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doc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doc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doc

精品文档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④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7、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2分)答: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二:[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参考答案:1.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 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赏析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簌簌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

西江月(高中诗词阅读).docx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参考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上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 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 味无穷。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 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 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 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 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 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

南京市联合体2017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南京市联合体2017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17.04 一(26分)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黝.( ▲ )黑 袅袅. ( ▲ )烟云 真d ì( ▲ ) 一代天ji āo ( ▲ ) 3.用诗文原句填空。(9分) (1)蒹葭苍苍, ▲ 。 (《诗经》) (2)谁言寸草心, ▲ 。 (孟郊《游子吟》) (3 )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6)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 。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7)“ ▲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8)“四十年春秋,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头发。”这句礼赞退休教师支老师的话语,令人想起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 ▲ , ▲ 。” 4. 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 )(2分)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 C.《西游记》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吴承恩所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D.《威尼斯商人》《鲁滨逊漂流记》《简·爱》都是英国作家的作品,作者分别是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夏洛蒂·勃朗特。 班级仿照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8分) 【认识《朗读者》】 5. 请结合网友的评论,为《朗读者》这个节目写一段推荐语。(3分) 伶熙紫杉 所有的选择都不如徐静蕾的一颗《奶奶的星星》——她结合自己的故事,为去世多年的奶奶 朗诵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几度哽咽,瞬间戳中万千心灵…… panyue1997 《朗读者》这个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很好,每个朗读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泪流满面。 kid.666 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 击着我的心灵。 ▲ 【出彩“开场白”】 6.下面文字是某一期《朗读者》的一段开场白,请修改画线句,使之和前面两句的句式一致。(2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直面厄运,永不退缩,是海明威的选择;

小学语文 苏轼诗词鉴赏 西江月十五首

苏轼诗词鉴赏:西江月十五首 【诗词】西江月十五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正文: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後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以上苏轼作品《西江月》共15首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含答案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含答案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 “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 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 ?:同“盏”,酒杯 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公元1097 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 )中秋作于儋州“。两书作者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 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黄州的中秋”。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 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 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

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小学古诗词:《西江月》阅读

小学古诗词:《西江月》阅读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 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 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 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 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 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不过,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能够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 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个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 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 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体现了山 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 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 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鉴赏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 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不过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 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不过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 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 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 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引读——与学生对话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复习过程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④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答案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答案 篇一: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兴化、泰兴三校2016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新) 2016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到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今为止人类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A“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B我不知道那些在才艺比赛中获奖的孩子中考时到底加不加分。 C你参加了《初中生与社会》主题作文大赛了吗?获得了几等奖? D朱自清的散文,有的质朴平淡,寓深情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如《背影》;有的色彩缤纷,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如《绿》。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C.每年的春晚就好似一部反映当年社会生活的戏剧,演员们的表演无与伦比,让人们在一个个真实生活场景的回忆中得到美的享受。(应将“无与伦比”改为“美仑美奂”) D.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登峰造极”改为“登上顶峰”。)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①上有所好,。② ,非志无以成学。③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春》)④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马说》)⑤古人常常“借风抒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 ,” 这一细节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在冷色基调的画面中添上了一星鲜红的暖色。 5.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3分)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与骊山老母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

苏轼《西江月·梅花》赏析

苏轼《西江月·梅花》赏析 西江月·梅花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

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拼音版

西x ī江ji ān ɡ月yu è·遣qi ǎn 兴x īn ɡ 【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 醉zu ì里l ǐ且qi ě贪t ān 欢hu ān 笑xi ào ,要y ào 愁ch óu 那n à得d é工ɡōn ɡ夫fu 。近j ìn 来l ái 始sh ǐ觉 ju é古ɡǔ人r én 书sh ū,信x ìn 著zh ù全qu án 无w ú是sh ì处ch ù 。 昨zu ó夜y è松s ōn ɡ边bi ān 醉zu ì倒d ǎo ,问w èn 松s ōn ɡ我w ǒ醉zu ì何h é如r ú。只zh ǐ疑y í松s ōn ɡ动 d òn ɡ要y ào 来l ái 扶f ú,以y ǐ手sh ǒu 推tu ī松s ōn ɡ曰yu ē去q ù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白话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鉴赏】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

中华诗词之美作业答案

1 、“诗言志”出自哪本书? ( 10.0 分) ? A .《书经》 ? B .《诗经》 ? C .《尚书》 ? D .《易经》 ? A .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 ? B .最早与情有关 ? C .产生于歌台舞榭 ? D .音乐称为宴乐 ? A .反省 ? B .现实 ? C .镜子 ? D .照镜子 ? A .玉屏 ? B .犀角

? C .絮影 ? D .朱颜 ? A .精美的物象 ? B .闲愁 ? C .相思 ? D .死生离别 ? A .避难 ? B .结婚 ? C .生子 ? D .美国 ? A .时务报馆 ? B .农学社 ? C .东文学社 ? D .强学社

是否 是否 是否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12 月 15 日至 12 月 24 日)120 分钟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选择题(30 分) 选择题 1、《花间集》大多数内容是什么? (2.0 分) ? ? ? ? A.壮志 B.江南风光 C.美女跟爱情 D.仕途 2、《词选》的作者是 (2.0 分) ? ? ? ? A.刘义 B.许慎 C.张惠言 D.王国维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谁的词句? (2.0 分) ? ? ? ? A.柳宗元 B.晏殊 C.韩愈 D.苏轼 4、晚清四大词人有 (2.0 分) ? ? ? ? A.况蕙风 B.朱祖谋 C.

王鹏运 D.都是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谁的作品 (2.0 分) ? ? ? ? A.苏东坡 B.辛弃疾 C.欧阳希 D.晏殊 6、辛弃疾的“举头西北浮云”取自谁的“西北有浮云”? (2.0 分) ? ? ? ? A.庄子 B.司马相如 C.李白 D.曹丕 7、“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出自? (2.0 分) ? ? ? ? A.李煜 B.叶嘉莹 C.李商隐 D.李白 8、“诗言志”出自哪本书? (2.0 分) ? ? ? ? A.《书经》 B.《诗经》 C.《尚书》 D.《易经》 9、关于稼轩的特色说法不正确的是? (2.0 分) ? ? ? ? A.虚幻的景物B.很丰富的、很深厚的意味 C.四字一句,句不完整 D.用典 10、关于《人间词话》说法不正确的是? (2.0 分) ? ? ? ? A.中国古代诗话、词话的形式 B.白话形式 C.“境界说” D.最早是零碎的 11、“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用的什么手法? (2.0 分) ? ? A.比 B.言 ? ? C.赋 D.兴 1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下面哪个不是? (2.0 分) ? ? ?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 13、下面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的是? (2.0 分) ? ? ? ? A.破音字 B.两字可对偶 C.多音节 D.独体单音 14、《花间集》是谁编写的? (2.0 分) ? ? ? ? A.温庭筠 B.赵崇祚 C.韦庄 D.李璟 15、司马相如《长门赋》为谁而作? (2.0 分) ? ? ? ? A.霍皇后 B.上官皇后 C.窦皇后 D.陈皇后判断题(30 分) 判断题 1、西方的诗歌注重表演呢(2.0 分) 是否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叶嘉莹的

小学6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精选课后练习3(含答案)

小学6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精选课后练习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A.陆地上的小面积水域B.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2.黑云翻墨 ..未遮山。() A.翻动的墨水B.打翻的墨水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稻米是浙江、江苏两省的重要产区。 B.一会儿,我们就清洁了好几处不干净的地方。 C.党中央大力重视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D.每个同学都应该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给加点的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4.日暮客.愁新() A.宾客B.顾客C.指诗人自己 5.野旷.天低树() A.空阔B.心境阔大C.荒废,耽搁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A.书本B.书写C.书信 7.明月别枝 ..惊鹊() A.别的树枝B.离开树枝 C.横斜突兀的树枝 8.和“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的一句是()。A.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与“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火。 B.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望湖楼”在()。 A.浙江金华B.扬州瘦西湖边C.杭州西湖边 11.辛弃疾和孟浩然,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人?() A.北宋、明B.南唐、南宋C.南宋、唐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两处对偶句,它们是()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④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诗词曲鉴赏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14.“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读一读,做一做。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5.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小溪旁长着翠竹。(_________) (2)互相呼唤。(_________) (3)庭院中间。(_________) 16.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________图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