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8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1

第8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1

第8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1
第8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1

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

编印:刘涛审核:张连文

授课时间:2015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知识点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⑴朝人刻写在或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朝开始。

2.金文:(时期)的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

3.大篆: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或书写。

知识点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2.历法

①朝,我国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朝。

②朝时,我国历法逐渐完备。

③时期,人们测定出24个节气,以便安排。

3.医学代表人物:扁鹊

⑴生活时期:

⑵主要成就:①

知识点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⑴生活时期:

⑵所在诸侯国:

⑶主要成就:①

⑷地位:

2、“钟鼓之乐”

⑴概况: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发展的较高水平。

⑵代表作:湖北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最为珍

贵。

【合作探究】

屈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巩固练习】

1.产生在黄河流域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A.埃及象形文字B.苏美尔契形文字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

D.西周

3.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司母戊鼎B.整套编钟C.青铜神树D.四羊方尊

4.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

D.中秋节

5.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中“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于()

A.西周B.春秋C.战国D.商朝6.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

电脑出现后,由于没有汉字输入法,有些人认为汉字跟不上时代要求了,该取消了。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七年级历史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2人教版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 能力方面: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对《离骚》中部分作品的朗读、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含义,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主人,灿烂的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 二、 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自主学习指导: 1、文字的演变: 阅读课本第41页,42页的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这种文字被谁发现的?甲骨文是哪个朝代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朝开始的? (2)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3)随着文字的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 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阅读课本第42页,43页,完成以下问题: (1)天文方面: ①朝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最早的日食记录) ②朝的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③年月日发生的日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④年,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2)历法方面: 阅读课文43页第一段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朝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据说来源于哪朝? ②到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③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④说出关于24节气的谚语或背诵24节气歌。 (3)医学成就: 阅读课文43页第二段正文及小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谁? 2、他是如何看病的? 3、又是采取哪些方法治疗疾病? 3、屈原和“钟鼓之乐”: 阅读课本43和44页,完成以下问题: (1)屈原: ①屈原生活在的楚国,他采用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为,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②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 (2)钟鼓之乐: 春秋战国盛行的音乐是,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最为珍贵。 当堂检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1)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我国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甲骨文的发现,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案例《甲骨风韵》.doc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案例《甲骨 风韵》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与活动让学生领略中国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风韵,了解其珍贵的史料价值。使学生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探究与活动让学生认识文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自己刻写甲骨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其乐趣。活动准备: 1.师生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甲骨文有关的资料,教师根据其中的一些图片和音像制作成课件,使活动过程更为生动、形象、有序。 2.学生充分阅读、了解所收集的资料内容,分门别类,认真取舍,整理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史料。 活动步骤: 1.本课(节)活动建议安排在讲述《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之后进行,活动展示时间为一课时,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 2.活动分组进行,8人一组,主持人一名。 3.活动展示过程由学生主持人控制,让学生根据课余分组准备的史料独立完成,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4.活动展示可采取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一)主持人开场讲话,引入活动主题;(二)走进甲骨文──学生介绍甲骨文的由来;(三)甲骨文大观──展示馆藏的部分精美的甲骨文骨片,并由学生进行解说;(四)甲骨文典故──学生讲述与甲骨文有关的轶闻趣事;(五)甲骨文释义──简单介绍如何解读甲骨文的意思;(六)我会刻写甲骨文──学生动手雕刻(或书写)一幅甲骨文作品;(七)我的甲骨文作品──学生展示自己刻写的甲骨文作品;(八)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老师作适当评述。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讲话,引入活动主题。 二、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 第一部分:走进甲骨文 通过由学生介绍并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从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考古发掘、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由来。(此过程要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感知) 学生:大家好!我们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甲骨文,许多同学对这神奇的古老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渊源,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我们小组在这一方面作了充分探究,首先带领大家去河南安阳甲骨博物馆,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 1.甲骨文的发现。由学生给大家介绍甲骨文的偶然发现经历。 2.甲骨文的考古发掘。介绍考古发掘“甲骨”的几个重要遗址位置。如,河南安阳小屯村、花园庄东地甲骨坑以及在小屯以及它的周围地区考古发掘情况。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通过对甲骨文等图片的认读、了解,培养我们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文字的演变及古代历法成就。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也称“铭文”。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时期,竹书和帛书开始出现,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商朝甲骨文有了对、月食的记载。今天的农历又叫“”来源于夏朝。到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测出,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采用、、、的方法诊断疾病,并采用、、治疗疾病。战国末期的诗人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春秋战国盛行“”,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有名。 3、思考:“动脑筋”一(第42页)、二(第43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字的演变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42页“马”字的演变)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 时间:春秋末期 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学 生甲饰),弟子2(学生乙饰), 弟子3(学生丙饰),众弟子(全 班学生饰) 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内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一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做到读能读顺。把古诗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指导生采用多种方式书定。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在古诗中读出了什么滋味?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韵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到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二读精心品味: 1.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谈谈对你画出的诗句的理解。师可作适当点拨。(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谁也不愿意留下。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厌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呢?看来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3.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四、三读感受意境,学习写法 1.小组讨论:说说这首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诗意、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练习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单选题 1.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 3.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 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5. 今天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扁鹊 B.秦始皇C.屈原 D.张仲景 6.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 A.《论语》B.《离骚》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 7.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 A. 尚未成熟的文字 B. 也叫“铭文” C. 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 原始文字 8. 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 A. 孔子 B. 孙子 C. 屈原 D. 韩非子 9. 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10.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 司母戊鼎 B. 整套编钟 C. 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11. 2007年我国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这是为了纪念 A. 扁鹊 B. 禹 C. 屈原 D. 李冰 12. 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13. 产生在黄河流域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A.埃及象形文字 B.苏美尔契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 14.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 黄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15. 右图是“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这是哪个朝代的记载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16. 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7.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 商代文字 B. 可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 字母文字的起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一课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课题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年级七上学科历史班级姓名 主备人郭新玲审核人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知道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会说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学习重点难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法指导:本课可采用列表归纳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甲骨文指的是商朝人刻写在或上的文字,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3.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为统一一种样式,称为。 4.公元前613年,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5.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吸收采用和,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的代表作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7.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它现在已经演变为温习精神的民间传统节日。 二.合作探究 各小组活动完成文化成果表 成就 文字 天文历法医学天文 历法 医学 诗歌音乐诗歌 音乐

【课堂检测】 一、单选题 1.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 3.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 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5. 今天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扁鹊 B.秦始皇C.屈原 D.张仲景 6.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 A.《论语》B.《离骚》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 7.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 司母戊鼎 B. 整套编钟 C. 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8.妈妈说小红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这种记载日期的方法相传来源于 A. 东周 B. 西周 C. 夏朝 D. 商朝 9.我国测定一年的24节气是在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10.商朝的国家“档案”应该用什么文字书写 A. 隶书 B. 甲骨文 C. 小篆 D. 大篆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此材料出自于谁? (2)他在文学史上有何贡献?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简要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上的成就。 教学反思: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 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 时代。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 __________ 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________ 。他们从事__________________ 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 _______________ 。 2、新石器时代 (1)概况:距今约1 万年,我国进入 ___________ 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 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 ,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2)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 ______________ 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 ,以___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_ 。河姆渡文化 的居民种植_______ ,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__ 技术。距今约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 化被__________ 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 。 3、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___________ 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 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共享。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