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卫生设施发展史

建筑卫生设施发展史

建筑卫生设施发展史
建筑卫生设施发展史

第九章卫生设施

由于罗马帝国非凡的工程技术,4世纪的罗马城有11个公共浴室、144公共厕所、865个私人浴室、1352个公共喷泉和蓄水池。这些的水来自13个导水渠,整个帝国还有70座这样的导水渠。(当时提高城市给水效率的主要措施便是修这样的导水渠)。一些公共厕所内木质或是石头的蹲位底下还是不断流动的水。集水容器处在街角位置,罗马皇帝Vespasian制定了一套用水费用以及将废水卖给布料漂洗工的标准。在罗马城房子里,人们使用夜壶,第二天就直接倒在街道上。这样水会很多,大部分罗马的城市都有排水系统。但是所有这些城市便民系统随着帝国灭亡也渐渐衰落了。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贵族也不担心卫生设施体系。在查尔斯二世为了逃避瘟疫而逃到牛津后,一位当地的作日记者写道:“虽然他们穿着非常整洁且愉快,他们仍然是十分令人厌恶的,排泄物随地都是。粗鲁、还有拉皮条的人,空虚且粗心。”中世纪的传统使得城市里的下水道像街道一般多。人行道铺地中央有下水道,人们必须选择是走在污浊的下水道边还是远离下水道却随时会遇到小偷的地方。他们甚至还会把夜壶里的东西直接往窗外倒在马路上。这些污物最终会汇成小溪、流入地下水,流进大海。英国人常常抱怨在罗马Tiber河里洗过的衣服会发臭,就像德国去伦敦的游客抱怨泰晤士河中洗过的衣服有一股令人厌恶的恶臭。去巴黎的游客说在城市外两英里处就可以闻到城市里的臭味,而那些挑剔的巴黎人也常常戴着喷过香水的手套罩在鼻子上。在一些小城镇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也有人曾提到在当时法国中心也有一条著名的臭河浜。

城堡和修道院的护城河与小溪上常常会建造一些厕所。在石工工程中将这些厕所建造在塔与塔或是扶壁与扶壁之间。在没有小溪或护城河的地方就挖污水坑。这些厕所在建造时常常同时配带一个壁炉来增加舒适度。农民常常将自己的住处设在弓箭射击范围以外。而英国人的花园也常常有同样的功能,他们会委婉地说自己去花园“采一朵玫瑰”,其实是去花园后的小屋。

夜壶在家中十分普遍,而仆人们也因清理夜壶而常常抱怨。在凡尔赛宫中早晨叫醒路易十四的仪式中就包括让仆人将国王床下的夜壶拿走。那些贵族、有钱人有那种中间有个洞、装饰华丽、天鹅绒坐垫的上厕所用的椅子。

在罗马帝国那么多的无节制的公共浴室首要任务也不是清洁。当锣鼓声敲响说明今天浴室开门营业,这时罗马的市民、奴隶、自由者、儿童都挤在公共浴室里观看体育赛事,或是在装饰奢华的地方休息一下,或是和熟人聊聊天,或是洗个澡。那些小的公共浴室是由政府提供或是私人运转,而那些住在别墅里的有钱人家里就有一些房间专门用来洗澡,这些房间里可能还会安装供暖气的装置。

在中世纪欧洲也有很多公共浴室。17世纪时期,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浴室,都被称作“Stew”,之后很多都变成了妓院,虽然有时它们称自己的蒸汽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牧师们攻击这样的浴室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原罪的一种体现,但公共浴室衰落的真正原因是肥皂和燃料价格的上涨,还有瘟疫。这时只有贵族们还坚持洗澡。国王与公爵的浴盆是由大理石挖出的,然后在屁股底下垫上床单或是坐垫,普通老百姓用木浴盆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据称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中最少有100个浴室来满足大量居民、游客、侍者的使用需求,那种马桶椅也有264个。玛丽安东尼每天都要洗澡,但是每次要用两个浴盆,一个用来清洁,另一个用来冲洗。除用海绵擦洗的沐浴之外,女王很少在巴黎一年中洗超过两次其他形式的澡,这些形式是指在夏天在塞纳河的公共沐浴区域洗澡。伦敦到1800年还没有一家公共浴室,直到一位时尚女士因其满是污垢的双手而受到责备,她笑着回答:“如果你觉得它脏的话,你真该看看我的脚!”

当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白金汉宫里都没有一个浴室。就绝大部分而言,有钱人家的卧室或更衣室里引进了便携式的浴盆,仆人便会上下楼梯跑来向浴盆中灌热水和冷水,浴盆周围还会铺上床单来吸收溅出的水。这种浴盆大都是用铜制成,但由于铜太贵常常会换用锡做。一些普通家庭也会召集卖家买一些浴盆和热水。在1838年,巴黎当时有1013个卖水者,仅仅卖出去2224个浴盆。

1596年,索寞赛的司法长官和伊丽莎白女王的教子,公布了他的抽水马桶的设计。作为一名侍臣,哈林顿被认为是一名风趣的诗人。当他翻译亚里士多德的Orlando Furioso在附近流传的时候,伊丽莎白命令他离开宫廷去翻译剩下的诗,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若干年之后,当哈林顿出版A New Discourse of a Stale Subject这本书时,

他再次被逐出宫廷。尽管充满着顽皮的幽默与文学的暗指,书中还是清晰地描述了哈林顿当时在Kelston建造的乡间别墅中的抽水马桶。

哈林顿设计的抽水马桶在女王陛下的里士满宫殿中也安装了一个,但是这种抽水马桶当时并不怎么受欢迎直到两个世纪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775年,英国抽水马桶的专利权后来由一位伦敦制表匠Alexander Cumming获得。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座位后的杠杆控制着盆底的阀门,同时上空水缸中的水就会流进盆中。在抽水马桶下,污水顺着废水管流走,留在S形污水管的弯曲处的一段水可以防止臭气进入厕所间。直到采用了橡胶的阀门,阀门很快就会被腐蚀,并且屋子里会很臭。

之后根据适应性对最初的抽水马桶设计进行了发展与调整。在这之中最具影响力的是Joseph Bramah的专利发明,他是伦敦的一名橱柜匠,他还发明了锁和许多其它装置。Bramah在抽水马桶周围做了一些橱柜,他想要改进一下抽水马桶。他的设计有3处改进,而Cumming的专利比他早了仅仅3年。首先,在水流进盆中的洞口处有一个金属的凸缘,使水倾斜并覆盖大量的盆内表面。其次,一根溢出管绕过阀门以防阻塞。第三处改进在阀门。Cumming的阀门就像一个滑块,可以横向移动来打开或关闭盆底;Bramah的阀门用铰链连接着杠杆。Bramah制造了上千个这样的抽水马桶。大约一个世纪Bramah的抽水马桶广泛被人们所采用,直到1870年一个叫Dent and Hellyer的英国公司开发了叫做“Optimus”的新型阀门抽水马桶。大约一百年后这种Optimus马桶很像Bramah

设计的马桶,但它多了一个冲洗齿圈,并减轻了声音,加了一根供人拉的链条。按照字母顺序,该公司出品了Optimus A一直到Optimus P,该产品一直生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

厕盆的发明也像抽水马桶一样或许可以追溯到18世纪,而两者的区别很小。相对于抽水马桶盆底的扁平阀门,厕盆取代而之的是一片金属盖子用铰链连接着盖在污水口上。1829年英国的一个专利就是用一圈皮革来密封厕盆,并且厕盆中的水可以防止臭气溢出。皮革圈在19世纪中叶时不是很流行,但是有人猜想就密封性来说防水曲管就足够了。然而,这么多管道安装产生的缝隙常常使得密封功亏一篑。厕盆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但始终有人投诉。尽管它的盆边缘多了一个冲洗齿圈,这种设计还是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一位19世纪的管道工谈论说:“我认为这种马桶是非常不卫生的机械装置,并且与其目的不相符,因为短时间内内部的部件就会损坏,这就会变得很讨厌。”这种盘式便器成为其他设计的否定的参照。直到19世纪晚期芝加哥还有人在用这种盘式便器,即使它从未被人赞赏过。

25年前的盘式便器和如今的盘式便器是完全一样的。老式的盘式便器在两点上是有缺陷的:首先,供水管太细难以冲刷干净;1.5英寸的管子实在不够大。其次,厕盆(尤其是法国的圆盆)在原理上有缺陷。水的飞快旋转并不足以冲干净马桶、水箱和管道。

漏斗便桶也并没有好多少,这种便桶是和阀门式、盘式一同开发的。它由漏斗、防臭曲管上的一个倒置的圆锥体,以及桶周围一圈不起作用的滴水组成。漏斗便桶唯一的好处是它非常的便宜。在1849年,18个漏斗式便桶从纽约运往圣路易并安装在Planter s’ House宾馆内,但过了一些年被换成了令人厌恶的盘式便器。总的来说,盘式便器是给仆人和工人用的。不同时候、不同的国家使用的是不一样设计的便器,而价格是主要的选择依据。许多的漏斗便桶被廉价制造,一位英国卫生改革者建议不要再使用漏斗便桶或是圆锥形的陶器,园丁经常用它来防止大黄属植物受到春冻。

虽然活塞式马桶与阀门式、盘式、漏斗式在同一时间被使用,但是对于它的设计改进很少获得专利,直到19世纪的后期。里面的构造相当简单,却很笨重。在盆底,取代阀门或盘的是一个活塞,活塞被一个手柄提着,在管道中留出一段空隙。一些活塞就是简单的圆柱体,但有一些就是空的且包括一个阀门压力上来时它可以打开不至于水会溢出。活塞式马桶的两个主要问题是活塞并不完全密闭,就算有一个橡胶垫片也不完全密闭,并且很快就会发臭。它的一大优势便是便桶内水量充足,并且这一优势被保持到了之后马桶的设计中。

阀门式、盘式和活塞式马桶都有一个碗状物,在之中屎会掉进水里,而把屎和水排走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存水管,而更讲究卫生的人有其他的办法,但会花更多的钱。抽水马桶在浅水处的背部有一个出口。废物和废水冲过这个口

子进入管道,在盆中留下一到两英寸的水位。它的主要缺点是水冲洗的力量不足以把脏东西都清洗干净。很多设计想通过改变冲洗边缘和盆子表面来改进马桶,但是都不是很成功。

直冲式马桶相对于漏斗式马桶来说,有一个S形管道,它占据了马桶的绝大部分水。虹吸式马桶是直冲式马桶的一个变种,它具有不同的入水口和水量来制造连续冲刷时的虹吸现象。

早期的马桶就像其它卫生间设施那样,需要小柜子来遮挡那些不美观的用陶器、铸铁、上釉铁做成的部件。那些陶瓷部件的制造者们对陶器价格远远低于金属部件的事实感到愤怒。引进了冲洗圈后,制作复杂形态的陶瓷工艺与日俱增。直冲式马桶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做成一整块材料(例如陶),用复杂的形体来替代复杂的机械。在厕所里你可以看清楚马桶的形状,并且很干净光亮。马桶表面还可以做一些装饰,可以有一些植物或动物的浅浮雕,并上以一些看上去舒服干净的颜色。

1831年英格兰闹霍乱之后,来自工业城市利兹的一名医生开始收集研究,研究表明城市中的工人阶级的死亡率更高并且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更快。之后的一份调查证明了大多数死于1849年伦敦霍乱的人都喝过一个公共水泵中的水。这之后在欧洲各地及美国也引发过霍乱,霍乱成为了“自然界卫生督察”的代表。

斑疹伤寒和天花一度提升了19世纪贫民区的死亡率,但大批孩童的死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抵抗力下降。1841年伦敦的一个劳动阶级五口之家被报道出来一周只吃5磅肉、20片面包、40个土豆、还有一点点别的东西。虽然农民住的那种小屋中卫生条件要稍微好点,但是城市中的贫民窟还是引起了社会改革者的注意。Friedrich Engels在1845年曾形容过英格兰工人阶级的状况,16年后Henry Mayhew在《伦敦的劳动者与伦敦的穷人》这本书中戏剧化地记录了穷人的生活。在这两本书之前,一位负责编写英国济贫法的委员——Edwin Chadwick,在“英国劳动阶级的卫生条件”上发表了一篇报告。Chadwick是一个勤勉又爱争吵的人,他编写了一大堆问题来询问医生、警察、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并制成表格,并且根据重要数据绘制了当时的一张地图。当时卖了超过10000份“Chadwick先生的报告”,在政府的文件中它的需求度额外的高。这些书和文献证明了卫生条件是与疾病和死亡密切联系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受到这些报告的警醒,但还是唤醒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正确的动力。Thomas Carlyle却是一个例外,他宣称“如果穷人被搞得很不幸,穷人的数量自然会减少”。不幸的是,汉堡、巴黎以及其他一些城市倒是先于伦敦在卫生条件上做了一些较大的提升。

19世纪中叶之前,在一条小巷背后建造了一部分改进卫生设施的供英国工人居住的房子,取代了背靠背式的房屋布局。通常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厕所一般建在后院,并且这些厕所中的排泄物可在夜间将其运走并卖给农民当作肥料。有时候有些人家不把污水坑清理掉,而是重新挖一个新的坑,仅仅是把之前的那个坑填掉,这样做很有可能会污染井水。随着这种厕所数量的增加,并且粪便也不为农业种植所用时,大量的排泄物会进入溪流。

建造卫生设施的问题在贫民区中更为普遍,处于社会底层。1844年,人们在温莎城堡下找到了53个溢出的污水坑,这也解释了城堡中的仆人为什么会经常生病的原因了。女王的丈夫命令人们在城堡内安装了马桶和排污系统。17年之后,Albert王子死于伤寒,十年后威尔士王子生了同样的病。这样的事件引起了英国公众对提升家庭卫生设施的需求。威尔士王子从差点使他致命的伤寒中恢复健康之后说:“如果我不是王子,我更想做一名管道工。”但是进展地十分缓慢。1882年,科纳特公爵夫人,也是维多利亚女王第三个儿子的妻子,得了很重的病,而她的病被认为是由于她新建的住所——Bagshot Park所导致的。公爵夫人的医生和一名土木工程师检查了房子之后说:“房子中充满了恶臭,并且人们早就注意到并讨论这个恶臭;但是没有人去探究恶臭的根源,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正处于危险之中。在监狱中的囚犯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小毛小病,比如说喉咙痛、腹泻、乏力不适,新来的囚犯尤为严重。”Lancet是一本医学杂志,杂志中说到建筑中的管道系统似乎都由于Machiavellian政策被设计成过时的样子。

在大不列颠第一部关于卫生设施法规制定于1848年,但是它的影响力很小。之后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建立了一些标准,并且必须服从这些条例。随着法规的进步,督察员的数量与培训都在提升。在1864年都柏林只有一个卫生检查员,但30年后数量增加到了50名。

1864年在纽约由一群忧虑的商人发起的改革运动,在城市里做了一个卫生调查,他们用的是从英国发展过来的调查步骤。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反映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情况还有霍乱对人类的威胁等等,都促成了两年之后颁布的

城市健康法。这部城市健康法之后又作为了许多美国城市卫生法规的范例,许多房屋的建设都受这部城市健康法和随后一些更严格的法律法规的控制。

保护公共健康的一大因素就是保证安全供水。1829年,伦敦的切尔西水厂安装了砂滤池,大约20年后城市中所有的水厂都被要求安装砂滤池。在世纪末的时候伦敦总共有约15英亩的砂滤池。同时在美国过滤水的技术证明了其非常高效,以致于卫生工程师建议市政府将所有资金投入水处理,一位工程师说在水处理上你只要花一块钱相当于你在污水净化中花十块钱。当然下游小城镇的居民与上游大城市的居民的观点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发现,砂滤系统使得伤寒的发生率减少了79%。

那些古代的或是中世纪时期的早期管道,都是用陶器、铅或木头制成的。排水管都是用耐火粘土制成的,因为耐火粘土能很好的拉细或扩大管子来制作管道中结实的节点。铅皮是通过将熔融金属洒在布砂的表面并敲打至合适厚度获得的。弯曲铅皮并在相接处焊接可得到一个椭圆截面;将铅皮折叠并卷曲成一个节点可得到一个泪状截面。在一些早期中世纪英国的设施中可以发现一些木管,特别是在一些庙宇中。17世纪的早些时候,伦敦有了第一个大型供水系统时,水从北面的一条长达38英里的开阔溪流流进伦敦,水库中的水也通过总管道分配给各用户。树枝经常被用来做成Y形或T形水管。尽管之后金属管道发展起来,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期还存在木制的供水和供气管道。1878年,位于旧金山的美国管道公司推出了用冷杉和松木制成的木管道,通过凿、蒸汽蒸、用铁箍包起来、涂上沥青制成。木管的制作工艺必须极好。在其中一家公司的广告宣传小册子中有一封感谢信,信中赞扬了曼哈顿木制总管已经用了超过75年了依然很好使。

这之后供水的金属管用制作枪筒同样的工艺制成。事实上,很多早期诸如供水、煤气照明、蒸汽加热等设施使用了便宜的枪筒,他们可能是一些制造多余的或是不合格的枪筒。

在管道系统中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污水排放系统,而那些液面高度指示牌的气味会告诉我们排水系统是否符合要求。民众对于排水的焦虑的一大因素是瘴气是疾病的起源,并且会在公共场合传播微生物。18世纪80年代,未发现的微生物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一种病源。大多数人还是将疾病的传播与可确认的臭气联系在一起。

阴沟中发出的臭气在早期会从马桶里漏到卫生间内。“记忆中的臭气,或是臭气的记忆,始终逗留在此。”阴沟中发出的臭气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目录: 一.摘要........................................................................ . (3) 二.建筑材料概述........................................................................ .. (4) 四.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5) 1.建筑材料的三个发展阶段........................................................................ ................................ .5 1.1 天然材料发展原始雏期........................................................................ . (5) 1.2 人工材料成形期........................................................................ . (7) 1.3 人工合成材料繁荣期........................................................................

中外建筑史

一、填空题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______,著者______。 2.古埃及的早期陵墓被称为______,是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用砖建造;第一座石头金字塔也是最有名的多层金字塔是萨卡拉的______金字塔。 3.古罗马建筑为解决柱式同券拱结构的矛盾,经长期实践产生了两种券拱与柱式的结合方法:一种是______的构图组合,另一种是______。 4.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位于君士坦丁堡的____________,它的平面形制是______的。 5.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是______,设计人______。 6.佛塔类型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自明代以后,不再见______陵体,_____为圆形。 8.清式彩画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1.在古埃及金字塔形制的演化过程中,最著名的过渡形式 是____________,它分为6层,形状是阶台形的。 2.雅典卫城的主题建筑物是____________,它是古希腊神 庙艺术的最高代表,同时也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3.古希腊庙宇的典型形制是____________。 4.罗马的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现代体育建筑的前身, 它的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 5.罗马的城市广场中最宏大的是____________,其形制参 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 6.凡尔塞宫被称为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的建筑, 它的最著名的也是最主要的大厅被称为____________。 7.“天竺”制式是指____________。 8.组成宋氏四铺作的四层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代坞壁,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有____________, 四隅建____________,略如城制。 10.我国古代营造活动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先天观念影响,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在建筑上的反映有:内向性、尚祖制、中庸。 1.雅典卫城的建筑群是古希腊柱式的典范,其中帕提农神庙代表了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而伊瑞克提翁神庙则是古典盛期____________柱式的代表。 2.希腊化时期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是位于雅典的____________,它也是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作。 3.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王国最重要的建筑遗迹是萨艮二世王宫,它的大门立面石板墙裙以象征着睿智和健壮的____________作为浮雕题材,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 4.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____________,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活性火山灰。 5.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世界上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____________建筑风格的宫殿,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分别叫做拓榴院和狮子院。 6.文艺复兴建筑史,以____________标志着开始。 7.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业建有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 8.我国古代城市中城与郭名称不一,或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为了加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____________。 9.唐宋的造屋模数采用____________。明清采用____________,无斗拱的建筑以檐柱直径为模数。 10.宋《营造法式》中记述的建筑平面分槽形式有:____________、分心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雅典卫城中首创在多立克建筑物内采用爱奥尼柱子的建 筑物是___________,在建筑物内部采用“叠柱式”的是___________。 2.两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的饰面技术,从陶钉到琉璃砖, 都产生于___________的实际需要,其陶钉底面的饰面色彩以红、白、黑三色为主。 3.罗马建筑为解决柱式和巨大的建筑体积之间的矛盾,柱 式需要丰富的雕饰,因此___________柱式受到重用。 4.罗马万神庙的建筑形制是___________,它是罗马穹顶技 术的最高代表;它的门廊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正面是有8根科林斯柱式的柱子。 5.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纪念碑的建筑是___________,它的穹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 6.江南私家园林布局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为(都用四字 描述):主题多样、隔而不塞、___________、曲折萦回、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班级:公管41 姓名:曾舵 学号:2141401037 完成日期:2015年4月30日

【摘要】本篇论文,着重解说了建筑材料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建筑材料发展历史,以及,建筑材料对建筑结构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和建筑材料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得到了绿色、可再生、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发展是现今时代对建筑材料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关键词】材料;建筑;历史;需求 【Abstract】I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as well as the building materials, building materials,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structure and building materials to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analysis of the green, renew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build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is the demand and trend of building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imes. 【Key words】material; construction; history; demand 中国建筑材料概述 建筑材料是指构成建筑物本体的各种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创新与建筑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分割的联系,许多建筑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新建筑材料产生的结果,而新的建筑材料又促进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使建筑物各种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而建筑材料的发展创新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1]。 一.古代建筑材料 我国古代建筑以土木建筑为主,经过石器时代、奴隶社会时代——雏形期、秦汉时期——成形期、成熟封建社会时代——融合、繁荣,三大建筑文明发展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已形成了集合烧土材料(砖、瓦)、天然材料(木材料)为主,以金属材料、砂石材料、胶凝材料为辅的建筑建造材料使用体系,并一直沿用至近代大规模建筑建造工程[2]。直到新中国建立,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砖混结构开始在在中国广泛应用。 二.现代建筑材料 砖混结构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水泥、混凝土、钢筋开始在民用建筑中大规模应用,炼钢业开始兴起,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应运而生[3]。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品种齐全、质量稳定、产量充足、各种新型材料品出的繁荣局面。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一.建筑材料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天然材料发展原始雏期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公养公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时期被后人誉为“贤妣”的太任与周妃后。 3.奴隶社会的胎教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才开始走出宫廷。 4.贾谊论“早谕教”: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施教。 5.贾谊“慎选左右”的教育思想: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人生而同,而后亦有所不同,在于个人所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主张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辅导,教育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 6.朱熹重视学习“眼前事”:认为儿童“智识未开”,主张小学学习内容应该力求浅近、具体、贴近儿童生活。还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代表作《童蒙须知》 7.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1)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幼稚园(2)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日本式和宗教式。8.1934年2月中央苏区人民政府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这是红色政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 9.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 10.蔡元培论儿童公育:他提出一个完整的儿童公育体系,即把从胎

儿到六岁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胎儿期,母亲怀孕后便入公立胎教院,实施胎教;第二阶段是零岁到三岁,儿童出生后入公立育婴院。第三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儿童满三岁后进入幼儿园,毕业入小学,接受普通教育。提出五育并举,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1.毛泽东为陶行知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12.张雪门明确提出要“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拟定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13.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11月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教育部的一个直属单位。 14.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了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机构,在幼儿教育方面包括: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15.昆体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16.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7.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优劣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而天赋、习惯和理性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三条主要途径。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目录: 一. 摘要 (3) 二.建筑材料概述 (4) 四.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5) 1.建筑材料的三个发展阶段........................................................................................................ .5 1.1 天然材料发展原始雏期 (5) 1.2 人工材料成形期 (7) 1.3 人工合成材料繁荣期 (9) 2.砖、木建筑结构的优良性能 (13) 3.现代建筑材料 (12) 3.1建筑材料的分类 (12) 3.2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五.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4)

本篇论文,着重解说了建筑材料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建筑材料发展历史,以及,建筑材料对建筑结构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绿色、可再生、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发展是现今时代对建筑材料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中国建筑材料概述 建筑材料是指构成建筑物本体的各种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创新与建筑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分割的联系,许多建筑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新建筑材料产生的结果,而新的建筑材料又促进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使建筑物各种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而建筑材料的发展创新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建筑材料: 我国古代建筑一土木建筑为主,经过石器时代、奴隶社会时代——雏形期、秦汉时期——成形期、成熟封建社会时代——融合、繁荣,三大建筑文明发展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已形成了集合烧土材料(砖、瓦)、天然材料(木材料)为主,以金属材料、砂石材料、胶凝材料为辅的建筑建造材料使用体系,并一直沿用至近代大规模建筑建造工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砖混结构开始在在中国广泛应用。 现代建筑材料: 砖混结构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水泥、混凝土、钢筋开始在民用建筑中大规模应用,炼钢业开始兴起,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品种齐全、质量稳定、产量充足、各种新型材料品出的繁荣局面。 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1.建筑材料的三个发展阶段 1.1 天然材料发展原始雏期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但这是受生产资料的匮乏和生活条件限制人们并不对原始洞穴进行改造,天然洞穴就是唯一的建筑材料。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木构架的出现是中国最早的非天生材料建筑材料,黄土层和草泥已经可以称之为初步人工建筑材料。

最新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部分: 1.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建筑典籍(成书年代和名称) (1)清工部工程做法清雍正十二年 (2)营造法式宋崇宁二年 2.“舍宅为寺”的现象(出现时期及具体表现)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舍宅为寺的风气大盛。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寺”的形式,这种类型的佛寺,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而且不但解决了早期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的不足,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从而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例如,在汉魏洛阳城里,西阳门内御道行之北有一个建中寺,这里在普凤元年是尚书令乐平王尔朱荣的私宅,这座住宅建造极为奢华,纵横方向的梁栋已超过当时规定的标准,在500米之间廊庑接连,其中有大法堂、光华殿。大山门名为光临门,比一般的人家门与堂都显得宏伟,这是舍宅为寺。愿会寺,为中书舍人王翊的舍宅为寺,在洛阳青阳门外二里孝敬里,堂宇宏伟,豪华万端。其中有花园石雕,林木森森,有平台,有复道,在当时来说,建这样的大宅还是少有的,后由主人舍其作寺了。下面所举也是比较典型的舍宅为寺: 平等寺原为广平武穆王怀的舍宅为寺; 高阳王寺原为高阳王雍之宅院为寺; 光宅寺为天后之梳法堂之舍宅为寺; 静域寺为太穆皇后的住宅为寺。 当时佛寺之多,不胜枚举,仅仅北魏这一个时期,佛寺达3万多座,可见当时佛寺之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舍宅为寺的 最著名的当是白马寺

3.中国古代建筑中“三分为一”的构图原则(内容及体现) 所谓三分一”就是指中国古建的在力面布局上的三个主要部分:(1)台基(2)墙柱构架(屋身)(3)屋顶 这种说法最早是北宋匠师喻皓所提出的“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意思是房屋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式组合起来的,各个部分并不是由一个整体分割开来的。 中国古建在平面组织上是通过院落组织的,已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往高空发展的建筑中,阁楼,佛塔中也继续应用这种思想.在每层依然分割成三个部分,有作为屋顶的出檐,有代表基座的栏杆.在组合关系上,有时是不限于一个台基上一个屋身和一个屋顶的.比如清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者台基连成一体;午门也是在高大的台基――城墙上建立起五座殿堂. 4.金厢斗底槽(概念及实例)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5.中国的塔按形式分类(各种类型及实例) (1)楼阁式塔:苏州报恩寺塔 (2)(2)密檐塔:西安小雁塔 (3)(3)单层塔宝山寺双石塔 (4)(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5)(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 6.故宫建筑群中,屋顶形式及色彩方面如何体现等级制度 样式: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预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茧辜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役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歇山顶。 色彩: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建筑史重点

外国建筑史 第一篇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一章古代埃及的建筑 1 古埃及建筑史有四个主要时期: (1)古王国时期 玛斯塔巴---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金字塔多层金字塔---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 方锥形金字塔---吉萨的三大金字塔:库富、哈弗拉、门卡乌拉 (2)中王国时期 峡谷里凿石窟: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3)新王国时期 太阳神庙: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面前 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内部的,是大 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仪式的神秘 性相适应. (4)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山岳台: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高台,一般为7层.乌尔的山岳台,生土 夯筑,第一层为黑色,象征冥界,第二层为红色,象征人间,第三层两河流域为青色,象征天堂,第四层为白色,象征明月. 饰面技术:陶钉 琉璃砖---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 亚述帝国:最重要的建筑遗迹---萨艮二世王宫 伊朗高原:波斯---帕塞玻里斯---仪典中心,帝国的象征 第二篇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古典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 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 先后以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迈锡尼为中心 克里特:克诺索斯宫殿---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费斯特宫殿 迈锡尼:狮子门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1 古希腊的建筑史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2 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的特色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 (1)比例粗壮,开间较小(1)比例细长,开间较宽 (2)檐部较厚重(2)檐部较轻 (3)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3)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外廊上举(4)柱身凹槽的棱上还有一小段圆面,24个(4)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5)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性 (5)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6)柱子的收分卷杀不很明显 (6)柱子收分卷杀较明显(7)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的线脚,线脚上串着(7)线脚很少,偶或有之,也是方线脚雕饰,最重要的母题是盾剑饰、桂叶和忍(8)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而且中央高、冬草叶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浅析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摘要: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而建筑的发展依赖于建筑材料的进步,同时建筑材料也制约着建筑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建筑材料迎来了发展高峰,各种新型材料相继应用到具体工程,而未来材料将伴随科技进步发生更加深远的变迁。本文将从建筑材料发展历史的角度以及对现今材料发展方向的了解来预测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材料发展未来 一、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 1、相关概念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造物、或其他产品所必须的物质建筑材料指构成土木工程的材料总和,用于建造各种构造物,建筑物或者与其相关的产品,它包括结构材料(如水泥、石材、木材、沙等)、装饰材料(如装饰玻璃、装饰涂料等)、维护材料以及各种功能材料(如保温、隔热、吸声材料等),细分还包括门窗材料、五金材料等。 2、19世纪之前建筑材料的发展 自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人类的建筑材料便有了最初的雏形。最早人类是利用自然中的天然材料进行建造活动的,如黏土、木材、石头等,而后有了古罗马建筑、古埃及建筑以及中国的宫廷建筑。当时人们在土木工程活动中所发明的一些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活动中仍广泛采用,例如石灰、石膏以及铜、铁等金属。 先简单谈谈西方建筑材料的发展。西方的建筑史可以说就是西方的文明史,西方建筑的源头是古希腊建筑,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建筑达到顶峰,其代表为雅典卫城及其神庙,后来古希腊文明被古罗马取代和继承,其代表为众多的宫殿、竞技场、神庙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都采用了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强度较高,塑造性好的石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尤其是雕刻艺术的发展,更加体现出石材作为天然建筑材料的优势。到了中世纪,西方建筑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哥特式建筑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无一例外,这些建筑都是以石材作为主要材料,从而造就了严肃庄严雄伟的建筑风格。从现代的建筑观点来看,石材抗压能力很好,这也是西方建筑立式柱较多运用的缘故;石材的大量运用也有粘接材料的发展有极大关系,在早期西方人便开始用石膏作为粘结材料。 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显得更具多样性。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祖先用黄土凿壁穴居或者用木架和黏土制造出半穴居的建造物。在南方则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夯土技术逐渐成熟,商代出现了大量土制的宫殿建

中外建筑史的重点

1四大文明是指? 古埃及、古中东、古中国、古印度 2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分哪两类?为什么? 居住建筑------为自己和族人提供住所 巨石建筑------为信仰的神秘力量和先人提供膜拜祭祀的场所 3引起建筑变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 4主流建筑的三个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一性 5埃及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建筑成就? 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艺术的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协助、组织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色彩轴测图) 建筑成就:开创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产生最早的住宅、府邸(阿玛纳)、宫殿(阿玛纳)、庙宇、城市(卡宏城)陵墓等类型的建筑;建成大批有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创造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提高巨石建筑水平 6金字塔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埃及人迷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三千年后可以重生 7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指哪2河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8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两河流域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影响:①建材:土---日晒瓦,牢固耐久,怕水,雨水入墙倒塌成土堆② 常年多下暴雨:须防水、牢固措施③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木材和石材较少 代表作:乌尔山岳台 9爱琴文化的建筑分哪两部分?各自的风格是什么? 迈锡尼建筑:粗犷雄健、防御性强 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10古代希腊柱式的三种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多立克: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 爱奥尼: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 科林斯: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 11雅典卫城的建造目的以及组成部分,空间特色。

中外建筑史重点

木构架的优点: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木构架的适应性强,便于维修。 3.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引起的危害。 缺点: 1.木材耗用多; 2.不利防火,易受到虫蛀,很难很好得保留; 3.材料局限性,难以适应更大的空间需求。 抬梁式 抬梁式是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使用范围最广。用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优点是室内少柱,可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多且施工复杂。穿斗式 多用于南方地区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优点是用料较少,山墙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空间不够开阔,柱子较密。 井干式 多用于东北、云南等林区 大木作 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被称为“大木作”,是木建筑形体和比例尺度的决定因素。 柱子、梁、枋、檩、椽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既有承重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单体建筑的特征 1.外形上:外观轮廓均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多用在较大和较重要的建筑物上 屋身:墙体做围墙结构,材料为土砖石墙。 屋顶:庑殿,硬山,悬山,歇山,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形式。 2.以间为基本单位。 建筑群体特征:以院落为组合单元,纵深布局 装饰特征 门窗(棋盘版门、镜面版门) 屋顶装饰(走兽、吻兽) 天花和藻井 色彩(彩画: 1.和玺彩画:形式最为高级、尊贵的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的主殿 2.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的形式,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绘画类型 3.苏式彩画:应用最为广泛的民用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雕饰 城市结构: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层城垣套叠组成 北京城南北轴线: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午门,午门,宫城内6座门7座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7.5公里 建筑高大、雄伟,红墙黄瓦,与平民的青灰瓦形成强烈对比,强调封建帝王至高无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