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奇的机器人导学案

神奇的机器人导学案

神奇的机器人导学案

武汉市青菱学校语文学科教学案主编:袁晓玲审核:编号

13神奇的机器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12个字,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并能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读、说等活动,体会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学法指导】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自主学习】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教师随着画面介绍:它正在进行深海作业,来到一艘躺在海底很久很久的沉船上,寻找着上个世纪随船遗落的宝物。它身体自如地穿梭着,目光锐利,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休想逃过它的眼睛,它发现目标了……

2、提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谁来简单地说说你对机器人的认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机器人的课文《神奇的机器人》,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学法指导:请组长检查组员认读情况,并拿出铅笔把自己读错的生字圈出来,再小组展示)

(1)读一读双横线上的字

厦掘控泄炸窄摄宠惟

(2)读一读田子格里的生字

毒亡徒捞寂寞帕笛属竞屏貌

(3)辨一辨下列各组生字.(学法指导:请大胆交流记住下列生字的方法,如利用熟字记生字,形近字的差别,换偏旁识字,编谜语识字,容易写错的笔划等,只要能记准记牢生字即可。)

毒—莓捞—涝徒—陡寞—漠

帕—怕笛—苗竞—竟貌—藐

三、交流学习体会,初步感知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那些机器人,你喜欢哪一种,它有什么神奇之处。提示:(它通过眼睛发现了窃贼,再把信息传给了"大脑","大脑"连同网络报了警。)(机器人的形状各式各样:有的……有的……)(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机器人能干人们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

2、小组交流学习体会: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

5、指名读1、4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文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6理解“千奇百怪”“日新月异”意思(学法指导: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或查字典理解)

千奇百怪:

日新月异:

【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介绍了哪种机器

人?

2、再读本段,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神奇的词句。再抄下来,

并用铅笔圈出这句话中的关联词。

3、小组交流体会。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的“亡命之徒”结合实际,体会情况

之危急:抓住“能”“善于”等词语,体会其追捕罪犯的过人之处。

4、指导朗读第四句话,体会其神奇之处,要读出机器人的勇于追捕、善于追捕、坚

决果断的形象。(比一比好在哪里?谁读得好,)

5、联系本段内容。理解“大显身手”的意思。

大显身手:

【整理学案】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等。

【达标测评】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机器人的哪些神奇之处呢?与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沪科版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统计班级戴眼镜的同 学,提出和眼睛有关的一 些问题。 2.复习回顾 (1)组织学生一起复习回 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组织学生一起复习回 顾透镜对光线作用。 其中通过用曲度不同的凸 透镜做实验,引起同学们 的思考,再通过分析讲解 得出结论,曲度不同的透 镜对光线会聚作用不同, 并通过绘图的方式让学生 直观感受到曲度越大,会 聚作用越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 行思考。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 忆之前所学凸透镜成像 规律并在学案上通过画 图的形式来标注答案。 前面的①②③问同学们 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在学 案上作答,后面同学们 通过观察实验,根据现 象“焦点位置不同”引 起思考,理解曲度不同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 作用不同,得出曲度越 大,会聚作用越强,焦 距越短。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 望,引起同学们的兴 趣,调动同学们学习眼 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同学们意识到物理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 于生活。 为后面讲解眼睛成 像特点,以及透镜的应 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回 答成像规律,可以提高 课堂上的效率。 通过回顾和讲解凸 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 透镜的发散作用,以及 曲度不同的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不同,为后面 讲解眼睛以及眼睛的 矫正做好知识上的准 备。其中讲解曲度不同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 聚能力不同采用实验 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同 学们直观的看到光线 的偏折情况,便于同学 们理解掌握。 二、新课教学板块1—眼睛的结构和视物原理活动1.组织学生一起回顾 眼睛的结构,然后再通过 类比的方式使同学们认识 到眼睛的成像原理和凸透 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眼 睛的结构。学生采用类 比的方式来认识眼睛的 成像过程和前面所学习 的凸透镜成像一样。 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认 识眼睛的成像原理,使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 于同学们理解接受。

2019浙江省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考纲解读+历年学考+简明答案)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纲条目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考纲解读 (1)商品是________的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________与________。 题型示例 【例1】判断题:商场中待售的服装是商品。 【命题立意】识记/再现经济生活基本概念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可以是正在交换,也可以是将要拿来交换的产品,所以商场中待售的服装是商品。 【答案】本判断题是正确的。 【例2】判断题: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价格。 【命题立意】识记/再现经济生活基本观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价值和价格。 【答案】本判断题是错误的。 考点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b) 考纲解读 (1)从________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____________的商品,这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 (3)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它的两个基本职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____________。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________。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____________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____________。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

—________—________。 题型示例 【例1】(2016·1月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卷)2015 年“双十一”购物节,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天猫的最终交易额边912.17 亿元。在这个平台上销售的都是 A . 商品 B. 货币 C.外汇 D. 信用卡 【命题立意】理解/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分析】考点为商品的含义。解题时要抓住设问的关键词“销售”,这说明在平台上都是要用于交换的,根据教材P4关于商品的含义,可知“销售”的都是商品。故选A排除B、C、D。 【答案】A 【例2】(2015·10月浙江学考卷)通过多轮竞价,最终A企业用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某卫视黄金时段60秒的广告播放权。在这一过程中 ①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②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③价格反映供求而不反映价值④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商品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货币的基本职能的知识点。货币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某卫视黄金时段60秒的广告播放权是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选①;多轮竞价表明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选②;价格反映供求,同时由价值决定,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也反映价值,③错误不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④错误不选;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考点3纸币的发行规律(b) 考纲解读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_______使用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_______为限度。 题型示例 【例】“如果滥发纸币,使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 A.物价上涨 B.纸币升值 C.流通受阻 D.通货紧缩 【命题立意】识记/再现经济生活基本概念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纸币的发行规律的知识点。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通货膨胀,A符合题意;B、C、D观点与题意刚好相反。 【答案】 A 【典型错误分析】本题错选其他项的原因,是对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后果认识不清导致的。 考点4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b) 考纲解读 (1)信用卡是具有_______、转账结算、_______、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_______、借款、_______、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神奇的眼睛》教学反思

《神奇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学生已经具备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基础知识,现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亮点 1.教学设计上,结合生物学科里已经学过的眼睛结构,通过展示眼球模型,融合渗透学科间的知识。 2.通过照相机成像特点来引出“眼睛成像是调节的哪里?又是如何调节的?”从而开启了学生的研究之路,顺理成章的引出“水透镜”来模拟晶状体,将不便研究的物体变得可以研究是物理实验中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同时用F光源取代传统的蜡烛,实验效果更佳。在分组实验研究中,每一小组通过KT板展示的眼球模型,有效提醒学生视网膜与晶状体的距离不能调整的特点。整节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并结合学案完成实验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教学设计上,以实验探究为明线,以“眼镜发展”为暗线,眼镜的发展是因为眼睛的需求,让学生除了了解到眼睛成像的机理、近视眼远视眼成像特点与矫正外,更多的通过眼镜的发展,比如从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再到激光手术的矫正,让学生认识到激光手术的利弊从而更珍爱眼睛,同时也能从这些精密的手术操作中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愿意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 4.在保护视力这部分,除了传统的“明视距离、眼保健操等”又增加了科技感十足的“专业防护镜”,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眼睛,还要让学生知道不同情况该具体怎样保护眼睛。 5.课堂把控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课堂层层推进。对学生积极的回答予以肯定,对语言表达不足的学生予以鼓励并适时帮助。 二.不足 1.课堂引入中,以视频“眼睛发展史”30秒引入,似乎没能直接进入眼睛成像的正题,如果换做“水透镜”实验引入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正常眼睛看远近物体的时候,原设计中全程让学生设计与参与,由于学生刚用到“水透镜”,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方案与实验操作费时较多,可以尝试老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先找一些设计灵感,便于重点内容“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中能更顺利的完成。 3.本堂课如果能提前让学生进行“近视眼”调查,既能让学生亲历调查过程,又能真实感受近视眼的普遍,更能激发学生探究近视眼成因与矫正的兴趣。 一堂课的生成必然蕴含教师大量的心血,但是磨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与传统的物理课程相比,在课堂中渗透STSE教育让我发现物理课堂更广阔的视野!希望自己在反思中“遇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精品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繁衍. y ?n 囊胚..期 náng pēi 蟾蜍.. chán 孵. 化 f ū 性腺. xiàn 胰.蛋白酶. yí méi 濒.临 b īn 分泌. mì 2.解释词义: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夭亡:短命,夭折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濒临:接近,临近。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3.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从小标题或中心句入手介绍了克隆的定义,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克隆的意义。)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 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巩固提升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思考: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979年克隆鲫鱼、1960、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举例子、列数据。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4.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人教版 高一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 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 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 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 到一只羊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八年级上导学案---牛立军

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多为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提高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领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来引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学法提示】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大自然的语言16)(竺可桢使用日期:设计教师:牛立军课型:讲读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重点】 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时间】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走近作者2.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事理说明文是一种文学写作形式,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写作事理说明文需要遵遁三个原则:了解事理、安排写作顺序、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要点: 整体感知,重点完成学习目标1、2。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案(必修1)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b (3)纸币的发行规律b 2.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1)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b (2)外汇和汇率b (3)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b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用书P1] 1.商品 (1)两个条件:用于交换、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 (1)纸币替代金属货币的原因: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②发行规律: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劳动产品未必都是商品,用于自己消费或赠送给他人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b)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①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作价格。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 ■知识拓展 正确区分货币的五种职能 职能 作用关键词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表现商品的价值“标价”“价格”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购买”“买卖” “现场交易” 续 职能作用关键词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贮藏财富(必须是足值的金银货币) “保存”“退出流通领域”支付手段 清偿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 资等 “赊销赊购”“还债”“地 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购买外国货”“国际支付” (1)纸币的发行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纸币发行的影响: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现象,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反之,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使商品销售出现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造成物价下跌。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单位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

9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9.《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奇的“眼睛”》这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下册《我们怎么看到 物体》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课是在探究了凸透镜、眼睛的基本结构以后延伸出的一课,主要 探究显微镜、望远镜等辅助人眼观察物体的一些仪器,通过认识、了解这些仪器的名称、功 能,使学生感悟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科书中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呈现凸透镜、凹透镜、胶带、纸筒等 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准备一下材料,以便课上研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 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们看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直接观察一滴水和用显微 镜观察一滴水,从而发现用显微镜能够看到更微小的事物。活动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 发明了各种各样眼睛”,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辅助人眼进行观察的各种仪器。第三部分自由活动,“做一个望远镜。”引导学生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制作望远镜,并利用 望远镜进行观察。第四部分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等观察工 具的发明、发展史;以及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一些观察活动。 本课旨在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凸透镜、凹透镜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简单的 组合,制作出显微镜或望远镜,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并通过这样的活动, 体验其中的乐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本课内容是在之前学习了凸透镜、凹透镜、眼睛结构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体验发明制作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显微镜、望远镜以及一些类似的科技产品或者仪器,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熟知的,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新型观察仪器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奇妙的克隆》导学练案

17 奇妙的克隆 李家营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0.11.22 【目标点击】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10多篇。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知识回顾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和两大类。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和 两种。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两栖.()蟾蜍 ..()()胚.()胎夭.()亡 繁(yǎn)(bīn)临(shuài)先(pú fú) 2.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精心精确准确) ②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第一率先最早) 3.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①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③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整体感知 4.填空。 本文是介绍克隆的一篇(文体),作者,是著名的家。 5.根据对文章的信息把握填空。 ①“克隆”的原意是,现在,扩大了它的含义, 也叫做“克隆”。 ②“有性繁殖”指 。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学生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课题】《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学习方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导语:《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课文预习:(15分钟) (导语:请大家独立阅读课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课文预习,并完成下面预习问题。) 1、查阅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 ..()蝌.蚪() ..期()蟾蜍 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 濒.临()孵.化() 2、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繁衍:。 神通广大:。

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撰稿人湄江中学黄玉荣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学习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学习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关于克隆人的争议。 【学习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2.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 ..()脊.椎()两栖.()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一文不名,使英雄气短,百万英镑,识世间冷暖;金融风暴,顿使经济衰退,人民币稳定,尽显大国风范。为什么货币有如此魔幻般的力量?它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这就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 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 [走进新课] 师:“一叶障目”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我们—起来看一下短剧《一叶障目新编》,边看边思考:俊媳妇为什么能轻巧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是偷东西?这里反映的经济生活道理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短剧《一叶障目新编》:俊俏的媳妇上街在摊铺旁轻巧地拿出五文钱给摊铺的伙计说“香粉一盒”,伙计收了钱很礼貌地递上香粉说:“请拿好,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俊俏的媳妇轻巧地接着香粉,嫣然一笑,优雅地离去。俊媳妇的书呆子丈夫则拿着所谓的“蝉翳叶”遮在脸上,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4.6 神奇的眼睛 学案设计

神奇的眼睛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培养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二、合作探究。 (一)眼睛。 1.人眼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活动1:观察下图,可知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___________成像在__________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其中,眼睛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 2.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

活动2: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_________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_________。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近视眼或远视眼?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自我调节范围大大________,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_。 (4)如何保护眼睛? (二)视力的矫正。 活动3:探究视力的矫正。 1.制作眼睛模型:如下图,在水中加入数滴牛奶,使烧瓶内水呈淡乳白色,便于显示光路。其中用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瓶内的水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 2.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 由实验知道: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3.研究远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远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 由实验知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距 (v) 像的性质 实像或虚 像 倒立或正 立 放大或缩小 像、物同侧或 异侧 u>2f

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

《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克隆的知识。 2、朗读课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假如我是天文爱好者,我希望世界上再有一个张衡;假如我是音乐爱好者,我希望世界上再有一个贝多芬;假如我是科学爱好者,我希望世界上再多一个爱迪生。假如你是();假如你是()。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现在有一种叫“克隆”的新兴生物技术,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到底是什么?它神奇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神奇的克隆”。(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克隆,体会克隆的神奇。 2、初步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朗读1—4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克隆? (2)教师举例介绍说明方法。(下定义)什么是下定义? (3)创设情境,说说什么是克隆?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觉你们说的太专业,这样的语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懂,如果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问你什么叫克隆时,你怎样告诉他? 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比如你的爸爸妈妈问你什么叫克隆时,你又如何告诉他(她)?”

如果是种地的老农问你呢? (4)教师小结:为了帮助我们弄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有的较为形象生动,一读就明白。有的则是科学定义,非常准确,让我们对“克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刚才我们了解了低等生物的克隆,那么高等动物能不能克隆呢?(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文中举了克隆羊“多利”的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事例”。请同学们结合搜集的资料帮多利拟一份自我介绍,几分钟后我们一起来听听“多利”的自述。 小结:真实太神奇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它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了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 (三)学习第6—8自然段。 1、科学家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研究克隆,是因为克隆技术能够很好地造福人 类。(板书:造福人类) 2、指名读课文第6--8自然段。 想一想:课文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的应用? (板书:农业、环境、医学) 3、齐读第6---8自然段,再一次来感受克隆技术为我们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4、观看视频。 克隆离我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现在我们看一段视频,亲自去感受一下神奇的克隆。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吗?(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四、展望前景 1、克隆是一项正在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它的神奇面纱还没有被人类完全揭开,它正在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板书“前景诱人)让我们来发挥想象吧! 2、刚才有的同学谈到了克隆人,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向人类走来,意大利和美国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课文《奇妙的克隆》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克隆是什么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one”起源于希腊文“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orG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

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 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 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 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 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 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4章 多彩的光 第6节 神奇的眼睛 第2课时 透镜的应用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4章多彩的光第6节神奇的眼睛第2课时透镜的应用学案(新版)沪科版 一、课前知识准备 1、显微镜的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______,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会出现景物清晰的___________的像、 3、望远镜的物镜,___________物距以外,成___________的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放大镜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使物距________________,透过透镜便可以观察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像,所成的像和物体在镜的______侧、 【注意】 放大镜是凸透镜,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只有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相似。 【明确】

要想使看到的虚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物体远一些(物体仍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这样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知识点2:显微镜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光学仪器。显微镜一般是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接近物体的一组透镜叫______,接近眼睛的一组透镜叫______,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稍_____,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理解】 物体通过显微镜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知识点3:望远镜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 ____________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理解】 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知识点4:照相机和投影仪(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被拍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___________,来

最新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 答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搜集、筛选信息。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 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 ()孵化()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3.选词填空。(8分)

(1)繁衍繁殖 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后代,这就是无性()。 (2)成熟成功 鱼类换核技术的()和两栖类换核的(),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