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心理社会因素在乙肝患者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致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精神压力大。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对其病情的发展和正常生理生活有严重影响。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有乙肝抑郁、恐惧、焦虑、怀疑、孤独感、被动依赖、否认、同病相怜、侥幸等不良情绪也随之而来。因此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来护理患者是不够的,为此,我们针对乙肝患者的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各种因素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促进心身方面的改善,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乙肝心理护理

乙肝是人类的健康的五大杀手之一,在一般人看来,乙肝和传染中间是划等号的。谈肝色变的心理在家庭及社会中占主要的地位,因此医院的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家属都应该加强对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

1 抑郁、焦虑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焦虑是患者由于疾病的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因素很多。例如,疾病初期对病因及疾病的转归,尤其是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或是对病因、疾病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忧。这时,如果医师、护士不及时向患者讲清楚,就会出现夸大病情严重性的倾向。完全消除患者的焦虑是不容易的,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益处。但是,医师和护士对极端焦虑和长期处在焦虑和抑郁之中的患者要格外重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以免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其他疾病。

2 怀疑

患者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得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救治等。医护人员需在和患者交谈中,或从其病友的反应中发现患者的种种疑虑,努力予以解决,给药治疗时,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出严谨的态度,以取得患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管理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 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地震灾难中批量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成立心理干预小组,确立成员工作职责,准确评估确定干预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对象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适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发情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艾滋病患者;生命质量;人文关怀【论文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积极探讨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4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由原来的58.67%降至33.33%。结论在积极做好职业防护和各项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并积极实施良好的护理对策、提供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J。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和AIDS患者约65万人。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随着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共同抗击AIDS口号的提出以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免费使用,近年来本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针对如何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如何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本院在积极号召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对

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强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关怀,在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统计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4例,父婴垂直传播1例,血液传播l8例,性接触传播7例,感染途径无记录者24例。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6例患者好转,1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对照组为本院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9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好转l2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58.62%。 2心理特点分析 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期。 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着是化验错误,并对前去做治疗的护士旁侧敲击甚至试图偷看病历而获得再次证实。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4-10T15:06:54.4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3期作者:栗晓静 [导读] 灾难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发生较为突然,危害性较大。 解放军第二八五医院河北省邯郸市 560001 【摘要】灾难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发生较为突然,危害性较大,且难以控制,不但给社会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无助、绝望、狂躁、无助等情绪,次情绪也被成为“急性创伤心理应激反应”。以上的灾后不良情绪会造成精神障碍,影响心理影响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行为。对于灾难创伤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灾难受灾人群的心理应激反应,本文探讨分析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护理的作用。 【关键词】灾难;护理干预;心理应激 灾难是一种人为难以控制的现象【1】,在灾难发生后会给成千上万的人造成较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对于亲身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行为和心理均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使机体和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情况【2】。为了改善受灾人群灾后心理状态,灾后人群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应激反应的护理措施,使人们尽快恢复生活的信心。 1灾难创伤心理 灾难包括自然灾难、人为灾难两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灾难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自然灾难因人为无法控制,导致产生的危害也较严重,自然灾难不但会损伤人们的身体,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意外创伤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属于人为灾难的一种,随着目前工业、交通、农业等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为灾难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本文对灾难后相关的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3】。心理创伤应激障碍是因灾难导致的精神疾病被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异常精神反应,也是一种持续性较长、具有延迟性的心理疾病。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人类受到灾难和惊恐所产生的的精神障碍,灾难后心理创伤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数月或数年后引发的。在患者发病后思想较偏激,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应对灾难受害人群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心理疏导。 在灾难发生后影响创伤性心理的应急障碍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灾难发生过程中,因受难者年龄、性别、人群等不同,引发发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受难者发生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的因素为暴露因素,而在灾难过程中灾难的持续时间、亲人丧失程度、财产丧失程度均会导致心理创伤的不同【4】。另一种是在灾难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安全感、应对策略、压力资源、资源流失等情况均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创伤。 2心理护理干预目的 灾难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受难人员的心理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干预阻止灾难后二次伤害的发生,防止群众悲痛情绪的蔓延和扩散,另外应缓解因应激创伤导致的症状,针对受难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治疗的干预,最后应建立受难人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干预灾难创伤心理的理想目标。 3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应让患者树立并建立起相互合作、尊重、信任的关系,维持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5】。护理人员应积极应用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融洽的沟通环境,患者随着灾难的发生社会角色的减弱和丧失,十分迫切的希望在新环境中被尊重和认识,护士应用热情、礼貌的态度接待患者,并详细循环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相关背景,根据患者受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要耐信倾听患者灾难过程中经历的过程,并让患者谈及对于灾难的心理感受,应热情主动的询问患者的相关想法,帮助患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并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3.2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预时被限制在固定的白色空间内,会与以往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所不同,长时间的限制往往会产生厌烦乏味的情绪。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者在进入陌生环境后,面对陌生面孔时会产生恐慌、紧张、哭闹的情绪,护理人员影响患者介绍治疗房间的情况,及要进行的心理干预过程,是患者尽快接受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帮助,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和责任感,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减轻抵抗情绪。 3.3提供有效的护理和诊疗 受难者在灾难发生前身体健康,在创伤后患者机体会发生较大的损伤,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会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受伤的患者身体疼痛引发的不适感,及肢体活动受限,器官损伤均会产生恐慌、焦虑、急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详细询问目前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解决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应优化护理方案,提供开放性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在检查、护理、治疗操作过程中充分解释其治疗目的,并告知其配合治疗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护理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机体损害情况及疼痛情况。应给患者进行耐信的解释和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从而使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均感受到温暖。向患者传递好转的治疗信息,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的顾虑,帮其树立重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4满足患者需求 在不影响治疗护理干预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生活需要,根据患者的生活爱好、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身体伤情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应帮助其保持卫生和整洁的治疗空间,患者不愿告知的隐私或生理缺陷应保守秘密,维持患者治疗尊严,从而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3.5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以医院基地,应有计划性、目的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并正确认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和社会心理因素,从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并对心理创伤起到防御型的应对方式,保证灾后人群身心健康。可通过言语、行为、神情等对患者进行感染,并逐渐消除灾难对患者的影响,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维护自身行为,使受灾者的内心更为坚强、强大。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情绪的管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14T16:35:37.3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王家荣[导读] 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 王家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22-02 1 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焦虑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这是住院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病人的焦虑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忧;也可能来自对住院环境和周围人群的不熟悉。病人会有心悸胸闷、厌食恶心、失眠乏力,情绪焦虑不安、不耐烦、过分的担心、紧张。 1.2 抑郁抑郁是现实丧失信心所引起的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常见于预后不良或面I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生理上会出现食欲、体重降低,便秘,睡眠紊乱,易疲劳和头痛等。情绪淡漠、麻木不仁、兴趣减退、沮丧、自责。病人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悲观,厌世。这样的情绪对治疗有不良的影响。 1.3 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高强度的复杂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与知识缺乏,如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害怕手术和特殊的检查、对医院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病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也可有失语差、失眠的表现。心理上病人精神高度紧张、烦躁不安,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如过度就医或回避就医等。病人易激惹、有敌对情绪、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护士要注意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冲突。 1.4 孤独住院病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脱离了自己平时所熟悉的环境及交往人群,常产生孤独的心理。病人变得敏感,紧张,人际关系不良,常做出一些举动以期得到护士的关注,如:频繁地按铃找护士,护士到了床边又没什么事;经常在护士办公室门口徘徊等。这时,病人需要得到护士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1.5 依赖、退缩人一旦患病,往往会得到亲友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某些病人会变得依赖性增强,被动,顺从,情感脆弱,甚至出现退行表现。平时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会做了,平时很有主见的人变得犹豫、退缩。要求亲友更多的关爱或要求更多的亲友前来探视。 1.6 期望值过高病人患病后会急切地希望得到治疗,并希望尽早痊愈。他们会要求最好的医生、护士对他进行治疗、护理,尤其是面临手术等复杂的治疗时更会对医生加以选择,对医护人员寄以极高的希望。护士应增加与病人沟通,适当降低病人的期望值,使病人对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如果病人一直抱有极大的希望,一旦结果与病人的预期出现了偏差,常会激发病人激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失望、抗拒等。 2 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病人在医院,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病人消除不安的情绪。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达成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病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使病人从中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住院生活规律、彼此间相互帮助、照顾。对于特殊疾病病人,可以使他们彼此分享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有利于对病人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宣泄。但要注意,对有不良情绪的病人要避免影响其他人。 2.2 重视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病人的社会保障及家庭支持会影响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尤其是家属对待病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护士在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对病人的护理,还应该重视病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如果没有,护士应该帮助病人争取亲友的配合,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宣传,使他们明白自己对病人的支持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3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颜色、光线、声响、空气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如冷色调会使人平静,暖色调会使人兴奋,噪音会使人烦躁。护士要尽量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安静、色调柔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陈设尽量简洁、整齐、美观。优美的环境会使病人心情愉快,促进疾病的康复。 2.4 做好健康宣教病人患病之初,对自己所患疾病不够了解,或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和病人达成共识,会引发医患、护患间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病人加强知识的宣教。 病人处于患病时,要向他讲述疾病的病因、病程、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宣传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在出院前要教会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症状观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病人对疾病越了解,越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而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2.5 合理使用心理治疗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使用心理治疗方法。护士最常使用的心理疗法是支持疗法。采用安慰、指导、保证、支持、疏导、劝解和调整环境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但是,护士能做的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病人的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当病人的心理问题特别严重而护士不能处理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国蓉,李继平,黎雪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6,20(7):1807. [2] 赖平妹,林宗伟,黄丽葵.心理测量对临床心理护理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384. [3] 王丽琴.浅谈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 23(1 ):27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关键词】艾滋病 【摘要】不同的性格、文化层次、病情和心理状况,使艾滋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其免疫力、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超前预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学的方法予以积极施护。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般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1]。艾滋病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的疾病,难以攻克,治愈率几乎为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复杂,一般会经历5个时期,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 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艾滋病,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希望误诊被证实。 1.2 愤怒发泄期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

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拒绝治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2]。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1.3 合作协议期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1.4 悲伤忧郁期当患者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1.5 接受升华期也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此期患者对自身疾病关注不会太多,而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是一个难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

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测试题

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体征() A、肝病面容 B、肝掌 C、蜘蛛痣 D、杵状指 2、慢性肝炎是指肝功能异常多长时间,伴有HBsAg阳性者() A、4月 B、9月 C、6月 D、1年 3、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B、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肝RNA病毒属 C、急性甲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D、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感染治愈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4、男性患者,一个月前因外伤手术输血800ml,近一周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化验肝功ALT500U/L,抗HCV(+),HCV PCR (+),抗HBc(+),诊断应考虑() A 急性丙型肝炎,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史 B 慢性丙型肝炎 C 乙、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D 急性乙、丙型肝炎 E 急性乙型肝炎 5、患者,诊为慢性重型肝炎伴腹水,2天以来发热,腹痛,腹泻,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水量增加,患者最可能并发() A 肠道感染 B 自发性腹膜炎 C 胆道感染 D 阑尾炎 E 门静脉炎 6、能保护人体防止感染乙型肝炎的是() A. 抗HBe B. 抗HBcIgM C. HBVDNA D. 抗HBcIgG E. 抗HB 7、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腹水产生原因,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减少 B 淋巴液回流障碍 C 醛固酮增高 D 低钠E门脉高压 8、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是() A.黄疸型只见于甲型肝炎,无黄疸型只见于乙型肝炎 B.急性重症肝炎多在起病后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 C.淤胆型肝炎病人除显著黄疸外还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D.慢性肝炎病人无肝外脏器损伤表现 E.甲型肝炎可发展成慢性,可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 9、陈女士,患肝硬化2年。现病人意识模糊、昼睡夜醒。考虑为()A.肝硬化失代偿期;B.肝昏迷Ⅰ期;C.肝昏迷Ⅱ期; D.肝昏迷Ⅲ期;E.肝昏迷Ⅳ期。

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摘要:人为灾害发生后,人们通常的情绪反应有恐惧担心、迷茫无助、悲伤内疚、愤怒失望和思念,表现出来的行为有脑海重复闪现灾害现场画面、反复思念逝去的亲人、失眠做噩梦、缺少安全感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灾后应激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护理与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平稳的走出阴影。 关键词:机组人为纵火案灾后心理应对措施 引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若是人们的文化道德教育不足以抗衡那些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巨大诱惑时,一些可怕的人为灾难就与我们不期而遇。 人为灾害指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其中离我们生活较近的有人为纵火、家庭暴力、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其产生的原因相对个人化,但其影响程度与面积却也不输于自然灾害。 2015年7月26日深圳航空公司HZ9648航班上发生一起纵火案。犯罪嫌疑 人的作案动机我们不得而知,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是这样的小型恐怖灾难发生之后,客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受影响。根据受采访的乘客黄女士(化名)所说,现场一片骚动,可以闻到刺鼻呛人的味道,空姐提醒乘客们保持冷静,呼吁大家保护好儿童与妇女的安全,号召男乘客将行李拿下堵住过道...... 我们不难想象人们当时内心的惊恐与无助。在这种时候,大家第一时间需要的是有人来给予他们应对灾害现场的能力,如在本次事件中,乘务员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其次,在灾害结束后,人们的情绪本应该得到全方位的评估与护理,如通知相应家属前来抚慰,安排心理治疗师与其对话,甚至是给予一些金钱上的赔偿等等。而据黄小姐所述的事实是,从乘客下飞机前往机场公安部门调查至当天下午,不仅在逗留机场的6个小时左右时间,没有任何部门提供食物或者做安抚开导工作。且在事件过去近二十个小时后,相关的部门也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道歉,也没有给我们对这件事的解释。 从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来看,我们既看到了公众部门应对措施的可行之处,也看到了其中不足之处。于他们而言,事后罪犯被抓获,无重大人员伤亡,没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所没有的看到的是受灾人群的心理层面上所受的创伤,而其深远影响不可小觑。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发表时间:2012-12-28T14:16:4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易敏 [导读] 目标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心理护理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成败,是心理护理工作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 易敏(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40-02 【摘要】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心理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充实了护理学内容,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整体信心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伴随着科技发展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单纯针对生物疾病的治疗严重阻碍的医学的发展进程,更多关注于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才是促进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GL Engel)[1]教授首先提出了有关医学模式的新理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理论(Biopsychosocial Model),成为医学研究、教学,以及临床医疗护理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的推动下,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实施,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治疗和执行医嘱,而是既重视机体功能,又考虑心理状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护理正日益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1.1 心理护理概念 关于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的讨论国内外一直都没有一致性的结果[4]。综合理解心里护理的概念就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护患关系,正确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来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或保持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1.2 心理护理目标 (1)全面评估和正确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是心理护理应当达到的首要目标。 (2)环境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关。所以,帮助患者较早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取得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健康与疾病不是相对立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心理护理程序不是以患者出院时为完结点,能够帮助患者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环境影响的不适应性,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1.3 心理护理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的和效果,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护理内容的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交往原则;灵活应变原则;启迪性原则以及自我护理原则[5]。 2 心理护理的历史机遇 近半个世纪以来,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领域的变革,是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果。1955年Lydia Hall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1961年Orlando和Johnson等学者开始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护理理论家Matha Rogers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同时,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使人作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导致护理的指导思想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实施身心一体的整体护理。到199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的概念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反应。可见,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展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迫切需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护理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心理护理发展相对较晚。1981年刘素珍学者在《医学与哲学》中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遂即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护理心理学》先后出现在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将其设为必修课,不仅使护理专业人才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对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护理系力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国内护理工作者及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大量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心理护理的发展进程。 3 心理护理与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统一物因素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是心理因素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承受者。但是,心理因素的形成又随时影响和制约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则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可作用于心理因素成为后者的根源;它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才实现的。近代医学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如果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产生了悲哀、焦虑、恐俱、愤怒等不良情绪和情感,造成心理状态骤然变化,以至引起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长期下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2]。尤其近些年来对紧张状态(应激)的研究,更说明严重构心理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3]。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4 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展和升华,注重从个体向整体出发,再由整体反应个体护理效果。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来支持,这个体系就是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心理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6],评价体系尚缺少客观的评定指标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内心理护

74系统精讲-传染病-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1. 某男性门诊患者,向护士咨询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途径传播,护士正确的回答是 A. 性接触 B. 输血 C. 母婴 D. 握手 E. 共用注射器注射 【答案】:D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HIV 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其他有体液交换的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 2. HIV 对下列哪种理化因子不敏感 A. 56℃加热30 分钟 B. 5%漂白粉 C. 25%以上乙醇 D. 2%次氯酸 E. 紫外线和γ 射线 【答案】:E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病毒对热敏感,56℃30 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3. HIV 感染的临床分期不包括 A. 潜伏期 B. 无症状感染 C.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D. 急性感染 E. 艾滋病期 答案】:A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 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Ⅰ期:急性感染;Ⅱ期:无症状感染;Ⅲ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Ⅳ期:艾滋病。 4. HIV 感染的孕妇,25岁,已妊娠14 周,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 A. 注射抗-HIV 免疫球蛋白 B. 口服齐多夫定 C. 口服奈韦拉平 D. 立即终止妊娠 E. 注射抗-HIV 疫苗 【答案】:D 【解析】: 考察艾滋病治疗原则。请记忆由于妊娠本身造成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可能造成CD4+细胞的丢失,不仅加速进展为艾滋病,发生机会感染的概率也增大,HIV 感染母婴传播概率非常大,所有预防性的治疗仍有不能阻断的可能,最好的方法是立即终止妊娠。 5. 护士为社区人员做卫生宣教,告知人们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A.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 艾滋病病人 C.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 性病患者 E. 同性恋者 【答案】:C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病人和HIV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6. 某患者,一月前上感,出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经治疗痊愈,一周前做阑尾手术前常规检查HIV(+) ,但是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请问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A. 2~10天 B. 2~10周 C. 2~10个月 D. 2~10年或更长 E. 10 周内 【答案】:D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地震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地震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3-05-24T09:46:38.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尤春张华 [导读] “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让许许多多的人在一夜间失去了亲人、家园,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其惨重。 尤春张华(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61183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54-02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及相关心理护理措施。方法运用访谈方法及心理调查问卷,深入访问50名临床护士。结果护士在灾后的主要心理反应:恐惧、悲伤、不可控感及无归属感结论护士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心理极具脆弱,应加强护士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工作生活方面的帮助,使受灾护士尽快度过心理危机,逐步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状态。 【关键词】地震灾害护士心理反应护理干预 “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让许许多多的人在一夜间失去了亲人、家园,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其惨重。除了物质损失和身体伤害之外,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地震时人们最大的心理特征是惊恐反应。突然间,亲眼目睹房屋倒塌,亲身经历地动山摇,人们原有的平静心理被打破,产生高度惊恐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是受灾最重的医院,住院大楼倒塌,医护人员、病员被埋废墟。当时通迅中断,家人情况不知,作为医护人员在惊恐、无助、焦虑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救治伤员,6天5夜在极具恶劣的条件下,又要超体能的完成搜救任务,在我国现阶段没有经验可借鉴,她们从没经历过的前提下,心理反应如何,在震后的半年来,笔者以亲历地震的50名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探讨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亲历地震灾害的50名临床护士的真实心理体验,均为女性,年龄为22~54岁,7名护士长。平均年龄33.3岁。文化程度:大专42人(84%)、中专5人(10%)、高中或初中3人(6%)。职称:护士20人(40%),护师23人(46%),主管护师6人(12%)、副主任护师1人(2%)。 1.2 方法 1.2.1 调查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 1.2.2 资料的收集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对50名临床护士采取深入访谈和发放调查表的方法,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访问的重要过程是“交谈”,研究者按照与受访者约定的时间、地点(单独的办公室)进行访谈[1]。并采用此次地震后卫生部印发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心理干预流程规定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SRQ问卷共20个条目,内容涉及躯体健康、焦虑、恐惧、抑郁等相关内容的评估,所有条目均用“是”和“否”问答,“1”表示是,“0”表示否,最高分值20分,界值8分,分值≥8分被视为有情感痛苦,需要精神卫生帮助。并通过对分值≥8分或较高分值的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2月进行复测,评价干预效果。 1.2.3 问卷调查表于最近5月发放,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重点干预护士的心理反应(表1) 2.2 干预前后SRQ≥8例数比较(表2) 表1 重点干预护士的心理反应 表2 干预前后SRQ阳性例数比较[例(%)] 3.讨论 3.1 震后受灾医院护士的主要心理反应 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毫无思想准备的护士极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不可控感、无归属感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3],当人们经历过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创伤性应激后,原有的心理平衡被迅速破坏,会出现持续的重复创伤体验,回忆、恶梦、幻想以及相应的心理反应。同时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护士同样承担着救援任务,连续作战,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疲劳,尽管身体、精神都处于极限状态,还要尽可能为受灾人员提供服务。有研究报道[4],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在灾害中和灾后也会经历创伤后压力综合征,即创伤后应激障碍[5],是一种有重大灾难引发的焦虑障碍,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者闪现持续的重新体验到创伤性事件,人们在生命受到威胁或者严重伤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容易发生这种心理疾病。通过调查发现,护士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睡眠障碍、不愿与人交往等等情绪反应。特别又都是女性,在遭受到突然的地震创伤后,由于亲人、同事生命的丧失,死亡的威胁,生活结构的重大改变等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未来生活、工作丧失希望、目标和信心,无归属感,不由自主的回想地震时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等,致使心理承受能力明显降低。 3.2 重点干预护士主要生理反应的表现 短期大量的打击,与环境、生活的巨变,加之震后连续的工作压力是引起一系列生理不适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极度疲劳,休息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