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教案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教案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教案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过程中物理性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溶解现象

(2)了解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和方法:

学习对生活实际及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的广泛用途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

(2)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

三、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

【活动与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交流讨论】完成表6-3

【结论】1、物质溶解于水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2、氢氧化钠等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硫酸铵等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教师讲述】生产生活中,为了达到比零度更低的温度,常用冷冻混合物的方法。【拓展视野】表6-4

【问题与思考】

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归纳】1、凝固点降低2、沸点升高3、导电性增大

【探究】是否溶液的导电性都增大?

【观察与思考】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结论】能导电的是食盐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是水、蔗糖水溶液

2-【分析】食盐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Cl-、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H+、SO

4所以能够导电;蔗糖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分子,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

【交流与讨论】

1、你能对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现象做出解释吗?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OH-所以能够导电)

2、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沸点比纯水高,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这些现象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冬天在汽车的散热器的冷却水常加入少量的乙二醇或甘油既可防止冬天水结冰,又可防止夏天水沸腾。)

【拓展视野】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

四、归纳小结:1、物质溶解于水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2、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导电性增大等。

五、作业布置:课本9页4、5

【板书】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凝固点降低

2、沸点升高

3、导电性增大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 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 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 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 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 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 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 氢气和71g 氯气反应生成73g 氯化氢。 点燃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为×1023 mol-1。 符号为N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1 mol H 约含氢分子。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1)×1024个H 2 (2) 5 mol O 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 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物质的 式量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新版)教科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第3节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摩尔体积的微观意义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影响因素,进而延伸至宏观物理量对摩尔体积的影响,理解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建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基本模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 教学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一瓶氢气,我们应该如何得到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呢? 【设疑】我们在上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两个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A N N =n 和M m n =,应用上面的公式能不能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呢?(不能,因为既不可能得到氢气的分子数,也不可能称量出氢气的质量)那么我们能得到氢气的什么物理量呢?(体积)如果已知氢气的体积,能否求解氢气的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设疑】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同学们觉得摩尔体积的概念是什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体积)

【讲解】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 m ,单位为L/mol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也能得到公式m V V n =,V m 代表摩尔体积,即物质的量等于该物质的体积除以其摩尔体积。但是这个公式的应用依然取决于物质的摩尔体积是否容易得到。那么,怎么才能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设疑】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例如,铁的摩尔体积就是指每1molFe 的体积,那么1molFe 的体积为多少呢?(1mol 铁的质量为56g ,其体积可以用质量除以密度得到:56g ÷7.874 g ·cm -3 = 7.112cm 3) 【讲解】根据上述的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摩尔体积的公式ρM V m =,即物 质的摩尔体积等于其摩尔质量与密度的比值。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是很方便,因为物质的密度并不容易得到,如何才能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过渡】如上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无法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了,下面我们换一个思考的方向,从微观粒子入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 【设疑】宏观上讲,一个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该物质在空间上占据的体积,同学们能不能从微观上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摩尔体积?(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指N A 个物质粒子在空间上所能占据的体积)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学生活动】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或者说是大约6.02×1023个粒子在空间能占据的体积,这么多的粒子在空间上能占据多大的体积由什么决定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讲解】通过讨论我们能得到,从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大小,首先受到粒子堆积方式的影响:如果是固体或者液体,其粒子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影响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因素就是粒子大小。例如,铁和铜的摩尔体积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铁原子和铜原子的大小不一样。显然我们不可能再根据粒子的大小来取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所以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摩尔体积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重点: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成了,说明,蔗糖在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紫红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酒精中的水是溶剂,乙醇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生活中很多象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30物质的混合,把洗衣粉、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4个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洗衣粉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 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 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 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 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五、教法方法 教法:实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媒体与课型 教学媒体: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300枚以上)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器材较多,且多为易碎玻璃制品,对学生正确操作器材的要求较高。我校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规范性上较差,要求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侧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和方法。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已有接触,但仅为初步认识,还不能分辨出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什么状态才是溶解,怎么用多种方法观察溶解并将其用更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五、分组材料:食盐、沙(使用前淘干净)、面粉、装水烧杯、玻璃棒、锥形漏斗、滤纸、方座支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 师: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融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 (1)教师板书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中的食盐和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轻轻搅拌,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回答问题: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食盐、沙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20分钟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猜测。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内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面粉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那么,1 mol 粒子的数目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 [生]是以0.012 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数目约为6.02×1023。 [问]我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12C 原子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 [生]以12C 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师]很好!假如一原子的质量为m 1,12C 原子的质量为m C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1,怎样表示?请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请一学生上黑板表示] [学生板书]A 1=) (1212 )(11C m m C m m [师]大家表示的都很正确。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m 2,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A 2又该怎样表示,请大家口答。 [生]A 2=) (122C m m 。 [问]A 1比A 2与m 1、、m 2的关系是什么呢?请大家推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结果]A 1∶A 2=m 1∶m 2。 [师]很正确!这也就是说: [讲解并草板书]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 [师]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为N A ,那么,它与物质的量n ,粒子的总个数n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草板书]n =A N N [新课引入] [教师举起一杯水] [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是否能数得清呢? [生]数不清! [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所学水分子的知识: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算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这杯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贾汪大吴湖里小学俞妙琴 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食盐4份(每份2.5克)、小苏打4份(每份2.5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引入: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板书:溶解能力)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出示目标:(1)实验探究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提出问题。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猜一猜,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学生猜测)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3.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4.汇报交流。 5.自主探究。 6.汇报总结。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1.设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老师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又会怎样?你有什么猜想?(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点燃

质量关系:每2g氢气和71g氯气反应生成73g氯化氢。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表示为×1023 mol-1。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约含氢分子。 1 mol H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演示书上活动高锰酸钾和固体碘的溶解实验。) 在表面皿上分别展示高锰酸钾、固体碘,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使固体碘更快的溶解,有哪些方法? 2、在实验中: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我们把它称为什么?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我们把它叫什么? (通过投影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列出。) 1.溶质:高锰酸钾、固体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问:我们把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物质叫什么呢? 答:溶液。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高锰酸钾溶液、碘酒溶液、食盐水、糖水)。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4、各种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它里面溶剂是什么?溶质有哪些? 通过对上面的4个思考,我们能了解到: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③溶液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④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教师拿出一瓶农夫果园,问:它属于溶液吗?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 答:不是。有固体颗粒沉在液体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1、如何振荡试管? 2、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 3、加的液体的量要适量。 表格1:(附实验单上,同时投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