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其在世界海战史中不占重要地位,然而却成为欧洲人使用新式武器的一个试验厂。在这些战争中,火炮射程是制约东西方陆海炮战胜负的重要因素。此时期的清朝船炮技术处于“木质风帆时代”的水平。清军作战的主力绿营水师兵器是冷热并用,火器配置约占70%,冷兵器占30%,其中火炮配置达5%,比陆军火炮1%的比例高些。船小且易腐朽。船炮绝大多数由各省自制,形制大小不一,主导型火炮-红夷炮技术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我们今天按照其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对其划分6种类型:重型红夷炮、铁模炮、冲天臼炮、抬炮、子母炮以及纸质基体的火箭等。此时期的欧洲船炮技术正处于由“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期。此始于19世纪30年代,于60年代基本完成,其船舶从17世纪中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驱动,乃至在19世纪30年代以来又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运行。

发生在1856—1860年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役,英法战船是以螺旋桨推进器为武装的大轮船为主,其舰队是以四至六等级舰为作战主力。铁壳战船虽不大,但动力足,载舷炮数少,但炮身巨大,多是重炮或巨炮。这与中英鸦片战争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第三次大沽口中西具体的陆海战中,2.1412万人的英法侵略军配炮1095门,炮兵比例达到了10%,火炮比例达到了5%。以英法为代表的主

要欧洲国家在17世纪中叶已全部淘汰冷兵器而进入火器时代,火炮技术正处于从前装滑膛向后装线膛的过渡期。

英海陆军使用的主导火炮也仍为流行370多年的前装滑膛炮———加农炮、17世纪末期以来创制的榴弹炮、陆海兼用的臼炮、1778年英国人发明的海上用卡龙炮、1805年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直杆式火箭炮等,少部分1854年由英人阿摩士壮设计、1859年载于舰船、1860年8月12日在塘沽新河炮台首次实战的后装弹药和发射锥头柱体炮弹的线膛炮。侵华法军使用的火炮也是以前装滑膛炮为主,但以使用了12磅弹拿破仑青铜前装线膛炮为其特色。射程可分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两种,二者都是衡量其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志。最大射程是指发射角为45°命中目标的距离;有效射程是指某距离上弹头的动能大于杀伤目标所需要的动能、弹头就能杀伤目标的距离。此时期的中西火炮射程主要指的是有效射程。因为最大射程通常对目标不构成伤害。

一、清军火炮射程的探讨

红夷炮原只是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之间,欧洲殖民者在侵略中国东南沿海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火器实物。中国政府在1600—1860年的260多年间掀起了4次仿制红夷炮的高潮。在此期间的中国火炮多属于欧洲重型加农炮型,主要使用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铁弹,其他形制如链弹、霰弹、爆炸弹等极少。球形弹常用“打水漂”方法以达到多次杀伤的目的,有效射程可以翻倍。中国工程家丁拱辰在1843年编撰了火器著作《演炮图说辑要》,

是他游历海外多方留心咨访的记录。该书对“打水漂”的发射方法有说明。

17世纪末期以来清朝红夷炮的射程数据在许多史料里有记载。中国明末火器家何汝宾在其著作《兵录》中列举有东西方战铳、攻铳和守铳的射程数据。长管加农炮的有效射程在0.15—1.5千米之间,最大射程在0.5—6.4千米间浮动;短管加农炮的有效射程在0.35—0.69千米之间,最大射程在1.83—3.7千米间浮动。臼炮的有效射程在0.275—0.914千米之间,最大射程在0.5—1.83千米间浮动。

在此期间,中国红夷炮的射程应与同时期的西洋加农炮等同,而欧洲同期火炮的射程是有据可查的。如迟至1860年,实际服役的舰炮与3个世纪前使用的大炮在主要方面并无区别。如16世纪以来欧洲3178千克重的加农炮有效射程是1.82千米,最大射程6.39千米。

中英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火炮的射程。清军最大三桅双层甲板帆船的大小还赶不上此时期英国六级战船(载炮28门),长仅9.5—13丈,重量平均在250—300吨之间,载百人左右。其配置有数百斤至二三千斤重的舰炮,最多不超过20门,少的只有二三门,射程自然更近。除此之外,清军火药性能又逊于英军,此会让火炮射程打些折扣。今西洋史料说,1840年8月5日,中英之间在广东澳门的海域交战,英国战船向清军船只开火,清朝战船试图反击,但是他们落后的枪炮射不到英国船上。

今中人研究认为:“中国战船因为质量低劣,几百斤至千斤重的铸铁舰炮,其射程一般只有三四百米,最多不超过千米。”

战争前后,清军在沿海各省造了许多红夷炮型的岸炮,其中不少是超过7000斤以上的巨炮。岸炮最大射程可及4千米。如1841年10月19日,钦差御前大臣僧格林沁奏:天津大沽海口试演炮位,两丈余废船于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装载柴草,当将炮座对准船只,逐加演试。其过火出炮均及灵捷,远可抵船,甚或过之。计共试过大炮32位,演放52出,内共正中船身者18出,其未中各炮飞越过船者,要亦不离船身左右,船上柴苇半击无存,船亦损坏灌水,船身倾侧。

这里的六七里的射程数据,应为该炮位的最大射程。然而重型岸炮所占比例毕竟很少,用途有限,大多数岸炮的最大射程必在4千米之内。

清军与英法联军之役前后,清军重型岸炮仍然架在海防炮台上,轻型火炮大多装备于兵船或陆上机动作战。其要塞和城防使用的重型火炮,在吸收丁拱辰、龚振麟等人研制的旋转炮架后,在调整射角、提高射程和加强机动性等方面有一定改进,但在构造和发射方式上变化甚少,实际威力的增强极其有限。如1850年9月,两江总督陆建瀛奏:江苏江阴“鹅鼻嘴由海入江之处,冬春小水,江面稍窄,现设炮堤炮位,尚堪得力;若夏秋盛涨之际,江宽约在十里内外,炮力仅可三里,恐难远及中流。”

再如1860年8月12日联军攻打新河炮台,英军司令格兰特

讲:“在离炮台1.7—1.8千米处联军把大炮挪至前边开炮,清军马上加以反击,幸亏他们的大炮射程不足效果不佳,否则法军将损失惨重。”

此时期,清朝樟木做的陆海用炮架技术尚未规范化、标准化,机动性不强,主要起防御作用,此自然影响到火炮射程的调整。清军大多通过加减火药量来完成,虽可改变射程,同时会影响到火炮射击精度。如1860年8月21日中西大沽口石头缝炮战中,“面对清军炮击,英军阿摩士壮重炮的威力使清军大炮还击无力。联军进至距离清军营垒1.5千米处,法军的四磅弹膛线大炮开始在英军炮兵左侧展开队形。联军炮兵几乎同时开炮轰击清军,清军立刻予以猛烈还击,只可惜它们射击精度太差。法军炮队向前推进,以缩小和清营的距离。在距离清军0.4千米左右时,清军炮兵的射击强度逐渐变弱,大部分炮火弹片从联军士兵头上飞过,纷纷落在步兵队伍前方的空地上。”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联军炮兵与步兵之间的这一地带刚好位于清军大炮最大的有效射程之内,因其一旦确定了以最大射程射击,在战斗中其射程就再也无法得到及时调整。而此战中,联军却趁清军“射击开始减慢”,将火炮向“前移动了0.4千米和0.3千米,并加倍猛烈射击”,终于使清军火炮“完全沉寂下来”。

二、两次鸦片战争前后西洋火炮射程的探讨

从武器发展的水平来看,中西主导型火炮都为欧洲15世纪末

以来创制的前装滑膛加农炮,内装火药都为黑色有烟火药,与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装无烟火药的后装线膛炮相比,威力上差距悬殊。因此,中西加农炮的射程都不可能很远。西洋火炮除了还在使用老式的球形实心生铁或熟铁弹之外,已大量地使用链弹、杠弹、霰弹、葡萄弹、榴霰弹、新式爆炸弹和燃烧弹等。攻击远目标时用球形实心弹,稍近目标时用葡萄弹(国人称之为菠萝弹),最近时用霰弹(国人称之为铁盒弹)。前装滑膛的炮膛和炮弹内径之间存在着游隙,它意味着炮手无法以直线射出。此外,目标船和攻击船都会随着海面起伏而移动。总之,要想得到决定性的结果,近距离射击是最佳选择,即不超过0.45千米的距离。在野战中,野战炮的有效最大射程不应超过2千米,榴霰弹大约为0.6千米。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西方野战火炮之最大射程只有1.19千米,而且命中率极低。如1792年9月26日,法国与普鲁士的军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瓦尔密炮战,双方都动用了百余门火炮,“都消耗了两万发以上的炮弹”,但双方死伤极为轻微,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火炮射程太有限,只有1300码(1.188千米)”。

在1805年,英军有13种加农炮在6°仰角时的射程记载。该年10月21日的英国和法国间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是19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此战中的英国舰炮的射程代表了皇家海军在19世纪中叶的最高水平。其有效射程极其有限,可达0.366千米,最大射程可达2.468千米。西洋史料中有英国1750—1860年

间的滑膛铜铁加农炮的射程数据,射程从1千米至2.85千米之间不等,同等重量的铁炮射程比铜炮要远一些。

12下一页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姓 名 某某某 学 号 0000000000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指导老师 某某某 提交日期 0000年00月00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某某某 班级:电子科学系08电科(1)班 指导老师:某某某教授 摘要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它经历了"康乾盛世",早已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了。在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却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它把侵略、掠夺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早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觊觎的对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清王朝不平等条约影响

目录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3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4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 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7 5、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刘昱,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首先第一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在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我从三个维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4、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以及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战争爆发的经过以及签订条约的内容,并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要远离毒品的法制观念,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我定为: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点:《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鸦片战争给带来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带来的影响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社会人文 - 中国史 鸦片战争影响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外国军舰可以到中国沿海港口航行,损害了中国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司法主权;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这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的国家。 第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战后,英国输华棉纺织品猛增,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手工棉纺织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手工业,小农业与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这是几千年来封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标志。战后,中国茶、丝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国内茶、丝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中国茶、丝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中国茶、丝生产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随着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得到空前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列强殖民扩张的加剧,以获得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新航路的开辟无疑为列强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面对列强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大清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当英国用鸦片、商品和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先进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封建主义开始了激烈的战争,由此鸦片战争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英国的发展又对我们的大国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借鉴。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中英两大国关系的疏离与推进无疑又会对全球的经济社会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 战前,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已处于衰落的晚期,经过“康乾盛世”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经济上,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官僚和地主手里,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盘剥十分苛刻,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弥漫着腐烂的气息,官员腐败,专横独断,虚骄自大,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军事上,军制落后和军备废弛。文化思想上,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使整个文化思想界呈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在中国封建王朝日益没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却在蓬勃发展,而英国在当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英国完成了以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的进程。据统计,1835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迫切需要扩大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英国以蒸汽为动力的新式轮船和新式来复枪和大炮的采用以及通过战争取得海上霸权后,英国成为横行全球寻找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强国和侵华急先锋。 中英贸易始于16世纪,贸易数量微小,而这一时期英国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企图用“商品重炮”轰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而此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是入超,输华商品滞销,一方面,这由于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又与清朝抵制东南的海盗骚扰有关。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然而面对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和打不开中国市场的窘境时,英国决定发动一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当中国的禁烟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政府很快决定

关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改弦更张、图谋自强的道路。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的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中国的近代化何以没有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呢,而是延迟了20年之久?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与探究。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迄今尚无深入的研究,更无圆满的答案。一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万年合约”的签订,朝野复归恬嬉,无人再谈夷务,而传统的天朝观念与夷夏观念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重要羁绊。然而事实也许远非如此简单。仔细翻阅当时的一些档案资料,便可发现,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时,清朝决策层曾有过卧薪尝胆、图谋自强的意图,也曾对如何加强善后防务问题进行过严肃的讨论,曾经出现的美好设想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尽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是有限的,但是在沿海将帅与道光皇帝的心中,战争的创痛不可能轻易平复。而他们正是当时中国沿海防务的决策者。在西方炮火的震撼下,他们曾经产生过谋求自强、改进武器的想法,而广东甚至已经在改进武器、师夷长技的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遗憾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讨论之后,广东的经验被否定,自强的意识逐步淡化,中国并没有就此走上武器革新的早期近代化之路。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界通常认为是“天朝观念”、“夷夏观念”根深蒂固的结果。然而,从战时或善后防务的讨论来看,这一论断却似是而非。 在当时决策者的观念中,天朝观念、夷夏观念并没有阻止其学习西方、改进船炮的努力与尝试。而道光帝等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倒是更有可能中断了诸多武器近代化的尝试。而恰这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历史教育普专班教育实习教案 一、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二、授课人: 三、授课题目:鸦片战争的烽烟 四、授课类型:综合课(新授多媒体)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编排充分展示了这样的线索。 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课地位: 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课程标准及本课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谋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巨大转折。 关键词:鸦片;经济;文化;殖民地;条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 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 1政治上加强控制 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 不平等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 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 判权,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政治控制 力一点也不乐观.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2经济上逐步渗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陆续侵入,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 世纪末,中国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

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鸦片战争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鸦片战争 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解印弟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前期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在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军民体现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一、虎门销烟: 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19世纪中叶的中国,既处在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极度腐败,经济上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阶级矛盾激化。更为严峻的是,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与此同时,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梦想破灭,长期以来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 二、鸦片战争: 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各项条款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应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而中国社会因此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的转变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问题。 三、战火再燃: 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并没有在被迫开放的中国获得它们战前所期望的

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理念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教材的内容与地位:1.本课是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的开篇章。2.鸦片战争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了解虎门硝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分析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认识英国借口虎门硝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他们由现象到本质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情感。

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强中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一致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透露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时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所以中国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让学生明白,强大战胜弱小是历史规律,先进生产力,打败落后的生产力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将鸦片战争的原因作为重点。但是学生对于世界历史处于未知状态,因此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其中《南京条约》是危害最大的,所以作为了重点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学生难以理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因此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又对学情进行了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创设问题情景:“鼠首和兔首为何流入国外”,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相比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扩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仪,将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变化及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并加深印象。最后配以课堂习题检测加以巩固,效果很好。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011级历史教育2班蔡亚平 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使小农经济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本文就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鸦片战争,近代化,双重作用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正在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危害到了清王朝的统治,道光帝命林则徐禁烟,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对中国使用了坚船利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鸦片战争动摇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环境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 发生了众多的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 年和1837 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 ,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 年 6 月 3 日至21 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 年2 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 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 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 年8 月29 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 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0 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 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 年12 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 年5 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 年 6 月26、27 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 月8 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 年 6 月20 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

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说课总结”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那段令人悲愤的岁月当中去。 【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况: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本课内容庞杂,头绪众多,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处理: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共三目:第一目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挑明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二目是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第三目是不平等条约之始,介绍《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三、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巧妙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奇思妙想”、“追异求新”,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学习理念。 四、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是: 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意义。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五、教学难点: 1、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以及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答:一方面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走上世界近代史舞台的契机。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碎了当时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人当时发展的程度,让当时的一些人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这就促使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有识人士的改革运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及封建体制的衰落。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中国,让中国开始与世界融合,它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屈辱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辱权丧国,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 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存在的,有坏的一面必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因此不能片面的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根据史实作出分析得出史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学生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3、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三、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背景,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式生本教育法、比较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一、自主学习:课前下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学案提前预习课本,并将重点知识在课本中标注出来,若有疑问提前做出标记,以备上课交流。 二、导入新课:(幻灯片)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西方各国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政体。继而,他们为争夺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疯狂扩张。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命运,也开始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史。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百年屈辱史的开端:第十二课鸦片战争 三、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融合进教学过程中 (一)教师设问:结合初中所学及课本提示,总结鸦片战争的背景 [探究学习] 公元1644年,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下,铁骑越过长城,直达北京,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落入了满族人之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开始了。中国近2000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继续延续下去……几乎同一时期的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维护被国王践踏的自古就有的权利…… 播放鸦片战争影视资料提示,完成下表。 1、结合教材P50第一子目的预习,完成下列表格,并结合以下图表谈谈你对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历史发 展对比的认识。[关键词:高速发展 ....]. ....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计科B131 钟鹤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鸦片战争,英军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四千多年封建帝国,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状态。让一直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清帝国从梦中醒来,让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的与世界相连。 鸦片战争除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情的战争,使中华百姓深受战火屠戮之余,鸦片战争还使当时的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中国社会被迫的受到了从本质上的变化。 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王朝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这就使中国领海的独立主权受到了侵略,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样积弱不堪的中国就成为了西方各个国家倾销商品的目标。之后,洋人和中国百姓的通商交流越来越多,当时的中国百姓的礼仪,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的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洋货大量涌入,使当时中国手工业受到影响,产生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买办”阶级,领土问题中突出的影响是被迫割让英国的香港岛,这样,香港岛就成为了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开放口岸,通商越来越多,因为《南京条约》进出口关税的损失和巨额赔款,使得清朝廷流失了大量的白银,使得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受到了冲击,这样,中国大量的农民成为了清朝廷的剥削对象,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也为之后的太平天国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埋下伏笔。 鸦片战争之后,持续的非法交易加剧了鸦片问题,白银大量外流,国民积弱加深,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中华名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的开端,它使得与世隔绝的中国与世界相连,但是之后,由于英国成功的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抽取关税,割地赔款,这就开了一个给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例子,这使得之后西方列强狼狈为奸,侵略中国,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屈辱的时代。中国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倾销影响,农民受到通商口岸,赔款的影响,鸦片的影响,使得中国越加积弱,让中国四万万民众走向一个屈辱时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