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汉字性质问题研究评述_詹鄞鑫

20世纪汉字性质问题研究评述_詹鄞鑫

第36卷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6,No.3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04

20世纪汉字性质问题研究评述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

摘要:汉字性质问题关系到对于汉字所处发展阶段的论定,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是在西方文字学关于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下来思考的,跟20世纪关于汉字评价的争论是联系在一起的。

50年代以后,才开始从文字记写语言中哪个单位层次的角度来看汉字的性质。考察20世纪汉字性质讨论的进展,可比较清楚地揭示汉字性质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汉字性质;百年研究综述;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语素文字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3-0041-07

对汉字性质问题的关注,涉及到对汉字体系的基本认识和评价。20世纪,汉字评价成为最重大的文化问题之一,从而,对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也处于相当炽热的状态。

所谓汉字的性质,也就是汉字体系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的问题。

文字类型问题始于西方。前苏联比较文字学家伊斯特林说:/很早以来就确定了把文字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的传统分类法,这三种类型传统上称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0和-表音文字.。0[1](p127)所谓/很早以来0,是说这种分类法在俄国时代就已经使用。据潘文国考察,其源头是美国文字学家泰勒(Issac Tylor)1899年的著作。[2](p140)不过,伊斯特林以为这种分类是不严密的,正确的分类法应该从符号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既然文字用来表达语言,所以书写符号和图形就应根据它们表达语言的何种要素来分成各种类型0。[1](p131)三种类型的传统分类法,带有进化论以及欧洲人的种族优越论意识。19世纪以来西方人类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历史的进化论,包括人种、语言、文化乃至智力,而欧洲人和欧洲文化就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先进阶段。反映在文字问题上,就是/图画文字y表意文字y表音文字0的/文字发展三段论0。聂鸿音指出:/-文字发展三段论.和-语言发展三段论.(孤立语y粘着语y屈折语)可以说同样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行殖民扩张这一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比较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发展三段论.已于20世纪上半叶被人们抛弃,而-文字发展三段论.却至今还有大量拥护者。0[3]

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有关汉字性质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自始至终所贯穿的,则是挥之不去的/文字发展三阶段论0的影响。经

收稿日期:2003-10-01

作者简介:詹鄞鑫(1947)),男,福建建瓯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41

过一个世纪的讨论,汉字性质问题的认识己逐渐深化,问题的症结也逐渐浮出水面,但在一些基本的方面,例如在由什么决定汉字性质的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理论前提和学术背景还缺乏认真的思考。

在中国,对汉字类型的定性,从20世纪初以来主要的方面正是在三阶段论或者变相三阶段论的框架下来论证的。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汉字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大概在50年代之后,也开始出现如伊斯特林所说的根据文字在记写语言时表达语言结构中何种要素来定性的做法。这两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具有不同的思路和理论价值。下面主要按时间顺序,兼顾角度的不同来评述各家有关论述。

20世纪之初,孙诒让在5名原6(1905)中提到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初制必如今所传巴比伦、埃及古石刻文,画成其物,全如作绘0,是/原始象形字0;然后发展为如一般甲骨文那样经过简化省略的/省变象形字0;最后发展为篆书那样截然有别于图画的/后定象形字0[4](p15b)孙氏提出的三个阶段的/象形字0概念已超出了/六书0的含义,用以概括汉字的一大类型。从那之后,古汉字被称为/象形文字0差不多已成为一种习惯提法。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提的说法很早就出现了。20年代,沈兼士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0和/音字0两类:/意字的性质,不以声音为主,而以表示形象为主,用文字来具体的或抽象的形容事物之状态,如前面所说的文字画,楔形文字,中国的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是;音字的性质以表示声音为主,大都是由意字转变而来的,如欧美各国通用的拼音文字,中国的形声字皆是。0[5](p1386)沈氏所说的/意字0和/音字0就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在他看来,世界文字可以分为意字和音字两类,而汉字中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这种在世界范围内把汉字分属两类的做法,混淆了文字体系类型和同体系文字内部类型这两者的界限,显示出认识尚未成熟的一面。

钱玄同在5汉字革命6(1923)一文中提出,/汉字的变迁,由象形而变为表意,由表意而变为表音。表音的假借字,和拼音文字只差一间。0[6](p140)他是用汉字发展/象形y表意y 表音0的规律来印证/文字发展三阶段论0,为汉字拼音化提供理论基础。

30年代,徐银来著5中国文字的特性6(1931),认为汉字以形声字为主,所以,/或谓中国文字为形系之文字,吾宁谓为音义系文字0。认为/音义系文字0比起西方的/音系文字0更容易学习,/此吾国文字所是沾沾自豪者也0。[7](p12)

40年代,张世禄在阐述汉字构造时提到:/中国文字是介于图画文字和拼音文字两个阶段的中间,自身是一种表意文字,而形、音、义三方面都不可偏废,因之文字的构造上兼具有写实、象征、标音这三种方法。0[8](p1619)这里明确地把/图画文字0、/表意文字0、/拼音文字0当作文字发展的三/阶段0。

唐兰曾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特殊的,在一切进化的民族都用拼音文字的时期,她却独自应用一种本来含有义符的注音文字。在最古的时候,中国文字本也是图画文字,但至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已改成了注音文字,而这种文字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被全中国的人民,以及她邻近的地方使用着。0[9](p12)唐氏所说的不同于/拼音0的/注音0,应该是指形声字声符表音的现象。唐氏并没有接受阶段论,这是值得肯定的。

50年代,文字发展三阶段论成为文字改革的理论基础。李振麟说:/从文字发展的一般42

规律来看,世界文字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从图画文字经过表意文字而到拼音文字(中间还有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两个阶段)。跟表音文字来比,汉字在文字发展史上是比较过时的东西,不能把它的优点夸大,说得比处于文字发展高级阶段的表音文字还好。0[10]周有光在讨论文字演进规律问题时提到,/我们的文字在有记录的三千多年间始终是意音制度的文字0。他说:/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形兼表意的形意文字,第二阶段是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第三阶段是完全表音的拼音文字。从形意制度发展为意音制度,从意音制度发展为拼音制度,这就是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0[11]他还认为:/任何一种语言,如果它的文字符号是繁难的,迟早要发展为简易;如果它的文字是意音制度,迟早要发展为拼音。这是落后让位于先进的规律,决不因为语言特点和社会习惯的不同而有例外。0[6](pp12-3)周有光的文字发展三阶段论,具体提法不同于传统的三阶段论,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只是更加照顾到汉字既表意又表音的实际情况。蒋善国认为/古文字是象形兼表意文字,今文字是表意兼标音文字0。[12](p110)意思基本相同。

上述自沈氏以来诸家无不注意到汉字还有表音的一面,只是定性表述有的提/表意文字0,有的提/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0,侧重点有所区别。

梁东汉提出,/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划分成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三个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根据文字符号代表怎样的一个音值而不是根据它们的外表的形式0。他认为,/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0;表意文字/因为和语言的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表意文字就有可能用来表达不同的民族语言,而且也适合方言分歧的语言的民族0。梁氏还指出,/表意、音节、音素三个类型反映了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发展的先后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有落后和先进的区别0。[13](pp159-62)梁氏关于/三阶段0的说法跟传统的说法不同,而且不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着先进落后的问题。

70年代,5辞海6(语言文字分册)(1978)把文字体系区分为/表形文字0(也叫/象形文字0)、/表意文字0、/表音文字0三类。说/表意文字0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的文字,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通常把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和汉字看作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中在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中间的一个阶段0。

按照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逻辑,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只有发展到表音文字,才算达到高级阶段。那么,要提高中国文字的等级,要么推进汉字朝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主张文字改革的人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要么不承认汉字还处于表意阶段,论证它已经进入到表音文字阶段了,主张保留汉字的人就是这么论证的。沈兼士曾把汉字中的形声字和假借字当作表音文字,这表明从某种角度来看汉字不见得就不是表音文字。

70年代末,5古文字研究6第一辑(1979)发表了署名/(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0的文章,对/古代汉字是象形文字0这一/普遍的提法0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古代汉字,就其文字符号的来源说,也就是从其构形原则来说,它是从象形符号发展而来的。但是,从它的发展阶段来说,它已经脱离了表意文字的阶段,而进入到表音文字的阶段。也就是说,这种文字,并不是通过它的符号形体本身来表达概念,而是通过这些文字所代表的语音来表达概念。绝大多数的古文字,其形体本身与所要表达的概念之间,并无任何直接的关系0。[14]不久,该文执笔者姚孝遂又直接署名发表文章,进一步强调上述观点,提出/文字发展阶段和文字符号的构形原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0,古汉字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现象,/这种符号的功能和作用,只能是表音的0。[15]

姚氏力图否认汉字还处于较/原始0的/表意文字0阶段。他所说的/表意文字0,其

43

实际含义大致相当于传统三阶段论中的/图画文字0。按这种理解,汉字当然不是/表意文字0,然而,汉字果真能归入/表音文字0类型吗?姚氏的看法在语言文字学界得到一些共鸣,但很快就招致了质疑。质疑的角度有二:有的在承认汉字表音功能的前提下并不否定汉字的表意性质,有的则不承认汉字的表音性质。赵诚[16]、孙常叙[17]、陆锡兴[18]等都认为汉字兼有表音和表意两重性。曹先擢认为,单个的汉字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但单个汉字的表音功能不具有排他性(意思是还有同音字),而表意功能却有排他性(没有同义字)。/可以说汉字表意具有特殊的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称汉字为表意文字0。[19](pp117-18)曹先擢把是否一对一的专表音节,当作判定音节文字与否的关键。胡双宝认为,/凡文字,必然有形、有音、有义。说某种文字是表音文字,是因为它表音比较直接,音是显性的;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因为它表音不那么直接,音是非显性的(不完全等于隐性的)0。[20](p1117)有的学者在否定汉字是表意文字或表音文字的同时,还从汉字所记写的语言单位的角度来谈汉字性质的问题。王伯熙认为,汉字从来都不曾是专用于记音节的音节符号,而是音义结合体。即使是表音性的假借字或同音替代字也不是专记音节的表音符号。所以汉字不是/表音节的表音文字0。至于表意文字的提法,他认为这个概念是含糊不清的。他认为,/从文字符号所记录的语言单位这个方面来看,汉字应该属于表词文字,因为它的每个独立字符基本上都是音义结合体,即形音义的统一体,是词的书面符号0。[21]

裘锡圭指出,首先必须讨论文字的性质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裘氏认为,汉字体系的性质是由构成汉字的符号/字符0(按,/字符0概念在计算机领域指的就是文字符号,这里暂且沿用裘氏提法)而不是由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本身来决定的。/字符0可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大类。表意的象形符号是意符的一种。象形符号和音符也可能丧失表意表音作用而转化为记号。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0(即意音文字);后来由于形音义等方面的变化,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0。裘氏又说,如果从/字符0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又可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0,即有些/字符0只跟语素这个层次有联系,有些/字符0则起音节符号的作用。裘氏特别指出,通过/字符0功能分析得出的/语素)音节文字0的提法,跟有些人由文字作为语言符号的功能而得出的/语素)音节文字0的提法貌同而实异,认识并不一样。[22]裘锡圭后来又在有关文字学研究的回顾性文章中说:/从汉字使用的符号的性质来看,表音文字说显然很难为人所接受。汉字大量使用表意符号,而且其表音符号是借用既有音又有义的文字充当的,跟拼音文字的字母大不相同。0[23]这个意见跟王伯熙对表音文字说的批评意见相合。

裘锡圭关于从构字符号来看汉字性质的观点,其实早就被采用了。自沈兼士、张世禄、唐兰以来诸家大抵从六书结构来分辨表音表意,讲六书就必然从汉字结构看问题。但裘氏把这个问题明确化了。

90年代,李禄兴不赞成从汉字的构字符号来看汉字性质。他认为,/只有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的关系才决定了文字的本质特征0。他说的文字单位/就是记录语言单位的符号)))字0,/它既不同于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也不同于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0。他认为,汉字之不同于西文,在于/方块汉字记录的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素,所以是语素文字;西文记录的是语言的音素或音节,所以是音素文字或音节文字0。[24](pp121-24)张玉金也认为,/考查汉字表达语言中何种要素时,还应着眼于一个个汉字,而不是字符0。[25](p149)他们都明确地提到决定汉字性质的是单个的/字0而不是构字符号。

44

即使在文字记写语言单位的问题上,也还是存在着一些分歧。

语素文字的说法在语言学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赵元任曾说/用一个文字单位写一个词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0。[26]这里所称/词素0现在多译为/语素0。[27]吕叔湘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0。[28]也有的看重汉字还记写无意义音节的一面,如郑林曦认为现代汉字是/记写单音节词和词素以及音节的文字0。[29]国外学者根据文字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大多偏重于汉字跟词的对应。例如伊斯特林把古汉字归入/表词文字0的类型中,[1](p135)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也认为汉字是/表词文字0;[30]而美国的基尔伯则认为汉字是/词)音节文字0。[31]/表词0跟/表语素0的提法不同,但他们都不会无视汉字有的表词,有的表语素的客观存在,只不过从总体上偏重某一点而已,所以两种认识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然而,在是否还注重/表音节0的一面,或者是否可以定性为/音节文字0,这方面的分歧就不能忽略了。

张玉金不同意把汉字跟音节联系在一起而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0。其理由有三:一,/音节文字0这个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这种文字里的一个符号记录语言中的一个特定音节。二,记录联绵词、外来词中的音节的汉字常常被改造而赋予意义。联绵词如/匍匐0等,外来词如/玻璃0等。三,给一种文字体系定性,往往看这种体系里的绝大多数基本单元表达语言中的何种要素。汉字体系里绝大多数字所表达的语言要素是有意义的。所以汉字宜称为/语素文字0。[25](pp148-54)

上文对20世纪汉字性质的讨论作了一个很粗的描述,但基本的问题和分歧大致如此。

诸家对汉字性质的定性,主要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的问题,另一个是文字与语言结构中的哪个单位相联系的问题。由前者出发,于是有表音文字说、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等;由后者出发,则有表词文字说、语素(或词素)文字说、语素)音节文字说。

上述两个不同的出发点,表音还是表意的问题比较棘手。凡文字,必有形有音有义,因此,在汉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的问题上就面临两难,要说表意好象又还表音,要说表音好象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为了能够定性,于是要找出某种能够在两者之间只择其一的理由,不然就只好兼而言之说是/意音文字0,或者说汉字具有/表意兼表音0的/两重性0。何其无奈。正是面临这样的尴尬,裘锡圭才提出不应该从文字本身,而应该从构字符号的特点来看汉字的性质。这使讨论更加明确和深入,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认为,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汉字的性质,着眼点也是相应而不同的。

先看文字记写语言要素的问题。在过去,只要是从这个意义来谈汉字性质的,都是从单个汉字出发的。既然是看汉字记写语言中的哪个单位,当然应该从单个汉字而不是汉字的构字符号出发。虽然考察结果有表词文字、词/语素文字、语素)音节文字等多种提法,但对于汉字有的记写单音节词,有的记写语素,有的记写没有意义的音节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什么分歧的。既然如此,在名称上如何称呼,就只是一个选择代表性名称的问题。有人统计现代汉字的/字0约有90%对应于汉语的一个/语素0(按,统计者所说的语素包括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素),认为叫/语素文字0比较具有概括性。[32]

再说汉字是表音表意的问题。

45

首先,这个问题是由/文字发展三阶段论0引起的,不能不先对/三阶段论0本身加以讨论。/三阶段论0模式中的/表意文字0和/表音文字0,作为其代表的汉字和西文都是历史同样悠久、文明同样发展、文献同样丰富、书面表达同样完美的民族的文字,就很难被看成是两个前后衔接的发展阶段。我们至今没有见到足以表明两者属于两个相衔接的发展阶段的考察报告和科学论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出发。这个事实就是,表音的西文适合西方的语言,所以在西方获得发展,而表意的汉字适合汉语,于是在中国获得发展。历史淘汰了许多种类文字,而汉字却获得越来越多的使用人口,这是文字富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表现。在目前的情况下,争论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和表音文字优劣的问题并没有多少意义。我们就相信一点,它们各自适应自身的语言,现状是历史的选择。要说两种文字各有千秋、并驾齐驱,大概是公允的,要说有先进落后之分,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等在谈到文字体系时,说/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0,即/表意体系0和/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0。[33]他没有提到/图画文字0,也丝毫没有两者之间有什么/发展阶段0的意思。可见,虚构的/三阶段论0模式即便在西方也并没有成为定理。总之,关于表意文字跟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不可信的。

再看汉字跟西文的根本区别。我以为不妨沿用/表意0/表音0的提法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那么,/表音0/表意0的根据是什么?如果我们认定汉字与西文的根本差异在于表音表意的方式上面,就可以把/表音文字0定义为具有专用记写语音的表音符号的文字体系。汉字没有这样的表音符号,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排除在/表音文字0之外了。

那么,从哪个角度说汉字是/表意0文字呢?

如果从汉字构字符号来看汉字的表意性质,有一些前提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汉字本身既包含表意符号,也包含表音符号,更普遍的我看应该是记号。在一般人看来,理解汉字并不是依靠/表意符号0,而是把每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偏旁分析当然有助于这种记忆)。就拿/汉字0这两个字来说,/汉0从水,本是水名,但/汉字0的/汉0并非水名。这样能算是/表意0吗?同样,/字0跟房子(宀)或孩子(子)有什么联系?字源的解释未免显得太迂曲了。汉字即使表意,所表的也只是造字本义,而现代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其中能符合汉字造字本义的词或语素微乎其微。从这点而言,说汉字/表意0是很勉强的。

既然文字表音表意的问题源于/三阶段论0,那么,要衡量汉字的性质,还是要借鉴西方传统的定义。据伊斯特林介绍,/表意文字0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直译就是/概念书写0。其定义是在与/图画文字0作比较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具体地说,这种文字可以把所表达的信息拆分成有实义的若干部分来书写(对汉语而言就是可以拆分为词和词素来书写),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记录符号。[1](pp129-30)而索绪尔的定义则更为明确一些,他说: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

字。通常所说的/表音0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33](p p150-51)

按照这种定义,汉字只能属于表意文字而跟表音文字无关。它指的是汉字这样的文字符号直接跟具有意义的/词0相对应,所以文字符号是/表意0的。而字母之类文字单个存在时只表示音节或音素而不表示词,自然是没有意义的,也就不是/表意0的。如果按这样的理解,说汉字表意指的就是单个的字的表意,而不是从构字符号来看表意表音的问题。

可见,所谓汉字表意还是表音的问题,它是西方文字理论中某种思想框架下的产物。我46

们可以在批判其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借鉴这种分类法,把成熟的文字体系区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在适应不同类型语言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有特点,由此造就文字制度的多样性。这种定性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把现存世界上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区别为不同性质的两大类型。除了这点之外,表意和表音的提法不具有语言学上的价值。

我们在总结20世纪汉字性质讨论的基础上,表明我们自己对汉字性质的看法,重点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看来,汉字性质的问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起码在一些比较主要的问题上,目前的认识并没有达成一致,有些比较根本的问题甚至才刚刚被提出来。

(责任编辑胡范铸)

参考文献:

[1](苏) B. A.伊斯特林,左少兴译,王荣宅校.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聂鸿音.从文字发展史看汉字的现状与前途[J].语文建设,1993,(5).

[4]孙诒让.名原[M].济南:齐鲁书社,1986.

[5]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转引)

[7]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转引)

[8]张世禄.中国文字学概要[M].贵阳:文通书局,1941.转引自: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M].成都:巴蜀书社,1997.

[9]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李振麟.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一些争论[J].语文知识,1957,(8).

[11]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中国语文,1957,(7).

[12]蒋善国.汉字形体学[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13]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14]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展望[J].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J].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赵诚.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J].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孙常叙.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J].古文字研究,第十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陆锡兴.关于假借转注的管见[J].中国社会科学,1983,(5).转引自:陆锡兴.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J].语文导报,1985,(10).

[19]曹先擢.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0]胡双宝.关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J].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1]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兼与姚孝遂先生商榷[J].中国语文,1984,(2).

[22]裘锡圭.汉字的性质[J].中国语文,1985,(1).

[23]裘锡圭.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J].语文建设,1989,(3).

[24]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又见:李禄兴.试论现代汉字的性质[J].汉字书同文研究,第四辑.香港: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3.

[25]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6]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8]吕叔湘.语文近著: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9]郑林曦.汉字记写的是汉语的哪个层次[J].语文建设,1988,(2).

[30](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1933).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1](美)I.J.Gelb.AstudyofWritin,第三章.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

[32]文武.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J].中国语文,1984,(5).

[3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等,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7

The Germina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Education)))An Exploration of Primitive Histor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Remote Antiquity(by LI Jian)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 is adept in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istorical education.Those far most ancestors p initi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spread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were sprouts and sources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The primeval historical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orally passing on historical knowledge.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d historical myths and legends concerning social practice and life.Its instructive signif-i cance consisted in transmitting historical knowledge,carrying forward fine traditions of ancestors,and in-spiring people p s spirit and will.Such a kind of primitive historical education had striking features of times.

Keywords:remote antiquity,historical education,oral history,myth and legend,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C onnotative Structure,Development and C hoice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Study in the21st Century(by XIAO Guo-zheng)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the integral characteristic and orientation of gra mmar study in the20t h century,this paper predicts inevitable developments and choices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studies in the21st century from an angle of the subject connotative structure.We should separately em-phasize the se mantic interpretation grammar study,and define and develop the information-bearing pars-ing grammar study,while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the form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tudy.As a result,a tri-dimension gra mmar world can be formed.Meanwhile,we should stress it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tudies,that is,when paying attention to revealing linguistic applied features,we should enhance our studies on issues of applied gram mar such as its theories,orientations,approaches,ac hievements and ar-eas as well.

Keywords:the21st century,grammar study,formal construction gramma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grammar,information-bearing parsing grammar,theoretical study,applied study

Studies on the Nature of C 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ZHAN Jin-xin)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evolving Chinese characters.The issue,from the very beginning,tended to be dis-cussed within a frame work of the Western theory about the three-stage evolution of a writing system,and continued along with various evalu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It was only after the1950s that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as understood from the angle of linguistic units that writings copied.

Keywords: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review of centenary studies,theory about the three-stage 122

evolution of a writing syste m,ideographic writing,phonetic writing,morphological writing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ocial Space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to Townspeople(by LIN Tuo)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to townspeople is the most profound aspec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With accelerated develop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large and med-i um cities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middle1990s,there has emerged an appearance in some developed re-gions that the scenic urbanization is divorced from the farmers p citizenship,which mak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more conspicuous.Ac tually,there exists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pace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to townspeople.It is ex-ac tl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at promot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space struc-ture to change from a scattering pattern to a space system,catalyses the social space flo w altering from re-gional solidification to space opening,and urges the government of social space from regional segmentation to linka ge.These great changes show profoundly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 mers p citizenship is not only a social progressiv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but also a space transitive process of urban for-mation.

Keywords:farmer p s citizenship,urban social space structure,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Farmer p s Citizenship:the Role Transition from Farmers to Townspeople

(by WEN Jun)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 mers into to wnspeople is a complex social systematic project.I t is not only a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p social status and occupation(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nor merely a regional transference of farmers p resident location(urbanization).It includes a series of changes in role consciousness,ide ology,social rights,behavior patterns and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life,and it is an integral process in transition from a role of farmer group to that of urban resident group. Lik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to to wnspeople will produce a positive and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building of our country p 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to townspeople,urbanization,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traits of China p 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

(by SU Xiao-hong) Abstract:China tended to put little trust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efore and even sometimes repelled them.The main reasons lie in China p s bitter experiences in history,ideological separati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 other countries.All this caused a difficulty in China p s real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China p s attitude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its observing,executing and legislating the

12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