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联系: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语义,与语义学关系最密切。

区别: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语义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训诂学经常还要设计语法、修辞、篇章等方面手段。

陆宗达: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学问,也就是语义学

王力:把语言学氛围语音之学、语法之学、语义之学三个部分

2.与语源学

3.与语音学

联系:语言的音和义同时产生,同时存在,互相依存;音韵学的发展使训诂学方法更完善,训诂的成果有利于音韵系统的建立。

区别: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

4.与语法学

联系:语法是语言单位构建的规则,语言的意义正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才表现出来的,语法分析愈周密,对句意的理解愈准确。

区别:一是组合规则,二是求规则里的意义

陆宗达:“因训诂本是对整个具体语言作出分析,解释它的全部内容,决不是单词和词义的问题,许多地方要涉及到语法。”

5.与修辞学

6.与文字学

7.与词典学

8.与其它学科

【训诂的内容】

一、释词和解句

1.正文体(解释的内容融合在正文里面,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加以解释)

2.传注体(尾注与脚注)

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成为“传注体”或“注疏体”。

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术于两汉初年,以毛亨《诗故(前人的)训传》为代表

3.专著体(相当于字辞典和其它工具书)

以专书形式来解释词义,通常称为专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训诂专著

二、解释语法现象

三、说明修辞方法

四、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发凡起例:即解释一部书的体例,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训诂的方法】

[因形求义]

又称“形训”,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例: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子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周易》:“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一、“形义相一”与因形求义

1.形义相一:

早起的汉字和其他原始的文字一样,形、义有一定的统一性,我们称之为“形义相一”,即所谓“画成其物,随体洁拙”(象形);“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之类。

2.因形求义

(1)本义与今义

训诂学研究的是古代文献资料,因此必须掌握每个字(词)的本义,才能搞清它的引申义和假借义

(2)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

二、因形求义的根据和方法

传统训诂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小篆形体结构来探求字(词)义,现代训诂家还利用古文字学的其它资料,而“六书”中的四书则一直是因形求义的依据

三、因形求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局囿于《说文》

2.不拘泥于字形

汉字形义关系密切,但由于引申、假借的出现,形义开始不合现象

3.要有文献材料佐证

[因声求义]

又称“声训”,是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字(词)的意义与其“形”、“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形义相一、形声相一)

例子:

《说文》:“天,颠也。”“山,宣也。”

《尔雅》:“鬼之言归也。”

《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1.音与义的关系

(1)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不同字形表达同样意思,音义间无必然联系,如自然现象)(2)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间无必然联系)

(3)音义关系的回授性(音义间有关联)

(4)音义关系的延展性(音义间有关联)

(5)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间有关联/联想/王圣美“凡字,其类在做,其义在右”)2.因声求义萌芽于先秦,盛行于汉代,精密于清代

清代以前声训虽然广泛运用,但缺乏科学性。清代因声求义之所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古音研究取得的成果分不开。

戴震:“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段玉裁:“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五。”

王念孙:“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难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震裘必得其领,举网必提其纲。”“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3.因声求义的作用

(1)明通假

古书多假借,造成形义分离。

a.音近通假

b.音同通假

(2)考方言

齐佩瑢:“训释古语固然得要靠训诂的法术,就是探讨现代方言也得借助训诂的技巧。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东西,古今音转语变常是有迹可寻的。”

(3)求语源

语源是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

系统地分析汉语词义,会发现两重不同的意义:

一是词的表层使用意义,一是词的深层词源意义

在表层使用意义上,它们与其它有共同义项的词形成同义关系,同义词一般没有语音联系;在深层词源意义上,它们于其它有相同词源意义的词组成一组同源词

[因文求义及其具体方法]

又称“义训”,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

“形义相宜”、“声义相因”

语境:“此在上下文中,才真正体现了它的明确的价值”(王力)

语言的发展,使得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利用工具书以及古注(有限的结论)

成果:字典、辞书和古书的注疏中;对古书的词语,历代训诂家的工作成果保存

二、排比归纳语言材料

三、据一书之通例(共同的体例)

例:“宛陈”

通过同书不同用例的阐释总结:通“郁”;久积郁滞

成规:一个学科、一本书、一个作者在其语言的使用中有一定的成规

据一书之通例与排比语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四、利用语法规律

例:“堕胎”的名词和动词属性

五、利用修辞方式

例:“见其乌乌,见其稷稷”(《素问》)出自武王伐纣一段传说,指关键时机或成熟的时期,比喻抓住时机,这里用打仗来比喻针刺

修辞方式的运用,往往会制约词语的意义,因而有些训诂家也往往利用修辞方式训释词义修辞中有一种引用,即援引俗语、故事、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六、利用校勘

【解释词义的方式】

一、直训

指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即“以词释词”

多个词语的直训又有“同训”、“互训”、“递训”几种情况

1.同训:即用同一个词解释几个同义词

如:

《说文?辵部》:“逖,远也;迥,远也;途,远也。”

《尔雅?释诂下》:“疆、界、边、卫、围,垂也。”

2.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如:

《尔雅?释诂》:“多,众也”;“众,多也。”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头,首也”;“首,头也。”

《说文》:“躬,身也”;“身,躬也。”

《说文》:“痈,肿也”;“肿,痈也。”

随着词汇的发展,很多互训词逐渐接合成同义复词

如:遐,远也;远,遐也。组合成“遐远”

3.递训:即几个词辗转相训

如:

《说文》:“咙,唯也”;“唯,咽也”;“咽,嗌也”。(咽喉,喉咙)

《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4.类训:以共名释别名。如《说文》:“李,果也”;“橙,橘属”。

类训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在于不能反复为训,即不能倒过来解释。

二、义界的描述

义界,又称界说。用下定义(属+种差)的方式来解说词义,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释词义的界限,从而准确地表达一个词语的意义。

三、譬况、举例及其它

1.譬况

2.举例

3.插图

4.由反知正:用否定方式阐明词义

如《说文》:“浅,不深也”,“假,非真也”

5.增字足义:古人行文简洁,有时还省略一些词语。对于这类被释词,注释者往往增加一个或几个词语义补足其义。(与“增字解注”的错误方法相区别:即文中本无此义,解释者强加进去)

【训诂常用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某,某也

2.为

3.曰

4.谓之,之谓,为之

5.斥

6.犹,犹言,犹云

7.亦

二、辨词义明功用的术语

(一)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流言,通言:笼统地说

2.散文,散言:分开地说

3.析言,对文:分别地说,相对来说

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例:

《说文解字》走部:“走,趋也。”段玉裁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又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浑言”段玉裁也称之为”统言”。例如《说文》示部:“祭,祭祀也。”“祀,祭无巳也。”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析言则祭无巳曰祀。”又古人用事物义类相近的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通常总是统称。析言之,则意义不完全相同。

《说文?宫部》:“宫,室也。”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二)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某,所以某也

2.貌

3.辞(词):虚词,构成一定音节,表语气

如:《郑风》“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注:“忌,辞也”

4.某,某之也

5.属,丑(声训,也是“属”意)

6.别

三、别古今、明方言的术语

(一)区别古今的术语

1.古曰

2.古文

3.故书

(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通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

2.凡语(相当于通语)

3.转语(由于时地不同语音发生变化产生的词)

转语是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清代学者研究训诂,就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条规律去说明见之于古书中的音义相关的各类语词,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

如《方言》:“(火果),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

4.代语(方言之间可以相互代替的同义词)

四、声训术语和拟音术语

(一)声训术语

1.之言(用和被释词音同音近的词释义)

2.读为,读曰(以本字解释假借字、通假字)

(二)拟音术语

1.读若,读如(拟其音曰读)

2.如字(相对于“破读”而言,表示读如本音;破读:改变读音,意思也跟着改变,如字为经常取的音)

五、校勘及修辞术语

1.衍文

2.脱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抄写误漏)

3.讹文(错字)

4.当为,当作(一般用在改正原文中的错误)

【训诂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期(先秦)

这时期训诂材料主要见于典籍正文中,即大多没有整理结集。内容丰富,释词、释句、释段、释篇、释语法,还有大量同义词辨析

1.内容:注释、注音(反切,直音)

2.方法

(1)形训:《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2)声训:

《论语?颜渊》:“政,正也。”

《易?说卦》:“乾,健也。”“离,丽也。”

(3)义训:直训,递训,义界

3.术语:者,也,曰,为,谓之,言(之为言)

4.特点: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形式;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二、兴盛期(两汉)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训诂专家对典籍的整理和训诂名著结集

1.原因:经学发展的影响,对文化的重视。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武帝独尊儒术。经师背诵,汉隶记录的今文产生。秦火后民间发现古体,用六国文字或小篆写成的古文经。郑玄兼通古今,遍注群书。结束纷争。

今古文经学的区别:

(1)文字不同——隶书与六国文字之别

(2)字句篇章不同——字有异文句篇多寡

(3)解说不同——微言大义与训诂

(4)研究目的不同——政治核心与兼顾学术

(5)阵营不同——范升,李育,刘瓖,何休/陈元,贾逵,马融,郑玄,班固,许慎

2.特点:

(1)专著方面的特点:

a.识字课本的发展

b.经典专著:扬雄《方言》,许慎《说文》,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孔鲋《小尔雅》

(2)传注方面的特点

a.西汉主要集中于经部,完整保存的有两部:《毛诗训诂》《尚书传》

b.东汉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以经纬中心,涉及经史子集等类注解。如郑玄《三礼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

三、保守期(魏—唐)

1.专著方面

(1)对旧有专著的研究增补,如张揖《广雅》

(2)集释若干部书难字的专著,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3)出现以正字为目的的专书

(4)常用字编的韵语:萧子范《千字文》

2.传注方面

(1)经学、玄学带动新注义疏

(2)注解范围继续扩大

四、中落期(宋—明)

北宋初承唐遗风,庆历后进入“变古”时期,元明两朝“积衰”时期

1.专著方面

(1)对旧有专著研究仿作的发展

(2)讲文字音义的专书继续发展

(3)出现了关于古文字的研究著作(金石学)

(4)出现了释文较详的音韵学书

(5)出现了有近现代体例和规模的字书

2.传注方面:创发新义,疑古,利用金石学成果(古文说)

五、复兴期(清)

1.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

(1)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鼓励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小学

(3)学术知识内部的发展

有了2000年的发展,形音义各方面研究成果丰富,方法日趋完善,文字学、古音学的发展,对训诂学的推动巨大,另有校勘、辑佚、辨伪等文献学知识的辅助

2.复兴的表现

(1)注释书大量涌现

(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发展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语法研究进步很大

(5)方言研究取得较好成绩

3.清代训诂的特点

(1)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确认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词义系统研究:如戴震《转语》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古”“今”“变”

(4)持实证的态度:反对“望文虚造而违古义”、“墨守成规而鲜言通”;考证的据,重视材料

4.缺陷:一是繁琐寡要,二是没有彻底摆脱经学的局限

【训诂的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我们研究词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点。”释义也要有古今观念,不以古律今,不泥古释今。

1.明古词古义,不误解古籍

2.明古词今义,不误改古籍

3.明新词新义,不泥古释今

二、整体性原则

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叙》提出:“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说明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要放到系统中多方面考察方能确定其意义的正确与否,割裂开来的释义是不可靠的。

1.释词不离句

2.词句不离篇卷时代

3.义理相得

三、求是性原则

清代朴学生性,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

1.重证据

“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无证不信”“孤证不立”

2.正确对待前人的训诂

(1)注重吸收前人的成果,择善而从

(2)明辨是非,不盲目佞古

【训诂学的应用(一)】

1.词目问题

词目,即辞书中被释的对象,意思没弄清楚会导致误立和漏收的问题。

误立示例:“党战”,句读问题,却误立词目,赋予“连续作战”之意

(《周书?独孤信传》:“荣以信为前驱,与颢党/战与河北,破之。”)

漏收的情况会更多:

《黄帝内经》一书,《汉语大词典》漏收该书词语近90条,如中(月吕)(脊椎)、伸宦(升官、求官、任职)、冥视(看不清)、劳宫(手心)

2.义项问题

a.漏收义项

《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接触)人肤。”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胕肿痞(通“否”,否卦:下阴上阳,引申为不流通)饮。”

《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见,乃予(通“预”,预测)之期日。”

b.误设义项

“此其大功也”,《汉语大词典》中,其:极,甚,实为误设,原文本应是“甚”字,应该是印刷时木板掉了变为“其”字,而非“其”有“甚”之义,不能根据错误的材料来立义项

c.分合失当

《汉语大字典》:

屡:多次,数次;每每,每次;亟。立了三类义项,但“亟”即是多次,数次的意思,应归到第一个义项中去

3.释义问题

示例:手:气口(寸口)之义;阳:经脉之义。只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这个意义,并非固定用法

4.引证问题

【训诂学的应用(二)】

一、推知未知语义:“夺(篡改,删除)”,“借(放置)”

二、判断释义正误

1.注释皆同,仍可商榷:“僵(倒下)”,“骚屑(凄凉)”

2.注释不同,择善而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注释不同,还可另求:“直(特)”

三、帮助理解句意:“自为”(为自,帮助自己)

【训诂学的应用(三)】

一、误解词义,词不达意

二、误解词义,前后矛盾

三、不明词义,重复啰嗦

四、不明词义,书写错误

五、不明典故,造成误解

六、不明史事,张冠李戴

七、不明文化常识而误用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中国史-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200)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训诂成就乾嘉学派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语言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训诂学方面,更是有目共睹,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在辞书编纂,古籍注释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涉及训诂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王力,训诂学,贡献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可以说,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白期。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训诂学该何去何从?到底该怎样定义这门古老的学科?王力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为中国训诂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建立新训诂学的主张 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这种提议可谓惊天一响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这一文中,王力对传统训诂学做了总体的回顾,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功绩,又指出了其局限性。他指出纂集派述而不作,勤于收集,而其弊在杂引古训,不问是非的毛病,而新训诂学注释派阐发纠正前训,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为训诂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样的总结既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运用两分法,客观的指明了各派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训诂学的根本局限:“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以明经致用为指导思想,以讲述故训为目的,忽视系统,理论的探讨,是源远流长的训诂学始终停留在为读经服务的阶段,无法形成独立的语言科学。如果不跳出经学附庸的框框,变是古非今为古为今用,变尊经崇古的宗旨为以探求语词发展的内部规律为目的,训诂学就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王先生热切呼吁新训诂学的诞生,并为其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他深刻的指出,“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从而,为新训诂学的创立,发展开辟了途径,使古老的训诂学获得新的生命力,为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用科学的观点指导训诂学的研究 为了新训诂学的建立和发展,王力先生特别强调两个重要的观点:历史发展观点和语言的社会性观点。 他指出“我们研究语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念。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固然也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训诂常用术语(学生用)

训诂常用术语(简) 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语源) 2、斥意思与“指”同。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析言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析言又称“对文”,与“浑言”相对。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例如: 《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 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例如: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辞(词) 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古文今文 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郑玄即兼通古文、今文诸经,他在经文中采用了今文,则在注文中往往注明某字古文为某。例如: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郑注:“古文某为谋。”意即经文从今文,用“某”字;古文经写作“谋”字。 (2)故书指郑玄注《周礼》时所见到的其他版本。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嫔贡。”郑注:“嫔,故书作宾。”贾公彦疏云:“言故书者,郑注《周礼》时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据今文注,故云:‘故书作宾’。” (3)通语凡语通呼为扬雄的《方言》中,用以指没有地域限制,当时比较通行的词语。例如:《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 (4)转语语之转指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发生转变所产生的词语。如: 《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今按:“庸”、“倯”为迭韵相转。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以《尔雅》为例阐释训诂学在继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20篇(今留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