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这种对话需要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抽象的符号,而且还有生动的体会。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不只是知识储备的增加,而且是求知兴趣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训练。这种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同学之间的分享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善于进行师生对话,而且善于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在同伴面前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欣赏。在这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的是完整的人格,他的语调、眼神、手势、板书、着装乃至整个姿态和风度,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作上述描绘以后,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就不言自明了。在第一境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主要时间用于提供信息,努力把知识灌输进学生头脑中。在第二境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时间用于加深印象,努力让知识在学生心中扎根。而在第三境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或借助技术来做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的工作,而把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用于激发灵感,努力使学生乐于求知、善于求知。在这个境界里的教师,当然也要动脑筋花力气去鼓励学生寻找信息、指导学生选择信息、帮助学生记牢信息。但最能显示教师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的是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对话者和分享者,对学生所具有的激发想象和启发思想的作用,不仅把信息变成知识,而且使知识转向智慧。

从课堂教学的这个最高境界来看,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真实场域之中,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实时互动,这是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任何进步都无法完全取代的。教育事业之所以重要、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在这里或许可以找到最重要的根据。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完整版)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一堂课45分钟大约分成前中后三个15分钟,每一个15分钟有三种教学形式。三个15分钟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前15分钟(第一个15分钟),叫自主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有三种形式:1、自主学习。老师在导课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提出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问题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在导课后,指导学生分组,六个人一个小组,由学科小组长主持,也可用AB法,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要相互提问题,大家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讨论问题的能力。3、探究学习。老师在导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间15分钟(第二个15分钟),叫精讲时间。在这个时间,老师或学生精讲学习内容,要求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破解疑点;揭示规律、传授方法、训练思维;规范术语、规范解题、示范操作。精讲时间有三种形式:1、教师精讲,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精讲,特别提示,教师精讲不得超过15分钟。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课能力,教师精讲的能力。2、学生精讲。老师在安排每个学生备课的基础上挑选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精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讲解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3、师生共同表演,在师生共同备课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合作表演。突出情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15分钟(第三个15分钟),叫课堂训练时间内,在这个时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关键是老师课前要设计好课堂训练的内容。课堂训练时间有三种形式 1.课堂练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练习,举一反三,课堂点评。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课堂竞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练习竞赛活动,首先老师要设定获胜的个人或小组。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课堂测试,老师要在上课前,将课堂练习的题制成试卷或者用多媒体打出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可以统一和学生对答案,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打出分数。老师对学生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课堂小结时,再重点强调,让学生完全掌握教学内容。 依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过关”的原则,“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用“七步法”来实现: 1.导课(1-2分钟):明确教学目标,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具体要求,同时布置自主学习后检测任务(可以用课本上的练习题,也可以用练习册上的题)。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分钟) 3.自主学习检测,展示学生自学成果(3分钟):请全班学生做自主学习检测题(导课时,布置)。同时哟爱情3-4名不同层次的学

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郑俊红 一、词语教学的现状 1、从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如:《小虾》的教学片断: 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 (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荫、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词语)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这个教学片断,大家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小虾》的初读环节时,只是让学生齐读一遍词语便过了,不少中高年的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自学,无须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于是,像这样忽略词语教学的现象出现。甚至有的老师还避过词语教学直奔文本讲解,又或是一读音、二记形、三解词老调重弹。这可是当今偶有的词语教学现状,这样的词语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2、从学生的习作水平分析:从学生在作文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量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 3、从学生的考试情况分析:每次单元考,学生在“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要求写词语”等题目上,正确率是85%左右,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写出错字、别字,又或是个别学生对词语理解存在问题,以致于无法正确使用词语。可见,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积累和运用是存在着问题。 二、词语教学的反思 看到这一系列的现象,我们不禁反思:为何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会是如此不扎实?怎么办?语文教学的实践

告诉我们,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学生掌握得越牢固,学习成绩就越理想。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中高年级更应该重视词语教学。那么名家的眼中词语教学又是什么? 1、名家眼中的“词语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最初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 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有血有肉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标尺。 三、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既然词语教学如此不容忽视,那么,中高年级如何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呢?我认为可以沉入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老师教学的境界。 老师在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是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词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如:还原语境法、区别比较法、操作演示法、适度追问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借助词典理解法等等, (一)、还原语境——词语教学的唯美境界。 虽然词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学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词语教学更有效的。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还原语境法。 ★1、营造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富有描述性的词语,它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营造出震憾人的情感语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词语,营造情境,使学生融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感悟中感受到词语的意境美。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去细心体会“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两个词。 师: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语文教学有三种境界:走近语文、走进语文、吃进语文。 一、走近语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训练搞得轰轰烈烈。从表面上看,这很合乎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究一下,他们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字词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合刊)登载的29篇青年名师的语文教学实录,就有不少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有的就根本没有字词教学,有的把字词当障碍一扫了之,有的音形义解释不完整。这些教学实录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仍保留字词教学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少数教师沿袭传统,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习惯提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生字的注音,生词的字典解释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如实记录;二是不少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生字词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注音、解释;三是也有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对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或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或是自己查字典解决。 上面的三种做法,好像都比较重视字词教学,但如果

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远远不够,因为这仅仅是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 这样的教学就属于走近语文,因为字词是组成句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我们不仅要会读、会写、会解释,还应该知道它们在句子、文章中的作用,还要会运用他们。 二、走进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把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也说:“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语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离开了字词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语文课。因此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字词的理解上。对字词的理解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细读品味。有些字词初读时令人喜悦或惊奇,然后通过细细地有滋有味的品嚼才能感受它的妙处。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梦幻”一词用得非常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词的关系,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气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构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如梦如幻的意境。只有细细品嚼反复玩味,才能对“梦幻”的妙处了然于心。二是比较鉴别。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就特别重视对文章语言的揣

课堂教学的境界3-5-5

课堂教学的境界3-5-5 1、简单的课堂(3条) *课题引入——快、趣 *问题探究——慢、透 *课堂练习——精、巧 2、有效的课堂(5条) *教学目标明确 *经历过程方法 *学生参与面广 *教学针对性强 *习题有质有量 3、智慧的课堂(5条) *有学生提问、质疑的课堂; *出现不同观点引发辩论的课堂; *鼓励用个性化语言描述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课堂; *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深入反思的课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课堂。 必须了解的几个教育教学新观念 第一,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上,要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继承的教育;培养智慧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智慧:博闻强记听得懂 触类旁通说得清 了悟和选择有办法 多向思维和重组做得到 创造 第二,在知识的传授上,要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的主线或一门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的活动及其过程。 第三,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上,要变“双能”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要由长期因袭的单向思维变为双向思维的培养。 与创新有关的思维与能力主要有两种:演绎思维及其能力,归纳思维及其能力。 第五、在教学的水平上,应是人师的境界:

教师做到: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学生达到: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引用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今天下午外边的雨很大,且下个不停,没有什么书可读.想想自己从事的职业,想想我的课堂教学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感悟. 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课堂教学按其效益可分为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 第一境界:有效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如果做不到有效教学,那么,就一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青春的伤害和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之路和人生历程,构成了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那么,一个有起码良知的教师,无论从对事业、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无论你的素养如何,都应力争达到做教师的底线,做到有效教学,免得误人子弟。 第二境界:高效教学 对于骨干教师或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要在保证有效的基础上还要力争达到高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知识目标,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三维目标的组合,达到课堂的最大效益。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自己的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反思而形成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终生从事的职业,是你谋生的手段,那么你为何不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一门艺术来探究和创新,从中得到乐趣,在学生的青春得到舒展的同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得到升华呢? 第三境界:魅力教学 魅力教学的前提是高效的。它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非一般人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课堂上达到魅力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艺术魅力。教师应该是品格高尚、热爱学生、视教学为生命,重视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质,能蹲下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高雅不凡的气度产生极强的磁力;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精通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在过程和细节上创新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无限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由于教师的三种魅力的作用,必然体现出学生的无限魅力。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求知欲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展现出青春活力,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愿各位同行斧正!

“研训合一”的三重境界

“研训合一”的三重境界 作者:陈家尧 来源:《师资建设》 2015年第10期 屈指算来,自2002年进入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走上教研岗位,至今已过去14年。回顾过往的研训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伴随一些经验与思考,与同行们探讨。 “昨夜西风凋碧树” “研训合一”的原初印象 自进入进修学院,主要工作都是教研。为了把教研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更深入一些,我积极探索“课题——课例——课堂”的教研方式。即围绕一个课题,自己研究,也动员核心组成员一起研究,然后形成一个讲座,做成一个精彩的 课例,再将成果转化为全区教研活动。这种方式后来总结成“语文三课三环式”研训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用了三年 的时间来开展了“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与122中刘蜀黔、邓凤军等老师合作,还吸纳了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部分研究,对文本解读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研究,后来出版了一本书《文本解读的实践研究》。我先后开展过探究式学习、文本解读、言语的味道、主问题设计等多个专题教研活动。老师们对我组织的教研活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那时,我 理解的“研训合一”就是教研也是培训。 朱福荣院长在2007年提出“研训合一”,撤消了培训部,将教研室与培训部合并为研训部,培训的事也变为了教研 员分内之事。在2008年,我们承接了重庆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和重庆市初中农村教师短期培训两个项目,既要做 教研,又要做培训,忙个不亦乐乎。“研训合一”在我的认识里就变为既做教研,又做培训。“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个阶 段我看到的是研训合一的表象,理解也是初浅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 探索研训之“术” 从2008年开始,至今想来,组织培训已有7次。7次中有3个国培市培项目(市初中语文骨干培训、市农村教师 短期培训、武隆片区送教培训、酉阳秀山送教培训),3个区培项目(2次区全员培训、1次核心能力培训)。老实说,对于2008年做的市语文骨干培训和农村教师培训,我都没有印象了,课程内容需要查阅当时的方案才能回忆起来。我 在想,为什么就没留下点记忆了呢?当时在我的认识里,培训就是讲座,就是把最好的语文专家请来讲,因此课程设 计泛化,什么内容都有,结果什么都没做透。这次培训我称之为“泛化式培训”。 2013年,我们做了武隆片区(武隆、南川、彭水)的国培项目。那时我刚从上海师大参加培训者培训回来,感受 了上海师大“工作坊”式培训方式。于是,我就借鉴了这种方式,收缩了培训内容,确定了“阅读教学”专题,分为三个阶段: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每个阶段都以主题工作坊、备课工作坊、课例工作坊的方式来进行。主题工作坊 就是专家讲座,备课工作坊就是学员进行文本解读,进行教学设计,之后学员分三轮进行课例初建、重建、再建。这 次培训效果也不错,受到了学员的广泛好评。这个项目的学员满意度与我们学院的另外两个项目一起名列重庆市第一,受到了市国培办的表彰。这种培训方式我将之命名为“主题式培训”。 2014年,我们又承接了一个项目——“酉阳秀山送教培训”。这个阶段,我们又一次做了改进,内容进一步收缩, 仅限于“写作专题”培训。写作相对于阅读,在当前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占的比例很小,很多老师不重视,一年也难有几次 写作课。对于这个培训,我们先请了多位老师来讲述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给老师们开了眼界;接着又展示了不同 理论指导下的课例,如活动写作、意象写作等;最后阶段是老师的写作实践和课例实践。这个培训,效果更好。我将 之命名为“专题式培训”。 从“泛化式培训”到“主题式培训”,再到“专题式培训”,一次比一次好。我对培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专题聚焦,内容简化;学用结合,即时实践;就是在做中学,行动中研修。“衣带渐宽终不悔”,这个阶段我苦苦思考的是如何 提升研训效益的“术”。 “众里寻他千百度”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在学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的教师“高速USB接口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

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三、设计好问题导学 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解决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所以课堂上能否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的就课本问题出几道题。好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课堂教学是教育核心,由于学校理念和教师素质的不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学追求。 文本课堂:教师把教材和教辅资料视为宝典,能够讲到的都讲到,能够想到的都说到,害怕丢掉一个知识点,根本不敢增、删、补、调、改。这种课堂一般:⑴教师比着葫芦画瓢,教学方法呆板;⑵难见师生默契的交流、和谐的生生对话;⑶学生机械地听、记、做、读,学生学习兴趣只限于教师个人情态和语言感染力;⑷教学环节比较固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比较困难;⑸课堂管理非常严格,以教师威严控制课堂秩序(也有部分难于控制学生纪律);⑹教师比较喜欢“教案”之类的参考书,学生课堂练习每题不漏,教师只是根据标准答案“照本宣科”。文本课堂一般会出现在刚刚工作的新教师身上,不过个别中老年教师也有这种情况。 教师课堂:教师能够把握教材,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巧,能够妥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上课比较自如,但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施展自我才能和展现素质的场所,教学成绩的好坏决定于教师讲得效果、抓得强度。课堂上的一般表现为:⑴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课堂交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分析学生自我领会;⑵学生学习没有层次,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练作业、统一考试评价;⑶优等生控制着课堂发言权,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后进生因教师考查知识掌握情况被动回答问题;⑷教师一般根据中等偏下学生水平确定教学进度,并据此掌握分析、讲解的多少和深度;⑸课堂上学生之间很少对话,情感交流和合作关系比较薄弱;⑹教学按照预设井然有序,课堂气氛“静悄悄”还是“热闹闹”关键在于教师的调度;⑺学习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苦学者和厌学者泾渭分明。这种教师课堂,目前还占绝对优势,甚至部分名师也是靠“讲”出来,教学的是否成功还是以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个人设计优劣来决定的。 学生课堂:教学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对课堂驾轻就熟、收放自如;教材、教辅是学生学习的“引子”和“导案”;教师的功夫放在了对教材资料、对学生活动、对反馈信息的研究上。学生课堂的表现:⑴学生的需要成为课堂的中心,适合讲则讲,适合自主学习则学,以学定教成为固定模式;⑵互动成为课堂的一大特征,生与生自然交流,师与生智慧对话,文本只是师生挖掘与对话的素材;⑶课堂气氛或“静悄悄”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语文教学的4种境界

语文教学的4种境界 窃以为,语文教学存在这样4种境界,即诗歌的境界、戏剧的境界、小说的境界和散文的境界。或者说,1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成熟之路,大致要经历这样4个阶段。 第1种境界——诗歌的境界:热情澎湃,纵横捭阖,诗情画意,魅力4射。年轻教师刚刚踏上讲坛不久,灿烂的人生图景展现在眼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激荡着心胸,青春和才华遭遇纯洁的心灵和崇拜的眸子,讲坛春秋便被谱写成了1部激情燃烧的诗篇。然而,1位语文教师要想毕生在课堂上保持这种诗歌的激情,自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激情随年华而流逝,这是1种生命的客观规律或曰宿命;而且这种语文课堂也存在着1种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漠视和践踏,课堂演变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而没有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因此说来,这种课堂也只能说是1种不尽成熟的课堂。 第2种境界——戏剧的境界:课本即剧本,教师成导演,学生当演员。凡课必表演,师生齐参与,课堂成戏院,1片闹烘烘。从表面上看,教师和学生确实全部互动起来了;殊不知,这种课堂其实从根本上背离了言语只能在静悟中习得这样1条基本规律,任其发展,将会从根基上毁伤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语文新课改刚推行时有1长段日子,这种“做戏”的课堂充斥着各地举行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把语文课堂异化成“唱堂会”,往往会孳生出另1种教学“毒瘤”,即有个别语文教师,不把工夫下在日常教学中,而常常耗费1段相当长的时间,精心“打磨”1、两堂热热闹闹的公开课,博取不懂语文教学的校长和外行的掌声。这种语文课堂,应该引起我们警惕。 第3种境界——小说的境界:精心构思,行云流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课堂中设计几个问题,何时抛出悬念,何时掀起1个课堂高潮,让学生互相交流几次,请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布置作业,等等,1切都像小说大家所构思的小说1样,丝丝入扣,无懈可击。那哪是教案啊,那简直就是国防部长诸葛亮先生为刘备主席制定的周密的作战部署啊!更神奇的是,教师讲完最后1句话时,下课铃声竟准时响起。我常常惊诧于这类教师高超的课堂组织艺术和对时间的掌控能力。叹服之余,我常常产生怀疑——语文课堂难道真的完全可以预设?学生的思维运行就那么听从教师的安排?这种语文 课堂,与“请君入瓮”何异? 第4种境界——散文的境界:淡定从容,随机应变,形散神聚,收放裕如。忘了是施蛰存先生还是哪位老先生说过,最好的语文课是最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这话说得有点像绕口令,然而细细思来,还真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课堂,是最能够体现和最应该体现教学机智的课堂;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师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敏捷的教学机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应设定1 个大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其他的可以交给课堂教学机智来处理。否则1旦课堂中出现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或与教师的预设完全向左的情况,教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只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

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拥有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最普通最日常最大量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都是与课堂有关的。因此,作为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给他(她)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如果语文课堂只是让他(她)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那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领悟到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三重境界。实现了三重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第一重境界:制定合宜的核心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我们把教学目标细分为三类: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这样细分是为了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即B类目标。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忽视核心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二是学生的需要。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三是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核心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是衡量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有效的语文教学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是以课文的思想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及其组合方式,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掌握语文知识;第三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规则和例子的组合学习,以及变式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学《槐乡五月》(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笔者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槐花的方法。观察顺序:从远到近;运用比喻的手法,使用不同的比喻词;巧用叠词。然后,运用这些写法写一写无锡的市花——杜鹃。学生写得很精彩:“四月,杜鹃开花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似灿烂的云霞,一片红艳艳。近看,有的杜鹃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杜鹃如一个个小喇叭,正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呢!” 二、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让语文教学散发出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优秀学生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优秀学生读后感干国祥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理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这样的框架它要实现的是一个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力。它的框架主体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个框架是科学的,是否有效,我想还应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的,我们才可以说教学是有效的。“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

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我的理解是,知识不是客观的存在,不应该窄化为认知层面。一个好的教师需带领学生去实实在在地亲历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心动,有顿悟,有思辨,有挑战,有困惑。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反思自已的学习经历,很少有积极的精神活动,常常是机械地记忆理解。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 课堂是教育的中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理想课堂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我认为预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普适性的,比如所有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教材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第二类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篇文章的。第一类预习内容可以形成常规,不需要单独布置,第二类需要在预习时,具体布置。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

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中大附中刘敬莲 发表与《师道》 内容摘要:无论有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中学的课程改革都是不可逆转的继续推进,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要求,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对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改的成功与否与我们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依据三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个人的成长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材是读物,历史是故事,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参观它。第二境界:教材是“圣经”,教师是威严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容器”,教师将学生带入历史殿堂,牢记它。第三境界:教材是依据,,教师是主导,学生要记忆要归纳,教师将学生带进历史殿堂,探寻它。第四境界:教材是资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探究者,师生一起深入历史殿堂,认识它。第五境界:第五境界:熟悉历史又超越历史,不受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制约,我取我所需,自由翱翔于历史殿堂。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堂教材学生教师 作为教师你是否诧异自己怎么天天在忙碌?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你是否觉得还是整天在忙于备课?你是否觉得教学设计一次次的修改,总不是十分满意?你是否觉得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很费脑筋但又非常有意思?你是否想到一个课堂教学很有效的创意而非常开心?你是否对一堂课的效果耿耿于怀? 怎么每年每天会因为这些相似的问题困扰?现在我终于醒悟:课堂教学会因为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等众多因素影响,所以每一轮备课和教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用毕生精力都完成不了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告诉学生记住这些,这就是历史。

语文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谨以此文献给语文教学同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追求;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苦索;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顿悟。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师,我以为在教学上也应该达到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能把一篇文章,一张试卷讲清讲透。备课本是课前构课的一个“草稿本”,进了课堂就要神竹在胸,把“本本”“束之高阁”。一篇文章,整篇精彩,你就能背诵整篇;一段精彩,就能背诵一段;一句精彩,就能背诵一句。至于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形象画面、表达技巧那是要烂熟于胸,张口能说,落笔就写的。一张试卷,涵盖七大知识块系,27个考点,这些“条条块块,点点面面”也都应该熟记胸中,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一张试卷讲清楚,讲透彻,能让学生考试拿高分。第二种境界,每一节课,要有掌声和笑声,要有课堂闪光点,就像苏永康教授评价高考优秀作文时说的“没有太阳,就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就该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课堂语言除了严谨、条理、简明以外,要么诙谐幽默,一抖一个包袱;要么隽永深刻,一挥一种思想;要么文采斐然,一撒一把智慧。须知,一名教师,其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上。第三种境界,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要搞一点教学研究,承担一个教学科研课题,在教学教改的某一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每年发表几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出一点教学科研成果。 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上达到了这三种境界,那就基本上算得上由“匠”入“师”了。那么,你在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是“过客”,而会成为像“线装书”那样一道风景。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你的学生走到哪里,在谈起他们的老师的时候,都会对你“津津乐道”的。 1 /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