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利改革

水利改革

中央1号文件明确水利改革发展五大任务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0日讯(记者佟明彪)今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八个中央1号文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五大任务。

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二是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三是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四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五是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此外,文件还就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的重大民生意义

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2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学习这个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笔者感到,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民生意义。

先说重大的民生意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正因为此,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其重大的民生意义特别突出。在指导思想中强调“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在目标任务中着眼“于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强调“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在基本原则中坚持民生优先。要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政策举措中不仅强调“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的同时,而且要求“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一号文件这些明确而又具体的表述,显示的正是聚焦农田水利建设的重大民生意义。

再说深远的民生意义。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如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

不仅如此,去年10月至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等粮食主产区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其中山东一些地方出还现了20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汹汹旱情,再次拉响粮食安全的声声警钟,同时也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水利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欠账,农业生产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异常脆弱。目前,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在这种背景下,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定位。不仅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第一次明确政府是水利投资主体,由政府财政的投入带动社会投资,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硬指标。而且文件中还围绕着大兴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有道是,“小水利连着大民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正因为此,一号文件强调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贯彻实施和落实,“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的深远民生意义必将在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效应中不断显现。这就好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集中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所存下的“老本”,让我们吃了几十年,为中国农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样,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也必将指导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打下更加牢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从而造福子孙后代。

编辑部时评:今年一号文件下了“及时雨”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又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如期而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政策聚焦于“水”,不仅开篇即明确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这对于日益严峻而且正饱受干旱之苦的我国发展现状来讲,可谓一场“及时雨”。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牵动人心,不仅因为这是新年“第一策”,也因为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彰显出全年的政策重心所在。今年的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工作,意义非凡。而从2004年以来,一号文件已经连续8年落子“三农”话题。今年主题虽然是“水”,内容却远不止于“水”,水利问题不仅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更与当前我国发展大局密切相关,可谓切中要害。

当前,我国华北、黄淮等冬小麦主产区持续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已有农业气象专家预测,这些地区的干旱仍将持续发展,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虽然去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但严峻的干旱以及较紧的全球粮食市场行情,都不容我们对新一年的粮食乃至整个农业生产过分乐观。

应该看到,近年我国频繁发生干旱洪涝等灾害,既有气候环境变化外因,也反映出我国水利基础薄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等突出问题。因此,下决心出政策来补上水利这块短板,既有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的考虑,也是积极应对当前旱情,并对未来的粮食和农业生产未雨绸缪的必要之举。

今年一号文件在关注水利工作的具体措施中,有一条尤为引人关注,即提出了要在“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不仅意味着水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公共财政投放的重点领域,也为多渠道筹集社会各路资金共同发展水利,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更积极的意义还在于,中

央此次明确提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切出一块用于公共基础服务领域,这对于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有效解决近年来饱受争议的“土地财政”问题,给出了一个积极答案。

需要强调的是,一号文件仍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政策文件,对于文件的精神与主旨,我们还需要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具体细化、逐一落实。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想要取得实效,除了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还需要我们在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经营。我们看到,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三条红线中,既有总量的控制红线,也有用水的效率红线,还有治污减排的红线,加上与政绩考核挂钩,共同构成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此外,一号文件也提出在体制机制改革以外,还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全社会构建良好的“水意识”,而这,或许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

一号文件连续8次聚焦"三农"

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高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

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责任编辑:佟明彪)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佟明彪)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佟明彪)

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10年投4万亿用于水利为了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林艳兴)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权威解读“一号文件”的“水利亮点”。

新战略定位:“国家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陈雷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表示,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这是文件的突出亮点。对水利的新战略定位,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定位准了才能明确公共财政为什么要把水利作为投资重点,水利发展为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

粮食安全:将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982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总产量略大于消费量,但在品种和地区分布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产区中心分布就已经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新兴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又没有及时跟上,加强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陈锡文说,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即使是小麦这样耗水最少的品种,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亩约需水100立方米,而其平均亩产只有400公斤。“显然,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

水利建设:10年将投4万亿元

公共财政如何确保水利投入?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按照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态势,只要统一加快水利改革思想认识,未来实现上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一号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陈锡文说。

根治水患:2020年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涝导致全国受灾人口达2.1亿。

一边是洪涝,一边是干旱。2010年我国重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受旱面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特别是西南地区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历史罕见,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亿亩。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说,近年来极端气候正日益频繁地发生。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利于告别过去“头痛医头”、“临阵磨枪”的灾害应对思维,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

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凸显“最严格”

“中国耕地资源稀缺已众所周知,但实际上我国水资源与其相比更加稀缺,却少为人知。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陈锡文说。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件划定“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一号文件还明确,县级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没有这样的限制是绝对不行的。”唐仁建说,与之相应,就是要建立三种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陈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将在重点流域和区域率先划定三条红线,在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水价改革:促进水节约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

随着中国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行,如何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利用中的调节作用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水利部水资源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供排水价格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一些地方和行业“用多用少一个样”,有的耗水大户也享受着财政补贴。推进水价改革,实行梯级水价,让用水多的多花钱,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对于水价改革会不会增加低收入群体负担,专家认为阶梯水价比较科学,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水价改革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审慎稳妥地推进。

媒体述中央"一号文件" 水利问题首次提升战略高度

香港《南华早报》1月30日报道:决策者拉响粮食和水警报

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中国将在今后5到10年时间里实现水利现代化,并且规定了年度用水总量。

本年度“一号文件”说,中国去年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旱灾、洪灾和泥石流,这引起了中央政府的警惕,而这些自然灾害凸显出中国亟须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政策蓝图。

这份文件保证,中国今后10年在水利方面的年平均投资将比2010年高出一倍。中央和地方政府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一号文件表示,政府计划将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还将为人们从河流和水井中取水设限。

一号文件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中国内地去年经历了10多年来气候最多变的一年。山东等省遭受了严重旱灾,湖南等省却深受雨雪灾害之苦。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上周在一个会议上发言时表示,由于全国粮食需求年均增长40亿公斤,肉类需求年均增长100万吨,中国内地今后5年将面临严峻的食品供应难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确保食品供应稳定是今年一号文件关心的主要问题。他说:“水资源与食品供应安全密切相关。有些人认为中国不用担心食品供应安全问题,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国农业容易受旱灾和洪灾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夏青表示,规定年度用水总量传递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信号。他说:“它的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式,告诉他们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而是需要严格规划的。”

台湾《中国时报》1月30日报道:大陆今年一号文件敲定水利

对外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表示,今后5年大陆将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将成为三道红线。

大陆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决速发展,中国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因素。

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并将明确政府在水利建设投资的主导作用。在今年“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前,大陆多个省级政府已相继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制定今年水利投资和规划方案。省级版本的“一号文件”先于中央“一号文件”,往年罕见,足见地方对此事的重视。

五项措施力争我国粮食“八连增”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0日讯(记者佟明彪)去年的粮食“七连增”、农民收入“七连快”,令人欢欣鼓舞,同时也造成今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和发展环境的高变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我国出台了五项措施争取今年粮食实现稳中求进,创造“八连增”的奇迹。

一是继续增加三农的投入,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措施。第一是财政支出的重点要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第二是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用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土地出让收益要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为了调动种粮农民和主产区的积极性,强化农业的补贴和主产区的奖励补助政策。去年四项补贴的措施已经达到了1300多亿。今后新增的农业补贴强调重点向生产大县、种粮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同时强调对粮食主产区要按照粮食的产量、商品量作为依据,加大对他们的补偿力度。

三是强调要以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两件事情,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在搞好大型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突出加强“三小水利(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的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的建设。二是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设八亿亩。

四是以种业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种业的研发投入,整合种业企业的资源,加大种子工程的实施力度。

五是抓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调控。强调要扩大市场紧缺的品种生产,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同时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特别强调大中城市郊区要保有一定的蔬菜种植面积和生鲜食品的供给能力。另外根据市场供求和成本的变化,继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

中央1号文件提出四项措施解决水利五大薄弱环节

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八个中央1号文件,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天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一号文件指出我国水利发展的五大薄弱环节,都紧扣民生;需要解决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我国现在水利的最薄弱环节是指哪些?过去的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修建,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了,今后农田水利要靠谁来投入,要靠谁来干,怎么加强这些薄弱环节?

面对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矫勇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需要突出加强的水利薄弱环节有五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是解决西南等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四是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五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矫勇表示,这五个方面的薄弱环节都是紧紧和民生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要全面做好规划工作,这五个领域的规划已经基本完善,包括大型灌区和中小灌区规划、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西南地区重要水源建设规划。

二是加大投入,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水利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其他多种渠道,比如进一步扩大地方水利基金。完善金融政策,加大金融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同时,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三是关于农田水利的问题,我们要建立以财政资金作为主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和社会投入这样一个新的机制。比如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同时,这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当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各级政府积极加大投入的一项重大举措。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包括在这五个薄弱环节加强政策指导、技术帮扶,使这五个领域薄弱环节建设能够按照规划有序地开展。

水旱灾害频发凸显中小水利积弊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

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天灾背后凸显中小水利欠账积弊

如果不是因突然决口,成为2010年全国最严重的洪涝灾区,江西抚河唱凯堤,恐怕至今还不会进入公众视野。这次险情并非发生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江大河”,却瞬间威胁到了十几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

中小河流已成为我国治理洪涝灾害的重点。自1998年特大洪水以来,我国七大江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干流也足以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

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还从未经过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3至5年一遇,有的甚至根本不设防,对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

“先治理大江大河是对的。大江大河一旦出问题,后果更严重。”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省防总秘书长罗小云说,“但随着大江大河防洪能力的提高,下一步应在巩固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