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一、葛洪生平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葛洪(283-363)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序》等材料可知:

一、葛洪出身江东土著士族,其父晚年虽随孙皓降晋,但家世仕吴。

江东士族素被中原士族视为“左衽之类”,葛洪成长于被歧视的环境里,加之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维艰。这是个天下解纽、社会动

乱的时代,生活于世道乱离之下的葛洪,一生坎坷。丧父之后到二十岁,是刻苦学习的时期,他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书和道教典籍。约二

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旋及南下广州。约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前,先滞

留广州,后回家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其间晋室南渡,拉拢江东士族,葛洪因十余年前战功得以封侯

食邑。约四十岁到五十五岁,又一度用世,为主薄、参军之类的佐吏。此后到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二、葛洪自称:“少有定志,决不出身”2,他的“本志”是修仙学道。但从其一生行状看,他实际上是徘徊于儒道、游离于出处之间,

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者。在其潜意识中,未免没有儒家建功立业、

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又深知名位难就,仕途险恶,受制于人,不

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在我而已”。内道外儒,乃魏晋士大夫普

遍的人生价值观,葛洪亦以此安身立命。3

三、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即已学习神仙之道,但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4以后俗情随年事增加而逐步了却,专意修仙,成为当时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其神仙道教的渊源师承关

系为:

左慈一葛玄一郑隐一葛洪

鲍玄--

这个道派的道术以金丹为主,既不同于三张一系的符水,也不同于上

清派的存思。葛洪之师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5葛洪即继承了这个儒道双修的特点。

四、葛洪好学深思,广览众书,其“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

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6所著篇章中,以《抱朴子》内外篇为代表作,“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

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7这里所谓“道家”实即道教,故清人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指出:

“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

绝无道家诸子。……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全书外篇的写作

在内篇之前,从内外篇撰写的先后顺序,可看出葛洪思想的发展线索

是由儒而入道。葛洪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见存于内篇,内篇的主题就

是证明神仙长生的实存性,正如其《内篇·自序》称:“今为此书,

粗举长生之理”,“贵使来世好长生者,有以释其惑”。对神仙长生

的追求,这是葛洪人生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神仙长生思想为魏晋的一大社会思潮,流风所及,士大夫亦有信奉者。嵇康《养生论》认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

较而论之,其有必矣”。8相信神仙存有不虚。何敬宗《游仙诗》:“长怀慕仙类,眩然心绵邈”。9恋慕神仙之心,跃然纸上。士大夫层中服食长生之风流行,这个现象,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及酒之关系》中已指出。士族中产生了世代奉道之家,这在陈寅恪先

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有详细描述。帝王中亦不乏信道者。雄才大略如曹操也咏唱出:“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10晋哀帝“雅好黄老,断谷,

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11魏晋社会上活动着为

数很多的神仙方士,从事神仙方术的修炼与传播,其活动地域从北到南,十分广泛。据《牟子理惑论》载:“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

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12这里虽然说的是汉末三国时吴地交州人学神仙术的情况,但

也可看出是由“北方异人”传来,则仙术在北方亦有传播。神仙思想

在民间的影响力,从孙恩利用道教举事可见。据《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叔父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

三吴士庶多从之”,后为道子所诛,“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仙”。至孙恩举事,便“号其党曰‘长生人’”,“其妇女有婴累不

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孙恩兵败投海自杀,“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13显然,孙恩利用了民众信仰神仙长生的心理来鼓动起义。上

述事实表明,魏晋社会各阶层都有为数不等的神仙长生信仰者,神仙

长生思想成为魏晋社会的四大时代思潮之一。14

在魏晋的神仙旋律中,不时冒出反调,这些反调衬托出神仙旋律的社

会影响力。作为神仙不死的反命题,怀疑、否定神仙长生的观点自秦

汉以来一直存有。扬雄《法言》第十二卷《君子》回答“世无仙,则

焉得斯语”等问题时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桓谭《新论·祛蔽》批评说:“今不思勉广日学自通,以趋立

身扬名,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又《辨惑》指出:“无仙道,好奇者为之”。15王充《论衡·道虚》追问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牟子理惑论》牟子自称:“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并讥讽:“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16《三国志·虞翻传》载:“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

‘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17曹植《辩道论》认为

神仙之书“虚妄”,仙人之说是“虚妄之词”、“眩惑之说”。18

《列子·杨朱》载杨朱答孟孙阳问说:“理无不死”,“理无久生”。《抱朴子内篇》本身也记载了很多否认神仙不死的观点,如《论仙》载:“夫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

至之大端也”。如此众多的神仙不死的反命题,反衬出长生成仙思想

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甚广,并就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葛洪著《抱朴子

内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回答这些疑问和攻讦,正如其自序说:

“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19

神仙不死如此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生命意识的强烈觉醒。潜意识中

对死亡的恐怖,对生存的眷恋,对生命短促的哀叹,这种悲观的生命

情调不时流露于汉末魏晋人的言谈中。《古诗十九首》反复吟诵: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浩

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20建安七子之

一的阮瑀《七哀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

漫长夜台”。又徐干《室思》:“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21郭

璞《游仙诗》:“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22王羲之《兰亭集序》:“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23《晋书·孝武帝纪》载

孝武帝晚年说:“自古何有万岁天子邪!”24对生命的忧患和悲叹,

以至于悲极而生乐。乐有两类,一类是杨朱式的即时行乐。《古诗十

九首》已有:“为乐当即时,何能待来兹”。《列子·杨朱》说得更

明白:“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

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另一类是葛

洪式的赶紧修仙,逃脱死亡。《抱朴子内篇·勤求》先是警告人们说:“里语有之:人在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进一步,

而去死转近”;“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

与尘壤合体,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死亡如此恐怖,出路何在?《勤求》继而又劝诱人们修学神仙之业:“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

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

定能够任意。若未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间”。成仙能够长生不死,

至少能够“地仙人间”,解除死亡的威胁。上述两类乐观主义的生命论,杨朱式的是无可奈何的苟且行乐,葛洪式的则是高扬生命的主体

性原则,我命在我,人力胜天,过度乐观地认为人通过修仙能够逃过

生命的自然法则。由此也透示出,魏晋时代人们对生命的忧患悲叹,

导致了即时行乐和神仙长生之风的流行,这两股风的社会影响很大,

尤其是对神仙不死的追求,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生命意识的高度觉醒,乃神仙不死说的强化剂,增强了人们对其信仰的力度。

魏晋时代,天下纷纷,战乱、瘟疫、政治恐怖,特别是统治集团的残

酷内讧,今天我杀你,明天他杀我,“名士少有全者”,生命毫无安

全感可言。值此动荡不安的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观亦发生巨变,治

国平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为闲适恬淡、隐退山林、

自由自在所取代。纷扰喧嚣的尘世带来恐怖与痛苦,汲求功名,活得

太累,何如啸傲山林,闲云野鹤,轻松自如。即便是位处庙堂之上,

也应象山林中一样,不为俗务所累。内圣之道成为朝野士大夫共同的

价值目标。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告诫其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25且其最初的志向不过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26这道出了当时一般士人的心态。士大夫们这种人生价

值观的转变,也给神仙思想的传播一个极好机会,为神仙思潮的形成

提供了土壤。

葛洪的人生哲学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思潮中。此外,葛洪的人生哲学

对道家思想采取了批评与吸取的态度。葛洪批评道家,除了从刑法角度,27主要还是站在神仙家立场上指责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生命观。

《抱朴子内篇·释滞》抨击说:“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

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又《勤求》批评“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喻,因复竟共张齐死生

之论”,并认为“庄周贵于摇尾途中,不为被网之龟,被绣之牛,饿

而求粟于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齐死生也”。激烈攻讦庄子的齐死生说,认为其与神仙长生大相径庭。对于老子,他一方面说:“五千文虽出

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也”。28另一方面又赞赏“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29只要讲长生不死,他

便引为同道,反之,即便是道教经书也予以攻击。《勤求》就称;

“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

长生之阶径,箴砭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抱怨道书没有“究

论长生”,仅仅讲些“浮巧之言”。

葛洪一面批评老庄,一面又直接引用或改造道家的思想范畴。《至理》引《道德经》“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专气致柔”讲修仙养性。《地

真》引老子“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以解释仙

经所谓“一”。《辨问》引庄子“盗有圣人之道五”说明其“圣”的

含义。30《抱朴子内篇》所讲“玄”、“道”、“一”都是取自老子

的思想范畴,但又加以改造,赋予了其人生理想的内容。葛洪还将老

子神仙化31,认为老子是“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老子“恬淡无欲,专以长生为务”,乃学而得仙的典范。32可见,葛洪对道家思想

采取了求同去异、加工改造的方法,以此作为构建其人生哲学的原料。

二、佐时修仙的人生哲学

葛洪的人生理想并非纯粹栖遁山林,隐修神仙,他没有忘记建功立业,平治天下。他主张在现世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与肉体飞升,亦即既经

时济世,又超凡入仙,所以他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

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并且赞同这样的观点:

“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33神仙之

道无所不在,期待那些好道之士去修炼,用不着一定要离开人群躲进

深山,用不着逃避世事“专修道德”,这方面古之得道者便是楷模:“昔黄帝荷四海之任,不妨鼎湖之举;彭祖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适

流沙;伯阳为柱史,宁封为陶正,方回为闾士,吕望为太师,仇生仕

于殷,马丹官于晋,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

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隐”。34既然

如此,又“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只有做到“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者”,才能算是“上士”。35这样既能“佐时”,又能“轻举”的上士,便是葛洪心目中

理想的修仙者形象,也是他追求的最完美的人生价值目标。

不过,学仙之士毕竟有“独洁其身而忘大伦之乱,背世主而有不臣之慢”的嫌疑,36道与儒、仙与圣的矛盾明眼人已经发现,且追问葛洪:“圣明御世,唯贤是宝,而学仙之士,不肯进宦,人皆修道,谁复佐

政事哉?”37看来,葛洪要实现其理想的人生追求,儒道互补,仙圣

双修,就必须对儒道关系作出合理解释,才能令人信服。他是怎样解

释的呢?换言之,他是如何调解仙与圣的矛盾呢?

他把二者关系规定为道先儒后、道本儒末。为什么说道在儒之前?他

认为:“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未闻有疵毁之辞,而末

世庸民,不得其门,修儒墨而毁道家,何异子孙而骂詈祖考哉?是不

识其所自来,亦已甚矣。”38黄老既能治世又能长生,比尧舜周孔更

全面,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称老子“犹龙”,这都表明道在儒先,“侏儒”不知,毁谤道家,实在是数典忘祖。此即葛洪以道为先的理

由之一。他褒奖史迁,批评班固说:“班固以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

谓迁为谬。夫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实古人之邪正。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不虚美,

不隐恶,不雷同以偶俗。刘向命世通人,谓为实录;而班固之所论,

未可据也。固诚纯儒,不究道意,玩其所习,难以折中。”39这个褒

一贬,便透示出葛洪道先儒后的鲜明立场。

那么,为什么说道本儒末呢?葛洪的理由是:“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先以为阴阳之术,众于忌讳,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不可遍循;法者严而少恩,伤破仁义。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但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耳。”40引《史记·太史公自序》论

六家要旨证明“道家之教”兼各家之长,“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从而确定以道为本的地位。从议论“道”的角度看,黄老抓住

了“本”,儒家不过“治其末”,因而道本儒末成立。在葛洪那里,

道儒的矛盾关系中,显然道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生当以修仙为主,但又不废外用世事,象黄帝一样仙圣两全。

在给道儒地位的先后本末定格以后,葛洪又详细比较道儒的差异:

“夫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取之术,轻身重义之节,

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

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儒者所爱者势利也,道家所宝者无欲也。儒者汲汲于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独善。儒者

所讲者,相研之簿领也。道家所习者,遣情之教戒也。”41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依然是:“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

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

仁义之祖宗也……。”42

比较起来,道优越于儒,道为“君长”、“祖宗”,理所当然。葛洪

确立道为本为先的地位,并非是要抛弃儒家,他并未完全否定儒家在

人生中的价值,只不过将此种价值放在人生目标的次要地位。在他看来,道与儒的位置摆顺了,人生的本末才不致倒置,先后才不会错位,这样的人生路向才不是迷失的。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多以儒家思想作为“立身举动之准绳”,尊儒毁道,葛洪对此实行了价值重估,把道本

儒末作为其安身立命的准绳。

道与儒在人生中的价值比重一经确定,葛洪便设法调合仙与圣的矛盾,向世人说明二者并无根本冲突,完全能够合为一体。就拿儒家最为重

视的孝道来说,有人疑问修仙之士“背俗弃世,烝尝之礼,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饿乎!”葛洪释疑说:“身体不伤,谓之终孝,况得

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过于受全归完,不亦远乎?”果真能登仙,“先鬼有知,将蒙我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再说“得道之高,莫过伯阳。伯阳有子名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干”。而且“今

之学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祭祀之事,何缘便绝!”43经

他这样一解释,祖先崇拜与神仙信仰的矛盾便冰消雪化,道与儒水乳

交融。

为了调解仙圣矛盾,葛洪还主张道与儒并重兼用,不可偏废。他说:“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养性者,道之余也;

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若儒道果有先后,则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44这就是葛洪道儒合一的理想

人格,而其心目中此种人格的榜样,便是他那“明五经、知仙道”的

老师郑隐。45

道儒合一的人生观还体现在葛洪的生命伦理观和政治思想中,这也是

他对汉代道教生命伦理观和政治观的继承发展。46他的生命伦理观和

汉代道教哲学一样,是道儒结合的产儿,主张修长生之道必须同时解

决积善立功的问题。《抱朴子内篇·微旨》引《易内戒》、《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

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

百事,不可具论。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

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酹,是

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

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

日也。……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精神则宜赏善而

罚恶,但其体大而网疏,不必机发而响应耳。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

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

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

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必

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具备慈善为怀、助人为乐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精神”的天才会福佑你,升仙才可望。否则,如多行不义,罪过

深重,不但不能成仙,反为天地司过之神“夺算”,减去你的阳寿。

不要以为作了恶事无人知晓,你身中的“三尸”神,还有灶神都在暗

中监视你的一举一动,于特定的时日向上天密告你的“罪状”,于是

你的生命便在不知不觉中为天地神灵所“夺”。积善长生成仙,积恶

寿命减损,这就是葛洪生命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积”,便意味着数量关系。善积得越多,升仙的位越高,故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这千二百善中,“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

善数耳”。47所以,积善与除恶务尽紧密相关,作一恶事,前功尽弃。即使成仙以服金丹大药为要,但若“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

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48

理应积累的最根本的德行是什么?《抱朴子内篇·对俗》引《玉钤经

中篇》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

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忠孝”、“仁信”为儒家伦理的核心

范畴,以此作为求仙的“本”,这就大大缓解了仙与圣之间的冲突。

我们知道,儒家的“忠孝”等伦理范畴,体现了中国宗法社会的群体性,是对宗法血缘社会伦常秩序的维护。而修仙了道皆竟是个体的事,是自利的,与群体共存的道德原则相脱节,由此惹来很多责难,这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甚多,显示出当时社会对个体修仙者的道德压力。这种群体与个体、利他与自利的矛盾自《太平经》以来便试图加

以克服,以跳出为宗法社会所指斥的困境,克服矛盾的关节点就是将

忠孝仁义等共存道德组合到成仙了道中去,甚至作为升仙的先行条件。这样一来,求仙的个体存有倾向与尽忠尽孝的群体共存意识就有机结

合起来,仙与圣融为一体,构成从《太平经》到《抱朴子内篇》的道

教生命伦理学。这种仙圣两位一体的生命伦理学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后来很多道徒对此作了模式化认同。如陆修静《道门科略》称:“上

德神仙,中德倍寿,下德延年”,并称:“若救治天下万姓,扶危济弱,能度三命”,将济世美德与生命问题的解决相联系,且划分了上

中下三个等级。又如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养寿》说:“善养寿者,以法修其内,以理验其外”。所谓“以法修其内”是指道教的

“闭精养气,安魂清神,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所谓“以理验其外”是指儒家的“孝于家,忠于国,顺于上,悯于下”。合起来叫做“内外齐成”,亦即儒道兼修,长生可成。由此可见,汉魏道教的生

命伦理观经葛洪阐扬,在历史中积淀下来,成为道教解决生命问题的

模式。

葛洪的生命政治观也和汉代道教哲学一样,主张身国同治,治身身长寿,治国国太平。他阐述了“道”的治身治国功能:“夫道者,内以

治身,外以为国,能令七政遵度,二气告和,四时不失寒燠之节,风

雨不为暴物之灾,玉烛表升平之征,澄醴彰德洽之符,……疫疠不流,祸乱不作,堑垒不设,干戈不用,不议而当,不约而信,不结而固,

不谋而成,不赏而劝,不罚而肃,不求而得,不禁而止,处上而人不

以为重,居前而人不以为患,号未发而风移,令未施而俗易,此盖道

之治世也。”49在一般人眼里,长生之道不过是“小道耳”,“不足算”,但在葛洪看来,“道”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岂唯养生之事而已”,同样能够“为国”,能够“治世”。道的这种“内以治身,外

以为国”的内外两种功能,都遵循“无为而化美”的规则,使得岁时

有序,天下升平,“祸乱不作”,人民身体安康,“疫疠不流”。所以,对于道的这两种角色功能,“长才者兼而修之”,“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50这也就是葛

洪理想的人生境界。

与其对道本儒末的评价相一致,葛洪把治身放在先于治国的地位,他

的理由是:“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

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计,非我有也。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

生定能够任意。”51这是针对俗人心理,纯粹从功利角度考虑治身与

治国的先后缓急,以此证明长生之道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可见葛洪的

生命政治观首先解决人的生命存有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推而广之,

处理社会政治问题;治身的目的是长生不老,治国的目的是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结合前述葛洪的生平事迹,能够发现他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相关,也和当时士大夫流行的人生价值取向相一致。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

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

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葛洪实践的内圣外王之道和儒家讲求的内圣

外王之学表面上有相似之处,如都抱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都选择内

圣外王作为生活方式,但其内在含义却颇不相似。儒家内圣外王学发

端于孟子。孔子虽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类的话头52,那不

过是讲行藏出处随遇而安,由命运设定。孟子则提出“兼济”与“独善”的理想人生模式,宣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

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53“达”就是“得志”,能够实现治平天下的抱负;“穷”就是“不得志”,只好独自修身;

前者是外王,后者是内圣。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看,是将社会价值放

在首位,即以外王为基本的处世态度,外王失意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一一内圣,不得不以独善其身补充失落感,一旦有机遇,立刻进而建

功立业。这显然是以外王为本位,且修身的功夫是培养道德情操。葛

洪与此不同,他是把自我价值摆在社会价值之前,即以内圣为基本的

人生意义,然后辅之以外王,这是以内圣为本位。且葛洪的内圣之道

主要是修炼神仙长生,又加上儒家的道德修养。他与玄学家的内圣外

王之道也不同。玄学的内圣外王已非纯儒家意义上的,其内圣之学除

了儒家的修身还有道家的养生功夫等。葛洪与玄学的差异在于其内圣

的核心是神仙不死而不但仅是养生,这是道教与道家的根本区别所在。葛洪曾以“千金”为喻表明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世之谓一言之善,

贵于千金然,盖亦军国之得失,行己之臧否耳。至于告人以长生之诀,授之以不死之方,非特若彼常人之善言也,则奚徒千金而已乎?设使

有困病垂死,而有能救之得愈者,莫不谓之为宏恩重施矣。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

黄老之德,固无量矣”。54“军国得失”诚然“贵于千金”,但生命

的价值更高,能令人不死,功德“无量”,他的人生价值观就这样体

现于对“仙”和“圣”的估价中。总来说之,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

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

摘要:葛洪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相关。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

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

谓“内圣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

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

基本内核。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佐时修仙;得道匡世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精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假象)、(错觉)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未来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 1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12、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1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14、人存在双重进化:(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 15、在讨论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16、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17、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18、(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

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 *导读:葛洪的师道、体育主张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此探讨,以期对葛洪教育思想…… 葛洪的师道、体育主张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此探讨,以期对葛洪教育思想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一、论教师与学生 葛洪师道理论的内容比较丰富,他强调教师的作用,主张择师慎重、尊敬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教学要讲究方法等,形成较完整的师道理论体系。 葛洪特别重视教师在学道中的作用,他认为即便是志诚信仙的人,如果不能得遇明师指点,不得仙道法术之精髓,就绝不会实现成仙的目的。因为仙道修炼的秘诀全靠师传,不见于书,学道者必须投师学道,否则不会有什么结果。葛洪说:诚欲为道,而不能勤求明师,而但昼夜诵讲不要之书,数千百卷,诣老无益。 ①这是因为修道之书,指归深远,虽得其书而不师投,犹仰不见首,俯不知跟②。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问候色也。不尽力明师道,有罪不可除也。学道得明师事之,害乱不得发也③。可见,在修道中有无明师指导是不一样的。但观其书,

而没有老师指导,是绝对不能得道成仙的。 教师在修道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择师务必慎重。况且当时窃道士之号以诳骗世人者甚多,所以务学不如择师④,将来之学者,虽当以求师为务,亦不可以不详择为急也⑤。只有选择明师,才可达到求学目的,否则承师问道不得其人,委去则迟迟冀于有获,守之则终已竟无所成,虚费事妨功,后虽痛悔,亦不及已⑥。庸师误人,实为可叹。因此,葛洪对庸师大加痛斥:所以学者,不得远识渊潭之门,而值孤陋寡闻之人,彼所知素狭,源短流促,倒装与人,则靳靳不舍,分损以授,则浅薄无奇能,其所室宿已不精,若复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 ⑦因此,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慎择明师。 尊师重道是葛洪师道观的重要内容。他把不敬所师作为夺算的恶事之一⑧,要求学生对老师应尊敬。帝王之贵,对老师犹且卑降以敬事之⑨,何况常人呢? 芽因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 ⑩教师之恩比天高,比地厚,重于父母,自然应给以崇高的地位。在葛洪心目中的教师地位,比荀况的天地君亲师又提高了一步。原因在于: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11)父母使人生存,却没给免死的能力。只有明师授以度世之道,生命才不会昙花一现。从道教修炼的意义而言,教师的地位超过了天地父母。尊师的主要表现是给教师以优厚的待遇,使教师能安心于传道授业。即所谓:师

哲学与人生

1.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了172个“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 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天为阳,地为阴” 2. 在我国,红色因喜庆而被人喜爱。有人传言称2013年本命年禁红色,红腰带、红绳等一概不能用,认为红色属火,穿红色会破坏五行平衡。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传言属于() ①唯物主义观点②唯物主义观点③从实际出发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下列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B. “行百里者半九十” C.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 A. 主观条件 B. 客观基础 C. 发展道路 D. 现实依据 5. 世界歌坛超级巨星帕瓦罗蒂年轻时拿不定主意做教师还是歌唱家。他父亲对他说:“如果想同时坐两把椅子,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择一把椅子。”这启迪我们() ①人生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但只有一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②只要努力,最好的可能性一定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 ③无论什么样的客观条件都不能阻止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④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能动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下列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成语是() A. 量力而行 B. 好高骛远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7.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的运动是内在动力 8. 对右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正确解读的是() A.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敢于运动就等于成功行动 D. 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9. 古希腊有一个故事:某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不还。债主上门讨债,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所以我不欠你的债。” 债主气愤的打了他。在法官面前评理时,债主说:“一切都是变化的,现在的我已经不是打人的我,所以我没有打人。”这两人的说法都是() A.否认了运动的稳定性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片面夸大了相对静止 D.否认了事物的稳定性

《哲学与人生》职高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单项选择题(25×2,共5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 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 “本质”和“现象” C “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2、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3、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4、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单选题 1.“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这说明 A. 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B.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C.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D. 哲学是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的规律 2.“苦中作乐”是中国人的一种幸福哲学。正是这种哲学智慧,使中国人能够乐观地看待苦难,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逆境中奋起,在灾难中前行这表明()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是哲学家 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4.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的总和 B. 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 C.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6.人们往往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这反映出()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

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

《哲学与人生》第一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二) 开课单位: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教材版本:《哲学与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杨耕 该父母犯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出发点问题,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 花鸟鱼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宇观物质,社会事物、文化现象、人类自身,

故事1: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受到大家的称赞。原来文与可在他居住的地方遍种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画竹时能下笔有神,他的朋友晁补之写下一首诗,称赞他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果文与可不与竹子打交道,不论他怎样构思也不会胸有成竹即没有形成竹子的意识。 故事2:两只老虎的启示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第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故事3: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烟灰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虽然烟灰飞不起来但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一、葛洪生平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葛洪(283-363)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序》等材料可知: 一、葛洪出身江东土著士族,其父晚年虽随孙皓降晋,但家世仕吴。 江东士族素被中原士族视为“左衽之类”,葛洪成长于被歧视的环境里,加之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维艰。这是个天下解纽、社会动 乱的时代,生活于世道乱离之下的葛洪,一生坎坷。丧父之后到二十岁,是刻苦学习的时期,他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书和道教典籍。约二 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旋及南下广州。约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前,先滞 留广州,后回家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其间晋室南渡,拉拢江东士族,葛洪因十余年前战功得以封侯 食邑。约四十岁到五十五岁,又一度用世,为主薄、参军之类的佐吏。此后到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二、葛洪自称:“少有定志,决不出身”2,他的“本志”是修仙学道。但从其一生行状看,他实际上是徘徊于儒道、游离于出处之间, 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者。在其潜意识中,未免没有儒家建功立业、 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又深知名位难就,仕途险恶,受制于人,不 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在我而已”。内道外儒,乃魏晋士大夫普 遍的人生价值观,葛洪亦以此安身立命。3 三、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即已学习神仙之道,但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4以后俗情随年事增加而逐步了却,专意修仙,成为当时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其神仙道教的渊源师承关 系为: 左慈一葛玄一郑隐一葛洪 鲍玄--

1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2

1.1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路: 本框题的题目是《生活处处有哲学》,本节课是本书的开头,如何引导学生去热爱哲学、认识哲学与自我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在哲学的指导下能够更加幸福快乐、启迪学生在追求美好中学习哲学,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设计中,以热爱智慧追求美好为中心,首先从仰望星空中,举例阐述智慧是如何爱惜生命的,并且运用生活中小事、典故,让学生明白,智慧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智慧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智慧,我们要热爱智慧。其次,通过探究讲解课本中的活动框题,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感受哲学之美。最后,让学生明白学好哲学的真谛,就是追求美好,这也是本课以及本书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的朋友就是哲学;学好哲学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哲学并不神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哲学,并且由哲学指导。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智慧做朋友热爱智慧,用智慧挑去眼前的雾纱,用爱去感悟发现身边的美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哲学、期望和智慧做朋友。感悟人生的价值以及世界存在的意义。用智慧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爱,用爱去感悟人、社会、自然。散发自身的正能量,体会生活处处的美好 三、学情分析 高二下半学期开设生活与哲学有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也迫切想让自己思想有条理,语言有逻辑。哲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学生虽有兴趣,但理解还是比较困难。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爱智之学,为什么要热爱智慧? 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五、教学过程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李刚 摘要:葛洪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有关。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佐时修仙;得道匡世 一、葛洪生平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葛洪(283-363)[1]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序》等材料可知: 一、葛洪出身江东土著士族,其父晚年虽随孙皓降晋,但家世仕吴。江东士族素被中原士族视为?左衽之类?,葛洪成长于被歧视的环境里,加之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维艰。这是个天下解纽、社会动乱的时代,生活于世道乱离之下的葛洪,一生坎坷。丧父之后到二十岁,是刻苦学习的时期,他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书和道教典籍。约二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旋及南下广州。约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前,先滞留广州,后回家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其间晋室南渡,拉拢江东士族,葛洪因十余年前战功得以封侯食邑。约四十岁到五十五岁,又一度用世,为主薄、参军之类的佐吏。此后到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二、葛洪自称:?少有定志,决不出身?[2],他的?本志?是修仙学道。但从其一生行状看,他实际上是徘徊于儒道、游离于出处之间,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者。在其潜意识中,未免没有儒家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又深知名位难就,仕途险恶,受制于人,不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在我而已?。内道外儒,乃魏晋士大夫普遍的人生价值观,葛洪亦以此安身立命。[3] 三、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即已学习神仙之道,但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4] 以后俗情随年事增加而渐渐了却,专意修仙,成为当时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其神仙道教的渊源师承关系为:左慈一葛玄一郑隐一葛洪 鲍玄-- 这一道派的道术以金丹为主,既不同于三张一系的符水,也不同于上清派的存思。葛洪之师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5] 葛洪即继承了这一儒道双修的特点。 四、葛洪好学深思,广览众书,其?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 [6] 所著篇章中,以《抱朴子》内外篇为代表作,?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7] 这里所谓?道家?实即道教,故清人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指出:?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全书外篇的写作在内篇之前,从内外篇撰写的先后顺序,可看出葛洪思想的发展线索是由儒而入道。葛洪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见存于内篇,内篇的主题就是证明神仙长生的实存性,正如其《内篇〃自序》称:?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贵使来世好长生者,有以释其惑?。对神仙长生

哲学与人生___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 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 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 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 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 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

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 强昱 晚唐五代走向成熟的道教内丹学,是对前代胎息内修成果的继承发展。而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相关论述,成为我们探索内丹学成长过程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对不同于金丹大药问题的胎息内修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葛洪的历史贡献。 一、思想主题与相关规定 追求智慧明觉生命永存,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是道教的终极向往。而通过哪些方式手段或具体途径实现人生,历来看法有殊。金丹大药较之其他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在《抱朴子内篇》中有充分的表述,无庸置疑。但葛洪并未因此完全排斥胎息内修的作用,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内修学说,另一方面肯定其在人生自觉过程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从具体的修持步骤以及理论意

义两方面,予以认真的阐释。 葛洪首先指出“人能知一,万事毕”。一的重要性在于“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1]道派生于一而贯穿于天地人的所有存在者之中,通过客观存在的人伦物类展示其绝对价值,因此为“三一”的多样性统一的整体,决定着事物的生死存亡运动变化。并引老子“天得一以清”章进行了说明,而且认为不具有个体事物的规定性,但其实在性表现为“存之则在,忽之则亡”。需要我们以生命的自觉,见证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凋气穷”的伟大力量。而老子的“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的论述,就是对“一”的揭示。“以象天地人”之“象”非指形象,是使天地人呈现成为现实存在者的意思。以本体论为依据,对万物的本源与派生关系的宇宙论问题进行了论证。以为道从来不能外在于“一”的万物生起根源与整体世界孤立存在,始终是运动变化的无限宇宙中的内在功能作用。 而惚恍的变化不定,既强调了“一”不是僵死的东西,又肯定了“一”的能动活动存在着“象”与“物”的具体内容。但因为是不可见的非感性事物,需要我们通过“知”的认识,以此为终极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 考试试卷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中职《哲学与人生》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15×2,共3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葛洪

葛洪 2014-07-29朱伟三联生活周刊 抱朴子的名号取自《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晋朝的葛洪以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素是质朴无饰,质朴无饰乃本质。 抱朴子的名号取自《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晋朝的葛洪以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素是质朴无饰,质朴无饰乃本质--"一之间,无敢设也,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庄子·山木》中,卫国大夫北宫奢对王子庆忌的回答。虚己可游世,是葛洪选择这个座右铭的原始内涵。

葛洪的人生履历很简单:先是随他老师郑隐学炼丹,郑隐是他祖父葛玄的学生。随后,21岁时参与镇压了一次农民起义,成为伏波将军,但他无意功名,平叛结束就到洛阳搜异书去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后,封他爵,王导让他当咨议参军,干宝推荐他修国史,他都推辞不就。听说岭南矿产丰富,是炼丹圣地,他就申请去当县令,进了罗浮山。最后结局,据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引用东晋袁宏(比葛洪晚出生40多年)的《罗浮山记》载,入山多年后,忽一日,广州刺史邓岳收到他的信:当远行寻师,过时我就走了。等赶进山里,他已经死了,死时61岁。唐朝房玄龄等撰《晋史》,卒年变成81岁,渲染邓岳见他坐在阳光下"兀然入睡","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由此成为尸解仙。后人根据邓岳卒年推断,认为葛洪死时61岁相对准确。钱穆先生所撰《葛洪年谱》,则认为他"寿最高当不过六十"。 葛洪一生留下的最重要著作,就是《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篇,外篇现存50篇,讨论人间得失,记录他的治民、修身与哲学观,从哲学角度,显然少精辟之见。其中最后一篇《自叙》中记载他自己著作,还有诗赋碑诔百卷、金匮药方百卷,又抄经史方技杂事310卷。现在流传下来的诗赋只剩《汉武帝内传》里的几首诗及《暇观赋》的残片,药方只剩《肘后备急方》8卷。内篇现存20篇,记录他对仙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B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 试B卷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848405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B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毎空1分,共18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又的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 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 4、与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5、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7、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8、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 9、的矛盾、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0、人存在双重进化:和。 二、单选题(毎题1分,共20分) 1、“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2、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B、相辅相成的关系 2

C、相互排斥的关系 D、两都不可分割。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句话说明哲学道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B、世界是物质世界 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 A、主观能动性 B、人具有思维能力 C、人能够认识世界 D、人能够改造世界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不同的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人生的客观实际 C、个人的主观愿望 D、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8、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B、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事物是强大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0、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3

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这三个字,若不是被各大媒体高频抛出,乍眼一看,很多人会认为:这应该是某种象声词吧!屠呦呦,因受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研究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尘封于《道藏》600多年的古医书《肘后备急方》一夜间名噪于世,为中医爱好者竞相抢购,大有再现“洛阳纸贵”的西晋往事之势。 葛洪是东晋时代的名医、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幼年丧父,靠砍柴换买纸笔读书,十六岁始读《易》、《论语》、《诗》、《孝经》等圣贤经典。从葛洪将《魏伯阳内经》载入《抱朴子内篇?遐览》,并将魏伯阳列入其《神仙传》来看,葛洪著述《抱朴子》时其思维深处一定活跃着魏伯阳的影子。 魏伯阳是东汉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最早化学家,其代表作《参同契》提出了《易经》的变易法则、老庄的思想观念和丹道的修炼方法,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原理即源出此书。同葛洪一样,魏伯阳的传世之作也是扎根在古圣先贤经典的沃土之上。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里说“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也把《参同契》看成化学、地球物理、天文等学问的重要源头。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本书,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实在很难研究。” 屠呦呦研究《肘后备急方》有所得而发明青蒿素获得诺奖,葛洪熟读《易》、《诗》、《论语》等华夏经学并根据自身的实践著《肘后备急方》、《抱朴子》,魏伯阳因深谙黄老、易学及丹道写下千古名著《参同契》,至今让后人迷恋不已。八千年华夏文明的经典传承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同时也开启了不同国度人们的智慧,一波又一波地将人类文明推向未来。

(完整版)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本框题的题目是《生活处处有哲学》,本节课是本书的开头,引导学生对哲学产生兴趣和认识到学习哲学是有用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一要注意克服学理化,教条化的倾向,二要克服庸俗化的倾向。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把握住生活中的哲学之一主线,首先从比尔•盖茨的财富观入手,引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接着运用生活中的故事、典故、事例等,采用探究和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争鸣和探讨,既让学生明白了生活离不开哲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学生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较好实现了三维目标。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

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哦能够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师:同学们,假如说你拥有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并将退休,你会把如何安排这笔钱的用途呢? 生1:旅游,尽情享受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