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海禁政策

明代海禁政策

明代海禁政策
明代海禁政策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

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遭到海外侵略的朝代。其对外政策较之前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从洪武四年(1371年)到隆庆年间开禁共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那么这么久的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何在、过程如何、后来为何开禁、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

首先,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明王朝建立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对内主要表现为皇权的空前提高、对地方控制的空前强化、国家机器对内对外职能的加强等方面。对内事务中,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措施,使大权一归朝廷和归君主。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在对外事务中,朝贡贸易的加强与海禁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点。为垄断对外贸易并使之全面官营化,必须限制或禁止各种非官方渠道的对外贸易,将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范围内。因此,海禁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

纤岛倭入寇。”1“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2加上洪武十四年的胡惟庸案,其中一条罪名就是私通倭寇。因此,私通番国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担臣民与外国势力联合对朱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3朱元璋也毫不掩饰地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故尝禁其往来。”4第四,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朱元璋出身贫寒,完全是小农身份出身,尽管已登上九五之尊,但其个人仍存在潜在的自卑心理。从他在位几十年中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以稳固统治便可见一斑。那么这种心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种收缩状态,对臣民与外国呈现一种不信任,从而防止内外势力联合的海禁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贡国多诈及防止铜钱等外流,明朝建立后承袭元代的货币财政政策,发行大明宝钞,并禁止使用铜钱与白银,同时也要禁止铜钱与白银外流。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不许出番”。5

第六,是建立以天朝礼制为主要形式与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体系(礼治天下)的需要。自古以来,中国(中原)一直处于东亚的文化发达之端,国力之强是周围各国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与周围个国一直存在着不对等(但和谐)的关系——宗藩关系。十三世纪以来周边国家虽仍不能与中国相比,但民间的交往与关系已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严重威胁着政府间的关系,而且元代与明代的对日外交也受到严重挫折,因此,这种官方有意或无意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也受到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十六世纪初以后在东南亚一带,这种体系也遭受到西方强国的挑战。明王朝要维持与发展这种体系,感到有必要限制或禁止民间的海外往来。因此,海禁政策的出笼与发展也是维持与发展天朝礼治天下与在国际关系中保持宗主国身份的需要。

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重农抑商的大陆自足发展的传统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最高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统治者在十四到十六世纪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新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消极反映。

二政策实施过程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隆庆元年开禁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

(一)开始实施及逐渐强化的洪武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没有马上实行海禁政策。吴元年(1367年)还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经济关系,存在着一个短暂的的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关系的时期。但到了

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实行海禁政策。

1、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没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似出海”。6

2、洪武十四年冬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7

3、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浙闽,禁民入海捕鱼”。8

4、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9

5、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春正月,“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狡诈,绝其往来。唯流球、真蜡、衢罗斛入贡,而缘海治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悉治重法凡番香、番货皆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民间祷祀止用松柏枫桃诸香,违者罪之。其两广所产香木听土人自用;不许越岭货卖,虑其杂市番货,故并及之”。10

6、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11而且在洪武年颁布的《大明律》中也明确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绢、丝锦私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三等,罪只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12

而且为保证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明朝贡品贡年实行了限制与规定,实行勘合制以验证真伪,这样将海外贸易有效地控制在政府手中,使得海外贸易全面官营化,给明王朝带来诸多好处,可以继续修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树立中国天子“统驭万国”的对外形象;可以建立与海外各国的经济往来,互通有无;可以通过贸易往来建立成功的外交与安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可以使国家垄断海外贸易,专有海外贸易的利权。并且也巩固了海外国家的宗藩关系。从这些禁令所颁布的内容上看,出现逐渐向经济方面转化。到洪武二十三年,明确规定严禁民间对外经济往来,甚至在洪武二十七年规定两广所产的香木不能到外地去卖。这说明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政策的内容。

(二)似松实紧的永乐时期(郑和时代)

从《明实录》上看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以前明政府所颁布的海禁令并不多,仅见两处,即明成祖的即位诏书中明确规定:“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13和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又进一步“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14从那以后,永乐帝没有再颁布禁海令,似乎表现宽弛的局面。其实不然,永乐帝即位之初继承

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而且变本加厉。从永乐二年的诏令中可见一斑:将原来的海船改为平头船,这是釜底抽薪之法,平头船无法在远洋中航行,这样断绝了国内军民与海外各国的主动联系,从而保证了官方的朝贡贸易的畅通无阻,实际上永乐二年以后不再颁布禁海令正说明了这时期的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而且这时期的朝贡贸易达到了最高峰。私人的海外贸易几无存在空间,况且郑和下西洋的庞大队伍本身就是对民间海外贸易的巨大威慑。郑和下西洋本身具有招抚海外逃民之责。这样谁还敢私自下海对外贸易?官方贸易的发达之时正是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之日。官方的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相得益彰的。

(三)时松时紧并逐渐失败的后郑和时代(宣德八年至正德年间)

宣德八年自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之后,宣德政府就迫不及待地令行在都察院严私通番国之禁,“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司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盗,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知而不告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15尽管在此之后仍多次下达海禁之令,然而收效甚微,民间私人海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政府不再派遣使团远航海外招徕入贡,而且严格限海外各国的入贡次数及贡品的数量。随着朝贡贸易的衰弱,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却发达起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冲破海禁的束缚、明朝政府的日益腐朽与塞防的吃紧,海禁政策也随之松懈。民间的海外贸易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史籍这方面的记载也颇多。“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16而私人海外贸易中心的月港“小苏杭”的美誉。到了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政府进一步放宽海禁。主要表现为对海外来华船只不管是官方贡舶还是商民商舶,无论有无朝廷所颁勘合,是否合乎朝贡期限,都允许进行互市、贸易往来,并且还对海外商船实行抽分制。正德四年(1509年),有衢罗遇风漂到广东“镇巡官合议,税其伙”17以备军需。宣德五年,地方上奏“盗贼连年为乱,军饷不支,乞将正德三年、四年抽过番货,除贵若象牙、犀角、鹤顶之类解京。其余粗重如苏木等物,估价该银一万一千二百有奇,宜变卖留充军饷”。18随着海禁的松弛,民间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正德九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19而这时朝廷内部也出现了要求开禁与发展海外贸易的思想。15世纪后期,曾任内阁大学的丘浚在上于明孝宗的《大学衍义补》中明确提出,反对国家抑商与对商业活动干预过多,公开主张开放朝贡以外的民间正常对外贸易,并明确向朝廷建言,开放海禁。以上可以看出,朝廷的最高层已出现此类思想,那时对海禁的松弛可想而知了。

(四)海禁政策的高度强化与失败——嘉靖时期

到了十六世纪初,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尤其在嘉靖年间更是登峰造极。同时这

时的海外贸易也由于限制的放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嘉靖二年在宁波发生的日本争贡事件引发了朝廷的进一步忧虑。基于这点与其他的种种原因,嘉靖政府屡下禁海令,使得这时的海禁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了各个时期。

嘉靖三年四月:“凡番夷贡船,官未报视而先迎贩私货者,如私贩苏木、胡椒千升以上例;交接番夷互市、称贷、绍货、构衅及教诱为乱者,如川广云贵陕西例;私交番夷收买禁物者,如会同馆内外军民例;揽造违式海船私鬻番夷者,如私将应禁军器出境因而事泄律,各论罪。”20

嘉靖四年八月:“浙福二省巡按官,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虽非番物,以番物论,具发戍边卫。官吏军民知而故纵者,具调发烟瘴”21

嘉靖八年十二月出给榜文:“禁沿海居民勿得私充牙行,居积番货,以为窝主。势豪违禁大船,悉报官拆毁,以杜后患。违者一体重治。”22

嘉靖十二年九月:“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赋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23

此外,嘉靖二十九年颁布《嘉靖问刑条例》,有详细的禁止下海的种种规定。到嘉

“牵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靖中期朱纨任闽浙地方官时更是变本加厉地实行海禁,

24并且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倭患进行重大打击,但由于朝廷的内部斗争与沿海的豪门的诬陷,朱纨被杀。朱纨死后,海禁松弛,同时也宣告了嘉靖时期的海禁政策的失败。

(五)隆庆开海与海禁余波

到了嘉靖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基本解决,明代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起来海禁政策已完全成为一种障碍。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隆庆元年福建巡抚上书要求开禁,并得到同意。这样进行了近二百年的海禁开始走向开放。但是,隆庆开禁并不是完全开放,而是十分有限的,地域上仅仅限于东西洋,而且还不包括日本。而且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针对不同的情况也颁布了许多禁海令(大多是地方性的)。具体见下章分析。

三隆庆开海原因及晚明海禁反复析

到隆庆元年以后明朝政府逐渐放开海禁,允许民间发展对外贸易。为什么会在这时开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几百年的抗倭斗争尤其是嘉靖年间的斗争的结果。他们发现“倭寇”实际上大多数是沿海居民,而头目也基本上是沿海富豪。他们认为造成倭患的原因是海禁政策造成的后果。正如当时负责海禁的赵文华所说的:“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25而其他靠海吃海的以经营海外贸易的也由于生计或巨额利润的诱惑,进而进行走私或海盗式贸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

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26不仅时人明智者有此认识,就是当局也有此认识。福建巡抚谭纶也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27上下基于这种认识,开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禁用金银、铜钱,而实际上贵金属愈来愈多的用于日常交流中,政府的收税也多用银两,大明宝钞的贬值也需要更多的银两来维持经济的正常秩序,国内的白银远远不够,日本在这时期是白银输出国,加上十六世纪初开始,美洲出产的白银也大量地输入东亚与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货物。28国内白银的需要与国外对中国货物需求的大大增加也要求明政府放开海禁。

开海也是民间贸易与官方长期斗争的结果。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海外贸易由官方全面控制本身就违背经济规律,由官营向私营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经过长期的斗争与发展,走私性(或海盗式)的私人贸易已非官方所能控制。而官方贸易的衰落与民间贸易的蓬勃发展已是事实,只是官方是否愿意承认而已。从长期的海禁政策的反馈中可知,开海成为必然的趋势。

开海当然也是出于解决财政危机的考虑。嘉靖年间要解决南倭北虏问题需要大量的财富,而且政府与皇宫的奢侈生活及官吏的贪污成风,给明朝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倭乱给东南沿海的财赋之区造成巨大的破坏。使许多繁华之地一片萧条。南北的军费开支巨大,已非财政所能承受。隆庆即位后,户部尚书马森上奏:“太包见存银一百三十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两,岁支官军俸银该一百三十五万有奇,边饷二百三十六万有奇……通记所出,须得银五百五十三万有奇以今数抵算,仅足三月……今弩藏所积私此,可谓匮乏之极矣。平居无事,尚难支推,万一有不虞之灾变供费浩繁,计将安出?今日催徒急矣,搜括穷矣,事例开矣四方之民力竭矣。势时至此,即鬼运神输亦难为谋。”29开海设关收税已是解决财政危机的一大良策。

隆庆开海的有限性并不仅仅在地域上的限制,而且在隆庆元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多次下达禁海令:

隆庆六年十二月庚午,“兵部复吏科给事中裴应章条陈辽东善后事宜……一.严海禁。将商贩船通行禁止,片板不许下海,仍严督沿海官军往来巡哨。……俱依拟行。”30

万历六年十一月辛亥,兵部上奏要求严格检查与限制海外贸易,且得旨“海禁事宜,着该省抚按官会议停当具奏”。3135

万历十七年四月丙申,福建巡抚周宷提议:严格防范漳州沿海居民勾引倭夷,劫掠商船,,实行“定限船之法”与“薄税银之征”。32

万历四十年十二月庚寅,兵部题:“贩海之禁,屡经申饬,不意犹有李文美等公行无忌,迹其盘验虽非通倭之货,但脱逃可疑,应行原籍衙门拘审。仍通行所属沿海军卫有司,禁戢军民不许私出大洋兴贩通倭,致启衅端。”从之。33万历四十一年十月乙酉,巡按直隶御史薛贞……请申饬越贩之禁:“……今直隶浙江势豪之家私造双桅沙船,伺风越贩,宜尽数查出,不许违禁出海,则通倭无具……”并且建言对各地的海船进行严格的地域限制。得到了许可。34实际上朝廷的禁海令不仅仅是以上这么几条。

那么,明朝后期在开禁之后为什么又重申海禁呢?

首先,这时虽说经过嘉靖朝的打击,但倭寇并没有完全消失,转而活动在东海、黄海、日本海,给中国与朝鲜造成巨大的侵扰与威胁,加上倭寇已经成为人们心理上的阴影。为防止国人通倭朝廷认为只有禁其往来。

其次,这时西欧强国如葡萄牙、荷兰等已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葡萄牙人侵扰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并且占据澳门。十七世纪初荷兰人(红毛番)也侵入我国,占据台湾,天启三年(1623年),“红夷六月入我澎湖……及见所求不允,突驾五舟犯我六敖……”。进攻福建多地。西方列强的侵扰以及他们与倭寇的勾结严重威胁着东南海疆的安定。这时北方尤其是东北的少数民族的南下更使朝廷头痛。明朝政府已无力积极地解决海疆地外患,只得作出消极地反映,即重申海禁政策。

然而发展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及流入的巨额白银又是极其诱人。加上明朝后期边疆不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为解决这些问题朝廷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唯有广开利源,才能维持统治。因此不得不允许人民下海贸易以收取高额税收。一条鞭法的实行对于朝廷与民间都需要大量的白银,而国内的白银十分有限,只能从海外输入。而美洲的白银在这时也大量地运往亚洲、运往中国。故此开海也势在必行。

从上面可以看出,晚明时期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一直处于禁与开禁的错综复杂地矛盾变化之中。变化无常地海外贸易政策与以往相比,毕竟进一步地松弛,这对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入都其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海禁政策的影响

明代的海禁政策的实施给当时与后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代初期,海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地遏制了盘踞在东南沿海岛屿的方国珍张士诚残余势力地骚扰,为明王朝地北疆抗元提供了良好的后方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礼治天下的东亚、西太平洋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这促进了中国的周边环境的相对安定,促进了以朝贡贸易为基础的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海禁政策更多的是消极作用。

首先,海禁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防范倭乱的作用,实际结果则相反,加剧了“倭患”,据研究发现,“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少地、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转为海盗,或假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正如张燮所说的:“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只有视渊若陵,久成习惯,富家征货,固得稇载归来;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36海禁政策反而造成了逼民为盗的副作用。

其次,造成沿海居民地生活贫困与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的安分的沿海人民失去生活的依靠,仅仅靠少得可怜的贫瘠土地以求生存。而且由于缺乏与海外的正常贸易,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失去了一大块。每年的巨额的海外贸易税额从此大量失去。并且由于海外政策的收缩,使得明代从事大量外贸的手工业的萎缩,加剧了人民生活的困苦。

再次,由于明朝政府实施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加上官方贸易的逐渐萎缩,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海外贸易权拱手让与其他国家与地区。先是转返与中国、日本、琉球、东南亚各国及南亚的海盗走私的大量兴起,接着的是欧洲的近代殖民者,从而丧失了在这些地区的贸易主导权。而且隆庆时期的有限开禁也仅仅争得部分利权,贸易也仅限于东西洋,并且还不包括日本。明代实行海禁得这段时间恰恰是世界东西方联系日益密切得关键时期,是中国走向世界得最佳时期。而明代得海禁政策恰恰使中国失去了这一良好时机,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明代的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此。它为后来的清朝所沿袭,而且过之而无不及,演变成完全封闭的锁国政策,使得中国更加封闭,更加孤立于世界,长期游离于世界之外。

最后,海禁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走出了南洋,但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自宋元以来,东南沿海民间经济势力和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而活动在中国沿海的海盗与倭寇之患也时起时落。中国自古以来,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与西北边疆,现在又增加了来自东南海疆的新威胁,并且海外可能成为失败的政治势力的基地;海盗与倭寇又可通过通商与走私进行骚扰与泄露国内情报。这时中国政治斗争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动向。也是中国发展背景不同于中世纪西欧的一个发展背景的重要之点。对于新的朱明王朝来说,对这个新问题尤为敏感,故而采取了与官方朝贡贸易政策相对应的民间海禁政策的矛盾措施。这是中国重农抑商的大陆自足发展取向与东南沿海商业开放性发展新趋向的折中。从短期看,也许可行的,因为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但这一政策的长期化与制度化以牺牲新兴经济利益来服从传统政治利益的保守发展取向,是对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

量的毁灭性打击,是进一步退三步的做法。37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但实际效果则相反,禁之愈严,盗起愈烈。与倭患成了一对相互促进的关系。象明代中期的海盗与倭寇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海禁政策的实施引起的。总之,明代的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以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1,郑晓:《吾学编》卷六七、《皇明四夷考》上卷,《日本》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治海倭乱》

3,王圻:《续文献通考???市考》

4,《明太祖实录》卷70

5,《明太祖实录》卷205

6,《明太祖实录》卷70

7,《明太祖实录》卷139

8,《明太祖实录》卷159

9,《明太祖实录》卷205

10,《明太祖实录》卷231

11,《明太祖实录》卷252

12,《大明律》卷15《兵律》三《关津?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13,《明成祖实录》卷10上

14,《明成祖实录》卷27

15,《明宣宗实录》卷103

16,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7,《明武宗实录》卷48

18,《明武宗实录》卷67

19,《明武宗实录》卷113

20,《明世宗实录》卷38

21,《明世宗实录》卷54

22,《明世宗实录》卷108

23,《明世宗实录》卷154

24,《明史》卷205《朱纨传》

25,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卷5

26,谢杰:《虔台倭纂》上卷《倭原》二

27,《明经世文编卷》332《善后六事疏》

28,[德国]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29,《明穆宗实录》卷15

30,《神宗万历实录》卷8

31,《神宗万历实录》卷81

32,《神宗万历实录》卷21

033,《神宗万历实录》卷503

34,《神宗万历实录》卷513

35,《熹宗天启实录》卷75

36,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37,罗荣渠:《美洲史论》之《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C项正确。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1到图2反映了相权的废除,皇帝直接控制六部,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 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中央官制的简化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D两项错误。 3.下列属于明朝皇帝用来牵制内阁权力的宦官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司礼监

,是明朝内廷的监察机构。东厂、西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司礼监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故D项正确。 4.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 项正确。 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但是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没有决策权,故选C项。 6.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故C项正确。

影响唐朝民族政策的若干因素

影响唐朝民族政策的若干因素 摘要:唐朝的民族观念较之以前大为恢弘。唐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当时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唐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唐朝自身的实力以及周边的民族势力都对唐朝的民族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唐朝;吐谷浑;民族政策 从疆域上来讲,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又一个长期统一的封建王朝。然而从文化上看,唐朝与汉朝明显不同。唐朝的建立是胡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必然产物。在唐朝周围,曾经先后建立起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唐朝统治阶级在对他们的政策上也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各种因素相互博弈的结果。影响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因素有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念、唐朝自身的实力以及当时周边所处的环境。从唐朝在不同时期对吐谷浑政策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唐朝对外政策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换而言之,唐朝对吐谷浑所采取的政策也是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唐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是其对外政策实施的基础 唐朝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文化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王朝。其统治者的民族观念相较之前的统治者开明。这种开明的民族观念也是唐朝对外政策实施的基础。唐太宗曾经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① 在击败吐谷浑之后,唐朝并没有按照常规模式在吐谷浑其地设置郡县,而是保留了吐谷浑的王室,使吐谷浑成为唐朝的属国。贞观十年,诺曷钵请颁唐历,自愿成为唐朝的属国。唐太宗颁布《宥吐谷浑制》,云:“……子燕王诺曷钵,弱不好弄,幼称通理,才篡旧业,即逢内难。故遣旌节,远申安抚,遂能率其种类,同竭款诚。尽落倾巢,趍谒使者,屈膝顿颡,尊奉朝化。请颁正朔,愿入提封,丹诚内发,深可嘉尚。宜隆宠章,懋兹赏典,可封河源郡王,食邑四千户,仍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对吐谷浑的处理方式正是唐太宗民族观念的体现。这一举措也使唐朝和吐谷浑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吐谷浑在向唐朝遣使朝贡的同时还经常伴随着对唐朝边境的武装侵扰。在此之后,唐朝与吐谷浑之间的贡赐关系非常稳定,吐谷浑再也没有对唐朝的边境进行侵扰。吐谷浑王室与唐朝通婚,也是两国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和稳定,对双方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吐谷浑政权名义上的存在,不仅不会影响唐朝向西发展,而且这样做对于其他各地少数民族的归附,将发生有益的影响。”② 二、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其自身实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最新民族政策常识测试题

精品文档 《民族政策常识》考查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64分) 1.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______________ 、 它在党和政府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 1947年5月1日,________ 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宣告我国 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诞生。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等四个自治区相继成立,其他各省建立了_______ 个民族自治州、个民族自治县。 3.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______ 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有 ____ 个自治区, _____ 个自治州,______ 个自治县(旗),总面积为 ________ 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__________ ,总人口 ______ 亿人。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一个总原则。 5. 我们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________ ,权利的__________________ ,权利的_____ ,权利的___________ ,权利义务的 ___________ 等特性。 精品文档 6. _______ 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7. _________ 是__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必要条件。 8. ________________ 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_______________ 也, 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二、简答题(共36 分)1、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有哪些内容?(12 分)

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南充市高2018届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文综历史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 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这种现象反映了.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紧迫性B.祭祀活动干扰正常社会秩序 C.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趋于合理D.贵族政治崩溃影响民间祭祀 25.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 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A.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B.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C.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D.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26.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不精谱学,不能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鉴别庶姓大族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的依据。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B.门阀政治影响谱学发展 C.士族与庶族矛盾的缓和D.重视选拔真才实学人材 27.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粮食出口区。清代中叶,按耕地数和人口计算,即使只利 用一半的耕地,该地粮食供应本应充足。事实上,广东全省每年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输入稻谷400万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应珠江三角洲的。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缺粮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D.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28.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 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皇帝无权阅读史官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故帝王将相惧怕史官。这 种情况说明了 A.历代帝王十分重视以史为鉴B.后世评说对帝王将相的制约 e.传统人伦思想制约帝王行为D.帝王将相功过由史官来决定 29. 1840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奠克-维卡在致荚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适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 就太唐吉诃德了。”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大英帝国尊严B.英国通过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 C.中英之间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D.工业革命使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 30.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首列大权事项,以明君为臣纲之义,次列臣民权利义务事项, 以示民为邦本之义。……故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而以议院协赞 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从材料可知 A.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政治的发展B.大纲明确规定采取三权分立共和政体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清政府追求的目标 31. 1931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 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

形势与政策课程介绍

《形势与政策》课程介绍 开课单位: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18学时. 学分: 1学分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本门课程是由教育部根据中宣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署,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任务: 形势与政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教学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进行教育。 2009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2009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摘) 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编者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 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时张时驰,主要是针对倭寇,当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政策。 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但是到乾隆前期,清政府由于外国商人的无理要求,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整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那些特征?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的一致性等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答: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1、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答: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证。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3、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答: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它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新时期我党在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方针是什么? 答:1987年,中央提出“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影响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 展的影响 自动化102 尤阳 201010232068 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此令于永乐年间伴随郑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复。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 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什么叫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 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 9、国家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3、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民族内容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5、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6、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7、“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汶川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体现了三个离不开) 8、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 9、民族团结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10、国家维护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明代海禁政策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 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遭到海外侵略的朝代。其对外政策较之前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从洪武四年(1371年)到隆庆年间开禁共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那么这么久的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何在、过程如何、后来为何开禁、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 首先,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明王朝建立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对内主要表现为皇权的空前提高、对地方控制的空前强化、国家机器对内对外职能的加强等方面。对内事务中,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措施,使大权一归朝廷和归君主。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在对外事务中,朝贡贸易的加强与海禁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点。为垄断对外贸易并使之全面官营化,必须限制或禁止各种非官方渠道的对外贸易,将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范围内。因此,海禁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纤岛倭入寇。"1"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2加上洪武十四年的胡惟庸案,其中一条罪名就是私通倭寇。因此,私通番国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担臣民与外国势力联合对朱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3朱元璋也毫不掩饰地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故尝禁其往来。"4 第四,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朱元璋出身贫寒,完全是小农身份出身,尽管已登上九五之尊,但其个人仍存在潜在的自卑心理。从他在位几十年中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以稳固统治便可见一斑。那么这种心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种收缩状态,对臣民与外国呈现一种不信任,从而防止内外势力联合的海禁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贡国多诈及防止铜钱等外流,明朝建立后承袭元代的货币财政政策,发行大明宝

民族政策常识习题

1、 民族团结的含义 :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 相处。 2、 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 答:①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②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③各民族 人民齐心协 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使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使各族人 民之祸” 或为什么要维护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①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维护 民族团结即使公民的义务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维护民族团结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和 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⑤各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 的基础。 4、 国家为维护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 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 妥善处置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 5、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过程中你应该怎么做? 答: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之事,向各族人民宣传国家 的民族政策。在学校生活中,帮助关心少数民族同学,并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少数 民族的风 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1、 2、 3、 4、 5、 民族政策常识的习题 第一课 民族平等政策 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答:民族平等: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异同,都一律平等,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应的 义务, 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 平等。 特征是: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 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帮助一切民族实现 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与更多保护;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 的重要前提? 答: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民族平等又是和 谐民族 关系的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 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全体国民 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 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 团结,互助与和谐。 国家为什么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这体现了党和 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答:为了使少数民族人民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状态,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了加 快少数 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体现了 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中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权利平等? 答:①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享有平等权利。②少主民族聚 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民族平等。④努力发展教 育科学文化事 业。⑤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⑥落实民族平等政策 ⑦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等。 第二课 民族团结政策

明清的民族政策与正史的民族观念_许曾会

2013年第1期(总第210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1,2013Serial.No.21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明清的民族政策与正史的民族观念 许 曾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民族政策作为时代政治的重要内涵,必然会对时代史学特别是官方正史产生影响。明清两朝民 族政策总的方针是“威德兼施”,这样的民族政策对明清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观念影响颇深。所谓“威”,体现在军事上为武力征伐,政治上则是歧视与强迫同化;所谓“德”,主要体现在对被统治民族的招抚优待和 “因俗而治”上。这种“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反映到正史《元史》和《明史》中,则分别呈现出“大民族主义”和 “华夷一家”的民族观念。关键词:明清民族政策;威德兼施;正史;民族观念中图分类号:K 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3)01-0156-05 收稿日期:2012-10-17 作者简介:许曾会(1986—),女,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 明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定型时期。在多民族共存的背景下,封建国家更加重视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期维护封建统治。而民族政策作为时代政治的具体表现之一,必然会对时代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明清两部正史修纂过程中朝廷“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入手,分别分析其对明清正史《元史》和《明史》撰述中民族观念的影响。 一、“威”的民族政策与正史的“大民族主义”观念 明清两代有关“威”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军事上的武力征伐和政治上的歧视与强迫同化两个方面, 这样的民族政策反映到官方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撰述中,便体现出一种“大民族主 义”[1]的民族观念。这种“大民族主义”观念,以 民族歧视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大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大民族主义。 (一)明朝“威”的民族政策与《元史》的大汉族主义观念 《元史》修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完成于洪武三年七月,十月镂版刊刻,速度之快为史上仅有。《元史》修纂的这三年间,正是朱元璋出兵蒙古且取得重大胜利的时间段。1368年朱元璋在 应天建立明王朝,蒙古贵族退回到北方,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但全国不少地区还为元朝残余势力占据。朱元璋在经过北伐的节节胜利之后,对彻底打败元朝残余力量, 消除威胁,怀有很强的自信。故此, 朱元璋对北元发动了一连串的军事攻势:洪武元年进兵山西,打败元将扩廓帖木儿,夺取了山西和陕西;洪武二年,攻破开平,元顺帝逃亡应昌;洪武三年,大破扩廓帖木儿兵,俘获王公将校一千八百余人,士卒八万。 武力征伐同时,明朝统治者也以政治上的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来巩固其统治。明朝易元而建, 汉族在被蒙古族压迫近百年后,一旦有机会翻身,大汉族的优越感自然会变本加厉地彰显。明朝禁止一切胡服、胡语、胡姓,不许少数民族内部通婚。如 《明太祖实录》卷三○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记载 :“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 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又如《明会典》卷二二 《户部七》载:“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些政策的结果是:“国初平定,凡蒙古色目人散处诸州者,多已更姓易名, 杂处民间,如一二稊稗生于丘垄禾稻之中,久之,固已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别识之也。”(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七三 《丘文庄公集三》)明初修纂《元史》,一方面是基于汉族统治者的一种政治宣传,大汉族主义观念自然会蕴涵其 · 651·

(完整版)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和感想 记得刚上大学时,学校就对我们大一新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眨眼间,我学习这门课也有三年的时间了。我觉得《形式与政策》就像我们高中政治里的时事,不过对比起来,它比高中阶段的时事重要许多。不管从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高中的时事课程不一样,而且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的丰富、详细。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势与政策》课时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门课为我们提供一个看中国、看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可以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放眼世界,看清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通过这门课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拓展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即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我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能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最终目标。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一、《民族政策常识》总体概况 1. 《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位于中间部分,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民族知识常识与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的衔接。相对小学的知识要更为抽象一些,而又比高中所学的要更为现实、具体。 2. 《民族政策常识》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 介绍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制定这些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教材以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民族团结作为教育的主线。 本教材介绍到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 《民族政策常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了解党和国家制定上述八个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与对待党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4. 《民族政策常识》教材整体结构与体例 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2、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3、知道我国各民族的一般特点。 4、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能力目标 1、认识到各民族在祖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懂得中国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从具有热爱各个民族的情感 2、通过学习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用行动自觉的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教学重点: 1、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2、我国各民族都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哪贡献? 教学难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形势与政策教育5篇

形势与政策教育5篇 篇一 20xx年xx月xx日《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通知》提出要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是定期编写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二是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管理。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强调建立高等学校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四是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五是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六是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 (摘自2004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篇二 从世界地图上看,一条贯穿欧亚大陆,向东延伸至海的经济带熠熠生辉。“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区域一体化注入古老的东方智慧。 因为连接,世界正在变小。 在中国,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的矛盾由来已久,广阔的西部地区有着丰

中考政治 民族政策常识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民族政策常识资料 一、九年思品教材中关于民族政策的有关内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 2、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3、各民族人民形成了什么样的亲缘关系?P41 4、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P42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6、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7、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注意补充的) 9、怎么样维护民族团结?(注意补充的) 二、《民族政策常识》的有关内容 (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什么叫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寉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 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 9、国爱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3、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民族内容的团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