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笔记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笔记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笔记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笔记

教师资格证笔记

中学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课:科目一综合素质指导

一、考点分析

1.题型上:29个单选(29*2=58)3个材料分析题(3*14=42) 1个作文题(50)

1.职业理念:学生想做科学家,班主任说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学肯定学不好,这样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2.法律法规:不能给予老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穿戴不整,影响仪表的)

3.职业道德: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后都只是在下次的课堂上与学生核对答案,他的做法(不合理,教师应该认真批改作业)爱岗敬业

4.文化素养: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有关的(图穷匕见)指鹿为马(赵高)望梅止渴(曹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5.信息能力:在Excel中,下列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满足条件的数据内容的是(自动筛选)

6.逻辑推理:3+4+5=151227 5+3+2=101525 8+2+4=321648 则7+6+5=354277

三、备考方案

1.据历年真题,梳理考点难点(考点分析)

2.学习知识点,形成知识地图(制作目录)

3.学方法,提高备考能力(材料分析和写作)

四、材料分析题实例:

1.职业理念

注意:1.考察范围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什么样的人。

2.评析:先评后析,评价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学生观知识点:1.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是完整的主体,要尊重学生。

2.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因材施教。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认识到学生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要热爱学生。

答案:总分总,总:一个帽子一句话。

分:根据材料分点答出,答题要点+材料内容辅助分析,做的好:体现了,运用了,贯彻了什么理论,材料当中。。。,提高了,促进了,培养了。。。

做的不好:违背了什么理论,材料当中。。。。,阻碍了,不利于。。。

总: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一个袜子一句话。

2.教师职业道德

三爱两人一终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第二课: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指导

一、考试内容分析(选择题30%,非选择题70%)

1.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中学班

2.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心理发展,中

二、题型分析(82分客观题,68分主观题)

三、备考策略

1.知识方面:重点知识识记,客观选择题练习,二八原则,20%的知识占了试卷80%的分数。

2.技能方面:书写(字迹要好),行文(句子流畅,列点答题突出关键词,思路清晰,答题饱满),分析(分析题干,读懂题,答好题)

四、简答题案例分析

1.感知阶段:0-2岁,延迟模仿,客体永久。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的产生,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答题模式:关键词+延伸的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注释)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 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 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 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 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 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 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 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 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本教师资格证笔记记录.doc

教师资格证笔记 中学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课:科目一综合素质指导 一、考点分析 1.题型上: 29 个单选( 29*2=58)3 个材料分析题( 3*14=42) 1 个作文题( 50) 2.内容上: 知识模块知识点 教育观学生观职业理念 教师观 教育法规,学生权教育法律法规利,教师权利和义 务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爱两人一终 身) 历史,科学,文学,文化素养 艺术鉴赏素养 分值题型 4 个单选( 1 个教 育观,2 个学生观,22 分( 14.7%) 1 个教师观) 1 个 材料分析(学生观 重点) 8 个单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 1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1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 1 个)16 分( 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 (2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 1 个)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 个) 22 分( 14.7%) 4 个单选(教师职 业道德 2 个,班主 任工作条例 1 个, 教师职业行为 1 个) 1 个材料分析 9 个单选 中国历史或世界 历史( 1 个) 传统文化( 1 个) 地理知识或儿童 18 分( 12%) 文学( 1 个) 中国科技史或外 国科技史( 1 个) 科学常识( 1 个) 中国古代文学( 1

个) 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个) 世界文学( 1 个)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 1 个) 4 个单选(信息处 逻辑思维,信息,理 2 个,逻辑思维 基本能力72 分( 48%) 2 个) 1 个阅读理 阅读,写作能力 解(材料分析) 1 个作文 3.内容与题型 题型知识模块题目分布个数分值 单选职业理念1-4 题 4 个8 分 教育法律法规5-12 题8 个16 分 教师职业道德13-16 题 4 个8 分 文化素养17-25 题9 个18 分 基本能力( 2 26-29 题 4 个8 分 个逻辑推理 2 个信息) 材料分析职业理念30 题 1 个14 分 教师职业道德31 题 1 个14 分 阅读理解(基32 题 1 个14 分 本能力一问 4 分二问 10 分) 写作基本能力33 题 1 个50 分 二、选择题实例分析: 1.职业理念:学生想做科学家,班主任说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 学肯定学不好,这样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2.法律法规:不能给予老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穿戴不整,影响仪表的) 3.职业道德: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后都只是在下次的课堂上与学生核对答案,他 的做法(不合理,教师应该认真批改作业)爱岗敬业 4.文化素养: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有关的(图穷匕见)指鹿为马(赵高)望 梅止渴(曹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5.信息能力:在Excel 中,下列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满足条件的数据内容的是 (自动筛选) 6.逻辑推理: 3+4+5=151227 5+3+2=101525 8+2+4=321648则 7+6+5=354277 三、备考方案 1.据历年真题,梳理考点难点(考点分析) 2.学习知识点,形成知识地图(制作目录) 3.学方法,提高备考能力(材料分析和写作) 四、材料分析题实例: 1.职业理念

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注: 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 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 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规定性。 b)教育具有继承性; c)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d)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复习笔记自己整理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 模块二:课程知识 (2)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2)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2)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2) 第三节: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3) 第四节: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个)(背) (4) 第二章初中数学课程目标 (6) 第三章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8) 第四章: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 (9) 第一节《课标》中的数学教学建议 (9) 第二节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9) 第五章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建议 (10) 第一章数学教学方法 (11) 第一节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1) 第二节:教学方法的选择 (11) 第二章数学概念的教学 (12) 第一节:重要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第二节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12) 第三章数学命题的教学 (12) 第一节重要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第二节: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 (13) 第四章数学教学过程与数学学习方式 (13) 第一节数学教学过程 (13) 第二节:数学学习的概念 (14) 第三节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14) 第一章数学教学设计 (15)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阐明 (15)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确定 (15)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确定 (16) 第四节教学方案的撰写 (17) 第二章数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17)

模块二:课程知识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郭嘉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 相关的数学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 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 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 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普及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 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 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三、发展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中大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化学学科知识运用 第一章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 第一节课程标准概述与解读 化学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一.前言包含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方面课程目标(三维)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包含 5个一级主题,19个二级主题 实施建议包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初中化学课程性质: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课程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强调化学课程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强调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关联性,倡导了多样化的学习评 价方式。 课程设计思路:1.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2.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3.科学探究式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5个一级主题分别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 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是要素但并不是流程) 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3.初步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4.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处;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㈡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个二级主题 1.我们周围的空气; 2.水与常见的溶液; 3.金属与金属矿物;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㈢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四个二级主题: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2.微粒构成的物质;3.认识化学元素;4.物质组成表示 ㈣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二级主题: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3.质量守恒定律 ㈤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二级主题: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3.化学物质与健康;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第二节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语义 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 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 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 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 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 2、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历史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 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 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 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 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3、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

新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教师资格证整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多见选择, 1.教育与人类同时产生 2.《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有计划性与组织性(狭义教育包括教师,学校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学生,学习生的东西 5.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具有社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 具有相对独立性。 6.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有时又写为教育内容,如黑板、多媒体等,如若选择中出现,选择同一级别的。)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学的主体。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7.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8.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一般忽略不计)(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本能)(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本能)榜样法,美国教育家孟禄(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劳动,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沉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9.教育的发展

教资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综合素质教资 5天:真题大题整理(上下午书(晚+上午作文(下午晚上+ 上午选择题文学常识外刷(下午晚上)7背(上下午)7文学常识(整理公务员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两天,法律常识整理,其他来不及算了)。 加粗为常考点 一、单选(29 题,2 分/ 题) 1-5 题,考查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见设问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不恰当的是。6-12 题考查第二 章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题干选择合乎法律的选项。13-16 题考查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常问老师行为正确的是。17-25 题考查第四章文化素养,常见某学说的提出者、诗词作者、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艺术、正确的理解等。26-29 题考查第五章教师基 本能力,涉及word 、Excel、PowerPoint 的简单操作,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数学规律各设一道。下面的是常考的点,侧重应用,不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观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实践X) 4、素质教育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 更新教育理念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评价多元化)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X。(因为素质教育主渠道还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题) 选择题注意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作业分析,布置、批改作业属于学生主体性,而非差异性;小时跑调,长大歌唱家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发展潜能;学生叛逆,打扰上课,老师暗中调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补救,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而非独特的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别): (1)顺序性(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 (2)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教学,不“一刀切” )

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速记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 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育学笔记(考试前熬夜整理重点,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2012版教育学)

1.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 具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 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 板性和象征性。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③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②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③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②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③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④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7.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③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8 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②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③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④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⑤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搭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⑥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①教育观念现代化 ②教育目标现代化 ③教育内容现代化 ④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⑤教师队伍现代化 ⑥教育管理现代化 ⑦教育设备现代化 ⑧教育制度现代化 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①主导: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A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B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 C基础教育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②促进: A加速人的发展 B发掘人的潜力 C提升人的价值 D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①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②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 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③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1.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从意识方面来说,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 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 12.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13.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14.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1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16.1999年,我国教育目的的新表述: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8.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19.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0.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均,并不是全面)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 (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①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②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关联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

山东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内容整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知识复习笔记(完整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技能知识复习 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1681年拉萨尔(法)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法兰克(德)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是公认的第一批世界教师教育机构。 ☆2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三层涵义: 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表现形态。 4爱伦微格教学(即微观教学或录像反馈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课堂教学技能分为:提问技能;强化与控制技能;举例技能;运用教学手段技能;课堂结构技能;组织合作学习技能;运用教学原理技能;试误技能。 第二章 √5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6备课的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

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7个人备课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组织、规范和优化的过程。 √8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级同科的教师互相合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资源。 △9学期备课即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时备课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计划和单元进度计划,对每一节课进行设计。 ☆10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11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1.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2.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3.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12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1.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2.精度教材,深层领会(把握教材的内在特征和重点、难点、关键点)3.精细加工,再创教材(教材语言的转换,内容的取舍、增补、调整和再加工) △13观察法和谈话法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14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1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 △16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学期(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17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18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19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