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态制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微生态制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微生态制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微生态制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微生态制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于洪波,戴 林,彭海英1,左 中2 (中国人民解放军210医院消化内科,大连 116021)

摘 要: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雄性S D 大鼠50只随机分组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Ⅰ组、Ⅱ组喂高脂饲料;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和饮食组分别在喂饲高脂饲料12周末予美常安灌胃和改为普通饲料喂养。12周末处死正常组、模型Ⅰ组大鼠;剩余2组大鼠继续喂养至16周末处死,测定血清转氨酶(ALT 、AST ),肿瘤坏死因子α

(T NF α)水平,肝匀浆丙二醛(MDA )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 )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 2AOC ),一氧化氮(NO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 OS )及谷胱甘肽(GSH )水平,观察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12周出现单纯性脂肪肝,16周发展为脂肪性肝炎。与正常组

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含量明显增多(6145±1107,8138±1132μmol/g vs 5108±0191μmol/g,P <0101),而抗氧化物S OD (171±14,148±26kNU /gt vs 198±25kK U /gt,P <0105和P <0101),GSH (4018±511,3510±910mg/g vs 4815±716mg/g,P

<015和P <0101)含量明显降低,且肝脏的脂肪变性严重程度随着高脂饮食喂养的时间延长而加剧,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

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 <0105或P <0101),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而饮食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微生态制剂美常安可能通过减轻体重,改善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抗炎等综合作用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41X (2006)062350203

1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区检验科2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210医院病理科

Exper i m en t a l Stud i es on the EffectsM echan is m of Trea t m en t Ra t Nona lcoholi c Stoa tohepa titis M odel by M i crob i a l Phar maceuti cs

Y U Hong 2bo,DA IL i n ,PENG Ha i 2y i n g,ZUO Zhong

D epart m en t of Ga stroen terlogy,210th Hosp it a l of PLA,Da li a n 116021,Ch i n a

Abstract: O bjecti ve To exp l ore the mechanis m s of m icr obial phar maceutics (MP )in the treat m ent of steat ohepatitis in rats fed by high 2fat diets 1M ethods 50male Sp rague Da wley rats were random ly assigned int o 5gr oup s 1The rats fed by nor mal food served as the contr ols 1The rats in model gr oup s (Ⅰ,Ⅱ)were fed with high 2fat diets,and those in medicati on gr oup were given MP 12wk after high 2fat diets feeding 1The rats in diet therapeutic gr oup were fed with nor mal f ood 12wk after high 2fat diet feeding 1The ani m al in contr ol and moder I gr oup were killed at 12wk,and the rest ones were killed at 16wk 1B l ood sa mp le were collected for the detecti on of serum as partate transa m inase (AST ),alanine a m inotrans 2ferase (ALT ),and liver tissues were obtained for the detecti on of mal ondialdehyde (MDA )contents,super oxide dis mutase (S OD )activity,t otal an 2ti oxidative capacity (T 2AOC ),nitric oexide (NO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 N OS )and glutathi one (GSH )levels 1The hist ol 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m icr oscope 1Results Pure fatty liver for med in the model rats at 12,and fatty hepatitiswas established at 16wk 1I n com 2paris on with those of nor mal rats,the contents ofMDA increased (6145±1107,8138±1132μmol/g vs 5108±0191μmol/g,P <0101)but anti 2oxide S OD (171±14,148±26kNU /gt vs 198±25kNU /gt,P <015and P <0101),GSH (4018±511,3510±910mg/g vs 4815±716mg/g,

P <0105and P <0101)cont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1The severity degree of hepatic fatty degenerati on aggravated with the p r ol onging of the

high 2fat diet given ti m e 1I n comparis on with those of model rats,the markers such asMDA,S OD,and GSH etc 1were all significantly i m p r oved in the medicati on rats (P <0105or P <0101),and the degree of fatty degenerati on was als o alleviated 1L ight or moderated fatty degenerati on was ob 2served in diet therapeutic rats,and the relative markers were not notably different fr om those of model gr oup 1Conclusi on M icr obial phar maceutics mei chang an has therapeutic effect on nonalcoholic steat ohepatitis by the acti on of lighting body weight,i m p r oving li p id metabolis m dis order,anti 2li p id per oxidati on,and anti 2infla mmati on 1

Key words: M icr obial phar maceutics; Nonalcoholic steat ohepatitis

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大鼠模型,动态检测血脂、脂质过氧化指标及

肿瘤坏死因子α(T NF

α),并应用微生态制剂(美常安)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性NASH 血脂和肝组织

的氧化、抗氧化系统及T NF α的影响,以探讨NASH 形成的发病机制及美常安防治NASH 的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雄性S D 大鼠50只,体质量150±10g,

购自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微生态制剂美常

安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提供。胆固醇购自上海伯奥生物工程公司,猪油自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总胆固醇(TC )和甘油三酯(TG )试剂盒购自澳斯邦生物工程公司;超氧化物岐化酶(S OD )、丙二醛(MDA )、总抗氧化能力(T 2

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 OS)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肿瘤坏死因子α(T NFα)试剂盒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

112 方法 大鼠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n=10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Ⅰ,Ⅱ组喂高脂饲料(880g/kg普通饲料+100g/kg猪油+20g/ kg胆固醇);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和饮食治疗组别在喂饲高脂饲料12周后予微生态制剂100mg(kg?d)灌胃和改为普通饮食喂养,每日1次,其他组以相同剂量蒸馏水(5m l)灌胃。各组大鼠自由进食、进水,分笼(每笼5只)饲养于20±2℃、明暗各12h的动物实验室内。12周末处死正常组,模型Ⅰ组大鼠;剩余3组大鼠继续喂养至16周末处死。①测定体质量、肝比重和lee’s指数;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TG和TC;③肝匀浆测定MDA含量(改进后的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S OD活性(改良的盐酸羟胺法)、T2AOC、NO、i N OS、GSH(按试剂盒说明操作);④肝脏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程度并计算炎症活动度计分[1,2]。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各组间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1 大鼠体质指标变化 模型Ⅰ、Ⅱ组,饮食组大鼠均呈明显腹型肥胖状态。模型Ⅰ、Ⅱ组及饮食组体质量、肝比重、Lee’s指数和正常组相比显著增高(P< 0105,P<0101);微生态组肝比重、Lee’s指数与模型Ⅱ组比显著下降(P<0101)见表1。

212 血清ALT、AST、T C、TG变化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Ⅰ、Ⅱ组及饮食组ALT、AST、TG、T C显著增高(P <0101);微生态组各指标与模型Ⅱ组比显著下降(P <0101)。见表2。

表1 各组大鼠体质变化

分组鼠数(只)体质量(g)肝比重(%)Lee’s指数

正常10354±473114±011429419±518

模型Ⅰ10436±78a3136±0124a30615±717b 模型Ⅱ10450±51b3143±0126b31111±817b 微生态10379±35d3114±0115d29514±816d 饮食10450±35b3124±0120a30610±915b

a1P<0105,b1P<0101,vs正常组;c1P<0105,d1P<0101,vs模型组表2 各组血清AL T、AST、TC、TG变化

分组只ALT(nkat/L)AST(nkat/L)TG(mmol/L)TC(mmol/L)

正常10490±931303±1510180±01142109±0132

模型Ⅰ10668±115b1650±92b0194±0108b3108±0188b 模型Ⅱ10661±109b1878±166b1119±0130b3113±0171b 微生态Ⅱ10495±112d1521±145d0189±0112d2124±0156d 饮食10612±79b1688±255b0198±0110b3105±0168b

a1P<0105,b1P<0101,vs正常组;c1P<0105,d1P<0101,vs模型组213 氧化和抗氧化指标和T NFα变化

21311 氧化和抗氧化指标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Ⅰ组MDA显著增高,S OD、GSH、GSH2PX下降明显(P <0105,P<0101);模型Ⅱ组MDA、i N OS、NO显著增高(P<0101,P<0105);模型Ⅱ组S OD、T2AOC, GSH、GSH2PX明显下降(P<0101);饮食组S OD,T2 AOC、GSH下降明显(P<0101),MDA、NO、i N OS增高显著(P<0101,P<0105)。与模型Ⅱ组比,微生态组S OD、GSH、T2AOC及GSH2PX明显增高(P< 0101,P<0105),而MDA、i N OS、NO显著降低(P< 0101,P<0105)。

21312 血清T NFα 与正常组比,模型Ⅰ、Ⅱ组及饮食组T NFα显著增高(P<0101);与模型Ⅱ组比,微生态组和饮食组T NFα显著下降(P<0101,P< 0105)。见表3。

表3 各组氧化和抗氧化指标和TNFα变化

分组只S OD(kUN/gt)T AOC(μkat/g)GSH(mg/g)MDA(μmol/g)NO(μmol/g)i N OS(ku/g)T NFα(μg/L)正常10198±252618±3174815±7165108±01910189±01210141±01120182±0118模型Ⅰ10171±14a2412±314a4018±511b6145±1107b0195±01150145±01121195±0139b 模型Ⅱ10148±26b2118±316b3510±910b8138±1132b1108±0117a0160±0115b2148±0150b 微生态10189±12d2516±218c4413±519c5173±0154d0191±0111c0145±0147d1189±0125b d 饮食10165±14b2213±215b3816±511b7136±1108b1105±0111a0150±0107a2115±0134b a1P<0105,b1P<0101,vs正常组;c1P<0105,d1P<0101,vs模型组

214 肝脏病理学变化 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肝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P<0105),炎症活动度计分显著增加(P<0105);中药组和微生态组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105),与正常组比无明显差异(P>0105);而饮食治疗组肝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但2者间无显著差异(P>0105),而其炎症活动度计分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105)。见表4、5。

表4 各组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

分组只2++++++++++P

正常1043210

模型Ⅱ1001135a

中药Ⅱ1014320c

微生Ⅱ1015310c

饮食1001351

注:采用秩和检验,H=211383,P=01000

表5 各组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

分组只中位数(m)m in max P

正常1031000011006100

模型Ⅱ10810000410012100a

中药Ⅱ1041000021008100c

微生Ⅱ1041000021008100c

饮 食10710000410012100a 注:采用秩和检验,H=231221,P=01000

a1P<0105,b1P<0101,vs正常组;c1P<0105,vs模型组。

3 讨 论

大量研究证实NASH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并被认为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3]。肝脏是体内参与脂质代谢的重要场所,而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变化是构成各种形式脂肪肝的基础。本研究经过连续6周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发现NASH模型组大鼠向心性肥胖,各体质指标明显增高,且出现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血清TG和T C明显增高。第12周,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且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脂肪变性的程度逐渐加重,到第16周,大鼠肝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同时转氨酶增高显著,提示病变发展为脂肪性肝炎阶段[4]。

在对NASH发病机制研究中,“二次打击”理论被大多数学者认可。首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并为进一步的脂质过氧化提供反应基质;二次打击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氧应激或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脂肪性肝炎。本研究发现血清T NFα水平在造模第12周,即单纯性脂肪肝时明显增高,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平。表明T NFα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关键性介质[5]。S OD是机体抗氧化损伤防御体系中的最重要的抗氧化酶;T2AOC是反映机体整体水平的抗氧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6];GSH是“抗氧化剂复合链”的主要成员之一[7];MDA是一种最具代表性脂质过氧化物,NO在众多的氧化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而NOS是NO生成的主要限速因子;肝内炎症反应多表现为T NFα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本研究发现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 OD活性和T2AOC、GSH含量下降显著,而MDA、NO和i N OS含量明显增高,表明NASH时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消耗了大量的S OD、T2AOC、GSH,从而使机体的抗氧化损伤的防御机制受损,不能清除过多的自由基而导致肝损伤[9]。与模型组比较,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美常安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血清TG、T C含量显著降低,肝组织S OD、T2AOC和GSH升高明显,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NO和i N OS明显下降,表明美常安具有改善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作用,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0];血清T NFα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组织学示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表明美常安具有减轻肝脏炎症反应的作用,抗炎效果在于调节CD 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活性,可能与其免疫防御作用有关[11]。

参考文献

[1] D I EL AM,G OODMAN Z,I SHAK KG1A lcoholic liver disease in

nonalcoholics1A clinical and hist ol ogic comparis on with alcohol-

induced liver injury[J]1Gastr oenter ol ogy,1998,95:10561

[2] 王泰龄,刘 霞,周元平,等1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

度计分方案[J]1中华肝脏杂志,1998,6:1951

[3] ME D I N A J,FERNANDEZ-S ALAZ AR L I,G ARC I A-BUEY L,et

al1App r oach t o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 m ent of nonalcoholic

steat ohepatitis[J]1D iabetes Care,2004,27:20571

[4] L I EBER CS,LEO MA,MAK K M,et al1Model of nonalcoholic stea2

t ohepatitis[J]1Am J Clin Nutr,2004,79:5021

[5] D I E H I AM1Tumor necr osis fact or and its potential r ole i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1Clin L iver D is2

ease,2004,8(3):6191

[6] S ALVE M I N ID,R I L EY DP,CUZZ OCRE A S1S OD m i m etics are co2

m ing of age[J]1Nat Rev D rug D iscov,2002,1:3671

[7] 海春旭1抗氧化、抗衰老与疾病控制的研究进展[J]1疾病控制

杂志,2002,6:2891

[8] G ARV I N JL,ORTI Z P A1The r ole of reactive oxygen s pecies in the

regulati on of tubular functi on[J]1Acta Physi ol Scand2003,179:

2251

[9] K ORUK M,T AYSI S,S AVAS MC,et al1Oxidative stress and enzy2

matic anti oxidant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 ohepatitis

[J]1Ann Clin Lab Sci,2004,34(1):571

[10] 袁杰利,傅晓丽,文 姝,等1屎肠球菌活菌制剂的研究[J]1中

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1):201

[11] BORRUEL N,CAROL M,CASELLAS F et al1I ncreased mucosal

tumour necr osis fact orαp r oducti on in Cr ohn’s disease can be down2

regulated ex vivo by p r obi otic bacteria[J]1Gut,2002,51(5):6591

(收稿日期:200620520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球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012年6月 陈小丽 译 戴宁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310016) 审阅小组 Douglas LaBrecque (chair)USA Zaigham Abbas Pakistan Frank Anania USA Peter Ferenci Austria Aamir Ghafoor Khan Pakistan Khean-Lee Goh Malaysia Saeed S.Hamid Pakistan Vasily Isakov Russia Maribel Lizarzabal Venezuela Manuel Mojica Pernaranda Colombia Juan Francisco Rivera Ramos Mexico Shiv Sarin India Davor?timac Croatia Alan B.R.Thomson Canada Muhammed Umar Pakistan Justus Krabshuis France Anton LeMair Netherlands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 2012

内容 1 简介 3 2 流行病学 4 3 致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7 4 诊断 12 5 治疗 18 6 总结 21 参考文献 22 表格目录 表1NAFLD/NASH的死亡率3 表2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识别 4 表3地区肥胖/超重的数据 (典型例子) 5 表4超重与肥胖—各地区发生率概况 (2004) 6 表 5NAFLD 和 NASH 的患病率估计7 表 6危险因素及相关的疾病9 表7胰岛素抵抗计算9 表8肥胖症的NASH计分系统 10 表9和单纯脂肪变性及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SH)相比NASH 的生存率 11表10从 NAFLD 到 NASH 到肝硬化/肝衰竭及HCC的疾病进程 11 表11NASH临床研究网络组织学评分系统 13 表12脂肪肝的诊断检查 14 表13充裕的、中等的、有限资源的分级诊断 17 表14随访检查及时间 19 表15分级治疗——医疗资源充裕、中等、有限 20 图目录 图. 1年龄大于15岁的男性和女性肥胖发生率的估计 (BMI > 25) (2010) 6 图. 2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多重打击”学说8 的处理流程15 图. 3 NAFLD 图. 4疑似NAFLD病人肝脏活检的流程16 的诊断方法16 图. 5NAFLD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随着“无抗养殖”时代的来临,微生态制剂由于具有功能多、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使其成为较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目前,在水产和畜禽养殖领域,大华农公司也相继研制了相关微生态制剂产品,如在水产养殖上用来调水的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在畜禽养殖上用的饲料添加剂益菌宝、益康素。本文将对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简单的阐述。 优势种群作用。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对整个微生物群起决定作用,一旦失去了优势种群,则原微生态平衡失调,原有优势种群发生更替。正常情况下,动物肠道内优势种群为厌氧菌占99%以上,而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只占1%,其中主要是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杆菌、优杆菌等。如该优势种群发生更替,上述专性厌氧菌显著减少,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显著增加,此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抑制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繁殖,恢复微生态平衡,拟杆菌、双歧杆菌等优势种群逐渐增加恢复正常,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等逐渐降低保持原有状态,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夺氧作用。动物肠道内的有益菌为厌氧菌,若氧气含量升高,则引起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大量繁殖,不利于维持微生态平衡。大量研究表明,一些需氧菌微生物制剂特别是芽孢杆菌能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造成厌氧环境,有助于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使失调的菌群平衡调整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病促生长之目的。 生物拮抗作用。动物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在体内对病原微生物有生物拮抗作用。这些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上,同病原微生物争夺有限的营养物质和生态位点,并将其驱除定植地点,从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乳酸杆菌以某种免疫调节因子的形式起作用,刺激肠道某种局部型免疫反应,提高机体抗体水平或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芽孢杆菌能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使之处于高度反应的“准备状态”,同时使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快,免疫系统的成熟度快而早,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使动物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提高,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益生菌能够刺激动物产生干扰素,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产生有益代谢产物及抗菌物质。有益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进入肠道后产生乳酸,芽孢杆菌进入动物肠道能够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激活酸性蛋白酶活性,对新生畜禽是有益的。某些乳酸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等,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抗菌物质如嗜酸菌素、乳糖菌素、杆菌肽、伊短菌素等,可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 合成酶类及营养物质。有益微生物在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可降解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转化率可达8%以上。促进生长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生长繁殖,能产生各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未知促生长因子等,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 防止产生有害物质,改善机体环境。当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时,肠杆菌比例增高,分解蛋白质产生氨、胺、细菌毒素等有毒物质。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数量,抑制病原菌,从而恢复微生态平衡。某些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可产生氨基氧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气体浓度,改善机体内的环境。

微生态制剂在鱼类饲料中的作用机理与运用

微生态制剂在鱼类饲料中的作用机理与运用 随着水产业养殖的发展,鱼虾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运用越来越广,各种药物促长剂、化学促长剂和其余抗生素类添加剂应运而生。某些药物在增进生长、提高饵料利用率方面确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难以抑制的弊病。首先是损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升高,抗药性的产生以及抗生素含量的蓄积,造成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利用不含有害物质,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并增进动植物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微生态制剂,生产出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已成为饲料工业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批的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摄取微生态制剂,不仅可使鱼类肠道内菌群发生变革(即有害菌受到抑制,有益菌群增加),还能够刺激肠道起局部型免疫反应,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和吞噬细胞的活性,加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 黄永春等在研究中表明(1):(1)EM中的各种有效微生物不仅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质,具备品种众多的氨基酸组成,还有丰盛的维生素等,从而改良了原有饲料品格,提高了营养成份;(2)随饲料进入鱼体内的EM改良机体的微生态环境,增进鱼类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使鱼类表现出较佳的生理情况?血液指标显然改良、耗氧率下降,从而具备较高的抗逆性(如抗病、抗

低氧等),并具备较快的生长速度。另外,耗氧率的下降,不仅提高了鱼类对环境的适应力,而且有利于能量的同化和合理利用,从而达到促长目标。 正是因为微生态制剂的这些优质特点,使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已经在养殖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美国FDA赞成用作直接饲喂的微生物已有43种,我国农业部1999年6月宣布了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屎链球菌、乳酸片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链球菌、啤酒酵母、产阮假丝酵母、沼泽红假单孢菌等12种为可直接饲喂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此外,国内外延续有运用新菌种的报道,如环状芽孢杆菌、顽强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丁酸梭菌、芽孢乳杆菌、噬菌蛭弧菌等(2)。 微生态制剂的添加程度并非越多越好,当饵料中乳酸杆菌浓度超过2×l07个菌落/kg饲料时,对大菱鲆的生长反而不利(3)。 1鱼类发病的起因 鱼类是微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员,其遗传因子、免疫情况、生理功能和健康情况等是抗病的基础因子,对内外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着一定的恳求和影响,对于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也有一个特定的需求,这些内外因子与鱼类维持和谐一致而形成具备相对巩固的动态平衡,使养殖鱼类处于健康的生长情况。当鱼处于健康情况时,在其内外环境中存在着一个相对巩固的微生物优势种群,如淡水鱼的体表和粘液上,由假单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西医学名词,着重从解剖定位、组织病理学角度描述,病名本病是现代医学针对该病病因、病位及病理改变综合定义而命名。中医学多从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命名,将其归属于胁痛、痞满、肝胀、肝痞、肝癖、肝着、积聚、痰证、痰浊、湿阻、瘀证、肥气、积证等范畴[1-4]。中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对该病进行过观察和记载,《难经》中载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黄帝内经》记载到:“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邪在肝,两胁中痛,塞中,恶血在内”。《古今医鉴》提出:“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孟胜喜[5]等学者通过查阅中医学古籍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等不同角度,发现与该病相关的中医学病名可达 44个。“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NAFLD 的中医病名确定为“肝癖”。2009 年发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将NAFLD的病名定为“肝癖” “胁痛” “积聚”。如《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提出:“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中医学对NAFLD的命名主要是依据其症状、体征特点结合病因病机。该命名不仅可以相对全面和准确地概括其病位、病机特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特色。 1. 对病因的认识 1. 1饮食失节 饮食是人体生存、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人体通过饮食,从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津液等,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只有做到饮食规律,搭配合理,五味均衡,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才能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食口味的偏好均可形成饮食失宜。

微生态制剂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新一代环保型饲料,经有关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在北京、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菌,是从肥沃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经培育、扩繁而制成,它可以作为猪、鸡、牛、鸭及鱼、虾等养殖业的辅助饲料使用。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基本作用原理: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肠内有上百种、数百亿的细菌形成肠内菌丛,它与动物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肠内菌丛在发挥各种营养生理学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病原菌增殖等防御感染的作用。家畜的大肠菌症、沙门氏菌症以及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的发生都与肠内菌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使肠内菌丛的平衡保持正常对维护动物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它与畜禽生产中的各项指标的提高和改善有密切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取代或平衡动物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的微生物制品。狭义上讲,它是一种能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同时抵制有害菌系生长的微生物制品。 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作为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一方面投入菌种的代谢物中和肠内毒素,抑制了其它有害菌丛的生长,另一方面在宿主体内形成了正常微生物菌群,为宿主合成主要的维生素,提供营养和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微生物进入一个微生态系统(畜禽体内)后,能否在那里定

居,生长繁殖并成为正常菌群而形成一个由微生物、宿主、环境三者之间呈生态平衡的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要看做生物和宿主双方是否具备定植条件。一般来说,畜禽在幼年时期最容易接受外来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加速体内正常种群的建立,有利于有机体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从幼雏鸡开始饲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料时,其效果最好,其原因也即在此。因此,在使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时应掌握好使用时间,例如猪应在产前就对母猪使用,鸡最好在育雏时即使用。 微生态制剂应用最早见于日本,50年代就有“表飞鸣”、“乳酶生”,其成分是粪链球菌,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以后相继在畜禽方面开始应用,美国从70年代开始使用饲用微生物。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相对起点高,发展快,以研究乳酸杆菌、芽孢杆菌为主。近年来,在家禽养殖业中,动物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及对动物营养、农作物生长和环境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首肯。 1、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Animal microecologial Ageent AMEA),又称活菌剂、生菌剂,是以动物体内正常菌群为主体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其商品名称则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198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通讯作者: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200092,E2mail:fanjiangao@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13868767.html, 专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关键词】 脂肪肝;诊断;治疗;指南[文献类型];代谢综合征Gu i deli n es for manage m en t of nona lcoholi c fa tty li ver d isea se:an upda ted and rev ised ed iti on The Chinese Nati onalWork2shop on Fatty L iver and A lcoholic L iver D isease f or the Chinese L iver D isease A ss ociati on. 【Key words】 Fatty liver;D iagnosis/therapy;Guidebooks[Pub2 licati on type];M etabolic syndr ome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 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 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 m p le fatty liver, NAF 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 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 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2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21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2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23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 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 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 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1 流行病学 NAF 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 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 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 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 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 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 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 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 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 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 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 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 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 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 自然转归 NAF 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 L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1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ALT增高、AST与ALT比值>1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指标是NASH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1,2,9,17]。在NAF LD漫长病程中,NASH为NAF 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1,2]。与慢性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相比,NASH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相对缓慢,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通常发生于老年人[1,2,13,17]。对于I R个体,NAF L是发生NASH和肝硬化的前提条件;脂肪变的肝脏对肝毒物质、缺血/缺氧耐受性下降,NAF L作为供肝用于移植易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3,16]。此外,在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中,

微生态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

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嗜温、好氧、产芽孢的杆状细菌,该菌在自然界中广 泛存在,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 菌活性和极强的抗逆能力。 一、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生物耗氧 2、产酶产酸 3、产生抗菌物质 二、枯草芽孢杆的作用 1、动物饲料添加剂 (1)枯草芽孢杆菌为需氧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进入动物肠道内,消耗大量的游离氧,降低了肠内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势,改善了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保持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稳衡,同时使肠道中原本存在的需氧菌肠杆菌等的生长因缺氧受到抑制, 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减少胃肠道疾病发生几率。 (2)枯草芽孢杆菌能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是其产生多种消化酶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一点上枯草芽孢杆菌显得尤为突出。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蛋白酶、 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同时还具有降解饲料中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酶,如果胶、 葡聚糖、纤维素等酶,其中很多是动物本身不具有的酶。枯草芽孢杆菌在动物 肠道内生长繁殖,能产生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促生长因 子等,参与动物机体新陈代谢,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3)枯草芽孢杆菌能促进动物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处于高度的“免疫准备状态”,同时使免疫器官发育加快,免疫系统成熟快而早,T、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动物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提高。 (4)拮抗致病微生物,改善体内外生态环境。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肠道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的数量,使机体内的有益菌增加而潜在 的致病菌减少,因而排泄物、分泌物中的有益菌数量增多,致病性微生物减少,从而净化了体内外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2、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枯草芽孢杆菌能分泌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和抗菌物质,使池底积累的大量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气体(氨、硫化氢等),使之先分 解为小分子(多肽、高级脂肪酸等),后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有机物(氨基酸、低级脂肪酸、单糖、环烃等),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有效降低了水中的COD、BOD,使水体中的氨基氮(NH3-N)、亚硝基氮(NO2-N)和硫化物浓 度降低,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 (2)能为以单细胞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繁殖。这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池内底栖水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 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在1986年schaffner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 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早期研 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 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 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 能衰竭。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 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 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4)低密度脂蛋白(vl 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 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 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1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 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samuel等通过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是大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过程中的始动和重要因素,并且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后有关,提示胰岛素抵抗不 仅是首次打击也是二次打击[7]。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这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最近的几个临床研究亦发现几乎所有的nafld病人都既存在外周胰岛素抵抗又存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且不依赖于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及肥胖。此外,nafld中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如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甘油血症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甚高,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8]。胰岛素在nafld发生中的作用与调节脂 肪生成的转录因子—甾体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有关。是调节肝脏脂肪合成有关的酶,包 括脂肪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磷酸甘油酞基转移酶(gpat)等活性和表达的一个关键转 录因子,其过度表达可使fas、acc等的水平升高,从而导致tg含量升高,促进脂肪变性发生。 的表达受胰岛素调节[9]。胰岛素抵抗时,由于胰岛素对脂肪分解的抑制作用减弱(主要与胰岛素对 脂蛋白脂酶合成的刺激作用下降有关),脂肪组织脂解大于合成,储脂能力下降,从而造成脂肪的异位沉积,包括肝脏、肌肉和胰岛等。而肝脏的脂肪沉积使肝脏对额外的打击(如活性氧)易于发生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另 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引起ffa增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强。这主要是通过损伤线粒体及诱导微粒体过度表达cyp2el来实现的。ffa水平升高不仅促进nafld发生,还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而产生或加重 高胰岛素血症,并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降低及促使肝糖异生,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加,进一步加重 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异位脂质沉积(包括脂肪肝)亦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使用胰岛素增 敏剂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及降低甘油三酯,并有组织学改善。美国nairs等[10]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脂肪肝患者三个月后,肝脏生化指标、肝组织学炎症、坏死、纤维化及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所好转,但继续到六个月时,生化指标、胰岛素敏感性又出现反复。使用罗格列酮治疗脂肪肝可以改善肝 脏组织学的临床实验也有报道[11]。

对微生态制剂的认识及其在畜禽健康发展的作用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2011届大专毕业论文 对微生态制剂的认识及其在畜禽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姓名:戴宏阳 所在系(部):动物药学院 所学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指导老师:周芳 论文完成时间: 2011 年 6 月对微生态制剂的认识及其在畜禽健康发展的作用

戴宏阳 【摘要】介绍了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发展特点分类和研制的理论依据,简单的叙述了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畜禽健康发展肠道有益菌 1 微生态制剂的概述 1.1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1]。 1.2微生态制剂的发展 自从1977年联邦德国的Voeker Busch博士首先提出“微生态学”这一术语以来,微生态学在生命科学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微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也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从本世纪初梅切尼科夫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可健康长寿以来,微生态制剂亦从此而风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国Volkor rusch 在赫尔本建立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

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日本微生态制剂发展较快,80年代初已有26种微生态制品用于医疗和保健。其他各国亦多种微生态制品投放市场,而且数量和品种亦在不断扩大。我国最早使用微生态制剂乳酶生来治疗肠道疾患。80年代初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首先研制成功促菌生(蜡杆芽胞杆菌)以来,事后各种活菌微生态制剂相继研制成功。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些微生态制剂一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并以惊人的速度、良好的效果被更多人群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制剂能纠正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对构建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微生态制剂的显著特点[2] ○1由从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有益微生物中所筛选出来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所组成,对人,动物无害而且有益,有较强的作用功能。 ○2微生态制剂的主要功能作用是组成微生态制剂的所有活的有益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功能主体是活的有益菌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添加剂的根本所在。 1.4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根据微生态制剂的性质,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益生菌又称益生素,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于动物的益生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是从动物或自然界分离、鉴定或通过生物工程人工组建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菌并用于动物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其商品名称则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1999年我国农业部公布了可以直接调喂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有12个:干酪乳杆菌( Lactobacillus easei)、植物乳杆菌( L.Planetarium)、嗜酸性乳杆菌(L.Acdophilus)、粪链球菌(Straptoccus faecium)、乳链球菌(S.Lact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纳豆芽孢杆菌(B. natto)、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i)、啤酒酵母(Sacchace vista)、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沼泽红假单胞菌曲霉(Aspergllus)微生态制剂按作用又可分为:主要作用于动物体内的饲喂型及主要作用于体外环境的环境改良型两种。二者在菌种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重叠,通常乳酸菌、酵母菌、曲霉等主要作为饲喂型微生态制剂;沼泽红假单胞菌主要作为环境改良型微生态制剂;而芽孢杆菌既作为饲喂型又可作为环境改良型。 1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夺氧及竞争性排斥:好氧芽孢杆菌等进入动物胃肠道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消耗肠内过量气体,造成厌氧环境,利于厌氧菌繁殖,使肠内失去平衡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或通过占领病原菌的生存空间排斥病原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②生物颉颃致病性微生物:有益微生物通过产生细菌素和有机酸等杀死抑制病原菌,如乳酸链球菌肽就是乳酸菌产生抗菌物质。芽孢杆菌也可以产生细菌素。③改善体内外生态环境,减少氨、胺、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微生态制剂能分解饲料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氨、胺、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体内及体外有毒物质含量,此作用在水产动物中尤其重要。④增强动物体免疫功能,抵御感染:有益微生物细胞壁含有的免疫多糖类物质,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激活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能力。⑤促进动物生理机能成熟:有益微生物能使动物小肠粘膜皱裂增多,绒毛加长,粘膜陷窝加深,增加小肠吸收面积,提高细胞RNA、DNA及蛋白质合成水平。③产生多种酶类、提高消化酶活性:芽孢杆菌能产生丰富的淀粉酶、蛋白酶、胺、脂肪酶、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饲喂芽孢杆菌的动物肠道各种消化酶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 生态制剂的适用对象及使用阶段 不同的动物适合使用不同类型的菌种,反刍动物适合使用曲霉、酵母及芽孢杆菌类,若给反刍动物使用过多的乳酸菌,反而会扰乱其消化系统,引起不良反应;而单胃动物适合使用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这3种类型的菌在单胃动物中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水产动物适合使用沼泽红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其中沼泽红假单胞菌、芽孢杆菌不但在动物体内起作用而且对改良水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使用效果不一样,总体来说在动物的幼龄、老龄、离乳、热、冷应激,粗饲、病后初愈及消化道疾病等时期使用,均能取得最显著效果。然而在实际饲养中有些因素是不可预见的,如应激、消化道疾病等。因此需要经常性地在动物饲料或环境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使用原则是幼龄如乳猪、仔鸡、仔鸭、羔羊、牛犊等,老龄如母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菌制剂。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 根据现在微生态制剂的产品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型微生态制剂,另一种为复合型微生态制剂。 单一型微生态制剂是以单独菌种为主要成分,发挥其生理活性,这类菌株包括乳酸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由于单独菌株作用的独特性,不能完全适合动物体内的复杂变化,复合型微生态制剂在市场中受到广泛关注。 复合型微生态制剂又以成分不同分为复合菌微生态制剂和合生态微生态制剂—合生元。复合菌微生态制剂可以是两种及两种以上相同种属或不同种属菌株组成,以EM菌露为例,其包括菌株繁多,有光合细菌、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发酵型丝状菌等5科10属80多种好氧性和厌氧性微生物组成的多种有益的优良微生物菌群,可应用于保健、水产、养殖、种植甚至环保等方面。这些微生物组合在一个统一体中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有多元功能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合生元是由益生菌和益生元组成。益生元是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少数种菌落中的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如各种寡糖类物质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低聚糖、棉子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

玉米低聚糖、大豆低聚糖和酵母细胞壁等。这些糖类不能被动物自身及其肠道内的致病菌所消化和吸收,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特异性利用,因此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间接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 2006年农业部公布的658号公告,明确说明我国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添加剂包括16种,这些有益微生物分别是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在现阶段常用的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乳酸乳杆菌、酿酒酵母。但由于现代饲料加工工艺、存储条件、菌种作用方式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在以上菌种中又以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最受关注,使用范围也最广泛。 根据2006年农业部公布的658号公告中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可分为三类,下面做简单介绍。 1酵母菌类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在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中,有一个大型的液泡,其内含有一些水解酶等物质。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椭圆形等。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具有多种水解酶活性,蛋白质含量达50%~60%,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少量存在于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支撑的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无抗药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特点是效果好、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业。Lioyd(1997)试验证明,乳酸菌对肠道致病菌有颉颃作用。Schillinger(1989)发现,乳酸菌可预防消化道疾病并有促进宿主生长的作用。Sorokulova(1998)研究发现,饲喂益生菌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 CO)(1989)规定了43 种允许饲喂的微生物。我国微生态制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部(1999)第105号文件公布允许使用的微生物种类是12种。目前,我国的年使用量已超过l 000 t。 1微生态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1.1定义 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 制成的活菌制剂。较早被称作益生素和促生素,国内亦称为微生态制剂。在美国被命名为DFMs(直接饲用微生物)。欧盟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微生物制剂。根据《动物微生态学》(何明清,1998)理论,机体通过补充外源有益菌群,使消化道内有益菌群迅速生长繁殖,并建立种群优势。微生物制剂的抗病促生长机制尚处于假说阶段,即菌体自身的蛋白质、维生素及代谢产生的多种抑菌物质和酶类共同实现其促生长作用。 1.2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1.2.1 按成分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大类 益生菌是有利于宿主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活菌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目前,用作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益生元是能有选择性地刺激宿主动物消化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对动物产生有利作用的食品或饲料中的不可消化成分,包括低聚糖、微藻(如螺旋藻和节旋藻)及天然植物(如中草药和野生植物)等。目前,饲料中研究较多的益生元主要是低聚糖、酸化剂、中草药和糖萜素等几大类。合生元即为益生菌和益生元以一定比例结合的产物,可同时具有二者的共同作用。 1.2.2按菌种分为乳酸杆菌类、 芽孢杆菌类、酵母菌类和复合菌剂等乳酸杆菌类是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较多的是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等,其中包括乳酸菌发酵饲料、乳酸菌粉及乳酸菌提取物;芽孢杆菌类在动物肠道中存在数量极少,目前应用的主要是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酵母菌类在动物肠道内存在极少,目前常用制剂主要有啤酒酵母和

微生态制剂

展开 简介优点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基本物质原理畜禽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的成份作用剖析剖析这些有效成份是怎样起到其功效的呢微生态制剂在养殖业的应用人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在种植业上的应用 1简介 微生态制剂(Probioties),也叫活菌制剂(Bigone)或生菌剂,是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益生菌或益生菌的促生长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目前微生态制剂己被应用于饲料、农业、医药保健和食品等各领域中。在饲料工业中广泛应用的有植物乳杆菌、枯草芽抱杆菌等,在食品中广泛应用的有乳酸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等。 2优点 微生态制剂有其他药不可替代的优点,即“患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效果。即使健康人也可以服用,以提高健康水平,而且腹泻病人可以服用,便秘病人也可以服用。 3益生菌微生态制剂

进矿物质吸收)。通过增殖双歧杆菌,抑制有害菌,增强人体肠道的定植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使体内的氨、硫化氢、胺、酚、靛基质、细菌毒素、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环氧化物、次级胆汁酸)等有害物质的量减少。 3.2原理 作为双歧因子的一种,水苏糖对人体胃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有着极明显的增殖作用,能迅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调节微生态平衡。促进形成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优势菌地位,抑制产气产酸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的生产,另外产生大量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肠道pH值、灭杀致病菌,阻遏腐败产物生成,抑制内源致癌物的产生和吸收。 奘灵水苏糖是以传统道地中药——泽兰为原料,采用先进的低温纯物理分离纯化专利技术,提取全过程以水为溶媒,不存在化学物质和有机溶剂残留问题,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并优于欧美标准。泽兰低聚糖中水苏糖、棉子糖、毛蕊花糖总含量达到85%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项目”。水苏糖的提取物纯中药-泽兰是生长在陕北的毛乌苏沙漠地区,当地的居民以泽兰作为一种蔬菜食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药食两用,无毒无任何副作用!而且,奘灵水苏糖是用泽兰与苦豆“间隔种植”的原理,利用苦豆散发的苦味来驱虫,保护泽兰。避免了利用化学原料来施肥。水苏糖是利用水溶法技术从“泽兰”中提取出来的微生态制剂,双歧因子的一种。双歧因子奘灵水苏糖对人体胃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有着极明显的增殖作用,能迅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调节微生态平衡。通过获得大量的增殖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促进形成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优势地位,控制产气、产酸梭状杆菌等腐败菌的生产。 奘灵水苏糖进入肠道后,具有抗酸性,不被消化酶分解,可靶向性的到达炎症部位,调节肠胃菌群平衡,促进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以40-103倍的速度增殖,能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等有害菌以30倍以上的速度减少,具有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菌的感染、肠内腐败、调整胃肠道,促进钙质的吸收、B族维生素的合成、肠道蠕动的作用,对防止便秘及腹泻,预防肝性脑病,抑制特应性皮炎,促进排铅,强骨骼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可作为皮肤良好的保湿剂。 4畜禽用微生态制剂 畜禽上的微生态制剂有: ①乳酸菌类:嗜酸乳杆菌,嗜热乳杆菌,双歧杆菌,醋酸菌群。由日资广州益元生物科技出品。 ②杆菌类: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腊状芽孢杆菌,放线菌群。由益元生物科技提供。 ③酵母菌:作为中国专业从事酵母及酵母衍生物产品的上市公司,其饲料酵母产品同样出色。 ④产酶益生素:筛选的益生素可以产酶,促进消化。 ⑤保得益,屎肠球菌,属于乳酸菌类,属于单胃动物自身存在的益生菌,直接调节胃肠,由德国出品。 ⑥复合菌类:专业发酵处理污水、垃圾、秸秆、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由日资广州益元生物科技出色。 5微生态制剂的成份作用剖析

中药微生态制剂对动物的作用机理

中药微生态制剂对动物的作用机理 中药微生态制剂又称第五代益生素(The fifth generation of probiotic)或中药活菌微生态制剂,是一类中药活性微生物添加剂。一方面,中药微生态制剂被畜禽采食后活性有益菌(乳酸菌)能在消化道特别是肠道内发育、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能促进畜禽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幼畜幼禽死亡率,防止消化道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中药微生态制剂中的中药是根据动物特定生长需求或特定病症进行组方的,因此特定功效相当显著;第三方面,相对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残留、耐药菌株产生等问题,作为新型绿色添加剂的益生素,由于其无残留、无污染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有其独特的优越之处,因而益生素已成为很有前途的新型饲料添加剂。 一、常用益生素种类 日本将益生素按功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添加剂型,主要添加于幼龄动物饲料中,也可用于种畜禽饲料中,添加比例为0.02%~0.2%;另一类是兽用药品型,可用于治疗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美国A.Matthcrs将益生素按产品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植物形态培养物益生素,主要用于反刍家畜,提高瘤胃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而单胃家畜由于胃酸对其有破坏作用,使用效果较差;另一类是孢子型培养物益生素,它们在到达肠道前受到某种天然保护(β-葡聚糖包被工艺)呈无活性状态,到达肠道后受肠道内某种因子的激活表现出活性。改善其环境能提高益生素的生存能力,很有发展前途。我国农业部1999年6月公布了12种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主要归

属于以下几类: 1、、乳酸菌类乳酸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等。这是目前主要利用的一类。 2、酵母菌类假丝酵母、红色酵母、酿造酵母和啤酒酵母。 3、芽孢杆菌类枯草芽孢杆菌、地农芽孢杆菌、腊样芽孢杆菌和东洋芽孢杆菌等。 4、光和细菌 二、益生素添加剂使用机理 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绝大多数为固有性细胞(如肠杆菌、链球菌和乳杆菌等),极少量为其他萌(如葡萄球菌、嗜血杆菌等)。各种菌群间既具有正向关系(偏利共生湘生和互惠现象),又有负相关系(竞争、偏害现象)。正相效应促使种群发展,在特定生境内发展并走向群落,而外相效应则限制或阻止种群的过度膨胀。这两种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我们称之为“微生态平衡”。但是某些条件改变时,如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改变,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免疫力下降以及使用抗生素药物后,会导致肠道内菌落比例失调,此时腐败菌和致病菌会大量繁殖,使有益菌减少,造成微生态失调,使动物体产生疾病。当益生菌进入消化道后,一方面通过生长繁殖消耗肠道内大量氧气,夺取其他氧型菌的生长条件;另一方面益生菌通过自身产生一些物质以抑制其他有害菌生长。如乳酸菌分解糖类生产乳酸、乙酸,酵母产生乙醇等都抑制其他萌生长,从而使肠道内有益菌重新占据优势地位,建立起良好的微生物群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