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国演义31-35回孟子前四章检测

三国演义31-35回孟子前四章检测

三国演义31-35回孟子前四章检测
三国演义31-35回孟子前四章检测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7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贤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4分)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远行,行者必以赆②,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7》)[注]①兼金:好金,多指黄铜。②赆:盘缠。③未有处: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1选文中,陈臻对什么事持有疑问?(2分)

2结合孟子的做法,谈谈你对“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一、选择题。(5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曹操采用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计,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绍来追,这时曹军已无退路,背水死战,袁绍被打得大败。退回冀州,吐血而亡。(31回)

B.袁绍手下书记陈琳曾拟檄文讨伐曹操,历数曹操罪状,诋斥其父祖,檄文传至许都,曹操看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头风顿愈。后袁绍战败,陈琳被擒,曹操因怜其才,不但赦免了他,还命他为从事。(22、32回)

C.许攸投降曹操后,为曹操献计献策,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居功自傲,对曹操及其手下口出狂言,被许褚拔剑杀死。曹操深责许褚,厚葬许攸。并令人遍访冀州贤士。(33回)

D.刘表为长幼权力分配之事担心。刘备劝他既已立幼,岂可反复;如果担心蔡氏权力过大,可慢慢削弱。蔡夫人偷听了二人谈话,非常生气。(34回)

E.徐庶建议刘备将的卢马赐给仇怨之人,待妨过了这人,再骑它就没事了。刘备闻言色变,斥徐庶不以正道教己。徐庶笑着说,他是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35回)

二、简答题。(二选一)(5分)

1、请简述许攸献计夺冀州的情节。(第32回)

2、请简述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情节。(第33回)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7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贤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4分)

答案1 C “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理解有误,应是不征收。(3分)

2.孟子认为,当官为政者要尊重人才,吸引天下的贤士前来投奔;减免赋税,要让商人、旅者、农民、居民都享受到实惠,使国家富强起来;施行仁政,吸引百姓,让邻国的百姓像敬仰父母一样敬仰他,就能无敌于天下。(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远行,行者必以赆②,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7》)[注]①兼金:好金,多指黄铜。②赆:盘缠。③未有处: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1选文中,陈臻对什么事持有疑问?(2分)

2结合孟子的做法,谈谈你对“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1孟子对于各国国君的馈赠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他推论孟子一定有做错的地方。

2君子是不能被金钱收买的,君子要要讲原则,坚守自己的尊严。(2分)孟子接受宋君的馈赠,是因为他需要远行的盘缠;接受薛君的馈赠,是因为他要购买防身的武器;不接受齐王的馈赠,是因为没有理由接受馈赠,齐王是想收买自己。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会变通。(2分)

一、选择题。(5分)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曹操采用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计,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绍来追,这时曹军已无退路,背水死战,袁绍被打得大败。退回冀州,吐血而亡。(31回)

B.袁绍手下书记陈琳曾拟檄文讨伐曹操,历数曹操罪状,诋斥其父祖,檄文传至许都,曹操看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头风顿愈。后袁绍战败,陈琳被擒,曹操因怜其才,不但赦免了他,还命他为从事。(22、32回)

C.许攸投降曹操后,为曹操献计献策,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居功自傲,对曹操及其手下口出狂言,被许褚拔剑杀死。曹操深责许褚,厚葬许攸。并令人遍访冀州贤士。(33回)

D.刘表为长幼权力分配之事担心。刘备劝他既已立幼,岂可反复;如果担心蔡氏权力过大,可慢慢削弱。蔡夫人偷听了二人谈话,非常生气。(34回)

E.徐庶建议刘备将的卢马赐给仇怨之人,待妨过了这人,再骑它就没事了。刘备闻言色变,斥徐庶不以正道教己。徐庶笑着说,他是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35回)

答案AD A仓亭战败后袁绍并未至死,是曹操再次攻打袁绍,袁尚自负其能,败绩而回后袁绍气病交加,才吐血而亡。D刘备劝刘表不可废长立幼。

二、简答题。(二选一)(5分)

1、请简述许攸献计夺冀州的情节。(第32回)

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兵退冀州。为助曹操夺取冀州,许攸献计,令曹操决漳河之水淹城。(1分)守城审配闻此仅是暗笑,不作防备。不想,当夜,曹操添十倍军力并力发掘,等到天亮,竟挖出两丈深的战壕。然后引漳河水灌之,水淹冀州。以致城内弹尽粮绝,军士饿死殆尽。(3分)终而被曹军攻破,审配被斩,陈琳投降。(1分)

2、请简述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情节。(第33回)

众将请令攻辽东,曹操依计按兵不动。数日之后,公孙康带着袁熙、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辽东归操所有。原来郭嘉遗书上写:二袁投辽东,不可出兵;公孙康一直害怕会被二袁吞并,二袁前去投靠,他必有疑心。若出兵,必联合抗击;若不出兵,必自相残杀。

孟子 练习(用)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3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 .......的一组是() A.畎.(quǎn)亩焦灼.(zhuó) 骸.(hái)骨沮.丧(jǔ) B.水债.(zé) 绽.(dìnɡ)放晕.(yǜn)倒自艾.(ài)自怜C.拂.(bì)士耷.(dā)拉沙砾.(lì) 戈.(ɡē)壁 D.胶鬲.(gé) 档.(dànɡ)案秀颀.(qí) 咳嗽.(sòu) 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池:护城河 B.委:放弃 C.是:表判断 D.畔:同“叛” 二、(2014株洲中考)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3.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每空不超过4个字)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B.水泽绽(zhàn)放晕(yūn)倒自艾(yì)自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畔”是通假字。句子中的“是”表示是代词“这”,故C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答案】 1.①只②树立(竖立) 2.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3.廉政(廉洁) 勤政(务实,做实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察的重点。近几年也出现了对虚词的解释。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这两个词语在课内就能找到相应的词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亭亭净植”,虽是课外解释,但出自课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此句翻译要注意“举”的解释,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从文中“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 2005年芜湖市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 一、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 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 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 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 那样:。(2004年玉林市) 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 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04年益阳市) 参考答案: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亲戚畔之;多助之至,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略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孟子二章]中考题

[ 孟子二章] 中考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 一、默写 1.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 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9 年青海省,无锡市) 4.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都告 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19 年) 5. 《〈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 年广东省湛江市)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 年荆州市,上海) 7. 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 样:。(2019 年玉林市) 8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 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19 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 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 的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19 年益阳市)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2020年《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020年《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4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生于担忧,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讲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10.讲明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讲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躯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5大连市(09辽宁省)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讲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9.讲明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 (2)出那么 ..无敌国外患者那么( ) (3)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然(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 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⑶责任,使命。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中考真题 (2016.【甲】福建莆田市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劳.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1分)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

孟子两章中考题-生用

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 分)二、(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 小题(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 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2 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 分,每小题 3 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四、(2006 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 题。(15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2 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 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 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 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 分)五、(2004 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 题。(10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 分) ①故.:②是.:19.用现代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简答题)

孟子两章《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假设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③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④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所以说,使人安定下来,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⑥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⑦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的君主要么不战,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①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水泥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之中被任用,管仲从狱官手中获赦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②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身体劳累,使他的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穷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③用这样的办法使他内心惊动起来,使他性格坚强起来,从而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干。 ④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内心忧困,思路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他的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⑥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⑦这样以后人们才能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享乐而衰亡。”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畎亩拂士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姓名学号成绩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卷)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1 / 15 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孟子二章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 第13篇《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全国视野课内外对比:2019江苏盐城考内容相关的《明史·张居正传》;湖北荆州考内容相关的《与元九书》;四川达州考内容相关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之海瑞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____”同“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武不能屈. 1

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 戒.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戒 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他重点实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 (2)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_ (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 (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 (5)无违夫子 ..夫子:__________ (6)以顺为正.者正:____________ (7)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__________ (8)立天下之正位 ..正位:__________ (9)行天下之大道 ..大道:__________ (10)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 (11)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 2

三明市大田县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I)卷

三明市大田县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文知识积累 (共4题;共28分) 1. (4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艾青箴言 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zhōng)________之言去摇(hàn)________人们的心。诗人也只有和人民在一起,喜怒哀乐都和人民相一致,智慧和勇气都来自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m iǎn)________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héng)________量语言的天平。 (节选自《<艾青诗选>自序》) 2. (6分)(2017·丽水)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执策而临之 ________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 ③未果,寻病终 ________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 ⑤由是先主遂诣亮 ________ ⑥宋有富人,天雨墙坏________ 3. (8分)(2017·丽水)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李白《蛾眉山月歌》) (2) 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4)故曰,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魏尚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 ”这一诗句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心情。 (6)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然后我们惊叹不已。 4. (10分)(2017·丽水) 名著阅读。 (1)人物的身份有时能从着装体现出来。请结合你对以下人物的了解,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选项。 宋江全伙受招安时,众人皆戎装披挂,惟有四人特殊:吴用纶巾羽服,公孙胜①,鲁达②,武松皂布直裰。 A.破布旧衫 B.鹤氂道袍 C.黑绿罗妖 D.烈火僧衣 (2)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感情得以丰富,心灵得以慰藉,读完《城南旧事》和《小王子》,我们心中既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又荡起丝丝的温暖。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一项,围绕着“哀伤”和“温暖”写出相应的情节。

贵州省黔西南州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黔西南州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升学统一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30分,其中1-6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玷.污(diàn)堕.落(duò)篡.夺(cuàn)蹑.手蹑脚(shè) B.沮.丧(jǔ)腆.着(diǎn)蹂躏.(lìn)浑身解.数(xiè) C.埋.怨(mán)弦.乐(xián)脚踝.(huái)深恶.痛疾(wù) D.馈.赠(guì)奢.望(shē)炮.制(páo)叱咤.风云(zhà)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 ..的一项是() A.虐待芳馨一泄千里一气呵成 B.阔绰颓唐拖泥带水望眼欲穿 C.腌臜隐匿如坐针毡断壁残垣 D.荣膺犀利广袤无垠锲而不舍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A.当它戛然而止 ....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高高的山峰掩映在云霞之中,扑朔迷离 ....,美不胜收。 C.这对兄弟长得迥乎不同 ....,一个高大壮实,一个矮小瘦弱,但他们对人都亲切和善。 D.他精通多国语言,才华横溢,在同龄人中颇为突出,真可谓鹤立鸡群 ....。 4.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A.多读多写,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B.在细细的春雨里,让这座小城显得格外宁静、安详。 C.中国艺术家的演出,赢得了各界观众的赞誉,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共享单车的出现,虽然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而且让生活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B.绿草从土里冒出嫩芽,柳树舒展柔韧的枝条,桃花杏花挤满枝头;好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C.“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D.“水深火热”之中,大(理)瑞(丽)铁路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在大山深处他们写下了两个大字——坚守。 6.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彷徨》。 7.名著导读(2分) 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8.默写(共10分,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 (1),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作者:————————————————————————————————日期: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姓名学号成绩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