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3、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

(2)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

(4)学生汇报与补充。

三、巩固新课

(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

(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作业

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

1、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

有质量

压缩空气有弹性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3、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进入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②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3、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2、学生做介绍。

3、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重氮气

4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3、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4、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5、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2、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准备:空气污染的软件,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

⒉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⒊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学习新课

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2)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3)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

(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如何保护空气

第一单元检测(1课时)

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单元讲评(1课时)

第一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二单元冷和热

1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认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

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温度计

温度逐渐下降,由快到慢。

2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要求: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臵开始烤;

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学生自学19页“辐射”。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

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板书设计

2 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流

空气——辐射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聚集”

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①先将蜡烛点着。

②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③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3 加热与冷却

第二课时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

师生讨论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板书设计

3 加热和冷却

形态体积

加热变化热胀

冷却变化冷缩

4 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3、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沙和水)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①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能力一样吗?比如说,沙和水,哪个吸热快?

②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③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①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

②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较为科学、精确地知道物体吸热后的变化?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

(注:实验中,要考虑到沙子要干,这一点可能学生不会考虑到,教师可适当提醒。)

③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为什么?

④学生讨论制定方案:怎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学生分组到室外实验,师巡视,检查学生记录情况。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6、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

板书设计:

4 吸热和散热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请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要哪些材料?怎样操作?怎样保证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制定。鼓励学生尽可能想出不一样的方案。

4、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5、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

6、汇报交流: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7、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二、了解生活中觉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1、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教师也可作适当补充。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应用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例子。体会利用科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三、拓展作业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板书设计

4 吸热和散热

吸热散热

沙快快

水慢慢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3、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

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板书设计:

4 水在加热冷却后

云雾露雨

第二单元检测(1课时)

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单元讲评(1课时)

第二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生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3、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谁?(出示带有音乐的小布熊)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熊问声好吧!(学生大声向小布熊问好,由于振动小布熊音乐响起。)

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题,板书课题)

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

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

(二)作出假设

1、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并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3、学生汇报假设。

(三)实验验证

1、提问:你们能利用身边材料发出声音吗?

2、教师提要求: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3、学生自选材料,制造声音。(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

4、实验前分发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

6、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7、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四)得出结论

1、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3、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4、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

(1)提问:你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教师敲一下音拨,谈话:现在音拨发出了声音,怎样使它停止发出声音?

(3)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4)学生上台表演。

(5)提问:同学们的表演说明了什么?

(6)小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放松一下,闭上双眼,认真地听!(播放唱歌声、说话声、咳嗽声录音)

2、汇报:你听到了什么?

3、讨论:人体是怎样发声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发声器官。

5、学生手摸喉结,体会人体发音。

6、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声带?对待发音有障碍的人应该怎样做。

四、本课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讨论: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3、教师小结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

五、课后延伸

谈话:你们在课外还想研究有关声音的更多、更有趣的问题吗?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好吗?同学们可以自己一个人研究,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

板书设计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二)活动二:游戏——打土电话

1、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况: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三)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1)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2)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5、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

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6)出示图片。(水下声纳捕鱼)

(7)学生观看、讲述,这是利用声音寻找鱼群的办法来捕鱼的。

(8)谈话:不错,这是“水下声纳”,我们虽然听不见深海里的声音,但是,想一想,水可以传播声音,海里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寂静无声,反而热闹得很呢!

(9)学生发表意见:对,海里一定有各种鱼的叫声……

2、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伏地听声)

(2)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回答: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4)提问: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5)学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6)谈话:说得好,这是个不错的“假设”。可是,这个假设通过验证了吗?

(7)学生讨论:还没有,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个办法验证它。

(8)谈话:很好,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个假设的验证任务?

(9)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板书设计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的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3、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4、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难点:正确区分噪音和非噪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学生汇报,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4、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学生回答)

5、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1、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2、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板书)

(4)讲述: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面振动不同,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属于声波引发的振动;而鼓面振动是由被敲击产生,是产生声波的振动。

(5)教师提醒学生:儿童谨慎用药,有些药物会损伤听神经,造成耳聋。

(6)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汇报交流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9)播放光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

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6、教师演示课件——人工耳的制作。

7、学生分组制作“人工耳”,并对着“人工耳”说话。

8、展示各组制作的“人工耳”,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当对着“人工耳”的耳廓说话时,发现吸管在振动,乒乓球也在振动,水面出现道道波纹。

9、谈话:刚才你们假设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递路径,又动手制作了“人工耳”并进行验证。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秘密终于被同学们揭开了,耳朵真是一个奇妙的声音接受器。

(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4、讨论:(从三个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噪音研究)

(1)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2)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3)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拓展活动

1、游戏:猜口型。

游戏规则:每组选一个同学塞住耳朵,到前面去,老师轻轻地说一个词,要求选出来的同学看口型说说老师说的是什么。

2、学生和教师一起游戏。

3、塞住耳朵的同学说说感受。

4、提问:如果我们的耳朵有一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想像一下会怎样?

5、学生交流。

6、提问: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或者听力不好的人呢?

7、学生交流。

8、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4 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2、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猜声音的游戏

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活动在教室里进行即可。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二:认识声音的强弱

1、讲述:用同一个乐器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不能改变声音的音高,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3、研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细致观察)

4、学生交流。

5、提出假设: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6、小结: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反之,则声音弱。

活动三: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臵,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

(1)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2)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3)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76页的空白处。

5、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这是什么东西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首先大家先想一想: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自主学习 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 ②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班座号姓名 一、填空 1、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3、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6、(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2、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3、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5、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6、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骂他几句也没关系;反正他听不到. (×) 7、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对话必须用无线电话. (√) 8、每个人都会制造噪音;我们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习惯.(√) 9、1816年;英国医生兰尼克利用声音传播发明了听诊器.(×)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外耳道产生振动 鼓膜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耳蜗产生听觉 听神经收集声音 大脑把振动转变成大脑能识别的声音信号

(1对4, 2对1, 3对5, 4对2, 5对3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年班座号姓名 一、填空 1、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就越().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冷空气会(). 3、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4、空气总是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 5、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6、()、()、()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8、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9、摩擦、()、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2、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3、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5、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6、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骂他几句也没关系;反正他听不到. () 7、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对话必须用无线电话. () 8、每个人都会制造噪音;我们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习惯.() 9、1816年;英国医生兰尼克利用声音传播发明了听诊器.()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外耳道产生振动 鼓膜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耳蜗产生听觉 听神经收集声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空气 一、空气的性质 一、填空题: 1、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二、实验回答: 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 答: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答:气球吹不大。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刺破气球的这边翘了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4、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脸上觉得有风吹过来,凉凉的,还听到“嘶-嘶”的声音。说明空气会流动。 5、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在用力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玩空气枪④气垫船等。三、设计实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问题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假设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步骤1、用绳子穿过吸管,把绳子绷直。 2、用气筒分别给两个气球打气,一个的打得多点,一个少点,拧紧口。 3、用胶带把打过气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 4、同时放开两个气球,比谁跑得远。 结论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T),冷空气会(下降J )。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C)、(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空气 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 、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 ),冷空气会(下降↓ )。 5 、(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 )、(华氏度)作单位。 2 、(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 、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 、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 册 教 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 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填空题: 1、空气是(混合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水能看得见,空气看不见)等。 二、实验回答: 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答:气球吹不大。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一边翘了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4、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气枪④气垫船喷雾器等 三、设计实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问题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假设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步骤1、用绳子穿过吸管,把绳子绷直。2、用气筒分别给两个气球打气,一个的打得多点,一个少点,拧紧口。3、用胶带把打过气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4、同时放开两个气球,比谁跑得远。 结论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2.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填空: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三国时,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1783年,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二、实验回答: 1.空气是无色的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在课堂上,我们想到观察空气流动的办法有?答:①把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手感觉到蜡烛火焰上方有股热气往上冲) ②将纸蛇放在点燃蜡烛的上方。(纸蛇转动起来。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 引起纸蛇转动。) 2.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用实验证明。 答:①在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纸杯保持平衡②用燃烧的火柴烤热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③移开燃烧的火柴,不再平衡,发现被烤热的纸杯这端轻,上升,冷的那端下降。说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冷空气重会上升。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答案及试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及试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 (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 誉。第二单元: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10、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2、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 体)。 16、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7、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18、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9、(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0、(云)、(雾)、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9、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再提起一次重盖。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写出鱼的外形的共同特征。 1.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头骨与躯椎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3.体形多呈流线型.在水中游泳减少水的阻力。 4.以鳃进行呼吸,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一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5.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6.身体颜色是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7.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注出鳃和鳍。

研究鸽子的羽毛。 我的发现对鸽子的作用观察正羽 正羽外形优美,比较宽大, 摸上去比较光滑,中间有 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 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 体的平衡。 剪断正羽羽根后发现羽根里面是空的。减轻重量 在正羽上滴水后水不会被吸收。 防水,防止羽毛被水沾湿, 影响飞行。 用放大镜观察绒羽 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摸 在手上比较柔软。 保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 抵御寒冷。 将这些鸟喙与它们各适合吃的食物连线。

研究哺乳动物。 写出下面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一两种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名称。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辨别教科书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 (汽车)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的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自行车与骑手)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公路)位置发生了变化; (河里的鸭子)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河边小路的乌龟)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的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白云)位置发生了变化。 6.不同的运动 用简单的图示表示下面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始终不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我先用“纸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然后,我又让学生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课上我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空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观察实验。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和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和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一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得好一点。接着让学生对第一个实验进行验证,并且汇报说哪一只手感到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

2018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7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由四部分的内容构成:1、认识空气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向四面八方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包括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单元:冷和热本单元主要由5课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本单元共分为四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排序,第二部分是分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的观念,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 1.3知道……空气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4.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4.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4.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4.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单元在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由于空气不同于其他有形物体,需要通过实验来间接觉察到它,因此,本单元各课大多是以实验感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寻求答案的线索来呈现的。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汇总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 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性质:1空气是有重量的 2空气具有流动性 3空气能被压缩 4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压缩空气有(弹性)。 4喷气气球气打的越足,压力越大,飞的越远,方向朝气球口的反方向。 5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制冷空调赢放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人们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热气球和孔明灯)。 6 相同体积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7 凤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各地区冷热不均,造成热的地区空气上升,冷的地区空气下降,形成气压差,从而使空气流动,也就形成了凤。 总结:(流动的空气)就是凤,(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凤。 8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空气的21℅,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占1℅。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10 二氧化碳性质:(1)用醋和小苏打制取(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冰块放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玻璃片上产生水雾。 12 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1)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2)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使用。(3)减少开车次数 第二单元冷和热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 温度计的构成:液柱、液泡、刻度。(单位:摄氏度℃) 3 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由快到慢。 4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2)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 温度计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6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主要在固体金属中传热,对流主要在液体、气体中传热,辐射主要是太阳)。 7 热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1.动物园动物分类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猩猩、猴子 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 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 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 2.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列动物分类。 丹顶鹤、孔雀、小丑鱼、蚂蚁、蜗牛、长颈鹿、海豚、猫、大象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 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丹顶鹤、孔雀 昆虫类——蚂蚁、蜗牛 鱼类——小丑鱼 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分类标准三:按照有无脊椎分类

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 3.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4.脊椎的特点:脊椎是一节一节的,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5.脊椎的作用: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6.找到下列脊椎动物的脊椎,用彩色笔将它们分别描出来。 7.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等。 2鱼类 1.鱼类外形上的共同特征: A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B头骨与躯椎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C体形多呈流线型.在水中游泳减少水的阻力。

D以鳃进行呼吸,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一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E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F身体颜色是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G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2.海鳗、鳐、河豚也属于鱼类。 3.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4.鱼鳍有保持平衡的作用,鱼在游动时,鳍各有分工,且相互协作。 5.鱼在呼吸时,水从鱼嘴中进入,从鳃盖后流出,说明鱼是用鳃呼吸的。 3.鸟类 1.鸟类的共同特点: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2.鸟类属于脊椎动物,企鹅、鸭子、母鸡也属于鸟类。 3.鸽子的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4.研究鸽子的羽毛。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步骤: 1、套气球。 2、吹气球。 3、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占据了空间。 实验目的:压缩空气性质 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 实验步骤: 1、抽一针筒空气。 2、封住针筒注射器头。 3、推活塞。 4、观察现象。 5、重复3与4步骤。 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实验目的: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 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 实验步骤: 1、将水、空气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里,比较其形状。 2、将空小塑料瓶放入水槽,观察水流入瓶中,空气跑出的情形。 3、分别将水、空气吸入注射器。 4、将注射器,一端顶住橡皮,推动注射器,比较。 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很难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实验目的: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步骤: 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5、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且会向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 实验目的:空气的成分 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规则圆柱形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 实验步骤: 1、将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放入有红色水的水槽中。 2、点燃蜡烛。 3、将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上。 4、观察现象。 5、将玻璃杯连同玻璃一同取出,正放于桌上。 6、把燃烧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内。 7、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实验目的:认识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管的塞子、软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知识广场(36分,每空2分) 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和两大类。 2.蝙蝠鸟类,猫头鹰鸟类。(逸镇“属于”或“不属于”) 3.比较不是同场赛跑的运动员的快慢可以看他们跑相同的路程用了多少。 4.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来说,车内的乘客在运动。(选填.“有”或“没有”) 5.浸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 6.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与。 7.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 ;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 8.把许多用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或用电器连续使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因过热而引发火灾。 9.花岗岩通常由粉红色颗粒的、半透明颗粒的、黑色颗粒的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紧密结合构成。

10.用指甲可以刻.划出痕迹的矿物硬度 ;用铜钥匙可以刻、划出痕迹的矿物硬度 ;用铁钉可以刻、划出痕迹的矿物硬度。 二、判断大厅(20分,每题2分)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 2.鸟是哺乳动物。( ) 3.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看哪个物体移动得快。( )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关键是要测量准确距离和时间。( ) 5.弹簧拉长或压缩时都会产生弹力。( ) 6.静止不动的物体,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 7.只有金属才是导体。( ) 8.石墨可以用来制作铅笔芯。( ) 9.矿物资源可以再生.不需要保护。( ) 10.矿物和岩石没有区别,只是岩石的另一种说法。( ) 三、选择乐园(20分,每题2分) 1.下列动物不属于鸟类的是( )。 A.喜鹊 B,蝙蝠. C.燕子. 2.有的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其他动物,它们是( )动物。 A.杂食性 B.植食性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从知识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个,教师要抓住好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 第二单元《冷和热》,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这个单元探究的问题比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让孩子先学会订计划,学会与他人合作,讲究操作的严密性。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教学注重活动性和趣味性。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教学时要从价值观上入手,让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是专门的探究技能练习单元。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 第1页共2页 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班里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2页共2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