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已初步懂得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中心论点,然而,针对材料,自己的论点确立得是否准确有意义;论点表述是否简明扼要还有待加强训练。

提炼观点的原则

正确——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深刻——抓住材料的指向和实质;

新颖——合乎情理的推理和想象。

一、概括论点

概括是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的方法

A.要先找到材料的联结点。对于一则或多则材料的概括,首先要对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了解材料的组合情况,找到材料的联结点。其中,有的材料是异形质同,虽不同材料,但内涵是相同的;有的材料形式、内容都不同,内涵也相异,异形异质,此时尤其要仔细思考,才能找到材料的关联之处。这就需要对材料各自的视角进行扩展和延伸,在延长线上找到交接点。

B.升华。达到由个别到一般的概括。在写作中,往往以得到的启示或中心论点的形式出现。此时的概括,已经脱离了原材料的表面意思而上升为一般的规律。因此它可以作为论断,成为论述的中心论点。

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点分析: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联结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

概括结果: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练习一:合并+调整。在下面空格中写上语段的中心句,即论点。(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其中蕴含了广博的知识。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成功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该文作者从小便爱读《三国演义》,并且读了几十遍,又能将名著中的知识与自身学习融会贯通,因而获得成功。而快餐文学的知识的含量十分可怜,又因其“快”,往往使求知者性情急躁而追求功利。优秀的文学名著因其思想蕴含深厚,使读者与文本“对话”时获益颇深。退缩时,鲁迅发出“不惮于前”的呐喊;烦躁时,钱钟书向我们展现了机智的幽默。与之相反,快餐文学却日益成为一种谋财的手段,早已把文学的思想性抛到九霄云外,有益的交流更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师分析:应该说,这一语段从表面看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结构不太清晰,一些语句还不好理解,给解题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但只要反复阅读材料,不断调整和合并,就会发现材料只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多读文学名著的益处(高尔基的名言是道理论据;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是的结果,属于事实论据;读者与文学名著“对话”时获益颇深,也是旨在说明要多读文学名著……),二是快餐文学的不足(知识的含量十分可怜;往往使求知者性情急躁而追求功利;是一种谋财的手段,早已把文学的思想性抛到九霄云外……)。至此,我们只要对以上两个要点略加整理,论点已自然得到:应抛弃快餐文学,多看文学名著(或读文学名著比读快餐文学更有益)

练习二转化+升华。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填空:

一位阿拉伯王子出门去寻宝,临行前许多人送了贵重东西,而一位长老却送了一柄小木勺,他很不以为然。沙漠的路途十分辛苦,他就扔掉了随身携带的那柄木勺。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王子找到了埋着宝藏的山谷,可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打开藏宝的山门。一天夜里,真主显灵,告诉他,打开山门的钥匙就是那柄不起眼的小木勺。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这是一则寓言,要求找出所要表达的道理(即论点)。首先要概括事件,并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王子扔掉了他不以为然的小木勺,找到宝藏的山谷后三年未打开大门,原来不起眼的小木勺是打开大门的钥匙。然后,联系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进行联想和推理:“小木勺”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细小的事情”类似,有时这些东西或事情往往在关键时起重要作用。然后归纳答案:有时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要珍惜身边细小的事情)。

练习三:概括+浓缩。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好用心计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掌握了提取论点的基本方法后,再来捕捉该材料的论点就显得比较容易,因为语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证的。正面讲的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结果到处就是一片祥和之气;反面讲的是:一个好用心计的人容易产生猜忌,结果内心充满杀气。我们只要按照“合并+调整”(或“转化+升华)的要求就能很快地得出论点:心胸豁达的人带着平和,结果是一片祥和之气;好用心计的人容易产生猜忌,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但题目中对字数的要求非常明确,不能超过15个字,所以还要用精炼的语句来加以概括,去掉那些可有可无的词语,直至浓缩成完全符合题意的论点: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者: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者: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二、多角度提炼观点

许多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会提炼出不同的观点。能从多角度提炼论点,然后选取新颖角度入手写议论文,文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水》(议论文),可从以下几方面,提炼论点:

1.从运动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从坚持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从舟行水上的角度,论点可以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4.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5.从流动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6.从浇灌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

7.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

材料一: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从薛谭的言行角度可提炼出的观点有:_____________

(2)从秦青的言行角度可提炼出的观点有: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要有自知之明/学无止境/知错就改/骄傲自满是学习的大敌/终身不归,何以服务社会等等;

(2)应鼓励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秦青能做到因才施教/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等等。

材料二:

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来,鹿又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不少于三个观点。

参考答案: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人需要一定的压力/不可因噎废食等等。

三、准确而深刻地提炼论点

有的材料,由于思维的个性,同学们会得出不同的观点,然而,有的观点并非适合作为写作的论点,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筛选出准确而深刻的观点,从最佳角度入手,文章的立意才会提高。

练习四:指出下面的材料中所提炼出的观点(论点)最为准确的一项。

(1)十四平方米的洞房中,一张陈旧的双人床上,叠着洗得发白的军被和一床红花被。屋里唯一夺人眼目的是一顶崭新的蚊帐。书房里是两张三屉桌,两把椅子,一对旧沙发。这就是他新婚的全部家当。其中,两把椅子和两张桌子,是从所里借来的,床和沙发是结婚那天下午,从寄卖店买来的。陈景润结婚共花了150元,有人问他:“你结婚为什么这么省?”他说:“这已经有些过头了。若不是为了接待外宾,那对旧沙发我也不会买的。”

这段材料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提炼论点:

1.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2.要勤俭办婚事

3.无论办什么事都不要过头

4.人民的科学家不图物质享受,一心一意为科学

5.人民给予的钱应用在人民的事业上

6.公而忘私,一心一意为了国家

7.洞房虽小,天地甚大

8.身居陋室,心怀天下

9.不能给祖国丢脸

提炼的这九个论点,1、2平凡;3只顾及了材料的鳞爪,忽视了它的精髓,贬低了材料本身具有的价值;5、6、9有牵强附会之嫌,任意拔高之弊;7、8理解失误,生拉硬扯,不足取;4抓住了材料的精神实质,属于最佳角度。

(2)宋国有个卖酒的,买卖很公平,对待客人很恭谨,酿的酒味道很醇美,酒幌子也挂得高高的,但酒就是卖不出去。酒都变酸了,主人很奇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去问他的好朋友──村中的长者杨倩。杨倩说:“是你家的狗太厉害了!”卖酒的不解,问:“狗厉害,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说了:“人家怕他呗。人家有时叫一个小孩揣着钱,提着壶,到你这儿买酒,可是你的狗却迎出来咬人家。──这就是你的酒都坏了还卖不出去的原因。”

──据《韩非子?外储说》译

根据上述故事,可提炼出的观点是:

A.做事情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B.客观条件能影响主观条件,不容忽视。

C.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主观条件决定事物发展方向,不应看重客观条件。

答案:B

(3)郑县人卜子叫他的妻子给做一条裤子,妻子问:“新裤子做成哪种样式的?”丈夫说:“跟我的旧裤子一样。”妻子于是把新裤子剪坏几处,让它像旧裤子一样。

──据《韩非子?外储说》译

根据上述故事,可提炼出的观点是:

A.新生事物是稚嫩的,禁不起折腾。

B.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做事情要避免僵化、教条。

D.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答案:C

(4)从前有一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管池塘的人却煮着吃了,回报(子产)说:“刚放在池塘里,它还半死不活的;一会儿就摇着尾巴活动起来了,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鱼儿得到好地方了,鱼儿得到好地方了!”管池塘的人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鱼儿得到好地方了,得到好地方了!’”

下列提炼出的论点最能揭示本质的一项是:

A.办事要着重调查研究

B.办坏事的人往往是最亲近自己的人

C.名人最愚蠢

D.听报告办事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温床

答案:D

练习五:给下面的材料提炼出观点(论点)。

[材料1]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你提炼的观点是:

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材料2]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你提炼出的论点是:

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材料3]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你提炼出的论点是: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

[材料4]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你提炼的论点是: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2020多材料作文精准审题方法

多材料作文精准审题方法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 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 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都有哪几种类型呢?又该怎么审题?往下看。 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 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1:阅读以下三则材料。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 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解析: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 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 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例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 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 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 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 业。 1 1

材料作文如何提炼论点

材料作文如何提炼论点 在中学作文学习中,材料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作文形式下,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偏题跑题,所写的内容离题万里,言不及义。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审题,准确地提炼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材料不同,我们提炼论点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作文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大致来说有三种。下面分别举例来加以说明。 一、从多个角度来提炼论点 材料:李嘉诚,外号“超人”,华人首富。开始是一名店铺学徒,后担任业务员。二十岁时就被提升为业务经理。在此期间,他不断探索,各处走动,对市场了解可谓入木三分,顾客要什么,什么货品畅销,未来市场前景如何,他心里都有数。 李嘉诚从小就喜欢看书,一看书就如饥似渴地看个没完没了。他为自己学历不够而深以为憾,为了迎头赶上,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读书。 李嘉诚看准香港将出现经济空前大繁荣的黄金时代,而香港乃一弹丸之地,势必

带动房地产热,寸土寸金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从1958年开始,步步为营,有计划、有选择地低价购买房产、土地,并创办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成为地产大王。 在这则材料里,我们看到的是李嘉诚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提炼论点的地方。通过细读材料,我们就明白了他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 在第一小节里,我们明白了他的成功与他非常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两者间的关系。在第二小节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在他的成功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切是和他的勤奋刻苦分不开的。在第三小节里,“看准”一词,道出了李嘉诚的有远见,有预见;而且,他恰好遇上了这样的一个好时机,机遇促成了他的成功;此外,历时14年,他一直在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一件事,这就看出了他做事的坚持,有计划性,而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 就是这么一则材料,我们仅从李嘉诚事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方法指要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已初步懂得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中心论点,然而,针对材料,自己的论点确立得是否准确有意义;论点表述是否简明扼要还有待加强训练。 提炼观点的原则 正确——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深刻——抓住材料的指向和实质; 新颖——合乎情理的推理和想象。 一、概括论点 概括是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的方法 A.要先找到材料的联结点。对于一则或多则材料的概括,首先要对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了解材料的组合情况,找到材料的联结点。其中,有的材料是异形质同,虽不同材料,但内涵是相同的;有的材料形式、内容都不同,内涵也相异,异形异质,此时尤其要仔细思考,才能找到材料的关联之处。这就需要对材料各自的视角进行扩展和延伸,在延长线上找到交接点。 B.升华。达到由个别到一般的概括。在写作中,往往以得到的启示或中心论点的形式出现。此时的概括,已经脱离了原材料的表面意思而上升为一般的规律。因此它可以作为论断,成为论述的中心论点。 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点分析: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联结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 概括结果: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练习一:合并+调整。在下面空格中写上语段的中心句,即论点。(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其中蕴含了广博的知识。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成功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该文作者从小便爱读《三国演义》,并且读了几十遍,又能将名著中的知识与自身学习融会贯通,因而获得成功。而快餐文学的知识的含量十分可怜,又因其“快”,往往使求知者性情急躁而追求功利。优秀的文学名著因其思想蕴含深厚,使读者与文本“对话”时获益颇深。退缩时,鲁迅发出“不惮于前”的呐喊;烦躁时,钱钟书向我们展现了机智的幽默。与之相反,快餐文学却日益成为一种谋财的手段,早已把文学的思想性抛到九霄云外,有益的交流更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师分析:应该说,这一语段从表面看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结构不太清晰,一些语句还不好理解,给解题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但只要反复阅读材料,不断调整和合并,就会发现材料只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多读文学名著的益处(高尔基的名言是道理论据;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是的结果,属于事实论据;读者与文学名著“对话”时获益颇深,也是旨在说明要多读文学名著……),二是快餐文学的不足(知识的含量十分可怜;往往使求知者性情急躁而追求功利;是一种谋财的手段,早已把文学的思想性抛到九霄云外……)。至此,我们只要对以上两个要点略加整理,论点已自然得到:应抛弃快餐文学,多看文学名著(或读文学名著比读快餐文学更有益) 练习二转化+升华。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填空: 一位阿拉伯王子出门去寻宝,临行前许多人送了贵重东西,而一位长老却送了一柄小木勺,他很不以为然。沙漠的路途十分辛苦,他就扔掉了随身携带的那柄木勺。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王子找到了埋着宝藏的山谷,可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打开藏宝的山门。一天夜里,真主显灵,告诉他,打开山门的钥匙就是那柄不起眼的小木勺。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这是一则寓言,要求找出所要表达的道理(即论点)。首先要概括事件,并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王子扔掉了他不以为然的小木勺,找到宝藏的山谷后三年未打开大门,原来不起眼的小木勺是打开大门的钥匙。然后,联系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进行联想和推理:“小木勺”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细小的事情”类似,有时这些东西或事情往往在关键时起重要作用。然后归纳答案:有时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要珍惜身边细小的事情)。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突破练 专题五 第二节 材料分析与信息提取

第二节材料分析与信息提取 1.(2016,重庆A卷)请根据下面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导学号:49192073) 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采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美的作品,都可以参赛。即日起至8月31日止,摄影爱好者可以发送相关重庆江河的摄影、摄像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2016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2.(2016,泰安)用一句或几句话补写出结尾的内容,并用简练的语言(不超过20字)概括第一段。 (导学号:49192074) ①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项,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②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③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曹文轩曾说:“《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作为中学生,我们未必都要走曹文轩的文学道路,但他的话却能给我们写作文带来有益的启示:作文要反映自己

真实的生活经历,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3.(2016,宁夏)请从下面这则新闻中提取主要信息。 (导学号:49192075) 据新华社专电这里既无风也无雨,除了不时飞落的大大小小的陨石,已经寂静了40多亿年。2018年,月球永远背向地球的那一面将首次迎来人类的着陆探测器——“嫦娥”四号。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在近日举行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透露,中国计划于2018年5月底或6月初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发射至地月拉格朗日点的轨道上,并在约半年后发射“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着陆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将去月球南极 4.(2016,黔东南)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凯里市某校八年级学生在开展“怎样搜集资料”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语文老师明确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三则材料,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要求参与完成活动任务。 (导学号:49192076)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提炼分论点的方法

提炼分论点的方法 怎样提炼分论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分论点的有无、当否,直接影响到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最终影响到文章的整体效果的优劣。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很多同学深感苦恼的一个问题是不会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分析说理,文章常常表现出思路狭窄、闭塞,内容肤浅、单薄,说理宽泛、苍白,表达模糊、笼统的毛病。学会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构设分论点,铺展行文,这是克服上述毛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怎样提炼分论点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先确定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炼分论点的常用方法有: 1.追问原因法——即问一个“为什么” 追问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论点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例2:古训说:“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请以“规矩”为话题作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 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 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例3:2000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个句子(中心论点),无须扩展。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①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 ②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 ③评判事物时所持的标准不同。 2.追问办法法——即问一个“怎么办” 所谓追问办法法,就是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采用“追问办法法”提炼分论点,也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例1:05年江西高考,话题“脸” 提炼: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即中心论点):城市的“脸”(即外显的给外人的整体形象)要美化。然后追问美化的方式: ⑴美化自然环境; ⑵改善城市治安; ⑶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例3: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

材料作文提炼观点方法总结

材料作文提炼观点方法总结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受命设计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应用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这个秘密。 请从这则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怎么写呢?要求很清楚,“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那么,第一步肯定是选择一个角度了?但是,问题是有哪些角度呢?只有弄清楚有哪些角度才能从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来写呀! 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多少角度。 当然材料的类型有很多种,这里不想过多涉及,仅就这则材料来谈谈故事类材料的观点提炼。 有故事就有事件,事件总是由人所为(由动植物所为是寓言),所以只要分析材料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就行了。这样来看,上述材料的方向就有两个:一是“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一是“市政府权威人士”。我们读这则材料就要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 一般的分析分成三步—— 1.某人做了什么?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2.做得对不对?或者对,或者错,或者有对有错。判断的过程其实就可以看出你的思想深度,表现你的价值观、人生观。 3.为什么说是“对”(或错,或有对有错)?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就是你的观点,即你提炼的观点,或称之为“一个角度”。 我们以此方法分析上述材料。先分析“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的行为,他怎么做的?“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说得很清楚。

新闻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资料稿

新闻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命题规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是中考中常见的语言运用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之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有机组合,并要求简明扼要。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是新闻报道,所答容都有字数限制。信息提取与概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信息捕捉筛选能力和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出题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容;将新闻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看似是三种题型,实质是一样的,都需要将材料的主要容高度浓缩,其中拟标题的要求相对要更高一些,需要更加精练和简洁。 所提供的材料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个或者若干生活现象组合而成的材料,说明性、议论性、记叙性文字都有可能。叙述性材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议论性材料,关键是要先找到其论点;说明性材料,则要抓住其对象特征、围等;若是几层意思并列,就要归纳这几层意思的共同性或实质性。这种材料往往有若干条信息让考生去筛选和概括,所以要仔细审读,分别把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概括。 常见题型 一、给新闻材料拟写标题 所给新闻材料一般不会太长,二百字左右,一分钟左右就可以读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信息基本上都会有比较完整的呈现,考生只要将最主要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组合成一个精练的句子,最好是客观性的表述,能涵盖最基本的信息即可。 二、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容 新闻信息提取题有个特点是要概括的容基本都会在第一句话或者导语里面了,而正文只是更加具体翔实而已。这类题目有个特点,就是通常都会有字数限制,所以一定要高度浓缩,像“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可以压缩成“奥运会”。 三、从若干材料中提取多项信息 以上两点大多是指新闻类材料,对于其他时效性不强的组合型材料则要根据要求,分别将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浓缩组合。要依次对诸多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看看哪些信息在材料中是起到提纲挈领作用,信息有轻重之别,应挑重要的概括,否则会因小失大。另外要注意的是,要忠实于原文,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转述信息。 四、写出你对语料含的价值判断 五、谈谈这样的发现(判断)对你的人生的启发 解题策略 解答信息提取题,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明确要求,分析类型。这类试题的题目类型都很清楚,常见的信息提取题有三种类型: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类;以下定义,说特征为主的说明类;从事实和道理论据中概括观点的议论类。这三类语段包含的要素不同,解答的方法

初中材料作文800

初中材料作文800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材料作文: (一)给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 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材料:作文所依据的文字信息。 2.指令:作文所遵循的规则要求。 (二)材料的类型: 1.故事型——梗概、片断、?? 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5.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三)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有的是单给材料,即专为写作而设计的材料;有的是试卷阅读语段。近几年不少省市都要求在完成阅读能力的测试之后,用同一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即看图写文。 (3)此外,材料作文还有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 材料作文,它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

而话题作文相反,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索,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阐述真情实感; 2.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 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有“求同”意识,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 话题作文要求张扬考生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与材料相关就行了;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二)怎样审题?

历史高考题型分类训练15 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类

训练15 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类 历史观点评价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大概是: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还有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十九世纪,在“欧洲”观念这个大范畴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欧洲各国工商业的突飞猛进,打破了民族的界限和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形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的局面。——据陈乐民、周宏《欧洲文明的进程》 结合材料及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欧洲观念”自选一个具体论题,并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欧洲观念”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同时“欧洲”观念得以强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欧洲国家是工业革命开展的主体国家,“欧洲”观念的范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大而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观念”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在回答时要紧紧围绕着“欧洲观念”“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主题,突出经济因素这个关键点即可,例如,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等经济领域的重要

Meta分析资料提取表

资料提取表 系统评价标题: 文献编号: 基本信息表 原始研究代码报告代码 评价者代码评价日期 作者联系方式 中英文献引用格式(全部作 者,题目,杂志名称、发表 年份,卷期页等) 方法学特征表 随机化序列产生及分配序列隐藏随机对照试验:是□否□ 半随机对照试验是□否 □ 非随机对照试验是□否 □ 交叉试验是□否□ 随机分配序列产生方法: 随机序列隐藏:是□否□ 随机序列隐藏方法: 半随机分配序列方法: 盲法实施对象患者(受试者):是□否 □ 干预者:是□否□ 结局评价者:是□否□ 统计分析者:是□否□判断依据:判断依据:判断依据:判断依据:: 失访/脱落/退出(n:失访人数;N:病例数)是否随访:是□随访_ _周;否□;未说明□ 失访人数:试验组_ _例,失访原因__________ ________ ; 对照组 _例,失访原因__ ________________ 脱落/退出:试验组 _ _ 例;原因:_ _ ; 对照组 _ _例。原因:_ _ ; 选择性报告结 局 是□否□判断依据: 意向性分析是□否□判断依据: 基线资料是否可比:可比□;不可比□;无法判断□ 判断依据: 其可偏倚是□否□判断依据: 参与者特征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 性别(男/女) 年龄(Mean±SD) 平均:±岁平均: ±岁被试者来源

被试者特征健康人群:是□否□ 患病人群:是□否□;所患疾病名 称:; 诊断标准: 研究持续时间 干预措施 人数干预措施描述具体方法描述(干预强度、频率及持 续时间等) 试验组 对照组 应急处理 结局指标表 结局指标定义(诊断方法、量表名称、 阈值设定等) 评定时间及标准 1.TMT(The Trail Making Test) 2.MMSE 3.N400 4.P300 5.记忆能力 6.反应时间 ... 结果数据表 计量资料(结局指标)治疗组对照组测量时间指标名称单位例数均值标准差例数均值标准差 认知能力分数 思维能力分数 计算能力分数 执行能力分数 记忆能力分数 TMT Part A s TMT Part B s 注意集中时间s 注意分散次数次 平均反应时间s

论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基本规律

论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基本规律论典型经验材料写作陶瓷材料的基本规律 典型理论知识材料是党政军机关为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传播事迹、交流和推广各种经验首篇的文字材料。这类材料的写作是各类机关、团体中使用频率振幅最高的文体之一,其材料质量高低,是衡量一级政治职能部门写作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但在部队调查了解中发现,师团机关和基层中,一些干部的文字能力较弱,只能应付要求相对较低的一般文字材料,对于要求较高的典型经验这样的大普遍性材料,往往不已无从下手。这与当前急需用典型经验来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发展的时代需要很不相称,普遍性如何帮助政工干部攻克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瓶颈,促进政工干部岗位写作水平向纵深发展,研究典型临床经验材料的写作规律,帮助程式设计掌握经验材料的写作技巧显得十分重要。 一、典型经验材料构成顾名思义的内在规律 (一)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难点。 经验,是人们特别针对某一实践活动,通过对成功深入研究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归纳概括出来的作法、体会、规律。揭示上述具有指导性、代表性的做法、体会、规律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典型连续性经验材料。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写作典型经验材料困难难也就难在对规律的揭示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知道典型经验材料有陶瓷材料什么内在规律;二是不知道如何使出来的经验更具有指导性;论调三是对如何提炼经验观点感到无从下手;四是对选取的经验实例怎样更具有典型性把握不准。 (二)典型经验材料的内在结构形式。 我们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且阅读、分析大量的典型经验材料后,发现典型经验材料像议论文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一样,也有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三个要素。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我们这里主要讲如何根据材料写作 议论文。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一、仔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材料,把握中心。 例:挪威捕鱼人大多不能把沙丁鱼活着带回岸边,而唯独一艘船却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原因就是该船长往放置沙丁鱼的鱼槽中放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鲇鱼!鲇鱼的惊扰,造成了沙丁鱼的紧张,因而,沙 丁鱼到达岸边仍然活着! 提示:从整体把握材料,不难看出材料告诉我们:唯一的一艘船中沙丁鱼成活的原因,是因为有那样一条鲇鱼,即“鲇鱼效应”。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对手,往往能使自己强大”。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句,提炼中心论点。 例: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富兰克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不幸遭人抢劫,一夜之间,储户失去了存款。他拖儿带女决心把天文数字般的存款偿还给所有的储户。所有的人都劝他:“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

但他回答:“在法律上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 提示:材料的关键词是“责任”,最后一句也是关键。由此可提炼出观点_________。议论时应阐明什么是责任,一个人为什么要有责任感,缺少责任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去尽自己的责任等等。同时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的 论证力度。 注意:审视材料时,整体感知和抓住关键词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深入思考,透过材料的表象,抓住实质。 例:在大草原上某农场主养了一群鹿,草原有狼群随时捕食鹿。于是农场主将狼赶尽杀绝了。从此鹿儿们无忧无虑,酣吃酣睡,缺少锻炼,不久鹿大批病倒死亡。无奈,农场主只好将狼“请”了回来。从 此,草原上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提示:可以从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议论,但这样立论比较普通。还可以变换角度,即从为什么农场主又一次“请”狼回来方面去考虑,亦即从“竞争促进生存发展”来展开议论。 四、如果出现的是一组相关材料,要注意把握它们内在的规律,做到 “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

高考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

高考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关于材料解析题解法之探索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关键词:高考;试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怎样提炼分论点(整理精校版)

怎样提炼分论点 作文辅导 0707 16:13 :: 怎样提炼分论点 一、什么是分论点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怎样提炼分论点 A、并列式分解 1、类——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例1:勇敢 a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b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c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例2: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 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 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练习1:志节操行 (1)志节是自我激励的法宝。(2)志节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的支柱。 (3)志节是衡量人道德品德的一杆秤。 练习2:中国人的气质 (1) (2) (3) 2、因——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例1:说安 确立中心: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 a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 b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c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目标无法实现。 例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3:爱 a因为爱,任长霞直面黑暗,九死不悔。 b 因为爱,丛飞燃烧自己,点燃希望。 c 因为爱,黄伯云亮剑出手,奋斗不息。 练习1:学会宽容 (1)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因为宽容是去除嫉妒的良方。 (3)因为宽容既给别人以鼓励,同时也使自己有所收获(融洽了人际关系,你会较多地得到援助之手)。 练习2:质量就是生命 (1)产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2)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发存发展。 (3)产品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形象。 3、法——怎么样、怎么办,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法”。 例1:谈意气 中心:人要有意气。 (1)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2)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3)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例2:学会欣赏别人 (1)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2)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借鉴。 (3)学会欣赏别人,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例3:手 确立中心:用双手播撒爱。 (1)用双手播撒健康的种子。(2)用双手播撒希望的种子。(3)用双手播撒爱心的种子。 例4:我是一株百合 中心:要开了艳丽的花,证明自己。 (1)(邰丽华)用坚强努力,证明自己。 (2)(魏青刚)用朴实真诚,证明自己。 (3)(尾山宏)用不懈追求正义的精神,证明自己。

材料作文题目和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立意提示]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

议论文写作提炼观点及切分论点

议论文如何提炼观点、如何开掘深刻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面这则材料是如何提炼观点的?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的王义夫一枪失准,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美国步枪选手埃蒙斯在倒数第二轮领先将近4环,金牌几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却重演了雅典的严重失误,最后一轮仅打出了 4.4环,又一次与金牌擦肩而过。 观点: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心理素质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能沉着冷静从容面对失利,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整旗鼓,打出最好的成绩,最终赢得金牌。而埃蒙斯却没能让自己的从容状态保持到最后,心理上再次崩溃,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从容地面对一切。 小结①叙事要简明扼要 ②从最能反映问题的角度入手。 ③观点一定要明确,要旗帜鲜明。 突破点一:如何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阅读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个在“联合国家庭”中长大的黑人孩子,他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在他两岁时,父母离异。但是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却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维护他父亲的形象和尊严,并以父亲的光辉轶事激励奥巴马。于是奥巴马的一生始终以父亲的梦想与奋斗作为动力,牢牢记住黑人也有可能逆转命运,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也是第一位具有非洲血裔的总统。 论点:要以榜样激励孩子 分析:试想如果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父亲,如果奥巴马从小缺失这种以父亲为榜样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动力,那么也许我们就看不到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这一奇迹了。教育有时就是如此的简单,多鼓励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奥巴马的家庭教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突破点二:如何开掘议论的深度 (1)要考虑从哪个角度议论最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2)考虑从哪个角度入手最有把握、最容易展开议论。 (3)重在于评析议论,揭示事件、人物行为的意义。 (4)把事例放在国家民族大背景下分析思考。 分析下面的材料,思考:如何在普通材料中挖掘深刻的意蕴? 有一位生物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冷不丁地扔进沸腾的油锅里,它由于本能,拼尽全力,绝处逢生。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它再放进温水中,慢慢加热,它便只有卧以待毙。 第一步:概述材料,得出观点 既然是同样一只青蛙,是否能逃生,并不在于它的动作是否敏捷,而在于它是否有忧患意识。在油锅里,青蛙能立刻感受到身处危险之中,设法脱身。但在慢慢加热的水中,它却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危险,等危险一来临,由于没有逃生准备,只能坐以待毙。

提取信息类材料题 训练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备考题型专练

题型02 提取信息类材料题 【题型特点】 随着各地新高考的出台,各种新颖的考查形式也随之产生,传统全国卷的思维与题型应该有所改变。2020年山东高考重点考察了提取信息类材料题,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提取必要的历史信息,从而归纳该现象所处的时期与阶段,这就要求提高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地图、图片的观察分析能力。 【满分技巧】 阅读图片,提取信息并回答问题,是基本考查形式。 1.明确材料类型,人口类,地点变迁与分布等; 2.充分利用题干信息,明白可选选项; 3.严格区分时间变化,思考在当下时期内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4.完成上述的信息提取,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广角度(中外古今)回答事件所产生的影响;【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 1.(2020·山东卷)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详解】 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七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 2.(2020·河北冀州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图1、图2、图3分别是两汉、北魏、明代的都城示意图。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