 316 工程和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验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 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为重点,以打造“活力樊小、实力樊小、魅力樊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做人、后读书的 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组 长:周恩宏副组长:刘金龙、王彦孝、王世雄成 员:刘世财、陈国江、 夏 雨、张虎玉、各班主任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 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 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 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 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 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 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1)室外环境布置。 校门外侧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大门两侧悬挂规范性木制校牌,正上方镶嵌校 标及各种荣誉牌匾;校门内侧设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安全、创卫宣传栏 ;教学楼对面书写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 风和“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风,楼门上方书写“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校 园中心区域书写“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党旗映衬下, 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 墙面依次设有“粉笔字作业、 园丁谱、 值周栏、公示栏、通知栏、组织机构、校旗校徽、学校全景图等板块;办公区悬挂“校兴我荣、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建设途径。 标签:校园文化;和谐社会;人文关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调整发展为“四位一体”??,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要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高校作为技术研发、文明创新的文化机构,起着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创新新技术、全面服务社会、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能起到具强的辐射和指示引导范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更好地迎接机遇和挑战的需要。当前,高校迎来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更激烈挑战和竞争。处于如此多变复杂的环境中,各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同类大学中脱颖而出。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和谐校园是指构成这样一种状态或氛围:校园内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人与自然环境的诸事物间、人与社会的诸多要素之间均处于相对稳定、均衡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规范性、开放性、系统性、超前性。 1.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规范性 人类创造了文化是,人又受文化的影响、规范和束缚。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其计划性和目的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决定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教育规范性。 2.和谐校园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放性 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从历史中来,通过一代一代的校园人传承接力,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扬光大。若校园文化只注重传承,忽视社会的发展进步,将失去活力。社会文化与高校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校文化处处体现社会文化的理念与思想,高校的校园文化也为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各高校都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环境育人的途径。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是大学校园文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可是看今日的大学校园大学精神何在?是在发展中消失了吗?还是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不少理工科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历史常识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或许这对他们来说有点苛刻。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只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实用性财富,还在于他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和谐需要的是文明的精神。刘海洋与马加爵的学业水平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但是他们却不能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明发生了太大的偏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大学一味地突显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洪堡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纽曼也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不论是高深学问,还是普遍知识,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受社会物质化浪潮的侵袭,学术世俗化倾向凸显。不少教师为了金钱与地位,可以放弃了自己本应遵循的价值取向,把学术当成是谋求获得金钱与地位的路径,大量制造学术垃圾,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这样的校园里,在大学精神失落的校园里,如何让大学生去追求提高人文素养、去热情地追求真善美呢? (二)运行机制不当。管理者群体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但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作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本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可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校训重复雷同。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的校训,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 希望。久而久之,它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因此,古今中外名校都很重视校训,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但是,不少高校在校训用词上出现严重反复,一些学校的校训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连词的排列顺序都完全一致。付进军老师的统计表明,我国139 所高校,在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是”,使用的院校有57 所,占41%;其次是“创新”一词,使用院校为54 所,占38.9%;排在第三位的是“团结”、“勤奋”两词,分别为47 所和46 所院校使用,占33%左右。同时“严谨”、“求是”用的院校也不少。校训严重雷同,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难以对教职工及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四)师德考核流于形式。高校虽已建立教师考核制度, 但偏重于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考核,忽视对其政治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高职院校不懈追求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扮演着塑造人的角色。要建设既体现学院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后,就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焦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23-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

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使高校得以持续、快速的发展,而且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级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级展开,应该深入每个层级进行规划和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将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2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怎样营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涵的厘定有必要从其上位概念文化的基本内涵解析着手。《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765页 3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基本特质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特点。高校校园文化在物理空间上以大学校园为载体,实践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和广大青年学生,内核包括了师生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傅安洲、万清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作用,2005年6月1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4 高校承载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这既不同于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以教书育人为主的中小学校,高校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1、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知识氛围。高校履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和创新的过程,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师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交流,不断融合,在知识和文化传递碰撞中,不断凝聚和创造出新具有很强知识性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先进的办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生主体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产生基础和传播条件优于其他社会文化。在这种优良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下,高校师生在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文素养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3、高校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生命力。高校聚集着许多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他们代表着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高水平,同时高校又聚集着社会中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在教师学生的心智交流中,大学校园文化呈现鲜活的生命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价值观念极其明确的取向,必然体现着一种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无时无处不存在,它对学生具有一种确定的引导作用。

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近年的高校合并工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相应的规模与效益,同时合并高校也面临多种校园文化的冲突,为其进一步和谐良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合并高校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整合校园文化。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整合学校及师生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主体利益,确立新的主位文化,重视在结构层面和价值层面对原有学校校园文化的梳理,体现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价值导向。 标签: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但我们注意到,近年我国的高校合并工作虽然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规模与效益,但同时也使合并高校不同程度面临多种校园文化的冲突,为其进一步和谐良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对合并高校不同校园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促进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以免其在深度融合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因过量的文化冲突而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合并高校的良性发展,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认真实践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合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包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在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辩证统一于高等教育的运行过程中。其中师生的和谐发展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合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高校合并不仅重在实物性资源的组合,更重在人力资源的组合,其中人的和谐就成为关键或具有特殊意义。人的和谐是对基于一定价值观认同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根本反映。“大学文化是大学中的组织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组织文化常常隐含在组织成员的内心深处和思维模式中,被组织成员有意与无意地接受,并自觉与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由于合并前各学校师生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给合并高校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从现实看,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基本完成实质性融合,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但是从合并到融合,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不少高校仍存在着差距,还有一些高校由于“人合心不合”而导致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表明了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应比以往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更加关注人的和谐,更加关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合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内涵和终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忽视了这一关键所在,就背离了合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初衷。因此,合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必须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系部:艺术设计系 专业:视觉传达 班级:092班 学号:09703230 姓名:范道芸 指导老师:张敏 完成时间:2010年8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研究在我国始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学术理论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就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见仁见智的界定和匡正。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也随理论研究的深化而逐步深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同时看作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无疑将推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效力 综合近年来学术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通常有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物质文化层,也叫载体文化层。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但赋予其文化涵义,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二是观念文化层。它是特定高校环境中校园人头脑中所拥有的信念、观念体系,内含情感价值观、道德、习惯、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理想等等成份,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是制度文化层。它是高校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中部分观念层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 四是方式文化层。它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隶属于行为文化,或称之为“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任何文化都富有一定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催化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效: 1.导向目标的效力。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不同国家、不同制度的任何高校,立足社会和时代都有一定的指向目标。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形成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三是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四是爱校如家的深厚情愫。我国高校的校

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表现及其诉求,进而提出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举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精神,铸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拓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立和完善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文化建设时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性。高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任务必然落实到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行动上来。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表现及其诉求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高校的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由于其中消极因素的增长及其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得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一种无序而混乱的不甚和谐的状态。 (一)非主流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失衡与偏离主流文化的趋势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4-11-12T09:46:31.39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曹志猛 [导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曹志猛(河北省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不少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这大大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整体滞后。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对环境育人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与思想上不重视相联系,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结构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滞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满足不了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需要。 2.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的理解高校校园文化,把学生搞的一些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教职员工开展的一些娱乐活动等同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主体不全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高校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但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仅限于大学生群体,特别是政工干部队伍影响下的骨干分子和特长生,而校园中的其他组织成员大多游离在校园文化建设外,这也是高校校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缺乏个性和特色。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真正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同现象严重,校园文化个性特征不明显,缺乏特色。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1.高度重视,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首先,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学校党委要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合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其次,要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以团委、学生处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机构,培育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生组织。最后,要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学校各部门要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共同把校园文化建设推向前进。 2.全校动员,吸引教职员工全力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首先,要发挥学生个体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广大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要求广大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道德的融入专业教育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为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不可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广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事校园文化建设。 3.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要在深刻掌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结合新时期、新条件下的新变化,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4.抓住重点,加快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在正确认识高校历史使命,明确学校定位,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发展始终。其次,要培育优良的校风,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健康、稳定和谐、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大力加强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通过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倡导和培养学校精神。学校精神的形成,不是靠一两次会议和活动就可以实现,它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广大师生员工不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5.统筹兼顾,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关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方面。显性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科选修课、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专门的德育活动;隐性教育主要是指校风、学风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在无形之中形成的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的熏陶和影响。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平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教育不可替代,但应该进一步改进,使显性教育灌输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灌输的实际效果更加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客观环境。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身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对一定杜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社会现状的冷静分析和准确把握是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推进和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当前。从国际范围来讲。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社会的进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面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教育也应作出响应调整。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赋予了新的光荣使命。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宏观体制调整向内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转变。从规模扩大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之路。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200l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从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高等学校对此尤其应当认真研究,深人思考。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广大师生接受的信息既十分丰富又相当杂乱。每天都有新情况发生,到处都有新问题出现,形形色色的观念潮起潮落。各种各样的文化云起云飞。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互为因果。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交互影响。进步与落后同在。开放与守旧并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清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这些新变化.这既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

浙江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浙江工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导言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中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普遍高度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我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十分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素质教育有较大拓展,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得到进一步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基本形成,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校园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学生科技活动成绩显著,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国际交流全面展开,启动了学校文艺、体育工作振兴计划;大力加强校园优秀文化品牌体系建设,形成了以“五当代报告”(浙江省首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为代表的思想教育工作品、“三育人”工作为代表的师德师风建设品牌、“百家百科”讲坛为代表的学术活动品牌、班级学风建设和挑应战活动为代

表的学风建设品牌、科技竞赛为代表的学生科技活动品牌和以“浙商走进杭商”、“人文大讲堂”等为代表的一批学院校园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节、体育、文艺竞赛、“读书节”、“1911迎新长跑”等活动,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切实抓好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校园面貌日益绿化和美化,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 当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精心设计,全面部署,整体推进。按照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学校由党委副书记孙启明牵头组成了专题调研小组,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着重查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次调研工作主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一八0份,收回有效问卷一三92份)、资料查询、兄弟高校经验学习等方式进行,相关责任部门分别写出分析报告,最后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在教工卷的“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选题)”一题中,有94.3%的教工选择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说明绝大多数教工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比较薄弱。 实际工作考察结果也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