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浅析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

(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康玥琪学号:1043409019)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含义,对比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分析两个之间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对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得失利弊的分析来讨论哪一种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自己,从而使教育工作者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传统教育;赫尔巴特;进步教育;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为“传统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同“现代教育”相对的传统教育的概念。从而有了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的概念。

一、传统教育的内容观点

传统教育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人物,他以“科学教育学之父”而闻名于世。在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影响下,赫尔巴特以心理学和哲学为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教育心理学化”的问题,并对教育目的、管理、教学、德育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而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主要标志。他认为,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心理活动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教育目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为可能的目的,是指一个人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而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进而掌握多方面知识且精通其中一门,为以后职业作准备;第二为必要的目的,是指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部需要达到的目的。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完善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传统教育认为课程是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的,统觉也只有在兴趣的条件先才会发生。而对儿童的管理是教学和德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总的来说,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教材为中心。

二、进步教育的内容观点

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承认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测的未来作准备而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所以进步教育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及以经验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的方式,主张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方法,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使学校生活能和整个宏观社会生活的节拍相一致,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而成为儿童的生活。还认为,要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平衡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发展的雏形的社会,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而是适应现在生活的需要。要摒弃压抑和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进步主义教育以生长作为教育目的,克服旧课程的弊端,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

三、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优缺点

所有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的,教育也不例外,进步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也并不是说进步教育都是优点,而传统教育也并不是无一可取。

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全日制的上课,实行面授,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的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高,学习环境很好,和同学之间也有充分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而且传统教育所教授的虽然以书本为主,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还会教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发生偏离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对其进行纠正,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师生情是其他方式无可替代的。

但是传统教育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师不能完全照顾到课堂中基础和兴趣不尽相同的每个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听教师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内容封闭,资源较匮乏;学习比较被动,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并且在传统校园教育中,因为专业设置口径狭窄,课程结构固定死板,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所以培养的学生实际上是知识面狭窄的所谓“专业对口”的专门人才,其创新素质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和阻碍。学习意味着接受原先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用以对付已知的或重复存在的情况,所掌握的不变知识,总是落在事件的后面,从而难以应对和处理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进步教育主张发挥儿童的天性,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压抑和阻碍儿童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了儿童的思维想象力,解放了儿童的天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变革,而且进步主义的观点给学校带来了很多新的变革,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把各个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使学生不在局限于书本的死板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以实验,从而学习到不懂的知识。遵守从做中学的方式,这种直接的体验更能让儿童与坏境相融合。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现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它过分的强调儿童的个人自由,而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决定作用。如果任由儿童自由的发展,会导致儿童走很多的弯路,可能会自尊心受到伤害,缺少教师或学校的管制,儿童会受到很多社会上的诱惑和挫折,过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规律以及社会坏境的制约。

四、适应中国教育的道路

中国的教育一直是遵守着传统教育的方式,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应对现在中国的教育,我们应该继续保持着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师生间的情感导向,在这基础之上,还要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和糟粕,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中的死板缺陷,要融入进步主义教育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也要适当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走错路的机会,加强儿童的动手能力,使儿童得到锻炼。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儿童教育发展的方面,我们应给予重视,并对错误的观念给予纠正,从而完善中国教育的制度,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最典型的代表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凯洛夫创立五环节教学法,凯洛夫师承赫尔巴特派。中心内容归纳为三点: 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强调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它与当时苏联30年代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初级文化的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从50年代末开始,苏联逐步抛弃了这种过时的思想。 解放初期,中国教育苏化,凯洛夫所著《教育学》被我们奉为法典、圣经,直到现在,大学“教育学”课程基本理论框架仍是凯洛夫模式。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得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广泛深入推广,它的庞大惯性力量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新课改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但是在现实中,班级授课制没有改变,秧田式的座位面对讲台,太多的学校、太多的老师仍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传统教学是“教师中心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今的广大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和专职教研人员都认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大多都在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尽管无论变什么方式,尽管怎样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要是教师主宰课堂,表现为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说生做,这样的教学都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分数的高低。 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学校都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要干出成绩,就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系统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并围绕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填鸭式”地传授知识,为考试而教。再者,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

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论文

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论文 摘要:鉴于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和资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鉴于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此不赘述,本文重点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观教育 2、人生价值观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中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用这些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畏艰辛、有所作为,养成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 3、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以天地为己任”、“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 义精神。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 不完全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 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 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 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中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 分人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 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 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 责任感的人。 4、民族精神观教育 二、借助传统文化的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诚然,精神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和内化的产物,而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将经过历史考验的优 秀文化传给青年一代,引导他们浩然之气的养成,是加强大学生思 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下为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几个方面。 (一)在历史教育中培育民族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三)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见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则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 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探讨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探讨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摘要:毋庸置疑,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讯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2亿.网络普及率迅速攀升,让我国俨然成为了一个网络发展大国.2010年9月,我国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宣布正式实施手机实名制,这让网民们纷纷猜测网络实名制时代是否也即将来临,一时间关于网络实名制是利是弊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 事实上,为了整饬我国互联网上存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减少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净化网络信息,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网络信息整治措施,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网络实名政策,如论坛实名制、博客实名制、网吧实名制和游戏实名制等. 对网络实名制存在抵制心理的网民们大多认为网络实 名妨碍了公民的自由表达,其实,网络实名制在于维护互联网健康良性发展,让言 论合法文明地在网络空间里自由表达,同时让作出非法言论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还有的人担心网络实名制实施后,网民的隐私会难以得到保障.但网络实名恰是为了整治目前网络上频繁发生的个人隐私不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之一。网络实名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可以法律形式来保障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关系中国对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也关系中国利用高科技创造后发优势、进行产业创新、保护知识创新。 关键字:网络实名制;社会影响;责任感 目录 一、网络实名制的时代意义 (1) 1.网络实名制的历史发展 (1) 2.网络实名制的社会前景 (3) 二、网络实名制的优势 (6) 三、网络实名制的弊端 (7) 四、网络实名制终究何去何从 (8) 一、网络实名制的时代意义 1.网络实名制的历史发展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都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 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要求所有在网吧上网的客户必须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浅谈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浅谈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随着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校园网在内的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校以及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新形式。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网络教育是一种利弊同在的教学形式,它在促进当前创新教育开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那么网络教育究竟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弊端?文章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内容。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网络技术而实施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动态性 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本,而网络教育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运用网络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共享不同国度的教学资源或登录到其它的教育网站涉猎所需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习者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动态交互式的集成信息,改变了学习者固有的学习方式。 2.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可供在职人员学习的时间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零散,他们很难挤出较长而稳定的

时间进行继续学习。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摆脱了传统教学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严格要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凭借异步授课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也可以凭借教学信息检索系统或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分享异地教育资源和名师指导。 3. 教育对象的多元性和社会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对象受到年龄、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网络教育则把教育的对象由传统教学的特定人群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依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4. 教学方式的交互性和合作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对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在网络教育中,实现了三种形式的交互:自我交互、人与学习系统的交互以及人机交互。我们通常所说的交互主要是指人际交互。网络教育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 5. 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 互联网的诞生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网络教育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势正改变着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化、民主化。 6. 优化办学条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网络实名制利弊分析

浅谈网络实名制在我国是否可行 -----网络文化概论课程关于网络实名制的作业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诸如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人们对网络实名制的讨论也日益升温,并希望借此解决网络问题。本文主要从网络实名制的利弊两方面来分析网络实名制在我国应不应该实施,其实施的可行性又有多大。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身份证,VIEID 网络实名制的提出 网络实名制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而产生的,最初也是针对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以及不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所提出的。网络实名制,是指上网者在使用网络服务之前,须先在后台注册登记真实身份信息,而前台则可以使用昵称的制度。

国内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的建议。他认为网上写东西要负法律责任,应该提倡用真名而非笔名发表文章,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在随后的几年中,网络实名制已然成为政府以及人们热议的社会话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省份的地方政府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尝试。可是,对于网络实名制是否应该实施这一问题,无论是政府、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其中既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近几年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下降,究竟在我国应不应该实行网络实名制,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 网络实名制利弊分析 关于网络实名制这一制度,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从争辩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就这一制度本身而言,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谈一下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利。我们知道最初网络实名制是针对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以及不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所提出的,客观的讲,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实名制在改善网络环境方面确实存在着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24 更新时间:2006-8-18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张天宝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对认知能力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过分推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意味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作为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星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第二,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

网络教学利弊的英语作文

A couple of years ago, individuals can only take courses at real schools. In other words, only when they go out to schools by themselves will they have lessons which they want to hav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education mode, on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This kind of teaching mode means that a student just needs to have classes sitting in front of a computer at home, which appealing to lots of people.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online teaching has its apparent merits. First and foremost, shared resources online are accessible to all people, which costs a little at the same time. This feature brings about significant benefits especially to those who fail to afford that many courses at real schools. Secondly, online teaching makes it come a reality that one is able to study at the best pace suitable for him according to his own schedule. Last but not least, studying at home without going out is much more comfortable as well as convenient to busy peop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Meanwhile,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online teaching also has demerits that cannot be dismissed. For one thing, online teaching, not like face-to-face teaching, lack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using teachers not to receive feedbacks from students in time. For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辩论赛赞成网络实名制

正方四辩1: 各位老师,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赞成网络实名制。在我开始我的结辩之前,我首先要……(对方辩友一再地提到美国,我就想告诉对方辩友一个现实,9?11之后,美国就强调所有手机都必须支持手机实名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控制犯罪,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不过,美国有严格规定,只有少数机构才能有权利对用户进行定位跟踪,而个人用户之间的定位,政府也有严格的条令。除了家长担心而定位未成年人外,任何个人定位必须征得对方同意。可见,只要监管到位,实名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网络实名制是要求网民们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留言板上"灌水"。“实名制”最主要的就是防止和打击“心怀叵测的网民在网站BBC上匿名发帖,对特定当事人侮辱漫骂,肆意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人权”。经过整场的辩论,我方总结出了以下⑥点:第一,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我们不应该网上一个生活,网下一个生活。网络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匿名”,而是沟通起来更方便,更快捷。至于有些人匿名来侮辱别人,现在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很多人的ID都是和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有关部门完全实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查到他们的,只不过现阶段还没有追究他们,所以匿名完全没有必要。第二,有利于净化网络气氛。实名制有利于言论者的自我约束,而收 敛中伤他人的言论。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匿名”,互联网很流行的一句话“在网络世界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匿名”的弊端逐渐显现。网上的匿名攻击、发泄并不是所谓的言论自由,互联网的自由魅力并不体现于此。相反,互联网环境需要净化。所以,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无疑可以让这样的这些人在相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第三,有利于实施司法公正。实名制有助于网络纠纷的责任追究,便以对言论者的根源追溯。实行网络实名制就仿佛给每一个网民佩戴了一张电子身份证,对于警方来说,在必要的时候,将会很容易的找到需要的人的资料,这为司法部门的工作提供了便捷。第四,有利于诚信这一民族精神的回归、重塑和提升。互联网也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反映,不会独立于真实世界而存在。在真实的世界中,人身攻击的事情是不允许的。那么,在网络世界就可以了吗?大家可以合理、公开地讨论,网络世界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的。既然大家的行为没有违反什么,为什么不能用实名呢? 第五,实名制使话语权有了影响力。必须承认,实名制会让部分人的网络话语权受到一些影响,实名发表见解,特别是对于敏感话题,会 让一部分人有所顾忌,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言论自由。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匿名的话语权本身就不具备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人微言轻的话语权可能也不是发言人本身所愿。第六,有利于遏制利用互联网犯罪的发生。最后,套用博客中国发起人方兴东的一句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已不是匿名,而更是其坦诚快捷的沟通方式呀,对方辩友。实名让网络更自由,实名让网络更整洁,实名让社会更诚信。综上所述,我再一次重申我方观点:网络实名制好!谢谢 正方四辩2: 首先我要指出对方在整场辩论过程出现出现的一些问题:1.网络实名制并不要求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真实姓名。网络实名制只是要求网民在注册之时使用真实姓名和真实资料,在成功注册结束后,虚拟世界中还是可以另外起名字的。2.对方一直在强调实行网络实名制会侵害公民的隐私及言论人身自由。但是言论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社会、国家的权益为前提。当今很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去侵犯他人、社会、国家的权益。实施网络实名制,必然会使这一类现象大量减少,从而有效控制网络上不负责任,攻击他人的行为。而对于普通公民,既然没有违法,自然这项法规不会对其造成伤害。而如果担心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名制来伤害普通公民,那么我们早该知道,网络上早就已经出现了人肉搜索,犯罪分子根本不必非得靠着你的实名制才能伤害我们的公民。相反的,网络实名制更有利于保护大多数公民的权益不受侵害。3.对方说现在我国实施网络实名制技术不成熟。首先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上大学家里钱不够,条件不成熟,所以我上大学就是弊大于利的吗?其次,对方同学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承认了如果技术成熟了那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其实对方同学是拿现行技术下的实名制和技术完备下的实名制进行的比较,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在实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响。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四书”、“五经”虽凝聚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但其又是按照统治阶级利益不断删定,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定教条,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教化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愚化了民众。而且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给传统教育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原则虽强调贯彻启发式,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思想,又到处可见呆读死记、照本宣科,以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扭曲了学习的目的。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使读书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力性,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意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天、地、君、亲、师”是至高无上的,而这一点在传统教育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更是死抱着四书五经,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而这恰恰促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悲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家庭教育,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关爱,不允许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一些事情,总是为孩子操办一切,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而结果孩子是这个也不敢做,

远程教育的利与弊

远程教育的利与弊 日前,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北京2006年1至9月人均教育支出同比增长4.3%,其中,居民人均成人教育费为157.8元,同比增长10%。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在职人员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纷纷选择继续教育。网络教育是最为新颖、最受关注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网络大学以其灵活性和互动性,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然而,记者一番调查发现,目前各大学网络教育仍处在发展阶段,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尚需时日。 网络大学已达68所 近几年,国内的远程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从1998年教育部第一次批准4所普通高校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到现在,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全国一共已经有68所大学在开展远程教育。今年,国内远程教育的生源与去年相比也有一定的增长。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通过网络教育攻读本、专科教育的人数已经达到300万。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每年报读该院英语专、本科学历教育者达数千人,学员构成范围很广,外企、航空、酒店、旅游业等各行各业都有涉及。 可获正规学历学位证 开展大学远程教育的大部分院校只提供专、本科学历的学习,有部分也提供研究生课程教育。一般来说,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该大学的毕业证书;符合毕业条件,且符合到院校的学位申请条件,还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每个大学远程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证书都是由该大学颁发,而不是由该大学的网络学院颁发。这些证书都是获得国家承认的。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高中起点的本科,学习时间为4~7年,而专科起点的本科,学习时间为2~5年;高中起点的专科,学习时间也为2~5年。 学习方式有利有弊 利网院学生可“随时”学习 网院生源以在职人员为主,如果让他们挤出整块的学习时间恐怕比较难,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零散时间用到课程学习中。人大网院北京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龚伟告诉记者,各大学网院一般都开设有教师讲解、网上导学、课程作业、学术讲座等栏目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赵老师告诉记者,网络教育中的交流有时甚至比面授还要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通过论坛、BBS、在线语音视频答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可以非常及时地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弊督促性差,学生需自我掌控 网院学习更加随时随地,但随之而来的必然也会有一些弊端。首先,跟老师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较少,而网上问答不一定能达到较好的交流目的。第二,对

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最新

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 文最新 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适宜幼儿的知识也非常之多,比如儿歌、诗歌、传说、成语故事等。和孩子讲《红楼梦》他们不知所云,但讲《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们肯定会欢呼雀跃,听得津津有味。 幼儿园环境布置是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的第一表现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蒙台梭利指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幼儿园的环境是鲜活、生动的教科书,它通过幼儿感知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内容创设融入到环境布置中去,在吸引幼儿注意的同时,也丰富幼儿的知识,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增加儿童对文化的认同感,比如烘托节日气氛的红灯笼、一幅书法作品等等,创建丰富的园墙文化。 幼儿园可以通过区角游戏的创设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比如56个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传统小吃坊等等。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是其走进幼儿园的基本表现形式。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从早晨入园开始到下午离园结束,紧紧围绕幼儿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用餐、午休、游戏、学习、户外活动、盥洗等。这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比如用餐仪礼、餐点介绍、尊重师长、课堂教学、户外活动等都可以融合传统文化因素。北京有一所幼儿园的课外活动中大班做武术操,一招一式都特别简单、到位,既强身健体,又可以在活动中品味中华武术,久而久之,文化的种子便在幼儿小小的心灵中扎根生长。 主题活动是宣扬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最丰富最易增强认识的形式。节日文化、特色文化、道德讲堂等等,都可以走进幼儿园,老师和幼儿一起布置,一起参与,一起收获。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快乐新年》主题活动包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做为正方辩手的你准备好辩词了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一辩亮出观点:应试教育是有利的,它能够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方式,为身处社会中下层的人提供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的平台。 自由辩论: 1. 反驳应试教育其实是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 2. 应试教育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作为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心想着考完试就结束了,那样也是学生有问题。 3. 当今的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融合的多面体,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应注意区分。 4. 高考为广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而不是直接送他去成功,把握不好是自己问题。 5. 考上好的大学最后失业是多方面因素,如:a.个人能力问题。b.自身眼界太高太过挑剔。c.社会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平台。d.个人意愿。 6. 中国人口众多用这样的方法是公平的。周济所说,人们对考试之外的评价缺乏认可,有些措施在当今条件下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客观上形成了对高考制度的过于依赖,强化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竞争性。在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想推进素质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公”。 7. 在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下应试教育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人力物力。

8. 升学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在目前的程度下只适宜应试教育。 9. 不否认应试教育有缺陷但一切都在改革发展中,状况会越来越好。 10. 其实更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应试教育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例:父母让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他以后有个好的工作能赚钱,同样有钱人家不会太过逼迫孩子学习,只会要求其有个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就比如李开复对他的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答案显而易见。 11. 提倡广义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僵硬的狭义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同样需要素质教育,应为只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最终是为社会而服务的。 12. 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模仿发达国家的学生散养模式。 问题: 1.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该进行何种教育? 2.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中国的人才从何而来? 3.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社会公平如何保证? 4.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保证大量高等人才的输出? 5.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相比? 6.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学生学习的动力? 7.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 8.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你将如何改革教育,你确保一定能成功吗?

网络实名制政策

网络实名制政策从本世纪初以来不断得到国家的支持,并逐步深化推进,这一态度的形成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思路密不可分,将互联网视为新媒体,并由此认为应当按照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部门在不同领域为了不同目的而摸索实践,但总体而言这些政策仍然是分散的,对社会上大多数用户而言,网络的非实名使用是一种常态和预期。评估实名制的效果也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权衡这一政策的利弊,但是就我个人观点,还是不支持网络实名制。 网络的发展很大的原因是自由,开放。网络媒体想对去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它的多元化,没有拉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它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面发布新闻和看法,相对与传统的媒体它和受众者的关系更加接近,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如果进行网络实名制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网民们畅所欲言。在今年,韩国正式废除网络实名制!韩国宪法法院宣布废除2007年生效的网络实名制,法官一致裁决这一政策破坏了言论自由。韩国宪法法官称,没有证据证明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达到了其初衷目的,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后,人们因担心受惩罚而不敢在网上发表不同意见,破坏了言论自由。近年来,有关部门都加强了对网络的重视,把网络作为一个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倘若实行实名制,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敢畅所欲言,若心中有不满也会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直言。某网站对此问题进行投票,有79%的表示反对实名制。 另外,重点是部分先进国家已经对网络进行了实名制。但是网络犯罪并没有下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实名制是一个安全流行的网络趋势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喻国明教授说:“微博实名制是对微博使用的遏制和威胁。谣言四起是社会自救的手段,它有两面性,在社会是对老百姓一种最大的同情。一个谣言肆虐的社会必定是社会管理机制出了问题,而不是老百姓有问题。中国的网警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不需要使用网络实名制这么失败的措施。”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同时,实名制还可能造成大量个人信息泄漏,造成巨大的社会隐患。如今网络实名制广泛应用于交友网站和社交网站。而这些网站使用实名制主要是因为避免虚假信息,更有些相亲交友网站是为了能更加真诚的交友,他们以这些理由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去放心的参加这些交友网。但是在这一吸引点之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也不难发现,网络非实名制也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例如前几年的天涯泄密事件,爆出了巨大的水军团。但与此相比,个人觉得还是实行实名制带来的隐患更大。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反对微博实名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