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殷越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一、案情回顾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

其一,固定资产造假。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

其一,虚增收入。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 “ 野莲汁、野藕汁” 及“无氧鱼 “的神话。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这些造假无疑是漏洞百出,纯属天方夜谈。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在央视的宣传广告费用而发生的巨额支出不见踪迹。现金流量表中,观察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可以看出,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公司于2001年上半年平均支付给每位职工的工资额仅为185元。外界不禁惊叹,一向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公司职工收入竟如此之低,这显然不合逻辑。

3、其他造假事实

其一,蓝田股份隐瞒了其缩减1600万股本的事实,对其并未进行披露。其二,会计资料显示,公司的应收帐款非常之少。报表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却仅为857万元。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一个企业多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业务的下降,收入的锐减,而这显然不符合蓝田的情况。其三,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较为混乱,与关联方有关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数额巨大。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分公司,蓝田股份对其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形成了占用。其四,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融资,然而报表显示每年均有大量净现金流入,二者方向背离,与逻辑不符。

二、案例分析--对蓝田审计的失败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被外界披露后,监管部门发现蓝田历年

的会计账目十分混乱,舞弊及重大错报现象严重。沈阳华伦会2013年7月下 总第293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3.7.157

219

220

中国外资

2013年7月下 总第293期

(责任编辑:张 彬)

计师事务所在对蓝田涉嫌造假的申请上市的材料以及经营期间的年报进行审计时出具的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实在匪夷所思,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之低、责任意识之差,令人咋舌。蓝田审计的失败,原因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蓝田股份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大量造假,为审计的失败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从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偏低,审计程序不当

刘姝威发表的文章受到银行业的关注,各银行纷纷停止了对蓝田的放款,使蓝田的伪装系统瞬间崩溃。这引发我们的思考,揭露蓝田造假事实的竟为审计业外人士,相比之下,那些通过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受过高等审计教育培训的正规注册会计师们却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事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蓝田的造假手法很简单,只要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分析性复核等程序,就可以避免本次审计不当案例的发生。对蓝田的审计中,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未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经营环境及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未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没有执行必要的审计实质性测试,导致本次审计失败的发生。蓝田通过财务虚假“创造“了利润,注册会计师的失职使我国商业银行及中小股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国家财政也因此遭受了损失。

2、审计人员由于道德风险与职业谨慎导致的过失行为

所谓审计道德风险,是审计风险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指审计人员因违反工作程序及审计纪律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或后果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有意的。所谓职业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防范审计风险过程中应持有的认真态度。在对蓝田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规避道德风险,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利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未能对蓝田的内部控制系统、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进行合理地评估,也未能充分执行各项审计程序、认真得对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结果进行复核,从而纵容了审计人员过失行为的发生,导致审计失败。

3、审计方法出现缺陷

其一,在对蓝田股份进行审计时,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对蓝田的内部控制测试过度依赖,过度信任内部审计的结果。实际上,企业内控制度系统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企业内部管理局限性的影响,当审计人员准备相信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为有效时,内部控制测试便成为审计的一项必要环节,内控制度设计或运行情况的不合理、会计信息的失真都会导致内部审计的失败。

其二,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计。此方法较传统,并且具有一定风险性与机械性。在采样取证不均衡、样本情况较为复杂或出现新问题的情况下,审计可靠性极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审计的失败。

(二)审计失败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等多项法律规定,在本案例中,蓝田公司的管理层应针对财务报表的舞弊及重大错报事项承担会计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遗漏承担审计责任,主要指行政责任,需要接受有关监管部门实施的处罚措施。

三、案例启示

(一)审计人员应遵守执业准则,遵循审计流程,提高自身执业能力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变

化的审计环境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守新准则,遵循新的审计流程,不断提高自身执业能力,践行执业准则,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国内外审计经验的交流。具体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按要求实施计划,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情况,对重大错报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执行控制测试,对于重大交易、余额披露的审计资料执行实质性程序,确定进一步的总体执行方案。审计完成时,需出具真实合理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提高职业谨慎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并保持工作中应有的职业谨慎。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遵守诚信、客观、公正、保密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评估,对审计的风险水平进行合理判断,遵守审计准则、规范,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防范可能对审计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解决道德及利益冲突问题,保持实质上及形式上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客观性、意见的可靠性,尽可能地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的对重要事项审计的遗漏及审计结论的错误。审计人员需担任起证券市场“守护神”的光荣使命,坚持原则,提高责任意识,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不断地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促使审计人员道德水准与执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接受审计申请时需谨慎,加大对审计业务的监督与惩罚力度

谨慎选择审计客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失败的概率。当被审计单位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审计申请时,注册会计师需持严谨的态度,对客户的信誉、品德、能力、经营状况等进行全方位了解,评估其造假的可能。针对有造假嫌疑并怀有恶意目的的企业,要抵制各方面诱惑并予以拒绝,保持坚定的态度,坚守审计的原则。需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需对陷入财务或法律困境的企业给予特别关注,谨防其业务与报表的复杂性导致审计失败风险及审计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审计工作的监督,改革监督方式,创新监管思路,利用三级审核、事务所内部、社会及舆论等监督渠道,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大对审计失败人员的惩罚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压力及审计过失的风险成本,降低审计人员舞弊的可能,减少审计失败,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妹威.应立即停止时蓝田股份发放货款[J].金融内参,2001;10

[2]宏微.蓝田股份真的如此优秀吗[J].华糖商情,2001;36

[3]葛家街,裘宗舜.会计信息丛书—会计热点问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4]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汇[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

[5]张鑫.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8

安达信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安达信审计失败案例 如果说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第一道闸门,那么,独立审计就是防范重大会计差错和舞弊的最后一道防线。独立审计存在的理由是为了满足公司的高管人员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共同需要。高管人员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利益冲突,高管人员有提供低质量甚至是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又缺乏足够的资源和专业知识验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伪,因此需要由独立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对高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对财务报表发表专业意见,以缓解信息劣势对利益相关者的潜在负面影响。但是,当高管人员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包括由于财务舞弊引起的错报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在鉴证过程中未能发现这些错报漏报,仍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公允性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审计失败就出现了。 重大审计失败的常见原因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失效或高管人员逾越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通同舞弊、缺乏独立性、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职业怀疑。尽管世界通信公司存在前所未有的财务舞弊,其财务报表严重歪曲失实,但安达信会计公司至少从1999年起一直为世界通信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目前已经披露的资料看,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财务舞弊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过失审计责任。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将是一项可载入史册的典型的重大审计失败案例。 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主要归于以下四个方面: 安达信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 根据世界通信2002年4月22日提供的“征集投票权声明”(Proxy Statement),安达信2001年共向世界通信收取了1680万美元的服务费用,其中审计收费440万美元、税务咨询760万美元、非财务报表审计(主要是外包的内部财务审计)160万美元、其他咨询服务320万美元。自1989年起,安达信一直担任世界通信的审计师,直到安然丑闻发生后,世界通信才在2002年5月14日辞退安达信,改聘毕马威。安达信在过去10多年既为世界通信提供审计服务,也向其提供咨询服务。尽管至今尚没有充分的权威证据证明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可能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但2002年7月30日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代理记账和内部审计等9项咨询服务所作出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对税务咨询所作出的限制性规定,至少说明社会公众和立法部门对兼做审计和咨询可能损害独立性的担忧。此外,世界通信历来是安达信密西西比杰克逊(世界通信总部所在地)分所最有价值的单一客户,这一事实不禁让人对安达信的独立性存有疑虑。杰克逊分所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伺候”和保住世界通信这一给安达信带来不菲审计和咨询收入的客户。这种情况下,杰克逊分所的安达信合伙人难免会对世界通信不规范的会计处理予以“迁就”。对世界通信的主审合伙人而言,丢失这样一个大客户,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安达信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职业怀疑 安达信向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门提供的1999至2001年审计工作底稿表明,安达信在这三年里一直将世界通信评估为具有最高等级审计风险的客户。在编制1999至2001年度审计计划时,安达信对世界通信审计风险的评估如表1所示。

审计学(审计失败案例)5

普华永道对萨蒂扬审计失败的分析 一、萨蒂扬公司简介 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它提供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旨在帮助客户重新策划与重新创造其业务,而软件外包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萨蒂扬的理念与产品导致了巨大的技术变革,满足了最严格的国际质量标准。位于美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中国、日本与澳大利亚的萨蒂扬开发中心为全球541家公司提供服务,其中158 家为财富全球500 强与财富美国500 强企业。萨蒂扬在六大洲55 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二、萨蒂扬巨额财务造假丑闻事件 2009年1月7日,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的领军企业、行业排名第四的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拉贾突然宣布辞职。在长达5页的辞职信中,他承认曾在“几年”间操纵公司账户,大幅夸大公司的利润,虚报资产。他在辞职信中表示,他操纵公司账户,夸大了过去几年的公司利润和债权规模,少报了公司负债,事情最终发展到无法收场的地步。拉贾在向董事会提交的信中承认,最初公司的实际营运利润与账面上显示的数据差距并不大。但随着公

司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上升,缺口也越来越大。他担心,如果公司被发现表现不佳,则可能会引发其它企业发起收购,进而导致这一缺口曝光,因此便想方设法隐瞒事实。其中,他用他和其它公司支持者所持股票作抵押。在过去两年里为萨蒂扬总共筹集了2.5亿美元贷款,以确保萨蒂扬能够继续运营。但随该公司财富的缩水,这种欺骗手法越来越难以隐瞒。拉贾在信中说,在截至9月30日的财季中,萨蒂扬的实际销售额为4.34亿美元,但公司公布的数据是5.55亿美元。萨蒂扬公布的利润是1.36亿美元,但实际利润只有1,250万美元。该公司还公布可用现金为11亿美元,但实际只有6,600万美元,恐怕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巴维形容该事件为“令人恐怖的大地震”。萨蒂扬财务欺诈案,也由此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最大的公司丑闻。该案的主角萨蒂扬是印度第四大IT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商,审计师则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作为一家享有良好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萨蒂扬连续六年的审计中,居然没有发现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造假,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还是同马林加·拉贾的合谋欺诈? 三、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背景方面的原因 1.次贷危机蔓延 2008年融海啸席卷整个欧美,印度外包业也被迅速殃及。据估计,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

蓝田股份资料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案例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一、蓝田年财务分析 (一)静态分析 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 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 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 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 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 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二)动态分析 1.资产结构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谎言的欺骗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 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 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内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10例

[案例01] 银广夏审计失败案 --案例主题:道德风险\专业判断\职业谨慎 一、案情简介 银广夏股份公司以“倒推”的方法,根据“成本”计算出“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并据此安排每个月的进料和出货单以及每月、每季度财务数据,同时采取虚开增值税发票(实际交纳税金)、伪造销售合同、采购合同、银行票据、出口报关单手法: (1) 1999年虚增利润1.7亿元; (2)2000年虚增利润5.2 亿元。 其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并出具无保留意见,被移交司法机关侦察,2003年9月16日银川中级法院作出判决: 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分别判处注册会计师刘某某、徐某某有期徒刑2年6个月、2年3个月,并各处罚金3万元。 二、法院审理 (一)公诉人起诉 1.明知YGX及天津GX的财务报告可能虚假,却未实施有效询证、认证及核查程序; 1)指派的审计人员在对天津GX进行审计时,严重违反审计规定,委托天津GX董博等人代替审计人员向银行、海关等单位进行询证,致使董博得以伪造询证结果; 2)两位会计师在不辨真伪、不履行三级复核有关要求的情况下,仍先后为银广夏出具了1999年度、2000年度“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致使银广夏虚假审计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造成投资者利益的重大损失。 2.具备了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中介机构人员 2)主观要件:属于主观故意 3)客体要件:中介管理制度 4)客观要件: 提供虚假证明 (二)会计师答辩 1.起诉书认定的注册会计师明知财务报表“可能虚假”就存在主观推定; 2.检察机关随意不能以“可能“为理由办案,否则严重当事人合法民权益; 3 .现有审计技术手段难以发现公司系统化造假; 4.会计师行为不具备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主观故意要件 1)没有明知行为 2)没有串通舞弊 3)没有证据证明“明知” (三)法院的判决 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三、失败原因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殷越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一、案情回顾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 其一,固定资产造假。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 其一,虚增收入。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 “ 野莲汁、野藕汁” 及“无氧鱼 “的神话。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这些造假无疑是漏洞百出,纯属天方夜谈。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在央视的宣传广告费用而发生的巨额支出不见踪迹。现金流量表中,观察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可以看出,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公司于2001年上半年平均支付给每位职工的工资额仅为185元。外界不禁惊叹,一向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公司职工收入竟如此之低,这显然不合逻辑。 3、其他造假事实 其一,蓝田股份隐瞒了其缩减1600万股本的事实,对其并未进行披露。其二,会计资料显示,公司的应收帐款非常之少。报表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却仅为857万元。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一个企业多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业务的下降,收入的锐减,而这显然不符合蓝田的情况。其三,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较为混乱,与关联方有关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数额巨大。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分公司,蓝田股份对其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形成了占用。其四,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融资,然而报表显示每年均有大量净现金流入,二者方向背离,与逻辑不符。 二、案例分析--对蓝田审计的失败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被外界披露后,监管部门发现蓝田历年 的会计账目十分混乱,舞弊及重大错报现象严重。沈阳华伦会2013年7月下 总第293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3.7.157 219

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作业—案例分析题 2013年5月

审计失败的案例:麦科特欺诈上市审计失败案 背景资料: 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的前身是1993年2月成立的麦科特集团机电开发总公司,这是一家联营公司,四家出资者为麦科特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新标志和光学仪器工业公司。1994年更名为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1996年,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将其持有的30%股权转让给麦科特集团。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占有麦科特()光学机电75%的股份。 按照《公司法》及中国证监会公司改制上市的有关规定: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上市,需要达到以下条件:股份公司发起人至少为五家,连续三年盈利,资产要以历史成本计算,不能通过资产评估增加,否则就要按新设公司看待,需成立三年后才能申请上市。 造假事实: 不拥有厂房、土地和大多数设备的产权的麦科特()光机电公司,几乎不可能拥有巨额资产,也达不到上市条件。实际上,麦科特上市时1.1亿左右的净资产规模,是一个从目标倒推而来的数字。 造假手段一: 将麦科特()光学机电在1993年11月8日至1998年12月18日期间已进口的机器设备由原进口报关价格13450120港元提高到108086735.69港元,价格虚增94636615.69港元,由市海关出具了容虚假的《中华人民国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进口货物解除监管证明》,从而确定上述进口机器设备产权归属麦科特()光学机电所有。 造假手段二: 采用倒制会计凭证等办法编造麦科特()光学机电虚假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使麦科特()光学机电从1996年到1998年底的会计报表累计虚增净利润84588058.32元人民币,1999年度麦科特()光学机电继续采用虚增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方法虚增了1999年度净利润40274410.92元人民币。因此,麦科特()光学机电1996年至1999年度累计虚增净利润达124862469.24元人民币,其控股母公司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根据麦科特()光学机电每年虚增的净利润增大本身的长期投资额和投资收益,从而使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截至1999年12月31日累计虚增了净利润113076143.10元人民币。 造假手段三: 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采用以“以表代账”的方法虚增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截至1998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累计虚增了总资产240083190.55元人民币,虚增了负债总额126735866.11元人民币,虚增了净资产113347324.44元人民币。1999年度公司继续虚假增加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后,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1996年至1999年12月31日止累计虚增净资产123329920.49元人民币,虚增了应付股东利润22000000元人民币,与之对应虚增的资产主要是长期股权投资金额119309808.31元人民币。 造假手段四: 经上述会计处理后,麦科特()光学机电和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的虚假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后的麦科特光电股份1996年至1999年末虚增了净资产118623122.72元人民币,虚增了应付股东利润23100000元人民币。1997年度~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600字粉碎蓝田神话 一个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这样感慨: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可中央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也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 2001年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通知,“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刘是被告。 与此同时,《金融内参》不得不发表声明:刘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界,面对刘的求助,一些与其相交甚笃的朋友变得躲躲闪闪。刘姝威家也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直至2002年1月10日,4封匿名恐吓电子邮件的出现,使刘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刘姝威坚信,自己的推理和结论没错。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刘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 刘姝威发现的是: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刘说,这对银行给蓝田的20亿元贷款来说,并不是好事。她推理: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蓝田股份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也不能保证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于是,她撰写了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蓝田之谜》 -刘姝威 我运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根据对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我写了一篇600多字的研究推理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给《金融内参》。 现在,我公开发表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摘要。我将非常感谢大家评论我的研究推理。 -我研究推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依据 在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和发放贷款后,银行必须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如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风险度超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可以立即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 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 1 蓝天的绩优神话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

(整理)审计失败案例.

【1】 科龙审计失败谁之过 近期,业内有专家对于科龙电器的审计方------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操守进行公开质疑,对科龙进行审计的两位德勤的签字会计师也被指存在疑点,更有科龙小股东表示要起诉德勤,为其投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随着科龙风波的深入,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再次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李伟:科龙审计失败谁之过 如果指控为真的话,那么德勤失陷科龙就是一起典型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案例。从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的实践来看,由审计失败导致的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层出不穷,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如安达信、中天勤等甚至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如果说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是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那么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则是防范会计失真和可能的舞弊行为的最后一道关卡。审计失败不仅可能会导致证券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者的重大损失。而且由于注会行业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一起审计失败往往会对整个行业的声誉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防范审计失败。 导致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因素很多,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曾总结过其中最重要的十大因素。但根据审计学权威阿伦斯的定义,审计失败主要包含两大条件:一是审计结果是错误或者不恰当的。二是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独立审计的原则,或者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过错甚至欺诈行为。科龙目前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似乎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德勤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例如,倒顾三人团中的朱德峰所提出的科龙销售收入确认问题,就体现出德勤未能恰当地解释和应用会计准则,同时这也说明德勤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常见原因,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德勤的职业能力和操守提出怀疑。如果我们考虑到去年郎顾之争时郎咸平教授针对科龙财务处理方式提出的疑问和其后德勤的缄默,我们有理由相信科龙财务方面还存在着更严重的问题。 审计失败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依赖于管理机构、上市公司、社会舆论、投资者和会计师行业等的共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师们能充分行使其权利,严格地遵循独立审计的根本原则展开各项审计工作,这才是化解审计风险之根本。 余运彪:会计师应当恪尽职守

蓝田案例分析论文正文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顾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 1. 简介 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

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 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三、审查过程及情况 1. 审查过程及处罚情况 1.1 审查过程 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2001年11月,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出售北京蓝田园国际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80%股权、出售野藕汁生产线、彩色印铁制罐生产线及其相关厂房、存货等资产给中国蓝田总公司,并更名为湖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 2001年12月13日,蓝田公司起诉刘氏。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

A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A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开场导语:杨老师好,同学们好!满怀无比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我们又再一次上台了。因为案例教学这种方式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我们这下面收集、整理资料,然后通过我们的语言表达与同学们分享我们的所学所感。但是又害怕说得不好而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所以,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在我们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中,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如果我们说得好,就请同学们以你们热烈的掌声对我们表示肯定,如果我们说不好,也请同学们以你们真诚的掌声对我们进行鼓励!因为我们很看重这次案例分析,并不是敷衍了事。同学们对我们的肯定或是鼓励都是我们完成这次案例的最大动力! 案例背景:A公司于1993年度发行3000万普通股票,并于1994年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从1993年改制上市至2000年,该公司一直委托甲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历年的年度会计报表。其中1999年至2000年,A公司的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报告是由甲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张某和李某两人负责签发的。甲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签字注册会计师由于在对A公司1999年和2000年的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为A公司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未能发现A公司的虚构利润问题,存在重大过失,先是没能通过2001年度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年检,随后于2002年2月份被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撤销会计师事务所和吊销相关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行政处罚。 鉴于A公司虚构利润主要发生在1999年及2000年,因此,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对甲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和2000年的审计失败情况进行分析。 甲会计师事务所对A公司年报进行审计的主要情况: 1.没有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由于A公司是甲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客户,因而这两年的审计均没有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据了解,双方口头约定的审计收费为人民币50万元,2000年审计费用由于A公司虚构利润案受到中国证监会的稽查而没有收到。 2.客户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时间很仓促,且集中在工厂停工停产期间。 据了解,A公司这两年的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每年的春节前完成,例如1999年年审的外勤(出差,到其他区域对财务进行审核、查账)时间是2000年1月16日至22日,内勤(整理各种凭据、表格、单据等)整理时间是1月25日至29日;2000年审计报告日是2001年2月13日,审计时间的安排非常紧促。并且在外勤审计时恰好工厂停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111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 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 一、蓝田的背景分析 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 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了解了蓝田事件,那么蓝田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司呢? “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09,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企业。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 1992年10月,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经沈阳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沈体改发[1992]65号文批准,由沈阳行政学院下属的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和沈阳市新北副食品商场全部资产发起设立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沈阳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确认结果,将原三家发起人净资产中国有资产1828万元折成1828 万股国家股,委托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将净资产中属企业法人的资产3525.6万元折成法人股3525.6万股,由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持有;同时向原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股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一)最精致的假货 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 (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 (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果真如此的话,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在瞿家湾设立分支机构,绝不会让12.7亿元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2)2000年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仅从固定资产来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都明显偏高,蓝田自上市以来所有的募

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作业—案例分析题 2013年5月 审计失败的案例:麦科特欺诈上市审计失败案 背景资料: 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的前身是1993年2月成立的麦科特集团机电开发总公司,这是一家联营公司,四家出资者为麦科特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香港新标志有限公司和甘肃光学仪器工业公司。1994年更名为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1996年,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将其持有的30%股权转让给麦科特集团。麦科特集团光学工业总公司占有麦科特(惠州)光学机电有限公司75%的股份。 按照《公司法》及中国证监会公司改制上市的有关规定: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上市,需要达到以下条件:股份公司发起人至少为五家,连续三年盈利,资产要以历史成本计算,不能通过资产评估增加,否则就要按新设公司看待,需成立三年后才能申请上市。 造假事实: 不拥有厂房、土地和大多数设备的产权的麦科特(惠州)光机电公司,几乎不可能拥有巨额资产,也达不到上市条件。实际上,麦科特上市时亿左右的净资产规模,是一个从目标倒推而来的数字。 造假手段一: 将麦科特(惠州)光学机电有限公司在1993年11月8日至1998年12月18日 造假手段二: 1999年12月31日

造假手段三: 1999年12月31日 造假手段四: 造假手段五: 1994年6月18日和1998年7月5日 由此,麦科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虚增亿元资产,正好等于其上市时所称其拥有的净资产数量。这正是实实在在的“空壳公司”。 第三方失职: 事件一:2000年春节后,麦科特集团公司有关人士及南方证券的唐胜成“要求广东大正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郑炳南增大对麦科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评估报告》的资产评估值”,郑炳南授意其公司人员陈志红普提了进口机器设备一个百分点的成新率,从而使评估值又虚增了元人民币。 事件二:在麦科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上,华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认为麦科特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华鹏被麦科特选定为上市业务的审计师后,作为华鹏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吕润波出席过多次中介协调会。 在麦科特发行上市过程中,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广东大正联合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资产评估报告,广东明大律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法律意见书,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参与编制了严重失实的发行申报文件。 最终在2000年7月21日,麦科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亿元净资产,向社会公开发行7000万新股,每股定价元,共募集资金亿元人民币,发行顺利成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