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定稿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定稿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定稿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定稿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课前准备

1.红磷燃烧消耗了______,生成了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约占_____,其次是_____,约占_______,稀有气体约占,二氧化碳约占,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了小水滴,证明空气中含有。

3.日常生活中,厨房里常用的加碘盐、食醋、料酒等都属于_______ ,因为它们都是由_______ 或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水、二氧化碳、氧气等都属于___________,因为它们都是由________物质组成的。

4.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______。

5.氮气的主要用途有:液氮用于__________,农业上可以用氮气制造_______,氮气还可以用作灯泡填充气和粮食瓜果的保护气,这是因为是氮气的化学性质。

6.下列有关稀有气体说法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稀有气体在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C.稀有气体与其它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D.常用稀有气体氦气来充填探空气球

7.据环保部门检测,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固体悬浮物(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你认为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有( )

①汽车、飞机排出的尾气形成的烟雾②化工厂、炼油厂排出的废气③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④生活中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气体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课堂练习

8.小明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⑴.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时,可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⑵.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⑶.燃烧后,集气瓶内气体主要是氮气,请结合本实验推测氮气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

⑷.小明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进入集气瓶里的水未达到预定高度,请你帮小明同学分析一下原因。

9. 在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二氧化碳⑤矿泉水⑥冰水混合物⑦氦气中,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10.(09雅安)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冰水混合物 D.矿泉水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21%

C.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D.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的

12.(2010重庆)“森林重庆”的实施,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哪种成分的含量( )

A.氧气 B.二氧化碳C.氮气 D.稀有气体

13.(09宜昌)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14. 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水蒸发形成的蒸汽;③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⑥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均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15.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各成分的用途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氧炔焰切割金属

B.氮气用于填充食品袋

C.二氧化碳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D.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课后巩固

16. (2010山东聊城)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 ①或②

B. ②或③

C. ①或④

D. ③或④

17.(2010茂名)下列行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A.将生活垃圾就地焚烧 B.大量使用农药以防治病虫害

C.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江河 D.工业废水经处理循环再用

18.做实验时你是否留心观察过固体药品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

19.医生常用“冷冻法”治疗咽喉炎。其冷冻剂常用下列物质中()

A、液氮 B、液氧 C、液态空气 D、干冰

20.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21.正确量取18 mL液体,应选择的量筒是 ( )

A.10 mL B.20 mL C.25 mL D.50 mL

22.爸爸出差前,吩咐小明要喂养好家里的几条名贵金鱼。小明按爸爸的样子喂养4天后,突然发现有两条鱼死了。小明的同学们对鱼的死亡发表了以下看法:鱼缸里的鱼太多了;鱼缸的温度不适当;连续几天没给鱼缸换水;鱼缸里缺氧;鱼食有问题;喂鱼的方法不当。同学们发表的这些看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 C.设计方案 D.解释与结论

23.在治理城市空气污染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焚烧落叶

B.增加绿地面积

C.减少用煤作燃料

D.汽车改用清洁燃料

24.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植物秸杆下列有关植物秸杆的处理不合理的是( ) A.用作牲畜饲料 B.造纸 C.作为垃圾就地焚烧 D.掩埋发酵做农家肥

25. 以下对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是几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D.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26.在一个密封玻璃容器中,放置绿色植物,让它受阳光的作用进行生长活动,并昼夜测定容器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7.(09宿迁)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

...的是()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28.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

29.(09兰州)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我市今年出现了近几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A.可吸入颗粒物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30.

2009年5月30日,某市空气污染指数为82~93,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和空气质量级别分别是()

A.优 I级

B.良Ⅱ级

C.轻度污染Ⅲ级

D.重度污染 V级

31.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自然界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它们的相同点是( ) A.都能灭火 B.都能供给呼吸

C.都是无毒、无味的 D.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2.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33.现代人正关注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个污染时期。以下不属于室内污染物的是()

A.烹饪时产生的油烟

B.劣质粘合剂释放出的甲醛等有害物质

C.石材释放出的有害放射性气体氡

D.水果散发出的香味

34.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⑴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

⑵豆科植物可以利用空气合成氮肥;

⑶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

红磷 图1 35.二十世纪初,人们曾利用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得多这一物理性质,用氢气充灌飞艇,实现了人类在天空中飞翔的梦想,后来,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而多次发生艇毁人亡的悲剧。如1937年5月6日,齐格林飞艇刚要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葛喀斯特着陆,飞艇起火了,几秒钟后,2000000立方米的氢气发生了爆炸,36人当场死亡。现在人们用氦气充灌飞艇或气球,由此可替推测氦气具有 、 性质。

36.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 图1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

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

⑵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 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至少答一条)

⑶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

图2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

37.2001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

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

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

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

(2)苯的化学性质有 。

(3)苯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相关链接

1774 年,普里斯特里利用聚光镜加热氧化汞HgO ,得到了金属汞,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被分解出的气体,研究其性质。他发现这种空气能帮助蜡烛燃烧,使呼吸轻快,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由于燃素学说的禁锢, 他把这种新气体称作“dephlogisticated air ”,意为“脱去燃素的空气”。

38.请写出这种气体的化学式,并写出氧化汞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磷 红磷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1. 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 氮气,78%,氧气,21%,0.94%,0.03%,0.03%,水蒸气

3. 混合物,两种,两种以上物质,纯净物,一种

4. 拉瓦锡

5. 医疗手术,氮肥,不活泼

6. C

7. A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污染性气体了解情况,从而追溯到污染源的问题,借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世界范围看,排放的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它是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气体,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所以选A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大方面

8. 思路解析: 实验时,红磷要稍过量,目的是完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以便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完全反应后,红磷熄灭,证明氮气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集气瓶中的水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证明氮气不易溶于水(物理性质)、不与水反应(化学性质),还可以了解到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物理性质)。水未上升到预定高度,可能的原因很多,可从实验装置本身的原因及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来分析。

答案: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②有水进入集气瓶中,且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③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物理性质),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④弹簧夹至烧杯的导管内有空气、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观察时温度未完全冷 却至室温。

9. ②③④⑥⑦; ①⑤。 10. C 11. B 12.B 13. A 14. C

15. D 解析:A 选项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B 选项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跟食品发生化学反应,C 选项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这一化学性质,D 选项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物理性质。

16. C 17. D 18. A 19. A 20.B 21. B 22.B 23.A 24. C 25. D

26. C

27. D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但氧气自身不能燃烧,没有可燃性。而燃料均为可燃物,具有可燃性。所以氧气不能用作燃料。

28.D 解析:颜色、状态、硬度均为物理性质,而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29. A 30. B 31.C 32.A 33.D

34. ⑴氧气或O 2⑵氮气或N 2⑶水蒸气

35.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燃烧

36. ⑴氮气⑵弹簧夹至烧杯的导管内有空气、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观察时温度未完全冷却至室温。⑶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准确。

37.(1)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2)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3)苯+氧气 水

+二氧化碳 38. 这种气体的化学式是O 2 氧化汞 汞+氧气

加热 点燃 点燃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知识点梳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实验原理: 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气密性 2.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 3.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进到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氧气 实验说明 1.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2.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3.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 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可能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 未消耗尽;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 水的体积减小;d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气体成分体积比%性质用途 氮气78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 反应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 氧气21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 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 气球 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温室气肥其他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步骤现象结论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瓶内充满无色气体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是无颜色的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 空气中大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很小, 二氧化碳含量很大 考点二、混合物、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空气的成分知识点

空气的成分 a、所选物质要求:1、 2、 3、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 d、结论:1、空气是混合物; 2、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循环: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 产生氧气的途径: 典型练习题:

1.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化合物 B.空气是几种元素的混合物 C.空气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D.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2. 下列情况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 ①燃烧烟煤;②燃放鞭炮;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飞机、汽车排放尾气;⑥ 人和动物的呼吸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双氧水 B.二氧化碳 C.液氧 D.二氧化锰 4、现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 19.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 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 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 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 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如上图测空气中氧气含量:(1)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 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下表,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记录该实验的现象 (3)装置中的小气球作用是 (4)实验结束后,密闭装置中剩余的主要气体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5、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氧气8L 。我们每人每节课(45分钟计)大约需要空气 L ,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原理是利用 的比 沸点低, 首先蒸发出来 2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涵义 7.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①氯化钠___②硫化锌___③四氧化三铁______④KCl ____⑤SO 2___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写元素符号,以下同)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9、“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请你从氧循环的角度说明生活中纸张双面使用的意义 ①Mg 2+ ②SO 2 ③2CO ④CuO ⑤2PO 43- +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实验原理: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装置: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酸、碱、盐、氧化物) 氧化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构成物质的微粒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1.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历年(0411)中考化学试题汇编 2.1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无答案) 沪教版

1(2004无锡0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煤 B.乙醇 C.蔗糖溶液 D.液化石油气 2(2004无锡37)3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 是底面积为50cm2、高20 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 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 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 (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铁粉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 cm(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 (填“偏大”或“偏小”)。 (4)该小组中有同学提出,用木炭代替铜粉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只要将水换成一种溶液,则该溶液是,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2004徐州09) 同学们观察了右图所示的实验后,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得 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空气中含有能支持红磷燃烧的物质 B.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说明生成了固体小颗粒 C.红磷燃烧后,钟罩内的物质都不溶于水 D.这个实验还不能证明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4(2004徐州13) 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含空气)内加热,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5(2004苏州0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波尔多液 (B)水银 (C)生理盐水 (D)石油 6(2004南通03)2004年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图是火星大 CO2 N2 等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2011-2012学年九年级粤教版初中化学 一. 教学内容: 2.1 空气的成分 2.3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说出我国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 5、了解并关注空气质量日报,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 教学程序 2.1 空气的成分 1、引言: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2、提问: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3、探究活动一: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4、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 5、学生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6、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7、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8、探究活动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9、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10、归纳: 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 上升约51 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11、讲解: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 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12、提问:瓶内约54 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 13、思考、分析。 14、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使用过量的红磷。 15、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51(或大于51 ),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 16、分析原因 17、解答: 小于五分之一: 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 (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18、知识点总结: (1)P 红磷+2 O 氧气 ??→?点燃52O P 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51 ;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19、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课题:空气的主要成分 时间: 地点:蒙山中学科学实验室 班级: 教材:科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节P81~85 执教教师:杨逊蕾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沪教版初中《科学》第七章第1节“空气的组成”的第1课时。作为第七章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使用学到的检验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的方法,找出空气中的一些主要成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证据支持假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找出空气的成分”和“找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这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思维难度层层递进,知识脉络清晰,有连贯性,并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符合预备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上海市中学生科学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在学习水平上的要求如下:知识与技能为A级,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为C级,可见其主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 (二)学情分析 预备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但是科学思维能力尚未成型,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来进行初步建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较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故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可能还习惯于接受教师给予的理论知识,自主思维的能力还有欠缺,需要通过学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在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某些事物,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契机。在“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和“找出空气的成分”这两个部分的衔接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动力。 (三)基本思路与策略 本节课以空气的主要成分为主线,通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操作的时间,落实“证据支持假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 2.学会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找出空气中的一些成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寻找强有力证据来证明假设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并能找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 2.“证据支持假设”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难点

第一节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的: 1.知道可以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 2.知道阿伏加得罗常数的含义,并进行计算; 3.摩尔质量、分子质量和阿伏加得罗常数三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摩尔质量、分子质量和阿伏加得罗常数三者的关系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分子的大小 1、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 取一滴油滴入水,使油在水面上尽量分散,什么时候面积达到最大(单分子层油膜) 已知一滴油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求油滴的厚度?d=V/S 这个厚度即油分子的直径。 物理模型为:1)分子是球形;2)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的排列。 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的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x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1X10-10m和3X10-10m的数量级都是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分子的大小 用200万倍离子显微镜看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物理学中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来测量分子的大小,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的直径10—10m。例如: 钨原子的直径约为2×10-10米; 水分子直径约为4×10-10米; 氢分直径约2.3×10-10米。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1摩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6.02×1023mol-1 早期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方法---利用油膜法 三、微观物理量的计算 ☆摩尔质量( M)/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分子质量(m) 摩尔体积(V)/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分子体积(v) 摩尔体积(V)=摩尔质量(m)/物质密度(ρ) 如:水的分子量是18,则水的摩尔质量是0.018Kg; 氢气的分子量是2,则氢气的摩尔质量是0.002K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新版粤教版

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 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一、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二、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概述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二、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空气中的成分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导入】谜语1: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谜语2: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他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越往高处他越少。 【学生互动】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能帮助我们验证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回顾历史:在地球的历史上,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曾经几度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空气约形成于3.5亿年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775年 法国化学家 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汞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组成的1/5的结论,到1892年瑞利和拉姆齐才发现了稀有气体。 现在我们知道了,干燥洁净的气体主要由氮气( )、氧气( )和稀有气体(主要为氩气)组成的另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和及少量的其他气体。 【实验探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体积的氧气,他是怎么证明的呢?你能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学生交流思路】思路1: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很难 思路2:将氧气除去,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相对 容易。看一下,《实验探究4-1》P79 【实验思考】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运用化学方法出去氧气应注意哪些问题? 2.刚刚进行的实验在哪些环节可能造成误差?如何避免这些误差? 【小结】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为了研究物质的某些性质或优化物质的某些性能,经常采用化学方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就是一句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再不引入新的气态杂志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分解形成原子?? ?→?重新组合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卷一.选择题(共46小题) 1.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约是4:1 B.氮气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造成酸雨 D.液氧可用作火箭发射时的助燃剂 2.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达尔文 C.道尔顿D.牛顿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通常使用的物质是() A.硫B.木炭C.蜡烛D.红磷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B.空气中的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常用作灭火剂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物质的大量排放不违背该理念的是()A.工业废水B.二氧化硫C.固体粉尘D.氮气

7.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A.关停重污染企业B.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D.露天焚烧作物秸秆 8.“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指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推论。建立起对微小的原子、分子的认识。下列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蔗糖溶解B.水的电解实验 C.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D.A烧杯中溶液变红 9.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闻酒知香”体现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隙D.分子可以再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 B.只有单质与化合物才能形成混合物 C.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D.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11.下列粒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A.原子B.分子C.电子D.离子 1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分子大,原子小

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

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8分) 1.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虾条、薯片等易碎食品常充有一种廉价易得的气体,目的是防止食品变质,并可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被压碎,该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电工使用的“电笔”内充有一种气体,通电后会发红光,用以帮助电工判断用电器是否通电。人们常把“电笔”内发红光的管称为() A.氧管 B.氮管 C.氖管 D.氦管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凉茶 B.蒸馏水 C.苹果醋 D.可乐 5.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严重危害。下列措施中,对减少空气污染没有直接作用的是() A.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B.工厂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C.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D.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6.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7.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8.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给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表示的是3个原子B.③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①③表示的是阳离子D.①②表示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9.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铝原子和铝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贵州省遵义市九年级化学 2.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教案 沪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构成 难点:分子的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 五、教学过程 引课 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 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 展开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学生2:看到了一些小颗粒。

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实验原理: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气密性 2.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 3.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进到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氧气 实验说明 1.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2.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3.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 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可能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 未消耗尽;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 水的体积减小;d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气体成分体积比% 性质用途 氮气78 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 反应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 氧气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 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 气球 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温室气肥其他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步骤现象结论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瓶内充满无色气体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是无颜色的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 空气中大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很小,

《空气的组成》教案

《空气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2、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2、初步懂得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三、教学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空气的组成吗? 新课讲解: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2.1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教案2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学习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 2.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的危害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学习重点:1.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第一课时:探究空气的成分 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 存在。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出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理由。 [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 二、师生互动: [演示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捕捉”到的空气 [分析讨论] 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探究]教师介绍所用仪器并演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 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内容讲解] 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引入概念]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给空气。学生: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形成概念] 我们把象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第1节物质的构成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尝试一:(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可以看到蔗糖的_____________ (2)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粉末,你可以看到蔗糖粉末的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蔗糖的水溶液,你还能看到你前面看到的现象吗? 你认为蔗糖消失了吗?如何证明你的猜测____________ (4)通过第(3)步实验,你觉得平时看到的蔗糖颗粒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吗? 你有什么新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尝试 1、物质的构成 (1)存在于糖水中的极小的蔗糖微粒称为___________。蔗糖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由__________构成的,氧气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氢气由____________构成,酒精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铁锅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这句话对吗?____________ (2)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00000,由此可见,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________。只有在放大百万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尝试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__________两者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三(模拟实验):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请用事实证据说明是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一画:请在下面三个圈中画出固、液、气体分子模型。用4个小圆圈代表4个分子。 固体液体气体 3、尝试四:喷香水实验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五:二氧化氮和空气扩散实验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六:烧杯装一定量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杯的底部。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七:铅片和金片扩散视频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上述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