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

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

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
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

2012年2月第27卷第1期

纺织教育Textile Education Feb.,

2012Vol.27No.1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培育重点项目(浙理工教

〔2011〕53号)作者简介:王伟祖(1956—),男,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和教学管理。E-

mail :weizu@hz.cn 大众化教育阶段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王伟祖a ,徐定华b ,郑旭明

a

(浙江理工大学a.启新学院、b.教务处,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对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和教学管理体制等环节的改革和实践,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构建富有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教学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15X (2012)01-0018-03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我国政府制定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校(浙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瞄准国家战略,在学校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为国家培养一批拔尖人才

[1]

。我

校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强化班,尝试按大类培养理工科类、经管类优秀人才。2007年6月,经充分调研论证,决定成立启新学院,根据我校学科专业布局与特色,按大学科门类开设了理科类实验班、机电实验班、电信实验班和经管实验班。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启新学院全面负责实施实验班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对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根据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计四类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培养模式,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达性和培养特色的准确定位[3]

1.构建大类基础教育平台,推进核心课程

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强化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改革,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深化高等数学教学内容,

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开设英语口语(外教)、英语拓展课程;实施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等,力求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扎实、

应用能力强。

第1期王伟祖,等: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赋予学生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如理科类实验班注重化学、生物和材料等知识的融合,机电实验班加强机与电的知识交叉,电信实验班加强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知识的融合,经管实验班注重经济与管理的知识交叉。

2.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彰显个性发展

坚持以导师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五学期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突出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学习部分课程,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2)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给予6学分个性化修读;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

(3)研究性: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订五学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以“挑战杯”、“新苗计划”为抓手,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倡导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改革大类主干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自主性、研讨式学习氛围

(1)独立编写实验班大类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炼、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式界定,开展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2)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实验班基础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实施独立开课、小班化教学,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目前理科类实验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经管实验班的高等数学已开始探索讨论式、探究性教学模式[4]。

(3)拓展自主学习空间,推进个性化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培育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宽松教学环境,关注学生学习,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激励创新、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5]。

1.调动教师积极性,倡导教学创新

从教师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化。

积极开展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依托项目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实验班任课教师主持了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如何加强启新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体系改革”。对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英语开设拓展课程。通过以上举措,实验班学生在全国、省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程序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设立研讨论坛,营造学术交流环境

创建名师名人讲座、导师论坛、院长学科展望等师生交流研讨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和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设不同年级的同类实验班学生研讨群,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各类学科竞赛的体会与经验、如何提高学习效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心得、考研与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研讨中学长正面引导,学生科研项目得到衔接传承。如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就是从学长手里不断地传承下来的,学院成立不到四年,已连续两年申请到11项“新

91

纺织教育2012年

苗计划”项目。

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和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配备指导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导师,逐步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展示平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使实验班研究性学习风尚届届传承、生生不息,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

4.因材施教,注重优秀人才个性化培养

从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拓展性培养。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配备有专长、负责任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创造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和深造的条件。目前对有潜力学生实施的特殊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

5.开展国内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实施国际交流与国内外名校大所的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导师、学生的交往。选派学生到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开展学习与交流,选送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参加“中日韩大学生全球化”论坛,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长三角”部分重点高校优秀本科生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国内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优秀生培养学院)开展学生交流,安排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加科研,到同方会计事务所实习等。通过交流,培养学生胆识,开阔视野,激励成才。

6.确立奋斗目标,培育优良学风

学院建立了以各类实验班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学生为单元的多层次座谈交流制度,引导学生确立高远的奋斗目标。从大二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学习有方向、努力有目标。

树立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秀而持久的启新学风。勤于探索之优秀学风的建立是良好的开端,启新学院从激励政策、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与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工作,培育优良持久的启新学风。

7.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学研氛围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先后出台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学生专业导师制实施细则》、《启新学院学生选拔与分流办法实施细则》、《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实验班学业负责人实施办法》、《启新学院主修专业确认办法》、《启新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申报及管理办法》、《启新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浙江理工大学“启新荣誉学员”授予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功,以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学院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语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

(1)创新的教育理念———优才优培,铸造卓越。突破了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局面,成立管理型学院———启新学院,着力挖掘优秀学生的潜力,实行特殊培养、破格培养,促进他们脱颖而出,培育一批思维敏捷、作风踏实、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6]。

(2)创新的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复合交叉,个性培养,研究性学习,灵活性管理。根据我校专业特点对实验班培养方案进行四年整体设计,构建了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的举措与机制———整体设计,因材施教,协调推进。以通识和学科核心课程为突破点,重点推进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建立了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注重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培养;改革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建立师生、学生间的交流、指导、互动机制;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初步创设了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我校启新学院经过近四年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启新学生能持续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良启新学风雏形

(下转第27页)

02

第1期邹平:“多层多维制”服装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其功能。具体建议如下:①教师和学生要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使个性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的知识、完美的人格、较强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③个性人才要树立三个“时刻注意”的理念,即时刻注意学习,学习要做到勤奋,持续不间断,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时刻注意思考,积极拓展思路,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研究专业新情况、解决专业新问题;时刻注意创新,自觉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创新观念、创新作风、创新学习方法上,不断开创学习新局面。④个性人才应该具备多元的学习能力。面对目前知识膨胀的社会,不仅要利用课上的学习机会,还要充分利用录像带、播音、电视、函授、参观、活动参与、计算机网络、光盘数据库等加强学习。⑤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让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循环作用,相互回馈,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行为形态,促成更多的学习成就。

(8)“分级教学制”是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针对学校扩招后学生学习基础差距明显增大的实际,学校在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中实施“分级教学制”,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对基础好的学生,在不增加教学课时的前提下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基础差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学习与掌握,通过适当增加教学投入保证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实施分级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平台,提高个性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亚琴.服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7(3):31-33.

[2]郭师虹,蔡安江,杨桂芳,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122-123.

[3]邹平.服装结构设计链式课程模式的构建[J].纺织教育,2006(6):35-38.

[4]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3.

[5]贺克.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教育,2004(3):

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櫿

88.

(上接第20页)

已现。实验班学生在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课外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等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论文发表、专利申报成果丰厚。

作为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我校结合办学传统,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启新学院培养拔尖人才的经验得到了有关兄弟院校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

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6.[2]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8):4-7.

[3]黄景荣,张利,张辉,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0-43.

[4]张建华.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7):23-24.

[5]程孝良,曹俊兴.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精英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4):21-23.[6]田建国.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8(2):6-8.

72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打算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阻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依照《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刻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行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躯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制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要紧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闻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

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方案

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方案 一、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安排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断探索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第

一个阶段,即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第二个阶段,即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培养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企业提供具体工作项目、任务,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完成岗位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主要由专职教师承担,实训项目主要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分别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交叉进行。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各门课程教学当中。 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完成技能实作、兴趣课程、修养课程、知识拓宽与提升课程等的学习。重点强化岗位核心技能、进一步挖掘职业兴趣、拓展岗位能力、提高发展潜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形式实施。由企业的兼职教师加以主导,校内的专职教师辅助。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顶岗实习的教学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 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 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 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 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 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 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 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2007 ——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学校 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把握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脉搏,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培育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村示范高中。 二、总体设想 (奋斗目标) 我校围绕“特色就是灵魂”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要求各办公室在教育部的工作精神指示下、在学校行政和党委的工作意见指行下,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特色创建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特色品牌班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三、组织机构 组长:向小平 副组长:陈大志何道瑞李吉年杨国才 成员:文丰兵张森林周发树李果李兰英杨帆丁文见 三、具体纲要(实施途径) 柳中领导班子大胆决策,决心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于是制定了分三版块走的策略: 第一: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努力培养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苗子,初中为本校高中培养优质学生。 第二:探索艺体特长生的培养之路。 第三: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清晰的思路,引领学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大步迈进。正确的思路,还离不开周全的策略。 分三个板块,分述如下: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的 发展规划 (一)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德,对国家、社会有害无益,德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德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原则,我校的德育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和谐;以活动为载体,追求生动;以习惯为重点,追求实效;以机制为保障,追求规范。”我们的德育核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培训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

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_5

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20年起开始实施“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计算机专业类和电子信息类培养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组织管理 成立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组长:张问银李洪杰 成员:颜骁辛沂彭洪君李英奎韩维同 2.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小组 组长:张问银 副组长:颜骁李英奎辛沂 成员:王守志王九如杨中华刘印峰王瑾王海峰何淑庆刘夫江柏圣华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批准。2.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信息学院各专业大二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学生进入“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宁缺勿滥。入选学生要求必须参加未来的研究生考试,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参加拔尖人才班的同学未来在考研时由学院出具相应的证明予以推荐。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指导教师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计划内学生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吸收计划外优秀学生(包括从其他专业转入的学生)加入其中。最终确定合适的学生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人选。 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班(共20人) 拔尖人才计划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草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数学学科培养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初步确定具体方案如下: 1.组织管理 成立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负责。成员为分党委书记、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分党委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各系系主任组成。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组长、成员包括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秘书为本科教务员。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数学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必要时提交教代会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讨论。 必要时设立院长助理,负责入选同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2.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全校数学类专业大一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数学、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或数学应用的学生进入“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苏步青数学精英班”(名字暂定),人数为30人到40人,宁缺勿滥。入选学生享受高于普通学生的奖学金,奖学金分为两类。第一类作为作为拔尖人才计划人员,人数与国家计划的指标相符,其余同学编入第二类,其奖学金档次适当降低(但仍然高于普通班级的奖学金),作为入选拔尖人才的候补人员。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专家组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二O—二年三月 1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建设调研工作长春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其目的是为我校畜牧兽医示 范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依据。通过社会调研,正确把握 吉林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从而对畜牧兽医专业 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 议。 总论 1、调研的指导思想 畜牧兽医专业调研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中长期发展刚要为指导,以吉林省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目标,以吉林省农业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内容,对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

业、企业、院校、毕业生、在校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为顺利完成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搜集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前瞻性的客观资料,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调研的思路 畜牧兽医专业服务面广,涉及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同时,从事本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规模、性质、主要岗位等有很大差异,全面调查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2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吉林省畜牧兽医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用的人 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 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畜牧兽医人才的总体需求调研与中职畜牧兽医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畜牧兽医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 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必须全面了解畜牧兽医行业对畜牧兽医人才的需 求结构。 畜牧兽医人才需求调研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畜牧兽医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动态调整情况(具体包括 专业调研数量,调研企业、院校情况,专业论证等开展情况)) 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2分)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 分) 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英语专业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服从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和“度”的特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讲解理论时注意广度和深度。反复操练运用所学的理论,通过不断实践,达到运用自如、举一反三的目的,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本专业强调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旨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和培养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合在外资企业、涉外旅游、中小学以及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学院办学理念及专业规划进行专业设置,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定期开展应用英语人才需求调查,从行业企业取得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建设符合市场需求,进而保证专业的良好发展。在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地区(除中等学校、小学、幼儿园外)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三年总需求专业作出排序,在所调查的41个专业大类中,电子通讯类、计算机软件类、贸易类、机械工程、英语类位居前五,成都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得市场对于应用英语人才的需求会逐年增多。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掌握应用英语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外事机构所需要的礼仪、接待、文秘、商务等理论专门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独立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外文秘和外事英语等实际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经过三年系统的语言和专业训练后,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获取等级证书,利用英语体现良好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职业操作能力,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岗位秘密,熟练业务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有效沟通,创造性开展工作,良好的协调团队关系等等;具备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选择在国内各类教育类、商贸类和外资企业、驻外和对外机构中从事以英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简介 一、基础科学班的建立 1997年年底,清华大学校领导接受了理学院的四位教授的提议,决定开办“基础科学班”(以下简称基科班),以它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试验田”,探索拔尖人材培养的新模式。 当时开办基科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前校长王大中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倡导下1997年6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杨振宁先生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该“中心”的目标是:加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生生源质量高,其中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这为培养杰出的基础科学人才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设立特殊的教学计划,使这些学生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上得到深造,成为我国基础科学方面富有生气的后备力量,并使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来能成为国际科学技术舞台上的优秀人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思考下,基科班应运而生。 在酝酿建立基科班的过程中,开始把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高等研究中心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后来学校领导认为应有更宽的面向,除了为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培养优秀人才外,也为与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在1999年教育部理科基地检查评估时,专家组对基科班这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们也提出清华大学有极强的工科,优秀理科人才要向工科辐射。这样就形成了为基础科学培养优秀人才和为学校其他院系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新型人才两方面的任务。 基科班办学之初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学校也十分肯定这一宗旨,并提出要“十年磨一剑”,哪怕每年只有三、五个好苗子,只要长期坚持办下去,就能积累一批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显露身手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些人还会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顶级人才。 基科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九字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教育部理科基地检查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后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北大赵凯华教授在主席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提出的九字方针,并号召其他院校借鉴这一方针。此后许多兄弟院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实践。基科班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认为厚基础最重要的是数学和物理基础,在基科班的培养模式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基础。杨振宁先生也多次谈到数学和物理交叉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的学生可向全校各学科分流,体现了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林家翘先生专门找基科班负责人谈话,他提出数学不仅要和物理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项目负责人:鲍贤俊?? 报告撰写人:吴国伟? 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 一、实验研究目标 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9月起开题,至2011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 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研究成果 本项目按照市教委教研室明确的“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成的实验研究成果,由“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试点方案”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研究报告”由“项目结题报告、项目主题报告”组成。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主题报告,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荣获上海市职教协会200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获”。第二部分的《上海市中、高职学生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认识的调研报告》,系本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支撑材料。第三部分的“试点方案”,分别由我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方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核心课程标准》等组成。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既是我校开展教改活动的实验案例,也可供本市相关职业院校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参考。现遵循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关于汇编“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就本项目“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概述如下:(一)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背景 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重点从“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这一背景分析加以切入,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较系统地把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