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经经典的名人名句

佛经经典的名人名句

佛经经典的名人名句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 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佛经 经典的名人名句,我们来看看。 1、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名句出 自于经典《佛经》 2、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名句出自于 经典《佛经》 3、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 诸众生,毕竟大乐。——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5、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 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名句出自于经典 《佛经》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 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 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 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名 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 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 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 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 果报,无量无边。——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名句出自于 经典《佛经》 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名句出自于经典 《佛经》 10、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名句出自于经典《佛 经》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 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 是总持总念诸佛、 诸菩萨、 诸经咒、 诸行门。所谓 「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 」
1/8

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 念阿弥陀佛功德, 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 何以得知?准 《观音经》 , 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十轮 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 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 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 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 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 人终时,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 我见是利, 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 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佛经中的经典名句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 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 厌离未切终难去, 欣爱非深岂易生。 铁围山外莲花国, 掣断情缰始放行。 23、 报君今日是十六, 念佛须当戒淫欲。 淫欲断时生死断, 便是如来亲眷属。 2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5、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 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 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 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 福如幻起亦灭。 31、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 之中无罪福。 32、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
2/8

人与佛何殊别。 34、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惧于生死。 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 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 等即是迷中倍人。 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 生死? 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8、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3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 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1、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 恶源,形为罪薮。——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2、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 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 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 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 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 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 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 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 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 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 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 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 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 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 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4、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 不入, 雨打不湿, 如铜墙铁壁相似, 亦无得生之理。 ——名句出自于经典 《佛经》 4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 复诸三有。 46、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名句出 自于经典《佛经》
3/8

4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 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8、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 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名句出自于经典《佛经》 49、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名句 出自于经典《佛经》 50、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 天下古今, 信少疑多, 辞繁义蚀, 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名句出自于经典 《佛 经》 佛经介绍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 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 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 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是: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 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 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 但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 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 精通律藏的称为 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 师玄奘。 基本分类 大乘佛经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 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 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 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 样, 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 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 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 “四摄”。 “六度”是指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 到涅磐彼岸的通道。 “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 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 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 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4/8

为了与小乘相区别, 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 把自 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 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主要著 作:《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 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 大乘佛经主要分布:亚洲地区韩国、朝鲜、日本等地。 小乘佛经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 可以达到阿罗汉果 (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 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 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 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 习, 可以达到佛果 (称“菩萨”, 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 , 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 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 为“自了汉”。 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 标。 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 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 脱众生为目标。 因此他既是出世的, 又强调要适应世间, 开大方便门, 以引渡众生主要分布: 印度半岛地区。
5/8

6/8

7/8

8/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