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补充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给下列字注音

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相.与欢()

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读熟文章,并在每段前标注一个数字序号,课文共21段。

(2)思考: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完璧归赵(2-13)渑池之会(14-16) 负荆请罪(17-21)

三、具体学习课文第1-2段

(1)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1、2两段,并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2)讨论: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

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

《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3)、请同学们自我完成以下题目,老师检查。

①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廉颇为赵将(为:担任)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介词;闻:闻名,动词)

为赵宦者令繆贤舍人。(为:是)

②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这些句子的句式特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4)、请同学们再来读这两段,并通过刚才的学习加深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

四、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3-13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2、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3、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4、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13)、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5、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三、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讨论: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14-16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4-16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欲与王为好(为好:结好。)(2)廉颇、蔺相如计(计:商议。)

(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辞别,告别。)

(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估计)

(5) 秦御史前书 (前:名词作状语,上前。)

(6)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7)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8)左右皆靡 (靡:倒退,吓倒)

(9) 于是秦王不怿 ( 怿:高兴)

(10)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为:替、给)

(1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以:用;为:替、给;寿:名词作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

三、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四、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2)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

1、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2、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2)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作动,宽待)

3、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今义:宣告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

4、思考:“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

(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

[提高班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在该句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舍(shě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shè馆舍)②臣愿奉(fénɡ带着)璧往使

③秦王竟(jìnɡ完毕)酒④可予不(fǒu同“否”)

⑤吾羞,不忍为(wéi在,介词)之下⑥瑕疵(xiácī)

⑦佯(yánɡ假装)为⑧汤镬(huò大锅)

⑨琴瑟(sè)⑩刎颈(wěnjìnɡ)

A.①②④⑦⑧

B.③⑤⑧⑨⑩

C.④⑥⑦⑧⑨

D.②③⑤⑥⑩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且庸人尚羞之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⑩/⑨

C.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

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⑩

答案:B

3.下面句子中的“者”字前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答案:B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5分,每小题3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4.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答案:D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⑤转毂连骑,炫煌于道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答案:C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0分,每小题2分)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属:通“嘱”。

C.常让他将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答案:C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答案:A

11.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答案:D

[基础班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在该句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舍(shě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shè馆舍)②臣愿奉(fénɡ带着)璧往使

③秦王竟(jìnɡ完毕)酒④可予不(fǒu同“否”)

⑤吾羞,不忍为(wéi在,介词)之下⑥瑕疵(xiácī)

⑦佯(yánɡ假装)为⑧汤镬(huò大锅)

⑨琴瑟(sè)⑩刎颈(wěnjìnɡ)

A.①②④⑦⑧

B.③⑤⑧⑨⑩

C.④⑥⑦⑧⑨

D.②③⑤⑥⑩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且庸人尚羞之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⑩/⑨

C.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

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⑩

答案:B

3.下面句子中的“者”字前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答案:B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导学案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导学案 教学设想 本课针对高考“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特点进行教学组织,重在形象分析方法的指导,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学习目标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分析、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链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即人学,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教学过程 模块一基础知识积累 猜猜“他”是谁?你的根据是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模块二回归教材,方法探究 思考:下面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3、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3、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理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正音正字 陛()拊()樊於()期夏无且()暴()虎冯河暴戾恣()睢()自刎()揕()其匈变徵() 戮()没泾()渭分明矐()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 2、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文中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则秦王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诸郎中执兵 3、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4、难句翻译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江苏省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复习-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导学案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一、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某某的性格特点。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某某形象的特点。 注意 ..:“概括”只要答结论;“分析”则要提供原文依据,从——事可以看出某人——的特点。 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五个“入手” 1、从小说交待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入手,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 物的言行、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 进行分析。 3、从分析社会环境入手,把人物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其性格。 4、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三、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划出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或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语句,保留高度概括的词; 划出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出相应的性格特点。 3、分类概括: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多角度多侧面概括(避免角度单一)。 4、分点列出,可加一句总括句,点明人物身份。 A、《溜索》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B、《审丑》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参考答案:外貌丑陋;吃苦耐劳;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说假话维护孙子的形象;孙子不孝,晚景凄凉。 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恨小臭儿的不孝,却仍然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C、《巴尔塔萨的一个下午》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参考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 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 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 课时安排: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 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 (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 (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教师版)

2020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训练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一、了解考情,明确提高学习训练方向和针对性; 二、明确鉴赏诗歌的形象类型和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和答题能力。 【导入学习】 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型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为其一。 【自主学习】[知能精要] 理解三类诗歌形象题 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意境、画面型)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合作学习】[解题策略] 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点定向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答题步骤图解 答题模板样式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3)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鉴赏指导 1.题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答题步骤 (1)什么形象:——性格+身份 (2)形象基本特征的依据:——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3、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5.典型例题分析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诗中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自主预习案】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诗歌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合作探究案】 1.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目标择定】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8154916.html,/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8154916.html,/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2(1)(学生版)《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学案

鉴赏小说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教师版) 学习目的:1、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及考查题型 2、掌握小说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的考查方式 3、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的方法技巧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的方法技巧 【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考题型】 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题型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题型三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小说文体知识人物形象塑造的常见方法 1、肖像描写及作用: 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音调)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特征,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肖像——果戈里也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请看鲁迅小说《祝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支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祥林嫂: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的悲惨的劳动妇女。 2、语言描写及作用 语言描写(对话和独白,选用最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特定的环境。)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心理和性格特点。 个性化的语言: (1)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 (2)要兼顾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一致性。 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嘛?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别里科夫:顽固守旧、反动迂腐 3、心理描写及作用 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刻画;用景物描写刻画;用传神的动作刻画;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从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用对话刻画)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比如:(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2)?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忿忿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阿Q:自欺欺人,精神麻木。 4、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比如:(1)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月下刺馇”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就把一个聪明机智、动作敏捷、反应灵敏的农村少年形象刻画了出来。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 2、3、4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 《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 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 ) 蹩进()

《拿来主义》导学案附练习题和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 鲁迅语录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1926 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 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

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了解背景 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自诩.⑵磕.头⑶残羹.⑷冷炙.⑸冠冕.

小说人物形象学案

小说人物形象 【情境导入】回顾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 1、《离骚》中屈原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来塑造品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3、《诗经》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自主学习】 高考语文试卷大家最爱读的是小说,但是文好读,题难做。我们在体味人物、情节、环境带来的魅力的同时,得好好研究研究怎样答题得高分。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黛熙,是否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陆虞侯和差拨,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或许早已定格在你的脑海深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说,走进小说中的人物。 人物形象考查方式: 1、某某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2、小说中某某对谁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着装、外貌等的意图是什么? 4、某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4、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赞扬的人物性格分类: 品性:朴实善良善解人意淳朴率真单纯天真浪漫富于幻想沉默寡言幽默乐观内敛要强聪明机智坚强乐观勤俭节省 为人:乐于助人宽容大度、富有爱心有担当明大义细心周到友善随和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左右逢源处事:专心执着执著隐忍做人有原则、忠于职守精明能干坚持己见教子有方镇定自若敢于担当正直无畏吃苦耐劳沉着冷静深谋远虑 批评的人物性格分类: 品性:刁钻狡诈爱慕虚荣目中无人不讲卫生自视清高倔强固执 为人:斤斤计较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虚伪刚愎自用目中无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