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第一章绪论 (2)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

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

二、人类交往论 (3)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

一、《莱茵报》时期 (4)

二、《新莱茵报》时期 (5)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

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7)

一、建党时期 (7)

二、夺权时期 (8)

三、建设时期 (8)

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

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

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

六、论著选讲 (11)

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2)

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

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

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

第一章绪论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1、口头传播的时代:

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

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3、电子图像的时代

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

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詹姆逊:“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家,列宁有20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恩格斯早在1839年他只有19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

《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情况同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极其相似。希腊哲学当时发生的情况是趋向实际,它从思辨的形而上学转向伦理学,黑格尔原则上完成了思辨哲学体系,但是黑格尔哲学依然停留在思辨和理念的领域内。而应该做的是在世界上实现这种理想,不光是停留在思想上不动,而要体现在物质现实上面。黑格尔的理论必须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总结

1、新闻是上层建筑之一,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2、新闻事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化。

二、人类交往论

2009年02月18日新浪网转载《新京报》题为《全总: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民工群体渗透破坏》新闻稿。指出针对目前总数已经高达两千万的返乡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昨日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这一行动将对1000万名农民工实施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综合援助措施。其中还强调农民工大量失业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已引发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公安部之前就已派出多个督导小组奔赴各地,以了解关于当地社会稳定的情况。总工会负责人表示,当前要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一些企业遇到的困难对农民工队伍进行渗透和破坏”。

1、以经济为中心的人类交往

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这里提到的“文学”概念,含义广泛,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各种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意志意识形态》: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2、人类交往的三种形态

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两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精神交往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不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马克思对三种交往观的批判:

一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精神的交往观。

二是针对费尔巴哈纯粹自然的交往观。

三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抽象的交往观。

三种形态:

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人们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们的活动受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限制物质生产活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在氏族公社这种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活动具有自然强迫性的特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人之间只有性关系交往、血缘关系交往、偶尔发生的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产品交换。

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的极其便利,打破了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对人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往、全面的关系、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进行交往。同时个人却又落人了对物的依赖关系,即对金钱关系和商品关系的依赖,成为物的关系包围中“独立的个人”,成为异化的个人,成为更加不自由的个人。

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人;既是劳动者,又轮流参加管理。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用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从事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是真正平等的,或者说生产关系中的人已经是真正平等的、获得了自由的人。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一、《莱茵报》时期

《莱茵报》,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莱茵省科隆市出版。

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应该不应该一般地谈论国家,而在于应该怎样谈论——善意地还是恶意地、哲学地还是非哲学地、有成见地还是无成见的……”。

(一)新闻思想

1、出版自由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1月)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1842年4月)

2、人民报刊

1842年4月至1843年3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思想。前者是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后者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

人民报刊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都需要有的第三个因素”。

3、报刊的内在规律

《〈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

“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二)论著选讲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写作背景

普鲁士民主改革:

出版自由

实行代议制

马克思:“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2、书报检查

马克思:“占有他人的意志是统治的前提”。

①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为衡量标准的法律和制度。

马克思:“对检查令来说,倾向才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它的基本思想”。

关于“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问题。

书报检查性质的结论:

“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

②书报检查是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发展。

报刊不仅被剥夺了对官员进行任何监督的可能性,而且被剥夺了对作为许多个别人的某一阶级而存在的各种制度进行监督的可能性。

“检查官是个别人,出版物却体现了整个人类”。

③马克思在肯定出版自由和写作风格多样化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制定作为“真正的法律”的“出版法”,“因为它反映自由的肯定存在”。

“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

(三)继承与发展

1、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从17世纪开始,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

18世纪在法国达到第一个高潮。标志:①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不仅是哲学命题,而且是政治学、法学命题;②自由主义报刊大量涌现,集中体现在“大革命”时期;③列入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条文之中。

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政党报刊阶段进入大众报刊阶段。到20世纪,自由主义构成大众传播理论的前提。并出现两种新闻传播的观念论。

2、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中的“人民性”。

我们怎样正确理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二、《新莱茵报》时期

(消息)马克思的《新莱茵报》在德复刊——

该报网页上明确写着:现在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在德国正悄然消失,原因是传媒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们要与这种现象作抗争。特别是受控于康采恩的主流媒体认为不适合刊登的新闻,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另一家报纸《日报》报道说,《新莱茵报》的创办者们认为,现在的德国,民主遭到破坏,社会福利被削弱,基本权利难保障,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起“相反的舆论”。

(一)论著选讲:

《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是恩格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周年而写的文章,写于1884年2月中至3月初,发表于1884年3月14日《社会民主党人报》(苏黎世出版),全文约7000字。这篇文章全面概括了1848—1849年出版的《新莱茵报》的基本方针、策略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马克思在其中所起的灵魂作用。

1、《新莱茵报》出版的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2、《新莱茵报》性质:

民主派的旗帜

无产阶级的性质

①“德国无产阶级最初是作为最极端的民主派登上政治舞台的”。

②基于当时无产阶级真实境况,要想办一份大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报纸,必须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所以“新莱茵报”副标题是“民主派机关报”。

③虽然《新莱茵报》公开的旗帜是民主派的,但这个民主派在各个具体的场合,自始至终都“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的性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

A、《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

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

B、《新莱茵报》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调,批判了形形色色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C、《新莱茵报》对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始终表现出一种激昂的热情。

D、《新莱茵报》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战斗集体。

(二)《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1、关于报刊的任务

“目前报刊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2、报刊的监督职能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地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3、报纸不同于杂志的优点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这份党报是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从1879年至1890年的12年时间里,《社会民主党人报》逐渐成为党的最好的机关报。

(一)《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新闻思想

1、党报必须“高举旗帜前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党报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路线,执行什么方针,将决定党报的根本性质。

2、党报和党的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

例证:

①《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全党的而不仅仅是党团的机关报;

②党团是党的代表机关,有权对编辑部工作进行监督。

3、在党报上开展党内批评。

恩格斯1891年2月给考茨基信:

“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善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

4、党报和无产阶级群众的联系

应当把党报宣传的着眼点放到“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身上。

(二)论著选讲: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1、背景知识

2、《通告信》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同卡·希尔施的谈判

第二部分:给报纸拟定的方针

第三部分:苏黎世三人团的宣言

3、《通告信》的新闻思想

①党报的党性原则

②党报应开展党内批评监督

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关于列宁:

著作家、新闻记者、政论家

研究列宁的著作,会使我们认识到,政治领袖在不同时期如何评价报刊的作用,各种刊物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何种影响,起了哪些变化。它会使我们认识到,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里如何指导新闻工作。

一、建党时期

列宁《从何着手?》:

“我们认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不断向深广发展的纲。……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主要是由列宁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与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解放社”联合主办,1900年12月24日创刊,至1903年10月22日止,共出51期。编辑部最早在慕尼黑,1902年4月迁往伦敦,1903年春天又迁往日内瓦。

这是全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它“是政治性材料占多数的报纸性质的刊物”,每期刊头旁都印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词。

论著选讲:《〈火星报〉编辑部声明》

文章写于1900年8月,代表着列宁早期的新闻思想。

1、办报目的

建立一个俄国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报纸的内容

“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地,我们将本着严正的明确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大概也没有必要再补充说,我们主张彻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坚决发队爱·伯恩施坦、司徒卢威和其他许多人轻率提出而目前甚为流行的那种似是而非的、暧昧不明的机会主义的修正”。

充实内容的方法:

“我们的号召不只是向社会主义者和有觉悟的工人发出的。我们的口号也是向一切备受现代政治制度压迫和蹂躏的人们发出的,让他们在我们的机关报上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的一切罪恶”。

宣传和运动结合的策略:

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揭露工厂的黑暗现象。

另一方面,经济揭露是斗争重要途径,但非最终目的。

二、夺权时期

《火星报》时期,列宁对无产阶级报刊、特别是党的机关报的办报目的、内容,及其作用等作了充分的论述,奠定了布尔什维克报刊的理论基础。

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出现了机会主义派别和1905年革命形势促使党的合法性报刊的产生,迫使新闻政策发生变化。

论著选讲:《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历史背景:

最初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一个合法报纸《新生活报》12号(1905年11月13日)上。正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时期。

党的出版物原则:

1、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党员作者和同情者同党的关系

2、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体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党的出版物原则重要内容

3、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真正自由的、公开同无产阶级相联系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4、党的宣传机构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

5、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写作事业的特殊性。

“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对资产阶级的“创作绝对自由”论的批判

首先,列宁从“结社自由”和党的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其次,列宁从资产阶级自由的虚假性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没有抽象的“绝对自由”。

再次,列宁从摆脱资产阶级奴役的角度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写作事业是自由的。

三、建设时期

(一)历史背景

“赤卫队进攻资本家”的时期,以胜利告终。

列宁提出一项新的任务:

从破坏旧社会向建设新社会过渡,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过渡。

列宁《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向俄国保证,它从富人手里为人民夺回了俄国,现在它还应当学会管理俄国。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列宁认为,报刊在解决这一历史任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提出口号,即“报纸刊物

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首先,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里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首先是集中在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国民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上。

其次,报刊应当成为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主要工具之一。

以“公开报道”为例,说明报刊在组织竞赛中的作用。

最后,报刊应敢于揭露经济生活中的缺点。

报刊既要对群众中的纪律松弛、损公肥私、贪污盗窃等现象进行公开报道,批评教育,更要反对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

(二)论著选讲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

“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

“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著名命题。

①“少谈些政治”

政治:

第一,两个营垒之间军事的政治的斗争。

第二,政治领导人物的一些个人活动,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政治机关的日常工作和例行公事,以及所谓“迫切事件”的资料等等。

第三,“政治喧嚷”、“政治高调”、“政治上激动人心的空话”、“一般议论和抽象口号”……根本不应该谈。

②“多谈些经济”

首先要报道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其次,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生产、劳动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人民群众有权了解、监督它。“黑榜”。

最后,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列宁经济宣传思想的启示

(一)真正把经济宣传放在中心位置。

(二)处理好经济报道与政治报道的关系。

(三)改革经济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①面向经济生活实际,加大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②强化经济服务意识,增强经济报道中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③拓宽宣传报道范围,加大经济报道的信息量。

④改进宣传报道方式,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有效性。

马、恩、列新闻思想史回顾

一、革命民主主义报刊时期,以《莱茵报》为代表

“人民报刊”

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时期,以《新莱茵报》以代表

有别于“工人报刊”

三、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时期,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代表

党报

四、党的机关报在夺取政权时期,以列宁创办、领导的《火星报》、《真理报》(十月革命前)为代表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五、党的机关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列宁亲自指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党的报刊为代表

创办、编辑、指导报刊的共同点:

①现实性

②原则性

③群众性

④纪律性

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篇》:

“广设报纸”,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实行君民共主。

梁启超《新民丛报》

新文体——报章体(亦称“时务体”“新民体”“康梁体”)

孙中山

“我是一个热烈的读报者,在当时的报纸中,跟革命有关系的是《湘江日报》,这报纸上讨论到社会主义,我就是从这里第一次学到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毛泽东回忆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宗旨:“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

研究内容:“新闻之范围、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造题、新闻通信法、新闻纸与通信社之组织”六项。

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问世。

“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①热烈赞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充分评价,并发出号召——实行“民众的大联合”。

④表现一个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

形式上:以政论为主

《新湖南》

"平民通信社"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办政治报纸。

强调利用报刊针砭时弊,进行生动、具体的政治思想教育。

注意“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研究实事和真理”。

2、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动.

把反映群众生活、启发群众觉悟、提高群众斗争艺术,作为报刊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

《民众的大联合》

3、明确指出报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现在的学校及报馆两种最重要的教育机关,又尽在资本家的掌握之中”,“所以落在资本家手里,则因为资本家有'议会'以制定保护资本家并防制无产阶级的法律”。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红军时期:

“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

“军队待遇,极须改定;发送田地,士兵有份。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动,可以不问”。

《红星报》:

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星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张机关报。

《红星报》发刊词:

“红星报是反映红军生活的一面大镜子”,“她担负很大的任务,来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

《大公报》载文:

“红军戎马倥偬,犹知注重报纸宣传,不稍疏懈,吾人对之,宁无愧色乎!”

2、抗战时期:

1939年1月2日,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写作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

“当抗日战争向着新阶段发展的时候,八路军同人出版这个军政杂志,其意义是明显的: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敌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

党报宣传思想:

党的新闻工作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一方面,他要求党的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当前政策”;

另一方面,又要求各个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把报纸看作自己极重要武器”,“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

对早期新闻思想的反思:

1、时代条件的要求;

2、创造性发展。

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轨迹中,存在两方面事实:

第一,从萌芽到发展,继承了前人办报的历史传统。(改良派、革命派)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报刊学说与中国革命新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

六、论著选讲

(一)《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这篇谈话是在1948年4月2日发表的。

1、“谈话”明确指出了报纸的作用。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谈话”强调办报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3、“谈话”规定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路线。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4、“谈话”提出了党报工作者队伍的革命化建设的要求。

“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5、“谈话”规定了党报应有的革命文风。

“应当保持你们报纸的过去的优点,要尖锐、泼辣、鲜明,要认真地办。”

(二)《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

1、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风气。

2、新闻快慢需具体分析。

3、报纸上开展批评问题。

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5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新华总社由太行山区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为了改进和加强新闻工作,使党的新闻事业更好地迈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村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

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军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代表会、合作社等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没有这些桥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断了,党和人民之间就有了鸿沟,因此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

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采取忠实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采地反映出来。”

2、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3、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4、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为了及时地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就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有没有缺点,这里就表现出你们的创造性了。”

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法兰克福学派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机构,这个研究所最初是由谷物商的儿子韦尔资助并与1923年2月3日设立的,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1931年1月,霍克海默继任所长,研究重心从史学特别是经济史转到哲学与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代表著作有: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美学理论》,马尔库塞《单面人》等。

伯明翰学派是由聚集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简称为CCCS)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组成,以“文化研究”闻名,可以追溯到20世纪

50年代末60年代初。

奠基性著作有: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The Use of Literacy)(1957),威廉斯《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1958)、《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1961),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1963)等。

二者比较: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他们基本上构成了媒介文化研究史上的“双璧”。

相同点:他们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都不仅仅是种单纯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更是一种参与政治的方式;都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不同点:研究视角与旨趣的不同;截然不同的受众观;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分野;具体方法论差异等。

【部编版】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速记宝典知识点总结新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和国际工 人运动的兴起 【重点梳理】 1.马克思与恩格斯 简介(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特利尔市。马克思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报纸,马克思被迫转赴法国巴黎 (2)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德国工厂主家庭。两位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 (3)1849年,马克思定居伦敦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几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其中,《资本论》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理 论成就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发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主要内容(1)《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主要内容(2)《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第一国际 第(1)建立: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考试精髓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 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等的论述。 2.交往: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 传通。 3.交往方法:依靠了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和有组织的人民集会。 4.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 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社会矛盾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5.世界交往思想:a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 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b人们只有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通过新的传播技术,使得世界各地变得近在咫尺,那时人们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解放。c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d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护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6.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a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 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是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是东方从属于西方。b资本主义国家的卑鄙利益造成了许多民族的劫难、文化遗产的毁灭,但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进程来看,西方列强通过船舰利炮的扩张使得现代世界的普遍交往、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得以迅速的来临。 7.工人阶级没有祖国:a工人阶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被剥削阶级,没有的到国家的保 护;b工人阶级只有冲破国界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8.电报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电报等交往媒介是人类的受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 化的知识力量,现代交往媒介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是人的治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9.“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质: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进运输和传播工具,减少了用于两地 间移动物品、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 10.马克思预见到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的特点:a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b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c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及其重要的资源;d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11.两种妨碍报刊履行职责的问题:a外部强权为它规定并非它自身的使命;b报刊内部工 作人员摆脱自己应该履行的使命。 12.变动产生新闻:事实的变动视为新闻的源泉和新闻的特征。 13.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由于事实变动的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即使新的 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也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舞,并引发实际的变动。 14.新闻时效的原因:现代市场经济运动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 播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 15.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 a对专业新闻传播来说,新闻的时效与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 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 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 第二,站在媒体的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 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 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 4、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一、马恩的人生 文化教育背景 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工作经验 马恩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得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 马恩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第一章绪论 (2)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 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 二、人类交往论 (3)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 一、《莱茵报》时期 (4) 二、《新莱茵报》时期 (5)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 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7) 一、建党时期 (7) 二、夺权时期 (8) 三、建设时期 (8) 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 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 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 六、论著选讲 (11) 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2) 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 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 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

第一章绪论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1、口头传播的时代: 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 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3、电子图像的时代 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 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詹姆逊:“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家,列宁有20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恩格斯早在1839年他只有19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 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 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会卷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必会卷 一、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包括的内容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人文主义③政治经济学、④科学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马克思的活动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莱茵报》发表抨击普鲁士的文章②1849年移居伦敦 ③发表《共产党宣言》④在巴黎与恩格斯结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 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3.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下列选项中,与该论著内容相符的是()A.争取工人阶级的普选权B.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C.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明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里的“统治阶级”指的是()A.封建君主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天主教会 5.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巴黎公社的建立 6.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在与法国反动资产阶级政府斗争中诞生的()A.革命群众组织B.国民自卫军组织 C.无产阶级政权D.工人团体组织 7.1864年,英法德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A.第一国际B.共产国际C.第三国际D.工人联合会 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A.第一国际B.共产主义者同盟 C.巴黎公社D.工人代表联合会 9.2018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7周年,列宁曾说“巴黎公社被镇压了,但《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它的思想”是指()A.天赋人权的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革命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0.《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杰斐逊D.马克思和恩格斯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列宁材料三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第二帝国的那个花花世界般的巴黎消失得无影无踪……努力劳动、用心思索、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它在培育着一个新社会的同时几乎把大门口外的食人者忘得一干二净——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炽烈的光芒! ——《法兰西内战》(1)材料一是哪本著作?发表于哪年?(4分) (2)该著作是哪个组织的纲领?(2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这部著作发表的意义(4分)。 (4)材料三中的“公社”指的是什么?它成立于那一年?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6分) (5)公社失败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公社体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4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考点_重点笔记_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个范围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的转化: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是新矛盾代替旧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转化的形式: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如优胜劣汰;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如奴隶社会矛盾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所取代; 3、矛盾双 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质变量变关系的复杂性:有量变并不一定有质变产生,但有质变发生时,一定是由量变转化的。量变要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变。但在一定程度的量变下,是没有质变发生的,一定要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很重要。形而上学认为,质变是区别于量变的一种变化。但辩证法认为,变化只有程度之分,没有性质之别;所谓的质变只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