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排涝模数计算

排涝模数计算

排涝模数计算

排涝模数计算

1、排涝标准:5年一遇,24h 降雨1.5d 排出。

查《河南省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图集》(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一九八四年十月)中图11《河南省最大24小时点雨量均值图》得:最大24h 点雨量均值H 24=115.00 mm ;

图12《河南省最大24小时点雨量离差系数图》得:C v =0.617 ;

2、偏态系数 Cs= 3 . 5Cv ,查19页《皮尔逊Ⅲ形曲线的模比系数K p 值表》得模比系数K p =1.36 ;

3、按5 年一遇标准24 h 降雨量P 20% =K p ·H 24=156.23mm ;

4、查《山区丘陵区将于径流关系曲线图》表,前期影响雨量I max =40,期影响雨量P a =0.55I max =22.00mm ,

5、P 20% +P a = 178.23 mm ,查图25《河南省山区丘陵区将于径流关系曲线图》得径流深R=118.2 mm

6、按5年一遇,24 h 降雨1.5d 排出的排涝标准,排涝模数采用平均排除法,就是按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径流深在规定排水时间内平均排除的要求计算排涝模数,其计算公式为:

==6Tt

.3R q p 0.91 式中:q p ——排涝模数,m 3/s/km2;

R ——设计径流深,mm ;

T ——规定的排水天数,T=1.5 d ;

t ——每天排水时间,对于自流排水,t= 24 h 。

排涝流量计算

5.4 治涝工程 5.4.1治涝标准 排水闸及排涝涵闸等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与堤防工程防洪标准相同,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 5.4.3 设计排涝流量 根据排水片区集雨面积,设计排涝流量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计算确定, n m p F R K q ??= F q Qp ?= 式中: q ——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 K ——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参考有关资料,取K=0.017; Rp ——设计暴雨量(mm),本工程24小时点雨量查广东省水文图集得H 24=110mm ,C V24=0.40,查皮尔逊III 曲线得:P=10%时,Kp=1.535,则Rp =H 24p =Kp ×H 24=1.535×110=169mm ; F ——控制排水集雨面积(km 2),引连干渠集雨面积0.415 km 2; m ——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m=1.0; n ——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n=-0.238 Qp ——设计排水流量(m 3/s);

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5-6 排涝设计流量计算表 本工程根据试算法求相应溢流水深的溢流量,采用自由式堰流流量公式计算: 2 30MbH Q ε= b H 0 2.01ξε-= 式中: ξ ——为约束系数,按入口直立边缘的形状而定,本设计采用圆弧形,采用7.0=ξ; M ——第二流量系数,g M 2m =,对于曲线形断面堰第一流量系数m 可采用 0.45,则M=0.45×4.43=2.0; b ——计算断面的宽度,本工程b 分别取25m 和8m ; 0H ——计入行进流速水头,按公式g V H H 22 00α+ =计算,α采用 1.0, () P H b Q A Q V +== 00,P 为最大陂高即1.5m 。 假定一系列陂顶过水深H 值,根据上述公式算出相应的溢流量1Q ,如表5-1、表5-2。

排涝水文计算

6、治涝总体布局 6.3 治涝水文 6.3.1计算方法 通过暴雨资料,按照《××地区实用水文手册》、《陕西省暴雨图集》及《除涝水文计算方法》(以下简称《手册》、《图集》及《方法》)等资料的相关章节,参照暴雨等值线图的暴雨数据计算净雨量。然后按照排模公式法计算自排情况下的排涝模数或者按照平均排除法计算抽排情况下的排涝模数。 6.3.2涝区主要特征参数的确定 (1)点暴雨相关参数 按照××县1:1万地形图,通过绘图软件,勾画量取该地区的集雨面积为0.84平方公里。根据《手册》表5-1中流域面积小于20km2,设计暴雨历时可选取3~6小时,本次计算选用设计暴雨历时为6小时。 (2)面暴雨相关参数 暴雨分区:参照《手册》中××地区产流,××县所有项目区均在第一暴雨区。 (3)净雨推求相关参数 按照《手册》表6-7前期影响雨量Ha统计分析表查得流域最大损失量Im为90mm(县城排涝项目区属于第Ⅳ产流区,江北及白石河产流区,注:××县境内的涝区产区不同,所得参数也不相同)。6.3.3排涝计算 (1)点雨量

结合本流域具体情况查《手册》得到相应历时t 的点暴雨均值t H 和变差系数Cv ,再以偏态系数Cs=3.5Cv 的关系,查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表,得设计频率为P 的模比系数K p ,再根据设计历时为t 的点暴雨量公式: H tp 点 =K p · Ht 计算得到相应历时t 的点雨量见表6-1。 式中: Htp 点——设计历时为t ,设计频率为P 的点暴雨量(mm ); Ht ——设计历时为t 的点暴雨均值(mm ); Kp ——设计频率为P 的模比系数。 (2)面雨量 选用《手册》中点面系数法公式5-4进行计算: )1(1 F t a b t += α 式中:α—历时为t 的暴雨点面系数; F —设计控制流域面积(km 2); at 、bt —拟合曲线参数与指数; 根据《手册》规定流域面积大于500 km 2,且计算暴雨重现期大于500年需要进行流域修正,而项目区流域面积小于500 km 2,因此 不用流域修正。根据面雨量公式H tp 面= H tp · αt 计算,式中:H tp 面—设计历时为t 的流域面平均雨量(mm ); H tp —设计历时为t 的流域点暴雨量(mm )。

排涝工程水文水利及布局规模计算

1. 水文水利计算 (1) 设计暴雨推求 有资料地区,设计暴雨的推求采用实测雨量进行分析;缺资料地区采用2003年颁布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查算。 (2) 设计排涝流量 设计排涝流量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也可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当涝区内有较大的蓄涝区时,一般需要采用产、汇流方法推求设计排涝流量过程线,供排涝演算使用。 1) 平均排除法 广东省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水流量,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小的涝区排水设计。平均排除法按涝区积水总量和设计排涝历时计算排水流量和排涝模数,其计算公式为: 43213 21)(1000q q q q T W W W h E R A C Q i i p i i ++++-----?=∑ (5-1) F Q q = 式中:Q ——设计排水流量(m 3/s); Ci ——各地类径流系数,参考值:水稻田、鱼塘和河涌采用1.0;山岗、坡地、经济作物地类采用0.7;村庄、道路采用0.7~0.9;城镇不透水地面采用0.95; Ai ——各地类面积(km 2); Rp ——设计暴雨量(mm); Ei ——各地蒸发量(mm ),一般可采用4mm/d ; hi ——各地类暂存水量(mm ),水稻田采用40mm ,鱼塘采用50mm ~

100mm,河涌采用100mm; W1——水闸排水量(m3); W2——截洪渠截流水量(m3); W3——水库、坑塘蓄滞水量(m3); T——排涝历时(s); q1——堤围渗漏量(m3/s) q2——涵闸渗漏量(m3/s) q3——涝区引入水量,对灌溉是指回归水量(m3/s) q4——废污水量(m3/s) 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F——控制排水面积(km2)。 治涝区内有水闸、泵站联合运用的情况下,一般先用水闸抢排,再电排。在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泵站排涝流量时,应扣除水闸排水量和相应排水时间。 2) 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需求出最大排涝流量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n m F =(5-2)? q? R K = Q? F q 式中: K——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 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

蜗轮蜗杆计算

蜗轮的计算公式: 1传动比=蜗轮齿数×蜗杆头数 2中心距=(蜗轮节圆直径+蜗轮节圆直径)△2 三。蜗轮中径=(齿数+2)×模数 4蜗轮齿数×蜗轮模数 5蜗杆螺距直径=蜗杆外径-2×模数 6蜗杆引线=π×元件×头数 7螺旋角(前角)TGB=(模数×头数)×蜗杆节径 基本参数: 蜗轮蜗杆模数m、压力角、蜗杆直径系数Q、导程角、蜗杆头数、蜗杆齿数、齿高系数(1)、间隙系数(0.2)。其中,模数m和压力角是蜗轮轴表面的模数和压力角,即蜗轮端面的模数和压力角,两者均为标准值。蜗杆直径系数q是蜗杆分度圆直径与其模数M的比值。 蜗轮蜗杆正确啮合的条件:

在中间平面,蜗杆和蜗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分别相等,即蜗轮端面的模数等于蜗杆轴线的模数,即标准值。蜗轮端面的压力角应等于蜗杆的轴向压力角和标准值,即==M。 当蜗轮的交角一定时,必须保证蜗轮和蜗杆的螺旋方向一致。 蜗轮结构通常用于在两个交错轴之间传递运动和动力。蜗轮相当于中间平面上的齿轮和齿条,蜗杆和螺钉的形状相似。 分类 这些系列大致包括:1。Wh系列蜗轮减速器:wht/whx/whs/whc2;CW系列蜗轮减速器:CWU/CWS/cwo3;WP系列蜗轮减速器:WPA/WPS/WPW/WPE/wpz/wpd4;TP系列包络蜗轮减速器:TPU/TPS/TPA/tpg5;PW型平面双包环面环面蜗杆减速器;另外,根据蜗杆的形状,蜗杆传动可分为圆柱蜗杆传动、环形蜗杆传动和斜蜗杆传动。[1] 组织特征 1该机构比交错斜齿轮机构具有更大的传动比。2两轮啮合齿面间存在线接触,其承载能力远高于交错斜齿轮机构。三。蜗杆传动相当于螺旋传动,即多齿啮合传动,传动平稳,

齿轮及蜗轮蜗杆的测绘方法

齿轮及蜗轮蜗杆的测绘 齿轮和蜗轮蜗杆结构较为复杂,因而此类零件的测绘较一般常见零件更为繁琐,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本章主要讨论我国最常用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标准斜齿圆柱齿轮和标准直齿圆锥齿轮以及蜗轮蜗杆的功用与结构、测绘步骤、几何参数的测量和基本参数的确定等内容。 8.1 齿轮测绘概述 8.1.1 齿轮的功用与结构 齿轮是组成机器的重要传动零件,其主要功用是通过平键或花键和轴类零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再和另一个或多个齿轮相啮合,将动力和运动从一根轴上传递到另一根轴上。 齿轮是回转零件,其结构特点是直径一般大于长度,通常由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键槽(花键槽)、轮齿、齿槽及阶梯端面等组成,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齿轮上常常还有轮缘、轮毂、腹板、孔板、轮辐等结构。按结构不同齿轮可分为实心式、腹板式、孔板式、轮辐式等多种型式,如果齿轮和轴做在一起,则形成齿轮轴。按轮齿齿形和分布形式不同,齿轮又有多种型式,常用的标准齿轮可分为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等。 8.1.2 齿轮的测绘步骤 齿轮测绘是机械零部件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前,首先要了解被测齿轮的应用场合、负荷大小、速度高低、润滑方式、材料与热处理工艺和齿面强化工艺等。因为齿轮是配对使用的,因而配对齿轮要同时测量。特别是当测绘的齿轮严重损坏时,一些参数无法直接测量得到,需要根据其啮合中心距a和齿数z,重新设计齿形及相关参数,从这个意义上讲,齿轮测绘也是齿轮设计。 齿轮测绘主要是根据齿轮及齿轮副实物进行几何要素的测量,如齿数z,齿顶圆直径da,齿根圆直径df、齿全高h、公法线长度W k、中心距a、齿宽b、分度圆弦齿厚s及固定弦齿厚sc、齿轮副法向侧隙n及螺旋角β、分锥角δ、锥距R等,经过计算和分析,推测出原设计的基本参数,如模数m、齿形角α、齿顶高系数h a*、顶隙系数C*等,并据此计算出齿轮的几何尺寸,如齿顶圆直径d a、分度圆直径d及齿根圆直径d f等,齿轮的其它部分结构尺寸按一般测绘原则进行,以达到准确地恢复齿轮原设计的目的。 由于齿轮的特殊性,齿轮测绘有别于其它一般零件。首先,齿轮通常精度较高,测量时要选用比较精密的量具,有条件时可借助于精密仪器测量,其次,齿轮的许多参数都己标准化,测绘中必须与其标准值进行比较;再则,齿轮的许多参数都是互相关联的,必须经过计算获得。齿轮测绘的一般步骤为: 1. 首先对要测绘的齿轮进行结构和工艺分析。 2. 画出齿轮的结构草图和必须的参数表,并画出所需标注尺寸的尺寸界线及尺寸线。 130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表3.1.2灌溉设计保证率 表3.3.3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 3.3.3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5~10a 确定。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 C.0.1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 m A n (C.0.1) 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K ——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 C.0.2平均排除法 1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12.0.(4.86-= C T R q d 式中 q 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T ——排涝历时(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K=0.017,m=1,n=-0.238,d=3 2.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 22.0.(4.86'1----= C T F ET h P q w 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 h 1——水田滞蓄水深(mm ) ET`——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mm ),一般可取3~5mm/d 。 F ——历时为T 的水田渗漏量(mm ),一般可取2~8mm/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 m -h 0计算。h m 、h 0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 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 1.续灌渠道流量推算 (1)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 η αt Ae 3600667.0Q = 式中:α——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A ——该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 e ——典型年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mm ),根据调查确定,一般粘壤土地区水稻最大日耗水量8~11mm ,最大13mm 。 t ——每天灌水时间(小说),一般自流灌区24小时,提水灌区20~22小时。 η——渠系水利用系数。 (2)旱作区可按下式计算 η αTt mA 3600Q =

排涝模数计算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时间:2006-11-03 来源: 作者: 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排水区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下列公式计算。 C.0.1 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 =KR m A n (C.0.1)式中 q ——设计排涝模数 (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 (mm ); A ——设计控制的排水面积 (km 2); K ——综合系数 (反映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 (反映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 (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 C.0.2 平均排除法。 1 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1) 式中 q 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 (m 3/s ·km 2); T ——排涝历时 (d )。 2 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2) 式中 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 (mm );

h 1——水田滞蓄水深 (mm );E T ′——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 (mm );F ——历时为 T 的水田渗漏量 (mm )。3 平原区旱地和水田综合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3) 式中 q p ——综合设计排涝模数 (m 3/s ·km 2); A d ——旱地面积 (km 2);A w ——水田面积 (km 2)。4 圩区内无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的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4) 式中 q j ——泵站向外河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 (m 3/s ·km 2); A ——排水区总面积 (km 2);h 2——河网、沟塘滞蓄水深 (mm );A 2——河网、沟塘水面面积 (km 2);h 3——旱地及非耕地的初损与稳渗量 (mm );A 3——旱地及非耕地面积 (km 2);E w ——历时为T 的水面蒸发量 (mm );A 1——河网、沟塘及水田面积 (km 2);t 1——水泵在d 内的运转时间 (h )。5 圩区内有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蜗轮蜗杆的计算

蜗轮、蜗杆的计算公式: 1,传动比=蜗轮齿数÷蜗杆头数 2,中心距=(蜗轮节径+蜗杆节径)÷2 3,蜗轮吼径=(齿数+2)×模数 4,蜗轮节径=模数×齿数 5,蜗杆节径=蜗杆外径-2×模数 6,蜗杆导程=π×模数×头数 7,螺旋角(导程角)tgβ=(模数×头数)÷蜗杆节径 一.基本参数: (1)模数m和压力角α: 在中间平面中,为保证蜗杆蜗轮传动的正确啮合,蜗杆的轴向模数m a1和压力角αa1应分别相等于蜗轮的法面模数m t2和压力角αt2,即 m a1=m t2=m αa1=αt2 蜗杆轴向压力角与法向压力角的关系为: tgαa=tgαn/cosγ 式中:γ-导程角。 (2)蜗杆的分度圆直径d1和直径系数q 为了保证蜗杆与蜗轮的正确啮合,要用与蜗杆尺寸相同的蜗杆滚刀来加工蜗轮。由于相同的模数,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蜗杆直径,这样就造成要配备很多的蜗轮滚刀,以适应不同的蜗杆直径。显然,这样很不经济。 为了减少蜗轮滚刀的个数和便于滚刀的标准化,就对每一标准的模数规定了一定数量的蜗杆分度圆直径d1,而把及分度圆直径和模数的比称为蜗杆直径系数q,即: q=d1/m 常用的标准模数m和蜗杆分度圆直径d1及直径系数q,见匹配表。 (3)蜗杆头数z1和蜗轮齿数z2

蜗杆头数可根据要求的传动比和效率来选择,一般取z1=1-10,推荐z1=1,2,4,6。

选择的原则是:当要求传动比较大,或要求传递大的转矩时,则z1取小值;要求传动自锁时取z1=1;要求具有高的传动效率,或高速传动时,则z1取较大值。蜗轮齿数的多少,影响运转的平稳性,并受到两个限制:最少齿数应避免发生根切与干涉,理论上应使z2min≥17,但z2<26时,啮合区显著减小,影响平稳性,而在z2≥30时,则可始终保持有两对齿以上啮合,因之通常规定z2>28。另一方面z2也不能过多,当z2>80时(对于动力传动),蜗轮直径将增大过多,在结构上相应就须增大蜗杆两支承点间的跨距,影响蜗杆轴的刚度和啮合精度;对一定直径的蜗轮,如z2取得过多,模数m就减小甚多,将影响轮齿的弯曲强度;故对于动力传动,常用的范围为z2≈28-70。对于传递运动的传动,z2可达200、300,甚至可到1000。z1和z2的推荐值见下表 (4)导程角γ 蜗杆的形成原理与螺旋相同,所以蜗杆轴向齿距p a与蜗杆导程p z的关系为p z=z

排涝流量计算

5.4 治涝工程 5.4.1 治涝标准 排水闸及排涝涵闸等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与堤防工程防洪标准相同,按 2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5.4.3 设计排涝流量 根据排水片区集雨面积,设计排涝流量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计算确定, q K R p m F n Qp q F 式中: q ------ 设计排涝模数(m3/s ? km2); K――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参考有关资料,取K=0.017 ; R 设计暴雨量(mm),本工程24小时点雨量查广东省水文图集得 H4=110mmG24=0.40,查皮尔逊III 曲线得:P=10%^,Kp=1.535,则Rp=H24p=Kp X H24 = 1.535 x 110=169mm F——控制排水集雨面积(km),引连干渠集雨面积0.415 km2; m 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m=1.0; 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参考有关资料,取n=-0.238

Qp --- 设计排水流量(m 3/s ); 计算结果如下表: 本工程根据试算法求相应溢流水深的溢流量,采用自由式堰流流量公式计算: Q MbH 32 0.2 式中: ――为约束系数,按入口直立边缘的形状而定,本设计采用圆弧形,采用 0.7 ; M ――第二流量系数,M m.、2g ,对于曲线形断面堰第一流量系数 m 可采用 0.45,贝U M=0.45 X 4.43=2.0; b ――计算断面的宽度,本工程 b 分别取25m 和8m ; V 2 H 0 计入行进流速水头,按公式H 0 H —计算, 米用1.0, 2g V 0 - Q ,P 为最大陂高即1.5m A 0 b H P 假定一系列陂顶过水深 H 值,根据上述公式算出相应的溢流量 Q i ,如表5-1、表5-2 表5-6 排涝设计流量计算表

细集料细度模数的计算方法

一、计算题可能设计的方面 1. 细集料细度模数的计算方法 (以上分计、累计、通过各2分) 计算细度模数 6.25 1005 5)9580552913(=-?-++++= M (2分) 由细度模数得出该砂为中砂,满足设计通过率要求(级配曲线图省略)。(2分) 2. 水泥抗折,抗压强度的试验处理方法 抗折强度:以三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值中强度有超出平均值的±10%。应舍去超出值再取平均值后作为抗折强度,如有两个超出平均值的±10%,试件作废。 , , 3 5.1b FL R = L =100mm ,b =40mm , MPa , MPa R= MPa 抗压强度:以六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六个值中有一个强度有超出平均值的±10%,应舍去,取剩余五个值的平均值后作为结果,如果五个值中有一个强度有超出五个结果平均值的±10%,试件作废。 , , , , , A F p = a=40mm

, MPa , MPa , , MPa , P= MPa 3. 混凝土抗折,抗压强度的试验处理方法 2 bh FL f = L=450mm ,b =150mm ,h =150mm A F p = a =150mm 无论抗折抗压强度均取以三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值中强度有超出中值的±15%,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如有两个超出中值的±15%,试件作废。 4. 混凝土强度评定 设计强度为C30的水泥混凝土,施工抽检了10组试件,其28天的抗压强度(标准尺寸试件、标准养生)如下: 、、、、、、、、,, 试评定该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取判定系数k1=,k2=)。 解答:1、MPa n k R n i n 88.33, 10== =∑ MPa n k k S n i n 763.31 ) (2 =--= ∑ R=30MPa R min = MPa S K R n n 817.31763.37.188.331=?-=- MPa R 279.0309.0=?= ∴R S K R n n 9.01>- MPa R 4.28min = MPa R K 27309.02=?= ∴R k R 2min > 判定结果是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计算配合比为1::,水灰比为,在试拌调整时,增加了10%的水泥浆用量。试求 (1)该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不能用假定密度法); (2)若已知以实验室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每m 3 需用水泥320kg ,求1m 3 混凝土中其它材料的用量; (3)如施工工地砂、石含水率分别为5%、1%,试求现场拌制400L 混凝土各种材料的

《农田水利学》复习题A

《农田水利学》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降雨损失主要包括、、等几部分。 2、对于灌溉水质要求的指标主要有、、 、等几项内容。 3、一个完整的灌溉渠道系统组成包括、 、等几个部分。 4、按照渠道施工挖填方的形式,渠道横断面的形状可分为、 、等三种形状。 5、喷灌的主要技术指标是、、。 6、目前应用的微灌方法主要有、、。 二、选择题 1.农田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 ( )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为密切的水分存在形 式。 A.地面水 B.土壤水 C.地下水 D.汽态水 2.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三种形态,在这三种形态水中,( )是土壤水存在的 主要形态。 A.固态水 B.汽态水 C.液态水 D.地面水 3.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三种形态,在这三种形态水中,( )是对农业生产 意义最大。 A.膜状水 B.汽态水 C. 地面水 D. 液态水 4.当土壤含水率达到( )后,土粒分子的引力已不能在从空气中吸附水分子,但 土粒表面仍有剩余的分子引力。 A. 吸湿系数 B. 凋萎系数 C. 有效水量 D.膜状系数 5.旱作物根系吸水层中允许的平均最大含水率,一般不超过根系吸水层中的( )。

A. 吸湿系数 B. 凋萎系数 C. 土壤含水率 D.田间持水率 6.在矩形渠道的水力最优断面中,矩形渠道的宽深比是( )。 A. 2 B. 1.5 C. 2.5 D. 3 7.当水流的流线为相互平行的直线时的水流称为 ( )。 A. 恒定流 B. 均匀流 C.非均匀流 D. 非恒定流 8.在水利工程中,闸后、跌水、泄水、水轮机中的水流为( )。 A. 层流 B. 非均匀流 C. 紊流 D. 急变流 9.灌溉水的含盐量,一般要求是,含盐量小于( ),对作物生长基本无害。 A. 0.20% B. 0.15% C. 0.25% D. 0.35% 10.旱作物根系吸水层中最小含水率不应小于 ( )。 A. 吸湿系数 B. 凋萎系数 C. 土壤含水率 D.田间持水率 三、名词解释 1、径流系数 2、灌溉保证率 3、作物需水系数 4、排涝模数 5、田间持水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说明土壤蒸发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试述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确定方法。 4、简述田间沟渠路的布置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5、简述渠道建筑物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 6、简述目前应用的主要排水方法及其优缺点。 五论述题 1、中国是一个农业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请就如何发展具有

排涝模数计算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 时间:2006-11-03 来源:作者: 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排水区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下列公式计算。 C.0.1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 m A n (C.0.1) 式中 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A——设计控制的排水面积(km2); K——综合系数(反映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关系); 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m、n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 C.0.2平均排除法。 1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1)式中 q d——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T——排涝历时(d)。 2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2)式中 q w——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P——历时为T的设计暴雨量(mm); h1——水田滞蓄水深(mm); E T′——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 F——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3平原区旱地和水田综合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3) 式中 q p——综合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A d——旱地面积(km2); A w——水田面积(km2)。 4 圩区内无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的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4) 式中 q j——泵站向外河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A——排水区总面积(km2); h2——河网、沟塘滞蓄水深(mm); A2——河网、沟塘水面面积(km2); h3——旱地及非耕地的初损与稳渗量(mm); A3——旱地及非耕地面积(km2); E w——历时为T 的水面蒸发量(mm); A1——河网、沟塘及水田面积(km2); t1——水泵在d内的运转时间(h)。 5圩区内有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5)式中 q z——圩区内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A s——圩区内自排区面积(km2)。 6圩区内有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抢排与排湖的机排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C.0.2-6) 式中 q y——泵站向外河抢排与排湖的机排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q q——圩区内抢排区设计排涝模数(m3/s·km2),可按公式(C.0.2-4)计算,但式中A应改为Aq; A q——圩区内抢排区面积(km2); h q——圩区内湖泊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水深(mm); A h——圩区内湖泊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平均水面面积(km2)。

蜗轮蜗杆-齿轮-齿条的计算及参数汇总

蜗轮蜗杆-齿轮-齿条的计算及参数汇总渐开线齿轮有五个基本参数,它们分别是: 标准齿轮:模数、压力角、齿顶高系数、顶隙系数为标准值,且分度圆上的齿厚等于齿槽宽的渐开线齿轮。 我国规定的标准模数系列表 注:选用模数时,应优先采用第一系列,其次是第二系列,括号内的模数尽可能不用.

系列(1)渐开线圆柱齿轮模数(GB/T 1357-1987)第一系列0.1 0.12 0.15 0.2 0.25 0.3 0.4 0.5 0.6 0.8 1 1.25 1.5 2 2.5 3 4 5 6 8 10 12 16 20 25 32 40 50 第二系列0.35 0.7 0.9 0.75 2.25 2.75 (3.25)3.5 (3.75) 4.5 5.5 ( 6.5)7 9 (11)14 18 22 28 (30)36 45 (2)锥齿轮模数(GB/T 12368-1990) 0.4 0.5 0.6 0.7 0.8 0.9 1 1.125 1.25 1.375 1.5 1.75 2 2.25 2.5 2.75 3 3.25 3.5 3.75 4 4.5 5 5.5 6 6.5 7 8 9 10 11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0 32 36 40 45 50 注: 1.对于渐开线圆柱斜齿轮是指法向模数。 2.优先选用第一系列,括号内的模数尽可能不用。 3.模数代号是m,单位是mm 名称含有蜗轮的标准 SH/T 0094-91 (1998年确认)蜗轮蜗杆油94KB SJ 1824-81 小模数蜗轮蜗杆优选结构尺寸206KB JB/T 8809-1998 SWL 蜗轮螺杆升降机型式、参数与尺寸520KB JB/T 8361.2-1996 高精度蜗轮滚齿机技术条件206KB JB/T 8361.1-1996 高精度蜗轮滚齿机精度261KB 名称含有蜗杆的标准 SH/T 0094-91 (1998年确认)蜗轮蜗杆油94KB QC/T 620-1999 A型蜗杆传动式软管夹子347KB QC/T 619-1999 B型和C型蜗杆传动式软管夹子83KB GB/T 19935-2005蜗杆传动蜗杆的几何参数-蜗杆装置的铭牌、中心距、用户提供给制造者的参数121KB SJ 1824-81 小模数蜗轮蜗杆优选结构尺寸206KB JB/T 9925.2-1999 蜗杆磨床技术条件160KB JB/T 9925.1-1999 蜗杆磨床精度检验244KB JB/T 9051-1999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922KB JB/T 8373-1996 普通磨具蜗杆砂轮250KB JB/T 7936-1999 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731KB JB/T 7935-1999 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467KB JB/T 7848-1995 立式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175KB JB/T 7847-1995 立式锥面包铬圆柱蜗杆减速器203KB JB/T 7008-1993 ZC1型双级蜗杆及齿轮蜗杆减速器548KB JB/T 6387-1992 轴装式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679KB JB/T 5559-1991 锥面包络圆柱蜗杆减速器524KB JB/T 5558-1991 蜗杆减速器加载试验方法96KB JB/T 53662-1999 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产品质量分等274KB JB/T 3993-1999 蜗杆砂轮磨齿机精度检验287KB

某城区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分析

某城区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分析 摘要:排涝泵站对于城区的整体泄洪工作、排涝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能够有效减轻城区的暴雨积水压力,为城区内部的生产生活创设相对稳定的环境 条件。积极计算好排涝泵站设计流量,将能为泵站的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支 持和数据支撑。本文主要是从某城区排涝泵站的基本情况入手,针对该城区的泵 站基本建设情况和排涝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 方法,为积极开展排涝泵站设计流量方面的计算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区;排涝泵站;流量计算方法;排涝流量 1.某城区排涝泵站的基本情况 东丽区全区共有中型水库1座,设计总库容1680万m3,坑塘湿地总面积约 22 km2。共有灌排泵站137座,总提水能力326 m3/s;主要河口泵站提水能力148.1 m3/s。农用桥、闸涵489座,二级河道跨河涵闸20座,形成了较完备的排 水灌溉体系。务本河泵站位于东丽区稻地村西侧,务本河与海河交汇处。是一座 灌排两用泵站,该站建于1976年,设计流量4.8m3/s。该泵站承担着东丽区稻地村、赵北村、谢屯村、务本一村、务本二村、务本三村、老圈村等村庄的排水任务,控制排水面积为20.41km2。该泵站河道调蓄流量为4.6m3/s,20年一遇流量 为30.89m3/s,规划出口泵站规模为20m3/s。 2.设计暴雨强度确定情况 该城区排涝泵站的流域降雨量资料齐全,来源较为准确可靠,针对20年来的最大24h降雨资料进行全面收集,积极针对水文年最大24h降雨量开展频率计算 工作,求得相应的年降雨量理论频率曲线,得出该泵站所在流域的20年一遇流 量降雨量为30.89m3/s。 根据《天津市平原地区农田除涝水文手册》中“天津市平原地区水文分区图”,务本河泵站排涝区位于Ⅱ3分区,年最大24h设计面雨量成果,具体情况如下表 1所示。 3.城区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针对城区排涝泵站设计流量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计算,将能够为充分发挥泵站的实际作 用和优势奠定坚实的前提基础,促进泵站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 4.1最大24h雨型洪水流量时程分配方法 针对城区范围内的最大24h雨量和洪水流量时程情况进行充分考虑,通过最大24h雨型 洪水流量时程分配方法开展水量的计算工作,然后发挥调洪演算的作用,针对排涝区的设计 排水流量进行良好的推算和求解[1]。通过调洪试算要求,确定外河的水位一般较高,超出了 普通情况,这样就导致自排闸在开展自排工作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开始相应的抽排工作,因而 需要针对排涝的具体时间进行规定,使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始排涝,这样将能够最大限度发 挥泵站的排涝作用[2]。在实际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进行流量计算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按 照天津市的暴雨径流情况进行全面查询,并按照相应的全市最大24h设计雨型,从而针对务 本河区域内部的最大24h设计雨型情况进行全面收集和记录[3]。其次,依照设计雨型的相关 情况,需要将其所占据配比和三月合计暴雨值进行乘法计算,这样将能够计算出不同时段的 具体雨量情况。再者,这些不同时段的雨量是计算具体流量值的重要基础,将其乘以相应的 径流系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流深度,并将泵站自身的集水面积进行充分结合,将能够得 对降雨产生的来水过程进行充分细致的了解[4]。最后,降雨来水过程,只是最大24h雨型洪 水流量时程分配方法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部分,还需要将这个来水过程和生活污水量、涵闸渗 漏量以及工业污水量和堤围等方面数据进行良好叠加,才能够得到总设计来水过程的准确数据。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得出的洪水过程,充分利用排涝区水位和涌容关系,开展相应的调洪

排涝模板

2.6排涝洪水 2.6.1背坡面排水 本次治理河段堤防背坡地面高程较低,现状堤后排涝设施不完善,汛期雨水无法顺利排入河道,堤后易形成内涝。堤防工程内涝区排涝洪水计算采用设计暴雨资料,按平均排除法中的平原区旱地排涝模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设计暴雨及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 设计暴雨根据《四川省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中新等值线图分布取P=10%时为213.2mm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按前期土壤接近于饱和状态取径流系数为0.88时为187.6mm 。 2、排涝洪水计算 工程区堤防内涝区地势较为平缓,因此,排涝洪水计算选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平原区旱地排涝模数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为: T R q d 4.86 式中:q 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km 2) T ——排涝历时(d ),本次设计取d=1。 根据上式计算得P=10%设计排涝模数为2.171m 3/s.km 2。 3、排涝洪水流量及洪水总量 本次设计按排涝历时24hr 计算,本工程防洪堤内涝分区及设计排涝流量成果见表2.6-1。 内涝分区及设计排涝流量成果表 表2.6-1 建筑物类型 对应河道桩号 管径(mm ) 排涝面积F(km 2) 排涝流量(m 3/s) 1#穿堤涵管 右K0+336 600 0.0161 0.0350 2#穿堤涵管 右K0+438 600 0.0138 0.0300 3#穿堤涵管 右K0+520 600 0.0196 0.0426

4#穿堤涵管 右K0+650 600 0.0146 0.0317 5#穿堤涵管 右K0+820 600 0.0167 0.0363 6#穿堤涵管 右K1+000 600 0.0124 0.0269 7#穿堤涵管 右K1+130 600 0.0127 0.0276 8#穿堤涵管 右K1+234 600 0.0107 0.0232 2.6.2支沟排水 工程右岸的支沟排水按《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推荐的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 1、计算公式 F Q n s 278.0τψ = 式中:Q ——设计洪峰流量(m3/s ) Ψ——洪峰径流系数 s ——暴雨雨力(mm/h) τ——流域汇流时间(hr ) n ——暴雨公式衰减指数 F ——集水面积(km2) 2、流域特征值 流域特征值由五万分之一航测图量算。集水面积0.137km 2,河长0.35km ,比降5‰。 3、设计暴雨量 本次1/6h 、1h 、6h 、24h 设计点暴雨计算主要通过的《四川省暴雨统计参数图集》(2010年版,以下简称《图集》)上的等值线成果。 设计暴雨统计参数表 表2.6-3 时段 项目 设计暴雨均值(mm) Cv CS 1/6h 《图集》成果 16.0 0.32 3.50 1h 《图集》成果 50.0 0.35 3.50 6h 《图集》成果 80.0 0.50 3.50 24h 《图集》成果 120.0 0.60 3.50

排涝标准

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及排涝标准 一、水文计算方法 我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历来均以由设计暴雨通过产、汇流推算的方法为主。由于观测资料的逐年增加,暴雨统计参数、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以及面上河沟开挖后汇流条件改变等原因,虽计算方法基本未变,但具体数据有几次变动。 1、初期水文计算办法。1957年以前,淮北平原坡水区设计排水率计算,分小面积沟洫与河道两种。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下的水流,作沟洫处理,其设计排水率按一天暴雨两天排出计算。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水流,其设计洪水采用由暴雨推求径流的方法,洪峰流量过程采用斯奈德法单位线计算。由于计算方法还不够成熟,这一时期的水文帐偏低,当时计算的五年一遇排模比现在三年一遇的排模还小。 2、“淮北坡水区设计洪水计算办法”。1957年淮委设计院提出“淮北坡水区设计洪水计算办法”,根据综合单位线制定设计排模计算公式为:Q F=cRF-n,并建议当F=100~500 km2时,c=0.027,n=0.3;当F=500~10000 km2时,c=0.012,n=0.13。 后为了便于同其他方法比较,又将n值固定为0.25,允许有一些误差定线,得出各级面积的c值为:F=100~1000 km2时,c=0.0215;F=1000~5000 km2时,c=0.023;F=5000~10000 km2时,c=0.025。 3、“五省一市规划水文对口意见”。1961年9月,水电部提出“五省一市规划水文对口意见”。该办法具体内容不详,但计算结果与其以后的计算办法相比,明显偏小。 4、“沱河地区除涝规划排水模数计算报告”。1963年10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北京设计院共同编制了“沱河地区除涝规划排水模数计算报告”(以下简称“1963年二院成果”),对本地区由暴雨间接推算设计排水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资料用到1962

齿轮蜗轮蜗杆参数

一、蜗轮、蜗杆齿轮的功用与结构 蜗轮、蜗杆的功用主要用于传递交错轴间运动和动力,通常,轴交角∑=90°。其优点是传动比大,工作较平稳,噪声低,结构紧凑,可以自锁;缺点是当蜗杆头数较少时,传动效率低,常需要采用贵重的减摩有色金属材料,制造成本高。 蜗轮是回转形零件,蜗轮的结构特点和齿轮基本相似,直径一般大于长度,通常由外圆柱面、内环面、内孔、键槽(花键槽)、轮齿、齿槽等组成。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齿轮上常常还有轮缘、轮毂、腹板(孔板)、轮辐等结构。按结构不同蜗轮可分为实心式、腹板式、孔板式、轮辐式等多种型式。 蜗杆的结构和轴相似,其结构特点是长度一般大于直径,通常由外圆柱面、圆锥面、螺纹及阶梯端面等所组成。蜗杆上啮合部分的轮齿呈螺旋状,有单头和多头之分,单头蜗杆的自锁性能好、易加工,但传动效率低。 二、普通圆柱蜗轮、蜗杆的测绘步骤 蜗轮、蜗杆的测绘比较复杂,要想获得准确的测绘数据,就必须具备较全面的蜗杆传动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及必要的检测仪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提出接近或替代原设计的方案,直接为生产服务。 测绘蜗轮、蜗杆时,主要是确定蜗杆轴向模数m a(即蜗轮端面模数m t),蜗杆的直径系数q和导程角γ(即蜗轮的螺旋角β)。下面以普通圆柱蜗轮蜗杆测绘为例,说明标准蜗轮蜗杆的基本测绘步骤。 1. 首先对要测绘的蜗轮、蜗杆进行结构和工艺分析。 2. 画出蜗轮、蜗杆的结构草图和必须的参数表,并画出所需标注尺寸的尺寸界线及尺寸线。 3. 数出蜗杆头数z1和蜗轮齿数z2。 4. 测量出蜗杆齿顶圆直径d a l、蜗轮喉径d a i和蜗轮齿顶外圆直径d ae。 5. 在箱体上测量出中心距a。 6. 确定蜗杆轴向模数m a (即涡轮端面模数m t) 7. 确定蜗杆的导程角γ(蜗轮的螺旋角β),并判定γ及β的方向。 根据计算公式tgγ= z 1m a / d1,因d1= d a1-2m a则 γ= tg -1 z1m a/ (d a1-2m a) 8. 确定蜗杆直径系数q 根据计算公式q = d 1/ m a 或q = z1/ tgγ计算出q值,且应按标准系列选取与其相近的标 准数值。 9. 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其它各基本尺寸,如齿根圆直径d f1、d f2,齿顶高h a1、h a2,齿根高h f1、h f2等。 10. 所得尺寸必须与实测中心距a核对,且符合计算公式: a = m a / 2 (q+z2) 11. 测量其它各部分尺寸,如毂孔直径、键槽尺寸等。 12. 根据使用要求,确定蜗轮、蜗杆的精度,一般为7~9级。 13. 用类比法或查资料确定配合处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14. 用粗糙度量块对比或根据各部分的配合性质确定表面粗糙度。 15. 尺寸结构核对无误后,绘制零件图。 三、普通圆柱蜗杆、蜗轮的测绘 1. 几何参数的测量 (1)蜗杆头数z1〔齿数)、蜗轮齿数z2 目测确定z1,并数出z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