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高一地理单元同步练习及期末试题(四)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一、单项选择

1.影响陆地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A.气候B.土壤C.地形D.河流

2.下列各组岩石中,按成因属同一类型的是:()

A.砾岩、大理岩、板岩B.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

C.砂岩、石灰岩、页岩D.板岩、花岗岩、大理岩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动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4.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和不断更新

B.水循环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进行了能量交换

C.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D.水循环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不管人类如何使用,水资源不会枯竭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二种化学元素是:()

A.氧、氮B.氧、硅C.硅、铝D.硅、镁

6.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是:()

A.地貌B.气候C.植物D.土壤

7.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植物是:()

A.矮牵牛B.莲C.骆驼刺D.碱莲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9.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在农业生产中越利用,肥力耗损就越多

B.土壤具有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质属性

C.土壤矿物质的含量多少,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D.土壤是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

10.我国北方自东向西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属于()A.全球尺度的分异

B.区域尺度的分异

C.局地尺度的分异

D.垂直尺度的分异

11.属静态水资源的是:()

A.河流水B.浅层地下水C.冰川水D.淡水湖泊水

12.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费构成占主要地位的是:()

A.矿物能、核能、水能B.核能、生物能、矿物能

C.生物能、核能、水能D.生物能、矿物能、水能

13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蒂是:()

A.改变原始大气成分B.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C.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D.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14.关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原理,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经济效益

B.人多地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C.为了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增加经济收入

D.上层种橡胶为主的乔木树种,下面种茶树、咖啡等阴灌木,灌木下面种草果等喜光的地被植物

15.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组成

B.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俱全

C.理想土壤成分按体积比例由多至少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D.成熟土壤自上而下一般分为:腐殖层、淋溶层、母质层、淀积层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部份地震发生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褶皱地质构造带

B.196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地震

C.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

D.1991年6月,美国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20世纪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

17.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生产活动进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B.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C.一个地球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各自然资源相互影响与制约

D.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无限的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尺度的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B.区域尺度的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C.垂直尺度的分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D.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陆地出现局地尺度分异

19.下列自然灾害全部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山体滑坡、火山喷发、山洪暴发

B.台风、地震、泥石流

C.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

D.海啸、山体滑坡、山洪暴发

20.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构造地带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B卷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四条河流中,径流季节变化最不明显的是:()

A.长江B.黄河C.塔里木河D.亚马孙河2.为了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所采用的措施是:()

A.引水灌溉B.跨流域调水C.植树造林D.修建水库3.下列各物质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正确的排列是:()

A.化学元素→地壳→岩石→矿产B.矿物→化学元素→岩石→矿产

C.化学元素→矿产→地壳→岩石D.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4.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岩石B.生物C.水分D.大气

5.能体现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景观是:()A.珠穆朗玛峰上的积雪冰川B.西伯利亚的亚寒带针叶林

C.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D.我国天山脚下的绿洲

6.关于河流的补给,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B.地下水能够补给河流,但河流不能补给地下水

C.塔里木河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

D.修建水库可以人工拦蓄洪水,增加江河经流量

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8.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含量最多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A.海水是盐类一氯化镁B.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气体一氟氯烃C.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氧D.地壳组成的元素——氧

9.下列属非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方式的是:()

A.燃烧煤发电B.风力发电C.水能发电D.海洋捕捞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候湿热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土壤

B.气候干旱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很低的碱性土壤

C.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在大气中滞留时间会削弱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D.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地貌变化

11.下列人类活动不属于趋利避害目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量开荒种植粮食

B.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C.在浙江沿海修建海塘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

D.在澳门有计划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

12.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则体系

C.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在有可能发生滑坡的坡面采取彻石护面等工程措施

D.人类活动可以间接和直接诱发地质灾害,所以任何大型的工程建设应该停止

13.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主要体现森林哪一种环境效益()

A.吸烟除尘,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矮牵牛是一种指示大气CO2污染的植物

B.旗形树冠指示风向,盛行风的背风面树枝生长茂盛

C.热带雨林植物根系发达,叶面有腊质

D.沙漠地区植物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矿物质与土壤肥力无关系

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C.土壤中水分过多时,空气就受到排挤,地温上升,土壤缺氧

D.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松壤质地,下层多为粉砂壤质地

16.有关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物的集合体叫岩石B.矿物富集就是矿产

C.矿物都是天然化合物D.石墨、钢铁都是天然矿物

17.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自然资源均属于可再生资源

B.陆地自然资源彼此间是相互孤立的

C.陆地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不会影响人口分布

D.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18.关于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里氏3级以下地震称微震,里氏5级以上地震称破坏性地震

C.同一个里氏5级以上地震,其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的地方破坏越严重

D.里氏6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是里氏4级地震的60倍

19.不属于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外发生的褶皱山系是:()A.喜马拉雅山B.乞力马扎罗山C.阿尔卑斯山D.安第斯山

20.读右图景观图,判断正确的是:()

A.假如该河流在在北半球,则a处易受侵蚀

B.假若该河流在南半球,则b处易受侵蚀

C.假若该河流在北半球,河流中有砂金,淘金处应在b

D.假若该河流在南半球,河流中有砂金,淘金处应在a

二、双项选择

21.有关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决定土壤有机质的多少

B.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C.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D.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底层,难以影响土壤肥力形成和发展

22.属于我国高产稳定的耕作土壤是:()

A.水稻土B.里垆土

C.红壤D.灰化土

23.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是:()

A.有机质的积累过程B.养分元素的密集过程

C.使母质质地更坚固D.增加母质的氧气含量

24.下列各组岩石中按成因各不相同类型的是:()

A.砂岩、石灰岩、页岩B.花岗石、玄武岩、大理岩

C.砾岩、玄武岩、板岩D.大理岩、花岗岩、石灰岩

25.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降水强度大,下渗的水量也大

B.蒸发和凝结使海洋、陆地与大气间进行能量交换

C.地表经流输送使地表物质进行迁移

D.水循环运动,从总体看,全球水体的量是变化的

26.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B.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C.地质灾害目前根本无法防御D.泥石流可能诱发地震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B.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性之外

C.环境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是不变的

D.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以至整个生态系统

28.地质灾害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密切关系的是:()

A.我国台湾省1999年发生的台中地震

B.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云南东川泥石流发生频繁

D.甘肃境内陇海线路段发生山体滑坡

29.开发矿山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大量废石,尾矿倾泻在良田的地面上

B.将大量废石,尾矿倾泻在河道上,由河水冲走

C.先将剥离的坚硬岩石放在计划好的矿区废弃物堆放处,再将表土堆置其上部,经过平整可作耕地利用

D.在固定废石、尾矿倾泻的地面,进行植树造林和建设工程设施预防泥石流发生

单选答案

A卷

1.A2.C3.B4.D5.B6.C7.A8.A9.B 10.B 11.C

12.D 13.D 14.A 15.B 16.C 17.D 18.D 19.C 20.D

B卷

1.D2.D3.D4.B5.B6.C7.C8.D9.A 10.D 11.A12.D 13.B 14.B 15.B 16.A 17.D 18.D 19.B 20.C

双选答案

21.BC 22.AB 23.AB 24.CD 25.BC 26.AB 27.AD 28.CD29.CD

高一地理统一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四组能源中,均来源于太阳辐射的一组是:()

A.太阳能、地热 B.石油、潮汐能

C.核能、人工沼气 D.煤、水能

2.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

A.太阳能、天然气 B.地热、核能

C.水能、人工沼气 D.潮汐能、煤气

3.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4.到1994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

A.13.9% B.30% C.10% D.6.8%

5.均属于世界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是:()

A.美国、俄罗斯、法国 B.巴西、阿根廷、印度

C.中国、俄罗斯、蒙古 D.扎伊尔、澳大利亚、新西兰

6.我国珍贵、稀有的水生动物是:()

A.黄花鱼、娃娃鱼 B.文昌鱼、白鳍豚

C.大马哈鱼、鲍鱼 D.鲨鱼、鲸

7.属于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并位于我国沿海省区的自然保护区是:()

A.长白山、鼎湖山、盐城 B.武夷山、鼎湖山、西双版纳

C.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 D.盐城、武夷山、鼎湖山

8.我国以下矿产中,属于储量居世界首位的一组是:()

A.钨、钼、钛 B.煤、汞、磷 C.锡、稀土、锌 D.锑、钒、钛9.属于煤、石油、水能都丰富的国家是:()

A.加拿大、俄罗斯、美国 B.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C.南非、扎伊尔、伊朗 D.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巴西

10.属于煤、石油、铁矿资源丰富的省区是:()

A.贵州、新疆 B.山西、山东 C.河北、辽宁 D.湖北、河南11.属于水能、太阳能都丰富的省区是:()

A.西藏、四川 B.青海、黑龙江 C.福建、广东 D.西藏、青海12.华北地区储量最丰富的常规能源是:()

A.煤炭、天然气 B.水能、石油 C.天然气、水能 D.煤炭、石油13.位于内蒙古、陕西边境的大煤田是:()

A.准格尔—平朔 B.霍林河—元宝山 C.东胜—神府 D.包头—铜山14.属于耕地、劳力都不足,对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并以乳肉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是:()

A.日本 B.丹麦 C.阿根廷 D.蒙古

15.我国产量属世界首位的农产品有:()

A.油菜籽、玉米 B.大豆、茶叶 C.油菜籽、猪牛羊肉 D.棉花、蔗糖16.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

A.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7.属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并属于发展中的国家的是:()

A.巴西 B.阿根廷C.中国 D.印度

18.属于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并且是油菜籽生产基地的是:()

A.太湖平原 B.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19.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A.石油、天然气、煤、水能和原子能 B.石油、煤、天然气、水能和原子能

C.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原子能 D.水能和原子能、石油、天然气、煤20.我国在新燃料,新原料基地形成的新工业中心是:()

A.大庆、贵阳、金昌 B.宝山、攀枝花、兖州

C.深圳、珠海、厦门 D.包头、林芝、呼和浩特

21.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的世界著名工业区是:()

A.英国奔宁山地区 B.德国慕尼黑地区

C.美国西部地区 D.德国鲁尔区

22.位于我国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的工业城市有:()

A.攀枝花、重庆 B.马鞍山、徐州

C.南京、郑州 D.无锡、福州

23.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安置的有效措施是:()

A.大力发展大城市 B.大力发展中等城市

C.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D.大量向西北地区迁移人口24.哪个地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的数目最多:()

A.东亚 B.东南亚 C.南亚 D.北美洲

25.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整个宇宙环境

26.图1中有关自然资源、能源、水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图示是:()

27.图2中分别代表我国森林,草场、石油、煤炭四种资源分布图,正确的是:()

A.①石油②煤炭③森林④草场 B.①森林②草场③煤炭④石油

C.①草场②煤炭③森林④石油 D.①煤炭②石油③森林④草场8.图3是影响四种工业布局的因素示意图,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炼铝厂②制糖厂③电视机装配厂④啤酒厂

B.①啤酒厂②电视机装配厂③制糖厂④炼铝厂

C.①制糖厂②电视机装配厂③炼铝厂④啤酒厂

D.①啤酒石②炼铝厂③制糖厂④电视机装配厂

29.图4表示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示意图,A、B、C、D四幅科中,其中正确的一幅是:()

30.图5表示工业布局、较合理的一幅是:()

二、双项选择题:(共30分)

1.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A.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B.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

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量较少,特别是耕地、林地更少。

2.我国与哪两个国家合作开采国外的铁矿()

A.加拿大 B.阿根廷 C.澳大利亚 D.巴西

3.秦山核电站建设的原因主要是:()

A.该地区交通方便 B.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

C.该地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 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

4.我国增产粮食的有效措施是:()

A.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 B.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C.大量使用化肥,取代有机肥料 D.建设商品粮基地

5.属于粮食年产量超过一亿吨以上,人口超过一亿以上,并且粮食仍需进口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日本

6.使工业布局摆脱能源的地域限制的主要条件是:()

A.生物化学技术的兴起 B.超高压输民技术的应用

C.核电技术的应用 D.光导纤维的应用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A.大城市不断涌现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C.中、小型城市大量涌现 D.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显著下降8.世界上、人口超过千万人的超级大城市是:()

A.香港 B.北京 C.墨西哥城 D.新加坡

9.我国正在建设的水利枢纽工程是:()

A.三峡 B.小浪底 C.葛洲坝 D.龙羊峡

10.日本太平液压沿岸工业带,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有优良的港湾 D.气候条件好,属于“阳光地带”

11.按1994年数字,我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省区是:() A.四川 B.广东 C.山东D.辽宁

12.我国农业结构还不合理,所占比重太小的两个部门是:()

A.种植业 B.牧业 C.渔业 D.林业

13.属于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A.地方病 B.公害病 C.水库周围土壤盐碱化 D.泥石流14.我国紫达木盆地的盐湖属于:()

A.国土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社会资源15.关于人类和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恶化

B.保护环境是指保护自然环境

C.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塑造者

D.全球七大洲,四大洋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单选答案

1.D

2.C

3.C

4.A

5.C

6.B

7.D

8.D

9.A 10.C 11.D

12.D 13.C 14.B 15.C 16.A 17.B 18 C 19.B 20.A 21.D

22.A 23.C 24.C 25.C 26.B 27.B 28.D 29.D 30.D

多选答案

1.BD

2.CD

3.BC

4.AD

5.AC

6.BC

7.AB

8. BC

9.AB 10.CB

11.CD 12. CD 13 BC 14. AC 15. CD

最新整理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复习提纲.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复习提纲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复习提纲 一、填空: 1.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1、动物、植物在一年四季会有所不同,我们长期观察,肯定还会发现新的生物。 3.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3.2、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或者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或者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 3.3、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的。如,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两大类: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3.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3.5、在不开花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菌类却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靠吸收其他生物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 4.1、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4.2、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 4.3、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

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 4.4、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哺乳动物。 4.5、在动物王国里,发现的种类已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而昆虫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昆虫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4.6、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长有脊柱,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分为鱼类、鸟类、哺乳类…… 6.1、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形态结构,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成刺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丰富多彩。 6.2、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也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结构。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7.1、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7.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就是运用这一法则选择和淘汰生物家族的一个个成员。 7.3、从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的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人类对于生物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8.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8.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做起。 8.3、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

高考地理总复习 陆地和海洋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运用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应用变通能力。 (2)从海洋水热交换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考查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关系。 (3)地貌作为区域背景是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2.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洋流 3. 地质作用与地貌 4. 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 5. 生物、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6.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难点: 1. 海水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及成因 2. 厄尔尼诺现象 3. 背斜、向斜的识别 4. 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5.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三. 具体内容 (一)海洋 1. 海水温度: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即取决于海水的热平衡。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来自太阳辐射,而支出是海水蒸发。 (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海洋表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高,冬季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同一纬度––––寒流低,暖流高。 (2)水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在1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递减得稍快些,大于1000米深度的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很缓慢,3000米以下,水温都在2℃左右。 海水吸热和放热均较陆地慢,所以沿海地区一般具有海洋性气候。 2. 海水盐度( 3.5%):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是盐度曲线呈“马鞍状”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规律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还受洋流和河水注入以及地形影响。 (1)气候――外海: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的海水盐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自回归线向高纬度,随着蒸发量的减少,盐度逐渐降低。 (2)河流(注意季节变化)――近岸海区:受到河川径流的影响,会冲淡海水,降低盐度。 (3)洋流也会影响盐度:同一纬度,暖流——会增加沿途的盐度;而寒流——会降低沿途的盐度。 (4)地形的影响:在一些内海区域,由于远离大洋,因而个性比较强,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也迥然不同。 红海——最咸(4%):地处副热带高压控制,且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doc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4.使学生了解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通过“土壤与生物”关系图的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土壤的肥力特征 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生物圈对其他三大圈层有何作用? 3.绿色植物对环境具有哪些保护作用? 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作为地理环境中特殊的一员,对地理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 本图4.34,思考土 壤的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课 本P110内容,了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 的三个作用。 ①四大圈层过渡地 带,结合陆地环境 各要素的枢纽; ②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③能够生长植物、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条件 第1 页共3页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2.土壤的肥力特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了解 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组成的关系 3.土壤的物质组成 (1)指导学生读图4.36,思考: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P111第二到四段,填写下表: (1)指导学生阅读P111右第二段,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知道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2)举例: 化肥、农家肥对土壤的不同影响 这些年来,许多农民施用的化肥不少,但 粮食产量却没有明显上升,为什么?他们 该怎么办? 一些发达国家的耕作制度——休耕制度 休耕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知 道土壤剖面与肥力之间的关系。 (3)结论: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112这一段,初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分析图4.37,要求学生比较成土母质、原始土壤和成熟土壤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3)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即: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得以积累。 2.生物对土质的改造作用 指导学生读图4.38,思考: 第2 页共3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测试卷

六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8分) 1、小红把她家里的垃圾分为铁、纸、塑料等几类,她是按( )分类的。 A.材料 B.使用时的用途 C.处理方式 2、垃圾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 )。 A.修建公园 B.建筑房屋 C.种植庄稼 3、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 A.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依然严重影响周围的环境 C.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影响 4、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B.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C.把废纸送到回收站 5、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要包装一下,从环保角度看,不合适的是( )。 A.印花绸布 B.塑料包装纸 C.纸质包装纸 6、以下可以减少污染的行为有( )。 A.使用一次性用品 B.购买包装气派的商品 C.延长物品使用寿命7、如下图所示,小明用废弃光盘和铁丝做成了一件 精美的工艺品,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属于( )。 A.减少丢弃 B.重新使用 C.回收利用 8、全世界有( )的大陆淡水资源不足。 A.6% B.60% C.三分之一 9、下列不属于导致世界人均供水量减少的原因的是( )。 A.环境污染逐渐严重 B.海洋面积增大 C.人口迅速增长 10、关于下图中小金的做法,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用水,最好不要经常洗手 B.洗手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 C.公共洗手池,自然有人管,水龙头关不关无所谓 11、下列方法最不会污染水源的是( )。 A.洗碗时用洗洁精洗 B.洗碗时用淘米水洗 C.洗衣服时用肥皂洗 12、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这种污水处理的方法叫做( )。 A.物理方法 B.生物方法 C.化学方法 13、( )一般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湿地等水聚集的地方。A.自然河流 B.自然水域 C.自然区域 14、自然污染指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水污染,下列属于自然污染的是( )。A.一场大雨过后,化工厂的垃圾被冲进附近河流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 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

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各要素应该协调发展。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材分析陆地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产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教材一方面通过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箭头表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印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教材以植被的变化引起环境变化以及碳元素的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等实例说明当陆地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教材分析从全球看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但在不同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过程还是自然地理特征,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地域分异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教材提出地域分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现象入手,配以“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第一,纬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配有两幅景观照片“热带雨林”和“苔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两个极端实例,说明不同自然带,其差异十分明显,并指出产生这一分异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使赤道到两极的热量状况差别显著,所以纬度地带性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废电池是一种需要的垃圾。 2、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但是不能用来修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3、将食品废料、杂草、落叶等掺入污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腐熟时间一般需要个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用来做底肥。 4、一粒纽扣电池可使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5、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或河流。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6、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7、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面积上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 8、1909年美国化学家发明合成塑料。 9、给北极地带的植物带来极大的影响。 10、建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二、选择(每空4分,共32分) 1、我国珍稀动物有()A朱鹮B大熊猫C金丝猴 2、科学家证实()和哈龙是造成南级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 A氟利昂B酸雨C碳氧化合物 3、()是一种天蓝色,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A氧气B二氧化碳C臭氧 4、我国珍稀植物有()A鹅掌楸B秤锤树C香果树

5、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在它的百年“诞辰”纪念的时候,它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的发明。 A精彩B伟大C糟糕 6、“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A金属B纸质C塑料 7、一般来说,城市每人每天的垃圾量为() ①A00克B1千克C1千克-2千克 8、据有关部门统计,1吨废料可生产0.37-0.73吨油,每回收1吨饮料瓶塑料可获利润()元。 A5000B3000C8000 三、说一说两种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每项5分,共20分)填埋的方法焚烧的方法 优点 问题 四、连线(每线4分,共28分) 电池 可回收玻璃 塑料 日光灯管 有毒垃圾过期药品 金属 纸类

高一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整理知识点是关键,为了能够使同学们在历史方面有所建树,小编特此整理了高一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整理,以供大家参考。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地理教案 陆地环境的组成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第一课一天的垃圾 教学目标: 1、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2、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3、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把垃圾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并把垃圾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一天的垃圾

2020中考地理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泰安)图示为联合国徽章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联合国徽章图案( B ) A.是从南极上空俯视的世界 B.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 C.所示区域为北半球 D.纬度范围为60°S~60°N 2.联合国徽章所示( C ) A.地球上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相当 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四大洋之间没有相互连通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及世界海陆的分布。第1题,通过海陆分布可知,该图是从北极上空俯视的世界;图中经纬线是由8条 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图中纬度范围为60°S~90°N,跨南北半球。第2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无论怎么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热带地区陆地少,海洋面积大;地球上的四个大洋,彼此连在一起。

3.(2019兰州)读大洲轮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①是非洲 B.②是亚洲 C.③是南美洲 D.④是南极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洲的轮廓。读图分析可知:①为非洲,②为亚洲, ③为北美洲,④为南极洲。 4.(2019临沂)环绕北冰洋各大洲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A ) A.北美洲、亚洲、欧洲 B.非洲、亚洲、北美洲 C.欧洲、北美洲、南美洲 D.亚洲、北美洲、南美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四个大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之间。大西洋位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位于②亚洲、③欧洲、①北美洲之间。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班级姓名 1、垃圾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材料)分可以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类;按(原 来的用途)可以分为食物、包装、用品、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按(危害状况)分,可以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按(来源和处理方法)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垃圾。 2、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填埋)是现阶段我国 采用的主要方法。 3、简单的垃圾添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 病;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科学的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6、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7、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它们并重新(加工利用)。这样 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8、(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 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9、 可回收垃圾: 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布类等 生活垃圾有毒垃圾: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 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果皮、剩余饭菜、蔬菜茎叶等 其他垃圾: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10、(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1、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 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 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3、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 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4、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 用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15、淡水在自来水厂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 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教案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第1课 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教学难点:七大洲的相对位置。 一、引入新课 提问:1、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形状的人是谁?他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2、加加林为什么说我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子?你认为应该是地球还是水球? 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老师承转: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海洋多少陆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二、新课探究 (一)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地球表层是什么构成的? 2、地球表层海洋与陆地各占多少? 3、南、北半球中海洋与陆地各占多少? 东、西半球中海洋与陆地各占多少? 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洋与陆地各占多少? 以上三种分法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但仍小于海洋的面积。 4、议一议,如何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 地球表层“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陆地则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陆块。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无论怎样将地球平分成两个半球,在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上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老师承转: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陆块,你知道都有哪些陆块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七大洲。 (二)七大洲 在了解七大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相关的概念。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44页上面的内容,解决以下概念: 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你为岛屿 3、大洲: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作大洲。 问:通常,人们把全球的陆地划分为几个大洲,它们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承转:在这些大洲中,你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吗?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上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4页上面的七大洲的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教学设计 王玉萍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陆地自然带 [考纲要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讲解]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 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 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首先,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陆地面积缩校同时,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陆地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以上表明大陆部分冰川的伸展与退缩,影响范围扩及全球。在这里,显然冰川的扩大与收缩是原因,其影响是结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缩又是许多原因造成的。这里,同样也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脉,如喜马拉雅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单元检测卷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陆地与海洋单元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题文)下列关于大洲、大洋之间的面积比较,错误的一项是() A.北美洲面积大于南美洲B.印度洋面积小于大西洋 C.太平洋面积小于亚洲D.南极洲面积大于北冰洋 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 印度尼西亚(甲地)有“火山博物馆”之称,该地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 A.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D.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3 . 火山爆发时,当地居民还要注意防范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他们可能遇到的次生灾害不包括()A.海啸B.地震C.滑坡D.旱灾 4 . 图中的乙地表示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据图中信息请你预测地中海的范围将() A.扩大B.缩小C.不变D.无法预测 5 . 关于海陆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A.三分海洋七分陆地B.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C.海洋彼此相通D.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如图示意四川地震灾区某区域等高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 若灾区震后又遇强降雨,易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B.崩塌,寒潮C.台风,沙尘暴D.雾霾,泥石流 7 . 强降雨前,需要紧急撤离和疏散人员的村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 . 四大洋中最年轻且正在扩大的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 . 下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是() A.中南半岛B.阿拉伯半岛C.印度半岛D.索马里半岛读“世界部分地区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 亚洲是亚洲人共有的“家”,关于这个“大家庭”的“邻居”,说法正确的是 A.东临欧洲,西临太平洋B.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C.东临北美洲,西临印度洋D.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 11 .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