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体运动学重点教学内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教学内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教学内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教学内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

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

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

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

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

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第二类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其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故称省力杠杆。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1、第三类杠杆属于()

A、平衡杠杆

B、省力杠杆

C、速度杠杆

D、一般杠杆

E、省时杠杆

2、第一类杠杆属于()

A、平衡杠杆

B、省力杠杆

C、速度杠杆

D、一般杠杆

E、省时杠杆

3、康复医学治疗的主要办法()

A、理疗

B、运动疗法

C、针灸、按摩

D、疗养、保健

E、作业治疗

答案:1、C 2、A 3、B

三、多选题

1、杠杆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

A、省力

B、获得速度

C、防止损伤

D、保持平衡

E、省时

2、运动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A、生物力学

B、生物化学

C、生理学

D、人体机能解剖学

E、体育医学

答案:1、ABC 2、ABCDE

四、简答题

1、试述人体运动的面和轴。

(1)面:①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②额状面(与身体前后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③矢状面(与身体侧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2)轴:①横轴(与地面平行且与额状面平行的轴)

②纵轴(额状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的、上下贯穿人体正中的轴)

③矢状轴(与地面平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方向上前后贯穿人体)

2、试述杠杆原理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

(1)省力:在人体杠杆中肌拉力的力臂一般都短,可以通过籽骨、肌肉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等来延长力臂。如股骨大转子就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提重物时,使重物靠近身体也可以缩短阻力臂而省力。

(2)获得速度:人体杠杆中大多数是速度杠杆,在运动中为了获得更大速度,经常使几个关节组成一个长的阻力臂,如掷铁饼就要伸长手臂。有时还要附加延长的阻力臂。(3)防止损伤:人体肌杠杆多属于速度杠杆,一般不能省力。所以阻力过大时,容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特别是力点和支点(肌腱、肌止点以及关节)的损伤。应加强肌力训练,并适当控制阻力及阻力矩,以保护肌杠杆。

五、其他概念

1、运动治疗的英文:kinesiotherapy

2、人体运动学与康复治疗的关系:人体运动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以恢复

患者功能为己任的康复治疗师,必须熟练掌握人体运动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3、力的三要素:①大小②方向③作用点。

4、粘弹性材料的特点:①蠕变②应力松弛③滞后

第二章骨运动学

一、名词解释

1、成骨细胞:排列在骨表面或紧紧包靠在邻近成骨细胞上,当成骨细胞被骨基质包埋、细

胞质突伸进骨基质时,他们就在骨基质中形成骨细胞;当成骨细胞一旦被激活,则会从钙化骨基质的缝隙中游离出来。

2、破骨细胞: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组成,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主要分布在骨

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破骨细胞数量较少,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包质嗜碱性随细胞的老化,渐变为嗜酸性。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长骨:四肢短骨:踝部和腕部扁骨:头部、胸部及四肢带部不规则骨:脊椎、头颅。·拉伸载荷:是指在骨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力的作用。

·压缩载荷:是施加于骨组织表面的两个沿轴线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对的载荷。

·弯曲载荷:是使骨沿其轴线发生弯曲形变的载荷。

·剪切载荷:表现为在骨的表面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相距很近的力的作用。·扭转载荷:加在骨上并使其沿轴线发生扭转的载荷。

·复合载荷:使骨处于两种或多种载荷的状态。

1、位于四肢的骨多为()

A、扁骨

B、长骨

C、短骨

D、不规则骨

E、含气骨

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方向作用于骨的两端的载荷是()

A、剪切载荷

B、压缩载荷

C、拉伸载荷

D、复合载荷

E、弯曲载荷

3、施加于两个骨组织表面的两个沿轴线的大小相等、方向想对的载荷是()

A、剪切载荷

B、弯曲载荷

C、拉伸载荷

D、复合载荷

E、压缩载荷

4、当一对相距很短、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骨时可能会产生()

A、剪切骨折

B、扭转骨折

C、压缩骨折

D、粉碎性骨折

E、拉伸骨折

答案:1、A 2、C 3、E 4、A

三、多选题

1、对长骨的正确描述是()

A、呈长管状

B、两端膨大部为骨骺

C、主要分布于四肢

D、骺软骨终身不骨化

E、骨干的主要结构是骨密质

2、对短骨的正确描述是()

A、呈立方形,仅表面为骨密质,内部则为松质骨

B、有多个关节面,可与相邻的数块骨构成多个关节

C、多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运动形式较复杂而运动又灵活的部位

D、常以多个短骨集群存在,当承受压力时,各骨紧密聚集,形成拱桥结构

E、多分布于躯干

答案:1、ABCE 2、ABCD

四、其他概念

1、骨的力学功能:①支撑功能②杠杆功能③保护功能

2、骨的生物学功能:①钙、磷储存与物质代谢②造血和免疫功能

第三章肌运动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

他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成为运动单位。

2、肌力: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体现肌

主动收缩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反映肌最大收缩水平。

3、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面。

4、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6、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6、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

7、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

8、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静力性运动:亦被称为等长运动或等长收缩。等长运动时,肌的张力或应力作用在附着点上,起止点无位移;此时肌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因此等长运动不产生运动动作,也不做功,但肌收缩仍需消耗能量。等长运动时,外力与肌本身所产生的最大张力即内力相等,大小则视主观用力程度、对抗重力或固定阻力而定。等长运动是固定体位和维持姿势时主要的肌运动形式。

·动力性运动:可分为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相互靠近。肌的向心运动作用是促发主动肌收缩。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肌的离心运动作用是促发拮抗肌收缩,以稳定关节、控制肢体动作或肢体坠落的速度。

·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协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者成为副动肌。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当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应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及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并能防止关节损伤。·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相对固定的一端所附着的骨或更近的一连串骨充分固定。

·中和肌: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

1、等长运动中,()除外。

A、固定体位和维持姿势

B、力的大小不变

C、起止点无位移

D、不做功

E、维持姿势

2、下列哪种肌运动不做功()

A、向心运动

B、离心运动

C、等长运动

D、等张运动

E、减速运动

3、牵拉-缩短周期,肌先()

A、等长运动

B、向心运动

C、等张运动

D、离心运动

E、以上都是

4、肌实现向心运动或离心运动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小节

D、肌动蛋白

E、肌丝

5、最易引起肌痛的运动形式()

A、向心运动

B、等张运动

C、离心运动

D、等长运动

E、等速运动

6、产生最大张力的运动形式()

A、A、向心运动

B、等张运动

C、离心运动

D、等长运动

E、等速运动

7、与拮抗肌互为拮抗肌的是()

A、原动肌

B、副动肌

C、固定肌

D、中和肌

E、协同肌

8、关于等张收缩不正确的是()

A、肌力大于阻力

B、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

C、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

D、肌长度不变

E、也称动力性收缩

9、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

A、痉挛步态

B、画圈步态

C、剪刀步态

D、前冲步态

E、垂足步态

10、慌张步态见于()

A、脊髓灰质炎

B、小脑功能障碍

C、帕金森病

D、痉挛型脑性瘫痪

E、脑血管病

11、帕金森步态表现,错误的是()

A、肌张力异常增高

B、肌张力异常降低

C、步行启动困难

D、止步困难

E、行走时躯干前倾

12、()不是胫前肌麻痹时的步态表现。

A、足下垂

B、跨越步

C、髋关节屈曲度增大

D、膝关节屈曲度减小

E、踝关节在摆动相呈跖屈

13、()抵消原动肌不需要的动作。

A、主动肌

B、副动肌

C、拮抗肌

D、固定肌

E、中和肌

14、帕金森病的步态是()

A、痉挛步态

B、慌张步态

C、剪刀步态

D、画圈步态

E、垂足步态

15、偏瘫的步态是()

A、痉挛步态

B、慌张步态

C、剪刀步态

D、画圈步态

E、垂足步态

16、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步态是()

A、痉挛步态

B、慌张步态

C、剪刀步态

D、画圈步态

E、垂足步态

答案:1、B 2、C 3、D 4、C 5、C 6、C 7、A 8、D 9、B 10、C 11、B

12、D 13、E 14、B 15、D 16、C

三、简答题

1、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1)肌的生理横断面

(2)肌的初长度

(3)肌的募集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5)杠杆效率

2、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四、其他概念

1、肌的功能解剖学:完整的肌由肌束组成,肌束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许多平行

排列的肌原纤维,而肌原纤维又由一连串的肌小节组成。肌小节是具有收缩性的结构单位,由许多相互穿插肌丝组成,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对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的发展至关重要;细肌丝由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组成。

2、肌的类型:肌可分为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两类。前者对刺激产生较缓慢的收缩反应,也

称为慢肌。后者对刺激常产生快速的收缩反应,也称为快肌。与白肌相比,红肌具有较丰富的血液供应,能够承受长时间的连续活动;而白肌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张力,即爆发力,但随后极易陷入疲劳。红肌和白肌的神经支配不同。

3、正常人行走速度:60-75m/min (1.3m/s)

4、步态周期:分为站立相和摆动相两个阶段。

5、偏瘫步态:又称画圈步态,常见于脑卒中和脑外伤后偏瘫患者。

6、剪刀步态:又称交叉步态,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

7、帕金森步态:又称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躯干前倾,

步长、跨步长缩短。由于躯干前倾,致使身体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以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而一旦启动却又难以止步,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

态。

8、臀大肌步态: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形成仰胸挺腰腹状,类似鹅行走姿态,又称鹅步。

9、臀中肌步态:一侧受损,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两侧受损,步行时上

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10、股四头肌步态:表现为足跟着地后,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

11、跨越步态:又称垂足步态。踝关节在摆动相呈跖屈,表现为足下垂;步行摆动期,患者

需要通过抬高患肢进行代偿,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第四章关节运动学

一、名词解释

1、肩肱节律:上臂的外展与前屈活动系由肩肱关节和肩胸关节共同完成,其中最初30°外

展和60°前屈是由肩肱关节单独完成。当外展、前屈继续进行时,肩胸关节开始参与并以与肩肱关节活动成一比二的比例活动,这种肩关节运动伴有肩胛骨旋转的节律性变化称为肩肱节律。即肩部每活动15°,其中肩肱关节活动10°,肩胸关节活动5°。

2、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

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3、对掌运动:是拇指向掌心、拇指尖与其余4个指尖掌面相接触的运动,使得手具有强力

的抓握功能,有利于从事各种劳动与运动。这一运动加深了手掌的凹陷,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细操作时所必须的主要动作。

4、鱼际:由四块运动拇指的肌肉组长,各肌主要起自屈肌支持带,分别是拇短展肌、拇短

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除拇短屈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重分配,拇收肌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余两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这群肌可以使拇指屈、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5、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重点的连线为股四

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角为Q角,国人正常Q角为11°-18°。

6、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

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的“主动不足”。

7、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工作时,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

节处就再不能被充分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8、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其腱

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足。

9、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期大

部分时间是单足支撑。

10、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

11、内翻和外翻:当足跖屈时,距骨滑车的较窄部分位于关节窝内,使关节头的两侧留有空

隙,此时距骨和足部的其他所有跗骨、跖骨等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可绕足的矢状轴作内、外运动,该运动称踝关节的内翻和外翻。

12、足外肌:指来自小腿的前、后及外侧等处的足部肌。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构成。拇指腕掌关节是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的鞍状关节。

·掌指关节:为髁状关节,只有两个自由度,接近有90°屈,大约20°外展。

·指骨间关节:为屈戍关节,仅有一个自由度。

·拇指掌指关节:为屈戍关节,比其他手指的掌指关节运动范围自傲,屈为45°-60°,过伸为0°-20°。

·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骨间关节:一个运动自由度的屈戍关节,近侧屈120°,远侧稍小于90°,过伸为0°。

·外来肌(手外肌):起自前臂或肱骨,指伸肌、示指的伸肌、小指的伸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

·固有肌(手内肌):起点、止点均在手骨,4块蚓状肌、3块掌侧骨间肌、4块背侧骨间肌、鱼际肌、小鱼际肌。

·指关节运动范围:掌指关节从零位置屈的范围约90°,但这个值在各手指间不同。小指弯曲最大,约95°,示指约70°。

·髋关节运动:屈0°-125°,伸0°-15°,外展0°-45°,内收0°-45°,内旋、外旋0°-45°,外旋大于内旋。

·限制髋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1)关节窝深(2)关节囊厚而坚韧(3)关节周围韧带数量多且紧张有力,如其中的髂骨韧带限制髋关节过度后伸,耻骨韧带及坐骨韧带防止髋关节过度外展、内收或旋内。

·颈干角:成年时平均为127°(正常范围约为110°-140°),男性小于女性。

·前倾角:新生儿15°-20°,成人不超过10°-12°。

·髋关节运动的肌群:

(1)屈肌群:髂腰肌及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臀中肌前部、阔筋膜张肌、长收肌。(2)伸肌群: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梨状肌、腘绳肌。

(3)外展肌群:臀中、小肌。

(4)内收肌群:长、短及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5)内旋肌群: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

(6)外旋肌群:臀大肌、闭孔肌、股方肌。

·髋关节的活动范围:0°-135°

·

1、下列对肩关节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肱骨头和关节盂构成

B、关节囊厚而且坚韧

C、可做屈伸运动

D、灵活性比坚固性大

E、肩关节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2、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

A、前下方

B、上方

C、下方

D、后下方

E、前上方

3、下列不属于肘关节结构的是()

A、桡骨环状韧带

B、肱尺关节

C、肱桡关节

D、桡尺近侧关节

E、桡尺远侧关节

4、下面哪个结构通过腕管()

A、尺侧腕屈肌

B、尺神经的深支

C、尺动脉

D、正中神经

E、桡动脉

5、经过尺侧腕管的结构有()

A、正中神经

B、尺动脉

C、桡静脉

D、指浅屈肌

E、拇长屈肌

6、第一腕掌关节属于()

A、鞍状关节

B、球窝关节

C、滑车关节

D、椭圆关节

E、杵臼关节

7、使腕关节内收的主要肌是()

A、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

B、尺侧腕伸肌和桡侧腕长、短伸肌

C、桡侧腕屈肌和拇长展肌、拇收肌

D、拇长伸肌、拇短伸肌和掌长肌

E、桡侧腕屈肌和拇收肌

8、腕骨共八块,均属于()

A、不规则骨

B、籽骨

C、短骨

D、扁骨

E、长骨

9、与肩关节内旋无关的肌是()

A、三角肌

B、胸大肌

C、肩胛下肌

D、大圆肌

E、小圆肌

10、可绕三个基本轴做运动的关节是()

A、膝关节

B、肘关节

C、桡腕关节

D、髋关节

E、踝关节

11、颈干角的范围是()

A、120°-145°

B、110°-140°

C、110°-125°

D、100°-140°

E、110°-150°

12、限制髋关节过神的主要结构是()

A、髋臼

B、关节囊

C、坐骨韧带

D、骶髂韧带

E、耻骨韧带

13、限制髋关节外展和外旋的主要结构是()

A、髋臼

B、关节囊

C、坐骨韧带

D、骶髂韧带

E、耻骨韧带

14、限制髋关节内收和内旋的主要结构是()

A、髋臼

B、关节囊

C、坐骨韧带

D、骶髂韧带

E、耻骨韧带

15、属于髋外展肌群的是()

A、臀中肌

B、大收肌

C、髂腰肌

D、臀大肌

E、闭孔外肌

16、属于屈髋肌群的是()

A、臀中肌

B、大收肌

C、髂腰肌

D、臀大肌

E、闭孔外肌

17、参与踝关节组成的骨有()

A、胫骨、腓骨、距骨

B、胫骨、腓骨、跟骨

C、胫骨、距骨

D、胫骨、跟骨

E、胫骨、跟骨、距骨

18、未参与踝关节组成的骨关节面是()

A、胫骨的下关节面和内踝关节面

B、腓骨外踝关节面

C、距骨滑车的上关节面

D、跟骨上关节面

E、距骨滑车两侧关节面

19、关于踝关节叙述错误的是()

A、由距骨滑车和胫腓骨下段组成

B、内侧有三角韧带

C、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D、可单独做屈伸、内外翻运动

E、屈大于伸

20、踝关节正常背屈的幅度是()

A、20°-30°

B、20°-40°

C、20°-50°

D、30°-50°

E、40°-50°

21、髋关节屈曲的范围()

A、0°-125°

B、0°-30°

C、0°-35°

D、0°-40°

E、0°-45°

22、髋关节伸展的范围()

A、0°-125°

B、0°-30°

C、0°-35°

D、0°-40°

E、0°-45°

23、髋关节内旋的范围()

A、0°-125°

B、0°-30°

C、0°-35°

D、0°-40°

E、0°-45°

24、髋关节外展的范围()

A、0°-125°

B、0°-30°

C、0°-35°

D、0°-40°

E、0°-45°

25、颈椎的运动()

A、前屈

B、后伸

C、侧屈

D、旋转

E、以上都是

26、哪个不是腰段脊柱的运动()

A、前屈

B、环转

C、后伸

D、侧屈

E、旋转

27、哪个不是腰椎的主要活动()

A、前屈

B、旋转

C、后伸

D、侧弯

E、侧屈

答案:

三、多选题

1、桡腕关节的特点是()

A、也称腕关节

B、是球窝关节

C、关节头是近侧列四块腕骨

D、尺骨不参与构成关节窝

E、关节窝是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关节盘

2、腕关节的组成包括()

A、桡腕关节

B、腕中关节

C、腕骨肩关节

D、掌指关节

E、腕掌关节

3、屈腕关节的肌有()

A、桡侧腕屈肌

B、掌长肌

C、尺侧腕屈肌

D、指浅屈肌

E、指深屈肌

4、作用于手的外来肌有()

A、指伸肌和食指伸肌

B、小指伸肌和拇长伸肌

C、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

D、浅指屈肌

E、拇长屈肌

5、桡腕关节可做的运动为()

A、屈

B、伸

C、外展

D、内收

E、环转

6、作用于腕关节的肌有()

A、掌长肌

B、尺侧腕伸肌和尺侧腕屈肌

C、旋前圆肌

D、桡侧腕屈肌

E、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

7、指关节可做的运动有()

A、内旋和外旋

B、内收和外展

C、环转

D、屈

E、伸

8、下列关于髋关节描述正确的是()

A、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

B、关节囊厚而坚硬

C、稳定性比灵活性大

D、可作屈、伸、展、收运动

E、髋关节的排列和控制精确

9、髋关节可绕三个轴做()

A、屈伸

B、展收

C、回旋

D、水平屈伸

E、环转运动

10、胫骨关节的运动包括()

A、水平轴的屈伸运动

B、垂直轴的内外旋运动

C、矢状轴的内收外展运动

D、冠状轴的前后旋转运动

E、前后位水平移动

11、屈膝关节的肌有()

A、股四头肌

B、腓肠肌

C、股二头肌

D、半腱、半膜肌

E、股薄肌

12、关于踝关节说法错误的是()

A、关节囊前后紧张、两侧松弛

B、由胫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C、腓骨参与构成踝关节

D、距骨滑车的内外侧均无关节面

E、以上都是错误的

13、纵弓()

A、分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

B、外侧纵弓较高,弹性好

C、内侧纵弓较高,弹性好

D、内侧纵弓较低,稳固性好

E、外侧纵弓较低,稳固性好

14、站立相Ⅰ期时,足的生物力学特征是()

A、足跖屈

B、足跟外翻,距舟关节、跟骰关节活动轴平行

C、足活动度最大,且稳定,以适用不平地面

D、足肌大多参与活动

E、A+B+C

15、加固肩肱关节的韧带主要有()

A、喙肩韧带

B、盂肱韧带

C、喙肱韧带

D、尺侧副韧带

E、桡侧副韧带

16、肩袖是由哪几块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

A、冈上肌

B、大圆肌

C、冈下肌

D、小圆肌

E、肩胛下肌

答案:

四、简答题

1、简述肩肱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式。

(1)组成:肩关节由肩肱关节、第2肩关节、肩锁关节、喙突锁骨、肩胛胸廓关节和胸锁关节6个关节共同组成。

(2)运动方式:肩部关节有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等运动,以及这些运动综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2、简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1)构成:肘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2)运动方式:主要是屈、伸运动,其次是旋内、旋外运动。

3、简述腕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1)构成:腕关节由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组成。

(2)运动方式:较大幅度的屈、伸、外展、内收等复杂运动。

4、简述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

(1)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2)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3)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长头(外旋位)、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4)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

(5)外旋: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后部

(6)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三角肌前部

(7)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合运动

5、简述肩关节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1)静态稳定结构:软组织、喙肩韧带、盂肱韧带、盂唇、关节囊以及关节面的相互接触、肩胛骨的倾斜和关节内压力。

(2)动态稳定结构:肩袖、肱二头肌及三角肌。

6、简述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

(1)屈腕的肌群: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2)伸腕的肌群: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伸指总肌、尺侧腕伸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食指和小指固有伸肌等

(3)外展腕的肌群: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

(4)内收腕的肌群: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

6、简述腕关节的运动方向。

绕额状轴可以作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可以作内收和外展运动。

7、简述指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组成:由各指相邻两节指骨的底和滑车构成。

(2)运动方向:只能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

8、手的适于抓握功能的方式有哪些?

有力握和精细握。

9、精细握和有力握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1)每个抓握中拇指位置不同。在有力握中,拇指内收;精细握中,拇指外展。

(2)手和前臂的关节也显著不同。在有力握中,手通常向尺侧偏移,腕约保持在中间位置以致于拇指的长轴与前臂的长轴一致;在精细握中,通常手位于桡侧偏移和尺侧偏移之间,腕明显背屈,以致于拇指的长轴与前臂的长轴不在一条直线上。

10、试述髋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髋关节是多轴性球窝关节,由股骨的股骨头和髋骨的髋臼两部分组成,其中心位于腹股沟韧带中1/3稍下,关节面相互成曲面状。基本运动方向有: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环转。

11、简述胫股关节的运动范围。

胫骨关节的运动范围在矢状面内最大,膝完全伸直到完全屈曲的范围是0°-140°左右;胫股关节在横面内的活动范围,随膝完全伸直到屈曲90°而有所增加。完全伸直时,在这个平面内几乎没有运动的可能。

屈曲90°时,膝的外旋范围从0°-45°左右,内旋范围从0°-30°。膝屈曲90°以上时,横截面内运动范围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软组织的限制功能所致;在额状面内可得到同样的模式。膝关节伸直时几乎不可能外展或内收。当膝屈曲30°时,该面内的运动增加,但不论在被动外展或被动内收时,其最大运动也只有几度。同样,由于软组织的限制功能,屈曲超过30°时,这个面内的运动减少。

13、叙述膝关节的轴。

(1)力学轴:从股骨头中心到踝骨中心的连线,在踝间结节穿过膝,使髋、膝、踝三个关节中心的轴偏离垂直方向约3°。

(2)解剖轴:为贯穿股骨干的直线,由近端向远端偏离力学轴约6°,而髌骨解剖轴与下肢力学轴一致,二轴与膝关节相交时形成170°-175°的钝角,称为膝部的生理外翻,正常时地心引力经过膝关节中心,重量均分在膝关节内侧和外侧的结构上。

五、其他概念

1、参与肘关节运动的肌:

屈肘: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腕关节屈肌群(指深屈肌除外)

伸肘:肱三头肌、肘肌、腕伸肌群

旋后:旋后肌、肱二头肌、桡腕长伸肌、拇长展肌、肱桡肌(桡腕短伸肌除外)

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腕屈肌、肱桡肌、肘肌

2、8块腕骨的名称:小多角骨、大多角骨、舟骨、月骨、头状骨、籽骨、三角骨、钩状骨。

3、凸凹定律:凹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自体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凸面关节在运动时滑

动方向和自体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4、拇指的屈伸:拇指在手掌平面上向掌心靠拢为屈,离开掌心为伸。

5、拇指的收展:拇指在与手掌垂直的平面上离开示指为展,靠拢示指为收。

6、桡神经支配的肌肉:指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

7、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指浅屈肌、第一二蚓状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浅部、拇对掌肌、

拇短展肌。

8、尺神经支配的肌肉:第三四蚓状肌、所有骨间肌、掌短肌、拇短屈肌深部、拇收肌。

9、手:19块骨和14个关节。

10、适用于抓握功能的模式:

手的抓握功能指物体被抓后部分或整个的包在手里。这种

运动用于有目的性的活动。有效的抓握功能依赖多种因素,

最重要的是:①大拇指腕掌关节的活动到一个较小的程度,

第四、五掌指关节的活动;②第二、三腕掌关节的相对硬

度;③手指和拇指纵弓的稳定性;④长的外来肌和固有肌之

间的协作和对抗的平衡;⑤手的所有部位足够的感觉输入。每个掌指体的长度、活动和位置之间的精确关系也起着本质的作用。

正常手的易于抓握运动的两个不同模式是有力握和精细握。有力握是手指在三个关节弯曲时进行的有力动作,物体握在手指和手掌间。拇指位于物体的掌侧,对物体施加力以确保物体在手掌里。通常情况下,腕的尺侧偏移和轻微背屈能增加屈肌肌腱的拉伸。精细握包括在一个精确控制方式中拇指和手指屈肌之间对小物体的控制。

腕的位置变化以增加操作范围。手指通常在半屈位置,大拇指外展且相对。某些易于抓的运动包括了有力握和精细握。

精细握中拇指、示指和中指在紧密配合精细握物体的工作中有一个动态的动作,而示指和小指主要用于支撑和静态控制。

11、膝关节旋转运动产生的机制主要有:①股骨内外髁弧度不同,内髁大、外髁小,屈伸时出现以胫骨髁间隆突内侧为轴的旋转运动;②胫骨平台内外侧外形不同;③韧带的制约作用;

④内旋肌力大于外旋肌力。

12、膝关节的肌:

伸膝关节的肌有:股四头肌。

屈膝关节的肌有:腓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

内旋膝关节的肌: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腓肠肌内侧头。

外旋膝关节的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

13、膝部的双关节肌有下列运动组合:

(1)结合伸髋的屈膝:俯卧或直立伸髋再屈膝,屈膝很难完成。

(2)结合屈膝的伸髋:仰卧或坐位时做直腿抬高(屈髋,膝保持伸直状态),一开始并无

困难,但随后腘绳肌不能进一步延展。

(3)结合屈髋的屈膝:屈膝时,可使腘绳肌在髋部延长

人体运动学重点95240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就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就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与 研究人体与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与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就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 间一定位置,就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瞧作就是一个多刚体系统。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与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与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 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与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 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与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 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就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就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就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就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 面上的运动。 (4)其她: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与阻力点中间,如天平与跷跷板等。主要作 用就是传递动力与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最新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得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动能的学科。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m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他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点、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造成的阻力。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梅脱:能量代谢当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又称速度杠杆。 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达到的最大MET值。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或者,心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稳定角:是中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转动惯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静止的物体或相对与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 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Gou软骨:是幼年时期位于骨干gou端处的软骨,参与骨的生长。成年后。Gou软骨板骨化后遗留成骨垢线,骨的生长也随之停止。 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平行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一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gou,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细胞构成 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或紧紧包靠在临近成骨细胞上。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破骨细胞: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um,含有2—50个核。 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骨钙化:主要指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骨强度: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分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 拉伸载荷:股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载荷。 骨的各向异性:骨的结构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形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应力性骨折:指骨长期承受反复负荷后发 生微损伤而逐渐形成的骨折。他是由于损 伤的不断积聚,超过机体修复能力,继而 产生的骨折。 股外表再造:骨外表形状的改变称为外表 再造,是骨适应其承载而做出的适应性变 化,可以表现为骨最优化的形状。 1运动学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 下两部分),额妆面(与身体前或后平行 的面,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与身 体侧面平行的面,分为左右两部分)。每 两个面交出的面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 (与地面平行且与额妆面平行的轴)、纵 轴(额妆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上下贯 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 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前后 贯穿人体) 2何谓骨的载荷和骨的应力?骨应力常有 哪几种?对骨有何生理意义?作用在骨 表面的各种外力,即骨的载荷。当外力作 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力以 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应力的大 小等于作用于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 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即牛顿/平方 米。骨的应力根据作用于骨的力不同而不 同,常见的应力由压应力、拉应力及剪切 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 收中起调节作用,应力不足会使骨萎缩, 应力过大也会使骨萎缩。因此,对于骨来 说,存在一个最佳的应力范围 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 量来表示。 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 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 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 疲劳的水平。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 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 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 机,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机。 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 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 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 运动单位。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 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 面。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 的能力。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 抗肌。 神经适应:由运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适应 性变化称为神经适应。 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 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简述肌的功能。 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和产热。 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 率。 牵拉—缩短周期的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 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 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 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贮存,即有 效增加弹性势能,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 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做功更强,也更为有 效。 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 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 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 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 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 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 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简述长期运动训练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 *糖原: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的适应性改变 是肌静息糖原含量增加。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多回合的力量 练习可使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储备降 低,这种急性的代谢反应为增加高能磷酸 化合物储备能力提供适应性刺激,长期的 适应性结果则表现为肌静息磷酸盐水平 提高。 *脂质:肌脂质含量无显著不同,即对运 动刺激呈惰性表现。 *肌红蛋白:肌中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起 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慢肌纤维通常比快肌 纤维含有更多的肌红蛋白,但耐力训练不 能促进人体肌中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力 量训练后肌纤维体积虽然增大,但肌中肌 红蛋白含量却相应降低,以适应氧化酶含 量降低的肌环境。 简述运动控制理论和运动控制方式。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 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 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 效的功能活动。”运动控制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式。 (1)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形式固定、 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 控制完成。(2)模式化运动:模式化运动 有固定的运动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 动,受意识控制。主观意识主要控制运动 的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控制器调 控。(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 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运动,需通过 运动学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 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简述腰背肌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肌对脊柱具有保护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节功能, 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相关功能 肌群主要是腰肌和背肌。背肌主要包括浅 层的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腰肌主要包 括腰方肌和腰大肌,此外间接作用于腰脊 部脊柱的肌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肱二头肌、半腱肌及半 膜肌等。这些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实现脊 柱对身体的支撑,负重、减震、保护和运 动等功能。 简述肌功能障碍的原因。 1.运动损伤 2.疼痛 3.中枢神经损伤 4.外周神经的损伤 简述肌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机制。 肌电刺激后肌的收缩性能增强,呈现显著 的力量增益,肌电刺激作用主要原理如 下: *肌对电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肌电刺激对 肌收缩力的影响受神经因素影响,遵循负 荷大小原则,依此原则肌产生与之适应的 兴奋激发与力量变化,并随负荷的增大, 产生更大的适应性反应。 *激发运动神经元,动员运动单位。 肌电刺激不是直接兴奋肌,而是刺激电流 沿着肌内较易兴奋的神经末梢传导。通过 激发较大运动神经元,动员更多的运动单 位,使肌纤维产生与之适应的反应,肌的 收缩性能增强。 *增强氧化酶和糖原,提高肌耐力。 长时间、低频率的肌电刺激能够引起低等 哺乳动物快肌纤维氧化酶和糖原合成酶 的显著增加,使快肌纤维的退化和萎缩, 并向慢肌纤维的转变;而对慢肌纤维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含量增加。这有利于 提高肌耐力,增强运动个体抗疲劳的能 力。 简述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及其平衡 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 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 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 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运动模式是通 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 衡。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 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 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当身体重心达到 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 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以建立反应性平衡。 简述肌组织过度应变与损伤特征。 *肌纤维组织应变与肌运动和关节活动有 关。 *肌—腱连接对应变引起的损伤特别敏 感,并可导致肌—腱连接的生物形态学和 生物化学改变。 *疲劳性的运动中易出现肌应变性损伤。 *强大应力与应力变化易导致肌损伤。 肌腱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 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以扁宽的腱 膜牢固的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肱骨外科 颈,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 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网球肘:又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上 髁炎、是前臂伸腕肌群的起点部反复受到 牵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 病。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 以内的骨折,常伴有远侧骨折端向背侧倾 斜,前倾角度减少或呈负角,典型者伤手 呈银叉畸形。 Dugas征:即搭肩实验阳性正常人肘部贴 近胸部时,手掌可触到健侧肩膀。有肩关 节脱位时患侧上肢屈肘,肘部贴近胸壁 时,手掌不能摸到肩峰,若以手掌触摸肩 峰时,则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是为阳性。 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重要的诊断 方法之一,指叩击神经损伤或神经损害的 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 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 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Phalen实验:两臂平举,肘区60度,腕 关节极度掌屈1分钟,患手桡侧手指即可 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鼻烟窝:其近侧为桡骨茎突,桡侧界为拇 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 腱,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 动脉通过。 鱼际:由四块运动拇指的肌肉组成,各肌 主要起自屈肌支持带,作用于肌肉的名称 相同。除拇短屈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 重支配,拇收肌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余两 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这群肌肉可以使拇 指屈曲、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 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的连线为 股四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 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 角为Q角。 半月板:股骨和胫骨间左右各一块软骨衬 垫,即半月板 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 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 其腱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 足 足弓:由7块跗骨、5块跖骨及其关节、 韧带、腱膜组成的向足背突出的弓形骨骼 结构 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 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 期大部分时间是单足支撑 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 步再到落地之间的时间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 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 期。 简述肩肱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 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地大于关 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 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 活的关节。关节盂为一上窄下宽的长圆形 凹面,向前下外倾斜,盂面上被覆一层中 心薄、边缘厚的玻璃样软骨,盂缘被纤维 软骨环即关节盂唇所围绕。关节盂唇加深 关节盂凹,有保持关节稳定的功能。 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 倾斜,仅以部分的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 故极不稳定。肱骨大结节朝向外侧,构成 结节间沟的外壁,小结节朝向前侧,成为 结节间沟的内壁。肱二头肌的长健经过结 节间沟,并随着关节活动而上下滑行。 肩关节的主要韧带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 和喙肱韧带 肩部关节的运动比较复杂,各关节既有单 独运动,又有相互间的协同运动,有内收、 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等运动,以 及由这些运动综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简述肩关节运动的主要肌 上提: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 下降:斜方肌下部、胸小肌、锁骨下肌(补 充)背阔肌、胸大肌 内收: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外展:前锯肌、胸小肌(补充)胸大肌 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补) 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补) 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补)肱=头肌 长头(外旋位)、脓三肌长头(内旋位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补)三 角肌后部 外旋:冈下肌、小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 肌、(补)三角肌前部 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 合运动。 简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 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 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 成,属滑车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 动。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 成,是球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回旋 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 收运动不能进行。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的桡切迹构成,为圆柱形关节,只能作旋 内、旋外运动。 有关韧带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 骨环状韧带等。 主要运动形式有屈伸、其次是桡尺近侧关 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完成前臂的 旋内、旋外运动。 精品文档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授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景观生态设计理念的运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资源浪费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建立自然和人类永生共存。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未来环境建设的主题。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生态理念贯穿设计全部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设计本身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设计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的优化利用[1]。 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学科。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可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从而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2]。 今天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日益加剧,人类的足迹无处不在,自然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日渐受到破坏,直接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将生态理念引入景观设计,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生态理念的培养 贯穿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是设计师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的设计表现,从生态学出发,结合传统的审美观念,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不断美化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为自身造福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生态理念的培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重视高校景观教育,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景观教育不仅要加强美术学科的基础性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从地球生态的角度来看待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应当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科必修的基础课程,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公园,公园内垃圾桶的放置,如果不从人的行为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而随意放置,游人很可能会随处乱扔垃圾,那么这个设计就谈不上环保,更谈不上生态,也就是说设计本身没有考虑生态因素,那它的合理性也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各类高等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制定符合当前实际的教学大纲,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景观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带动景观设计学科走可持续的。生态的设计道路,已迫在眉睫。 同时,培养优秀学生离不开优秀师资队伍,目前高校景观专业师资水平普遍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在扩大,尤其一些归国留学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了相应的景观设计知识结构体系,一部分人员在倡导生态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生态理念不是一句话或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它有待于我们乃至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其中景观设计师应当起主导作用,将生态理念真正付诸于实践,真正体现在我们的设计当中。 1.2提高全民素质,共同促进景观设计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运动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1、立弓:人体直立时,重力由腰椎经骶骨、骶髂关节、髋臼传至股骨头,形成“立弓” 2、坐弓:坐位时,重力由骶骨向两侧传至坐骨结节,形成“坐弓” 3、足弓:足弓由足的跗骨、跖骨以及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共同构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 结构。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左右方向的横弓。纵弓又由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组成 ①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1、2、3跖骨构成,此弓较高,有 较大的弹性,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又称弹性足弓 ②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4、5跖骨构成,此弓较矮,弹性较差,与维持直立 有关,又称支撑足弓 ③横弓:由骰骨和3块楔骨组成 4、关节的分类: ⒈按关节运功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态分为以下三类 ①单轴关节: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做一组运动a屈戊关节:又名滑车关节,通常只能绕冠状轴做屈伸运动,如,指骨间关节。b车轴关节:由圆柱状的关节头与凹面状的关节窝构成,关节窝通常为骨和韧带连成环组成。可沿垂直轴做旋转运动,如桡尺近侧和远侧关节等 ②双轴关节:关节能绕俩个运动轴进行俩组运动,也可进行环转运动,包括俩种形式a椭圆关节:关节头呈椭圆形凸面,关节窝成相应椭圆形凹面,如桡腕关节b鞍状关节两骨的关节均成鞍状,互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如拇指腕掌关节 ③多轴关节:关节具有两个以上的运动轴,可做多方向的运动,通常也有俩种形式a 球窝关节: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b 平面关节:如腕骨间关节和跗跖关节 ⒉按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单关节: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②复关节:如肘关节和膝关节 ⒊按关节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单动关节:只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如肩关节 ②联合关节: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独立的关节,在运动时需绕共同运动轴进行活动, 如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 5、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的肱骨头构成,也称盂肱关节。相连两骨关节面大小 相差较大,关节窝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关节窝周缘有关节唇加深关节盂。关节囊薄而松弛,附着在关节盂周缘和肱骨解剖颈之间,关节囊壁内有由滑膜囊包裹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此腱有加固关节的作用。连接或加固该关节的韧带有: ①喙肩韧带:连于肩胛骨和肩峰之间,防止肱骨头向上方脱位 ②喙肱韧带:自喙突至肱骨大结节,加固关节囊上部,防止关节头向上部脱位。 ③盂肱韧带:加强关节前壁的作用 ④肱骨横韧带: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于结节间沟的作用 肩关节的运动: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能绕三个基本轴进行运动。肩关节绕冠状轴可做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可做内收、外展运动,绕垂直轴可做旋内、旋外运动,还可做环转运动与水平屈伸运动。 6、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复关节①肱尺关节由股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 构成的屈戌关节②肱桡关节股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的球窝关节③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的车轴关节。 肘关节囊的特点: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韧带加强。连接和加固肘关节的韧带有①桡侧副韧带②尺侧副韧带③桡骨环状韧带:防止桡骨头脱出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工程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考核类别:考查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通过对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心理、生理研究,实现人-机-环境中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对人体结构进行细致研究,进行服装设计,使服装真正全面的服务于人。 二、课程教学要求 这门课程是服装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人体构造组成,使服装设计遵循人体部位尺寸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面料、气候及功能等诸多要素需求,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协调配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三、先修课程 无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人体结构,总结人体变化规律特征,到人体尺寸的确定,服装面料的研发及功能性服装设计特点和发展阶段等内容。利用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设计训练。 难点:人体服装结构的放松量的确定方法及体型变化分析,服装

压及压力的舒适性研究,及着装温度研究内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本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课堂教授和课内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上课形式主要是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讲解,以实例的方式展开各知识点,使学生更直观的接受所学内容。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体工程学的概念及定义; (2)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3)人体工程学的因素分析。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2)难点:人体工程学研究考虑因素。 第二章人体静态测量方法及标准(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体静态测量方法概述; (2)人体静态测量; (3)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扫描概述。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人体静态测量方法和人体净尺寸的确定。 (2)难点:非接触式三位人体扫描的应用。 第三章人体动态特征及服装形变要素(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体体表运动形变; (2)服装形变与形变要素。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总论 1、人体动力学概念(8):是运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 构与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一门学科。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科学。 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人体重心: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由于性别、年龄、 体型不同,人体重心略有不同。一般男子中心比女子高,自然站立时,男子重心高度大约是身高的56%,女子大约是身高的55%,这是因为女子骨盆较大的原因。 3、人体解剖参考轴与面(14): 轴:冠状横轴,垂直纵轴,矢状轴 面:水平面,与地面平行,把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冠状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矢状面,把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 4、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5): 屈曲与伸展,主要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内收与外展,主要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冠状面上的运动 内旋与外旋,主要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前臂和小腿有旋前和旋后运动,足踝部还有内翻和外翻运动) 6、杠杆的分类(17):三类 第1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 第2类杠杆,又称省力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 第3类杠杆,又称速度杠杆,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如使用镊子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一节骨运动学 1、骨运动学概念(22): 正常成年人人体共有206块骨 2、骨的功能(27):(疑问答题) 1)力学功能 a 支撑功能,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对肢体起着支撑作用,并负荷身体自身的重 量及附加的重量,如脊柱、四肢 b 杠杆功能,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 缩、牵拉骨围绕关节产生的。骨在运动中发挥着杠杆功能和承重作用 c 保护功能,某些骨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来保护内在组织和器 官,如颅腔保护脑 2)生理学功能 a 钙磷储存功能与物质代谢功能 b 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分配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现代家具开发设计---教学大纲

《现代家具开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042024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furniture development design 课程总学时:64讲课:24 实验:0上机:40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现代家具开发设计》是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对现代家具设计范畴的相关问题作知识性介绍、理论上探索。课程研究和概述现代家具设计的概念、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基本规律,通过学习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现代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的基础上,运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结合市场调研,在家具设计领域提供新的设计支持,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是通过讲课、自学、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进行的,以课程讲授和自学相结合,辅以实践练习。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和涉外内容,课堂讲授既要保持理论的联系性,又要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拓展专业知识,扩展设计思路,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现代家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熟悉现代家具的类型,理解木质家具的结构形式; 3. 熟悉现代家具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家具的审美情趣及家具与空间关系的把握能力,掌握不同类别家具的设计原则; 4. 掌握现代家具制造的基本工艺过程; 5. 能够使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家具艺术的再设计。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家具设计的相关概念,包括定义、特性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现代家具设计的造型设计方法与相关的材料、结构、尺度等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家具设计史中的经典设计;掌握家具的设计程序、设计思维及设计表达;培养训练学生具有具有应用人体工学与家具设计的理论指导设计的能力;初步具有对家具市场及其发展的预测能力。 3.基本技能:具有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设计表达、制作模型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开发创新性思维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实践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生采用三维Rhino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大作业的设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三维软件基

人体运动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正常人体运动学第一部 分 单项选择 题1、关于椎骨的描述不正确的时(E) A 由椎体、椎弓、突起三部分组成 B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间 孔C椎间孔内容纳脊髓 D 椎体和 椎弓发出 7 个突起E所有椎骨相连,椎孔形成椎管 2、上肢骨的体表标志不包括 ( B) A 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 B 喙突C 桡骨和尺骨茎 突 D 鹰嘴E 肩胛骨上角和下 角 3、关于肘关节描述正确的是 ( B) A 包括肱尺、肱桡、桡 尺远端3 个关节 B 3 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 内 C 关节囊的两侧最薄 弱 D 可沿矢状轴做屈 伸运动 E 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连成等腰三角形4、提肋的肌不包括( B) A 胸大肌 B 肋间内肌 C 肋间外肌 D 前斜角肌 E 中斜角肌 5、下列属于长骨的是 ( D) A 肋骨 B 胸骨 C 跟骨 D 趾骨 E 鼻骨6、胸骨角平对 ( C) A 第一肋软骨 B 第三肋软骨 C 第二肋软骨 D 第 四肋软骨E 第五肋软 骨 7、下列各项中协助围成椎管的韧带 是(C) A 棘上韧带 B 前纵韧带 C 黄韧带 D 棘间韧带 E 后纵韧带8、血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呼 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 (C)A 延髓呼吸中 枢 B 呼吸调整中枢 C 外 周化学感应器 D 中枢化学感应器E 肺牵张感应 器 9、关于端脑内部结构的描述, 正 确的是( B)A 大脑半球表面有白质覆 盖 . B 大脑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宽厚的骈 底体 C 基底神经核位于底丘脑 D 端脑内腔为第三脑室 E 以上都不是10、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 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D) A 收缩活动B 分泌活 动 C 静息电位 D 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 11、支配肱二头肌的是神经是(B) A 腋神经B 肌皮神 经 C 桡神经 D 尺神经 E 正中神 经 12、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 (C) A 面神经 B 上 颌神经C 下颌神 经 D 舌下神经 E 舌咽神经13、臀大肌可使髋关节(B) A 前屈 B 旋 外 C 旋 内 D 外展 E 内收14、既能跖屈又能 使足内翻的肌 是( B)A 胫骨前 肌 B 胫骨后肌 C 姆长屈肌 D 趾长 屈肌E腓骨长 肌15、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组成成分(D) A 骨细胞 B 胶原纤维 C 水 D 弹性纤维E 黏蛋 白16、以下关节软骨的特性 不正确的是( C) A 减小关节面摩 擦 B 吸收机械震荡 C 有神经支 配 D 适量运动可增加关节软骨的厚度E 反复的损伤可增加软骨的分解代 谢17、 成人骨折后,骨的修复主要依靠 (D) A 骺软骨 B 骨密质 C 骨髓 D 骨膜 E 骨松质18、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D) A 磷酸二酯 酶BATP酶C腺苷酸环化酶 D 胆碱酯酶E脂肪酶 19、脊髓中央管前交叉纤维损伤将引起(B) A 断面以下同侧的浅感觉丧 失 B 断面以下对侧的浅感觉丧 失 C 断面以下对侧的深感觉丧失 D 断面以下双侧的浅感觉丧 失 E 断面以下双侧的深感觉丧失20、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 通过下列何种通道实现其跨膜信号转 导( A) A 化学门控通 B 电压门控通道 C 机械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编写依据:根据《成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的要求,依据体育学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认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能的相互关系;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初步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同时为体育学院开设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理论》等学科奠定基础,从而为各项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四)课程编码:20100043 (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68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安排 小计讲授讨论 实验(音像 材料) 实践 绪言 1 1 第一章人体基本构成 3 3 第二章运动系统10 22 34 第二章内脏 6 2 8 第四章脉管系8 2 10 第五章神经系统7 1 8 第六章感觉器官 3 1 4 总计40 28 68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绪论 知识点: 一、掌握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二、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定位术语。 三、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 知识点: 一、掌握细胞、细胞间质的概念。 二、掌握主要细胞器及其功能。 三、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和功能。 四、了解细胞核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节组织 知识点: 一、上皮组织 (一)掌握上皮组织的特征。 (二)熟悉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三)了解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二、结缔组织 (一)掌握结缔组织的特征。 (二)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三、肌组织 (一)熟悉肌组织的分类及各类型肌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二)熟悉肌节的概念,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四、神经组织 (一)掌握神经纤维的概念。 (二)熟悉神经元的分类、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三)了解神经末梢及末梢装置。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与骨连结 知识点: 一、骨总论 (一)掌握骨的构造、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年龄特征。 (二)熟悉骨的发生与生长。 (三)了解骨的分类。 (四)了解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二、骨连接总论 (一)掌握关节的构造。 (二)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环境艺术《人体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环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人体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能为主要目标,同时,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为今后的功能性设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1、基本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对人体家具、准人体家具、建筑家具尺度要求的学习,结合百分点原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尺度意识,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对有关的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技能培养目标:使设计在适应生理、心理需求的探索中,符合尺度、材料、温湿等诸多要素。 3、思想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关怀。树立为人民服务、敬业爱岗的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就会真正落到实处;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家具设计离不开具体的情景。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概论 (1)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历史; (2)人体工程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3)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4)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主要内容 (4)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体与尺寸 (1)人体尺寸 (2)人体活动 (3)重心问题 (4)人体施力 (5)实践环节:绘制男女人体基本尺寸图、绘制人体水平作业域、绘制人体垂直作业域、绘制人体移动与尺度、绘制人与物关系图、绘制室内人体活动尺寸与空间关系图。A4纸5张作业 第三章人体与家具 (1)工作面的高度 (2)座椅的设计 (3)卧具的设计 (4)休闲文化 (5)针对生活中至少5种以上室内家具用品进行实际数字测量,并绘制彩色效果图标注尺寸,阐述其使用心得。A3,5张彩色效果图。 三、授课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