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

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彭文静

学号:201260130103

班级:英语1201班

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胡建国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但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功能衰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效率低下, 投融资已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适用性的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开拓思路,从各个城市的角度考虑,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性,进行融资模式的设计和选择。文章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整个城市的经营中并结合各种融资手段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尤其是中小城市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也从国家开始向外商和民营企业开放,开放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三方共同参与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主体。改革开放后,投融资改革开始了渐进式的民营化、多元化发展。当前,各级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模式。然而这种种情况下仍然有一些问题。

1.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投融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采取的是以地方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办法,主要依靠政府以自身所掌握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他的投资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对所建成的基础设施往往也由政府经营,对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采取低价使用或无偿使用的政策。尽管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国家预算内投资对基础设施资金的满足率将逐年下降。由于自身资金不够,具体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主要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资金缺口。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且预期收益不高,再加上价格扭曲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基础设施项目对商业性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虽然还款期限较长、利息率较低等优惠条件,特别适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但由于总量有限,同时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稳定性难以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融资手段亦显得相对单一,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迄今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市政债券可为地方政府的城建融资提供一条稳定的渠道,使政府通过市场的方式,低成本、长期地筹集建设资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必然造

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可持续补偿的机制缺乏,资金严重短缺。况且,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形式又较为单一,一般都是直接用于项目建设,尚未作为吸引、引导非政府资本投入的手段来使用,未能发挥财政性资金对后者的杠杆撬动作用,这也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量的扩张。

1.2投资比例过低, 投资总量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化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积聚, 具有很强的辐射力, 同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需求。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增长相反,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 投资总量明显不足, 历史欠账多, 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1.3投融资制度环境建设缓慢, 阻碍投融资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社会资本开始逐步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但我国的投融资制度环境建设缓慢, 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法律制度建设上,相关的鼓励和保护措施依然匮乏, 政府更倾向于利用行政权力和自己的资源配置能力, 缺乏考虑重新安排制度以激活民间资本的动力。在产权制度建设上,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品属性使得产权归宿难以界定, 社会资本的主体地位无从保证。

1.4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方面的政策配套不够

按照国际惯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要有相当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金融市场作保证。如果这些方面不具备条件,必然会影响投资者对项目可行性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投资积极性。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治贯穿了整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BOT、TOT、PPP等项目投融资模式在国际上是一种成熟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合同式的投融资方式,需要有一套比较透明、完善、规范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使双方的谈判有章可循。但在我国,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上述形式的投融资模式较难以实施。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尚没有有限追索投融资的经验和规定,对这种投融资方式普遍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一些地方在相关协议里明确提出,特许权协议的所有权、收益权都不能作质押和抵押,如:我国《贷款通则》规定,银行贷款不能用于权益性投资,也就是既,商业银行不能为并购方购买股权提供贷款。《贷款通则》还规定,“借款人应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地方政府不符合借款人定义,直接向银行借款是行不通的。

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仍不可自由兑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仍需经有关方面严格审查批准,项目本身所得收益主要表现为人民币的形式,即其产品很少能出口创汇。而偿还融资贷款时必须用外汇,所以它必须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因此项目发起方仍会要求中方对可兑换性提供担保。汇率风险是投资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我国金融市场现有的

发展水平不足以提供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同时,由于在我国尚无适合人民币套汇保值的金融

产品,企业无法通过购买此类金融衍生产品来处理此类风险,公司承受此种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1.5政府管理角色的缺失

政府监管可以为维护投资者两方面的利益提供较为可信的承诺,对于吸引长期私人资本对

基础设施的投资,满足其对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在监管上的薄弱是造成发

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和私有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要想长期稳定地吸引社

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就要采取如特许权经营制度的多种办法,通过行政监管与市

场监督的有机结合,提高监管效率。

2.提高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引导社会资本的多样化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资金的支持, 更要有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城市化主体的制度支持, 重点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通过公私合作形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城

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可以看成是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一种制度方法, 它能使参与双方

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从而通过专业化分工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实现“双赢”。

2.2 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税、中央和

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这些融资渠道早已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

投资的需求, 于是, 利用资本市场开辟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渠道被提出来。培育城

市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市场, 开发适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 加快资金流通, 提高融资效率。

2.3完善政策,加强立法。

目前我国关于项目融资的政策主要是吸收投资的鼓励性政策以及对融资项目的外汇、收益

等进行控制的管理性政策。针对项目融资的特点和我国国情,积极稳步地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特别要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有步骤地加快开放金融、

保险等贸易服务领域;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实行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改

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应遵循的原则和

程序性规则,加大审批程序的透明度;确立监督部门,依法对其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2.4完善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

从目前的项目融资来看,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汇平衡问题始终存在,我国应该改变过去僵化的金融体制,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

机构体系;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支持地方建设的优势;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方

式,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改革信贷资金管理和外汇管理,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注意保持金融机构数量的适度增长,探索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逐步建立以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主,其他类型机构兼顾的外国资本在华金融机构多样化体系,积极吸引国际财团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快保险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降低风险的积极作用,以减少项目损失。同时注意我国金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所提供的机遇,利用国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及保险市场对融资项目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

2.5提高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要从系统的角度,针对系统内、外的风险,提高控制、防范能力。关于系统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5.1.政治风险的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二是寻求免于征用或国有化,以及在发生这些情况时得到适当补偿的政府保证;三是争取项目有政府的直接介入;四是与地区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或援助机构一同安排平等贷款。具体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关参与方的资信,并通过对各种资金的承诺函、支持函等文件来获得保障。

2.5.2法律风险的控制。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人而言,在早期通过可靠的律师对项目风险进行彻底研究是必要的,最好能争得项目当地政府机构对研究报告的确认。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调整某些地方性政策和规定,把针对本项目的新规定作为融资的先决条件。另外,项目公司与当地政府可以签订相互担保协议,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在一定程序上也为项目的发起方和贷款人提供了法律保障。

2.5.3.市场风险的控制。市场风险的降低取决于项目初期能否做好充分的研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决定项目现金流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价格,二是需求量,这是影响项目经济强度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基础性指标。项目抵押系统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极其重要,特别是贷款银行对项目账户的控制。抵押账户能否直接有效,是整个抵押系统的核心。这种账户安排保证项目公司的所有现金流量均处于贷款银行严密监控之下,从而有效保护贷款人利益。

2.5.4.外汇风险的控制。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及能否汇至国外构成了国外投资者以及贷款银行的外汇风险。贷款人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一是要求项目公司与外汇指定银行签订外汇兑换协议;二要求项目公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还款储备账户;三是以开立还款信用证方式或获得政府批准文件来保证外汇汇出;四是在融资协议中增加套期保值技术,以此规避风险。

关于非系统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2.5.5.完工风险的控制。借款银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工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为了限制和转移项目的完工风险,贷款银行通常要求工程承建公司提供相应的“完工担保”作为保证,同时还可能聘请项目管理代表。代表贷款方监督项目的建设进展及完工情况。项目公司也可以通过投保来寻求完工保证。

2.5.6.生产风险的控制。生产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融资文件和信用担保协议来加以防范的。针对生产风险种类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合同文件。另外,提高项目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是降低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2.5.7经营风险的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主要是评价项目投资者对于所开发项目的经营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是决定项目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要注意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理人选的控制,其中包括三方面:项目经理是否具有在同领域的工作经验和资信;项目经理是否为项目投资者之一;除了项目经理的直接投资外,项目经理是否具有利润或成本控制奖励等鼓励机制。

2.5.8.信用风险的控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即使贷款机构对借款人和项目发起人有一定追索权,也应该准确评估项目参与方的信用、业绩和管理技术等指标,因为这些因素是贷款机构要达到目的成功的保证。

2.5.9.投融资模式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用BOT等投融资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我国环境而言,并非所有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可以采用BOT等投融资模式,其适用范围应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可以根据项目的融资特征,进行选择,以提高投资和融资人的积极性。

3. 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对投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新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 逐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长期以来的投资不足、渠道单一、主体地位不清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磊.市政项目的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9).

[2]刘香.浅谈市政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管理重点[J].建筑经济,2005,(10).

[3]刑恩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操作实务[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4]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1994发展报告: 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

[6]杨国荣, 张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4).

[7]郭励弘.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世界, 2003, (11).

[8]张曙光.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J].金融经济, 2004, (4).

[9]曾文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公私伙伴关系分析[J].城市问题, 2005, (1).

[10]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A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015年5月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通向未来之路 宁波市市长张蔚文 一、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进入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整个世界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势头强劲,信息化成为各国和地区开展经济科技竞争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和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么一种大的背景下,从现代化与信息化关系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信息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个都不开信息化” 。因此,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除了具有传统资源配置中心、生产控制中心和经营管理中心等功能外,还必须是一个现代化信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增强,将越来依赖信息化水平,依赖于信息化基础设施。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早在 1993年,美国政府就发表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提出在全美建设通达全国各地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完成美国从工业时代

向信息时代的过渡,开发更大的潜在市场,从而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展。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掌握世界经济竞争先机的枢纽。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施建设,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2.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 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 城市基础设施在传统概念主要包括:市政、环卫、公交、供水、供热、供等,或者说传统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在上述几个方面。而 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 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把人、家庭、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与企业一关联起来,可以获得各种各样公用和专用的信息资源,可以传送音频、数图文、视像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用户所需的不同应和不同性能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交流,进行学生活、办公,开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商务,将改变企业竞争和运作,改变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信息高速公路是人们通向未来之路。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为 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3.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城市信息化的内涵很丰富,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载体,所谓有“ 路” ,才能跑“ 车” , 才能有“ 货”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径,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网络应用环境,激发需求,营造市场, 大大促进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赖于信息化基础设建设,政府、企业、家庭上网,将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探索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在《中国经济大词典》中解释为“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主要是指为了生产、流通等各部门提供服务的一些设施和众多部门之和。“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机场、铁路、各级公路、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物质生产的需要,并向其他单位以及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同时也是属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在整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延伸。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1949年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绝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采用了建设单位自营方式,建设、施工合二为一。1952年初,国家出台《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脱钩,实行甲乙方合同制,这种合同制主要通过行政计划安排,不是严格的经济合同关系。195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几项规定》,提出了投资包干责任制。但到60年代初期,工程指挥部方式取代了投资包干制,并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主导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工程建设管理[2]。 第二阶段是整个80年代。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此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80年代成为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1984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相继推行了建设工程招标承包制、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承包公司制。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普遍成立了各类市政工程专业承包公司,并按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建设、交通、环保等分工协作的行业行政管理。在这一系列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强调了公用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工商业利润中提取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等等。以桥梁道路征收通过费为开端,施行“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开辟了城市综合开发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加入WTO后,为使我国的经济早日纳入为提高基本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国家计委于1992年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对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的范围、组织形式、相关职责等做了原则规定。1996年,国家计委出台《关于实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发展矛盾凸显,如何解决城市面临的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科技革命的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智慧城市也应运而生。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本文试图阐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及特征、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以个案为例,剖析 G 市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智慧城 市建设的经验,以探索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绪论部分:一是说明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二是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三是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四是指出本文研究 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介绍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辨析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异同。通过对智慧城市理论尪础的深入挖掘,为智慧城市建设寻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最后,探究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也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还可以培育个性化的消费市场,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第三部分:探讨 G 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 成效也有问题,问题主要是:缺乏务实的顶层设计以及有效的宏观指导;技术发展不均衡,高科技含量技术成本高、普及率低;投资力度不够,投资方向存在问题;智慧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信息资源安全缺乏保障。G 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值得反思。 第四部分:通过对国外智慧城市成功案例的分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国外智慧城市创建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因地制宜,结合本国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有重点地推动当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部分:提出了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二是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三为落实资金投入,扩宽融资渠道;四是强化队 伍建设,保障人才供给;五是保护信息安全,建立城市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关键词:城市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安全

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稿

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稿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下是整理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稿,欢迎大家阅读。 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稿一: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首要的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从全局的角度看,发展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标志是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是一个大战略。因此,能否有效地领导好城市的发展,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联系池州实际,检验我们驾驭发展的能力,就是看城市建设管理是否在不断进步。近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但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城市,仍处在由农耕社会的组织形态向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城市转型阶段,我们的起点和基础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到20xx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除了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之外,城市化水平也要接近或达到全省、全国的水平。 基于这个认识,结合平时思考,我讲一些思路性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组团城市规划定位的再认识 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思考和酝酿,提出把池州打造成一个组团式的山水园林的旅游生态城市。这个思路突破了在小市基础上的简单扩大、填充的局限,着眼于更大的范围整合全市的空间资源,是一个富有开放性、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特点的全新的城市规划概念。这就是“一主一副一区”、向心靠拢、组团发展的城市结构。这种组团城市的形态,预示了城市发展的方向,把握了城市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实现了对池州这样一个城市特殊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突破,得到了广泛认可。既然组团城市规划定位适合池州特点,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就要坚定信心,坚持方向,不要轻易地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是什么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九江县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扩大城市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做出如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九江县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现有经济及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优势,把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全面推进,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的有益方式。截至2008年底,城区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9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绿地覆盖率达25%,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品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推动了九江县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长远,规划先行,把握县城发展定位 九江县是六十年代市县分家后从市区搬迁到沙河来的,是在新城镇这样一个小规模集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一历史原因,给

城市发展留下了先天性不足,随意性大的病根。过去城市建设谈不上有什么完善的规划体系。近几年以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依托、服务、融入九江市中心城区的思路,结合近城优势和交通方便、人口较多购买力较强的实际,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现场勘察论证,对县城的功能定位、区划布局、道路景观、重点工程等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编制了《九江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到2020年之前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规划方案把城区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四大部分,规划面积达22.53平方公里,规划骨干道路框架,以路为线,以交叉口为面,立体发展城区,把老城区定位于商贸居住、新城区定位于综合服务、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定位于工业制造,并按照功能分区,逐区落实控制性详规。同时,九江县还编制了消防设施、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网、物流仓储、集贸市场等若干专业性规划。打下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 (二)加大投入、着力“还账”,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由于建城的历史原因,城市建设的先天不足,九江县城市建设较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1)

公共厕所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必要产物,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公共厕所这个课题不太受到公众的关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还比较少。对于公共厕所这个课题的研究以部分欧洲国家、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最为重视而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的研究重点都在公共厕所本身的设计和建设等问题上,对于公共厕所的外部空间及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甚少基本还没有涉及到。 一新乡市公厕文明建设工作现存问题 1 主要街道公厕数量不够,尤其在繁华街道上更为明显,市民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找到公厕。 2 公厕分布不合理,不方便公众使用。有些偏僻的地方公厕分布比较密集,而在繁华的街道上分布则比较稀疏,这也导致了公厕虽有,但是不方便市民使用的现象发生。 3 缺乏有效的指引标识,导致公测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有些公厕甚至长期无人问津,从而浪费了城市的公共资源。 4 部分公厕经营管理不善,卫生状况较差,致使市民在如厕时对公厕的环境意见较大。 5 部分公厕存在乱收费现象,没有行使其公共资源的功能,使得部分市民对此意见较大。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4年11月17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第四届世界厕所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5个国家500余名的各届代表共议“以人为本改善生活环境”。一大批专事厕卫经营与科研的公司蓬勃兴起,热心城市环卫公共事业的环保人士不断涌现。2005年5月8日由世界厕所组织举办的世界厕所博览会及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理论研究方面:《山西建筑》2005年第1期《公共厕所双重属性的演变及其重要性浅析》作者王英在文中论述了公共厕所的双重属性即公共性和私密性按照公共厕所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双重属性的不同表现旨在揭示现代公共厕所设计中关于人性心理层面的考虑提高公共厕所双重属性的重要性。《规划师》2004年第8期《由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引发的思考》文中指出了公共厕所在城市规划法规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杨弦,马端超,闫许新在文章《长春市公共厕所分布及设施合理性研究》中,程译瑶在文章《对完善城市建设的思考》中,邹茜等人在文章《深圳市公厕规划建设研究》中均提出了公共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设施不够齐全,上厕所排队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通常为参照规范增建厕所,设计明确的标识牌,增加设施派人管理等。江斯等人《公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以广州市公厕规划为例》一文中建立出行人群密度预测模型,用公式计算评价区域的繁荣程度,再根据规范提出的不同区域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智慧城市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外现状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社会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21世纪初期,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国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继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其他城市纷纷效仿,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风生水起,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截止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2016年,我国将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等八大技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26部委将共推100各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根据《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区域差异,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而东北、西北、西南等相对偏远区域,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研究表明,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两

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单位几个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现状有深刻亲身体验与感受。现就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浅析如下: 一、报建手续的现状。 有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在自有使用土地上建设的一般性建筑物。通过正常途径办理,从报建到开工所需过程与手续的情况。 1、必经的报建手续太烦琐、办案时间太长。 下面我将有关手续按报建顺序一一列举如下(其中黑体部分为在政府部门办理的,带下划线的是在相对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办理的,为说明问题,有些罗嗦):根据计划和土地条件找设计院设计图纸(15个工作日);更改规划设计条件(规划局40工作日);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调整设计(10个工作日);申报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局,40个工作日);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建筑方案(10个工作日);申报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局,30个工作日);[根据方案批复设计建筑施工图纸、并按规划局要求设计消防、人防图纸、制作环评报告后(这些工作可以同步进行需要20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意见(人防办)、卫生学预评价(疾病预防中心)、申报环保批文(环保局)、申报消防意见(消防局)(这些部分可以同时办理,最长的需要30个工作日)];[初步设计

审查手续(建委),基坑设计审查(科技委)共计需要25个工作日];申报规划放线制作放线册(15个工作日);申报详细面积指标表(3个工作日);后备齐资料申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局,30工作日),办理配套设施费减免(建委,15个工作日),交费、办理档案移交手续(2个工作日);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并找另一个施工图审查出具施工图审查报告(15个工作日),后准备所有资料报建委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图纸审查(10个工作日)。确定招标代理机构,制作公告、投标资格预审文件、工程量清单,拦标价、招标文件等、(20个工作日),报招标中心审查同意、招标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摇珠、发招标文件、答疑、开标、发中标通知书、签定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约50个工作日,施工和监理可同时进行)。制订施工方案、监理方案等资料(15个工作日)后准备资料申报余泥排放、办理质量监督、缴纳劳保金等等(共计10个工作日)。准备资料(3个工作日)申报施工许可证。(15个工作日)。开工。共计428个工作日。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是21个月有多。这里还没有计算市里面要求的使用国家资金投资的项目设计方案招投标的时间,且上面所说的是在完全顺利,不存在任何周折的情况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办案窗口会经常挑你毛病不收案(下面会提及),办案过程会让你补充材料等等,加上申报单位自身的一些盖章审批、设计单位的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的对策与建议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黄石市城市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当,维修不及时,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黄石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主观上政府和居民未能对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共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规划。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生活质量 一、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运行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良好能为居民创造优美而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因为各种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1)黄石水电供应与邮电设施较完备,虽基本满足居民对其需求但仍需改善 在问及居民家中的水电供应情况时,仅有%的居民选择了经常中断,供应不及时;另有%的居民选择了偶尔中断,但很快就会供应;%的居民表示水电从不中断,按时供应。由此观之,政府在水电设施和邮电通讯建设两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居民基本满意。但是,又因为水电与邮电设施在居民的生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建设完备是打造居民良好生活

的基石。因此,应该继续深入推进在次两方面的设施建设,做到万无一失。 2)居民休闲方式主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 居民节假日时,选择外出旅行的仅占到%,以购物逛街(%)和到游乐园、公园、广场游玩(%)为主。但仍有%的居民选择呆在家里。其中,学生多数选择在假日去网吧、ktv、电玩城去娱乐消遣。由于黄石属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因而选择外出仅占到%。深入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假日来临,上述三种选择已经成为居民下意识的一种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黄石市上述三种设施较为健全。而与之相对应去郊外远足和到体育馆运动的人较少。一是因为此两种方式在小城市并不盛行,二是因为黄石市配套设施很缺乏。综合观之,黄石市居民休闲方式较少,主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娱乐休闲和体育健身设施。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居民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道路状况一般,反复翻修令居民不满 有%的居民认为黄石市道路平坦宽阔,交通顺畅,可以很好的满足自己的出行需要;超过一半的居民认为黄石市道路状况一般,基本上满足自己的出行需要;另有%的居民对道路状况十分不满,认为其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普遍认为这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和建议3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 和建议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和建议20XX年8月以来,区政协根据国家、省、市“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要求,按照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验收确认工作意见中关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要求,对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1个多月,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建设资金和结构、建设安排、规划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办法、建议等。 一、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整合社区,打好基础。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村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近几年来,我区根据中办发[20XX年9月份,全区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工作,在依据历史习惯、文化风俗、自然界限、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结合小区、单位、板块等因素,已全部整合到位,新型的社区居委会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

(20XX年底,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区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一部分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准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同时,明确了社区发展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社区经济。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 (三)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平台,是居委会改社区工作的切入点。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等建设,在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位及社区居民、单位结构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拓展社会各界的投融资合作、捐助,在新建、扩建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主要利用原街道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 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彭文静 学号:201260130103 班级:英语1201班 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胡建国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但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功能衰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效率低下, 投融资已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适用性的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开拓思路,从各个城市的角度考虑,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性,进行融资模式的设计和选择。文章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整个城市的经营中并结合各种融资手段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尤其是中小城市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也从国家开始向外商和民营企业开放,开放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三方共同参与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主体。改革开放后,投融资改革开始了渐进式的民营化、多元化发展。当前,各级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模式。然而这种种情况下仍然有一些问题。 1.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投融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采取的是以地方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办法,主要依靠政府以自身所掌握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他的投资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对所建成的基础设施往往也由政府经营,对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采取低价使用或无偿使用的政策。尽管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国家预算内投资对基础设施资金的满足率将逐年下降。由于自身资金不够,具体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主要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资金缺口。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且预期收益不高,再加上价格扭曲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基础设施项目对商业性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虽然还款期限较长、利息率较低等优惠条件,特别适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但由于总量有限,同时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稳定性难以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融资手段亦显得相对单一,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迄今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市政债券可为地方政府的城建融资提供一条稳定的渠道,使政府通过市场的方式,低成本、长期地筹集建设资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必然造

工信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工信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智慧XX”建设,是加快XX区创新驱动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XX、智慧XX”为重要抓手,是推进XX区“四化同步”建设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一、“智慧XX”建设的基础条件 XX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电信业为基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为“智慧XX”建设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XX区基础网络条件具备。XX区共完成XXX个小区光纤到户的新建、改造工程,共接入用户X万家。城镇居民家庭上网带宽提高至XM以上。本地网络EV-DX XG网络站点数较扩容前增加了XXX%,城区覆盖率到达XX%以上,郊区、农村覆盖率也达到XX%以上。 XX区电子政务建设日趋健全。XX区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工作,目前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

设已完成,已覆盖全区各单位、各街道、各社区。 建立基础数据统计库,实现数据统计信息化。XX区通过自治区公安厅信息总队研发的常住户籍系统,用于办理户口迁移、迁出、出生入户、死亡注销等业务;重点人口管理使用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研发的警务平台;流动人口管理使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研发的“两实”系统。工商局在办理营业执照的过程中,使用XX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综合工作平台中的“综合业务平台”进行办理。 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区管理智能化。XX区率先在自治区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了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将全区XX个行政村和XX个社区按照XXX-XXX户为一个网格划分了XXX个网格,将网格内小区、楼栋、房屋、人口等基础信息梳理分类,建立了电子信息库,做到辖区人、地、事、物、情、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按照X+X+X模式组建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团队,实现了居民各项服务需求、诉求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快速办理,逐步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格、一格多员、人负其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XX区积极探索建立部门牵头、百姓参与、网格监管的“全民城管”体系。XXXX年投资XXXX多万元建成了XX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并与XXXX年XX月投入试运行。该系统充分整合利用XX区

关于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

关于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 市住建委 今年,市委在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创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市,为全面深化创建工作,住建委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五城同创”之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创建、“十二五”中期(即2013年6月30日止,下同)规划完成情况、我市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应急谋远的需求、资金保障和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廉政要求,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规模、时序、资金及管理问题,为创建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市提供参考。 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 设(本文仅研究主城区工程性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 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住建委组织建设的工程性基础设施主要有排水(污水处理)、城市交通、环境、防灾等系统,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涵、人行道、排水(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燃气等内容。 目前,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无明确的定量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将各类城市创建标准作为参考,评价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建设规模。在这些城市创建标准中,主要是以城镇人口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和与建成区的比值即设施的密度来衡量。如人均道路面积和城市道路的每百平方公里密度是考察一个地区城市道路建设水平。 下面,按照这一方法,来确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为估算未来的建设规模提供依据。 1、人均道路面积标准。人均道路面积是指按城镇人口计算平均每

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是城市(县城)路面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人行道面积,人行道面积按道路两侧面积相加计算,包括步行街和广场,不含人车混行的道路。参照国际上现代化城市人均12平方米标准,后来该项指标被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目标值。 2、园林绿化建设标准。当前,我市正在开展“五城同创” 其中“国家生态园林城”标准是“五城”之中与基础设施建设最密切、考该范围最广、标准最高的城市创建标准,生态园林 城申报必须以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且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3年以上为前提。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参考这一套标准,具有权威性,既可以为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向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这一目标而努力。(见附表 一) 3、排水及污水处理标准。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根据这一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水(污水处理)规划。 4、燃气设施建设标准。国家目前对燃气设施建设无定 量标准,同时各类城市创建中也未涉及此标准。按照“十二五” 规划,到2015年末,新建铺设天燃气管道87公里,天燃气年用气量11.2亿立方米,增加天燃气用户14万户,逐渐减少液化石油气用户,燃气普及率达95%,管道气化率达60%。 二、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通常,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要建多大是由城镇人口的规模决定的,能建多大则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要确定我市城市基础建设规模,

最新-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精品

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1___2019年9月19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纽带的城镇,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急需加强。 性、超前性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区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规划、水利规划等专业规划不尽完善,与城镇总体规划脱节。 由于城镇建设投资大,见效慢,资金短缺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 时有发生。 高起点科学规划,是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前提和基础。 城镇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强化精品意识,使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双重价值,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使之成为凝固的艺术。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 应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搞好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妥善安排各行业和各项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合理勾勒框架。 规划应一步到位,并留有发展余地;建设分期实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规划应体现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规划一旦形成,就不仅对建设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城镇的发展具有约束作用,不能随意变更。

坚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广开融资渠道,使城镇建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变为群众性和社会性的自觉行为,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重点争取交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改水和绿化建设资金,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镇建设。 在保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的前提下,支持开发企业建设商品房对外销售,培育城镇房地产市场。 对广场、绿地、灯箱、雕塑、公厕、垃圾池等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向社会招标承包或拍卖冠名权、登载广告等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从而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公开拍卖土地。 在出让方式上,因地制宜,可以拍卖生地后开发建设,可以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拍卖熟地,也可以综合承包开发。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投资兴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外地客户进镇建设。 用好用活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资,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 组织城镇干部群众进行义务劳动、以劳代资等活动,搞好城镇公益事业和环境绿化美化。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实行严格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管理。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城镇管理领导分工、部门协调、定期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并对管理队伍定期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在规划统一指导下,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一枝笔,不准乱开口子,杜绝违章建筑,取缔违反规划随意建设的建筑。 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加强工程质量的督促检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血管·排水设施【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更美好、更快捷方便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到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现阶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还存在着差距,城市基础设施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城市内涝”“城中看海”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严重危害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的事件呢?为什么大量雨水会囤积在市区排不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内涝排水设施 一.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 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现在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都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每当遇到暴雨,,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雨水无法渗透下去,雨水大量在道路聚集,形成局部内涝。加上城市绿地的面积被住宅用地占据而越来越少,导致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了,所以城市内涝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的聚集肯定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又是工业聚集区,同时也会带来大量工业垃圾,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垃圾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造成垃圾乱丢,遇到下雨,随水流动,飘到雨水出水口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有时雨水排泄口被当作为垃圾口,有的居民将垃圾杂物倒入雨水排泄口,因为管理不善,雨水口内的杂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遇到雨势较大的天气,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慢慢发展成全城内涝。所以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还要努力去教育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身边的环境,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成为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最迅速、最美丽的家园。 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后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势之强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