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1、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

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

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

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小组读一

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提出质疑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退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大潮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

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

“白浪翻滚”、“水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

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

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

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

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五、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潮退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稼”等11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发挥想象,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

美,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月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亮图片、《月亮船》歌曲下载

课前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除了刚才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歌曲

《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读课题。

二、预习检查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全班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3.运用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等(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4.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说给同学听。

5.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你都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深读感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一)感悟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品一品,简单写出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学生自读批注。

(三)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展示。(交流时,学生说到哪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预设 1.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排比句:(当孩子谈到其中一个排比句,引

导孩子感知排比句的特点,找出其它排比句,并试着用排比句说话。)

⑴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运

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勾勒出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清晰的景物,营造

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导孩子读出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感受在明亮、

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

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⑵“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

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

想起了什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白天阿妈

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朗读中加深感受。

预设 2. 当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

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

着一个月亮!”(让学生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流着”一词用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述)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抱”,而不用“映着”?你从中体会到了

什么?

二、拓展阅读

读吴然的《歌溪》: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练习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月夜中妈妈和我共读励志故事,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春天里有我和爸爸放风筝的身影,早起的山坡有我和妈妈奔跑的足迹……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尝试用一组排比句写下来。

例如:妈妈的爱,是我上学时反复的叮嘱,是我失意时鼓励的目光,是我生病时关切的话语。

四、板书设计:

2、走月亮

看到的:

听到的: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

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

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倦鸟

斜阳

头白的芦苇

花牛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花牛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对,就是花牛,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花牛的诗,它就是(生齐读课题:花牛歌),这位诗人是(生:徐志摩)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三、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四、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纯真美。

1.接龙读诗歌。

2.这首诗写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花牛呢?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4.诗人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分别是哪些?结果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坐——压扁了剪秋罗

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5.全诗一共四小节,每节都描写了一个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四个画面。

①指名学生描述每个小节的画面。

②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指导。

6.学生再读全诗,品析诗歌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

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配乐声中齐读全诗。

六、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花牛歌

坐压扁了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4* 繁星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

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媒体出示)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地点)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了。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媒体出示关键句)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媒体出示)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拓展延伸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六、板书设计

4、繁星

从前家乡

三年前南京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海上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课件、环境污染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大自然中的美,但老师前天却发现这么美的地方有几处不和谐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多媒体出示有关破坏环境的图片)

2.生谈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二、想一想

1.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三、议一议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做一做

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2、能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描写。

3、把重点的部分写具体。

4、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地方的特点进行介绍。

教学准备:

自己喜欢的地方的景物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再看一组照片(课件播放:这是我登上北京香山顶峰的留下的精彩一刻;这是我游北京的颐和园留下的回忆。这是2008年去北京我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同学们在假期是否也出去旅游了呢?是否也有自己喜欢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

二、读题思考,弄清要求

(一)过渡:同学们愿意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吗?(想)那么,你打算怎样介绍这个地方呢?

1、你准备推荐哪个地方?

2、这个地方在哪里?

3、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看书13 页举的例子,总结方法。

1、描写地方的环境(景色)。

2、描写地方的历史。

3、描写地方的生活。

4、描写地方的食物。

5、描写地方的人们。

三、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过渡:知道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四、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

2、你的这篇文章打算怎么写?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五、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3、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环境幽雅,风景迷人。

走进公园的大门,就可以看到这里绿柳成荫。向远望去,就能看见白塔高高耸立在青山上。再将视线向下拉,就是一个太湖,潮水碧绿。往里走,就能见到一些古香古色的小亭子、一些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和工艺精湛的香炉。在这里,到处都能看到柳树、松树,真可谓绿树环绕。每天清晨,鸟儿刚刚开始鸣叫,就有一些老人在晨练。他们或打太极拳,或练剑,或坐在树荫下休息,或在小亭里下棋。这时来此散步,呼吸着饱含水分的清新空气,能使人精神百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里不但景致好,而且名胜古迹颇多。有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小亭子,有色彩华丽、造型巧妙的牌坊,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小亭子就像一串串璀璨的明珠。它们奇特的构造、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鲜红的柱子……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的白塔有着印度塔的风格。塔身有19层,塔顶挂着一个铜片,上面有一些风铃,一阵风吹来,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北海的长廊默默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它的横梁和檐上都绘着一幅幅画,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绘画精美、耐磨,久经风霜却不褪色,每幅画还描了金边,让人赞不绝口。

我喜欢北海,因为它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