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35农业经济与管理

0135农业经济与管理

0135农业经济与管理
0135农业经济与管理

一、简答题

1.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其中,在第二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①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②国民经济对农业实行保护的阶段。

2.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历程(阶段)

答:①土地改革阶段;②农业合作化阶段;③人民公社阶段;④家庭承包阶段;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3.如何界定传统农业与现化农业?改革传统农业的关键是什么?

答:①传统农业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的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为传统农业,基本上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的基本循噗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入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也就是说,传统农业必须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4.不同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类型?

答:①资本集约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②劳动集约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③中间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5.我国经济类型的划分依据?农业中的经济类型有哪些?

答:(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和国家有关法规作为我国划分经济类型的依据;

(2)国有经济的形式:一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国营农场、国营林场、国营牧场、国营渔场等;二是从某一方面为农业服务的各类农业企业单位。

集体经济的形式:一是人民公社化后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经济实体;二是乡镇企业;三是一些服务性的经济实体。

农业中的私营经济类型的形现形式: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以雇佣劳动基础进行生产经营。

6.合作思想的起源?合作社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合作思想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产生和发展的;

(2)1.参加合作社组织的成员应本着自愿的原则,氖的人都不受人为的限制成任何社会、政治、种族、及宗教信仰的歧视,而享受应有的权利并承担义务;

2.合作社组织必须是具有民主性的组织,其工作应由社员选出或指定的人员进行管理,并对社员负责;

3.一个合作社的经济成果属于该社全体成员,对于经济成果的分配,避免一个成员占其他成员的利益。

7.我国农业合作发展的过程?

答:首先是农业生产互助组,它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互助合作组织的初级形式,特点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经营基础之上,这行劳动互助,产品归农民自己所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互相交换使用中,因数量和质量不等而不能完全相抵的部分,根据当地的社会工资或当地的习惯以实物或现金形式补足;

其次是农业初级合作社,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互助合作组织;

再次是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它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生产资料归集集体共同所有,统一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

8.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调控内容?

答:1.(1)市场机制的局限性:①市场的不完全性;②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使市场失灵;③公共物品的存在;④市场机制会生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后果;⑤市场机制是一种事后调节,容易造成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本身还无法解决市场秩序的维持问题。(2)农业的产业特性:①农业生产的分散性要求有宏观调控指导,以保证微观上能做出科学的决策;②农业涉及最基本的国民生活;③农业既是“业”,也是“农”,因而不仅具有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农”所特有的环境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

2.①制定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②为农业提供公共物品;③维护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④实施农民的市场风险保障和国家的食物安全保障;⑤调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⑥保持生态环境;⑦保护农业发展中的私人产权;⑧管理农业发展中的宏观经济。

9.农业经济管理特性?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依据及内容?

答:1. ①农业是一个综合基础产业,涉及部门很多,涉及面广,难度大;②农业经济管理的时效性差,这与农业生产周期长这一特点有关;③因地制宜和分散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第三个特点;④农业比较效益低,效益提高缓慢,导致地方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惰性,农业为弱质产业,同时也是基础产业,其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2.分类:一是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面、荒地和各种非农田以及地下矿藏;二是气候资源,包括光能、热量、降水、空气等;三是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的多少往往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作物布局,有时成为农业丰歉收的关键因素;四是生物资源,包括人类栽培、饲养、培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包括野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按其存在的数量和能否恢复,更新及其再生产的程度来划分共分为三大类:一是限量资源,其数量随开发利用次数的递增而递减,而且已经消耗了的,不能再新和再生产的;二是长流资源,它是可永续利用或循环利用的资源。这类资源数量无限巨大,或经常流动。如太阳有、空气、雨水、风能、水能、潮汐能等;三是生物资源,又称可再新、可再生能源,它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生产的一切动值物,其中有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鱼类、土壤微生物等。这类资源。在环境适合、保护或管理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恢复、再新、再生产,在环境不宜或保护、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其更新、再生产就受阻,使其数量不断减少,以至灭绝。

10.如何用生态平衡理论指导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

答:必须严格遵守生态平衡这一自然规律,不断维护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把社会再生产置于生态平衡这一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当不得不打破原有生态平衡时则应考虑建立有利于人类的新的平衡。

(1)确定最佳持续收获量,避免掠夺式经营。

所谓最佳持续收获量,是指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一种资源,而又不损害该资源自我更新能力时的收获量。

(2)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在各生态系统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的,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树立全面利用和永续利用的观点,调整农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3)积极改造自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十分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人进行调节和控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生态系统。

(4)对自然资源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把整个自然环境当成一个整体,从战略的高度,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进行全面安排与合理规划。

(5)积极建立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的方法,并吸收现代科技成就,因地制宜地合理搭配农林牧渔的比例,以实现生态

11.土地的特点及经济原理?

答:(1)土地的特点

①数量或面积的有限性

数量或面积的有限性是指土地不是劳动产物,而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它的面积是有限的,但不能创造出新的耕地来。

②土壤肥力变化的双向性

土壤肥力的变化是双向性的,在合理使用过程中,其肥力会不断提高;但是使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逐步下降,甚至遭到破坏。

③位置的固定性

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的位置是不能够移动的,土地的位置是指各地区土地的分布,这种分布人们无法移动它,除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变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外,还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趋利避害,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果,这是合理处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另外,根据土地的这一特点,在安排固定于土地之上的一些农业基地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如果投放不当,就要造成很大损失。

(2)土地经济原理

①土地报酬递减律

土地报酬递减律亦称“土地肥力递减律”。它的基本论点是:每次投入土地的追加劳动和追加资本所带来的产品数量,不是相应增加而是递次减少。

②级差土地收入

级差土地收入(或称土租)是指在耕种条件较优的土地上所获得的超额收入,级差土地收入是社会主义农业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经济范畴。土地比较肥沃,或者是所处地理位置较好,或者是集约经营水平较高,投入等量劳动在同等量数量的土地上就能获进更多的产理和收入。

12.什么是农业集约经营,如何评价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和效果?

答: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改善经营管理,进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为了反映农业集约经营的情况,需要设置两类经济指标。一类是评价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指标。前一类指标主要有:(1)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2)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指标,如单位耕地面积的肥料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上拥有农业机械的数量等指标。(3)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成本。后一类指标主要有: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总产值;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纯收入等。在评价农业集约经营时,应将两类指标结合在一起。

13.什么是土地资源管理?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土地资源管理又称土地管理,它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和监督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科学的综合性措施。

①基础管理

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分等定级、土地动态监测和土地权属的确认与变更的登记,建立土籍档案等。

②用地管理

它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改造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审批等。

③土地经济管理

坚持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开展土地使用权到有偿转让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④土地法制管理

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建立健全土地法规体系,强化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查处非法土地买卖和非法占地案件。

⑤土地科技管理

土地管理的科学研究和现代土地科学技术的应用等。

14.什么是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影响农业劳动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程度,劳动力自身的自然状况,技术能力和觉悟水平,而且还与客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自然资源、土地结构、人地比例、多种经营的开展情况、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农作制度、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状况,劳动组织和劳动报酬、责任制状况、干群关系以及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程度等等。

15.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生产率是指生产要素的利用效果,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产生比值,一般有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公式如下:L=P/t

1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含义)?

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17.农用资金的特点?

答:①首先,农业资金使用的周期长,风险性大;②其次,农用资金需求的季节性较强,很不均衡;③再次,农业投资报酬率一般较低,农业是以生物作为生产对象的,并且农业的核算精度也较差一些,所以报酬率较低;④最后,农用次金使用一般分散性较大,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农业生产项目繁杂,分布较广,决定了农用资金使用比较分值。

18.什么是农业投资?农业投资的立体模式?

答:①农业投资是指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一切物代劳动和活劳动的支出,或者说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科学技术投入的贷币表现。

②我国的农业投资主体在新的经济体制下逐步地多元化了,由传统的“国家——集体”模式转变成“国家——集体——农户——银行——外资”的新结构。

19.农业投资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答:农业投资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评估。

20.农业流动资金的内容?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

答:①农业流动资金是垫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资金,农业企业的流动资金是由生产领域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流通领域的成品资金,资币资金、结算资金所组成的,它的特点是一般只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其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成本中,以各项生产费用的形式得到补偿。

②主要途径:1.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缩短生产周期,意味着加速了流动资金的周转,即单位产品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减少,经济效益提高;

2.发展多种经营,合理确定农业生产结构,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节约使用资金,但是使资金收支集中,资金周转慢。

21.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答:①综合性和关联性。表现为一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多学科,多部门综合发展的结晶。

③地区性。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农业生产力水产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这就必须重视农业科投的地区适应性。

④周期性、难度大,农业科学技术从试验到推广应用,受到生物再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周期长,难度大,一旦失效,重新试验又需要一个生产周期。

22.农业生产资料的概念?

答:农业生产资料是指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农用柴油等石油产品中小农具、耕畜、种子以及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是家业生产物质费用中的主要组合部分。

23.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

答: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想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稳定市场价格。

24.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答:①消费者的需要结构,消费者的需要结构指需要的优先次序及偏好次序。②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受可支配消费余额的限制的收入不平的高低决定了购买力水平。③商品价格,价格是影响某种农产品需求量的直接因素,一是该种农产品的价格,在持有同样货币的情况下,价格降低;二是代用品价格;三是价格总水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了而收入不变,增加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必然会减少另一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四是互补品价格,互补品是指两种必须彼此配合才能成为有用之物的商品;五是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测。

25.需求定理的内容及其解释?

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称为需求定理,也称需求规建。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改变,那么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就减少了。

26.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特点?

答:需求弹性的分类,需求弹性的大小可以分五种:

(1)富有弹性,即Ed>1

(2)缺乏弹性,即Ed<1

(3)同一弹性,即Ed=1

(4)无弹性,即Ed=0

(5)弹性无限大,即Ed=∞

27.蛛网的类型及条件?

答:收敛型珠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影响小于对需求的影响,其变动过程如下:

(1)价格随着时间的进展而越来越接近均衡价格P ;

(2)发散型 蛛网——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对需求的影响;

(3)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当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的幅度与供给减少的幅度相等;当价格上升时,需求下降的幅度与供给增加的幅度也相当。

28.什么是农产品流通?它的内容有哪些?

答:农产品流通是指商品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运动到消费领域全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流通包括商流和物流两个方面的内容,商流就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

商流的内容有:商品交易活动和商业情报活动。

物流就是商品在买卖过程中使用价值的转移,包括商品实体的运输、储存、加工整理、分级检验、包装、装卸等,是商品实体形态在地点 的转移,所以也叫做货物流通。

29.农产品流通的特点?

答:首先,农产品流通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次,农产品有较大的分散性;再次,农产品流通具有很复杂的技术性;最后,农产吕流通具有较强的政府干预。

t

(β)

答:农产品流通环节一般包括收购、批发、零售三个环节。

批发市场上的交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现货交易,二是期货交易。现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后即时或短期内交割,是一种“当面在交,银货两清”的交易方式,是商品物流与商流的同时进行。

期货交易是与现货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和货物的交割要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种交易,期货交易一般必须在有组织的市场内进行,即商品交易所,或称期货市场。

31.农产品分级的作用?

答:农产品分级就是按一定的质量标准指农产品划分成若干等级。

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质量差价的落实,优质优价,使产品质量高的生产者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费偏好的消费者的消费要求,人们之间的收入总是存在着差别,高收入者愿意购买质量较好的产品,低收入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只能购买相对质量低的产品;三是可以更好地利用产品;四是有利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进行。

32.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手段?

答:调控的必要性:1.农产品特别是食品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不断有权要求公平地分配,而且要求均衡地供应,以满足常年生活的需要;2.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产品产量经常波动,且农业生产又有季节性,农产品的供给是不稳定和不均衡的,加强农产品流通管理,通过对商品的吞吐、储存、加工、调剂等手段;

3.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慢于其他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者的收入通常低于其他产业的从业人员,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并保证人们基本生活资料;

4.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农产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有时甚至是战略武器,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以及由于国际形势的需要,政府时常干涉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经济手段:用经济手段管理农产品流通,是指国家遵循经济规律,利用经济杠杆指导,调节和控制农产品市场流通;用经济杠杆,就是指发挥价格、信贷、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对农产品流通的调节作用。①价格,价格在农产品流通管理中是最主要的经济杠杆;②信贷,信贷是国家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把国民经济中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提供给农业生产者及农业,以满足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资金需要。

法律手段: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产品流通主要是通过经济法来管理。

行政手段:用行政手段管理农产品流通是指国家用行政机关的权威,通过发布命令、批示、决议、规章制度等办法来管理流通,行政手段行使的是行政权力,同时它又是法律手段的保证。

以上所述只有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促进农产品顺畅流通。

33.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分别认为农产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商品之所以有价格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商品之所以有价格是由于它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价格的水平决定了商品中所包含的人类必要劳动的量的多少。价格机制就是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它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规律,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独立的市场主体,自由竞争的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完全性和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方式。

34.什么叫工农产品比价?

答:工农产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工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工农业产品比价反映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工农产品比价的计算方法,一般有单项比价和综合比价两种。

35.什么叫农产吕内部比价?

答:农产品内部比价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产品比价从形式上看有两种:一是单项比价,即一种农产品价格与另一种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如小麦与棉花;二是综合比价,即类农产品的综合价格与另一类农产品的综合价格之间的比率。

36.什么叫农产品差价?农产品差价的表现?

答:农产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不同价格之间的差额。一、农产品购销差价;二、农产品批零差价;三、农产品地区差价;四、农产品季节差价;五、农产品质量差价。

37.农业总产值的定义?什么是农村社会总产值?

答:是农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农村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

38.什么是思格尔定律?该定律的意义是什么?

答:收入增加时,收入用于食物支出部分在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不。恩格尔定律适用于消费品比价和消费需求偏好不变的情形。

39.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

答:(1)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①农民收入增长较快;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③我国农民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

(2)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①农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②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46.什么叫劳动一消费均衡分析?

劳动一消费均衡分析以劳动一消费比例为核心概念,该指标反映了家庭中劳动者的负担程度。

47.财政的职能?

1.筹集职能

2.分配职能

3.调节职能

4.临督职能

48.农业财政拨款的使用范围?

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2.农业事业费拨款

3.支援农村生产拨款

4.农业信货资金拨款

49.农业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对家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融资,简称为农业金融。

1融资对象是小规模的农业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资金的融资常常是分散、小额、形式多样。

2融资风险大,在规模的农业经营情况下,缺乏企业式的经营思维,即确保所投入资金能够带来利润。

4利息低融资时间长,改善农业经营和利用新技术来提高生产增加收入,这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

5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地域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较强。

50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标志是什么?影响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答:标志是: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因素:一.农业投入

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三.自然力的利用程度

四.农业科学技术

五.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及其应用程度

51.什么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

<一>增加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优先解决农业固定资产和资源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用工业,保证农业物质投入增长的需要。

<三>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四>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提高不同地区域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建立较为完备的投入机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选择、填空。

1.计划经济这一概念由列宁在1906年首先提出的。

2.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

3.1984年10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第28届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修订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章程》。

4首先提出“零值农业劳动学说”的经济学家是美国·阿禹·刘易斯。

5属于非再生资源的是矿产资源、石化煤料。

6被称为“无烟工业”的产业是旅游业。

7提出“管理同于经营,而是经营职能活动之一”概念的管理学家是法约尔(1916)年。

8需求量和价格之所以呈反方向变化是因为稀缺。

9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政府为了维持价格,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过是美国25—30%供认了占世界4/1人了,占世界4/1人口量40%。

11农业宏观调空的中心环节是调节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以实现二者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12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不降,将导致需求量增加。

13如果某农产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完全弹性情况下。

14农产品均衡价格随着供求关系变化。

15属于社会资源的是。

16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17《人口论》1789年的作者是弥萨斯。

18我国第一部《土地管理法》颁布于1986年6月25日。

19环境问题中的“公害”一词首先出现在哪个国家的报纸上日本报纸《河川法》1986年。

20下列行业中哪一个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

2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常数。

22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国家领导人是邓小平。

23《改造传统农业》的著作是舒尔茨(美国)。

24价格属于哪一种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

25经济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26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

27个人所得税属于哪一种税率素进税率。

28私营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是按资本分配。

29集体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是按劳分配。

30每年的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月5日。

31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

32根据重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发展状况,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可划分为土地防革阶段、农业合作化阶段、人民公社化阶段、家庭承包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33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34农业合作社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加工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与使用合作社、咨询合作社、综合服务的合作社。

35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是计划调控、价格调控、税收与售货调控、制度调控、行政和法律手段。

36粮食危机主要表现为偶发性危机、循环性危机、政治危机、马尔萨斯危机。

37农业自然资源包括一是土地资源、二是气候资源包括光能、热量、降水、空气等三是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的多少往往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作物布局,有时成为农业丰歉的关键因素;四是生物资源包括人类栽培、饲养、培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包括野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38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是

(一)综合性和关联性

表现为一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多学科,多部门综合发展的结晶。

(二)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这就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的地区适应性。

(四)周期长、难度大

农业科学技术从试验到推广应用,受到生物再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周期长,难度大,一旦失效重新试验又需要一个生产周期。

39政府对农产品的流通宏观调控的手段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40农产品差价一般分为农产品购销差价、农产品地区差、农产品季节差价、农产品质量差价。

41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般可以把经济划分为自然和商品。

42根据现实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一般可以把经济划分为市场和计划。

43经济类型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4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包含体系、制度和机构三方面,缺一不可。

45农用资金一般分为生产用资金和流通用资金。

46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和集体。

47农产品流通包括商流和物流两方面。

48农产品流通环节一般包括收购、批发、零售三个环节。

49工农业比价的计算方法一般有单项比价和综合比价。

50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SNA和MPS。

51我国的所有制格局是全民所有占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52消费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和社会。

二、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从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来达到供需平衡的国民经济组织管理形式。

2、农业经济管理——指对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协调和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及对农业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整个过程的有目的控制。

3、自然资源——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4、地租——指在耕种条件较优的土地所获得的超额收入。

5、农用资金——指垫支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断循环周转的价值形式。

6、农业投资——指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支出。

7、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8、工农业产品比价——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工农业生产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9、恩格尔曲线——反映消费者收入与某一消费品均衡购买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10、股份制经济——指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从股份形式投资兴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类型。

三、简答与论述

1、简述农业合作的特点

答:1)农业合作是农民自愿自发的活动,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是与农民的利益统一在一起的。

2)农业合作并不改变农民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3)农业合作社都是比较专业化,有很大程度上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且往往是“同行”之间的联合。

4)政治对农业合作给予大力支持。各国政府都充分肯定合作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法律的形式对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及组织形式进行规定。

2、简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必须长期坚持。

2)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持耕地”的基本国策。

3)坚持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体制。

3、简述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答:1)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在数量上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结构上要合理搭配,比重合适,不断促进分工与协作。

2)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3)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好生产关系。

4、简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任务

答:1)试验示范科技新成果,看其适应性。

2)总结和提高群众技术经验。

3)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4)开展系列化服务促进商品生产发展。

5)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

5、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

答:1)排灌机械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适应我国许多地区抗御旱涝灾害和发展农用灌溉的要求。

2)农业机械以小型机械为主。这跟我国农田地块狭小,作物种类多,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相适应。

3)农业机械化主要以种植业机械化为主,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不仅质量不高,数量也极为缺乏。

4)农业机械的直接目的,除了抗御自然灾害和发展农田灌溉以外,主要是抢农时。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大部分地区复种指数高,收获耕种间隔短的需要。5)农业机械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6、简述我国饲料工业面临的问题

答:1)饲料及添加剂资源短缺。我国饲料资源比较匮乏,产需缺口大。

2)饲料工业基础薄弱。

3)中小企业亏损面较大。

4)科技水平低。

5)饲料工业标准和法律建设不完善。

7、简述我国农业积累的主要形式

答: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府财政支出、农村储蓄,对农产品的无偿或低价调拨使用、土地征用等五种形式。

8、简述国家对农业财政拨款的作用

答:1)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有利于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3)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4)有利于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更加合理地运用。

9、简述农业金融的特征

答:1)融资对象是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资金铁融资常常是分散、小额、形式多样。

2)融资风险大。

3)融资经费高。

4)利息低、融资时间长。

5)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地域性。

10、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答:1)管理机构林立,职能交叉多,分工不够明确。

2)管理法规不完备。

3)地方资源管理机械不健全

11、结合中国实际,论述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1)提供食品和原料。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到发展。轻工业所使用的大部分原料来自农业,没有农业提供原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2)转移生产要素。

农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各种生产要素。首先是土地,转移土地是一种必然现象;其次是劳动力转移。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量的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除了非农产业自身的劳动力再生产以外,主要是靠农业部门来提供;最后是资金的积累,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也是国内储蓄和投资的惟一来源。

3)换取外汇

外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外汇收入主要靠农产品出口。

4)市场的作用

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5)创造优美环境

为达到这一目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合理的利用草原和水域,发展持续农业。

12、结合中国实际,论述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原则和主要途径

答: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4)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5)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途径:1)农业区划、农业布局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三个基本环节;2)从时间上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3)从空间上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4)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1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当前农民收入

答:农村建设和现代农答:1)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3)“以工补农,以城带乡”;4)进行社会主义新业建设;5)加大粮食直补和农业综合补贴;6)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新技术,并进行农业综合改革。

14、结合实际,论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宏观政策

答:农业综合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业能力。

(一)增加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优先解决农业固定资产和资源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用工业,保证农业物质投入增长的需要。

(三)增加农民科技投入,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四)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提高不同区域的农业综合能力。

(五)建立转为完备的投入机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