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层边界现象在试井资料上的特征及其应用

地层边界现象在试井资料上的特征及其应用

地层边界现象在试井资料上的特征及其应用
地层边界现象在试井资料上的特征及其应用

地层边界现象在试井资料上的特征及其应用

编写人:张彩庆

青海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

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一前言

青海油田地处柴达木盆地中西部,所发现的油气大多数在第三、四系地层之中,经过喜山运动形成目前这种压扭性断陷盆地,由于这种特殊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使得在许多构造和油田上形成了众多的断裂, 油气分布受断裂控制比例较大,同时受岩性或岩性与断裂复合控制的油藏也很常见,这给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多困难,确定这些断裂的具体位臵、形状、性质等具有重大意义。对一个油藏或储层来说,研究其断裂(断层)、边水等边界的具体位臵、形状、性质等参数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过去,勘探领域中对储层边界的研究是大多是通过地震、随钻录井、测井等资料来进行确定的,但它们对边界的性质和类型有时很难讲的清楚。试井中的探边测试技术会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探边测试技术,在各项参数比较合理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施工作业井与地层边界之间的距离、边界类型、边界形状等信息,通过对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对油藏的认识会更加清楚。

探边试井是随着高精度的井下电子压力计的出现而兴起的,国外油田开始应用于70 年代,国内油田开始应用于80年代。探边试井在青海油田应用较晚,从95年才开始应用,而且探边试井的数量也很有限。虽然从95年至今有目的的探边试井只有4次,但在地层测试和常规压力恢复试井中无目的而测到边界的情况却很常见,这无疑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同时这些探到的边界资料(20多井次边界资料)为这几年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依据。

二探边试井原理

探边试井主要利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广泛使用的不稳定试井方法,即改变油气井的工作制度,以引起地层中压力重新分布,当重新分布的压力波及到油藏中的某种边界时,井筒中压力出现微小的异常变化,从井筒中测量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结合产量等资料,分析处理取得油藏边界的性质,数量,距工作井的距离,油藏形状等边界资料。通常在开井后稳定生产时从井底取得压力不断降落的资料中或生产一段时间后进行关井测取压力恢复过程中压力不断上升的资料中(即压降试井或压恢试井)分析边界的情况。

边界现象来源于多种原因,对所测得井底压力曲线形状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但多数主要影响压力曲线的晚期或后期的形状。主要边界现象有如下几种因素:

a.在井筒附近存在断层或油层尖灭等不渗透边界;

b.由边水或注入水形成的定压边界;

c.油层存在有气顶或底水,气层具有边、底水;

d.平面上分布有流体性质的变化造成的不同的影响区;

e.平面非均质分布。

以上每种类型的影响,又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断层的影响,可能是单一断层,也可能是多种形式的断层组,甚至是封闭系统。上面各种类型的边界,还可以互相组合,如三边是不渗透的断层边界,另一边是边水供给。另外还有地层本身的多样性。

2.1 基本理论:

探边试井的理论基础就同试井理论一样,是在物质的状态方程、能量守恒定理、达西定律的基础上,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流动的传导性偏微分方程式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上各种内、外界条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

Laplace变换等方法,形成各种条件下的各类油藏数学模型,对这些数学模型赋予一定的定量条件,便可得到一系列试井解。探边试井理论就是在这种基本试井理论基础上,运用镜象井反映法,把“边界”这种特殊问题转化为一般的问题,用建立于无限大地层的势的叠加方法来解,形成各种形式的边界解。

由于试井理论及其推演的数学公式十分冗繁,再加上各种内,外边界及地层的非均质性,形成试井模型种类繁多(达上千种),仅由于地层外边界的类型、形状、数量的不同,再加上各种类型的相互组合,其解析解达几百种之多,在此不一一列述。因此,关于边界在试井资料中的详细理论和解析方法以及冗长的数学推导在这里不进行深入的探讨

2.2边界现象在诊断曲线上的特征

试井资料的特征分析方法较多,应用的最多最好的为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组合。由于对试井压力资料做双对数、导数处理后得到的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组合是现代试井解释方法中最常用、诊断性最好的曲线,尤其是压力导数极强的敏感性(一般,压力分析、单对数分析等不明显而常被忽略的微小变化,经压力导数处理而会有明显的反映),在曲线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表现特征,很易识别,从而使的试井解释更准确,因此,将双对数、压力导数组合曲线常常被称为“诊断曲线”。

边界现象在试井资料上的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边界距离、边界性质、边界形状等在资料上有不同的反映,油藏的性质不同、处理资料的解释方法不同在不同的试井曲线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各种边界总是影响试井曲线的晚期或后期(也有一些距井很近的边界,有时会影响到中期)。这里主要针对常见的几种边界现象(不渗透边界、渗漏边界和恒压边界等),以均

质油藏模型为例来简略的说明边界在“诊断曲线”上的表现特征。

首先,介绍一下均质无限大油藏在诊断曲线上的特征,如下图所示,在曲线的早期段,由于受井筒储集的影响,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均呈现出斜率为1的直线段(即45°线上升);曲线中、后期段,由于油藏流体进入无限作用径向流动,压力导数曲线上呈现一条水平直线段(即0.5直线);在早期与中期段之间,由于受井筒附近表皮效应的影响形成一过渡段。

具有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的无限大均质油藏在诊断曲线上的特征示意图

2.2.1不渗透边界

不渗透边界在油藏中一般是指封闭性断层或油层尖灭。在柴达木盆地中断层极为常见,有时会形成断块式油藏。

不论是怎样组成形式的不渗透边界,对井的压力动态的影响总是使它变化加快,从而使压力导数上升。但是当开井生产相当长时间后的关井恢复,出现封闭断块的影响时,压力趋于平均地层压力,压力动态减缓,压力导数下降并趋于零,如图所示。

不渗透边界在诊断图上的特征

A .单一不渗透边界特征

这里拟定不渗透边界离井有一定距离,在断层反映到来之前,流动已出现径向流(导数为0.5的水平线)。

由于压力波及到不渗透边界后,压力受它的影响,使压力反映加快,压力导数曲线上升一个台阶到 1.0,即导数值上升0.5。

单一不渗透边界示意图 单一不渗透边界在诊断图上的特征

B.楔形不渗透边界特征

楔形不渗透边界的表现形式与单一不渗透边界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压力导数会以1/2斜率很快的上升,上升的导数值将与楔形两边界之间的夹角(θ)有关。如图所示。

不渗透边界

楔形不渗透边界示意图 楔形不渗透边界在诊断图上的特征

直角不渗透边界是楔形不渗透边界中两边界形成直角(即θ=90°)的特殊现象,其压力导数值达到2.0水平线。如图所示

直角不渗透边界示意图

C.两条平行的不渗透边界特征

由于在两条平行不渗透边界形成的一个窄长通道上,随着时间的增加,在距井较远的地方,逐渐形成了拟线性流。因此到后期压力在双对数坐标上逐渐形成近似1/2斜率的直线,同时,压力导数也呈现为1/2

斜率的直线,逐渐与压力曲线平行。

平行不渗透边界示意图 平行不渗透边界在诊断图上的特征

D.方形,多边形,圆形等封闭油藏特征

对于全封闭油藏,生产井关井时,断块中的压力渐渐趋于平衡,并接近于平均地层压力,此时压力导数将很快下降,并趋于0,如图所示。

封闭油藏边界在诊断图上的特征示意图

2.2.2渗漏边界特征

渗漏边界一般出现在断层之中。断层另外一侧的储集层与测试井所在层之间发生渗漏现象,使压力波及到断层另一侧,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曲线。但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这里只简单介绍以下三种情况。

A. 两侧厚度相同的渗漏断层特征

压力导数曲线上表现为曲线首先上升后再下降至0.5线,上升的幅度与断层的传导性有关,但它不越过1.0

B. 越过断层厚度增加的渗漏断层特征

在径向流直线段过后,压力导数曲线将出现下降势态,并且在低于0.5线的某一值上出现水平线。如图所示。

越过断层厚度增加的渗漏断层示意图

层在诊断图上的特征示意图

C. 越过断层厚度减小的渗漏断层特征

这种现象的出现将会使压力导数曲线上升后再下降,但其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在0.5-1.0之间,具体的幅度与断层的传导性和越过断层后地层的厚度有关。如下图所示。

越过断层厚度减小的渗漏断层示意图 越过断层厚度减小的渗漏断

层在诊断图上的特征示意图

2.2.3恒压边界特征

断层

恒压边界一般出现在油藏的边水、底水及同层附近有注水井的情况下。在试井过程中,一旦恒压边界被感应到以后,压力导数曲线会出现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比封闭边界较缓慢。如图所示。

边水型恒压边界示意图 恒压边界在诊断图上的特征示意图

2.3

处理方法

由于这些主要是影响压力数据所显示曲线形状的晚期或后期的边界信息,其影响幅度相当的小,在单纯的时间——压力曲线上很难分辨,因此对所测的时间——压力数据做特殊的处理,以增加分辨率。一般有单对数、双对数、压力导数、变流量叠加函数、重整压力、积分压力、Y 函数、压力历史拟合等处理方法,但常用的有单对数,双对数和压力导数分析处理法。但这些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与实际情况的针对性不同,和研究人员的出发点不同,而且有不同的画法,如单对数法有Homer 法、MDH 法、SVPF 法、MBH 法、Mashat 法等。

因此,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处理结果尽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在探边试井资料的处理中,我们选用了广泛被试井专家们承认并运用的几种方法,即半对数法(Horner 法)、双对数法(Gringarten 法)、压力导数法(Bourdet 法)、变流量叠加函数法、压力历史拟合检验等方法。

三探边试井作业工艺技术

探边试井作业在工艺技术方面,特别要求的技术就是井下压力计的有关性能,其次为地面设施的保障。

3.1 压力计要求

探边试井后期,由于压力波动很小,在井筒中边界的反映相当小,尤其是距工作井较远的一些边界。因此要求压力计要有较好的敏感性能,即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一般情况下,分辨率要达到0.0005Mpa,精度达到±0.1%FS,这种要求机械压力计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探边试井中均选用高精度的电子压力计进行作业。

在通常的探边试井中,其压力计的分辨率要求达

δP=0.0458?m (m=2.12×10-3qBu/(kh) )

若在特殊情况下,如较长时间的测压和压力波动小的地区,再增加一个数量级的分辨率,即δP=0.00458?m。

对压力计精度的要求为:

△=δP/0.1×P max(P max为压力计的最大量程)

在此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选用的压力计Panex -2550系列电子压力计,精度为0.25/10000,分辨率为0.05Psi,可测取10万个数据点,可以满足探边试井的要求。

3.2测压方式

目前,在探边试井时采用的方式有地面直读式和井下存储式两类,通常探边试井大多采用地面直读设备进行试井。

地面直读试井有比较多的优点:

①在试井过程中,压力,温度数据可直接在地面

仪表上显示,因此测试人员可根据测试资料适

时终止或延长测试时间;

②采样速率可根据需要由地面仪表控制调节;

③可以随时掌握仪器在井下的工作状态,可避免

因仪器故障而造成的损失;

④工作时间可无限长。

井下存储式压力计则无上述优点,它的一切工作状态都靠下井前的一系列指令所完成,下井后则无法更改其工作制度,而且工作时间受到井下电源的影响。但它的优点是地面设备简单,施工费用低。

因此利用井下存储式电子压力计进行探边试井作业时,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达到作业目的,必须认真分析现有的动、静态资料,合理的选择地层参数及流体物性参数,预测出能够探测出边界的时间,较好的设计出测压前放喷的流量及下井测压的一系列指令。

3.3试井方式

探边试井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压降法试井和压恢法试井,压降法试井虽然广泛用于矿场实际,但它的运用严重的下列因素的限制:

①测试进行的时间比到达拟稳态需要更长的时

间,这样的生产时间对低渗透油井显然是不实

际的;

②测试期间的产量必须维持常值生产,这么长的

生产时间稳定某一产量必然是十分困难的;

③对于大泄油体,在拟稳态流动期压力变化的速

率太小而难以测量(因为孔隙体积反比于压降

速率)。

从矿场的实际情况看,常常很难实现平稳的压力降落,因此,现场多采用压力恢复法进行探边作业。

四电子压力计探边试井的应用实例

自95年以来,在柴达木盆地的11个油田或构造上共探测到不同类型的地层边界达20多条(见附表),从这20多条边界资料的情况分析,80%以上为不渗透边界,90%以上的油藏类型为均质油藏。在开展电子压力计探边试井的过程中,有目的的专门探边试井进行了4井次,在南八仙构造的仙6井、仙8井各进行了1井次,在跃东构造的跃东118井进行1井次,乌5-3井进行1井次。其它的边界资料是在常规压力恢复试井时取得的。

所探测到的边界中,有单一不渗透边界、楔形不渗透边界、多个不渗透边界、多种类型边界组合等。

下面就对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4.1单一不渗透边界

所探测到的单一不渗透边界的比例较大,约占50%以上。下面以跃东118井和砂中3井为例,说明探测情况。

在跃东118井的E1+2地层中,对3525.00-3539.20m井段,厚度6.1m/2层进行探边作业。作业前该井进行了试采,累计产出油661方,平均日产油5.7方/日,探边试井作业共进行692.28小时,取得了完整的资料。

在诊断图上,经向流动段后紧跟着出现不渗透边界的干扰,导数曲线出现上翘,导数值达到1.0线,结合单对数叠加曲线分析(经向流直线段后又出现第二直线段,其斜率为第一直线段的2倍),为典型的单一不渗透边界的特征,根据多种方法计算,边界与作业井之间的距离为124米。

砂中3井所探测得到的边界是在DST 测试的2关井压力恢复资料中获得的。该井测试井段为2291.00-2294.00m,厚度3.00m/1层,根据管内回收折算日产液5.02方/日(其中油0。01方/日),对一、二开井流量根据流压曲线进行了细分,通过多种方法处理,得到统一的资料,距井21米处有一不渗透边界。在诊断图上,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达到近1.0线。

4.2楔形不渗透边界

楔形不渗透边界在南八仙构造的仙8井和狮子沟构造的狮新28井出现了两例,现述如下:

仙8井是南八仙构造上的一口评价井。98年3月22日~4月17日用MFE地层测试工具、跨隔测试工艺、三开二关工作制度对1544.80-1552.40m井段进行地层测试工作。二开时地层产液流至地面,三开井求产时油产量下降而气产量增加,而且地层不产水,为此决定延长三开井时间(实际三开10120分钟),并且三开井结束时下电子压力计地面关井进行探边试井,探边共计关井361.1小时。此次地层测试和探边试井均取得了优质的压力恢复数据。

探边试井资料在诊断图上表现为早、中期曲线形态与地层测试二关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反映具有井筒储集和表皮的复合地层模型情况,是明显的地层非均质性的表现,晚期导数曲线以1/2斜率持续上升,且延续时间较长(占探边关井时间一半以上),反映夹角较小的楔形不渗透边界情况,作业井距楔形两边界的距离分别为40米和101米。在地层测试资料中,由于关井时间较短,出现的边界反映现象也较短。只探测到一条边界,距井距离为42米。

由于这种楔形边界的存在,而且夹角小,当生产时间较长时,能量供给有限,对于低渗透地层,关井后地层压力恢复缓慢,且难以达到原始地层压力。在该次探

边试井过程中地层压力一直处于长时间的上升趋势,探边结束时恢复压力尚未达到最大(探边试井实测最高恢复压力值明显偏低,地层测试实测最大关井压力16.694Mpa/1541.24m探边最大关井压力11.46Mpa/1480m)。

狮新28井是狮了沟裂缝油藏中的一口定向开发井,钻至4000米以下时遇着油气显示,至4401米时停钻决定进行中途测试,对裸眼段4050~4150米地层进行评价。测试制度为二开二关(一开井65分钟、一关井240分钟、二开井1100分钟、二关井3353分钟),二开井时求产,日产油215方、气16680方。

本次测试对二关压力恢复资料进行处理,在诊断图上,早期反映典型的纯井储(曲线斜率为1),井储结束后过渡时间不长出现径向流直线显示,紧接着导数曲线下掉至0.25线附近,表现出双重介质地层模型,是狮子沟E13微裂缝性油藏的特点,晚期导数曲线以斜率1抬升至3.0附近形成水平线趋势,反映出楔形不渗透边界特征,测试井距楔形两边的距离分别为192米和219米,夹角约60°。

由于地层有界,油藏控制面积不大。两条断层的存在已得到其它地质资料的证实。

4.3多个不渗透边界

存在多个不渗透边界现象,在南八仙构造的仙3井的试井资料中有所出现。

仙3井是南八仙构造上的一口老井,该井的重新试油工作开创了南八仙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新局面。该井1076.0~1082.6m井段(厚度3.6m/1层),解释结论:气层,岩性:粉砂岩。96年3月19日—3月27日对该层进行了压力恢复试井,试井前用4、6、8、10mm工作制度对该层进行了44.5小时的放喷求产工作,压力

恢复共关井185.36小时,取得了的较好的压力等数据。

从诊断图上看,早期和过渡段数据具有明显的井储和表皮效应,导数曲线下凹达到0.5水平线(径各流反映)后迅速以斜率1抬升至双对数曲线以上,反映出地层存在不渗透边界,而且从曲线抬升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以及抬升后期趋势来看,地层距测试井周围存在圆形或方形或多边形等的不渗透边界,但油藏是不封闭的。经数值模拟计算出6条不渗透边界,井距边界最小距离为200米。如图示。本层有关边界的结果已由本井附近所钻的仙1-2井等3口浅井未钻遇工业油气流的事实所证实。

4.4多种类型边界组合

多种类型边界的组合在压力诊断图上会形成比较复杂的形态,其具体的分析比较困难,因此在处理资料时尽量参考其它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在南八仙构造仙6井的905.80-909.40m层段的探边试井资料中表现出的特征就是由恒压边界和不渗透边界两种边界组合的现象。

仙6 井是南八仙构造北断块高部位的一口评价井,对905.80-909.40m层段进行探边试井前,用3mm 油咀放喷求产17.67小时(日产油51.8方),5mm油咀求产70.03小时(日产油103.88方),7mm油咀求产8小时(日产油106.5方),求产结束后用5mm油咀放喷58.52小时后下两支压力计进行探边试井,总关井探边试井作业时间497.5小时,取得了合格的压力数据。

根据诊断图分析,早期曲线斜率为1,说明关井初期存在变井储效应,过渡段曲线结束后未出现明显的径向流,导数曲线持续下掉至0.5水平线以下达到0.1线,说明探到恒压边界,致使压力导数曲线下掉;导数曲线掉至0.1水平线后开始以斜率1抬升至1.0水平线

附近,说明受到不渗透边界的影响,致使压力导数曲线抬升,恒压边界和不渗透边界与测试井的距离分别为315m和605m。

这两条边界的存在,由该井后期的生产所证实。

本层探边试井结束后,该井立刻投入生产,生产至98年2月初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地层出水,至98年3月初本层组只产少量水和天然气。于98年3月4日~3月12日对该层进行了一次压力恢复试井工作。测得地层压力大幅度降低(地层中部压力由探边时的11.87Mpa降低到压力恢复时的 6.429Mpa,降低率为46%)。说明由于该井周围不渗透边界和恒压边界的存在,地层渗透性能好(K:506mD),长时间大产量生产,地层能量供给不足,边水突进,导致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地层出水,地层压力降低。

在乌南油田99年经过资料复查,在乌4井断块浅部解释出部分气层,为了解其分布规律,试油4口井,在乌5-3井的试气过程中,Ⅱ层组(井段:1001.40-1005.00m,厚 3.60m/1层)φ6.0mm油嘴求产获得27365方/日的工业气流,经过3053分钟的放喷求产后,进行了探边试井。这次探边试井共用时间20日,经过初步资料处理,共探测到边界3条,其中两条不渗透边界,一条恒压边界,边界至井距离为:两条不渗透边界距离分别为410米和1015米,一条恒压边界距离为840米。这三条边界在地层测试所下电子压力计和探边试井所下压力计得到的资料上均有相同的反映,诊断曲线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此资料目前尚未于地质、物探地震资料进行对比。

五成果,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公司近几年来的探边试井工作,为青海油田在各个探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了一些地层参数和油气层边界情况,为青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也看出了其它一些问题。

1. 通过仙6井、仙8井、跃东118井、乌3-5井三口井的探边试井工作,不仅获取了详尽的地层参数,最主要的得到了地层边界距井的距离与边界性质,对油藏面积的进一步确定提供了其它方法无法提供的资料。为油气储量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必要的参数。

2.此项工作的开展,带动了我局探边试井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勘探井上,此项技术的应用率逐年提高。逐步认识到此项技术是一种较准确确定油气层边界的性质、距离、类型的有效方法。

3.我们的探边试井技术所针对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不是很大,这项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潜力。 4.在探边试井的设备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此项技术在油气的勘探开发上发挥更大作用。

5.在试井资料处理方面,静态资料的利用和参考力度不大,缺少综合研究资料对解释结果的确证。影响进一步提高解释结果的精度和这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六附表

青海油田探边试井统计表

《储运油料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储运油料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油品的密度与油品的组成、组成、和等条件有关。 2. 馏分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油蒸气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3.轻质油品的蒸气压高,其燃点 ,自燃点。 4. 我国大庆原油属于硫基原油,与胜利油相比,用大庆原油生产的直馏汽油的辛烷值要、润滑油粘温性要、沥青质量要。 5.随馏分油沸点升高,密度,粘度,相对分子质量,蒸汽压,自燃点。 6.蒸汽压和馏程与油品的性能有密切关系。 7.在原油的化学分类中,最常用的有分类和分类。 8. 石油馏分的比重指数(API°)大,表示其密度(ρ20)。 9.大庆原油的闪点比其柴油的闪点。 10.天然石油主要由、、、和等元素组成的。 11.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化合物以及、物质。 二、问答题: 1.汽油馏程中,10%,50%,90%点各反映了汽油的什么使用性能 2.常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和加氢裂化等方法生产的汽油其安定性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3.为适应发动机润滑需要,发动机润滑油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性能 4.油料在储运中容易发生质量变化的指标有哪些其原因有哪些 5.汽油辛烷值表示它在发动机中使用时的什么性质其数值大小有何影响 6.汽油、柴油、润滑油的理想组分是什么分别以什么质量指标作为商品牌号 7.根据柴油机的工作特点,对于轻柴油来说,对其主要使用性能有哪些要求 8.延缓油料质量变化的措施有哪些 9.根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对于喷气燃料来说,对其主要使用性能有哪些要求 10.某单位由于汽油不够用,掺入17%的0号柴油以增加数量,把这种油用于解放、东风、丰田等牌号汽车上,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出现启动困难,排气冒黑烟加速动力不足,偶尔还有爆震现象。使用不久机油压力下降,燃烧室和排气系统产生大量胶质和积炭,发动机功率大为下降,只得提前进行保养。 试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三、计算题: 现有A批95号车用汽油,因蒸发损失使其馏程的10%馏出温度为78℃,GB17930规定该指标必须低于70℃,现拟用B批10%馏出温度为62℃的95号车用汽油来调整,使其达到合格标准,试求其调合比(根据汽油的馏程曲线求得70℃时的馏出量,A油为7%、B油为26%)。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070903)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需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1.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论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生态、起源与演化的基础学科,而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地层学则研究地壳物质的形成顺序、时空更替、环境变迁和地壳发展的阶段及其规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是沉积矿藏勘探与开发的必备资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理论古生物学;(2)古生物系统学;(3)微体古生物学;(4)古生态学;(5)古生物地理;(6)生物事件与环境;(7)地层学及矿产地质;(8)古海洋与古气候;(9)沉积与古地理。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经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的人员。《基地班》本科生入学后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分积达到要求者,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均合格的人员。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第一外语(4学分) B类: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3学分)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docx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儿种? 化右:保存在岩层屮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工物活动痕迹及工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屮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筹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屮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索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 (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人 5.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宜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索、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人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 重演律一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化学(分子)化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屮形成的化石。 10.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FBI岩表而上的卬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换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换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屮留下的卬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厉,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來。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机先类群,在较短吋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2.什么是白然选择?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题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低水位体系域P50-2 (2)下切谷 (3)T-R层序 (4)新增可容空间 (5)进积式准层序组:(6)密集段 (7)高水位体系域 (8)整合 (9)I型层序 (10)层序地层学 (11)准层序 (12)敞流湖盆(13)可容空间(14)不整合 (15)层序 (16)Ⅱ型层序(17)陆架边缘体系域(18)绝对海平面(19)湖侵体系域(20)体系域 (21)海浸-海退旋回(22)海泛面 (23)基准面 (24)凝聚(缩)层 二、填空题 1.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有四个控制变量,它们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 它们是:,,,。 2.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形成海侵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底界 为,顶界为,其准层序组多 为。 3.层序是所组成,其顶、底界 为。 4.I型层序边界是在海平面期间形成,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反 射结构;具有等地表暴露标志。 5.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可容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 可容空 间,相反可容空间。 6.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因素有;;; 等。

7.低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低水位体系域 则由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构成。 8.在典型的向上变粗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砂 岩、泥岩比例;在向上变细的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薄,砂岩颗 粒变,砂岩、泥岩比例。 9.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 和三种类型。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 间。 10.依据粒度变化,准层序的类型有及;在典型的中, 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粗,砂岩、泥岩比例向上增加。 11.陆架坡折边缘型盆地发育一个理想的型层序,具有、和 体系域。 1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 和。 13.层序地层学发展简史可以划分为,, 等3个阶段。 14.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和;反映层序顶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15.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早期的高水位体系 域通常由一个准层序组所组成,晚期的高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6.基准面是一个抽象的动态平衡面,在此面以上沉积物,在此面以 下;在该面附近沉积物。海洋环境的基准面就 是,陆相湖盆中的沉积基准面大致相当于。 17.湖侵体系域的底界为,顶界为。湖侵体系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8.I型层序由体系域、体系域和体系域所组成;其下伏边界 为及其对应的整合,即层序边界。 19.根据盆地的几何形态可以将盆地划分出两种类 型: , 。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 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 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 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 空中和海洋)。(遗传、变异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3. (自然选择)提供 条件,)(隔离提供物质基础,)决定物种形成方向。。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 的绝灭属(集群灭绝)4.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5. :答原地埋藏 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 具而异地埋藏有一定的定向性三种形式。)(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 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6. (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 分为(底栖)7. 的原因‖化石记录不完备性―概述8.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13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地史 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9.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重演律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 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 何区别10.)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印模化石:生 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形态及结构印痕化石:生物 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准层序2.准层序组3.不整合4.体系域5.深切谷6.缓慢沉积段7.沉积体系8.T-R旋回9.相对海平面10.海泛面11.成因层序12.缓慢沉积段13.闭流湖盆14.敞流湖盆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 2.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 3.比较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4.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 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 6.Galloway建立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模式与Vail等人建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相对比有什么特点? 7.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9.湖相密集段有哪些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其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2.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有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3.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沉积上缺少连续性,并与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4.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5.深切谷: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其充填物。 6.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8.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具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9.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处于或者靠近海底的面(例如基岩)的位置,由全球海平面和局部沉降这两个因素决定。 10.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11.成因层序:Galloway所划分的层序称为成因层序,它是建立在Frazier的沉积幕式概念基础上。 12.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13.闭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小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低于盆地最低溢出口的高程。 14. 敞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维持在与湖盆的最低溢出口相同的高程上,多余的水则通过泄水通道流出湖盆。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 答: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 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 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 P.R.V 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 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 (02)微体古生物学 (03)古生态环境学 (04)古生物地理学 (05)综合地层学 (06)沉积地层学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

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二、就业前景 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生命演化的石质记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了解认识地球、探寻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石油、煤炭、天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题库)

1、地球上最早的比较可靠的生物出现距今? 35亿年46亿年6亿年32亿年×正确答案:1 2、大量具壳无脊椎动物是从? 泥盆纪开始出现二叠纪开始出现寒武纪开始出现奥纪开始出现×正确答案:3 3、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称? 侧生动物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低等动物×正确答案:3 4、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叫? 适应趋异适应辐射特化适应趋同×正确答案:4 5、古生物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的化石叫? 铸型化石实体化石模核化石遗迹化石×正确答案:2 6、亚滨海带中? 植物稀少动植物均稀少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不能生长,动、植物种类稀少×正确答案:3 7、窄盐牲生物如? 珊瑚双壳类腹足类海绵动物×正确答案:1 8、广盐性的生物如? 三叶虫头足类蜓双壳类×正确答案:4 9、浮游生物身体一般是? 两侧对称辐射对称流线形球形×正确答案:2 10、生物间共生关系相互有利称? 共栖共生寄生伴生×正确答案:2 11、原地埋藏化石多? 个体大小不一个体大小相近单瓣分散保存个体破碎磨损×正确答案:1 12、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有? 腔肠动物原生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正确答案:4 13、黑色笔石页岩相代表? 开阔海环境滨海环境湖泊环境较深滞流水环境×正确答案:4 14、能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叫? 标准化石指相化石化学化石遗迹化石×正确答案:2 15、贝壳和骨骼的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称? 外膜外核核膜×正确答案:3 16、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模铸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实体化石×正确答案:1 17、地层中的矿质结核、硬锰矿的树枝状沉淀和规则叠层的叠锥等是? 化石考古文物假化石生物遗迹×正确答案:3 18、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以微米计的微小化石的新学科叫? 微体古生物学超微古生物学孢子花粉学古生物学×正确答案:2 19、生物在埋藏情况下,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而由外来矿物质逐渐填充的过成称为? 碳化作用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正确答案:4 20、珊瑚的生活方式属于? 浮游底栖游泳假漂游×正确答案:2 21、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 体腔肠腔中央腔假体腔×正确答案:1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 (一)、层序 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①生物丰度高,微量元素相对富集②沉积速率低,经历时间差长。 识别标志: 1)地球物理(下超、地震剖面) 2)古生物特征(深水生物) 3)岩石学特征(暗色泥岩,亮暗交替,水体安静) 4)地球化学(Co元素) 5)沉积速率 地质意义: 1)地层对比:不可漏掉,漏掉,则会在无边界处产生边界;用于相解释 2)良好的生油岩 3)层序解释 12.下切谷(incised valleys)或深切谷:是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切入下伏地层,以与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边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13.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的、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所组成。

(完整版)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 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 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 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2. 什么是自然选择?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13.古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层序地层学最全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 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 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 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 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 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海侵体系域顶部与具有下超特征的最大海泛面(MFS)相对应。顶部沉积物以沉积慢、分布广、富含有机质和非常薄的海相泥岩沉积的为凝缩段特征。 12.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H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 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因此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者多个准层序组。 13.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是与II型层序边界伴生的下部体系域,以一个或者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 序组为特征。陆架边缘体系域由陆架和斜坡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成,它们以层序边界为底部边界、由海进面为顶部边界的加积型或前积型准层序组构成。 14.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15.首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 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屋里界面。 16.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 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伴生。 17.准层序:(Parasequence)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和序列。 18.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19.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是指可供沉积物潜在的堆积空间(Jerrey,1989),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的综合表现,并受控于沉积 背景的基准面变化,或者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的函数。 20.凝缩层:(Condensed setion)沉积速率很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 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21.并进型沉积:在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长保持同步,其沉积以 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少量海底胶结物,这种沉积方式为并进型沉积。 22.追补型沉积: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水体性质不适宜碳酸盐岩产生情况下,碳酸盐岩的沉积速率明显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多由 分布较广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 二.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1. 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建立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2.四个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几何形态和岩性: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由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等四个基本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 ◆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 一、古生物总论 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 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 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 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分 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 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 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 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 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9.生物的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10.命名法则:优先律(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单名法(属、亚属及以上单位的命名)、 二名法(种的命名,具体为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均用斜体字;拉丁语或拉丁语化。 11.细胞生物演化 1)非生物的化学物质向生物进化转变为最早生物; 2)生物多样性增加;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一)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在沉积物内部可发生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而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 ○1颗粒接触方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生,产生微裂隙。○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生,形成假杂基。○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水)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石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小)、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用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用、异常高压。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高压时,有利于压实作用。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用: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用。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石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石英颗粒)。 3.白云岩化作用 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古代地层中所见的白云岩大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一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来解释白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二叠纪白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形成交代白云岩的假说。后来迪菲耶斯等(1965)在研究加勒比海的博内尔岛的现代白云石形成时,也证实存在这种作用。亚当斯和罗德斯(1960)等所提出的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机制是:在蒸发强烈的海洋地区,堡礁或沙堤所阻挡的近岸泻湖,与外海海水交流不能正常进行,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使间歇性进入泻湖的海水盐度不断增高。向岸方向盐度更高。当盐度达到72‰时,除CaCO3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方式沉淀外,开始出现石膏沉积,向岸越近其蒸发作用越强烈。当盐度达到199‰,沉积物中大量出现石膏并逐渐出现石盐。大量过盐水中的Ca被沉淀。大大提高了海水中Mg含量。这种重卤水沉降到泻湖底部并顺着泻湖向海洋方向平缓的斜坡流动,当遇到堡礁或沙堤和附近的沉积物时,由于沉积物的孔隙中饱含正常盐度海水,因浓度差使高盐度高密度的重卤水向含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正常海水沉积物中渗透,并向海洋方向回流。在流经疏松的钙质沉积物和礁体时,Mg进入沉积物的CaCO3晶格中,逐渐形成白云石。 4.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形成岩石的作用。是沉积物转变成沉积岩的重要作用,也是使沉积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因之

古生物地史学 复习题 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的生物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岩石。 标准化石: 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组合带:是单个地层或地层体 其特征是将一个独特的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元构成的组合或伴生视为一个整体 而区别于相邻地层的生物地层特征。 双名法: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它不是人为单元,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层型: 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 沉积相: 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来的纹层状构造。 鲍玛层序:浊积岩在垂直上常为沙质层,粉砂质层和泥质层交替,内部一定的沉积构造层序。 平行不整合: 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 角度不整合: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复理石:是一种特殊的海相沉积岩套,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 标志(准)层:指一层或一组具有明显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岩层 横向堆积作用:指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生物地层单位:依据地层的生物或生态特征建立的地层单位。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二填空题 1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种. 2 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石化作用主要有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3 化石的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表示。 4 蜓壳的旋壁具有分层结构,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 5 三叶虫背甲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 6 蜓生活与浅海环境中,是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7 造礁珊瑚生存范围较窄,生活于温暖透光的浅海中,水深20m左右,水温25-30℃,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8°之间。 8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本身的条件、埋藏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和成岩条件四个方面的条件。 9 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海拔、光线、水深、底质、气体、盐度和生物因素。 10 常见的准同生变形构造有负载构造、包卷构造、滑塌构造等。 11 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包括两大类,一是整合接触,二是不整合接触。 12 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4级单位。 13年代地层单位自高而低可分为6个级别,宇、界、系、统、阶、时带。 14 生物地层单位为生物带,其包括级别相同的5种类型,延限带、组合带、顶峰带、谱系带、间隔带等。 15 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16 地球早期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大致经历了化学演化阶段、原核生物阶段、真核生物、无壳后生生物和带壳后生生物阶段。 17吕梁运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 18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中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菊石时代和爬行动物时代。 19 新生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为特征,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 20 米兰科维奇周期理论认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是由地球轨道三要素偏心率、倾斜轴和岁差的准周期性变化引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