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研究_中国的经验分析_李强

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研究_中国的经验分析_李强

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研究_中国的经验分析_李强
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研究_中国的经验分析_李强

2014年第1期

双月刊总第202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1.2014

BimonthlySerial№.202

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研究:

中国的经验分析

李 强

(1.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安徽蚌埠233100;2.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方式,文章通过图形分析得出我国企业以“贸易型”和“产业型”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数量、工资水平、技能劳动力需求和女性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理论假设,并利用我国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企业以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数量、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女性劳动力的雇用数量,但是对雇用高技能劳动力具有不同的影响,“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雇用高技能劳动力影响不显著,“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雇用高技能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就业;工资水平;中间品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14)01-0028-

08收稿日期:2013-09-

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全球价值链引导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11AZD002)作者简介:李 强(1981—)

,男,山东滕州人,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目前,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不断增强,这种不断增强的态势可以从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中间品贸易体现出来,而中间品贸易中零部件贸易更加能够说明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例如1990~2010年间,金砖五国零部件贸易的出口份额从0.78%上升到14%。Flanagan和Khor指出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

投资和知识的流动,进而带来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全球价值链可以提供更好的信息获取途径,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快速学习技术和技能[1]

。但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影响要复杂得多,一般研究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发达国家的就业会产生抑制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效应取决于不同的产业和国家。例如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和电气、服装和鞋类、家庭用品、木材和纸制品以及体育用品等;墨西哥主要是汽车零件、塑料、玻璃和橡胶、电器、工业设备及机械、木材和纸制品等;印度主要是美国转移的金

融、保险和房地产等服务业,这些行业技术水平不同,产生的就业效应就存在差别[

2]

。本文研究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增强带来的就业效应,具体通过2006~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如下问题: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是否会支付更高的工资?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是否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是否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强?

一、文献综述

Linda和Patrik研究认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发达国家的就业来说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8

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发达国家某些岗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促使国内劳动力转型,提高技术水平,获取更多利润,产生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规模效应[3]。例如Freeman研究认为美国到2015年会有将近330万个高技术领域和部分服务业的工作岗位因外包流失到国外,其中仅由商务流程外包发展造成的办公支持岗位流失就将从2005年的29.5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170万个[4](P78-84)。Fukunari等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数据发现,到2006年日本由于向中国和印度进行服务外包分别导致10 700个和1 400个工作岗位减少[5]。这种现象引起了发达国家劳工组织的恐慌,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就业保护法令,如欧盟的《工作转移和雇员保护》等。从短期来看,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无疑会给发达国家部分行业的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是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全球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改善企业经营效益,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就业岗位[6]。

大多数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增加就业。Hijzen等研究认为价值链分工激活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活动吸纳了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但是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分工中,主要从事加工装配环节,对国外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依赖较重,对国内的相关产业拉动效应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7]。有些学者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就业转移效应,McMillan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提高本国的就业质量,一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这些劳动力通过国内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增加其他劳动力的技能;二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以及对当地教育机构进行资助[8]。Feenstra和Hanson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生产规模扩大导致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资本密集型进口部门规模缩小导致熟练劳动力需求减少,在这两种作用下大量熟练劳动力转移到非贸易部门,从而导致熟练劳动力失业增加[9]。

研究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就业效应的文献相对较少,Liu和Trefler利用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就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加入全球价值链对区域就业分布产生影响[10]。卢福财和罗瑞荣利用我国1978~2008年的数据,通过使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制造业所处价值链的位置是影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11]。张桂梅和张平通过历史经验分析认为参与价值链分工能够给我国带来就业数量的增加、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善,但是研究也认为参与全球价值链可能也会给我国带来低成本就业难以持续和对本土竞争企业的人力资本争夺等就业风险[12]。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就业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且主要是在宏观层面展开,针对我国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扩展:一方面把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类型分为“贸易型”嵌入和“产业型”嵌入两种形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度量方式;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微观数据,系统实证分析其对就业的影响。

二、变量测度与理论假设

(一)变量测度

1.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度量。学术界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度量主要有如下方法,Feen-stra和Hanson采用加工贸易和外包指数来进行度量[9],Hummels等采用中间投入品进口额在产值中的比重来度量[13],李强和郑江淮采用出口复杂度进行度量[14],这些方法主要利用宏观数据来研究全球价值链。由于全球价值链下交易数据获得的难度较大,微观层面上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度量主要是基于案例研究或政策分析,而不是数据和量化,没有直接的度量方法和公式可用。本文使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由于数据的限制,不能直接得到企业参与特定全球价值链的变量,因此只能间接测度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时出口、进口和外国投资者参与这三个活动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企业的这三种行为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所以,根

据本文企业数据库的特点,创建虚拟变量来表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如果企业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活动但是不存在外国投资者参与活动,这种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可以称为“贸易型”嵌入,用虚拟变量imp*exp表示,即如果企业同时有进口和出口行为但没有外商投资行为则取值为1,否则为0。如果企业同时存在进口、出口和外国投资者参与活动,这种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可以称为“产业型”嵌入,用虚拟变量imp*exp*for表示,即如果企业同时有进口、出口和外商投资活动则取值为1,否则为0。

2.就业效应的度量。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的影响,分别为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高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和不同性别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这四种就业效应的度量方法分别为:(1)企业雇用的劳动力数量(empit)。用来度量企业i在时间t雇用的劳动力总量,包括临时劳动力的数量。(2)企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wagit)。用来度量企业i在时间t支付的工资水平(为企业支付给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红利和各种补贴。(3)企业高技能型劳动力的比重(skiit)。用来度量企业i在时间t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程度,用企业雇用的高技能型劳动力占企业雇用的劳动力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高技能型劳动力界定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4)企业女性劳动力的比重(femit)。用来度量企业i在时间t对不同性别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3.其他控制变量。在计量模型中为了使分析更加准确,加入其他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根据本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分析内容,选取企业的销售额(sal)、企业劳动生产率(pro)和企业的资本存量(cap)三个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具体来说企业的销售额为数据库中企业销售额变量,企业劳动生产率为数据库中的企业总产出与雇用人员数量的比值,企业的资本存量为数据库中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指标的数值之和。

4.数据说明。本文所有变量的数据均来自于2006~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由于文章研究制造业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就业效应,所以按照我国统计局国民经济标准行业分类中的两位码产业,选择了14个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数据(14类制造业为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同一个企业可能只是在部分年份的数据库中有相关数据,并不是出现在所有年份中,所以要去掉不是四年中都存在的企业。从企业所在地区来看,西藏、青海和海南的企业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从事出口、进口和外国投资者参与这三个活动的企业较少,所以把这三个省和自治区的企业从样本中去掉。因此,本文的企业样本为我国29个省份和14个制造业行业连续四年出现在数据库中的14434个可用企业的观测数据。

(二)理论假设

为了得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四种效应的理论假设,使用数理模型是找出假设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在本文的条件下建立理论模型十分困难,所以选择直观的图形分析法来确定本文的理论假设。具体图形分析法选择核密度估计图,核密度估计法作为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可以任意选择函数形式,不限制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分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确定回归函数的参数表达式提供参考,能够得出相对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所以,在不知道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的四种效应方式和途径下,核密度估计图是最好的选择。本部分绘制了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包括“贸易型”嵌入和“产业型”嵌入)和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的四种就业效应核密度图,具体如图1~4所示,图1~4中GVC为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具体度量为虚拟变量imp*exp或imp*exp*for取值为1的企业,NO GVC为企业没有参与全球价值链,具体度量为虚拟变量imp*exp和imp*exp*for取值为0的企业。

图1为企业雇用的劳动力数量(emp)取对数后的核密度图。从图1可以看到,嵌入全球价值链3

企业的密度显然是转移到右边,这表明他们往往比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因此,得到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设:

假设1: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雇用劳动力的数量。

图2为企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wag)取对数后的核密度图。从图2可以看到,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的密度转移到右边,

差异不是很大,但仍然表明他们往往比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因此,得到本文的第二个理论假设:

假设2: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图3为企业高技能型劳动力比重(ski)的核密度图。从图3可以看到,在两种情况下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利用核密度图进行初步分析并不能判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是否比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雇用更多的高技能型劳动力。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在控制了一系列被排除的其他影响因素后进行计量分析,结论可能更可靠。因此,得到本文的第三个理论假设:

假设3: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够明显提高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雇用数量。

图4为企业女性劳动力比重(fem)的核密度图。从图4可以看到,虽然两条曲线有相互交叉和并拢,但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密度稍微转向右边。这一发现初步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比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雇用更多的女性劳动力。因此,得到本文的第四个理论假设:

假设4: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提高女性劳动力的雇用数量。

ln(emp)

ln(wag)

D e n s i t y

D e n s i t y

图1 企业雇用劳动力数量核密度估计图 图2

 企业工资水平核密度估计图

2468

10

skilled workers(%)

D e n s i t y

D e n s i

t y

Female Workers(%)

 图3 高技能型劳动力占比核密度估计图 图4 女性劳动力占比核密度估计图

三、实证分析

前文利用图形分析得到了有关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就业效应的理论假设,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带来更多的劳动力需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女性就业,但是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是不确定的。图形分析虽然能够发现一些理论假设,

但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包含在图形分析中,所以本部分使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由于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有“贸易型”嵌入和“产业型”嵌入两种方式,为

了具体分析两种嵌入下的就业效应,本文分别构建“贸易型”嵌入和“产业型”嵌入就业效应的计量模型。除了分析全国总体效应外,还把总样本按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分为了两个地区子样本。东部地区包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为了比较不同嵌入方式的就业效应,分析“贸易型”嵌入时剔除“产业型”嵌入的企业,分析“产业型”嵌入时剔除“贸易型”嵌入的企业。我们选择的样本可以构成面板数据,因此在实证分析中主要利用面板模型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就业数量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设置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ln(empit)=!0+!1ln(salit)+!2proit+!3ln(wagit)+!4ln(capit)+!5imp*expit+μit

ln(empit)="0+"1ln(salit)+"2proit+"3ln(wagit)+"4ln(capit)+"5imp*exp*forit+μit

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要优于固定效应,所以只给出了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具体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结果来看,三个样本的结果相似,销售额多和资本存量大的企业往往会雇用更多的工人,生产率高和支付更高工资的企业往往雇用更少的工人,这些结果与预期相符。三个样本中企业以“贸易型”和“产业型”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虚拟变量imp*exp和imp*exp*for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任何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都能增加就业,证明假设1是正确的。另外从参数的估计值还可以看出,总样本中企业以“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比“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数量的提升作用更大,这说明“贸易型”嵌入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事加工贸易为主,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对劳动力就业的提升程度要超过“产业型”嵌入。在分地区样本中,东部地区企业以“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要比“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数量的提升作用小,说明东部地区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现在“产业型”嵌入是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方式,具有更大的就业数量增加效应,这也表明东部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更高。

 表1劳动力就业数量的估计结果

变量

所有企业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东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中西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ln(sal)0.112***0.129***0.137***0.103***0.128***0.101***

pro-0.156***-0.143***-0.121***-0.135***-0.154***-0.148***ln(wag)-0.097***-0.076***-0.065***-0.071**-0.062**-0.069**ln(cap)0.043***0.055***0.064***0.047***0.042***0.061***imp*exp 0.123***0.111*0.154***

imp*exp*for 0.118***0.146**0.107*观测值10 765 3 669 7 296 2 487 3 469 1 182 

R2 0.516 0.548 0.611 0.593 0.525 0.479 

Hausman(p值)0.657 0.439 0.644

注:*、**、***分别表示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以下同。

(二)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设置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ln(wagit)=!0+!1ln(salit)+!2proit+!3ln(capit)+!4imp*expit+μit

ln(wagit)="0+"1ln(salit)+"2proit+"3ln(capit)+"4imp*exp*forit+μit

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要优于固定效应,所以只给出了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2的结果来看,三个样本的结果相似,销售额和资本存量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无论是从资本还是销售方面衡量的企业规模都不会显著影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国内一些小型的国际性技术型公司支付的工资水平要比大公司高出很多。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往往会支付更高的工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产率越高工资水平越高。

三个样本中企业以“贸易型”和“产业型”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虚拟变量imp*exp和imp*exp*for的回归结果都是正值,而且统计显著。这说明任何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都能够显著提高2

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即假设2是正确的。从所有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以“贸易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虽然比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能够支付更高的工资,但是这个影响效应并不是特别大,而“产业型”嵌入要比“贸易型”嵌入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效应更明显。主要是由于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贸易型”嵌入被国外链主看重的是对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是工资。而且随着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和成本的上升,未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也不断提高工资水平,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工资差距缩小。从不同地区样本的估计值来看,西部地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工资的促进作用要比总样本大,这说明西部地区企业是否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工资水平还是存在较大的影响。

 表2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估计结果

变量

所有企业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东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中西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ln(sal)0.103 0.125 0.110 0.146 0.117 0.104

pro 0.176***0.134***0.181***0.140***0.155***0.121***ln(cap)0.062 0.039 0.044 0.053 0.037 0.046imp*exp 0.023**0.035**0.049***

imp*exp*for 0.116***0.122***0.134***观测值10 765 3 669 7 296 2 487 3 469 1 182

R2 0.543 0.441 0.525 0.613 0.572 0.530

Hausman(p值)0.666 0.703 0.754

(三)劳动力类型的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3,本文设置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skiit=!0+!1ln(salit)+!2proit+!3ln(wagit)+!4ln(capit)+!5imp*expit+μit

skiit="0+"1ln(salit)+"2proit+"3ln(wagit)+"4ln(capit)+"5imp*exp*forit+μit

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要优于固定效应,所以只给出了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具体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的结果来看,销售额多的企业雇用的高技能型劳动力反而减少,这个结果出乎意料,可能是由于大企业中需要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来从事简单的程序操作,例如生产线组装等。企业工资水平和生产率水平越高,雇用的高技能型劳动力越多,这些结果与预期相符,只有对高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多的企业才愿意支付高水平的工资和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越大的企业,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越多,因为资本存量大表示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对高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多。

从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变量来看,不同的嵌入方式对企业雇用高技能型劳动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以“贸易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虚拟变量imp*exp的估计结果是不显著的,说明假设3是正确的,即企业以“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够显著的提高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雇用数量。而企业以“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虚拟变量imp*exp*for的估计结果是正的而且都是显著的,这说明假设3不能得到验证,即企业以“产业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雇用数量。这主要是由于以“贸易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时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水平,主要是利用我国低技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并不需要太多高技能的劳动力。而当企业以“产业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时,国外的链主已经把国内企业作为其价值链的构成部分,注重自身价值链上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整体价值链的利益,所以会雇用更多高技能劳动力,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企业更多地以“产业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使得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能够雇用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 (四)劳动力性别的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4,本文设置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femit=!0+!1ln(salit)+!2proit+!3ln(wagit)+!4ln(capit)+!5imp*expit+μit

femit="0+"1ln(salit)+"2proit+"3ln(wagit)+"4ln(capit)+"5imp*exp*forit+μit

 表3劳动力类型的估计结果

变量

所有企业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东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中西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ln(sal)-0.021***-0.045***-0.036***-0.026***-0.033***-0.038***

pro 0.234***0.198***0.113**0.099**0.125***0.168**ln(wag)0.076***0.053***0.048*0.051**0.088***0.082***ln(cap)0.012*0.025*0.039***0.035***0.042*0.056*imp*exp 0.057 0.063 0.049

imp*exp*for 0.064**0.085*0.052**观测值10 765 3 669 7 296 2 487 3 469 1 182

R2 0.313 0.425 0.397 0.254 0.306 0.372

Hausman(p值)0.642 0.559 0.620

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要优于固定效应,所以只给出了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具体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来看,销售额对企业雇用女性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也即企业规模对雇用劳动力性别无影响。虽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样本中资本水平并不显著,但是符号都是负值。从总体样本来看,资本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资本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倾向于雇用更少的女性劳动力。可能是由于这类企业技术水平高,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而我国女性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技能偏低。

总体样本中虚拟变量imp*exp和imp*exp*for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即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力的雇用数量。东部地区的变量不显著,但是符号是符合预期的,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思想比较开放,无论企业是否加入全球价值链,都不会考虑雇用劳动力的性别。另外,从所有样本的参数估计值还可以看出,企业以“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要比以“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女性劳动力就业数量的提升作用更大。因此,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特别是以“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我国女性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的积极力量。

 表4劳动力性别的估计结果

变量

所有企业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东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中西部地区

贸易型嵌入产业型嵌入

ln(sal)0.037 0.026 0.029 0.015 0.016 0.023

pro-0.114***-0.123***-0.097***-0.106***-0.089***-0.101***ln(wag)0.067***0.033**0.054**0.028*0.072***0.051**ln(cap)-0.044***-0.039**-0.052-0.077-0.028-0.064imp*exp 0.108***0.114 0.177***

imp*exp*for 0.156***0.137 0.214***观测值10 765 3 669 7 296 2 487 3 469 1 182

R2 0.463 0.489 0.424 0.433 0.396 0.415

Hausman(p值)0.876 0.754 0.737

四、结论与启示

(一)简要结论

本文使用2006~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我国企业以“贸易型”和“产业型”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以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都能够显著提高雇用劳动力的数量。从全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估计结果来看,企业以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数量,但东部地区企业以“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要比“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数量的提升作用更小。(2)从所有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以“贸易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虽然比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但是这个影响效应并不是特别大,而4

“产业型”嵌入比“贸易型”嵌入对提高工资水平的效应更明显。从不同地区样本的估计值来看,西部地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工资的促进作用要比总样本大。(3)企业以两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雇用高技能劳动力具有不同的影响。以“贸易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雇用高技能劳动力影响不显著,而以“产业型”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雇用高技能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力的雇用数量,企业以“产业型”嵌入全球价值链比以“贸易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女性劳动力就业数量的提升作用更大。

(二)政策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就业能够产生促进作用,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和增加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嵌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这些就业效应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完善。例如嵌入全球价值链导致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可能会成为工资不平等的一个因素,需要教育和培训政策促进人力资本开发。而且从不同样本的分析结果来看,东部企业和中西部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不同,说明企业处于不同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含义: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该更多参与全球价值链,进一步吸纳就业。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会被低端锁定,但是也要看到很多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过程。企业在刚加入全球价值链时可能会处于价值链低端,但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确实能够增加我国的就业数量,在我国当前经济背景下这是必须考虑的。例如在苹果手机价值链中我国的很多企业处于低端位置,但苹果手机产业链至少为中国提供了百万以上级的就业机会。但也要鼓励企业嵌入价值链低端后,通过创新不断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向国内价值链延伸增加就业量。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一生产环节后,可以通过从事本环节的生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就业。这样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便可以产生一条引导国内需求的延伸价值链,使全球价值链向国内价值链延伸,来提升国内价值链的就业效应。

3.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同时增加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这可能会导致工资的不平等,因此要增加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整体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价值链的攀升,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必须及时应对这种挑战,否则不但可能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短缺,而且还会阻碍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对教育的投资,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增加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投资方式来增加高技能劳动力的数量。

参考文献:

[1]Flanagan,R.,Khor,N.Trade an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Asian and Non-Asian Countries[Z].OECD,2012.

[2]Breinlich,H.,Criscuolo,C.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A Portrait of Importers and Exporter[J].Journal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4(2):188—206.

[3]Andersson,L.,Karpaty,P.Offshoring and Relative Labor Demand in Swedish Firm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2008,(2):241—245.

[4]Freeman,R.The Great Doubling: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Global Labour Market[J].The Globalist,2006,37(3):14—37.

[5]Kimura,F.,Takahashi,Y.,Hayakawa,K.Fragmentation and Parts and Components Trade:Comparison be-tween East Asia and Europe[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7,18(5):23—40.[6]Amiti,M.,Ekholm,K.Service Offshor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Z].NBERWorking Paper,No.11926,2006.

(下转第59页)

[36]Lall,Somik V.,Lundberg Mattias.What Are Public Services Worth,and to Whom?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of Capitalization in Pune[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8,17(1):34—64.

[37]Amaral Miguel.Public vs Private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The Case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in Eu-rope[J].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2008,22(1):85—90.

[38]Pina Vicente,Torres Lourdes.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 Delivery:An Applica-tion to Urban Public Transpor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1,35(10):929—944.

[39]DeVerteuil Geoffrey.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

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1):47—69.

[40]Jones,Bryan D.,Greenberg,Saadia R.,Kaufman Clifford,Drew Joseph.Service Delivery Ru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Three Detroit Bureaucrac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78,40(2):332—368.

[41]Ko-Wan Tsou,Yu-Ting Hung,Yao-Lin Chang.An Accessibility-based Integrated Measure of Relative SpatialEquity in Urban Public Facilities[J].Cities,2005,22(6):424—435.

[42]Bradshaw,J.A Taxonomy of Social Need[C]//G.McLachlan.Problems and Progress in Medical Ca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73.

[43]Fitzgerald,Michael R.,Durant,Robert F.Citizen Evaluations and Urban Management:Service Delivery in anEra of Protes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0,40(6):585—594.

[44]高军波,周春山,江海燕,叶昌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0,(3):78—83.[45]高军波,余斌,江海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1,(8):55—61.[46]高军波,周春山.转型期城市社区资源配置的社会分异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证[J].现代城市研究,2011,(7):14—20.

(责任编辑:陈敦贤)

(上接第35页)

[7]Hijzen,A.,Gorg,R.C.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the Skill Structure of Labor Dem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J].Economic Journal,2005,115(4):861—879.

[8]McMillan,M.Production Offshoring,Labor Markets:Recent Evidence and a Research Agenda[Z].WorldBank,2010.

[9]Feenstra,R.C.,Hanson,G.H.Globalization,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7):240—245.

[10]Liu,R.,Trefler,D.Much Ado about Nothing:American Jobs and the Rise of Service Outsourcing to Chinaand India[Z].NBER Working Paper,No.14061,2008.

[11]卢福财,罗瑞荣.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产业高度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以中国第二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8):76—86.

[12]张桂梅,张平.价值链分工与发展中国家就业利益及风险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76—80.

[13]Hummels David,Ishii Jun,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2):44—93.

[14]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3,(9):95—102.

(责任编辑:易会文)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摘要:本文认为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在 现在的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价值链;跨国公司;均衡发展 一、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浪潮空前地席卷了世界每 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 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地 连成统一的世界经济网络。许多世界巨头跨国公司将全世界的资源进行配置,把 世界市场、产品多样性和技术研发转让等结合起来,并采取购并、合作、战略联 盟等形式进行重新整合。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里首次提出的。“价值链中的活 动都有利于企业强化客户价值。它们可以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 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包括: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或支持其 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企业的活动离不开物料采购、人力资源和技术整合,更依赖财务与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功能。”因为在产业竞争中,企业的价值链是附属于一个更庞大的“价值体系”之下,这个价值体系包括满足企业价值链的上游 供应商、完成价值链活动的营销渠道与最后的客户。 二、跨国公司在华的价值链现状 全球价值链各环节可以用“微笑曲线”来表述。“微笑曲线”的中心低端为加工组装,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最低,沿着曲线两边分别向上移动,附加值越高,上游为 研发设计,下游为品牌营销。同样,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从比较优势来看,我国在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中占有比较优势 的是廉价劳动力,因此,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最没有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 到中国企业,大大节约制造成本,同时开拓这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节约运 输成本。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工厂”。跨国公司在转移加工组装环节时,保留着 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环节,如技术、品牌等,保持着母公 司的主导性和活力。 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32%。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绝大多数 中小企业是承接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按照他的委托, 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这种业务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 加值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珠三角地区就是典型。 一是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我国只有万分 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个 人计算机每台平均利润不到5%。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技术水平与 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却仅为美国 的5%左右。 二是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随着东南亚、东盟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同样丰富的他们,成本优势 也日益明显,同时还有人民币升值等影响,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因 此廉价劳动力不在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的优势。 三是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格限制企业在国内从事易造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3036989.html,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 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 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附 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具有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布的倾向。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汽车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具潜力的集群产地,而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在最终产品品牌上及其直接控制的最终组装环节和关键部件具有较大的支配力。从本地产业集群的角度看,能够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服务、能够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具有高度灵活性信息流的集群,在汽车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上才会处于战略地位。产业集群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逐渐增加,以转移价值链上某个劳动密集环节,产业集群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的规模优势,通过集聚效应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深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国际分工转换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理,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政策 1 理论概念 1.1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不过,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讨论和定义全球化,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削弱甚至消失。 1.2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引入的,他把它当作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工具。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始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终于最终产品的消费。迈克尔·波特所指的价值链概念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链条,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环节和增值过程。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并引入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波特所论述的价值链更多的指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还包括产业价值链,即把企业放在整个产业当中来考察其行为确定其竞争优势。 所谓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互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合作模式。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只是等待着发达国家给予的低端环节,而处于利润贫瘠的中间地带。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失衡。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选择对目标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及稀缺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选取的是分割参与主体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新的归置。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较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本。许多大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从事生产活动,使得具有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生产主体环节,分布于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自身却保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始终保持在这些重要环节上的垄断地位。通过这样的布局,跨国公司将具备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性产销网络,通过对产业链的控制把控世界市场。 3.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受到资本和技术的限,在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专门生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去,并且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之下,这些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需专门化的完成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零部件加工,而不需要具备生产整个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分工情境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显得非常之低,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也较参与这一分工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就业大量增加。但这一由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工厂而转型艰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货物贸易当中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工艺,发展中国家也在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2014-4-11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由于“多次重复”计算将错误地估计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近年来,世贸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新的工具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围绕全球价值链,从贸易增加值和贸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这些工具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也可能为广泛的政策决策领域带来新的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产品的生产呈现出3个特征:(1)产品的生产必须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工序;(2)产品生产跨越国界,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3)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现代贸易的内容由以前的最终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以完成产品生产为贸易目的的“工序”贸易(Tasks Trading),而不像传统货物贸易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可以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一件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的反复加工和进出口,这种多次跨越国界的行为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被多次重复统计在国际贸易数据中。有专家指出,“多重计算”扭曲了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就业的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结构和规模。由于“增加值”是指某部门出口产品中使用到的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成份,在经过该国国内产业间循环后形成的价值增加。因此,从“增加值”角度关注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 二、使用新的工具平台测算贸易的重要作用 1.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能正确解读贸易流,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更好的贸易政策 根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增加值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来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初级部门和食品类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国外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机械、电子和纺织等行业中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机械行业为例,其出口总额中国外增加值含量达40%。墨西哥在电子和运输设备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普遍的电子行业,其国外增加值含量占比超过了60%,反映了下游价值链的专业化;而在运输设备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60%以上用以了出口。韩国出口总额中外国增加值含量以及进口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例,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处于较高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在“亚洲工厂”中韩国的高集约化程度以及韩国在资源加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3036989.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培训收益: 1、掌握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 2、详细了解价值链的真正含义 3、明确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模式 培训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进行全球布局,把技术牢牢的掌握在母公司,而把对产品价值链中不起决定作用的“非关键环节”转移出去,从而达到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因此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布局主要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愿,而发展中国家只有被动接受,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突围”,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1、什么是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发展对市场的影响 3、跨国公司在全球一体化中的作用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摘要]本文在对价值链理论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剖析了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探讨了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东道国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从东道国政府与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应对方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经济效应 一、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探讨 从企业角度讲,企业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各项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皆可用价值链表示。企业各环节的价值活动既是发展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也是形成成本与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以及企业利润的来源。同时,企业价值链并非简单孤立,而是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1]价值链所表现的总体价值是由各种价值活动和利润所构成,比较竞争者的价值链,就能从其中的差异看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此,企业需要在拟合企业定位与策略的基础上,分配资产与成本至各价值活动,界定调适价值链,创造差异竞争以获得竞争优势。 从产业角度看,任何产业都是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耦合,这些价值活动在提供附加价值的同时也产生成本,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企业价值活动项目的选择,反映出其策略性意图,进而引致产业价值链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价值链分析不仅是一种将企业分割成多个策略性价值活动以便于了解成本动因和产品差异化的各项冲突的方法,而且可以将价值链理念运用于整个产业发展分析。 客观上,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与产业的竞争力。有鉴于价值链涵盖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各项活动,而产业链从产业角度出发却包括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种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将其置于斯密-马克思-杨小凯的分工分析框架看,价值链与产业链联系非常紧密。客观上,随着市场竞争深化,为了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势必将那些辅助或非专业化环节进行切片外包,或将非专用性资产出售,企业只专注自己最擅长的价值环节。如果那些切片环节或处理的资产仍在原企业周围,从原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环节都由不同企业来独立运作,最终将形成一条完整的由不同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产业链。由此可见,产品价值链在表面上被切片分割,实际上通过集群和更加细化的分工,诞生了更加灵活、精细、更有生命力的价值链。如果这条产业链集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且相对完整,就形成本地产业链,产业簇群成为该价值链的载体。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专业化产业簇群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古典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切片分解过程,将原来古典企业内部不同环节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外包,自己只专注核心价值活动环节,让那些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公司去做其他环节,体现为分工的企业专业化和产业迂回化演进,尽管价值创造环节增加,但效率成倍提升。 如果这条产业链的切片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全球产业链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价值链。此时,跨国公司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载体。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与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将价值链的各活动环节设立在投入产出比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与市场整合。这是因为,在企业价值链中,各价值活动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把增值活动的每个生产点都集中布局在该增值活动的最佳地点,则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2]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全球价值链分工分工地位衡量影响因素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国际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继续生存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原先完全由自己承担的一体化生产进行分割,将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进行外包,将最具竞争力、利润率最高的研发、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核心环节保留,全球价值链理论更好的解释了这种分工现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使中国更好的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更快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同时后金融时代发达国家正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发展先进制造,借助世界贸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推进全球制造业的洗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200多种工业产品居于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乃至世界经济恢复的动力引擎。随着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加深,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中国制造业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但是鲜有学者从中国制造业行业细分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系统衡量,本文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把制造业分为十一个行业,从分工参与深度,贸易利得和动态利益获取三个层次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行系统衡量,以识别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际

分工地位。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因素很少有学者运用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选取十一个制造业行业十四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检验哪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产生了影响。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基础性因素,且表现出滞后性。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出双重影响,但从长期看,行业规模扩大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 位的提升作用显著。技术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正向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要素禀赋状况对制造业参与分工程度和附加值的获取影响不大,但行业要素禀赋状况的改善可以为技术升级垫底物质基础,对动态利益的获取影响深远。最后我们结合实证结果, 从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英文摘要】With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great change of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get further developmen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djust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break up the original integrated production process. While they outsource low-end links, such as producing and assembling process, they reserve highest-margin, most competitive core links including R&D, brand and after-sale service,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could better explain this division of labor phenomenon.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定义: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如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 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 and Schmitz认为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式、等级式。 (一)美国价值链 美国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鲜明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控制价值链,控制着中间环节和当地生产商。该价值链的特点是较强的产品和流程升级,较弱的功能升级生产商在产品和流程升级方面投入最多的资本。这与采购商的期望是相符的,他们希望生产者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做得更好。 (二)欧洲价值链 欧洲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柔和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更注重质量,愿意为高质量付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与生产商的关系更加密切。生产商对这一市场及采购商的依赖度、销售集中度均低于美国价值链的生产商。欧洲价值链采购商对生产商的议价实力小于美国价值链,但相对于巴西生产商有更强的控制力和选择性。 (三)巴西价值链(以巴西的西诺斯谷为例) 巴西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型,尽管通过中介(销售代表)销售,但销售代表从本质上与贸易相关,除了为鞋类生产者寻找采购商之外,他们与其他活动没有任何联系。有时他们能通过促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间接信息交换来帮助生产商。销售代表由生产商雇佣,同时,主要的战略行为(设计,品牌,市场)是生产商实施的而不是采购商。 Gereffi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管理方式,强调了准层级形式的重要性,把价值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在前者中购买者在协调中起了主要作用,而后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通过Brenta所在的两条价值链来分析:(1)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全球顶级品牌奢侈品市场参与运作;(2)另一条是在导向高质量的德国独立零售的鞋类购买群价值链中参与运作。顶级品牌链证实了Gereffi 的指向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的趋势观点,并且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生产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功能升级而是降级的。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它就是模块化生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