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之比较

摘要: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为我们描述了爱玛的故事,她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在同样的时代,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了,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两个深深陷入感情泥沼中的女人,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结果被一切所抛弃,终没有得到最后的幸福。本文将通过介绍爱玛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死亡悲剧,进而对爱玛与安娜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如何建立幸福的爱情与婚姻。

关键词:爱玛;安娜;爱情;婚姻;死亡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也为我们塑造了爱玛这个女性形象。对这两个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也就成为了文学评论永恒的主题。作为大胆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她们虽有着自己不同的国度和经历,但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悲剧结局。她们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为爱情抛弃一切,但最终却被爱情抛弃。从而我们知道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要从她们的悲惨命运中吸取教训,不要成为下一个爱玛或安娜。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导致安娜与爱玛悲惨命运的原因,提醒我们这些现代女性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爱情和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爱情悲剧

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就人的本性来说,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各种欲望,无不向往别处生活的精彩和新奇,而每次的欲望的满足又为下一次的欲望埋下了种子,于是世界才有了无穷无尽的痛苦。爱玛与安娜正是为了自己认为的幸福爱情,为了在当时的道德律法下不能实现的欲望而铤而走险。徐志摩曾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向往甜美的爱情、向往自由的生活是古往今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终极,可是又有几人可以坦率地说:我得到了幸福?更多的人则是达到某

种目标之后,又为更大的欲望去拼搏。爱玛与安娜倾注生命中最炽热真诚的感情,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幻灭,原先的美好幻影在现实中被撕得粉碎。

从修道院走出来的爱玛娇袭一身浪漫气息,虽有着迷人的外表,却只能成为包法利夫人。在对生活厌倦、婚姻失望之后,相信在浩渺无际中有她渴望的伊甸园,所以在灵魂深处一直渴望意外发生,渴望纯真的爱情生活。罗道尔夫乘虚而入,成为了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人,她满心欢喜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找到了理想中的情人,觉得自己进入了只有热情、销魂、酩酊的世界,殊不知罗道尔夫早已厌倦了她,最终编造漂亮的借口扬长而去;莱昂的再次出现,给她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殊不知此时的莱昂早已不是当年羞涩腼腆的小伙。爱玛与莱昂的偷情生活,看似如胶似漆,在不知不觉中却陷入了绝望的深渊。爱玛一生都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最后才终于明白孤注一掷追求的除了虚无什么也没有,一切的一切都归于虚无。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也为了爱情而疯狂。渥伦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安娜压抑已久的爱欲之火,使她无法抵御,像所有热恋中的女性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平生第一次体验到真爱的幸福。然而作为深受道德束缚的贵族女性,她又不能摆脱良心的责备,感到自己罪不可恕,在享受着爱情甜蜜的同时,又无法排遣精神的折磨——体验着良心的折磨、无穷无尽的羞耻感、罪过意识、孤独和无人理解的不幸、与儿子分离的痛苦、上流社会的歧视,最主要的是渥伦斯基的冷淡,使她感受到被贬低与受凌辱,付出全部身心小心呵护的爱情竟也是如此的雾里看花,遁入了无法穿越的、厚重的虚无迷障而无法突围。

作为女性,安娜和爱玛本来是很容易陶醉于自己狭小的天地,想要的无非是爱情的忠贞,倾其一生只为了能换回天长地久,安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满足,当自己唯一依赖的人疏远自己、比生命还珍贵的爱情遭到冷淡,令她们手足无措,甚至到死都没有明白爱情对于男人和女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从她们对于爱情的追逐中,我们看到了盲目付出的爱情最终导致了她们对生活的绝望。我们看到了两个不知满足的心。俗话说:知足者常乐!现实中的爱情并不是理想中的那么完美和浪漫,人首先是有物质的需求的,这种物质的需求就决定了爱情的现实性。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好好努力地播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满足于现有的生活,这样才不会造成悲剧的发生。

二、婚姻悲剧

安娜和爱玛都有表面似乎幸福的婚姻以及因爱情幻灭最终自杀身亡的悲惨命运,她们生活在不同国度,生活背景不同,身份地位也不尽相同,追求爱情的方式也不同,但她们最后都深陷情感困境难以自拔。最大的原因就是她们的婚姻生活无趣、无聊,不能满足她们的情感需要。

(一)无味的丈夫

孤儿出身的卡列宁长安娜二十岁,他的性格孤僻自私、冷酷僵化。作为彼

得堡的显耀官员,他的功名心淹没了活人的感情而成为“木机器”,他对爱情表现得冷淡而麻木:当他看到安娜和渥伦斯基热烈地在谈着什么,全然不顾他的存在和其他人的议论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稀罕和有失体统的地方,但是他注意到客厅里旁人都觉得这有点稀罕和有失体统,因此他也感觉到有失体统了……”

对妻子的感情冷漠又无情:“她的感情问题,她心里产生了,或许正在产生什么念头的问题,不关我的事;这是她的良心问题,属于宗教范畴。”在家的有限时间里,他不苟言笑,神情严肃,就是准备和安娜谈话的“措辞的形式和顺序也像政府报告一样明了清晰地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我要充分说明下面几点:第一……第二……第三……”

卡列宁麻木虚伪、自私冷酷的性格在得知安娜的背叛后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当安娜和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他所想的是“不单希望她不能称心如意,而且唯愿她为她所犯的罪而受到惩罚,”最后他的拒绝离婚,也成为致死安娜的原因之一。

包法利是个乡镇医生,既无雄心,又无才华,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他不会游泳击剑,也不会打枪,和爱玛心目中的骑士完全不沾边。他表现感情的举动已成为例行公事,他拥抱她有一定时刻,这成为许多按习惯要做的事情之一。特别使爱玛恼怒的是包法利对她的苦痛毫无感觉,不能为她分忧解愁,还自以为能使她快乐。于是苦闷“就像皮带上的尖尖的铜扣,使皮带把她周身捆得紧紧的”,每做一次努力来减轻这种痛苦,结果是使这种痛苦更加沉重。这种无结果的努力使她倍加绝望,这就越发拉大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二)无爱的婚姻

安娜的婚姻是由姑妈包办的,但她和卡列宁年龄性格迥异,兴趣爱好不同,毫无爱情可言。他缺少性爱,缺少温柔体贴,更没有夫妻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共鸣。这种无爱的婚姻扼杀了安娜的生气和活力,令她苦不堪言。在婚后的八年间,她“努力”去爱丈夫,做着各种努力,直到实在不能再爱他了,便去爱儿子,儿子成为他们婚姻的一条纽带,使她勉强地维持着和卡列宁这个不幸的婚姻。

爱玛的婚姻属于一个“偶然的现象”落在了她的头上。从修道院回家后和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语言,父亲又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在“和钟摆一样单调”的日子中期待着爱情时,治好了卢欧老爹腿的包法利出现了,在庄稼人眼里,医生算是相当有身份有学问的人,于是爱玛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那美妙难言的爱情。爱玛努力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狠地逃避着莱昂的追求,她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丈夫和孩子。她还热心地支持丈夫的事业,鼓励丈夫割治跷脚,满心希望包法利一举成名。可令人绝望的是丈夫几乎断送一条人命。失望之余,爱玛更觉生活不堪忍受,从此连残留的一点妇德也彻底崩溃了。

古往今来所有幸福的婚姻无不是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但是爱玛之于包法利、安娜之于卡列宁,爱的因素基本是没有的,最多也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所以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幸福圆满的婚姻就不能把婚姻当成儿戏,我们应该理性的追逐幸福的婚姻。婚姻中如若没有爱情为基础,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与其在无爱的婚姻中痛苦,不如在选择婚姻时多一些思考,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问问自己选择的这个人适合自己吗?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婚姻悲剧。

三、死亡悲剧

如果说不幸的婚姻,使她们受尽了精神的痛苦与折磨,那么不幸的爱情幻灭则彻底断送了她们生的渴望、活的希求。没有比梦幻的破灭更令人心碎的了。不管以前曾有过幸福或有过困苦,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将归于虚无,因为生命不过是时常消逝的瞬间,而且现在则已过去了。“人生的景象,就好比是一幅粗制滥造的镶嵌砖上的图画,近看不能产生任何美的效果,远看才能欣赏出它的美妙之处。因此,欲获得你所迫切追求的东西,也不过是发现它的虚无而已。”而当她们亲身经历而醒悟的时候,也是心念俱灰的时候。

爱玛在追求朦胧爱情时也曾有过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作为妻子应该爱自己的丈夫,可是她随之又困惑了,究竟在为谁守贞洁?究竟为谁活受罪?虚伪的婚姻不是她想要的,她要寻找另一种生命形式,却没有想到自己最终得到的是人格分裂与死亡的命运。我们知道她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最终选择服毒,是由于看清现实中人性丑恶后的痛苦,又无法正视这种丑恶,不愿意与这种丑恶同流合污,又深深地为自己的受骗追悔莫及,只有一死方能洗清自己的耻辱。正如著名作家苏童曾评价的那样,《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爱玛在她的追求爱情和物质享受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疯狂,任性与堕落。她的一生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充满悲苍,她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却把所有生命的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最终绝望地自杀。可是她的美貌、多情、忧郁、梦想、激情、虚荣以及绝望,依然令人感慨不已。爱玛倾注整个生命追逐的浪漫爱情,永远是遥不可及的幻象。当她吞下砒霜,垂死之际,面对她曾经深感厌恶的丈夫的询问:“你不幸福?是不是我的过错?我能为你做什么,我都不会不做的!”她艰难的回答:“是的……没有错……你是好人。”也只有在亲身体验到了情人的无情和爱情的幻灭之后,在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终于承认丈夫是个好人。可是这对于她又是何等无奈的讽刺。临终时她听到时常来往的瞎子的歌唱,她喊道:“瞎子!……瞎子!”——这就是她对自己一生追求的自我评判,罗曼蒂克的追求不过是如同瞎子一样地乱撞,此时的她“心里万念俱灰,不再在乎人世的欺诈,卑鄙的行径,折磨她的无数贪欲,现在她也不恨任何人了,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她的思想,人间的闲言碎语,她能听到的只是这颗痛苦的心发出的悲叹哀鸣”。也许活着没有幸福可言,不如痛快地死去。

与爱玛追求的朦胧诗意的爱情不同,安娜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在她看来爱情是牺牲,是理想,是自由选择的权利。她可以轰轰烈烈地爱,去向整个敌对社会争取爱的权利,她“比他人更炽热地燃烧着自己”,她的挑战真诚而大胆,明知自己无力冲破任何罗网和被束缚的处境,但还是决定紧紧抓住这份真诚的爱情,尽到了在那个时代她所能做的一切努力,希望用真诚去揭露一切谎言和虚伪,希望以真诚换回真诚。她豁出去了,坚信“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我要爱情!”“我要冲破他用以束缚我的自欺欺人的蛛网。该怎样就怎样吧,总比自欺欺人好!”公然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她说:“只要有你的爱情,我就感到自己是高尚的、坚强的,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认为是屈辱,我为我的处境感到自豪。”她全身心地呵护着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然而始乱终弃的结局却在等待着她,“他看着她,像是一个人看着被他采下后已变得枯萎的花朵。”这一切使她怨恨,“他如果已经不爱我,只是出于责任感而对我和蔼、温存,我所要的东西他没有,如果是这样,那比憎恨还要糟一千倍!那是地狱!可这却是现实。他早已不爱我了。爱情在哪里结束,仇恨便从哪里开始。”渥伦斯基和儿子是安娜的精神支柱,当这两根都断裂的时候,安娜意识到一切全完了:“一切都是那么不公,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邪恶……”她只有以死来抗争。她爱得真诚,不愿为没有爱情的婚姻付出自己生的希望,她恨得透彻,不愿为没有爱情的怜悯苟且偷生地活着。宁愿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决然卧轨自杀,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命就这样带着心灵的伤痛了无声息地消逝了。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婚姻也不是生命的全部,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牺牲珍贵的生命是不明智的做法。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我们应理智的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挫折,正确看待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丑陋。

四、安娜与爱玛之比较

如果把安娜和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首先,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于自身,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罗道尔夫也好,莱昂也好,这一张张道貌岸

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所以,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最后的时间里,山穷水尽的爱玛卑屈地走进公证人家中借钱,她竟还能注意到公证人餐厅里的摆设——“这才叫餐厅”,爱玛心想,“我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间餐厅吗。”由此我们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就像我们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剧的责任归结为今天的社会一样。事实上,安娜对于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所畏惧的,她比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甚至在丑闻暴露之后,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只是那与其说是一种勇敢,不如说是一种无知。另一方面,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国外或乡间生活以回避故乡舆论的谴责。所以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么导致她走上绝路的是什么呢?是她的无端猜疑。她明明知道渥伦斯基对她是真心的,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忍不住对他猜疑起来。

其次,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事手段。“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子爵的形象实际上是爱玛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物。正如渥伦斯基的恋情使卡列宁、谢廖沙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在安娜的眼中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一样,子爵这个具体可感的身影一出现,爱玛的婚姻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而安娜不晓人生的广阔和深邃,更不觉自己的人生意愿在男权目光中的廉价,她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量投之于对渥伦斯基的爱,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最后,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吧,爱玛在四处找钱还债,托尔斯泰的安娜也在焦虑地奔走。爱玛被债务所逼,服毒自杀;安娜则为内心的热情驱使,最后投入车轮下。爱玛的死是现实的死法,而安娜的死却带有献祭的意味。无论她们是如何的死,她们都是死了。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结束,死亡代表着一切有可能的希望的破灭。所以无论如何,死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因为婚姻的不幸而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最可怜,最愚昧的做法。

五、幸福爱情与婚姻的条件

安娜和爱玛皆为爱所困,为情所苦,身陷情感困境,最终死去。那么如何避免爱情悲剧的发生呢?获得幸福的条件有哪些呢?

(一)经济独立

女性要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首先要经济独立。西蒙·波伏娃曾说:“虽然过去和现在,均有许多妇女孤军奋战,努力达到个人目标,但妇女的真正解放必须是集体的,而第一项要求便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安娜和爱玛以最终毁灭的

悲剧否定了没有经济地位却要主宰自身命运的可能性。

安娜和爱玛作为“卡列宁”和“包法利夫人”,靠着丈夫的面包生活,却通过借债追求和享受别的男人的玫瑰,其行为本身就是矛盾荒唐的。当安娜无畏地向丈夫宣告决裂后,只能牢牢抓住渥伦斯基作为救命稻草,一旦遭之抛弃就没有后路了。爱玛为了风花雪月最终债台高筑,由于其本身无所依附的不独立的经济地位也使之只有自杀才能了结一切。

(二)精神独立

西蒙·波伏娃认为:“即使选择了独立,对大多数女人最有吸引力的也仍然是爱情这条道路。”作为女性,丰富的情感与感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使她们在爱情面前失去理智,尽管安娜和爱玛已是“夫人”,但她们为所爱的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还惟恐奉献得不彻底,这本身就是女性主体意识丧失的一个表现。爱情虽是女人幸福的源泉,但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建立在他人身上,把自己的精神世界禁锢于两人之间而忽视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忽视别的情感和人生要义,当情已逝,精神陷入空虚也就成为了必然。只有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才能更充实和完善自己,女性自身的世界充实完整了,她对婚姻和爱情就不仅仅只是需要和索取了,更不至于像爱玛那样深陷物质和爱情的双重困扰而使自己身处孤立无援之境。所有女性只有告别唯爱的封闭世界,把胸怀放得更宽,让心灵走得更远,才能有自己的真正容身之处,爱情之花也才会常开不败。

(三)以爱为基础的婚姻

恩格斯曾说:“只有基于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能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婚姻的艰难坎坷,而单纯的物欲之爱的婚姻,只会在某个随时可能出现的困境里走向解体或崩溃。以爱为婚姻的基础,幸福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安娜和爱玛皆因无爱的不幸婚姻而去追求婚外的“爱情”,又由于这所谓的爱情不能作为婚姻的基础和灵魂而使她们更加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六、结束语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对于男人,假如爱上一个女人,所要的是从她那儿得到爱,即使是在最心神荡漾的时候也不会放弃其他的东西,希望女人整个地活在他的生命中,但并不希望为她而浪费自己的生命。而女人对于爱情的意义了解得很清楚,它不仅需要忠心,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没有保留,没有对其他事物的顾虑,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抛弃一切,只为她所爱的人的利益而存在,从而把爱情看成一种宗教般的虔诚。爱玛和安娜为了爱情抛弃家庭,丈夫,孩子,最终导致了她们的悲惨命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她们没有认清楚男女爱情观,坚持了错误的爱情观。因此从不同的男女爱情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女人要想获得爱情,要想获得幸福,就要改变自己错误的爱

情观,清醒的认识到男女爱情有别。所以女人要使爱情成为女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全部。除了爱情,女人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例如:亲情、友情、事业。

不同的命运三年级作文 不同的命运作文300字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轨迹。请你就不同的命运写一篇作文吧。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了不同的命运三年级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 不同的命运三年级作文篇1 提起命运,我便想起音乐主帅——贝多芬,尤其是他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会是我屈服”,我被他坚韧的毅力所打动。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任何坎坷,那么他就没有走向成功的本钱,“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有命运把你的生命历程排满了艰难险阻,你才能踏着这些铺路石走向成功。 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被囚而成《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史记》。耻辱成就了这位史学巨匠。赵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如一日,三千越甲终吞吴。苦难成就了这位春秋五霸之一的君主。他们都是挑战命运的勇者。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抱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碌碌无为,虚度光阴。须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河水不能倒流,时光不能逆转,到时后悔晚矣。 感谢命运,是他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光彩,我要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永不向命运低头。命运带给你挫折,挫折带给你实践,实践带给你信心,有了这些,人生之路就会变得色彩缤纷。 感谢命运,如果没有挫折,或许,我会默默无闻。但我发现命运对我不薄,让我拥有人生的财富——挫折。我一定会把握它,战胜它,成就自己辉煌的未来。 当命运之轮转动,时间仿佛停止,属于你的那一个齿轮在这一刻被命运之锁禁锢。 命运之锁说“在我尘封命运的时候,命运正在变更,我随这意志诞生.并不是命运放弃了他,而是他放弃了属于自己的命运。” 你是命运的主角,却因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悄悄哭泣,放弃了快乐,放弃了命运,让自己的心被阴暗所蒙蔽,使自己的梦受到梦魇的骚扰。 你曾是命运的主人,现在被命运所牵拌,使命运之轮无法去转动。就这样放弃了曾经愿以生命去维护的爱,放弃了曾经勇敢去拥抱的快乐。 因为你无法去捉住幸福的瞬间,就让幸福的大海流过,让你泪流如着深蓝色的大海,让爱你的人为你流泪。而你却独自一人在灰色的世界中安抚自己那一颗受伤的心,试图去抚平伤痕,抹去记忆,去逃避命运。 因为你无法面对自己的错,便将头埋如无际的蓝天,用虚伪的笑当作最好的面具,隐藏

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作用

看《沉沦》主人公如何“沉沦” 作品摘要:主人公就是“他”,是一个典型的留日学生。离开了家乡,在兄长的介绍下到日本的N高中留学。但是,他在学校十分孤独,与同学合不来,逐渐患上了忧郁症。后来住到一户日本的家庭旅馆中,受到房东女儿的诱惑,产生了难以排遣的性苦闷。在自责心和恐惧心的双重压力下,他搬到了山上的一处叫“香雪海”的园中,彻底地与人世隔绝,与远在国内的兄长也断绝了关系。再次受到性刺激后,他坐车来到城里,进了一家日本妓院,但他在心中总是感到日本侍女在嘲笑他,身无分文离开妓院,走到海边,绝望地发出了心中的呐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后,自杀。 关键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同时它也是这种类型小说的潮流之始。这类小说所描写的重点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心境进行大胆暴露,所以小说情节是次要的,而人物性格塑造是小说的重点,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人们还是能够触摸到人物的脉搏和灵魂。而《沉沦》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就是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典型形象。“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都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 下面我将结合《沉沦》中的具体内容谈谈环境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作用。(一)社会环境决定人物性格方向 郁达夫的小说中有一种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一种贯穿始终的苦闷情绪,由此而生出许多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简而言之,就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都有普遍的“时代病”。这就是社会环境决定人物性格方向。 “五四”思潮的影响波及全国,对于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同样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但是,黑暗的病态社会,使得要求个性解放的年轻一代受到难以排遣的社会压抑情绪。“他虽然非常爱那学校近旁的山水景物,然而他的心思,总有些反抗的意思,因为他是一个爱自由的的人,对于那些迷信的管束,怎么也不甘心屈服。” 在留学日本后,另一种大环境对主人公的影响不断上升,人物的命运开始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祖国的贫病落后,使得他在心理上就感觉低人一等,性格中的忧郁更加一重。“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是小说最后,主人公在自杀前的一段直抒胸臆的呐喊。在主人公结束自己的生命前一刹那,这一段呐喊嘶声力竭、石破天惊,足见主人公心中强烈的压抑情绪和深埋心中的对祖国的爱恋。 “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小说的社会环境对主人公性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然这句话是从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从哲学上来看,在主人公的视角里应该是主观和内因更加重要。但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大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客观和外因更加重要。所以说社会环境决定人物的性格方向。 (二)自然环境引起人物性格波澜 在“自然环境引起人物性格波澜”这一命题下面,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在《沉沦》这部小说中,自然环境可以作为人物性格波澜的推动者、见证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自然环境还是小说中的一条暗线,串连小说的内容,暗示

性格影响命运_不要让不好的情绪所左右

自信带来好心情 有位心理学家一次看到两位年轻的女性在一起,一个长得非常漂亮,身材自称苗条;另一个相貌平平,身材条件也属一般。然而不知怎的,他总觉得那个相貌平平的女性要比那个美丽漂亮的女性有魅力得多。因为后者举止大方自然,情绪开朗乐观,言语得体并富于感染力;而前者却拘谨畏缩,情绪阴郁烦躁,言语平淡无味。 这个现象引起心理学家的好奇,他找机会分别和这两位姑娘交谈了一番。结果发现,这个美丽的姑娘,小时候在家不被父母尊重,上学老受老师的否定,等到上班又常遭领导批评,因此她一直处于一种自卑的人生状态之中。而那个有魅力的女性,成长于一个民主、乐观、幸福的家庭,父母不断地给予她肯定与鼓励,教育她对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得她建立起人生盼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对自己充满信心。 魅力表现上的差异,背后的本质其实是自信的差异。 人是自己命运的舵手,自信就是指引人生小舟舵向的罗盘。 人生前途的成败得失、幸福与否,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便是自信的有无而已。这一点美国旅馆大王、世界级的臣富威尔逊的经验可给我们以启示: 威尔逊在创业之初,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做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如果说这是威尔逊的成功目标,那么,这一日标的确定,就是基于他对自己的市场需求预测充满信心。 当时,在美吲从事地皮生意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一般都比较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很少,地皮的价格也很低。当亲朋好友听说威尔逊要做地皮生意,异口同声地反对。 而威尔逊却坚持已见,他认为反对他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进入大发展时期。到那时买地皮的人一定会增多,地皮的价格会暴涨。 于是,威尔逊用手头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在市郊买下很大的一片荒地。这片土地由于地势低洼,不适宜耕种,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可是威尔逊实地考察了以后,还是决定买下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地。他的预测是,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城市人口会¨益增多,市区将会不断扩大,必然向郊区延伸。在不远的将米,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黄金地段。 后来的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不出三年,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大马路一直修到威尔逊买的土地的边上。这时,人们才发现,这片土地周围风景宜人,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片土地价格倍增,许多商人竞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后来,威尔逊在自已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此以后,威尔逊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馆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威尔逊的经历告诉我们: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自卑感往往伴随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 教学目标: 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 3、阐述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 一、分析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 (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 (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模板一:文章先写......为下文写......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为下文写......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与......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衬托......,使......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模板五:把......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而先......,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模板七: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模板五:本文先写......,与下文的......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前后

当代两个天才犹太人的不同命运

麦道夫VS德鲁克 麦道夫与德鲁克同是美籍的犹太人,两位也都是金融经济领域的天才,他们俩都是学法的,且不擅于交际,不愿曝光于接受媒体的采访。可是什么原因造成俩人的命运如此的天壤之别,结局又是这般的不同,对于世人又有什么省思和学习呢? 出生于纽约、成长于纽约、求学也在纽约,从霍夫斯特拉大学取得政治学学位,继续在纽约市布鲁克林法学研究所念书时,半工半读,打工赚钱,给人安装洒水装置,是勤奋上进的好青年。毕业后,踏入社会变的十分出色,可是他却不喜欢抛头露面,为人十分低调,低调到在任何媒体上几乎从未见过他所说的话,更别说对他的专访。他似乎只存在于朋友和亲人的小圈圈中,每回她参加聚会或出现于公众场所时,总是把自己隐藏在角落里,默默的观察、静静地思考,他热爱家庭,既忠诚又诚实,他话不多,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脸上总是堆满着微笑,对人彬彬有礼。他滴酒不沾,极讨人喜欢,他不善交际,对同事如同对待家人般,很受信任。 然而在同事的眼里麦道夫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他经常核查办公室,看是否有藏污纳垢的地方。有一回,他目睹一名在办公室里吃梨的同事,因梨汁不慎掉到灰色的地毯上,他猛的抓起那块被梨汁给弄赃的地毯,冲进了储藏室,找了一块类似的地毯立即换上。只要他在办公室里,一切必须完美无瑕,办公室的桌上不能堆放无关的文件或任何东西,无人例外。 不论在纽约的公司总部或在伦敦的分公司,甚至于他私人的飞机,都是一律是灰色和黑色为主调。办公室的家具是黑色的,电脑室黑色,鼠标时黑色,甚至办公室的电水箱也是黑色的。黑色成了他的符号、个人的图腾,或许是他内心深处的反射、性格的标徽,没人能回答这个愚蠢的问题,却给世人留下无比的遐思和纳闷。 但讽刺的是,麦道夫总是出入于纽约最高级的社交场所,往返最顶级的乡村俱乐部。他魅力非凡,他是黑色的代表。黑色的麦道夫,仿佛是一位超级英雄。冷血的麦道夫,双面的麦道夫,是神还是魔鬼的麦道夫,连他最亲密的干爸——纽约大亨诺曼列维也不放过,列维无数次说过:“他就是我的儿子”。列维将麦道夫视为他家庭的一员,虽然列维拥有纽约的多处地产和购物中心。亿万富翁的他,最引以为自豪的财富却是他与麦道夫的友谊之情,可见,麦道夫的魅力不凡。 冷血的麦道夫、残酷的麦道夫,连父亲的财产都要掠走,对于那些旁人又怎能幸免呢?于2005年,高龄93岁的列维去世,麦道夫曾在葬礼上致词:列维曾跟我说,麦道夫是他遗嘱的执行人。 就在被捕的前一天,72岁的麦道夫跟往常一样在往家附近的理发店理发,十七年来如一日,花了他65美元的理发、40美元的刮脸、50美元的修脚、40美元的修指甲,共花掉195美元,真实奢侈呀!这是别人的血汗钱呢! 2009年6月29日,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被判150年监禁。对一个满头白发72岁的老头来说,即将进入人生最后阶段又代表了上面信息,150年又能代表何种意义呢?万名以上受骗者,倾家荡产者,一个一个的受害,一家一家的崩溃,已唤不回任何的财产,只是法律所说150年的数字,却是涉骗金额高达1700亿美元,创下史上最高诈骗案,平均每年要骗11亿3333万美元。 这位外表温和、内心罪恶的冷血杀手,堆满笑脸、黑暗世界的刽子手,杀人无数、伤害无辜。将自己毕生才华赌在罪恶的温床里,将自己的命运交在一个恶魔的手掌中,任鬼宰割。历史的教训一再的告诫我们,越安全的地方是越危险的所在。 直到今日,麦道夫仍然疑团重重,1700亿美元到底落入何处?是否有共犯勾结呢?他资产登记谁的名下?会不会有下一个麦道夫呢?超过一万名的受害者历史会再重演吗? 如何避免悲剧再度发生?政府又扮演何种角色呢?我们究竟该相信谁呢?社会大善人,假先知、超级英雄、金融天才呢? 麦道夫之所以是麦道夫,一生成功地塑造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华尔街的神,投资者的英雄,人民的偶像。最终还是邪不胜正,还原其真实的面目——不是神,是假神,是魔鬼。 相反的,彼得杜拉克于18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预科后,想证明自己是个成年人,外出找工作,却换来父亲的不高兴,要他继续升学念书,可是杜拉克依然不放弃工作,继续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德国汉堡大学求学,又在德国《法兰克福纪事报》担任编辑,毕业后又于22岁时取得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公法与国际法,又由于他表现卓越,该校破格于前一年升他为讲师,直到24岁时,他展现出无比的才华,尤其是在金融、投资、经济的领域上,可是他却开始思考自己的

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浅谈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冲突皆源于我们的性格。性格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因而我们在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时候,要首先去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职业倾向。所有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耐心、理性和冷静的性格特征.故,性格是为从员工走向领导的第二护照。 性格与职业生涯规划 性格影响气质,还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制约作用。性格中对工作态度的成分,往往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和成就。自私、傲慢、孤僻、暴燥,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轻视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就不适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教师、服务员、公关人员、外交人员、机关干部等。而意志中缺乏坚韧性的人适宜从事诸如外科医生、科学研究人员、资料管理人员、运动员等要求耐力很强的工作;动摇、怯懦、散漫的人,不适宜选择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员、教师等职业。 美国心理学家和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经过十几年的跨国研究,提出了职业人格理论(参考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他认为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分别与六类职业相对应,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一种性格类型,便易于对这一类职业发生兴趣,从而也适合于从事这种职业。 总的来说,这六种性格分别是: 一、现实型 现实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一般是指熟练的手工业行业和技术工作,通常要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劳动。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现实型的人适于作工匠、农民、技师、工程师、机械师,鱼类和野生动物专家, 车工、钳工、电工、报务员、火车司机、机械制图员、电器师、机器修理工、长途公共汽车司机。 二、研究型 研究型的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独立的任务。这类职业主要指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的工作。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 三、艺术型 艺术型的人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爱想象,感情丰富,不顺从,有创造性,能反省。省。艺术型的人缺乏办事员的能力,适于做室内装饰专家、摄影家、作家、音乐教师、演员、记者、作曲家、诗人、编剧、雕刻家、漫画家。 四、社会型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

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考点综合 一、环境描写考点及作答规律 1.环境特点概括 解答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此类题干中常有显示环境类型的关键词。如“景物描写”显示是自然环境,“古城”显示是社会环境,据此类关键词,可快速确定题目的环境特点。 第二步:抓景物类别,依类概括特点。 (1)社会环境:①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分析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②弄清楚在此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友善,还是紧张、冷漠;③要注意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2)自然环境:分析写的景物的“形、声、色”,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第三步:抓景物修饰词,提炼景物特点。 小说描写环境,往往要对景物进行修饰性的描述,抓住这些修饰性的词语,即可提炼出景物特点。 2.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题思考角度 从描写技巧角度思考: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从描写角度(主要是写景角度)思考: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3.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3.烘托人物的心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社会环境描写,又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5.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

复习内容:人物性格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针对写人的记叙文。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如《孔乙己》一文中第一段对鲁镇咸亨酒店的介绍。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对海面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 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如何把握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直接描写)。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等。 2.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言行描写,间接反映主人公思想性格。如《最后一课》一文通过写听课人的认真和反应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 3.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写蔡老师"排除小纠纷",既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4.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

性格决定健康和命运

性格、健康、命运、 ————摘自《王凤仪讲人生》 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信命不如修心。本文将告诉您,如何修心,改造性格?从而拥有健康的身心,幸福的人生。 民国时期民间教育学家,王凤仪先生,把人的性格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性格,影响和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和命运。现在将为您详细的介绍性格、健康和命运的关系,及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缘人,对照此文,认真学+习,从而做自己健康和命运的主人。 人的肝脏属木。阳木性的人,仁德、正直、有主意、能忍辱、有担当力。阴木性的人,好抗上, 不服人、宁折不屈、好说酸话,做事不许人驳辩,多不孝。一生多难。阴木性的人,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鸣牙痛,中风等病。要想病好,必须拔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阴木性格的人,自是,不服人,我见太深,更好抗上(父母、长辈、师长),又真又硬,常出言顶撞,亏孝道。所以说:“木克土(父母长辈在家庭五行中属土),不孝祖,先去母。”从本身来讲,木性人好动气,伤肝,易得肝脏疾病。对家庭伦常来说,阴木性人,轻则把父母克病,重则克死。就是小孩阴木性,也看的出来。从小不听父母话,打死也不肯挪地方。这种性格的小孩,多缺爹少娘,本身也是容易的肝病、胃病。要想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改变命运,就必须平时幸存孝心,遇事才有主意,不越礼犯分,自然不耍脾气,就身体健康,走顺运。。阴阴木木性性的的女女子子,, 要要向向水水((清清静静、、平平和和,,能能随随方方就就圆圆 ,,善善利 利万万物物,,却却不不争争功功劳劳))上上走走,,自自然然身身心心健健康康,,人人生生美美满满幸幸福福。。((女女子子顺 顺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的表现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的表现 环境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从环境中,往往可以预见到人物的命运,窥见出人物的性格。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环境更是其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哈代并不仅仅把环境当做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是把环境作为与人物心态、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手法,把环境描写同女主人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肥沃的、绿意葱葱的田野”到“悬石神庙”,把悲剧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 《德伯家的苔丝》一书第一处主要环境描写出现在苔丝出场前。作者不惜笔墨,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苔丝的家乡黑原谷,显然是为了给苔丝的出场做铺垫。这里的田野“浅绿色”的,天空是“蔚蓝”的,连“大气也清澈透明”,分明是苔丝性格的写照-纯洁,未涉人世。而当苔丝身穿白袍出场欢舞后回家看到的却是有“由一支蜡烛照耀着的幽暗愁苦的景象”,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与“白色袍子,花束,柳条”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也许是苔丝命运从此走向不幸的一个预兆。哈代的象征手法在此也初露端倪。川特里奇是苔丝人生旅途第一站。苔丝在川特里奇的德伯威尔家的猎宛与亚力克相识,这可说是他一生不幸的起源,因此,哈代对德伯维尔家的描写也破费了一番苦心。这座“纯粹为享乐而建造的乡间别墅”几乎全新。“是那种长青树鲜明对比的大红”。在西方文学中,红色经常被作为是血、暴力、情欲和罪恶的象征。事实上,在德伯维尔大厦的经历也的确使苔丝“年轻生命的光谱中的一道血红色的光”[1]p.33虽然这座大楼绿树掩映、玫

瑰盛开,但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有毒的野草总是跟名花缠绕;甜蜜的鸟儿歌唱处便有毒蛇的咝鸣。”在这看似寂静的气氛中,苔丝的悲剧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而在苔丝遭遇不幸的晚上,更是夜色深沉。这不仅反映出苔丝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幕,也是对苔丝所处的那个残酷的、无情的世界的写照。苔丝离开川特里奇,回家的途中,路上所见的狂热的教徒用朱红色的大字写的教义,这对受辱的苔丝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此之后,即她在家中修养的日子里,书中仅有一两处简单的景物描写,或是“雾气朦胧的破晓”,或是烦闷的田野,正如苔丝此刻的心灵、迷茫、无望,到了这里,景物的描写已经把人物的心情、命运巧妙地呈现了出来,表现出太死在社会习俗压力下,在自我鄙视的痛苦中挣扎的情形,悲剧的气氛强烈的地凸现出来。 然而,哈代又给了苔丝新生的希望。他第二次离家是在“一个香草弥漫、鸟儿孵化着幼雏的五月清晨”,一切显得那么美好,充满了希望,苔丝的命运也似乎出现了转机。但是,苔丝是在走向“一片石楠丛生的辽阔而荒凉的高地”。[1]p.91如果联想到哈代惯用的象征的手法,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一场旅途不过又是把苔丝推向里一场悲剧罢了。虽然在苔丝的眼中,艾格登牧场是生机勃勃仍然不动声色的在景物中揭示了一些“恶兆”:“这佛鲁姆河”的水却清澈的如同福音传播着所见到的生命之水,迅速的如同流水的影子……(第92页)根据《新约》,任何不贞不洁的东西都不能流入这条生命之河,把这种说法同苔丝的处境想联系起来,这里显然有强烈的暗示。当苔

关于人物和环境描写的句子

关于人物和环境描写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人物和环境描写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人物和环境描写的句子 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励志故事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命运

励志故事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命运 两个来自各自农村的人,预备外出打工。一个打算去上海,一个去决定去北京。但是在候车厅等车的时候,各自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同时听到邻座的人议论讲: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咨询路都收费。北京人纯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因此那个想去上海的人想:依旧北京好,挣不到钞票也饿不死,幸亏车没到,不然真会要掉进了火坑。 而那个打算去北京的人想:依旧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钞票,还有什么不能挣钞票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确实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后来他们在退票处又相遇了。原先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那个人发觉,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难道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能够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能够白吃。 去上海的那个人发觉,上海果然是一个能够让人发财的都市。干什么都能够赚钞票。带路能够赚钞票,开厕所能够赚钞票,弄盆凉水让人洗脸都能够赚钞票。只要想点方法,再花点力气都能够赚钞票。 靠着农村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翌日,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钞票。一年后,靠着“花盆土”,他难道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觉:一些商店楼面尽管亮丽而招牌却比较黑,一打听才明白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赶忙抓住这一个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的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现在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进展到杭州和南京。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 (1)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道:“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 一.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与环境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

影响人一生的文章-人生的忠告_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词,意为印记、雕刻。这是本性雕刻在我们身上的东西。我们能抹掉它吗?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如果我有一只鹰钩鼻子和一双猫眼睛,我能用面罩把它们隐藏起来。 而对于自然赋予我的性格我能隐藏得更好吗?一个天生陛格暴躁、行为凶暴的人去晋见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上诉一件不公正的事。国王的表情,大臣们的恭敬的举止,以及此人所处的位置,在他身上产生了强有力的效应;他不自觉地低下眼睛,粗糙的声音变温和了,他谦卑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人们会相信他天生就像大臣们一样文雅(至少在这个时刻)。在大臣中间,他甚至感到手足无措;可是如果弗朗素瓦一世善于观察表情,那么就会很容易地从他虽然低下却燃烧着隐蔽的火花的眼睛里,从他肌肉紧绷的脸上,从他紧闭的嘴唇上发现,这人不像他被迫伪装的那样温和。后来此人跟国王一起去了帕维亚,和他一起被俘,一起被带到马德里囚禁起来;弗朗索瓦一世的威严再也不能对他宗教和道德对天性的力量有约束作用,但它们不能消灭它。酒鬼在修道院里每餐只能喝一杯苹果酒,不会再喝醉,但他永远喜欢酒。 施加同样的影响了,因为他和他尊敬的对象混得很熟。一天,他给国王脱马靴,脱得很不好,由于不幸而变得性情乖僻的国王发怒了,于是这个人把国王送上了西天,把他的靴子扔到了窗外。 西克斯图斯五世教皇天生脾气暴躁、固执己见、目中无人、鲁莽冲动、喜欢报复、傲慢无礼,他的性格似乎由于他执政初期的考验而表现得温和了。但当他在自己的阶层中开始享有一些声誉时,他就对一个侍者发了脾气,拳头也就像雨点般地打到侍者身上。 当他在威尼斯成为宗教法庭的审问官时,他开始蛮横地行使他的职权。但他成为红衣主教后,由于他一心想当教皇,这种狂热就压抑了他的天性;他把他的本性和性格都隐藏起来;他假装谦卑,假装身体不好;一旦被当选为教皇,他马上就恢复了出于策略而长期压抑的性格;他是所有教皇中最傲慢、最专制的。即使你用干草叉把天性赶走,它仍会迅速回来。 宗教和道德对天性的力量有约束作用,但它们不能消灭它。酒鬼在修道院里每餐只能喝一杯苹果酒,不会再喝醉,但他永远喜欢酒。 年老使个性减弱;老年是一株只能长出几只退化了的果实的树,可是这些果实仍然是同一种类;树逐渐被节疤和青苔所覆盖,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可它依然是一株栎树或梨树。如果我们能改变我们的性格,我们就会再给自己一个性格,我们就能成为本性的主人。我们能为所欲为吗?我们能不承认一切吗?请尝试一下吧,在懒惰的人群中激起连续不停的活动,用冷漠把鲁莽冲动的人的沸腾的灵魂冻结起来,在一个缺乏鉴赏力和灵敏的听觉的人身上引起对音乐和诗歌的兴趣:你不会成功的,就像你要使一个天生盲人重见光明一样。我们完善、我们减轻、我们隐藏本性所留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但我们在自己身上什么也没留下。 一个农夫被告知:“你池塘里的鱼太多了,它们不会茁壮成长;你田地里的牲畜太多,草不够,它们会瘦下去。”在这次劝告之后,恰好狗鱼吃掉他一半的鲤鱼,狼吃掉他一半的羊;剩下的鱼和羊都长肥了。他将为自己的管理感到庆幸吗?这个农民就是你自己,你的一种感情吞没了其他种感情,你则认为你战胜了自己。一个九十岁的老将军偶尔看到几个年轻军官为了镇上的一些妇女而引起骚动,他发脾气地说:“先生们,这就是我给你们树立的榜样吗?”

初中阅读描写手法(人物+环境)讲义加习题资料讲解

初中阅读描写手法(人物+环境)讲义加习题

描写手法 赏析题通用公式:判断 + 解释+ 效果+ 人物形象/事物特征+中心情感 赏析题的考查角度 “两辞两表” 两辞: 1、修辞:两问两比、反对夸拟 2、辞藻(词语、句式): (1)叠词、拟声词、成语、连续性的词…… (2)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 两表: 3、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4、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人物描写类赏析题会怎么出? 1、文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冼星海这个人物的?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描写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 4、品读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人物描写类赏析题必用公式: 判断手法 + 分条列举+ 人物形象(含性格、品质)/事物特征+中心情感(含心情、心理) P.S. “效果”一般不作要求(不赋分),因此省去;“分条列举”即结合上下文内容摘抄部分描写语句或概括事件。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

不同时辰出生的人命运特征

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不同时辰出生的人命运特征2012-9-11 00:15阅读(1.40万) 不同时辰出生的人命运特征 1.子时(夜23:00-凌晨1:00)出生的人:个性刚强,性急,做事易见反复不定,招惹妻子的助力大,也具有白手成家的能耐。 2.丑时(凌晨1:00-凌晨3:00)出生的人:与父母缘分较薄,具有高贵感,事业发展上大多数是具福禄命的人。 3.寅时(凌晨3:00-凌晨5:00)出生的人:与父母,兄弟姊妹及夫妻关系较有隔阂,不甚顺遂,中晚运则趋好转,亦能财顺。 4.卯时(凌晨5:00-早上7:00)出生的人:父母,兄弟姊妹助力有限,而不能得力,做事进退犹疑,晚运趋吉,始见平稳,纵有祖业也难守成。 5.辰时(早上7:00-上午9:00)出生的人:父母,兄弟姊妹多有相当成就,本人聪明中运则有破损灾耗之事,晚运则能再创佳绩,并能安享晚年。 6.巳时(上午9:00-上午11:00)出生的人:是绝顶聪明之人,早运即能大显身手,虽门户以兴业,与手足之间情分较薄。 7.午时(上午11:00-中午13:00)出生的人:不依祖业,能自立门户,为人和气,个

舒坦,乐善好施则能安享晚年。 8.未时(中午13:00-下午15:00)出生的人:父母情缘不足,有情无缘或有缘无情, 者,早运即见财运,中运惊恐险厄,晚运财禄有余。 9.申时(下午15:00-下午17:00)出生的人:为离乡背井之命,早运不顺多乖违,兄 伤者,亦有缘薄者,夫妻偕老,向善则近贵,晚运大好。 10.酉时(下午17:00-晚上19:00)出生的人:为有福人家,但六亲关系情缘多变,难为 难为父母,也难为夫妻,诸多情愫纠葛,早运反复不定,中,晚运则佳。 11.戌时(晚上19:00-晚上21:00)出生的人:为清秀俊美之人,聪慧伶俐,一生有福 定,初运,中运平安吉利,晚运能得力于祖产或长辈之余荫。 12.亥时(晚上21:00-晚上23:00)出生的人:为人心直口快,一生勤勉劳碌,也易招惹 晚运财利吉祥,晚景亦算佳美。 温馨提示:这只可以作为参考,不必当真。

命运与性格 机关辩论赛决赛文字材料

(1)正方:开篇立论内容 首先,我诠释性格与命运的定义。性格是指人们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意味着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和挑战,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和个人的把握与创造,从根本上形成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命运是指人生的发展历程和结果。关于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作过精辟的论述: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性格决定命运。 第一、性格作为个性心理的核心,是人生发展的最大内因,环境相对于人生来说都是外因,他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心理学也证明,一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都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规避不良性格,展示优良性格,让我们的性格更契合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延伸自己的发展路子。 第二、性格的不同导致人们对社会关系、规律等的认识和把握不同,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不同,由此引起生活过程与结果的不同。性格决定心态,心态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努力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性格随时作出种种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命运的发展方向迥异。我们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努力调整自己的性格,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时代,从一个追赶时代步伐的人转变为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人。 第三、性格的可塑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把握,一个人的性格由多种性格因素组成,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强调在交织着积极、消极等多种性格因素的冲突中,深入、全面剖析自身性格,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发挥自己性格中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一面,摒弃自私、自利、自闭、自满的一面,将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认真工作,积极奉献,为个人事业的发展打牢基础。 人生是一个个选择题交织而成,我们每做出一个选择就会得出一个结果,而这些结果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命运是决定我们有什么选项,但是不能决定我们选什么,真正决定我们选什么的是我们的性格。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2)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一、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 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分析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入手,小说是怎样描写典型环境的,描写了什么样的典型性格,这种环境和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为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奠定了基础。 分析环境,一定要讲清环境所表达的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及环境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历史深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生活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显示中心。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 2、交代自然环境的特点 3、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的描写,也很好地揭示了他肮脏的精神世界。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暗示着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长寿,而他对祥林嫂的死活却漠然置之甚至深恶痛绝,怪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墙上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他在祝福时得知祥林嫂惨死时,却勃然大怒,斥之为“谬种”,一句话就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冷酷的心肠;而案头上摆的书籍,又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4、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5、烘托人物的心情 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